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006年3月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要节约用水,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一、含义(是什么)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5、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

6、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遵循自然规律、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和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怎么做):

既要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

(6)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

(7)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8)要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9)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处这类违法行为。

(10)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必须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4)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5)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经、哲、政多角度思考

1、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的弱点。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掠夺性地使用资源,破坏环境,造成浪费,要求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厉行节约,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者应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消费。

(4)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各国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也要靠各国共同努力。如能源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2、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加强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约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2)坚持联系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坚持发展的观点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保证经济社会的

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全面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一分为二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既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5)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每人都能“节约一点”,将对整个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6)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了按规律办事的要求。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既要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又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体现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提出这一战略是人类反思历史发展进程和对社会经济行为的总结,是认识飞跃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又必将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9)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保护资源和环境。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最终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节约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最终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要依靠全体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3、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节约型社会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重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体现了经济职能。为了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国家加强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体现了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3)坚持公民权利义务相统一。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公民应自觉厉行节约。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坚持对人民负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解决能源资源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核心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7)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要求我们在维护各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承担节约的义务。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6年年会已定址武汉。2006年11月,在武汉讨论我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该法律被寄望在2007年出台。《循环经济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对使用清洁生产工艺、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等。

2006年7月10日中国循环经济国际博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多次提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什么)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①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②有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

④有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⑤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⑥有助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⑦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怎么做)

1、经济常识

①走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依靠科技。

④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科学发展观。

⑥提高经济效益。

2、哲学常识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

②坚持全面的观点。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

④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⑤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⑥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和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3、政治常识

①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政府要履行国家的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职能。

⑤加强政府的市场调节、经济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⑥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行政。

四、经、哲、政多角度思考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

(3)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

(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6)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反映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7)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属于正确的意识,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经济生产方式也在变化,我国也更应该发展循环经济。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联系到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采用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自身利益,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5)坚持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科学的价值观,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党和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正确的政治领导归根到底表现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上。

(2)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是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组织社会公共服务国家职能的体现,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考题预测:

1、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业已开通,青藏铁路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中国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型绿色工程”。在青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投入15.4亿元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在野生动物专项研究方面采用设置动物通道方式,留出动物迁徒空间。在加强植被保护方面,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积极进行生态系统的重构和再生。在湿地、湖泊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架设桥涵、以桥代路等工程措施,保证了江河源区生态功能不受影响。在确保多年冻土环境稳定方面,开展冻土环境科研试验项目,采用各种工程措施,确保冻土环境的稳定。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江河湖泊水质无明显影响,植被、冻土、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沿线野生动物迁徒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

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是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

答案:(1)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条件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青藏铁路建设正是从高原地区实际出发,尊重规律,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注重环境保护,把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使青藏铁路成为“巨型绿色工程”。(2)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青藏铁路建设为了留出动物迁徙空间,保护植被、湿地、湖泊和多年冻土环境,采用多种工程措施,使沿线自然景观得到保护。(3)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科学实验,从而使人类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冻土环境试验、尝试各种施工技术等等都说明了

这一点。(4)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青藏铁路建设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解析: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是如何做到某事情的,因此在解题行文过程中应当从这个角度回答,不能似是而非。运用哲学原理要准确,要从材料出发自然引申出哲学道理,在表达过程中则可以灵活处理,总之要贴切合理。

2、辨析: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对一次性木筷和实木地板征收百分之五的消费税。小车税率将与排放量挂钩,2.0升以上的小汽车,排量越大,税率越高,最高的将达到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味着要抑制消费。

答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①节约型社会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抑制人们正常的健康的消费来实现的。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我们节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而绝不是为了过苦日子。②节约型社会不抑制消费,同时也坚决反对浪费,当前我国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甚至浪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正成为集约型社会的大敌,所以我们要提倡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集约型消费模式。

3、材料一我国主要资源储备情况

材料二近15年我国节能与消耗情况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要解决两则材料反映的经济问题,政府应当如何实施国家职能?

