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资源开发利用 废弃物回收

产品市场

自然资开发利用效率的经济学

分潘 鸿邱桂杰 韩孟华 (吉林

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62摘 要: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经济—环境大系统为分析基础,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途径,分析了影响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因素,并最后解析了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

关键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能量守恒定律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短缺甚至枯竭问题的日趋严重,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所以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也颇多,但笔者认为上述探讨一般都以描述现象、披露数据、提出对策为主,而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置于经济—环境大系统中,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问题。

2 “自然资源”的界定

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或者没有被加工过的状态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生态特点、自然资源特性与资源最优化配置方式,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种,前者指生物资源和流动资源,后者指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是可以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

3分析模型的构建

3.1经济系统的选定①

本文的分析基础是经济—环境大系统,这一系统有别于传统的经济系统。

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只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经济学过于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自然资源问题。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被认为只是资本、技术、储蓄率、就业以及制度等因素的函数。

在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中,在忽略政府的情况下,有两个基本的行为主体,家庭和厂商。这两个行为主体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连接起来。这样,整个经济就成为一个由产品和货币作相反流动而联系起来的系统,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在这个系统中时而作为生产者时而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的学问。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3.1.1 传统的经济系统

现代环境经济学建立了环境—经济大系统,即在传统经济系统的基础是将环境包容进来,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一部分。

图3.1.2 经济—环境大系统、

此外,9-11页

3.2经济—环境大系统的子系统划分

经济—环境大系统又可细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主体。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体和核心因素,是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资源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物质基础。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福利的提高首先与物质产品的丰富联系在一起,而物质产品是资源经生产过程转化而来的。

环境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自净化能力,即自然环境在接纳了社会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质后,能够通过自身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将污染物变成无害或低害物质,以减轻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形式不同的资源短缺,生态退化是生态系统更新和平衡能力的短缺,污染是环境自净能力的短缺。

经济子系统是经济—环境大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是人类利用资源子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的系统。由经济组织、经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体制等要素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物质产品的生产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政治体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沉淀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3关于研究的维度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过程中一切具有“存量”形态投入的自然资源消耗过程以及该过程所伴随着的制度演变。“存量”消耗过程是将其价值经过多个甚至无穷多个生产周期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这不同于“流量”在每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都要把自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去。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自然资源的“存量”特征决定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必须是动态的,本文中,“动态”的内涵包括两方面内容:(1)从时间维度上,涵盖历代、当代和后代;

(2)从空间维度上,涵盖国内国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3.4模型分析

如果把环境定义足够大,经济—环境大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封闭系统。在封闭系统中,没有来自外部的投入,也没有对系统外部的产出。如果把环境的定义缩小,例如把环境限制为地球,那么经济—环境大系统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受两条热力学定律的约束。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能产生或消灭的。根据这一定律,从自然环境进入经济系统的原材料和能量,或者在经济系统中积聚起来,或者作为废弃物回归到自然环境中。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定律)告诉我们,熵在增加。熵是描述系统混乱的量,熵越大说明系统越混乱,熵越小说明系统越有序。这一定律意味着,从一种能向另一种能的任何转换都不是完全有效的,能的消费是不可逆的过程,在能量转换的过程,总有一些能量失掉了。因此,如果没有新的能量从外部投入,一个封闭系统最终会耗尽其能量。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把太阳系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个封闭的中,没有新的能量从外部投入,设现有总能量为T ,T 为历代未消耗能量的转入值,若T 1为当代消耗的总能量,T 2为后代消耗的总能量,则

21T T T += ---------------------------------------式3.4.1

T 1中,设在经济系统中积聚的能量为T 1e ,废弃物能量为T 1g ,则

g e T T T 111+= ------------------------------------------式3.4.2

T 1e 中,设T 1ey 为已开发出的能量,T 1en 为未开发出来的能量,因此

en ey e T T T 111+=----------------------------------------------式3.4.3

T 1ey 中,T 1eyt 为具有经济价值,已得到合理利用的能量,T 1eyf 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

eyf eyt ey T T T 111+=----------------------------------------------式3.4.4

“具有经济价值”是该种自然资源是否受重视、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决定因素,是通过开采、使用自然资源过程

