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历史 专题七 教案 必修3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历史 专题七 教案 必修3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历史 专题七 教案 必修3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历史 专题七 教案 必修3

[课标内容](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要求] 第一课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第二课 追寻生命的起源

第三课 人类文明的引擎 第四课 向“距离”挑战

学习 要求 知道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等史实;认识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感受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说明 本课出现的许多物理学概念比较抽象,要借助于初高中物理课所学的内容来促进本课的学习。 “加勒与海王星”、“斯蒂芬与黑体辐射”、“德布罗意与物质波理论”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习 要求 了解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感受达尔文等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说明 可结合生物课所学内容来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可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理解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两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习 要求 知道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爱迪生等热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说明 “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一目和“纽可门蒸汽机”、“富尔顿与汽船”、“史蒂芬孙与火车”、“莫兹利与车床”、“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诺贝尔与诺贝尔奖”等知

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一课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知识与能力

知道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等史实;认识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量子论的诞生;相对论的提出。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

一、经典力学体系 1、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使科

学从神学的桎

梏中被解放出来,近代科学诞生。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力学观的否定

物理学领域 生物学领域 经典力学体系 的创立和发展

现代物理学 理论的发展 进化论理论(达尔文与赫胥黎) 相 对 论 量子理论 万能原动机与“蒸汽机时代”(瓦特)

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电气时代”(法拉第、西门子等) 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

(1)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如:“推箱子”的例子

(2)伽利略的贡献——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创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基本理论: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影响意义

理论的综合: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实践的验证: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准确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地解释了潮汐的成因。根据这一定律,人们还发现了海王星、冥王星。

二、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

1、量子力学

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促进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这就需要人们对微观世界开展研究。

概况

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发展: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又提出物质波理论。

成熟:在这个基础上,奥地利、德国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

意义

量子理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微观的粒子世界方面认识的空缺,把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推进到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量子理论让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2、相对论

(1)狭义相对论

创立: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内容: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运动有关;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意义:否认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第一个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选择任何一个参照系无关;第二个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一个参照系而言,光速都是相同的。从两个基本假设出发,爱因斯坦得出如下新的结论: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运动着的时钟要变慢;

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同时性是相对的,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发

生的事情,在另一个运动着的惯性系中测量便不是同时发生的;如果物质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相对论力学就变为牛顿力学,比起牛顿力学来,相对论力学具有更普遍的意义。物体的能量等于物体的惯性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2)广义相对论

提出:1916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主要内容: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质量及其分布情况,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

意义: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3)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牛顿力学是相对论的一种特例(物体低速运动状态),包括在相对论体系中。

(4)相对论建立的意义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变性,时空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同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密不可分。这种全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形成,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理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创新,实践出真知……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追寻生命的起源

知识与能力

了解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中有关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的资料,从中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达尔文等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主要观点:神创说;天外胚种论;宇生论;自然发生说;化学进化说等。

二、达尔文的进化论

1、历史条件

社会环境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第二目: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①林耐制定动植物分类法②哈维建立血液循环理论③施莱登、施旺共创细胞学说④巴斯德奠定微生物学的基础

⑤拉马克提出初步的进化论思想(奠定基础)

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

☆达尔文(1809—1882)

查尔斯·达尔文与美国总统林肯同于一八零九年二月十二日诞生。他父亲是个有名的医生,母亲是陶工威治伟勒的女儿。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更是个有名的医主兼博物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少年时代的达尔文并非优等生,虽然他很热衷于植物及昆虫的采集,但对学校所教的希腊语及拉丁语却一点都不感兴趣。本来想让达尔文学习法律的父亲,看到他这种情形只好改变主意,将他送到爱丁堡去学医。可是他对学医一样不感兴趣,尤其在见习外科手术时,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加上他知道自己将来可以继承一笔能让地安享一辈子的庞大财产,不必为生活去行医,于是他便毅然地放弃了学医。

