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能力心理学(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十章能力心理学(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十章能力心理学(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十章能力心理学(复习稿、练习及参考答案)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3年 D. 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需要、动机、意志 B. 能力和人格 C.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 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1913年产生的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 行为主义 D. 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系统。 A. 需要 B. 动机 C. 意志 D. 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 安全的需要 B. 爱与归属的需要 C. 生理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3.【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4.【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 效价高 B. 效价低 C. 期望值高 D. 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 ?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 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 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 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 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心理学导论》第十章

第十章言语 【学习目标】 (2) 【学习建议】 (2) 【学习重点】 (2) 【关键词】 (2) 第一节言语概述 (4)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4) 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5) 三、言语的种类 (7) 四、思维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9) 五、言语的生理机制 (10) 第二节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理解 (12) 一、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12) 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16) 一、词汇理解 (16) 二、句子理解 (16) 第四节言语发展 (18) 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18) 二、言语发展理论 (19) 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21) 一、双语教育 (21)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21) 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21)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议】 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 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 第五章感觉 一、感觉 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二、感觉测量: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 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 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 三、三种定律: (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 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 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 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讲

《心理学导论第4章-感觉》基础内容精 讲 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 本章内容为信息加工部分的第二个章节感觉。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考点为:2007-5,2007-6,2008-4,2008-5,2008-6,2009-5,2009-6,2009-66,2010-77,2011-3,2011-4,2012-4,2012-5,2012-66,2013-7,2013-67,2014-8,2014-9,2015-5,2015-6,其中考核过一次简答即解释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本部分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本章框架如下: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考点 一、感觉概述 (★考点:2007-6、2010-77、2011-4 ) 1. 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感官引起的,但人的感官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映,这个刺激范围便是感觉阈限,相应的感觉能力就是感受性。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测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心理学家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刺激值定为绝对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差别阈限和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用公式可表示为:K=△I/I,其中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即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感觉通道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分数越小,该感觉道的感觉就越敏锐,韦伯定律指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费希纳对数定律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了对数定律,他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他推导出下式:P=KlogI,其中I是刺激量,P是感觉量。 费希纳定律提供了度量感觉大小的一个量表,对许多实践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但他所假定的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已为事实所否定,且他以韦伯定律为基础,所以对数定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

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导学提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方面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个性及个性特征;需要及需要层次理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个性: 来自拉丁语,英文。最初是指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是指演员本身,意思是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个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西方称人格,日本称为性格,我国称为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理想、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人群就没有个性。如狼孩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既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种在生活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是个性特征。 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常循规蹈矩,做事稳重,但偶尔也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谨慎是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是否之。如果某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常表现出丢三落四,那么说这个人具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特征。 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家庭、社会、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因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重大挫折等,也会使个性特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婚姻一再受到挫折,也许会变得沉默寡言。 (二)独特性和共同性 个性包括了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和个性。不仅一般人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其心理面貌也可能完全不同。电影《替罪羔羊》姐妹是双胞胎,姐大学毕业,高雅有修养,妹心狠手辣,抢姐的男朋友,勾引心理咨询师,谋杀姐。 然而个性也包含着一类人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即个性的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同的经济生活条件等,决定着人的个性中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质、阶层和群体特质。这些民族性、阶层性、集团性就构成了个性中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一、名词解释 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 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 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14、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特征,包括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15、气质的四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16、性格是个性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 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1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相互对应。其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强、平衡、灵 活和气质类型多血质相对应;属强,平衡,不灵活和气质类型胆汁质相对应,属强, 不平横和气质类型粘液质相对应;属弱和气质类型抑郁质相对应。 18、气质是以高级神经类型为基础的个性的心理特征。 19、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 征是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 别差异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认知特征。 20、气质是以神经过程的特征组合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征。 21、性格特征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 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22、某个年龄组的智力平均分为100分,标准差为10分,甲生测试的原始分为110分,那么他的离差智商是115分。 三、选择题 1、智力的高低反映了(一般能力)状况。 2、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10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正常) 3、勤奋与懒惰属于(性格特征)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全】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 A.选题和提出假说 B.设计研究方案 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 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 B.揭示心理规律 C.探明心理结构 D.确定心理机能 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 B.调查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 B.中介变量 C.反应变量 D.机体变量 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 B.负相关 C.相关的强度 D.正相关 三、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 2.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4.心理特征 5.心理结构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 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 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 5. 什么是实验法? 五、分析题 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论述题 1. 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2. 怎样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3. 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心理学导论第八章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例如:我们可以觉知到自身的感受也可以觉知到外界的声音、光、气 味等。 (一)主观性 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直接觉知到自己 的思想、情感和心境。 (二)统一性 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为一个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例如:当我们出去春游时,看到郊外美好的景色心情十分愉快。在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次回忆时那种经验仍然是一个整体。 (三)流动性 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美 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詹姆斯制造出意识流,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四)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2)意识把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这是同一性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认识自我,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觉知到的信息,将对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感知联系我,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未来的预期目标。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 的意识为焦点意识。 (二)下意识 未被注意的信息也是被登记和评估。未被意识的信息是在觉知的下意识水平上起作用的。 边缘意识也属于下意识。当你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段话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例如: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专注于同你的同伴讲话,忽略了其他的声音,当有人叫你的名字时就会马上引起你的注意力。 (三)前意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概述 人的毕生发展:人从胚胎到死亡这个过程中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作出反 应。 2、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特征和行为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完成和建构自己所爱好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 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二、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 个别差异:不同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发展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生理学意义上的两种年龄: 实足年龄:个体出生之日算起的年龄。 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的年龄。 两种年龄的关系: 两种年龄接近或相等,代表个体发展正常,发展年龄大于实足年龄,代表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早熟,发展年龄低于实足年龄,表示个体发展较一般人晚熟。 三、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 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方 法。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收集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显得 较为经济。 不足:多个年龄阶段研究对象会受世代变迁的影响。 (二)、纵向研究: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 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材料。 (三)断代—序列研究:结合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 对象进行追踪。 第二节孕期与婴儿期 一、出生前的发展 胚芽阶段:受精后的两周。 胚胎期:第三到八周。 胎儿阶段:第九周之后。 二、婴儿期的发展 (一)体能发展 1、身体和脑的发展 出生后的两年内身体发育的速度最快 婴儿期神经系统发展最快 营养和感觉及认知刺激是影响大脑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 2、反射和运动技能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已整理 )

