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公布日期】2022.03.23

•【文号】

•【施行日期】2022.03.2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新能源

正文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一、现状与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

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

领,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加速产业升级壮大,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着眼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有序发展,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建立健全产业技术装备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合作。

安全为先,清洁低碳。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强化全国一盘棋,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因地制宜拓展氢能应用场景,稳慎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示范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清洁能源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四、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

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

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支持新型燃料电池等技术发展。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临氢设备关键影响因素监测与测试技术,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光解水制氢、氢脆失效、低温吸附、泄漏/扩散/燃爆等氢能科学机理,以及氢能安全基础规律研究。持续推动氢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大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二)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支撑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鼓励行业优势企业、服务机构,牵头搭建氢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废弃氢能产品回收处理、氢能安全战略联盟等支撑平台,结合专利导航等工作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单项冠军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

创新融通发展。

(三)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

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氢能基础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培育氢能技术及装备专业人才队伍,夯实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基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壮大氢能创新研发人才群体。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四)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

鼓励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化活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氢能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等合作。加强与氢能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拓第三方国际市场。

五、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

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二)稳步构建储运体系

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统筹规划加氢网络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六、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

(一)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二)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

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逐步形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相互融合的电力系统储能体

系。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质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

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四)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

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开展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氢能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积极引导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由高碳工艺向低碳工艺转变,促进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七、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底线,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制度创新供给,着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制度基础,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氢能政策体系

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产业发展和投资引导,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促进氢

能生产和消费,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有关规定,注重在建设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方式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安全运营水平。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二)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制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在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采用推荐性标准和国家有关规范。推进氢能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三)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建立健全氢能全产业安全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管,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地方政府氢能产业发展属地管理责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安全技术协同发展,加强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以及氢能相关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等先进技术研发。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生产储运装置、场所和应用终端的泄漏、疲劳、爆燃等风险状态,有效提升事故预防能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氢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处置技战术和作业规程,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氢能安全风险。

八、组织实施

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宣传引导、督导评估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作用

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

(二)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

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三)积极推动试点示范

深入贯彻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支持试点示范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在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五)深入开展宣传引导

开展氢能制、储、输、用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

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六)做好规划督导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适时组织开展成效评估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划实施中期,根据技术进步、资源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规划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后续任务工作方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公布日期】2022.03.23 •【文号】 •【施行日期】2022.03.2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新能源 正文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一、现状与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历史性交汇。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决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大势和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进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燃料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

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从国内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但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滞后,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和挑战。同时,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的苗头有所显现。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氢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应用新空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战略定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发挥氢能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撑作用,深挖跨界应用潜力,因地制宜引导多元应用,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引

我国氢能产业商业化探索前景及挑战

我国氢能产业商业化探索前景及挑战氢能重量轻、密度大、燃烧热值高,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相比传统化石能源,氢能主要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产生能量,不仅能够实现发电、储电、用电全过程零碳排放,还能通过“电—氢—电”的电氢耦合形式提供长时间或季节储备,近年来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氢能通过美国提出的“氢经济”概念首次作为一种替代能源进入人类视野,到现在,氢能已成为全球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氢能发展政策,并积极规划氢能相关项目建设。其中,仅2022年,全球就启动大型氢能项目130余个。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领域投资总额有望达到5000亿美元,到2050年氢能或能满足全球18%的终端能源需求。 经过数年快速发展,我国氢能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氢能供给经验和产业基础,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300家,产业发展前景得到资本市场充分认可。同时,氢能发展浪潮正在向经济社会更多角落蔓延,在交通、建筑、电力、工业等多个领域,我国积极开展氢能应用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 1、我国氢能行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制氢国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兴起于21世纪初期的氢燃料电池领域。从“十五”到“十三五”,在一个个国家级重要规划的接续支撑下,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

升。“十三五”时期,我国对清洁能源重视程度的大幅提升,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序推进,带动氢能产业全面发展。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指出,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制氢国,年制氢产量达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此外,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也将有力支撑氢能供给增长。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部分关键技术的试验数据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累计发布氢能重点投资项目35个,投资总额近700亿元,投资范围覆盖整个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布的35个项目中,有33个位于示范城市群、12个位于其他区域,氢能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向全国范围蔓延。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6—203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有望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二)氢能政策框架日益完善 伴随我国对氢能行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提速被越来越多部门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中,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氢能源的产业政策支持