当代消耗的总能量T 1

后代消耗的总能量T 2 经济系统中积聚的能量T 1e 废弃物能量T 1g 已开发出的能量 T 1ey 未开发出的能量 T 1en

已得到合理利用的能量T1eyt 未被利用的能量 T 1eyf 中所需要的成本和自然资源使用中所带来的收益的比较来衡量的。一种天然形态的自然资源,其经济价值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本身的化学构成和品位高低;(2)开采自然资源所需的成本①

;(3)资源产品的运输难易程度,以及资源产品的开采和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便宜的运输比资源的高品位更为重要。

新古典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是强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实现一种理想的经济效率,即帕累托效率。在这里,“最优化”是指“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任何一个人的主观效用而不损害另一个人利益”。由一般的均衡理论得出的帕累托效率是一种“静态”均衡,建立在资源禀赋、技术结构、制度和个人偏好既定不变的假定前提条件上,虽然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但为分析方便,本文仍将T 1eyt 界定为已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所消耗的能量。

综上,在本文设定的经济—环境大系统中,总能量T 的构成可用下图表示:

图3.4.1 经济—环境系统中的能量构成图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假定自然资源的代际公平问题已经解决,本部分只在总能量T 1的范畴内(即只在代内)讨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问题。

如图3.4.1所示,设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E ,能使E 提高的途径有以下三个:

途径1:减少废弃物 根据公式式3.4.2,在T 1不变的前提下,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而降低T 1g

途径2:开发新能量 根据式3.4.3,增加对未知资源、替代资源的寻找勘探开采,增加T 1ey

途径3:资源最优配置 根据式3.4.4,合理利用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T1eyt

其中,按照途径1或途径2提高E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技术进步。

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假如某国的技术水平提高了,那么,该国的经济肯定有一个持续的增长。发达国家进入70年代以后,各国都充分重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索洛(Solow )(1974)论证了在具有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因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而给经济带来的稀缺性约束可以得到避免。同样,利用一个更加特殊的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Stiglitz(1974)也阐述了技术进步可以补偿因可耗

竭资源的下降而带来的自然资源投入下降的影响。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技术进步的作用体现在:(1)可使人类认知和发现更多的非传统资源②;(2)可以使资源的开发地域范围变得更深、更广;(3)可以提高资源的勘探开采质量;(4)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将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获得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高的社会经济效率,这就要求除了途径1和途径2,国家更需要对自然资源实现最有效配置。因此,上述途径3是提高E 的最主要方式。

从全世界范围研究,自然资源的配置包括国内配置和国际间配置,但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出口自然资源的目的是获取收益用于国内发展,其影响因素包括制度、技术、劳动、资金、科学管理等。假定国家出口自然资源获取的收益(资源租)全部作为国内资本投入,在此基础上本部分重点分析国内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也是属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同样依靠技术、人力资本的相对优势使经济实现起飞。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自然资源的配置与劳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由技术水平决定的配合比例有关,而且各要素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发挥合力的影响作用。因此,通过一两个因素间的比较或只单独分析自然资源无法出全面、准确的结论,本文借鉴陈秀山的思路③,认为要寻找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应将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考虑进去;另一方面,考虑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应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研究自然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合理的逻辑是:

研究空间内的环境承载力→投入要素的状况(包括质和量两方面)→上述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 →经过配置后这些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

开采资源的技术水平以及不同的开采方式都会影响到资源开采的成本 ②非传统资源包括受目前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尚未发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及尚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资源。

③陈秀山、徐 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5)

总能量T

表4.2 各因素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

5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解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应在经济—环境大系统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与动态性方面探讨。整体性是指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机理,即研究它们之间协调发展模式;动态性是要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表5.1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思路

1、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首先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增长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其较好生活的愿望。其次是代际公平,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可持续增长要求当代人不能以损害后代人满足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条件,还后代人公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权。

2、封闭系统与外部的可持续性。由于封闭系统中熵的增加不可避免,人类必须把经济系统与不断扩大的环境连接起来,形成开放系统,与能量的消耗和生命的终止进行不断的斗争。如果把环境限制为地球,就能源来说,地球从太阳得到能量,如果把太阳系看作一个封闭系统,地球的发展受可得到的太阳能的多少的限制。

3、经济系统与自然支持系统的持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前者,后者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可持续增长是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它的临界值,也不能损害地球上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同时,人类应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节制地消耗资源与环境,否则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止。

4、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一般来说,当系统包含若干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当系统具有存在利益冲突的多个独立个体或因素,当系统包含对各个目标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参与者时,都需要进行系统协调。系统协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种方法来组织和调控所研究的系统,寻求解决矛盾或冲突的方案,使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状态。