河南大学1997-201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1997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兴趣和爱好(第十章)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六章) 3.意识和无意识(第五章) 4.能力和智力(第十一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概念?在教学中应如何使学生掌握概念?(第七章) 2.如何理解性格的实质?说明性格的结构(心理学导论P670) 3.说明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及特点的(第六章) 4.说明言语的概念和特点,研究言语有何意义(第八章) 5.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包含哪些成分?有何特点?(第七章) 三、论述 1.试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2.评述阿诺德的情绪理论(第十章) 3.意志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为什么?(心理学导论p550) 河南大学1998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视觉对比和视敏度(第三章) 2.投射法与主题统觉测验(第十二章) 3.动机和需要(第九章) 4.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第十一章) 5.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第五章) 6.短时记忆和反响回路(第六章) 二、问答 1.什么是性格类型?说明两种主要的性格分类。(心理学导论P670)

2.说明颜色混合及其定律。(第三章) 3.试说明人的大脑言语机能区的具体功能和脑部位(第八章) 4.什么是灵感?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心理学导论P464--468) 5.试说明吉尔福特三维智力模型的结构和重要意义(第十章) 6.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第十三章 三、论述 1.试述鲁利亚对巴甫洛夫学说的新发展() 2.解释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及二者关系(第三章) 3.试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第十二章) 河南大学1999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与诱因(第十章,诱因在心理学导论P194)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第三章) 3.清晰度和可懂度(心理学导论P494) 4.直觉思维和灵感(第七章) 5.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第十一章) 二、简答 1.简述图形组织的原则(第四章) 2.说明颜色的基本特性(第三章) 3.试述推理的概念和种类,影响推理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导论P446) 4.简述意志的良好品质(第九章) 5.人的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第十一章) 6.什么是社会性动机?简述社会性动机的种类(第九章) 三、论述 1.评述詹姆斯—兰格理论(第十章) 2.试述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塞斯顿的基本能力说和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第十一章) 3.说明掌握气质对管理工作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心理学导论P663) 河南大学2000年心理学考研真题 【普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考试

