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第十章能力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能力的概念、种类和个别差异以及能力和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解智力的概念、测量、发展以及理论,初步了解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以及青少年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力的概念,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教学难点: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2

具体内容:

能力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名词,比如说某某人能力怎样。同时,能力也是心理学家非常热衷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章将分四节来讨论能力问题。

一、能力的概述

二、智力

三、能力的发展

四、青少年能力的特点和培养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起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能力影响活动的效果,能力的大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比较,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条件。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动机和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当然,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我们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称为能力。其实,任何单独的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要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也称为才能。如果一

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结合和发展,通常被称为天才,天才多表现在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任务方面。天才并非“天生我才必有用”,而是人凭借先天获得的生理条件,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加上主观努力,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能力和知识

一个人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是,一个人有时不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不是由于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是因为缺乏有关的必要知识。如一位缺乏商业贸易知识的口语翻译,就无法在进行商贸活动时展现出他的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一方面,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离开了知识的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一定的能力发展水平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就不能真正掌握知识。而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掌握知识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总之,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并且都是成功地完成活动的心理因素。

两者又有区别,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首先,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属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则是人类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其次,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能力并不能永远随知识的增多而成正比的发展,能力有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正因如此,我们不能认为有知识的人智力水平一定很高,也不能认为智力发展水平高者,必然是知识渊博者。同样,教师也不能单纯用掌握知识的多少,尤其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

三、能力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能力划归不同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这是按照能力的不同实用范围来划分的。

一般能力是指在许多基本活动形式中都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人在一切活动领域都需要并与认识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等一般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项专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由于各种活动的性质、内容不同,所要求的能力也就各异,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文艺创作能力或某种技术能力等等。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两项是占优势的。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配合,彼此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一般能力常寓于特殊能力之中,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并通过特殊能力表现出来。

(二)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按照能力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是按照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来划分的。

模仿能力是指效仿他人的言谈举措等而引起的与人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它使得人们能够遵循现成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善于模仿和复制。通过模仿可以改变原有行为方式,习得新的经验。创造能力则是指能够独立地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善于发明新原理、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相对地划分,模仿能力中包含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中也包含有模仿能力。

(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这是按照能力发挥程度来划分的。

其实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个体"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所以能力一词有两种含义:既可以解释为实际能力,也可以解释为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指个人在活动中发展或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以知识技能来表现,而知识技能主要是学习的成就或训练的结果。所以实际能力也称为成就。

潜在能力不是指个人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如果通过训练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这种能力还没有在活动中展现,但有可能发展的潜在力,它是各种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可以讲潜在能力转变为实际能力。

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水平、能力表现的早晚和能力结构类型等方面。

(一)能力水平上的差异

一般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就是智力高低的不同。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表现为正态分布状况。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都3%。心理学家推孟和梅里尔通过对2904个2—18岁儿童的智力测验发现,智商在80—119的占79%,120—139的占11%,139以上的占1%,80以下的占9%。智力发展很差与很高的都占少数。

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专门职业与活动中的特殊表现。个体间特殊能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甚至差别显著。

(二)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这不同于水平差异。按能力发展的不同方面,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各有所长。如,人在知觉、表象、记忆、想象、言语和思维等方面都表现出个别差异。

(三)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有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某方面的优异才能,以及很高的智力发展水平,这叫“才华早露”。除“早慧”外,还有“大器晚成”的现象。出现才能早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才华早露者除了具有良好的素质条件外,从小都有一个良好接受早期教育与影响的环境,以及能勤奋学习的主、客观条件。而且,能力的早晚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最为常见。大器晚成者有的是环境的原因,限制了早期的能力发展;有的是因为所攻学科的复杂性,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有的是因为智力平平,但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成就;也有的是因为早期没有努力的缘故等等。

第二节智力

一、智力的概念

(一)智力的定义

关于智力的定义,心理学家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为了更好地把握智力的概念,在1921年和1986年,心理学家曾举行两次著名的研讨会,专门探讨智力的属性。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二)智力与能力

在心理学上,能力这个术语经常与智力发生混淆。能力的涵义实际上很笼统,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的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方面的才能等等。