(3)运用联系和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我国怎样解决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答案:(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序,从55位以后到100位以后不等。说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铜、铝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水平的8.3%、4.1%、25.5%、9.7%,这说明我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左右,而主要矿产资源除铜以外,人均储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重都很低。因此,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近15年我国在节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能耗不断下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相比,我国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2)①政府应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决策、管理、服务之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②面对当前资源短缺和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调节手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依托,没有必要的资源作保证,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要正视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客观联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②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从我国的资源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在资源利用上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4、针对当前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要求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请运用经济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答案:(1)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2)拼资源,拼消耗,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和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论的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06年7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中国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高度重视能源问题。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如何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的?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重分析材料,找到材料与教材的连结点。“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和可能给世界能源形势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论的议题”,这表明能源缺乏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也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我国的能源战略所体现的哲理。

答案:①“坚持节约优先”是从国际、国内能源实际出发而作出的决策,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②我国的能源战略“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坚持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外因相结合促进事物发展的原理。

③“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了联系和全面的观点。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

1.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化工集团将钛厂、氯碱厂和甲醇厂组成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请填写下列空白: (1)钛铁矿进入氯化炉前通常采取洗涤、粉碎、烘干、预热等物理方法处理,请从原理上解释粉碎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氯化炉中反应氯气和焦炭的理论用料物质的量比为7∶6,则氯化炉中的还原剂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①Mg(s)+Cl2(g)=MgCl2(s) △H=-641kJ?molˉ1 ②2Mg(s)+TiCl4(s)=2MgCl2(s)+Ti(s) △H=-512kJ?molˉ1 则Ti(s)+2Cl2(g)= TiCl4(s) △H= ; (3)Ar气通入还原炉中并不参与反应,通入Ar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甲醇、空气、氢氧化钾溶液为原料,石墨为电极可构成燃料电池。已知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CH3OH+3O2+4OHˉ=2CO32ˉ+6H2O,该电池中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2CH3OH-12eˉ+16OHˉ=2CO32ˉ+12H2O。则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的pH是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16分)(1)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2分)C、FeTiO3(4分,各2分,顺序不要求) (2)-770kJ?molˉ1(2分,一定要标明单位) (3)Mg和Ti都有强还原性,在Ar气氛中可防止被氧化(4分,前后回答准确各2分)(4)①O2+2H2O+4eˉ=4OHˉ(或3O2+6H2O+12eˉ=12OHˉ)(2分)②减小(2分) 2.水钴矿中除SiO2外,还有9.24% CoO、2.78% Fe2O3、0.96% MgO、0.084 % CaO。从中提取钴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的步入大众化阶段,对高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资源短缺一直存在矛盾,优化资源配置和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将会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其已经像高等学校中延展,但是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高校旅游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研究还少之又少,并且只是将高校旅游简单的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方法,没有意识到高校旅游的合理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试图从高校旅游视角下来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标签: 高等教育资源;高校旅游;利用效率 F27 1 相关概念 1.1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向高等教育投入一定资源后所创造的价值相对于投入资源的多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无形投入等,人力投入主要包括学校中所有的教职员工;财力包括国家及地方的财政拨款、学费、社会(企业、个人和团体等)对高等学校的投资及捐赠以及学校的自谋收入等;物力的投入有学校的固定资产、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教学仪器设备等;无形投入主要有学校的社会形象及知名度的塑造等。高等教育的产出主要指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数量、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等。 1.2 高校旅游内涵 1.2.1 高校旅游的含义 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旅游方式,近些年备受学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高校旅游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如今关于高校旅游的内涵主要有:金世胜(2000)认为:“高校旅游属于新兴的特色旅游,是以高等学校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灵魂,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白戈、徐朝霞(2006)认为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其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

1.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2.农业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时空分布差异和时间、气候和季节交替演变的规律)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于联系: 1)、概念不同: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T、E、P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2)、从时间尺度上讲: 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则比较稳定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形成原因不同:天气由气团、锋,气候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3)、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5.我国农业气候特点: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6.农业气候特征: (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行 (2)适度性和非线性 (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区域的差异性 (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