氢能源的产业政策支持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氢能源作 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为了推动氢能源产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 旨在提供支持和推动这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将就氢能源的产业 政策支持展开论述,分析其对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支持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各国政府通过 立法、行政命令等方式,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指导文件,以明确政府对 氢能源产业的政策态度、发展目标和具体支持措施。这些政策法规包 括但不限于氢能源产业规划、财税政策、科技创新支持等,为氢能源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政策支持。 例如,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 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氢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一 系列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建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氢能产业技术 创新与示范应用、加强氢能产业国际合作等。这些政策为氢能源产业 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方向和资金支持,激励了企业和科研机构在 氢能源领域的投入和创新。 二、经济激励措施

经济激励措施是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国政府通 过财税政策等经济手段,为氢能源产业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鼓励企 业投资和参与氢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税收优惠,减免企业的税务负担。例如,美 国政府针对氢能源产业的税收政策允许企业享受折旧和投资税收减免。这些税收优惠措施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了企业在氢能源产业 的投入意愿。 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资金给予直接补贴,资助氢能源产 业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项目。日本政府推出的“氢都市”计划就是一个例子,通过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建设氢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并鼓励 企业投资兴建氢能源相关的设施和设备。 三、研发创新支持 研发创新是推动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政府可以通过资金、科研 项目、科技创新奖励等方式,支持氢能源领域的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氢能源领域的科研项目。这些资 金可以用于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采购、人才培养、应用示范等方面。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设立科技创新奖励等方式,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氢能源领域进行创新和技术突破。 世界各国的政府都意识到了氢能源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 策和措施,加大对氢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德国政府通过推出“国家氢能力发展路线图”等政策文件,将氢能源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公布日期】2022.03.23 •【分类】法规、规章解读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 期规划(2021-2035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为促进氢能产业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一是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积极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集中突破氢能产业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二是安全为先,清洁低碳。强化氢能全产业链重大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产业规范发展。四是稳慎应用,示范先行。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规划》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系统构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持续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统筹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和加氢网络。三是有序推进氢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交

氢能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氢能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持续得到各国青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为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产业发展的各阶段目标。 氢能低碳环保,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另外,氢能在我国能源安全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可减少我国对于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将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氢能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产业链分别为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以及下游用氢。上游制氢工艺目前大部分还是通过化石能源作为原料制取的“灰氢”,但随着清洁能源发电规模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通过电解水制取的“绿氢”将是未来主流的工艺方式。氢的储运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形成以长管拖车为主,液氢槽罐车、管道运输为辅的多元化运输体系。下游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氢能源汽车以及与之配套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受顶层设计、政策利好驱动,氢能产业正稳步发展。预计未来10年内将形成完整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氢能最终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对能

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持续得到各国青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为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产业发展的各阶段目标。 一、氢能技术的特点与战略定位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计,在实现1.5°目标情境下到2050年氢能产量达到6.14亿吨/年,在总能源消耗中的占比达到12%。 (一)低碳环保,促进实现“双碳目标” 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与其他化石能源的燃烧不同,氢气燃烧不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燃烧产物只有水,是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之一。 目前,我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位列第一,2020年为98.93亿吨,2021年为105.23亿吨,2022年的碳排量预计下降0.9%,但也处于超过100亿吨的高排放水平,高于位列二、三、四位国家碳排放量的总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进入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阶段,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还较为依赖化石

2022咨询工程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解读氢能源及其发展趋势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A.清洁能源 B.可再生能源 C.二次能源 D.绿色能源 正确答案:[C] 2.2022年3月26日,()宣布,将在其中国的无锡工厂首次投建氢燃料电池-冷热电综合能源利用项目。 A.德国奥迪 B.日本三菱 C.日本松下 D.美国通用 正确答案:[C] 3.利用风能、太阳能或者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电能来电解水得到的氢,称之为()。 A.灰氢 B.蓝氢 C.黄氢 D.绿氢 正确答案:[D] 4.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中,在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方面,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在()的应用。 A.中重型车辆 B.新能源客车 C.新能源货车 D.航空器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氢燃料电池车以()等优点成为发展氢能的代表产品之一。 A.高能比 B.无污染 C.即充即走 D.里程长 E.安全性最高 正确答案:[ABCD] 2.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A.创新引领,自立自强 B.安全为先,清洁低碳 C.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D.稳慎使用,示范先行 E.勇于创新,量力而行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2025年,氢能示范、氢能应用方面的目标是:可再生能源制氢比重明显提升,成为能源转型的支撑。 Y.对 N.错 正确答案:[N] 2.全球最大规模的加氢站位于美国。 Y.对 N.错 正确答案:[N] 3.德国氢能产业的形势与现状是稳步推进。 Y.对 N.错 正确答案:[Y]