第一章:心理学导论 一.单选 1、常用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是(C) A SAS B EPQ C SCL—90 D 16PF 2、下列哪些属于神经症(C) A精神分裂症B学习困扰C强迫症D幻听 3、科学心理学创始人是(C)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冯特 D、马斯洛 4.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系统。 A.植物神经B.运动神经C.中间祾经D.感觉神经 5.关于神经症,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 (A)自知力相对完整(B)出现某些思维和行为异常(C)不会有人格基础(D)症状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6、行为主义创始人是(C) A冯特B杜威C华生D荣格 7、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B) A冯特B弗洛伊德C华生D杜威 8、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D) A冯特B 荣格C华生D 罗杰斯 二.多选 1、1989年,WHO认为健康包括(ABC) 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C社会适应良好D道德健康 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 A学业方面B人际关系方法C情绪方面D恋爱方面 4、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家庭因素B社会因素C人格因素D学校因素 5、心理健康的特点具有() A相对性B完整性C可逆性D动态性 6、心理咨询能够解决() A一般心理问题B心理障碍C神经症D精神病 7、从严重程度来看,心理问题可分为() A一般心理问题B严重心理问题C疑似神经症D精神病 8、心理的本质(ABC) A、心理是脑的机能 B、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来源 C、心理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心理是心脏的功能 10.心理过程包括(ABC) A 认知过程 B 情绪过程 C 意志过程 D 个性心理特征 11、心理咨询的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ABC) A 心理评估阶段 B 心理帮助阶段 C 结束巩固阶段 D 咨询前的准备阶段 12、心理咨询的形式有哪些(ABCD) A 个体面谈咨询 B 团体心理咨询 C 家庭心理咨询 D 电话心理咨询 14、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ABCD) A 排除器质性标准 B 时间标准 C 严重程度标准 D 症状标准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一、填空题。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来看呈正态分布。 3.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4.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巴甫洛夫发现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6.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7.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被称之为参照群 体。 8.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气质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选择题。 1.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的结构特征是(D)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态度特征 2.在智力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3.下列哪种是人的特殊能力(C) A、观察力 B、记忆力 C、节奏感 D、注意力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人的个性的(D)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社会性 D、独特性 5.“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序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7.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C)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8.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D)三个基本特性。 A、强度、指向性和平衡性 B、强度、指向性和灵活性 C、强度、平衡性和稳定性 D、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9.与神经系统类型安静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人在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称为(B) A、认识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会交往能力 D、计算能力 1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12.“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征的表现(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13.一般能力中核心成分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14.在记忆时,有的儿童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善于听觉记忆等,这属于儿童(A)的差异。 A、能力发展类型 B、能力发展水平 C、能力发展早晚 D、能力发展顺序 15.智商就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其计算公式是(B) A、IQ=(CA/MA)*100 B、IQ=(MA/CA)*100 C、IQ=(CA/MA)*100% D、IQ=(MA/CA)*100% 16.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7.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8.与神经系统“弱、平衡、灵活”的特性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9.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是(D)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标志: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 2、定义: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3主要研究领域:A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B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 D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分支) F工程心理学(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G军事心理学(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 1神经元结构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接受信息、整合信息、传递信息 3神经元的分类(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突触传递: 第二节大脑 1左右脑差异: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 1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2神经一体液调节概念:由于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来支配效应器的活动 3神经系统调节作用途径:一是神经系统直接调节各器官活动,二是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各器官活动。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第一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问题 1概念:不是指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指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取向。 2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强调在发展研究中不能只注重某个特定的年龄,而要关注生命全程。心理发展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的个体中。同时,心理发展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不仅是指增长和获得,也包括衰退与丧失。 3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序列研究 4基本理论问题:A先天与教养的关系B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C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第四章:感知和感觉 第一节.什么是感觉p6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和全貌。(理解P65的剥夺实验) 感觉的产生:产生感觉的神经机构有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并激活了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进行分析。综合,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感觉的种类:(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第二节.什么是知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知觉的生理机制:(1)当事物的属性、成分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分析器时,便引起该分析器内的神经兴奋,这时,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就形成了事物的整体反映。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相关 心理学导论 补充内容(5-8章)

第五章感觉 【试述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的区别】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它的操作性定义是有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描述绝对感受性的指标,两者成反比关系:E=1/R,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当有50%次感觉为大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另外50%次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两者之间的平均数即为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相对应的感受性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ΔI/I=K(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K为常数,不同的感觉通道K值不同) 第六章知觉 【论述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客观事物在人的感受器官及范围内消失,那么感觉和知觉活动就会随之停止。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容: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2)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产生主要反映事物的物理特性,很少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参与,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信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3)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是知觉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人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总之,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路活动的基础。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第十章能力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能力的概念、种类和个别差异以及能力和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解智力的概念、测量、发展以及理论,初步了解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以及青少年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力的概念,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教学难点: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2 具体内容: 能力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名词,比如说某某人能力怎样。同时,能力也是心理学家非常热衷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章将分四节来讨论能力问题。 一、能力的概述 二、智力 三、能力的发展 四、青少年能力的特点和培养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起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能力影响活动的效果,能力的大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比较,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条件。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动机和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当然,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我们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称为能力。其实,任何单独的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要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也称为才能。如果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