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金属加工润滑剂中的应用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金属加工润滑剂中的应用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金属加工润滑剂中的应用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在金属加工润滑剂中的应用

润滑剂分类简介

润滑剂分类简介 1、润滑剂的功能与分类 纸张涂布润滑剂的应用可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时纸张颜料涂布的胶粘剂主要是动物胶或干酪素,涂料的固含量非常低。这些胶粘剂虽然具有很好的粘合力和出色的保水性能,但其形成的膜很脆,于是客观需要增加一种能改善涂布纸及纸板耐折和抗弯曲性能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还改进湿态涂料的流动性和均涂性。这类既对湿态涂料起作用,又在干涂层中起着作用的助剂,曾一度被人们视作“增塑剂”的添加剂,即为本文所要讨论的润滑剂。 润滑剂的功用随着纸种的不同和造纸厂生产习惯的差异而有别。有时用涂料的流动性以及涂布纸张的一些性能(如光泽度、平滑度、吸油度、表面强度等)来测评润滑剂的性能。润滑剂中一些类别具有特殊的功能特性,如常被列入诸如“粘度调节特性”、“改进干耐摩擦性”、“改进湿粘着性”、“改进湿耐摩擦性”、“油墨光泽及防渗性”、“增塑性”、“耐折性”和“改进光泽性”等特性。理想润滑剂应显示出的性能如下: (1)润滑涂料并改进其流动特性; (2)保证更为光滑的涂布; (3)改善涂布成品的光泽度; (4)改善成纸印刷适性; (5)减少纸张折叠时涂层的裂纹和脱皮; (6)在超级压光中减少或消除掉粉现象; 在不需要外加工序的情况下,用机械压光能对某些等级纸张进行精加工整饰。用于涂布润滑剂的化学物品归纳成以下八大类: (1)不溶性金属皂分散体; (2)水溶性皂类; (3)硫酸化或磺化油类; (4)脂肪酸酯类; (5)蜡、聚乙烯或其它碳氢化合物乳液类; (6)脂肪胺或酰胺(合成蜡)类; (7)聚乙二醇和聚乙二醇醚类; (8)大豆卵磷酯“油酸混合体。 上述各类润滑剂中,金属皂水性分散体、蜡乳液、含硬脂酸钙高固含量润滑剂混合体,是涂料涂布中最常用的润滑剂;硫酸化或磺化矿物油及一些天然或合成蜡分散体主要用于无颜料系统,如一些纸张或纸板表面需要单一增滑特性的场合;大豆卵磷酯“油酸混合体则是目前最新的一种涂布润滑剂。 2、主要润滑剂品种的组成与特性 2.1 不溶性金属皂分散体 不溶性或低溶解度金属皂由金属碱或氧化物与脂肪酸或溶解性皂反应而成。碱金属皂包括钙、锰、镁、铝、锌的硬脂酸盐、棕榈酸盐、蓖麻醇酸盐等。其中硬脂酸钙在润滑剂领域长期占据重要地位。 典型硬脂酸钙制备是将CaO制成Ca(OH)2,与来自动物或海洋生物或其它植物脂肪或油中的硬脂酸反应制得。硬脂酸钙的制造同样可以用氢氧化钙从溶解性皂(如硬脂酸钠)中析出。用此方法制得的硬脂酸钙,其规格和形状(片晶体)能得到控制。硬脂酸钙分散液制造者经改进其产品,现在可以出售具有低粘度、高固含量(57%),通过325目筛,筛余物小于”.”1%的稳定产品。硬脂酸钙分散液通常用高剪切设备制造。在成品中用3%-5%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硬脂酸钙分散液多年来一直保持其主要涂料润滑剂地位。它经济、

润滑油等级分级分类法

润滑油等级分级分类法 根据粘度分类,按粘度等级分类法,中东油王IST润滑油可分为单级粘度和复级粘度两种。单级粘度润滑油是用于发动机在某个温度范围内运转适用的润滑油。 但如果发动机的温度超过其指定的温度范围,润滑油将不能提供充分的润滑作用。单级粘度润滑油又分为夏季油(即20、30、40、50)和冬季油(既OW、5W、10W、15W、20W、25W)两种。 复级粘度润滑油适用更大温度范围,不仅在低温时有很好的流动性,而且在高温时不会象单级油变的太薄,因此复式粘度的油被大量采用,例如10W/40,作为复式粘度油,W前面的数字越小则表面油品的低温性能越好,而W后面的数字越大则表面油品的高温性能越好。 润滑油分类 润滑油的具体分类为冬季用油6种,夏季用油4种,冬夏通用油16种。 其中: 1.冬季用油牌号分别为:0W、5W、10W、15W、20W、25W,符号W代表冬季是Winter(冬天)的缩写,W前的数字越小,低温粘度越小低温流动性越好,适用的最低气温越低; 2.夏季用油牌号分别为:20、30、40、50,数字越大其粘度越大,适用的最高气温越高; 3.冬夏通用油牌号分别为:5W/20、5W/30、5W/40、5W/50、10W/20、10W/30、10W/40、10W/50、15W /20、15W/30、15W/40、15W/50、20W/20、20W/30、20W/40、20W/50,代表冬用部分的数字越小,代表夏季部分的数字越大者粘度越高,适用的气温范围越大。