专题复习 提高资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考考查预测】 1、考查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查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应当怎样做等; 3、结合有关事例考查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 4、要把资源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正确认识它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背景材料】 1、含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必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重点抓好五个环节:第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第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第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资源;第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题研究报告 执笔:缪亚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解放路小学是位于常州市中心的一所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已经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内闭路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受系统、校内音响系统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有音像阅览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室内游泳池、塑胶田径场等现代化教育设施,更有悠久学校历史、教师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好学奋进的人文环境。 我校与周边的常州市图书馆、解放军一0二医院、常州市供电局、常州市文化宫、交警文化宫岗亭、常州市消防支队成为精神文明共建单位,他们为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基地,成为我校充足的社会教育资源。 我校大部分家长都有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从家长学校我们了解到,广大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因此,家长的素质和家长的需求也就成为广阔的家庭教育资源。 以上这些为我校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促使了我校努力开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课题研究。 “九五”期间,我校已在数学学科中开展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省级课题研究。同时还进行了两个区级课题《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这些学习资源中体验、掌握和探究而获得自主发展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把各种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在这些资源中自主地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综合素质自主地得到全面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题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进一步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二、课题的总体设计 1.概念界定: (1)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地说,一切知识、人、行为资源都可看作是教

农业资源利用效果与经验.docx

农业资源利用效果与经验 一、脱贫致富 1.有效地帮助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帮助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是WFP援助项目的一个主要目标。根据4071隆德县的监评报告,由于项目的支持,项目区林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人均净增纯收入10.28元。畜牧业也获得稳定发展。畜牧业纯收入比基期年增长17%。农民收入水平提高,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前的130.2元,增加到19XX年的564。6元,净增434.4元,增长3.34倍,基本摘掉了贫困帽子。另据14份有效调查问卷表明,WFP项目实施使脱贫人口占项目区贫困人口的80%,主要原因是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加之农民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2.粮食安全程度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各项目区粮食安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有些地区除实现粮食自给外,还能为国家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如XXX2719项目,自1985年实施以来,不仅解决了项目区内的粮食自给问题,而且积极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到19XX年已提供16.6万吨,对项目区外的粮食安全也有一定的作用。 3.各项公益事业得到发展。(1)教育。宁夏隆德4071项目区儿童入学率由实施前的90.2%增加为19XX年的96.4%。XXX2606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小学、初中的入学率仅为50%,项目实施后的1989年上升到81%,19XX年项目区农村人口50015人计算,可解决6个乡、60个行政村约2.9万人、1.5万头大家畜、1.4万只羊、1.3万头猪的饮水困难。二是节省了劳动力,为项目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在隆德4071项目实施后,由于供水范围缩小,可节约项目区农户的取水时间,以每户每天节约0.5劳动日计算,项目区解决的320XX 年可节省劳动力58.4万个。三是改善了饮水卫生状况,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四是项目区塘坝、涝池数量的增加,方便了交通,减少了水土流失。(6)使不少项目区改善了交通闭塞的状况。如宁夏隆德县4071项目乡村道路子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60个行政村,140多个自然村,45000多人的行路难、行车更难问题。 4.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1)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项目区在实施了粮援项目后,化肥投入水平、良种化比例、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的采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新增了很多机械设备,农机总动力大大增加。(2)耕作制度发生了变化。有些地区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3)劳动强度降低。(4)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8个项目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过去的11.1平方米提高到18.8平方米。由于薪炭林的增加,使农民的做饭、取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不少地方通过项目兴修了水电站,做到村村通电,解决了农民的照明问题。 5.项目区人口素质得到提高。WFP粮援项目十分重视培训,其活动内容中扫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占了较大的份额,使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产技能不断提高,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总体上提高了项目区人民的素质。 6.扩大了项目区人口的就业、较好地安置了移民。WFP粮援项目,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多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质量 主题词:PDCH信道配置原则CS寻呼策略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EGPRS增强功能MCCCH功能 项目简介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本项目突破了传统一贯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而是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 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应用等五大手段,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深入的挖掘了现有网络资源的运营能力,更大的发挥出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更好的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大幅改善了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了用户感知。 通过3个月的研究与应用,上述各种手段在现网中对于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以及网络质量的改善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大幅提高了网络优化的效率,在实现网络指标、网络质量、用户感知三大提升的同时,为公司节约人工成本、设备成本以及业务成本合计250万元。 为了巩固和推广项目研究成果,总结编制了《PDCH信道分配原则》、《CS优先寻呼策略应用指导手册》、《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策略指导手册》、《EGPRS增强功能应用指导手册》以及《MCCCH功能应用指导手册》,将多手段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优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一、立项背景 目前随着数据业务的大力发展,数据用户和数据流量正在快速增长,数据业务对语音业务冲击也越来越大,对无线信道资源和相关网元资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持业务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不仅需要做好数据网络本身的优化工作,同时还要解决数据网络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对GSM无线资源竞争的问题。在小区物理信道有限的情况下,PDCH信道配置对GSM网络产生严重的影响。怎样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数据业务质量,促使对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进行资源均衡?我们质效并重,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升网络运营能力,包括网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及创新能力。 多角度创新性的研究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挖掘现有网络资源深层次的运营能力,将现有网络资源的效能发挥极致,在提升现有网络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又能大幅改善话音与数据业务网络质量,有效提升用户感知。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资源调整方式,即在网络容量达到预警值时,一味的进行扩容,既花费成本,又存在实施周期长,效率低下等缺点。研究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PDCH信道分配机制研究、CS寻呼策略研究、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资源均衡研究、EGPRS增强功能应用及MCCCH功能等五大手段的应用,具有节约运营成本,显著提高优化时效性等优点。 二、内容和主要结论 1.PDCH分配机制研究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 (2)产出和投入的复杂性 3.农业资源的特征: (1)地域性和节律性 (2)多用性和有限性 (3)整体性和层次性 (4)稳定性和变化性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1)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按照资源整体性的原则,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3)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农业资源气候的特征: (1)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6.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关系 (1)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气候区域性基础上的 (2)农产品品质的好坏也有区域性 (3)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也是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是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这是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基本依据。 7.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因子和指标是: (1)光能资源 (2)热量资源