总的说来,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二、智商、智力测验与智力差异

(一)智商

智力测验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现代的智力测量,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理论先驱是达尔文,提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智力的人由于其对环境的优良适应必定通过自然选择,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高尔顿对智力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设计了多种测量工具,被称为心理测量学的先驱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它的产生是为了分辨出不适合在一般学校学习的智力落后儿童,从而给以特殊教育。推孟在斯坦福大学修订的斯坦福—比奈量表,适用对象年龄为3岁—18岁(4—14最适用)。量表由一系列难度不同的题目组成,依据完成这个难度系列中题目的多少,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年龄,称之为心理年龄。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计算公式为: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这个智商由于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因此可称为比率智商。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智商的新的计算法,称为离差智商。并且在原有测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分别使用于儿童、成人和幼儿的三个智力测验。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韦克斯勒指出,可以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公式中M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心理测验的基本性质。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称心理特质,如学习动机、记忆广度、推理能力和情绪稳定性等等,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也是一种心理特质。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它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特质作为一种科学构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而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尽管对于有些心理特质的测量方法在长时期使用中已经标准化,使用得相当普遍,但至今还没有对哪一种构想的测量方法得到普遍接受。因此时常有下述情况出现:两个具有不同理论观点的测验编制者,为测量同一种心理特质,使用着不同的间接测量途径,即选用不同的行为表现进行操作性说明。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抑或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任何测量进行多次,其结果不会完全一致,心理测量的误差尤为突出。因为心理测量是从对一个行为样本的观察中获得数据,再去推论得出结果,从部分推论整体,用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特质,自然不会百分之百的准确。同时,这有限的观察数据又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获得的,引起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即便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从对心理特质的理论说明,到计分、评分和结果解释各个环节上,都会有误差出现。因此,只凭一次测验结果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要了解一个人如此行为的原因,或进一步由此预测他的未来行为,需要多方面考虑。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任何心理测验的适用性都有其特定的范围,它在测验编制开始时就已确定,依据测验的目的,适合于使用该测验的被试团体称为目标群体。任何心理测验也只有当它被应用于它所适用的目标群体时,才能显示出它的效能。由于人的心理在不同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有很大差异,如果把一个测验应用于目标群体之外的个人或团体,那么使用其原有的常模来做评定就很不恰当,会对结果做出既不客观、又不公正的判断。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在同一个社会文化团体中,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的受测者对同一个测验的反应也不一致。因此,我们在选用测验工具时,除审查测验本身的质量外,还需要考虑它的适用性特征。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三)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在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不相同,人和人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由于智力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品质,它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成分,用单一的智商分数,是不足以表明智力的特点的。

2.智力的团体差异

智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团体与团体之间,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别。尽管近期的一些研究指出男女在智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量也是比较小的。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能力、数学能力、言语能力上的差异。男性在空间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差异加大。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优于男生,但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被男生所占有,并且男生一直把这种优势保持到老年。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被诊断为具有阅读障碍。

除了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力差异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一般认为智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测验的平均得分上。对不同职业团体进行大量研究发现,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具有更高的IQ。这种团体间在智力测验平均分数上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过去也曾经对不同种族间的智力差异有过争论,但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应该对其产生的原因做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公平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IQ分数上的差异则应更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不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智力测验分数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大多数智力测验是依据某一团体(如美国白人)的生活经验编制的,测验所使用的语言符合该团体的文化习惯,评价标准也依此团体而定。由于忽略了这一

点,在测验结果解释上的不公平性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心理测验受到了批判,这是测验工作者必须引为教训,认真注意的。

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现象,进人衰退期。智力是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二)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的智力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婴儿早期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一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婴儿期的某些能力尚未发展起来,智力尚未分化所致。

四、智力的理论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整个的开放性动态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智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度量智力的工具,科学地拟定智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的智力提出假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一)智力的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发现,几乎所有心理能力测验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一个人在各种测验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则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着不同的s因素。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20世纪中期以后,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到80年代,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经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由于流体智力影响晶体智力,它们彼此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假想,不管人的能力有多少种,也不论要处理的任务性质如何,在一切测验分数或成绩的背后,存在一种类似于g因素的一般心理能力。在大多数智力测验中,均包括偏重于测量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两类题目。