(1)高温型(如SAE20~SAE50):数字表示100℃时的粘度,数字越大粘度越高。 (2)低温型(如SAEOW~SAE25W):W表示仅用于冬天,数字越小粘度越低,低温流动性越好。 (3)全天候型(如SAE15W/40、10W/40、5W/50):表示低温时的粘度等级分别符合SAE15W、10W、5W的要求、高温时的粘度等级分别符合SAE40、50的要求,属于冬夏通用型。 5、液压油产品主要有哪些?性能特点如何? 答:L-HL液压油抗氧防锈型液压油。L-HM液压油抗磨液压油,在HL基础上改善了抗磨性。L-HG 液压油液压导轨油,在HM基础上添加减摩剂改善粘滑性。L-HV液压油低温液压油,在HM基础上改善了低温特性。L-HS液压油低温液压油,比HV有更低的倾点。高压抗磨液压油在HM液压油优等品基础上增强了抗磨性,通过了高压泵台架试验。 6、HM液压油一等品和优等品有何区别? 答:GB11118.1-94将HM油分为一等品和优等品,一等品具有较好的抗磨性、抗氧防锈性和抗乳化性,而优等品是参照美国丹尼森公司HF-0标准制定的,增加了水解安定性、热稳定性、过滤性、剪切安定性等试验,在锈蚀和抗磨性上也提高了苛刻度。 13、液压油的选用原则是什么? 答:(1) 一般对于室内固定设备,液压系统压力<7.0MPa、温度50℃以下选用HL油;系统压力7.0-14.0Mpa、温度50℃以下选HL或HM油,温度50-80℃选HM;系统压力>14.0MPa选HM或高压抗磨液压油。 (2) 对于露天寒区或严寒区选HV或HS油。

中药药剂学:片剂的赋形剂——润滑剂

片剂的赋形剂[润滑剂(Lubricants)]药物颗(或粉)粒在压片前必须加入一定量的具有润滑作用的物料,以增加颗(或粉)粒的流动性,减少颗(或粉)粒与冲模之间的摩擦力,以利于将片剂推出模孔,使片剂的剂量准确,片面光洁美观,此类物料一般称为润滑剂。润滑剂应具有或兼有以下作用:①润滑性,系指能降低颗(或粉)粒或片剂与模孔壁之间的摩擦力,可使压片力分布及片剂密度分布均匀,使压成之片由模孔中推出时所需的力减少,同时减低冲模的磨损。②抗粘附性,系指能防止压片原料粘着在冲头表面或模孔壁上,使片剂表面光洁美观。③助流性,系指能减少颗(或粉)粒间的摩擦力,增加颗(或粉)粒流动性。使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差异合格。生产中常用的润滑剂如下:┌硬脂酸镁│┌水不溶性润滑剂┤滑石粉│││└硬脂酸、高熔点蜡、玉米淀粉│└水溶性润滑剂水溶性润滑剂由于疏水性润滑剂对片剂的崩解及药物的溶出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制备水溶性片剂如口含片、泡腾片等的要求,需选用水溶性或亲水性的润滑剂。常用的水溶性润滑剂及其用量,见下表: 润滑剂 用量(%) 润滑剂 用量(%) 硼酸 1 氯化钠 5 苯甲酸钠 5 醋酸钠 5 油酸钠 5 月桂醇硫酸钠 O.5~2.5 聚乙二醇4000

1~4 月桂醇硫酸镁 1~3 聚乙二醇6000 1~4 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 1~3 实验证明硼酸和氯化钠减低摩擦力的作用不好;硼酸不宜用于内服;有的润滑剂价贵不宜推广。近年研究证明,月桂醇硫酸镁有较好的润滑作用,虽不及硬脂酸镁,但较滑石粉、聚乙二醇及月桂醇硫酸钠等好。本品对片剂硬度的不良影响小于硬脂酸镁。润滑剂的作用与表面积有关,粉状润滑剂,其粉末愈细,则润滑作用愈强,故用前常须通过五号筛后,再与颗粒均匀混合压片。 硬脂酸镁本品为白色细腻轻松粉末,比容大(硬脂酸镁1g的容积为10~15ml),有良好的附着性,与颗粒混合后分布均匀而不易分离,为最常用的润滑剂。本品润滑性强,抗粘附性好,助流性差,若与其他润滑剂混合应用,润滑性更佳。-般用量为0.25%~1%。硬脂酸镁为疏水物,用量过多能影响片剂的崩解时间或产生裂片,应用这种疏水性润滑剂时,可同时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克服之。由于本品含有微量碱性杂质,故遇碱容易起变化的药物(如颠茄类生物碱、阿斯匹林等)不宜使用。 滑石粉 本品为白色至灰白色结晶性粉末,以白色者佳。密度大,抗粘附性及助流性好,但附着性及润滑性较差。一般用量为3%~6%。生产中有时与硬脂酸镁合用,但有人实验证明滑石粉对硬脂酸镁的润滑作用有干扰,所以最好不要同用。滑石粉为亲水性物质,不妨碍片剂崩解。本品亦有微量碱性杂质,在用前先用酸处理以克服之。 硬脂酸、高熔点蜡、玉米淀粉 1.硬脂酸本品常用浓度为l%~5%,润滑性好,抗粘附性不好,无助流性。 2.高熔点蜡本品常用浓度为3%~5%,润滑性很好,抗粘附性不好,无助流性。 3.玉米淀粉本品常用浓度为3%~10%,助流性、抗粘附性好,润滑性不好。