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公平与协调。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耗用了全部能源、钢铁和纸张等的80%。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科技水平低下、经济欠发达、缺乏走持续增长道路的基本能力。同时,建立在低科技水平上的经济基本是资源型经济,其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结果是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因此,还世界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消灭贫困是首要的任务。发展中国家应与发达国家在资源利用权、排污权,出口资源租金管理等方面充分对话,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国家之间还可以根据资源的互补性和地缘优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国际间的资源配置效率。

6、国内(区域内)的可持续增长。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促进经济增长。按上文第二部分的论述,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途径主要有3种,即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新能量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因此,在国内(区域内)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等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帆,李东着.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龙如银.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4]王碧峰.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7).

[5]马子红,胡宏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 理论评述[J].经济论坛,2006(7).

[6]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

[7]欧阳新年.科学发展观与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活力, 2006(10).

[8]《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

Economic Analysis About Na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an Hong, Qiu-Guijie(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Economic & Management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depletion problem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makes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factors and concepts impacting natural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

Key words: natural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energy conservation law

作者简介:潘鸿(1970—),女,贵州贵阳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发展理论;邱桂杰(1972—),女,吉林白山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韩孟华(1987—),女,山东济南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

通讯联系: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军需科技学院 130062

联系人:潘鸿

E-Mail: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 历史经验和教训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册,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当自然界创造人类的时候,自然界于人类来说是神秘而可敬畏的,但那早已是远古的历史了;人类凭着自身无穷的创造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自身的不断向前发展,并不断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也日新月异,使得人类干预大自然的能力和规模空前膨胀。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锐减、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使人类陷入了重重困境。回顾20世纪人类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地球上发生了3种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二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世界人口翻了两番,已达60多亿,并且仍以每年8000多万的速度在增长;三是人类长期片面追求经济的畸形发展,不但导致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与破坏,而且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肆意排入自然而污染着环境,最终形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而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

于破坏、对抗关系,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为目标的时候,自然总会以特殊的方式威胁人类;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世纪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迫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进行深刻的反思。经过反思,人们才逐渐开始意识到,必须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文化等更广泛和更系统的高度去审视人类的前途,并就社会、经济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以达成共识。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它赋予人们的是物质的精华,而人们回赠的却是物质的垃圾。回首过去的岁月,世界各国人民以其聪明的才智和创造力,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物质文明,谱写出了人类社会新的篇章。但是,人类的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承载生命的绿洲——地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此,人们付了重大的代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的环境状况: 据有关报道表示,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使地球上每年有上千种生物灭绝,从公元1600年至今,仅地球上生存的高等动物就灭绝了1090种。在今后20至30年内,地球生物总量的四分之一仍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之中。同时,地球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出现荒漠化并呈现继续扩大之势,全球森林面积每年消失数百万公顷,淡水资源日见匮乏,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凡此种,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已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要危。大自然的警告正使人类逐渐清

高二地理知识点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二地理知识点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中国各类型土地资源都有分布;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读图,运用交流、分析的方法,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实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初步认识 到合理利自然资源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难点:理解合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 三、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课前调查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活动二: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知道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活动三:桑基鱼塘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理解并描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 活动四:局部地区自然资源改善的条件。 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探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

板书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 2、自然资源的种类 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 二、合理利用我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采取措施改善局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3、设计说明 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是《初中科学》第十五章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策略等。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也知道了人口增长所引发的众多问题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侧重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一些对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懂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能源的相关知识,对自然资源的概念比较容易掌握,而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所采取的对策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和事例的分析,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个学生探究活动,通过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阅读图表、分析典型事例,获得有关自然资源的知识,同时也知道人口和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利用用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枣庄八中南校詹井周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出示幻灯片:四大文明古国及所在大河位置。 人类文明发祥地大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大河流域,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也相继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这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我们2013年高考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板书课题]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1、概念:自然资源即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关于它的概念我们要理解三个内涵。 ①自然属性:即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四大圈层中。如气候资源、水资 源、生物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而经过人类加工后形成的如火电(能源)就不属于自然资源。 ②社会属性:是用于生产和生活,才能称之为资源。如农业生产中,要利用光、热、 水、土地等资源。 ③物质与能量。前者作为物质被利用,而后者被当作能源利用。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就是物质与能量的两个典型代表。 2、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特别地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特征: ①分布的不均衡性。 ②资源间的联系性。 ③数量的有限性。 ④利用的发展性。 [典例解剖] 例1、右图所示,能正确 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示意 图为()