(三)智力多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对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实施了56个能力测验,他发现,某些能力测验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而与其他测验的相关较低,它们可归为7个不同的测验群: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瑟斯顿认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结果,而且过分强调g因素也达不到区分个体差异的目的。因此,他提出智力由以上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这是一种多因素论。根据这种思想,瑟斯顿编制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研究结果发现,7种基本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似乎仍可以抽象出更高级的心理因素,也就是g因素。

(四)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8种智力为:(1)言语智力,渗透在所有语言能力之中,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

别方向的能力;(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8)认识自然的智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当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被视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对于人才观等问题上,这一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人的能力的差异不仅仅是在水平的高低上,更多的是类型的不同。

(五)智力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所听到、看到的具体材料,如大小、形状、位置、颜色)、符号(字母、数字及其他符号)、语义(语言的意义概念)和行为(本人及别人的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和评价(做出某种决定)。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单元),可以分类处理(分类),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这一成就对智力测验的理论与实践,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六)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首先,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例如,对类比推理过程的研究发现,推理能力强的人完成得比推理能力差的人更快,也更准确,但他们在进行解题中先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理解问题,而不是急于得出答案。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既包括有效地应付从未见过的新异事物,也包括自动地应付熟悉的事情。在任务非常熟悉的时候,良好表现依赖于操作成分的自动执行,如阅读、驾车、打字时的自动编码等等;而在任务不熟悉时,良好的成绩依赖于元成分对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辅助方式。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为了达到目标,凡是有一定智力的人都能运用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元成分。但是,智力行为是因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中解决物理问题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与他力图摆脱尴尬处境、平息家庭冲突时所用到的知识和元成分完全不同。有些人可能并不具备很高的学历,也可能难以清楚地表达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事物的,但他们却非常擅长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例如解决人事纠纷和讨价还价。在这种意义上,情境性智力又称作实践智力。

第四节青少年能力的特点与培养

一、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以智力发展为例)

(一)遗传与环境

如果对一组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智力具有明显的高低差别。智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族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二)家庭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早期干预是否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人对此会给出肯定的回答。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方式差别很大。研究表明,早期干预的确能够提高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分数,不过这种助长作用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的儿童,以及接受较好和较差教育的儿童的智力之间存在着差异,很容易得到证明。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这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工作者也是心理学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早就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同时,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同时,社会也呼唤多种不同的能力,或者说多元智能,要想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二、青少年智力发展的特点

(一)智力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二)智力发展趋势各有差异

(三)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智力的发展。

三、青少年智力的培养(略)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一、能力的概念,能力和知识的关系,能力的种类和个别差异。

师范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心理学》讲稿

二、智力的概念,智力的测量,智商的概念和解释,智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

三、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推荐阅读书目

1.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饶恒毅等.万物之灵:人类的智能[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斯滕伯格(吴国宏等译).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社会角色 本章学习目标 角色的含义 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角色的行为模式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偏差 性别角色差异 个人的社会属性通过人们的社会认同高度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那么个体的人是怎样与整体的社会发生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就是人之所以成为社会人的角色问题。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角色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角色视为个体在群体或社会中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将社会角色考虑为一种人格状态,或完整人格的一个侧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像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习惯和掌握各种品质特性一样学习他的社会角色。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角色的概念为我们弥合以个体和以群体或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这两种研究途径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角色的含义 角色(role)最初是由拉丁语rotula派生出来的,这一概念最初在学术著作中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的《论表演哲学》一文中,