润滑剂种类

润滑剂的作用 润滑剂是能够改善塑料加工性能的一种添加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外润滑剂和内润滑剂两种。外润滑剂能在加工时增加塑料表面的润滑性,减少塑料与金属表面的黏附力,使其受到机械的剪切力降至最少,从而达到在不损害塑料性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加工成型的目的。内润滑剂则可以减少聚合物的内摩擦,增加塑料的熔融速率和熔体变形性,降低熔体黏度及改善塑化性能。实际上每一种润滑剂都有可以实现某一要求的作用,总是内外润滑的共同作用,只是在某一方面更突出一些。同一种润滑剂在不同的聚合物中或不同的加工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滑作用,如高温、高压下,内润滑剂会被挤压出来而成为外润滑剂。 一般润滑剂的分子结构中,都会有长链的非极性基和极性基两部分,它们在不同的聚合物中的相容性是不一样的,从而显示不同的内、外润滑的作用。 通常润滑剂均兼具有内、外润滑剂的功能,不过,不同的润滑剂其内、外润滑性能不同,有的润滑剂内润滑性较差,而外润滑性能较好;有的润滑剂外润滑性较差,而作为内润滑剂性能较好。通常认为,与聚合物相容性好、极性基团极性大的润滑剂多用作内润滑剂;反之,则用作外润滑剂,但也有内润滑及外润滑剂性能均佳的品种。 理想的润滑剂应具备如下性能: ①必须具有优异的、效能持久的润滑性能。 ②与聚合物具备良好的相容性,内部、外部润滑作用要平衡,不影响树脂的透明性,不起霜、不易结垢,不与其他助剂反应。 ③黏度小,表面引力小,在界面处扩展性好,易形成界面层。 ④热稳定性能优良,在加工成型过程中不分解、不挥发、不降低聚合物的各种优良性能,不影响制品第二次加工性能。 ⑤无毒,无污染,不腐蚀设备,价格便宜。 润滑剂的分类 润滑剂按化学结构可划分为脂肪酸酰胺类、烃类、脂肪酸类、酯类、醇类、金属皂类、复合润滑剂类。按用途类型可划分为内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醇、脂肪酸酯等)、外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酸、脂肪酰胺、石蜡等)和复合型润滑剂(如金属皂类硬脂酸钙、脂肪酸皂、脂肪酰胺等)。

粘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实验: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一、目的要求 1. 测定聚乙二醇的平均相对分子量 2. 掌握乌氏黏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3. 了解溶剂、温度、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黏度是指液体对流动所表现的助力,这种助力反抗液体相邻部分的相对移动,可看作由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内摩擦而产生。 相距为ds 的两液层以不同速度(v 和v dv +)移动时,产生的流速梯度为dv ds 。建立平稳流动时,维持一定流速所需要的力/ f 与液层的接触面积A 以及流速梯度dv ds 成正比: / dv f A ds η=?? 若以f 表示单位面积的阻力,则 上式称为牛顿黏度定律表示式,比例系数η称为黏度系数,简称黏度,单位:a p s ?。 溶液黏度的各种定义及表达式: 相对黏度:0 r η ηη= (0η为溶剂黏度) 特性黏度:[]0 0ln lim lim sp r C C C C ηηη→→==

[]η的数值与高聚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之间的半经验麦克非线性方程: 聚乙二醇水溶液在35℃时,316.610K L Kg -=??,0.82α= 在毛细管黏度计中,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符合泊肃叶定律: 488hgr t V m lV lt ηπρπ=- 对同一支黏度计而言,令 4 8hgr lV πα= ,8mV l βπ= , 则上式可改写为: t t ηβ αρ=- 式中1β,当100t s 时,等式右边第二项可省略,则 t η αρ =, 对于溶剂:000t ηαρ= 设溶液的密度ρ与溶剂的密度0ρ近似相等,由两式可得 这样,通过分别测定溶液和溶剂的流出时间t 和0t ,就可求出r η。进而分别求出 sp η、sp η、 ln r C η的值。配制不同浓度溶液分别进行测定,分别作 sp C C η和 ln r C C η两条直线, 用外推法得到[]η,然后代入[]K M α η=?,即可求出M 。

黏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分子量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甘汉麟学号 028 专业化学(教育)年级、班级 2011 级 5 班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粘度法测定水溶性高聚物分子量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试验时间 2014 年 3 月 19 日实验指导老师肖信实验评分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多糖聚合物-右旋糖苷的平均分子量; 2.掌握用乌式黏度计测定黏度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高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是表征聚合物特征的基本参数之一,相对分子质量不同,高聚物的性能差异很大。所以不同材料,不同的用途对分子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生产和使用高分子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实验采用的右旋糖苷分子是目前公认的优良血浆代用品之一,它是一种水溶性的多糖类聚合物,在中等分子量时,它能提高血浆渗透压,扩充血容量;在低分子量时,它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以及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在高分子量时,则会引起红细胞聚集,导致微循环障碍。可见,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对生产和使用高分子材料有重要意义。由于高聚物分子量大小不一,故通常测定高聚物分子量都是利用统计的平均分子量。常用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如粘度法、端基分析、沸点升高、冰点降低、等温蒸馏、超离心沉降及扩散法等,其中,用粘度法测定的分子量称“黏均分子量”,记作。 线型高分子可被溶剂分子分散,在具有足够的动能下相互移动,成为黏度态,η是可溶性的高聚物在稀溶液中的黏度,是它在流动过程中所存在内摩擦的反映,这种摩擦主要有: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也就是纯溶剂的黏度,记作η0;高分子与高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以及高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三者总和表现为高聚物溶液的黏度,记作η。 在同一温度下,高聚物的黏度一般都比纯溶剂的黏度大,即η>η0,这些黏度增加的分数,叫做增比黏度,记作ηsp,即