解题思路: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二者是包含关系。而有些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为一次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这其中也有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也有些不属于矿产资源如太阳能。另外一些能源则是人类加工后形成的二次能源,如火电、核电等。故能源与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均为相交的关系 参考答案:C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以水资源为例,来通过读资料和图表,分析一下其分布特征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为合理利用其他自然资源提供一个研究的思路。 二、水资源 1、水资源及分布 [自主学习] 结合下图,完成《高考总复习》P79“知识梳理”,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是什么,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世界水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③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诱导点拨] ①狭义水资源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通过左图可知: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所以,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因素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②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亚洲、南美较多,而大洋洲最少。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区域面积大小,影响到集水范围;二是降水量;三是蒸发量; ③中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空间上由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这是因为我国的降水总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造成的;而时间分配上也不均衡,受不稳定的夏季风的影响,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际变化大。 【过渡语】那么,水资源对人类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P61文字,完成《高考总复习》P80“知识梳理”,并能举例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诱导点拨] (结合幻灯片:千岛湖和农夫山泉等)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西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小有水资源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而“农夫山泉”成为了瓶装水中效益较好的品牌利益于水资源的质量。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目前,更多的地区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那我们如何合理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知识归纳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作—兖州—日照线。 3、能源基地建设: (1)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1)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 煤—焦—化。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开展矿区土地复垦: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4)“三废”的治理:①废渣:回收再利用;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③废水:沉淀净化。 【拓展知识】我国能源紧张的原因与解决措施 1、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增加迅速;高能耗工业发展快,加速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解决措施:采用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能源产量;加快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川气东送等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的发展。 【答题思路】分析原因——紧扣供需关系说矛盾 解决措施——从开源节流展开述要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为环境资源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环境资源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阶段,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对今后 年和 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了规划,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新时期环境资源工作的重要指南,标志着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以保护和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资源法制体系日趋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有 部环保法律, 多项行政法规, 多件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多项环境标准,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法制基础。 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初见雏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 个生态省、 个生态示范区、 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或城区、 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所国家级 绿色学校 和 个省市级 绿色社区 。我国已经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也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形成共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资源观已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创造了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环境资源保护的决策体系,这些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难得的良好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趋势展望 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十一五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的环境资源工作发展趋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看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强环境保护和资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测试题 一、选择题(1.5′×40) 1.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发挥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C、煤炭储量都在2000亿吨以上 D、区域内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读山西省能源转换图回答下列2-3题。 2.图中反映山西省煤炭加工工业的发展特点是: A.能源转化率不断提高 B.发电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煤炭焦化的发展速度 C.2000年前发电量和煤炭焦化量不断增长,200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 D.2000年后原煤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快于能源转换的增长速度 3.山西省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山西省的影响有:①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②提高山西省经济效益③改善山西省生态环境④避免煤炭资源过渡开采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①②③④ (2008年上海卷)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完成4-6题 4.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 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5.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 A.秋季、春季 B.冬季、夏季 C.冬季、春季 D.夏季、秋季6.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 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 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沿黔桂边境东流,后又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才改称黔江。红水河流域图,回答下列7-10题。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认识自然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在自然资源分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因不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可更新资源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的事实,培养学生初步建立起资源保护的观念。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生存于地球上,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能量,都取之于自然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什么,也就是分析地球上主要有哪些资源。 展示实物标本:将铁矿石、木材、煤、一杯水置于讲台上。

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注意观察黑板上的景观图和讲台上的实物标本,将同学分成五组,确定下列五个议题,每组一个,讨论5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 议题一:土地的重要意义 议题二:阳光及其利用 议题三:水和水的利用 议题四:森林的作用 议题五:煤和铁矿石的利用 教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都叫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注意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两层含义: ①它们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还是由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自然存在。) ②它们对于人类有没有应用价值?(有应用价值。) [教师总结] 凡含有上述两个属性的,即可称为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概念(板书) 这些在自然界中自然存在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叫做自然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事物,是不是自然资源? 土壤(是)鱼虾(是) 春小麦(否)汽车(否) 草原(是)袋鼠(是) 教师:明确了自然资源概念的定义,也就是明确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一概念,还要明确自然资源都包括哪些种类。现在,我们来看它的分类。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按照自然资源在短时间内能否再生或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分成两类,即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自然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并说明理由。 ①太阳能:可更新资源,因为太阳不停地发光发热,人类可以永远利用,取之不尽。 ②森林:可更新资源,短时间内能再生。 ③石油:不可更新资源,开采完了,不能短时间内再生。

