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专题研究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收入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是由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问题

第一,当前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的大原则,同时有按生产资料的分配以及多种其他分配并存,这种分配制度有优越性,可以刺激人的积极性,但缺乏公平,这一点是我们国家需要解决的。

第二,当前社会主义走到了十字路口,其实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分化的加剧,因此国家有宏观调控,但是中国的政治结构阻碍变革,因此分配制度不公平也没办法,需要长时间来解决。

第三,从时代潮流来看,中国的先致富一部分人再实现共同富裕也还是有其科学性,但是政策的连续性这一点国家似乎做的不是很好,现在西部发展也快,但是国家支援力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分配的体制地域差别过大,东西部差别过大,国家应该注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财富不

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在体制变革释放巨大生产力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经济快速

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资源消耗、经济总量增长与社会阶层分化等一系列矛盾现象。地

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间、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分配格局出现不平衡状态,财富逐渐向少数人手

中集中。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根据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其呈现两大特征:收入形式多样化;收入趋势行业化和职业化。

(一)从收入形式上看,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呈现多样化特点,这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大量非法收入和不合理收入的存在,给我国收入分配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隐性收入”是我国社会

财富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从法律的角度和社会道德的标准,目前我国的收入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合法收入(即正常的工资、福利等)、非法收入(即通过违法的手段取得,如贪污受贿、偷盗抢劫、欺诈贩

毒等)、中间收入(极为普遍,介入合法与非法之间)、暴力收入(采取非人性的手段获得,如黑砖窑、黑

煤窑等)、投资收入(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获得的收入,如股票、债券等)。这五种收入形式相互独立,又相

互交叉。时下有人更形象地概括这五种收入形式亦称5种“颜色收入”即白色、黑色、灰色、血色、金色。据统

币工资制。总之,不论城乡,实施的都是按劳分配形式下的平均主义和极端平均主义,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分配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在主流分配制度之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政策,城市里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因此也就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如按产权分配、按经营权分配等等。在这些经济的配合下,整个社会经济开始出现了繁荣,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令人乐观的。一方面由于分配的多元化,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先众人而富了起来。他们开始在一切可能的场所以“补偿式”的消费、“炫耀式”的消费甚至是“宣泄式”的消费来体现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中国人原来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逐渐发生着变化。一切向钱看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另一方面由于新富群体的出现,使得本来贫富差距不是很大的中国社会很快发展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胡锦涛主席在谈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放在了首位;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也先后提及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相关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公平、效率的原则,来实现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并对过高收入者和非法收入者进行有效地调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形成良好的初次分配秩序

形成良好的初次分配秩序,有利于在源头上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并缓解因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消极作用,社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初次分配环境,从而形成规范分配秩序的有效机制。目前阻碍形成良好的初次分配秩序的体制性因素是,在政府转型和职能转换完成前,囿于特权(政府)和垄断(国企)的存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机制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其作用。因此需要调整和完善的是:在调整特权问题上,对公务员收入分配实行统一标准,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在特殊政府职能领域,如投资和市场准入审批、市场监管、公共资产转让等,设置合法合理的基本程序和信息披露制度;在调整垄断问题上,将国有企业由“选择性市场化”到“市场化”逐步过渡到现代市场当中,将其置于市场准入、规则平等的公平竞争基础上,打破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完善其听证制度,削弱行政性垄断部门的阻力。另外,还需要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政府官员储蓄实名制等。

(二)建立合理的劳动工资制度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存在充分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劳动报酬是受市场规律支配和决定。但是目前在我国不可能建立一个达到充分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与理论假设存在差异,市场只是决定劳动者工资其中的一个因素而非全部因素(其他因素有:社会进步程度、法治水平以及集体谈判机制等),而这些非市场因素往往对劳动者的工资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调整和完善劳动工资制度上,需要做到的是:在制度上,保证劳动者不受身份性歧视,平等公平的竞争,例如在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和体制的基础上,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相同;在执行上,对已有的劳动法律法规要严格

执行,对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要逐步完善,并为劳动者从制度、机构上提高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在维护劳动者利益上,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成为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着力改变其成为企业“附属”部门这一现象,使其集体谈判的权利合法化,同时政府也应该担当维护劳动者的责任。

(三)对我国税收体制进行改革

目前,由于正处在转型期,我国税制存在一些问题,其再分配职能和调节作用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因此亟待对其调整和完善。例如,在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征收方面工薪所得税约占45-47%之间(工薪收入的比重约为33.3%),但是那些高收入人群的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而工薪阶层税负过重。具体做法如下:在个人收入上,统一基本扣除标准,提高个税起征点,征税对象开始向家庭过渡;在个人房产上积极推进购房实名制,开征物业税(不动产税),进而抑制个人收入差距扩大;在资源税上,相应地提高该项税种的标准,尤其对一些稀有、战略性资源。这种做法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浪费,有利于调节国有企业的过高收入,将其相应的超额利润部分回归社会;在税种转变和变革上,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在总体降低税负的前提下,开始逐步探索实施赠与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此外,对一些高收入群体的奢侈消费项目,开征特别消费税,进一步发挥“三次分配”的调节功能。