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分类

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分类 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分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根据各国的要求,于1980年开展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分类工作,1986年底通过了ISO6743/7(见表1)。表1列出了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分类;表2是金属加工润滑剂按适用范围进行的分类;金属加工润滑剂按性质和特性的分类列在表3A和表3B中。ISO6743/7分类标准将切割和成型两类金属加工润滑剂按用途、性能要求和配方组成分为MH和MA二大类,计十七小类,其中MH应用于以润滑要求为主的场合,MA类应用于以冷却要求为主的场合,此二大类金属加工润滑剂可用于切削、研磨、电加工、薄板成型(冲压)、挤压、拉拔、锻造和轧制等八种金属加工工艺。从分类中看到,每一种小类的润滑剂可以满足一个以上的工艺要求,如MHB可以满足六种加工工艺要求,MHE和MAB分别可以满足4种加工工艺要求,从而达到了简化品种的目的。 表3A列出了纯油型金属加工润滑剂所选用的组分类别,表3B列出了水基金属加工润滑剂的溶液状态和特性,可以看出金属加工润滑剂按化学组成和状态分为纯油型,可溶性油,半合成和合成液四种。使用添加剂或减少摩擦的油性剂、或已有化学活性或无化学活性的极 压剂等。 美国ASTMD2881-73(1983)金属加工润滑剂及有关材料分类标准(表4)是将金属加工润滑按其选用的材料分为油和油基液体、乳化液和分散型液体,化学溶液、固体润滑剂和其他等五类。每大类中根据所加入的添加剂不同再细分。该标准未能对加工业的性质和用途给予说明,不便于用户选用。为统一起见我国采用ISO6743标准,并于1989年等同参照ISO6743制定了我国自己的分类标准GB-7531.5,及 表1所列。 表1 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分类(GB7631.5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6743/7)

水溶性高分子絮凝剂及其在污泥脱水方面的应用

水溶性高分子絮凝剂及其在污泥脱水方面的应用 US 200502300319 发明背景及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水溶性共聚物,可有效用作助留剂、纸张增强剂、稠化剂,特别是用作高分子絮凝剂,本发明将叙述该类物质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以上几方面的应用。 这种水溶性聚合物包括由一种阴离子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盐聚合而成的均聚物,或者是由阳离子单体如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季铵盐聚合而成的产物,再或者由非离子单体如(甲基)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产物,另外也可能是各种类型单体的共聚物。 有多种高分子絮凝剂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的絮凝脱水处理。例如,日本专利JP58-51988用聚合硫酸铁作为无机絮凝剂并单独加入一种高分子有机絮凝剂来对污泥进行絮凝脱水处理。日本专利JP56-16599用一种无机絮凝剂和一种两性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泥进行处理。另外,人们为了改进聚合物的性能,也作了许多尝试,日本专利JP11-156400开发了一种新的污泥脱水剂,主要成分为一种两性高聚物,是由一种阳离子单体、阴离子单体,及一种水溶性非离子单体和一种溶解度不超过1g的疏水性丙烯酸衍生物共聚反应制备而成的。 上述专利文献中开发的聚合物可有效用作污泥脱水剂,但问题却发生在单体的聚合过程中,主要是有凝胶的现象。如果想在聚合过程中避免凝胶现象的发生,结果却只能制得低分子量的聚合物。再者,由于各单体的共聚反应活性差别较大,按照单体的初始配比进行共聚反应后,所得产物并不是理想的结果。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改进效果,即使得到了想要的共聚物,在处理污泥时也无法达到充分的效果。 而且,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市政及工业废水产生的污泥量越来越多,随之絮凝剂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人们对絮凝剂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能用少量的药剂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研究了一种高聚物可用作絮凝剂,并且在污泥脱水处理中生成的矾花有良好的性能,包括絮凝强度、过滤速度及含水率。通过以上研究,发明们开发了一种嵌段共聚物,是由一种水溶性单体与一种含有聚环氧烷基团的混合物共聚反应而成的。 而且,发明者们继续研究了一种能够提供优秀絮凝效果的水溶性共聚物。该聚合物具有极佳的絮凝特性并且对各种类型的污泥均有良好的脱水性能,即使是处理剩余污泥也可获得满意效果。 再者,发明者们还发现了一种新型高分子量水溶性聚合物,其基本组成为一种端基带有烯类不饱和基的聚环氧烷低聚物,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诸如凝胶此类的问题。当用于污泥脱水处理,该水溶性聚合物可以使生成的矾花在絮凝强度、含水率及过滤速率个方面表现极佳。而且该聚合物还可有效用作助留剂、纸张增强剂、增稠剂。 同样,本发明也制备了带有不同阳离子度的上述新型水溶性共聚物,并且发现混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佳的污泥脱水效果。换句话说,发明者们发现在对含有原泥与剩余污泥的混合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时可获得更加充分的效果。 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种由水溶性共聚物组成的高分子絮凝剂及其在污泥脱水