4.自然界中充满游离的氢气,所以氢的来源丰富。 Y.对 N.错 正确答案:[N]

单许昌 氢能产业路径逐渐清晰 正迎来“起飞期”(1)

氢能产业路径逐渐清晰正迎来“起飞期” 单许昌,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氢能相关提案、议案,纷纷看好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景,并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存在的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例如,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提出了包括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探索多元化氢能供给模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锦龙提出加快市场应用推广为牵引,推动氢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氢能产业会成为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氢燃料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我们正在跑步进入“氢能社会”,氢能在终端能源体系占比将越来越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万亿元。正是因为氢能产业具有很大发展前景,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市场化扩张,氢能产业将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政府、企业、民众的高度关注。 氢能产业成为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保命”产业 作为一种能源,氢能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载体,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转换效率高的特点,其产业化应用场景广阔,世界主要国家对氢能产业发展非常重视。 例如,日本近年提出构建“氢能社会”,采取多种措施在引领氢燃料电池技术国际标准和产业化进程中取得先机。在氢能产业链条上,日本龙头车企已基本掌握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东丽等企业主导全球膜、碳纸和碳纤维等关键材料生产。美国能源部启动“氢能计划”,该计划将加速氢能创新并刺激对清洁氢能的需求,目的是将清洁氢能的成本降低80%,降至1美元/千克。另一个非常重视氢能发展的国家是德国,2020年6月10日,德国联邦政府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长远来看,仅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绿氢)是可持续的。 氢能产业可谓是世界各国眼中的朝阳产业,不仅有利于降碳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氢能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特别是在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天然气供应紧缺价格暴涨,欧洲诸国特别要重视发展氢能产业,德国希望借助包括氢能在内的多种可再生能源和技术,来保障自身能源安全。2022年8月,德国还与加拿大合作,签订氢能合作意向书,建立“跨大西洋的加拿大-德国供应走廊”,加拿大将从2025年开始向德国出口氢能。不仅德国因能源危机寻找氢能替代,欧洲诸国也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下足功夫,2022年7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由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15个欧盟成员国联合发起的氢能项目。 由此可见,氢能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具有低碳清洁有利于环保等特征成为世界诸国眼中的朝阳产业,而且还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替代传统能源而在关键时刻“保命”。 各地各凭资源禀赋优势争抢氢能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我国将氢能产业作为能源领域的新兴产业,从国家到地方均对氢能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主要是推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要应用方向的氢能产业,实现燃料汽车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化。但由于氢能产业链长,涵盖氢气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燃料电池系统到终端应用的多个领域,属于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化程度有待加强,对于政策支持依赖程度强,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发挥优势出台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2022年3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我国绿氢产业发展现状及支持措施

我国绿氢产业发展现状及支持措施 随着全球向净零排放转型,绿氢(即可再生能源制氢)被广泛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迄今,全球多国已发布氢能战略,明确了氢能在产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3月,我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1],更是进一步强调了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核心的氢能发展方向。2023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中国绿氢发展路线图》[2],绘制了助力中国实现2030年绿氢发展目标的路径。本文在概述我国近期绿氢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布局的基础上,对《中国绿氢发展路线图》提出的未来发展目标及支持措施进行了梳理总结。 一、绿氢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布局 1发展现状 (1)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较低。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3],中国目前生产的氢气大部分为灰氢。2021年,在生产的3400万吨氢气中,80.3%来自化石燃料,18.5%来自工业副产品,1.2%来自电解[4]。虽然氢消费量相对较大(2021年约为2800万吨[5]),但对绿氢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和可用性的限制,其应用目前仅限于交通运输部门的几个小型试点项目。有关机构预测,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中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6],[7]。

(2)规模化绿氢示范项目正加速扩张。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为绿氢发展提供了动力,但该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2年,已建成并运营绿氢项目36个,总产能约为每年3.7万吨,正在规划的绿氢项目超过300个,预计产能将达到每年350万吨[8]。2023年6月,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功制取第1方氢气[9];6月,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制氢规模达到每年2万吨,标志着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10]。2规划政策 (1)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作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核心的氢能发展方向。规划提出了绿氢发展的3个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量每年达到10~20万吨;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广泛应用;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省级层面,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北京、上海、山西、河南、湖南、贵州、四川、宁夏、安徽、陕西等众多省(市)也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支持绿氢产业发展[11]。 (2)多地出台非化工园区制氢“松绑”政策。为支持氢能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多地相继出台相关文件鼓励非化工园区可再生能源制氢。例如,2022年11月,吉林省印发《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12],开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站在非化工园区示范建设。2023年6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13],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解读氢能源及其发展趋势考试 咨询