(3)水分条件 (4)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8.区划的分区系统由3个等级组成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包括: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9.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 气候大区 10.农业气象灾害——干旱(认真了解) 干旱发生规律: 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 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有名的重旱区之一 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春旱很少 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夏旱不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 川西北多春、夏旱; 川东多伏旱; 干旱的预防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业基本建设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地抗旱保墒技术等 11.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必须从3各方面考虑: (1)要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的生产力 (2)要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3)要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1)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则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如何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 摘要 政府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要求政府部门注重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与交流。在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过程中,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采取措施改善方式来不断优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政府 ,信息资源 , 管理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increase has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ore dem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in the use process and the problem in the obvious 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ay to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government,information resources,manage

信息技术(心得)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论文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网络教研犹如清风活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契机,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一、网络研修使教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研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网络教研的蓬勃开展,网络教研项目已成为推动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网络研修是借助于积累了巨量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与不特定的教师就彼此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没有参与教研的教师比喻成“徒步者”,把使用传统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骑马者”,那完全可以将使用网络教研的教师比喻成“驾乘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是众多一线教师的心里话。他们已开始意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在形成。 二、网络研修使教学和研究充盈着成功的喜悦 网络研修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性,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

专家们一路同行。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的理论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相互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一线教师之间的经验和优势能得到互补。 (一)发挥网络教研资源优势,帮助教师教学 网络教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质资源,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潜力,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研资源备课,可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研资源进行授课,例如利用光盘中教师的讲课实录,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讲课等,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不仅仅是指先进的讲课实录、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美观的教学课件。 (二)发挥网络教研交互优势,通过网络构建学习共同体 网络研修模式中的学习,一改传统的、呆板的传授模式,科学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静态资源,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利用电子邮件、在线答疑、讨论板、教学叙事等多种交互媒体提供动态助学,通过案例学习、问题探索、交流研讨、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教师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文化,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 培养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包括图片中的信息,同样学会收集文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一、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 说句实话,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很多,但我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基本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终身学习能力。一位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有自己广博的知识背景,这样,才能与学生保持信息上的对称,才能让学生觉得你这位老师不错,才愿意上你的课,这样,你的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好。而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不仅仅是要了解和掌握学科以内的专业知识,发展状况,更需要了解学科以外学生可能接触到的知识。再说了,现在讲究学科整合,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要求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功能。 2、善于获取和积累外部现有教学资源,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推陈创新的能力; 3、时刻关注新闻报道或媒体信息、及时捕捉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自制原创试题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自制教学课件、教学积件用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能力。