塑料用润滑剂的分类

常用润滑剂 一、润滑剂是能够改善塑料加工性能的一种添加剂。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外润滑剂和内润滑剂两种。 外润滑剂:能在加工时增加塑料表面的润滑性,减少塑料与金属表面的黏附力,使其受到机械的剪切力降至最少,从而达到在不损害塑料性能的情况下最容易加工成型的目的。 内润滑剂:则可以减少聚合物的内摩擦,增加塑料的熔融速率和熔体变形性,降低熔体黏度及改善塑化性能。 二、润滑剂的分类 润滑剂按化学结构可划分为脂肪酸酰胺类、烃类、脂肪酸类、酯类、醇类、金属皂类、复合润滑剂类。 按用途类型可划分为内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醇、脂肪酸酯等)、外润滑剂(如高级脂肪酸、脂肪酰胺、石蜡等)和复合型润滑剂(如金属皂类硬脂酸钙、脂肪酸皂、脂肪酰胺等)。 1、脂肪酸酰胺类润滑剂 ①硬脂酸酰胺:白色或淡黄褐色粉末,相对密度0.96,分子量283,熔点98~103℃,如溶于水,溶于热乙醇、氯仿、乙醚。具有优良的外部润滑效果和脱膜性,透明性、分散性、光泽性和电绝缘性亦佳,无毒,是PVC,PS,UF等树脂加工润滑剂,还可作为聚烯烃的爽滑剂和抗粘连剂。一般用量0.1%~2.0%。

②N,N,_亚乙基双硬脂酰胺(EBS):白色或乳白色粉末或粒状物。相对密度0.98,分子量593,熔点142℃,不溶于水,溶于热的氯代烃类和芳烃类溶剂。广泛用于爽滑剂、抗粘连剂、润滑剂和抗静电剂。无毒,适用于PE,PP,PS,ABS树脂及热固性塑料的内部和外部润滑剂。一般用量为0.2%~2.0%。 ③油酸酰胺:白色粉末状、碎片状或珠粒状物。相对密度0.90,分子量281,熔点68~7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等许多溶剂。无毒,可作为PE,PP,PA等塑料的爽滑剂、防黏剂,改善加工成型性能,还具有抗静电效果,可减少灰尘在制品表面的附着,在PVC 加工成型中本品是良好的内部润滑剂。 ④芥酸酰胺:形状、性能及用途与油酸酰胺相似,比油酸酰胺更佳。 ⑤硬脂酸正丁酯(BS):淡黄色液体,相对密度0.855~0.862,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微溶于甘油、乙二醇和某些胺类,与乙基纤维素相容,与硝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氯化橡胶等部分相容。本品无毒,作为树脂加工时的内部润滑剂,具有防水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于涂料。虽与PVC不相容,但可作为PVC透明片挤出、注塑、压延的润滑剂、脱膜剂。一般用量0.5%~1.0%。 ⑥甘油三羟硬脂酸酯:粉末状物,熔点85~87℃。本品无毒,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流动性。可作为PVC,ABS,MBS的润滑剂和爽滑剂和合成橡胶的脱膜剂。一般用量为0.25%~1.5%。 2、烃类润滑剂 ①微晶石蜡:白色或微黄色鳞片状或粒状物,固体相对密度0.89~0.94,液体相对密度0.78~0.81,熔点70~90℃,溶于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极性溶剂。热稳定性、润滑性优于石蜡,但会降低凝胶化速度,故用量不宜过大。无毒,常与硬脂酸丁酯或高级脂肪酸并用,用于塑料润滑剂。一般用量0.1%~0.2%。

水溶性高分子简介

水溶性高分子简介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溶性高分子的分类,物理性能,制造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乙二醇 引言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又称为水溶性树脂或水溶性聚合物。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够溶解或溶胀而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在水溶性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亲水基团通常可分为三类:①阳离子基团,如叔胺基、季胺基等;②阴离子基团,如羧酸基、磺酸基、磷酸基、硫酸基等;③极性非离子基团,如羟基、醚基、胺基、酰胺基等。这些集团不但使得高分子有亲水性,而且还带来很多宝贵的性能,如粘合性,成膜性,润滑性,分散性,减磨性等等。 1水溶性高分子的分类 1.1天然水溶性高分子。 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通过物理过程或者物理化学的方法提取而成。最常见的如淀粉类、纤维素、植物胶、动物胶等。天然高分子虽然受到合成高分子的不断冲击,产量逐渐下降,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市场被其牢牢统治着。 1.2改性天然高分子。 主要有改性纤维素和改性淀粉两大类。如羧甲基淀粉、醋酸淀粉、羟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这类高分子兼有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优点,拥有广泛的市场,因此产量很大。 1.3合成高分子。 合成高分子材料分为聚合类和缩合类两类,如聚丙烯酰胺(PAM)、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按大分子链连接的水化基团分为:非离子型和离子型。按荷电性质分为: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和两性离子高分子,其中后三类为聚电解质。按基团间是否存在较强的非共价键联结又分为缔合聚合物和非缔合聚合物。 2水溶性高分子的物理性能 2.1溶解性 溶解性是达到平衡的溶液便不能容纳更多的溶质,在特殊条件下,溶液中溶解的溶质会比正常情多,这时它便成为过饱和溶液。每份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值就是“溶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 为了提高水溶性,一是在分子中引入足够的亲水基团到大分子上面变为水溶性高分子。二是降低聚合物的结晶度。三是利用聚电解质的反离子力作用促进溶解。