当时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角色”一词才被专门用来谈论角色问题。在此之前,角色一直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但人们发现现实社会和戏剧舞台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舞台上上演的戏剧是人类现时社会的缩影。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这样写到:“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而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Mead)和人类学家林顿(R.Linton)则较早地把“角色”这个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什么是社会角色呢?社会学家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莱威(M.J.Levy)将角色等同为社会地位,他在《社会结构》一书中将角色定义为“由特定社会结构来分化的社会地位” ;纽科姆(T.M.Newcomb)在其《社会心理学》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本身,他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将角色理解为行为期望或规范,他认为“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角色理论研究者彼德尔(B.J.Biddle)将角色视为行为或行为的特点,他在《角色理论:期望、同一性和行为》的著述中强调,“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为特点”;森冈清美把角色分为两种,把地位分为“群体性角色”与“关系性角色”。以家庭为例,所谓“群体性角色”是观察家庭内的各个位置与家庭群体的整体关系时的概念.如户主、主妇、户成员的区别那样;所谓“关系性角色”是从家庭关系角色来观察各个位置时的概念,如妻子对于丈夫、儿子对于母亲那样。这样,如把家庭成员数作为n 的话,一个位置就会伴随(n-1)个关系性角色;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李长贵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行动的规范、自我意识、认知世界、责任和义务等的社会行为” ;安德列耶娃把角色要素分为下面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角色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待系统,这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待系统,也就是说,角色是个体与其他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的外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江南大学2018年上半年设计心理学第1阶段练习题

------------------------------------------------------------------------------------------------------------------------------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设计心理学》第1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 2、人格 3、种子消费者 4、焦点小组法 5、访谈法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题2分,共10分) 1、()和生产者是一对共生概念,没有前者后者也难以存在。 2、当研究的心理现象不能直接观察时,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间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这种研究方法叫()。 3、在吉尔福特提出的三维结构思维模式中,运算这一维度方面,包括认识、记忆、()、集中性思维、评价五种。 4、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定性研究和()。 5、心理测试中的案例研究法可分为探索性案例研究和()案例研究两大类。 三、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在设计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当涉及到个人隐私等高敏感主题时,我们常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投射法 C、深度访谈法 D、小组讨论法 2、现代产品突出整体含义,有三层结构,其中技术服务属于() A、内部产品核心层 B、中间产品形体层 C、外部产品附加值层 D、以上都不是 3、工业设计活动是综合创造的活动,它研究产品技术功能设计和()的结合和统一 A、美学设计 B、操作设计 C、外观设计 D、广告设计 4、()即消费者多次使用同一品牌,或长期使用同一品牌,已经产生了心理定势,个体对其他品牌形成了一道心理隔离墙。 A、产品情结 B、品牌忠诚 C、产品认知 D、品牌名气 5、消费者满意度研究中,消费者态度指数用喜欢/不喜欢评价时,是处于()消费时代。 A、理性 B、感情 C、体验 D、感觉 6、消费者满意度中的行为满意是企业() A、设计的中心点 B、组织设计行为的内容 C、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内容 D、产品设计的重要参数 7、()法是专门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可以取得精确数据,具有控制条件严格,可以反复验证等特点。 A、实验室实验法 B、自然实验法 C、观察法 D、反射法 8、以下关于问卷调查法不正确的是()。 A、事先拟出所要了解的问题列成问卷,交消费者回答 B、可以设置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问卷和混合式问卷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3年 D. 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需要、动机、意志 B. 能力和人格 C.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 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1913年产生的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 行为主义 D. 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系统。 A. 需要 B. 动机 C. 意志 D. 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 安全的需要 B. 爱与归属的需要 C. 生理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3.【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4.【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 效价高 B. 效价低 C. 期望值高 D. 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面的优秀案例

本能层面的优秀案例: (1) 穆多什设计的儿童椅 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设计的“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板折叠起来,表面饰以图案,十分的新奇,它不管其功能,设计的重点在表面,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具有在视觉上的效果。 (2): 诺基亚510随心换手机 1988年诺基亚设计的一款极具特色的510“随心换”手机,这款手机为追求个性化的现代人提供了更多的色彩的外壳,可以方便迅速的及时换装,使技术成为一种流行时尚。更能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效果。 (3)

青蛙公司设计的儿童鼠标 德国青蛙公司设计的一款儿童鼠标,看上去像一只真的老鼠,诙谐有趣,都热闹喜爱,让小孩有以一种亲切的感觉,具有新奇打的特色。 行为层次的优秀案例: (1) 震动指环闹钟 这是一个不会嘟嘟大响的闹钟。使用时将圆环套在手指上,到了闹钟时间它会震动。把你从睡眠中平缓的唤醒,将圆环放回闹钟底座便可关闭闹钟。它除了能有效避免被突然的闹铃惊醒而造成血压升高外,还有两个好处:其一、适合在不同时间起床的夫妇,当闹钟震动,你会被叫醒而不会影响到他人。其二,这种巧妙的设计还适用于听障人士。