5、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应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分类并及时更新;同时还要收藏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学科网站。(介绍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分类、来源及存储。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化学学科特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以下分类: 1、根据资源的完整性与否,可分为整体资源和素材资源。比如,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上课课件、中考试题即为整体资源;而如图片、某些为解决某个专项问题的视频、动画即为素材资源。 2、根据我们通常应用的资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七大类:试题资源;课件、积件资源;教学预设也就是教案资源;论文资源;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资源;新闻报道资源、专业书籍等。 (二)教学资源的来源 教学资源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资源:教案、课件、积件、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课题报告;各省市中考试题,优秀教师试题设计等。 2、身边资源:本市、本县或区里的期末试题或中考模拟试题、学校老师命制的试题。本市、本县、本区举行教案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自制教具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新编版)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机理(新编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59

试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安全的互动 机理(新编版) 摘要: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其生产经营的过程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遵从自然规律,确保农业资源环境的安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历史上,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资源环境恶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却在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减少对现有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有限的农业资源状况和无限的人类需求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只有设法增加农业资源的总量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论述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安全之间的互动机理。 关键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互动机理

我国尚未利用的农业资源数量极为有限,在确保现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成了比较现实的选择。那么弄清楚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资源环境安全之间的互动机理对于我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用农业资源的资源消耗系数来表示,即生产单位农产品对资源的消耗量或占有量。如耕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不能过分依赖于资源的投入。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宏观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自利的理性经济人之间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一次性博弈会造成“囚徒困境”的结果。最终,不仅会造成集体的总利益降低,也会导致个体利益的非最大化,在公共资源利用中甚至会造成“公共地悲剧”。由于农业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不可分性,农业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o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006年3月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要节约用水,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志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一、含义(是什么)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依据,为什么)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

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

摘要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虽然地球71%表面覆盖的是水,但是其实淡水资源只占了地球总水量的2%左右,而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三,占淡水总蓄量的0。34%。针对该问题,本文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分析,对中国各省分水资源效率情况进行评价。 对于问题一,就产业水资源效率方面而言,万元GDP用水量就是衡量用水效率的指标。下文通过单位用水产值使用万元GDP用水量来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针对不同行业,就该行业的GDP越大,而用水量越少,说明该行业用水效率越高。在考虑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时,由于不同行业之间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可比性,本文考虑引入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系数来反映某区域的工、农业效率水平,这样就可以进行该区域农业和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对于问题二,综合评价水资源效率是一个全面的,复杂的问题。对于该类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经典的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考虑原数据单位不统一的问题,本文使用无量纲化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分析问题中所给的8个水资源指标,发现在8个指标中只有农业万元GDP用水量、工业万元GDP用水量、人均COD排放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对水资源效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本文只选取这4个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分别建立以经济为主和以生态为主的层次分析模型,并使用DPS 统计系统对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两个评价系统对各省份进行不同的排序,并比较不同的偏重的情况下各省的排名。通过比较表分析并对部分省提出合理用水,并提出节水意见。 对于问题三,考虑到问题二建立模型方案层中的评价指标较少,为了根据精确的评价各省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情况。通过查阅资料,本文适当的加入新的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发建立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求解出各指标的权向量。 对于问题四,通过查阅《2009中国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10年第1期》找到对应水资源指标数据,利用求解问题三时建立的优化层次分析模型对2008年中国各省的用水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本文针对求解数据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层次分析模型,无量纲化方法,可比性,权向量,预处理 1 问题重述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万多亿m3,人均仅有220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