2014年金属加工润滑剂行业简析

2014年金属加工润滑剂行业简析 一、市场规模 (2) 二、行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 (3) 1、上游行业对行业的影响 (3) 2、下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3) 三、行业主要风险 (4) 1、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4) 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4) 四、行业竞争格局和主要企业 (4) 1、德国福斯 (5) 2、美国马斯特 (5) 3、瑞士巴索 (5) 4、奎克化学 (5) 5、嘉实多 (6) 6、中石化润滑分公司 (6) 7、东莞安美 (6) 8、天津泰伦特 (7) 9、德阳富可斯 (7) 10、广州联诺 (7) 11、上海天空 (7)

金属加工润滑剂属于润滑剂行业的细分行业,其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我国经济经过近30 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电力、化工、煤炭、钢铁、采矿、能源、建材、水泥等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快速发展。 金属加工润滑剂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既有知名的国外品牌公司(如德国福斯、美国马斯特、瑞士巴索、奎克化学、嘉实多),也有众多的国内品牌公司。国外品牌公司成立时间久、企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在市场中知名度高,其在金属加工润滑剂高端市场占有明显优势。国内品牌金属加工润滑剂生产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品牌知名度低,其产品主要针对中低端市场,但随着中国润滑剂行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国有品牌公司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及提供良好服务,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在高端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一、市场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 年-2011 年中国的润滑油消费数量分别为592 万吨、590万吨、605 万吨、680 万吨、710 万吨。2011 年底根据全球咨询和研究公司克莱恩(Kline &Company)预测,未来全球润滑油市场将呈缓慢增势,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韩国的润滑油市场增长将最为强劲,其中中国将是润滑油行业的“增长引擎”,预计从2010年到2020 年,中国对润滑油的需求将每年增长5%。

国家标准GB 7631 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

国标GB 7631 ——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介绍 润滑油是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液体润滑剂。润滑油在金属表面上不仅能够减少摩擦、降低磨损,而且还能够不断地从摩擦表面上吸取热量,降低摩擦表面的温度,起到冷却作用,从而保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和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O 6743/0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及有关产品(L 类)分类标准。中国等效采用ISO 6743/0标准,制定了国家标准GB 7631。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 GB 7631.1根据应用场合将润滑剂和相应产品分为以下各组。 组别应用场合 1 全损耗系统Total loss systems 2 脱模Mould release 3 齿轮Gears 压缩机(包括冷冻机和真空泵) Compressor(including refrigeration and 4 vacuum pumps) 5 内燃机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主轴、轴承和离合器Spindle bearings, bearings and associated clut 6 ches 7 导轨Slideways

8 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s 9 金属加工Metal working 10 电器绝缘Electrical insulation 11 风动工具Pneumatic tools 12 热传导Heat transfer 13 暂时保护防腐蚀Temporary 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14 汽轮机Turbines 15 热处理Heat treatment 16 用润滑脂的场合Application requiring grease 17 其他应用场合Other applications 18 蒸汽气缸Steam cylinders 19 特殊润滑剂应用场合Application of particular lubricants GB 7631.1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部分:总分组 GB 7631.2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2部分:H组(液压系统) GB 7631.3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3部分:E组(内燃机) GB 7631.4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4部分:F组(主轴、轴承和有关离合器) GB 7631.5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5部分:M组(金属加工) GB 7631.6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6部分:R组(暂时保护防腐蚀) GB 7631.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7部分:C组(齿轮)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精选文档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润滑油的组成? 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 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 经过减压蒸馏后: 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 3、基础油的分类 (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 通用基础油: 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 MV(VI:40-80)、 LVI(VI〈40〉

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的制备及其应用

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的制备及其应用 *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广州 510275 摘要:本实验采用溶液聚合法,以AIBN作为引发剂合成聚乙酸乙烯酯,然后用NaOH的甲醇溶液进行醇解,得到聚乙烯醇5.527 g,产率54.0%,之后利用红外对聚乙酸乙烯酯与聚乙烯醇进行表征。之后利用聚乙 烯醇的缩醛化反应制备胶水,利用聚乙烯醇的性质制备面膜。 关键词: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红外光谱法 1.引言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又称水溶性树脂或水溶性聚合物,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胀而形成溶液或分散液。1924年,德国化学家WO. Hermann和WW. Haehel首次将碱液加入到聚乙酸乙烯酯的甲醇溶液中,得到聚乙烯醇(PV A)。聚乙烯醇为白色絮状固体或片状固体,无毒无味,是使用最广泛的合成水溶性高分子,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可调节的表面活性。PV A具有多羟基强氢键,以及单一的-C-C-单键结构,这样的结构不但使PV A具有亲水性,还有黏合性、成膜性、分散性、润滑性、增稠性等良好性能。 PV A的制备首先由乙酸乙烯酯聚合成聚乙酸乙烯酯,然后将其醇解生成PV A,其反应式如下: PVA的结构可以看成是交替相隔的碳原子上带有羟基的多元醇,因此,其发生的反应为多元醇反应,如醚化、酯化、缩醛化。聚乙烯醇和羰基化合物反应可得到缩醛化合物。本实验利用聚乙烯醇和甲醛反应,生产聚乙烯醇缩甲醛,作为胶水使用。 2.实验过程 2.1 实验仪器 三颈瓶,回流冷凝管,水浴锅,蒸汽蒸馏装置,滴液漏斗,pH试纸,培养皿,抽滤装置,滤纸,真空烘箱。2.2 实验试剂 偶氮二异丁腈(AIBN),甲醇,乙酸乙烯酯,NaOH,聚乙烯醇,甲酸,40%甲醛水溶液,盐酸,羧甲基纤维素,丙二醇,乙醇。 2.3 实验步骤