(四)构建合理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构建合理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政府从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即政府转型,有利于从宏观整体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具体策略为:首先,从根本上调整积累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其次,在调整上述比例关系后,增加相应的消费基金,向我国低收入人群(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倾斜;再次,解决好国民衣食住行等问题后,将社会公共支出投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项目上;最后,要对公共财政支出体制进行规范和完善,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促使政府能有效地发挥其公共职能。

综上可知,成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赖于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有力的公共参与,这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一种社会发展规律。如果没有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集团就不可能拱手把自己的非法利益让给民众;如果没有公众的强势参与,高工资、高福利就是不可想象的。同理,也正是因为有了近年来我国公众对于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日益强烈的普遍要求,党和政府才顺应民意,把分配制度改革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这种规律,切实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也必须继续依靠公众的有力参与。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就非常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就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因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就具有了紧迫性。

结束语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着力推进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体战略部署中举足轻重的一步棋。希望国家能冲破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重障碍,从根本上取得分配改革的成功。

从总体来看,收入分配改革事关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局,必须加以审慎稳妥的推进。一方面,高收入群体的灰色收入和避税能力需要得到有效的监测。“提低、扩中、控高”三大战略中最难操作的可能就是“控高”,并且这直接关系到众多监管者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关注“提低”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确保公众在起点上的一致性,增强阶层流动以提高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如果在“提低”的过程中忽略了公平性的问题,则很可能恶化起点的公平。譬如在中公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时,将经济适用房分配给隐性的高收入人群,而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却连分配廉租房的机会都没有,那么这样的资源错配只会增加不公平的挫折感,不会对“提低”产生任何益处。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论述题1:试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成果。 论述题2: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总的来说,我们党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主要讨论了经济问题围绕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意义。 第二,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党的八大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把着眼点放到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

(2015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填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之一。 二、选择单选 1. 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 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 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申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7.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doc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并将编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体系。 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民主主义D、共产主义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的社会。 A、资本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独立性质 D、过渡性质 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 A、集体经济B、国营经济C、.混合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A、重工业 B、轻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5、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 )。 A、1951年 B、1952年 C、1953年 D、1954年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 )。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国家资本主义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高级形式是()。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10、在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为()。 A、无偿没收 B、四马分肥 C、核价收购 D、实行定息 1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我国对资本家采取的赎买形式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个长期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做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和重视的国家。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极可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历基础。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一)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决定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决定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构成 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①国有经济 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作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确保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 ②集体经济 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5.非公有制经济 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用: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和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对其政策: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答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首次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优越的政治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C、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 A、1952-1956年 B、1949-1954年 C、1953-1957年 D、1950-1955年 8、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8、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11、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全营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石庆华经济1103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体制却发生着重大转变,由传统自然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分配制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进行的,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下分配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经济体制的改变分配制度的演变 正文: 一、1949年以前经济体制转变下的分配制度变化 从清政府沦陷之后,中国陷入中国由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状态,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食不果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地位的过渡性。经济体制则由传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皇族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不再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八种所有制:氏族主所有制、奴婢主所有制、领主所有制、地主所有制、资本家(雇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这些体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人独大,控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分配,所有的劳动者只能听其指挥做事。其劳动成果全部归所有者,再由其固定分配。在这种比较混乱的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转变 这是发生在1949-1952年间的转变,1947-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全国内转入反攻,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即夺取政权后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1921-1948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准备了条件。并在1949年末完成了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构思。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基本内容如下: (1)基本依据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抗日战争前夕,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约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这就是中国在革命时期和在革命胜利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忽视这个出发点,就要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1949年中国已经有了相当比重的现代工业。它主要集中在国民政府手中。接管这些财产归人民政府所有,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样,政府就掌握另外国家经济命脉,可以使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并决定经济前进的方向。忽视这一点,否认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就会犯右倾错误。在国民经济中占90%的农业和手工业是个体化小生产。这是中国经济落后性的表现。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并适应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则需要把个体经济组织成合作社经济。也正基于这种落后性,还要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 (2)经济形态 新中国的经济将由国营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它的先

我国的分配制度 练习题教学内容

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单选题 1.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决定了剩余价值由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企业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按劳分配制度。这表明()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B. 按劳分配是最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C. 分配制度取决于财富增加状况 D. 不同国家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 ①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逐步削弱相协调 ③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 ④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所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3.小李是某国有大型制造业的技术工程师,2016年所得年薪20万,年终奖金10万。小李业余时间通过发明创造授权单位使用获得技术专利50万。同时小李平时注重投资理财,一年下来购买股票获利3万,银行利息获利5500元。2016年小李按劳分配的收入、劳动收入分别是() A. 200000元 835500元 B. 200000元 300000元 C. 300000元 800000元 D. 300000元 535500元 4.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A.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而获得的收入 B. 公民在股票交易中的收入 C. 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 D. 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5.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③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在其中居主体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7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安排》提出要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上述政策的实施() ①是分配中注重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 ②有利于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与活力 ④表明了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占主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一原则的提出() ①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 ②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③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 ④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8.“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各项中属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 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 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 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 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对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 容的形象表述,“一体”“一化”: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一体两翼”和“一化三改”:指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 12、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 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第七课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教案