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如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环境创设《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是《规程》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也就是说,重视幼儿成长和学习的环境,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巨大潜力是当今幼儿教育巨大改革的一个教育趋向。可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在环境创设上过分强调整齐、美观,这种环境是一种观赏性的“死”环境,因为它缺少动态性、参与性和教育性。随着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环境创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鉴于此,本文拟就目前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让精神与物质环境创设紧密相结合。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是重要的,由于它具备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容易被接受和掌握。幼儿需要的物质环境是丰富多彩的,它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使其觉得温馨、有安全感。环境、材料丰富,能营造对幼儿具有激励作用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孩子们有归属感。 1、首先,环境创设上应当做到具有趣味性。 幼儿园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动、好奇、好问,他们容易对外界具体形象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富有幻想和想象。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具有趣味性。如:可在户外摆放适合幼儿活动的蹦蹦床、滑滑梯、独木桥等组合成的多功能大型玩具;可设置各种内容的活动角,从材料的收集、分类到游戏,都让幼儿主动参与;可组织幼儿利用废物布置环境等,让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2、环境创设上应当做到具有安全性。 3-6岁的幼儿生活经验较少,而如今的独生子女又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能判断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具有安全性。如幼儿园内所提供的大型玩具应定期检修;活动材料不能有尖角;电源开关、插头应安装在幼儿够不着或不容易接触的地方并且要加上防护罩等。最重要的是,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要时时、处处地把安全放在首位,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寻找寓教于乐又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和表达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的深化而异。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类社会劳动) 农业资源的概念: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农业生产四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地域性和节律性、多用性和有限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工艺,,新农艺,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 1972年,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标志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静茹了一个新时期。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农业物质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性能、农业抗灾保产能力等五个方面。 第二章 气候:一个地区或地点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具体地通过气象要素(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量、风等天气现象)的各种统一计量来表达。 农业气候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即农业气候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以及对农业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 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性(2)适度性和非线性(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区域的差异性(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特点:(1)由气候资源类型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2)由多样的气候类型决定的种植制度多样性(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农业灾害频繁发生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目的:为了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依据。任务:揭示农业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于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定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方法:采用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布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按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3个等级的农业气候区域群,在高级区域之间农业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低级区域之间差异小些,各区都有农业气候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它是在假定一定时期内、一定土地面积上,作物品种、土壤性状、耕作技术等能充分满足和发挥最大效能的情况下,现今气候条件所能允许的作物单位面积的提高产量。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农业中除了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林、牧、渔等行业)对气候资源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2)农业资源气候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违背气候规律的现象比较普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较普遍现象。会计信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企业成本信息失真较为突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成本信息失真必然使企业当期损益虚假。 一、成本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乱摊成本。不区分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将一些不能列人成本的非经营性支出,如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等直接列入生产成本,从而严重违反有关成本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使成本增大,利润减少。 2.不区分成本核算对象乱计成本。企业没有划清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界限,使各成本核算对 象归集的成本不实。 3.不区分会计期间乱计成本。企业没有划分本期与非本期成本之间的界限,没有严格按权责发生制的 原则处理有关成本项目,使本期成本不实。 4.根据领导的意图随意调整成本。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它与前几种情况有所不同。前几种情况可能是 有关人员无意识造成的,而随意调整成本,对于财会人员来说,属于明知不可为而故意所为。 二、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 1.主观原因。使成本信息失真的主观行为主要有两种,即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其中根据领导意图随意调整成本属典型的故意行为,是明知故犯;乱挤成本一般来说也属故意行为;至于其它,则或是由于会计没有划清成本核算对象,没有分清本期与非本期成本的界限,或是由于管理者水平有限,制定的各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人员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都属过失行为,并非有意。故意行为是经营决策者及财务负责人素质低,名利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造成的。由于经营管理水平有限,靠造假账、编制虚假的报表、提供虚假信息来欺上瞒下,以谋求个人利益,使国家政策不合实际,宏观调控失灵,上级部门的决策失误,也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这应当是严厉整治的主要对象。过失行为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理论和业务水平低,实际操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这也是会计基础工作差的具体表现。在很多企业,会计人员任免、待证上岗、会计职称的评聘等都没有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尤其是会 计人员的任免和待证上岗,随意性较大。 2.客观原因。包括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和企业内部的客观原因。从企业外部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时期,相关的法制很不健全,国家和社会的监督体系尚不完善,监督和惩治不力使成本信息失真有了存在的客观条件。有些企业的虚假信息不仅没有被查出,反而因虚报成绩受到表扬,有关责任人因此升迁,这是极不正常的。目前虽然有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各种制度条例,但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相当普遍。从企业内部看,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使企业的领导者有了相当广泛的权利,企业领导可以凭手中的权利,指使财会人员按自己的意图制造假账。财会人员虽可向上级反映,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了了之。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财会人员大都偏向企业利益,因为企业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企业领导者权利的过于集中及会计人员自 身利益因素也是成本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三、整治企业成本信息失真的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