(2) 改良前的阿特拉斯电钻 改良后的阿特拉斯电钻瑞典设计师曾纳尔针对阿特拉斯–柯普柯公司生产的电钻(改良前)手握不便及噪声大的缺点,利用人机模型和“8小时执握”试验于1955年设计出了阿特拉斯手持电钻改良后,执握舒适,操作方便,而且噪声小。把人机工程原理结合在工具设计中。 (3) 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

2007年,微软推出了Surface桌面多点触摸计算机,可以彻底摆脱键盘和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只需要双手就可以执行任何操作,诸如浏览图片、播放音乐、查询地图、管理文件等等。 反思层面的优秀案例: (1) 自鸣式水壶 格雷夫斯为阿莱西公司设计了一种自鸣式不锈钢开水壶为了强调幽默感,他将壶嘴的自鸣哨做成小鸟式样。这种开水壶每年的销量约为4万只。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反映出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唯独功能上的要求被忽视了。 (2) 索特萨斯设计的博古架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

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导学提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方面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个性及个性特征;需要及需要层次理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个性: 来自拉丁语,英文。最初是指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是指演员本身,意思是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个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西方称人格,日本称为性格,我国称为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理想、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人群就没有个性。如狼孩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既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种在生活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是个性特征。 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常循规蹈矩,做事稳重,但偶尔也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谨慎是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是否之。如果某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常表现出丢三落四,那么说这个人具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特征。 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家庭、社会、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因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重大挫折等,也会使个性特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婚姻一再受到挫折,也许会变得沉默寡言。 (二)独特性和共同性 个性包括了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和个性。不仅一般人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其心理面貌也可能完全不同。电影《替罪羔羊》姐妹是双胞胎,姐大学毕业,高雅有修养,妹心狠手辣,抢姐的男朋友,勾引心理咨询师,谋杀姐。 然而个性也包含着一类人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即个性的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同的经济生活条件等,决定着人的个性中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质、阶层和群体特质。这些民族性、阶层性、集团性就构成了个性中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一、名词解释 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 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 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14、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特征,包括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15、气质的四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16、性格是个性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 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1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相互对应。其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强、平衡、灵 活和气质类型多血质相对应;属强,平衡,不灵活和气质类型胆汁质相对应,属强, 不平横和气质类型粘液质相对应;属弱和气质类型抑郁质相对应。 18、气质是以高级神经类型为基础的个性的心理特征。 19、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 征是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 别差异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认知特征。 20、气质是以神经过程的特征组合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征。 21、性格特征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 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22、某个年龄组的智力平均分为100分,标准差为10分,甲生测试的原始分为110分,那么他的离差智商是115分。 三、选择题 1、智力的高低反映了(一般能力)状况。 2、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10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正常) 3、勤奋与懒惰属于(性格特征)

设计心理学案例

设计心理学案例 【篇一:设计心理学案例】 研究刺激用户的心理诱因,将有助于设计师利用它们来做出更成功 的产品。下面总结的这10个心理学技巧,将有助于创造让用户上瘾 的产品,每个设计技巧都附上了实战案例演示,帮你更方便理解。 一起来看。 1、熟悉度偏见 ▲ airbnb为了让潜在客户更容易了解服务,每个功能都做了明确解释。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familiarity bias(熟悉度偏见),就是说大家倾向于更相信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面对一道不会的选择题,人们更 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人们自然而然 会偏向他们熟悉的东西,人们喜欢信任他们所知道的,但害怕变化 而产生的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新产品都是用最熟悉的模式。 熟悉的瞬间能够建立信任,而不熟悉的模式则可能产生混乱(至少在 最初)。 pull-to-refresh 选项在twitter上首次引入时,许多人感到困惑。 现在,这个互动几乎是使用最普遍的。经常反复接触后,用户已经 开始对一些当初不喜欢或者不理解的东西产生好感甚至溺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都必须是创新的才能使他更为显著。当iphone第一次发布的时候,这完全是一个外来观念:这是一个完全 触摸屏的手机,没有物理键盘,更是创造了像捏小拉大这样的手势 专利。