【试卷总题量: 10,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73.0分,用时501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是氢能源发展最积极的国家,最早提出建设“氢能社会”。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2.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A.清洁能源 B.可再生能源 C.二次能源 D.绿色能源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利用风能、太阳能或者水能等可再生能 【试卷总题量: 10,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73.0分,用时501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是氢能源发展最积极的国家,最早提出建设“氢能社会”。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2.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A.清洁能源 B.可再生能源 C.二次能源 D.绿色能源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得分:10.00 3.利用风能、太阳能或者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所产生的电能来电解水得到的氢,称之为()。 A.灰氢 B.蓝氢 C.黄氢 D.绿氢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得分:10.00

4.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中,在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方面,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在()的应用。 A.中重型车辆 B.新能源客车 C.新能源货车 D.航空器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氢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应用,包括传统的和一些目前正在兴起的领域里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包括:()。 A.化工领域 B.冶金领域 C.航空航天 D.深海领域 E.医学领域 正确答案:[ABCDE] 用户答案:[ABC] 得分:3.00 2.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包括4类人才,即:()。 A.服务人才 B.高端人才 C.专业人才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一、氢能产业已经初具雏形 1 氢气产能不断提高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3300万吨,产量同比增长32%,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目前,我国主要以煤制氢、工业副产氢为主,煤制氢技术成熟,制氢工艺体系和产业链条相对完整,各制氢技术占比分别为:煤制氢63.6%,天然气制氢13.8%,工业副产制氢21.2%,电解水1% 。 2 氢能储运多点突破 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是目前我国最为广泛的氢能储运方式,其技术相对成熟、基础设施依赖度较小。管道输氢可实现大规模、常态化、低成本的氢气长途运输,是未来氢气储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氢存储和固态储氢基本无需压力容器,运输便捷,处于示范阶段,是未来实现大规模氢能储运的方向。预计到2025年,液态储运和管道储运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加氢网络逐步形成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从省市分布看,广东建成的加氢站最多,累计达到30座,山东11座排在第二位,上海10座位居第三。 4 氢能应用场景广泛

氢气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预计到2060年,我国氢能需求可达1.3亿吨,其中工业需求占比约60%,交通运输领域达到31%。 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进入商业化初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初步形成“3+2”格局。示范期内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总量超过37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逐年上升,市场进入商业化初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1586辆,保有量8938辆。预计到2030年、2060年,氢燃料电池车年销量将分别达到29万辆、200万辆。 在工业领域,氢能冶金、绿氢化工项目加速落地。氢能冶金——目前,氢能在钢铁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在富氢高炉冶炼、氢基直接还原、富氢熔融还原以及富氢烧结等方向。绿氢化工——氢能主要应用在合成化学品、加氢炼化和合成燃料等方面,在这些领域实现绿氢对灰氢的替代可大幅降低化工行业碳排放。 在建筑领域,“氢进万家”探索社区氢能应用新模式。氢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与传统能源相类似,主要探索应用于空间供暖、制冷、烹饪和备用能源等。应用方式主要包括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热电联供和天然气管道掺氢。鉴于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尚未实现规模化,氢能在建筑领域暂无明显优势。 5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逐步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发展区域,并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分别是东部早期燃料电池车研发与示范区域、西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区域、南部燃料电池车大规模示范和加氢网络规划成熟区域、北部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一、“1+N"顶层设计文件 1 “1”: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 “N”: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二、碳达峰十大行动有关文件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 2022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 2 2022年3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 3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4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的通知 5 2022年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 (二)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1 2022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2 2022年6月17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3 2022年2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关于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三)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 2021年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 2022年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3 2022年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4 2022年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5 2022年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6 2022年4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7 2022年6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8 2022年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中国氢能2030年战略计划