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综述

1 绪论 增稠剂实质上是一种流变助剂,加入增稠剂后能调节流变性,使胶黏剂和密封剂增稠,防止填料沉淀,赋予良好的物理机械稳定性,控制施工过程的流变性(施胶时不流挂、不滴淌、不飞液),还能起着降低成本的作用。特别对于胶黏剂和密封剂的制造、储存、使用都很重要,能够改进和调节黏度,获得稳定、防沉、减渗、防淌、触变等性能。 1.1定义 能明显增加胶黏剂和密封剂黏度的物质称为增稠剂(chickening agent),有水性和油性之分。尤其是水相增稠剂应用更为普遍。在水体系中,当增稠剂达到一定浓度后,亲油端基缔合形成胶束;在水基高分子体系中,增稠剂的亲油基团主要与聚合物粒子缔合,以这种方式完成增稠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水性增稠剂。 1.2分类及机理 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剂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2.1纤维素类[1] 纤维素类在水基体系中是一类非常有效的增稠剂,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的各种领域。纤维素是天然有机物, 它含有重复的葡萄糖苷单元,每个葡萄糖苷单元含有3 个羟基, 通过这些羟基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衍生物。纤维素类增稠剂通过水合膨胀的长链而增稠,纤维素增稠的体系表现明显的假塑性流变形态。使用量一般质量分数为1%左右。

纤维素类增稠剂纤维素类增稠剂的增稠机理是疏水主链与周围水分子通过氢键缔合,提高了聚合物本身的流体体积,减少了颗粒自由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了体系黏度。也可以通过分子链的缠绕实现黏度的提高,表现为在静态和低剪切有高黏度,在高剪切下为低黏度。这是因为静态或低剪切速度时,纤维素分子链处于无序状态而使体系呈现高粘性;而在高剪切速度时,分子平行于流动方向作有序排列,易于相互滑动,所以体系黏度下降。 1.2.2 聚丙烯酸类 聚丙烯酸类增稠剂[2]自1953 年Goodrich 公司将Carbomer934引入市场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了, 现在这系列增稠剂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见表1) 。 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的增稠机理有2 种, 即中和增稠与氢键结合增稠。中和增稠是将酸性的聚丙烯酸类增稠剂中和, 使其分子离子化并沿着聚合物的主链产生负电荷, 同性电荷之间的相斥促使分子伸直张开形成网状结构达到增稠效果; 氢键结合增稠是聚丙烯酸类增稠剂先与水结合形成水合分子, 再与质量分数为10 %~ 20 %的羟基给予体(如具有5个或以上乙氧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 使其卷曲的分子在含水系统中解开形成网状结构达到增稠效果。 1.2.3 天然胶及其改性物 天然胶主要有胶原蛋白类和聚多糖类,但是作为增稠剂的天然胶主要是聚多糖类( 见表1) 。 增稠机理是通过聚多糖中糖单元含有3个羟基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三维水化网络结构,从而达到增稠的效果。它们的水溶液的流变形态大部分是非牛顿流体, 但也有些稀溶液的流变特性接近牛顿流体。 1.2.4无机高分子及其改性物 无机高分子类增稠剂一般具有三层的层状结构或一个扩张的格子结构,最有商业用途的两类是蒙脱土和水辉石。 其增稠机理是无机高分子在水中分散时,其中的金属离子从晶片往外扩散,随着水合作用的进行,它发生溶胀,到最后片晶完全分离,其结果形成阴离子层状结构片晶和金属离子的透明胶体悬浮液。在这种情况下,片晶带有表面负电荷,它的