然而这种交互手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苹果设计了一种类似物理日历的日历,虚拟键盘和实际的物理按钮很接近。苹果选择使用熟悉的模式,而不是抽象的代理物。 用这种方式设计iphone界面,让用户一用上就立即感到熟悉,这些充满现实世界里的互动和隐喻,帮助人们在学习如何使用新设备的过程中,同时能更快地适应新的设备。当苹果的模式开始普及并广泛应用后,苹果公司才可以用抽象化的界面来推出扁平的设计。 ▲ 微信红包,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事情,用的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红包,这应该是熟悉的偏见用的最成功的案例。 要点:想让用户很容易了解你,那么请提供一个导向或演示向用户介绍你的产品。熟悉度偏见是很有效的,所以要用用户所熟悉的东西来帮助他们更快地使用你的产品。 2、相对价值策略 ▲ 三项学习课程之间的差异,让潜在学生更好地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课程。 你有选择困难症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难对一个东西的成本或价值进行评估,所以人们需要比较,这时如果有一个起点来帮助你选择,总是比没有参考的情况下评估更为容易。 相对价值策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帮助用户作出决定,并催成购买。在这方面应用的最普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定价表,有对比人们在做抉择时才能更舒适。设计时让差异显而易见,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选择,这有助于他们评估每一层中包含的内容,并做出更好的决定。 ▲ 理财产品的差异化选项,让用户轻松选择自己的投资项目。 现在流行的团购相对来说也是基于这个策略进行,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差价选择消费。说起来相对价值策略在生活中应用的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做设计时未必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习惯性的这样设计。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一、单选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 行为(B) 个体所处的情境(C) 个体(D) 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B) 实验(C) 思辨(D) 归纳 3、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C) 周围环境(D) 即时情境 4、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 行为(B) 函数关系 (C) 个体(D) 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 心理分析(B) 行为主义(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 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B) 大学(C) 杂志(D) 意思 7、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系,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 角色冲突(B) 角色不清(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 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 主我(B) 客我(C) 镜我(D) 超我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 性别社会化(B) 政治社会化(C) 道德社会化(D) 语言社会化 11、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 自尊=成功/自信(B) 自尊=成功/抱负 (C) 自尊=自信/抱负(D) 自尊=抱负/成功, 12、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 社会角色(B) 自我概念 (C) 自我意识(D) 自我价值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一、填空题。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来看呈正态分布。 3.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4.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巴甫洛夫发现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6.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7.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被称之为参照群 体。 8.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气质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选择题。 1.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的结构特征是(D)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态度特征 2.在智力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3.下列哪种是人的特殊能力(C) A、观察力 B、记忆力 C、节奏感 D、注意力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人的个性的(D)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社会性 D、独特性 5.“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序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7.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C)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8.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D)三个基本特性。 A、强度、指向性和平衡性 B、强度、指向性和灵活性 C、强度、平衡性和稳定性 D、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9.与神经系统类型安静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人在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称为(B) A、认识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会交往能力 D、计算能力 1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12.“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征的表现(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13.一般能力中核心成分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14.在记忆时,有的儿童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善于听觉记忆等,这属于儿童(A)的差异。 A、能力发展类型 B、能力发展水平 C、能力发展早晚 D、能力发展顺序 15.智商就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其计算公式是(B) A、IQ=(CA/MA)*100 B、IQ=(MA/CA)*100 C、IQ=(CA/MA)*100% D、IQ=(MA/CA)*100% 16.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7.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8.与神经系统“弱、平衡、灵活”的特性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9.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是(D)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第十章能力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能力的概念、种类和个别差异以及能力和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解智力的概念、测量、发展以及理论,初步了解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以及青少年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力的概念,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教学难点: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2 具体内容: 能力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名词,比如说某某人能力怎样。同时,能力也是心理学家非常热衷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章将分四节来讨论能力问题。 一、能力的概述 二、智力 三、能力的发展 四、青少年能力的特点和培养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起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能力影响活动的效果,能力的大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比较,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条件。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动机和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当然,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我们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称为能力。其实,任何单独的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要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也称为才能。如果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