中国氢能2030年战略计划 (原创版) 目录 1.中国氢能市场发展现状及需求 2.中国氢能产业规划及目标 3.氢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国际氢能市场发展及启示 5.中国氢能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正文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氢能在各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氢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正在逐渐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加大了对氢能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力度。本文将结合中国氢能 2030 年战略计划,分析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前景。 一、中国氢能市场发展现状及需求 目前,中国正处于氢能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据统计,我国氢气年均需求约为 2200 万吨,预计到 2030 年,氢气年均需求将达到 3500 万吨。而到 2050 年,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6000 万吨,占终端能源总量的10%。 二、中国氢能产业规划及目标 为应对氢能市场的发展需求,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氢能产业规划和目标。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 2025 年,我国加氢站建 设的总体规划目标为 1000 座。同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 2022 年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氢能产业的发展定位、目标和部署。 三、氢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氢能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交通、化工、钢铁等行业。预计到 2030 年,全国电解槽装机量将达到 102GW,全国可再生氢总需求达到 770 万吨/年。其中,化工行业对可再生氢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交通和钢铁行业。 四、国际氢能市场发展及启示 德国作为氢能技术发展的领先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氢能战略规划。据德国政府发布的《国家氢能战略》,到 2030 年,德国的氢能需求量将 达到 130TWh,其中 50% 到 70% 需要进口。德国政府正在制订相关进口战略,并计划大幅提升国内电解氢能力。 五、中国氢能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尽管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基础设施不足、政策支持不完善等。在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我国氢能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氢能产业融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发展将迎来加速期。 总之,中国氢能产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文件精神,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握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建设氢能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结合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发挥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先机,统筹氢能产业布局,完善管理体系,规范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发挥全省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引领作用,将打造成省及全国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发展城市。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部门协同,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氢能产业政策扶持,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优化氢能产业布局,引导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积极探索氢能利用的商业化路径。 科学布局,示范先行。充分考虑市发展氢能产业的基础和条

件,按照各县(市、区)资源特点和发展条件,科学规划布局。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逐步推进规模化发展。 绿色低碳,融合发展。发挥市新能源等产业优势,利用氢能绿色低碳属性,带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结合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推进氢能产业与新能源、化工、电力、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 审慎稳妥,安全发展。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力口、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 (三)产业布局 利用“一带一路”通道优势,围绕酒嘉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省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部署,以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及现有氢能相关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一区、一园、一中心、三基地”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个示范区:以玉门为中心,连同金塔、肃州区、瓜州、敦煌和其他县(市、区),构建市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 一个装备制造产业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建设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以本地市场需求为基础,积极拓展周边市场,逐步形成产业链完整和企业聚集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 一个氢能创新中心:由玉门油田、青骐骥等涉氢企业组建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引进省内外氢能领域专家团队,开展重点领域

氢能可以代替锂电池吗-

氢能可以代替锂电池吗? 氢能公交车驶向街头 “加氢五分钟,就能跑四百多公里。”在上海临港新片区,驾驶员徐师傅已经开了一年多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据他介绍,同样路线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还有十几辆。“和开燃油车、电车的感觉差不多,我们主要服务附近的工业园区,平常上下班乘坐我们车的人很多。”徐师傅说道。 公交车的车身上有“氢动力、零排放”字样。从外观来看,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与普通公交车并无太大差别,但细看可以发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后方顶部有一部分突起,这是氢气瓶所在的位置。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的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能力转化率高,产物仅为电能、热能和水蒸气,没有其他污染性排放物存在。 续航方面,通过加注的方式,经过加氢口将燃料输入到车辆内置的储气瓶,即可完成一次加氢。“以前这旁边有个小加氢站,现在附近又建了新的更大的加氢站,我大概隔几天就加一次氢。”徐师傅表示,开惯了氢车,最大的感受是干净、方便。 随后,记者来到附近新建的加氢站,两大车白色储气瓶被防护栏包围起来,一旁有控制室、应急物资仓库等设施,加氢的点位也比较多。“现在还处于试运营阶段,正式运营后会向商用车开放。”加氢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临港新片区有一定数量的氢燃料公交车,加氢站在选址方面也是尽可能满足氢车的需求。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出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上海近年来在嘉定、奉贤、临港、金山陆续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今年国庆期间,国内首条胶轮氢能源中运量也有望在上海临港启动运营。作为氢能源的配套设施,加