第7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运用目标: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对“三权分立” 情感态度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树立信心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情景导学法 【复习】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什么?73页 [2]我国有多少个经济特区? [3]坚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有哪些?78页 【导入】 一起观看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展示那庄肃、壮观的场面,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本话题的状态。 【讲授新课】 一、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如何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每个人民都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都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决定国家大事,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我国我将近14亿人口,不可行,所以,就是采取人民选出一些自己的代表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好像是我们学校的学代会一样。

像这种人民选举出自己的代表,让代表代表自己行使自己当家作主权力的制度称之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看第二个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选举出代表,组成人代会,然后在人代会上代表们又去选出政府官员,然后由官员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三)归纳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我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有这些代表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让他们代表人民去选举产生国家机构人员,组成各级人民政府来管理国家。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也要爱难民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享有的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不可能天天开,各个代表开完会后要回家种田做工,只能留下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考试)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占有和支配他人的劳动,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同时在这一阶段上,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人们的劳动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很大差异,按劳分配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情况存在很大。 第一,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因此,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只能按劳动创造的价值来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 第二,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这一环节来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和分配单位,劳动者只能通过企业进行联合劳动,生产一定的商品,企业的联合劳动的效率自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多少就不仅与劳动者本人的劳动贡献相联系,而且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相联系。 第三,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主要是工资,而不是劳动券。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会由于物价的变动而出现差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这些方面的变化并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是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既存在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也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性的分配方式,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收入分配方式。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 标志。〖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内容及成效,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 过程与方法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本课采用情境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解决课文的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难点明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制作本课课件。板书设计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二、“一五计划” 重点:重工业成就 三、“三大改造”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我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而巩固新生政权的?(学生回忆回答)那么,在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们手中资金有限,但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同学们,假如你们是当时经济建设的策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称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主要考验有哪些?[单选、多选、简答]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2.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哪些措施】[多选、简答、论述] )解放全国大陆,建立人民政权: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2)开展土地革命及其其他民主改革;3)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其他多方面的民主改革;4)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5)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统一全国财政。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大量节减;6)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对国家财经实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御资产阶级的腐蚀。 [多选]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 ①《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 3.[多选、简答]新中国是怎样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打开外交局面的?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同苏联等欧亚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3)1952年10月,主持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号召亚太地区和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4)参加抗美援朝并取得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为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1)[多选]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多选、简答]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哪些种类的经济成分? 1)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3)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最主要的。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际步骤【采取哪些措施】,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浅谈我国扶贫成就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高中政治课本里有提到: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 从“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制度,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这样的制度必然会对扶贫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扶贫工作中,工作在各个岗位的人大代表们,通过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求,在提案中向国家反映真实的国民生活境况,并提供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政府能更好地了解帮助贫民拜托贫困。 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点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在农村的很多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的耕地无力使用。在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下,这些家庭就可以将土地租给农业公司、政府或者别的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从而获得租金。这种方式使家庭收入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对扶贫起到了作用。

第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进行生产建设。国家将扶贫任务分配到各级政府,并以扶贫成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用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各级政府深入贫民,切实为贫民利益着想,采取各种措施来扶贫。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提高物资的调配效率。国家能够有能力进行各地的物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壁垒,不会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各种复杂关系间的推诿扯皮可能导致物资的分配迟迟不能落实,从而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容忍资本主义社会里出现的少数人掌握着国家的大部分财富,甚至左右政局的现象。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是共同富裕,尽管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但先富起来的人有义务帮助还没有富起来的人,并且回馈社会。社会主义就是要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就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只关心少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腐朽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比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是什么

班级:11旅管2班学号:20111517203姓名:赵小娟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在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一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算富裕,只能说是充裕,这一阶段的生产力同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体制也不够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社会性质和这些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神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有很多种,如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按社会福利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上面提到的按劳分配等,为什么我们国家会选择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分配方式,除了以上提到的,就我个人看来,这还体现了一个公平观,即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所有主体利益趋于一致。 我国现在大致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而不断建立起来的。 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原则,是由下列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活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主要是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 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是主体,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决定劳动成果也应归劳动者共同所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另外,在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所给予社会的,所能进行比较的,只有他们的劳动。劳动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了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依据。 同时,生活资料的按劳分配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没有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失去了其经济意义,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就不能实现。 其次,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劳动分工的存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三大差别的存在,不仅束缚了劳动者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引起劳动差别的长期存在,这种差别在分配上应予以承认,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反映出来,要求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再次,劳动是谋生手段也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劳动者不可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人们要把劳动看作获取收入、维持生活的手段。因此,人们要把劳动同收入联系起来。 最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恩格斯曾指出:“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生产的社会产品数量有限,能够用来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采取对全体劳动者来讲都比较公平的方式,即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劳动量的多少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