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

第六讲第三课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案 【课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高考考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点解读: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能够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成因与分布特征 3.以水资源为例,通过读图分析世界及中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并举例说明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合区域特征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高考展望: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在区域发展中,考查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以图表资料和热点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同学们,你还能记住哪些自然资源?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什么意义?人们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回答不全面,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复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部分内容。 考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知识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完成《高考总复习》P67“知识梳理” 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是否可再生分为两类 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3、自然资源的特征: ①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一般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空间上,也可以体现在时间上。对于某一种资源而言,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因此,产生的自然资源的跨时空调配需求。 ②自然资源间存在着联系性。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可能会引起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的变化。比如,森林资源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土地资源质量的下降。 ③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是不可再生的,固然是有限的;但纵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段之内也是有限的。比如,对于某一个区域的水资源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如果过度利用,则会造成更水资源的枯竭。人类过度狩猎某生物物种,则可能造成该种生物资源的灭绝。 ④自然资源的发展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范畴是在不断扩大的。截止到当前为止,整个地球上,在人类可预期的未来,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资源了。【想一想】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之间关系的是: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 用战略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 二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 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与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就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 存质量的天然物质与自然能量的总与。本文探讨的就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就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就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 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就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 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就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就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就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她因素保持 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 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与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就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就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与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 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就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她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就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 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10)不可替代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自然资源产品可由人工合成品代替,但几乎所有替代品的原材料仍来自于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二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概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道理。 2.能够树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1.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怎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接着上一节的内容介绍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性问题——资源。课本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自认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第二个活动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可基本认识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资源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按照课本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的分析和游戏的完成,并针对每个探究活动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总结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与世界人均拥有量之间的差距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等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这些收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以及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是人类过渡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的一种行为。自然资源与人类社 会密切联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呢 初步了解过度开发对自 然资源造成的影响。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的“探 究竟1”并讨论“人类在开发自然资 源时存在哪些问题” 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捕鱼”游 戏,并讨论哪种方法能捕到更多 的鱼。最后可以确定每次捕捉10 条“鱼”可以捕到数量最多的鱼,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个 结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林 木的砍伐、野生动物毛皮的采 集、鱼类的捕捉等。进而引出资 源开发利用应保持适度的结论。 阅读课本的“探究竟1”进 行讨论,分析人类在利 用自然资源时存在的问 题。 按照课本的叙述完成游 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讨论,进而认识资 源开发利用应注意适度 的问题。 拓展应用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针对人与自然资源的关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的阐述和反思,提出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提出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指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以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环境保护 引言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使得资源消耗过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而言,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土地侵蚀严重、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能源短缺、大气与水资源等污染严重。而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把自然资源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无偿挥霍,只看到经济的发展而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么人类离灭亡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所以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处于并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发展中阶段,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覆盖率从建国起就一直迅速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域和大气污染逐年严重。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十五”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完全实现,基本上只完成目标的一半左右,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严重超出环境的有效承载量,各大城市空气污染超标,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正在经受百年来最严重、最困难的环境污染局面,污染事故多发,对其应该采取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而且建立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人人环保的高度,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 变动性 自然资源的定义一直在延伸,其广度和深度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随着不可再生资源被逐渐消耗和地质勘探出新资源的发现,自然资源总是在不断变化,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才能丰富自然资源。 2 有限性 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有限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数量少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它是地质活动几百万年形成的,不是认为可以重复的,其未来趋势就是越来越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如果取某个区域来说,其能量也是有限的。水资源虽说是可以循环使用,但是每段时间内其使用也是受到限制的,如果利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那么良性循环就会转变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从时代发展人类认识水平来看,自然资源必然是有限的。 3 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其有限性的直观反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定的,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构成了其稀缺性的自然属性。

浅谈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浅谈自然资源 姓名班级学号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林产品资、旅游资源、草原产品资源等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 从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经济关系,即按照资源的性质,划分为四类: a 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b 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c 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d 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能源严重紧缺、资源供应不足、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人类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有限性,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如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呢? 自然资源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从自然资源利用的一般过程来看,社会生产最终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然后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