氢站的建设也步步紧跟。近日,上海首座公交场站内的加氢站在奉贤区启用,该加氢站可供4辆公交车同时加氢。 此外,据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消息,上海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将于9月底前上路,80辆以虹桥机场为中心运行的车辆,每天将在上海石油青卫油氢合建站加注氢气后上路运营。常态化运营的燃料电池网约车项目将推动氢能领域商业化发展。 根据今年6月份印发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到2025年,上海将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 重卡领域打开局面 上海在氢能产业方面的积极布局是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氢能作出了15年长远规划,制定了三个五年维度的发展目标。 随着氢能顶层政策出台,多地陆续出台发展氢能产业链相关政策,对氢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的建设都有明确规划。比如,9月21日,广州市发改委印发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其中指出,2026~2030年规划新建加氢站50座以上,累计建成加氢站100座以上,形成5座以上制氢加氢合建站布局,3~4座储氢站布局。形成10万公斤/天(3.6万吨/年)燃料电池用氢气制氢能力,形成10万公斤/天(3.6万吨/年)以上加氢能力,可以满足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运营需求。 “实现碳中和的两条重要路径分别是氢能和锂电,前者是能源本身的清洁化(替代传统石化能源),后者属于清洁能源的利用。两条路径都很重要,所以我们能感觉到近年来氢能受到市场和政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氢能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真锂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墨柯对e公司记者表示。

2023年氢能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氢能发展研究报告 工能源清洁化时代,最清洁的氢能突出重围 氢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清洁能源,氢气可作为燃料,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释放出不包含任何污染气体的水蒸气,是时下最热门的二次能源之一,属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重点技术路线和攻关方向。 氢能源产业链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总体上可分为氢能源上游的供给和下游需求两个方面。具体来看,氢能源产业链的供给端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和加氢站建设等三大环节;氢能源产业链的需求端则为下游氢能源的综合运用环节。 图表:氢能源产业储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以及下游氢能的综合应用等环节 资料来源:中国氢能联盟,泽平宏观 “双碳”承诺下,能源清洁化成为大势所趋,氢能源产业链以其清洁化的优势,正处于从导入期过渡到发展期的上升阶段当中,迸发出巨大的潜力,未来有望在诸多清洁能源的技术路线中脱颖而出。 我国氢能源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产业链正在形成。2017年开始,《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线图》、《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陆续对氢能技术和产业路线作出指引。2023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对氢能全产业商业化发展规划作出更高要求。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氢能源产业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争取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达到5万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目前氢能源正处于爆发前夜,各环节技术正处于不断突破和迭代的窗口期,商业化进程加速,应用落地情况振奋人心。有望成为继光伏、风电和锂电池汽车产业链后,5至10年内清洁能源中最具希望的领域之一。 长远来说,氢作为世界上占比达到75%左右的元素,未来氢能可广泛用于能源企业、交通运输、工业用户、商业建筑等领域,是实现我国能源清洁化的关键一环。氢能源既可以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降低长距离高负荷交通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还可以利用燃气轮机技术、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氢储能技术,应用于分布式和集中式发电,为家庭住宅、商业建筑等供暖供电。 图表:氢能源下游燃料电池用途十分广泛,是实现能源清洁化的关键一环

氢能源产业梳理专题报告

氢能源产业梳理专题报告 氢能源产业梳理专题报告 1“十四五”构建“大氢能”图景,交通领域先行 发改委2022年3月23日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合理布局、把握节奏,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 氢燃料电池车市场规模:十年百倍 截至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49562台,同比增长49%。2021年全球主要国家氢燃料电池车销量16313台/yoy+68%。受强势补贴政策驱动,韩国市场延续了2020年的增长势头,21年销量8498台,占全球销量的52%。美国21年销量3341台,较2020年激增2.5倍,主要原因是2020年疫情销量基数过低;日本21年销量2464台/yoy+67%,主要受益于2020年底新一代丰田Mirai的上市。中国21年销量1586台

/yoy+35%,随着示范城市群落地和北京冬奥会利好,我们认为今年下半年销量有望开始提速,22年1~2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销356和371辆,同比增长5.0倍和3.1倍。 中汽协数据,截至2021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为8938辆,2016~2021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分别为629、1275、1527、2737、1177、1586辆,根据发改委2022年3月23日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2022-2025年CAGR=54.0%。根据示范城市群申报,截至2025年累计推广3.3万辆,根据各地方政府产业规划,2025年规划累计推广8万辆。 相比纯电动车型,氢燃料电池车克服了能源补充时间长、低温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提高了营运效率。按照“氢电互补、宜氢则氢、宜电则电”的原则,与纯电动车型应用场景形成互补。如果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领域全面推广,潜在年销量有望超过180万辆(2020年中国商用车(重卡、市政环卫车、公交车和大巴车)年销量合计180.6万辆),潜在市场空间为2160亿元/年。 氢燃料电池车经济性决定因素:购置成本、氢耗、氢气价格 氢燃料电池车全生命周期成本远高于燃油车和电动车,想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