浅析无油润滑剂和水溶性润滑油的区别

浅析无油润滑剂和水溶性润滑油的区别 世界科技在变化,润滑工艺在变化,环保节能在变化,管理使用化学品的法律也在变化。因此,已经使用了多年的金属成型润滑原则也由此而发生变化。受市场需求和各种变化的推动影响,冲压油市场正悄然发生着重大改变,国内外众多厂家推出的水溶性冲压油(亦称作“挥发性冲压油或冲片油”)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以试图取代使用多年的矿物质润滑油。 基于众多网友和用户的关心,本人结合多年的市场调研和应用经验,就无油润滑剂(亦称水基润滑剂)与水溶性冲压油的区别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两者的不同性,以供大家参考区别。如下: 一、基本合成工艺 水溶性冲压油:水溶性润滑剂指的是乳化液,油分散在水中称为水包油型,反之称为油包水型,冲压生产中主要采用水包油型,通常是把母液用水稀释后使用,各种润滑剂都已微滴状分散在水中,具有冷却和润滑的双重效果,表面活性剂在乳化液中主要用作乳化剂,使用较多的是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其配置过程为,首先将油溶性的添加剂添加到油中形成油相,再把水溶性的添加剂添加到水中形成水相,然后将两相混合,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充分搅拌,即可形成微乳化剂,以矿物质油作为基材,加入乳化剂、水以及防锈剂等加以合成,同时考虑到工件成型难度的不同,不同型号的产品其矿物油的添加比例也有所不同。由于水溶性冲压油其研发背景的最大特点,就是便于清洗或免清洗,因此,为减少残留产品中还需要添加大量的挥发性物质。所以就其合成机理来说水溶性润滑剂含有的主要成分,除去水分以外,还含有大量油份和表面活性剂。 无油(水基)润滑剂:以水作为基材,添加高分子抗极压聚合物、热敏反应聚合物、防锈因子合成而来,要求不含任何油脂成份和挥发性有毒物质。根据目前的市场调查,国际上目前真正能够掌握并生产无油润滑剂的只有美国IRMCO公司。 二、技术性能 水溶性冲压油: 从水介质的特殊性及其对添加剂结构的要求和性能的影响角度考虑,水溶性润滑添加剂往往存在水解稳定性差,性能不稳定等缺点。很多含活性元素的水溶性润滑剂在水中会发生过度水解反应产生腐蚀性酸, 加剧水基润滑液的腐蚀性。对模具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变质、腐败,影响其使用寿命,保质期一般在3-6个月,比较短,保存过程中需定期添加杀菌剂、防腐剂和防锈剂,定期除屑、净化,防锈性能比较差。 1、存放或使用过程中溶液易出现分层,而且使用过程中对使用液浓度要进行严格管理; 2、可以满足一般工件的成型或拉深要求,但对于重载、高强钢、深冲等难以满足或达要求;长期使用对模具的磨损影响较大; 3、清洗环节需要加入大量的脱脂剂等化学品,清洗水温一般要控制在50-60℃; 无油(水基)润滑剂:

2014年金属加工润滑剂行业简析

2014年金属加工润滑剂行业简析 一、行业概述 (2) 二、市场规模 (2) 三、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3) 1、上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3) 2、下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3) 四、主要风险 (4) 1、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4) 2、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4) 五、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4) 1、德国福斯 (5) 2、美国马斯特 (5) 3、瑞士巴索 (5) 4、奎克化学 (5) 5、嘉实多 (6) 6、中石化润滑分公司 (6) 7、东莞安美 (6) 8、天津泰伦特 (7) 9、德阳富可斯 (7) 10、广州联诺 (7) 11、上海天空 (8)

一、行业概述 金属加工润滑剂属于润滑剂行业的细分行业,其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我国经济经过近30 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电力、化工、煤炭、钢铁、采矿、能源、建材、水泥等行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动了金属加工润滑剂的快速发展。 金属加工润滑剂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既有知名的国外品牌公司(如德国福斯、美国马斯特、瑞士巴索、奎克化学、嘉实多),也有众多的国内品牌公司。国外品牌公司成立时间久、企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在市场中知名度高,其在金属加工润滑剂高端市场占有明显优势。国内品牌金属加工润滑剂生产企业数量多,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品牌知名度低,其产品主要针对中低端市场,但随着中国润滑剂行业的迅速发展,部分国有品牌 二、市场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 年-2011 年中国的润滑油消费数量分别为592 万吨、590万吨、605 万吨、680 万吨、710 万吨。2011 年底根据全球咨询和研究公司克莱恩(Kline &Company)预测,未来全球润滑油市场将呈缓慢增势,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韩国的润滑油市场增长将最为强劲,其中中国将是润滑油行业的“增长引擎”,预计从2010年到2020 年,中国对润滑油的需求将每年增长5%。

润滑油分类和规格

CHINA润滑油的分类和规格 润滑油脂的分类 一润滑油的分类 润滑油是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液体润滑剂。润滑油在金属表面上不仅能够减少摩擦、降低磨损,而且还能够不断地从摩擦表面上吸取热量,降低摩擦表面的温度,起到冷却作用,从而保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和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O 6743/0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及有关产品(L 类)分类标准。中国等效采用ISO 6743/0标准,制定了国家标准GB 7631。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 GB 7631.1根据应用场合将润滑剂和相应产品分为以下各组。 GB 7631.1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部分: 总分组 组别应用场合 A全损耗系统Total loss systems B脱模Mould release C齿轮Gears F主轴、轴承和离合器Spindle bearings, bearings and associated clutchesG导轨Slideways H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s M金属加工Metal working

N电器绝缘Electrical insulation P风动工具Pneumatic tools Q热传导Heat transfer R暂时保护防腐蚀Temporary 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T汽轮机Turbines U热处理Heat treatment X用润滑脂的场合Application requiring grease Y其他应用场合Other applications Z蒸汽气缸Steam cylinders S特殊润滑剂应用场合Application of particular lubricants GB 7631.2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2部分: H组(液压系统) GB 7631.3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3部分: E组(内燃机) GB 7631.4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4部分: F组(主轴、轴承和有关离合器)GB 7631.5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5部分: M组(金属加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