他父亲最后又将他送到剑桥大学,指望他学做个牧师,可是他到剑桥大学后也没照他父亲的意思去做。就在这时,潜藏在他心中很久的对博物学的爱好完全地爆发出来。他在汉斯洛教授的指导下,阅读了许多动植物的书籍,使他在博物学领域上的知识大增。

22岁那年,经朋友推荐,达尔文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了“贝格尔”号远航考察船,随船进行为期5年的科学考察。那时候,达尔文还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每到一个地方,达尔文都要仔细考察当地动物、植物资源。许多实例引起他的思考,并使他对“上帝造物论”产生了怀疑。

在南美洲,达尔文发现了古犰狳的化石。它们与现代生活的犰狳十分相似,但又有不同。这是否说明现代的动物是由古代的动物发展而来的呢?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达尔文发现,这里不同岛上的地雀各有其特点。这种现象使达尔文想到物种可能在不断地变化着。

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是在逐渐进化的。但是,当时达尔

文还不能说明引起生物进化的原因。考察归来,达尔文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达尔文耐心地收集资料和证据。他访问过农夫、种子供应店店主和家畜、家禽饲养人。他还亲自饲养鸽子,观察家鸽在人工饲养下所产生的变异。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达尔文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引起极大的反响。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去世,根据24名国会议员提议,他被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的墓被安放于大科学家牛顿的墓旁。

2、确立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

3、主要观点:

生物是进化的,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灭绝;生物的进化是连续的,没有不连续的突变,自然界没有飞跃;生物间有共同祖先,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是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4、发展和完善:赫胥黎发展进化论

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科学与宗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分歧

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科学与宗教在认识论上的差异: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5、意义

对宗教神学: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说,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对自然科学: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对中国的影响: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

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第三课人类文明的引擎

第四课向“距离”挑战

知识与能力

知道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标志和大致时间;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了解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思考蒸汽机、电气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爱迪生等热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重点: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

一、万能原动机与“蒸汽机时代”(瓦特)

联系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一目“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

1、瓦特改良蒸汽机

(1)背景

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直接推动力;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人力“珍妮机”

1771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自然科学成就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

相关生产技术的进步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技术保证。

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法)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英)塞维利发明蒸汽泵,无法普及

纽可门等人研制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

(2)瓦特改良蒸汽机

发明:1769—1782年完成蒸汽机的改良

2、意义

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力”。

推动工厂的建立,人类跨入“蒸汽时代”。

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机器制造业的诞生:蒸汽机的出现和传动结构的改进,使生产部门对车床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激增,手工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需要。1794年(英)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

年制成带有移动刀架和导轨系统的车床。19世纪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

二、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电气时代”(法拉第、西门子等)

联系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一目“电气时代的来临”中有关电气技术发明的内容。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2、电气技术的应用

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制成了直流电动机。美国人爱迪生创建第一个发电站。电报: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发报机。电话:1875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

3、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为电力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报等,不断涌现出来,人们对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跨入“电气时代”。

☆立体交通的诞生

条件: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主要成就: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了最早的汽车。1887年把内燃机装到汽船上。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飞机。

影响:

推动了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立体交通的新时代。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

联系必修二专题四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第三目“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中有关互联网作用的内容。

☆概念:互联网

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形成与发展: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ARPANET。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功能: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谈心。

特点: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1、背景

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冷战”时期,美国出于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

2、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新型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如数据处理、设计实验、自动控制、经营管理、信息传播、情报检索、通讯联络、教学科研等方面。

3、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积极: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等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消极: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重视科技,正确利用科技。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必修1专题七知识归纳

历史必修一专题六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1、两次内战(1640) 2、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1649.1.30) 意义:否定了君权神授。 3、克伦威尔独裁统治 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5) 5、光荣革命(1688.11) 意义:政治权力从英王向议会转移,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过程 (一)确立:《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1、时间:从1689年至18世纪初 2、方式:立法形式 3、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4、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5、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光荣革命”前,国王有一个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 2、“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3、1721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议会行政权大增,内阁对议会负责 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象征 5、内阁掌握实权,国王统而不治;国王形式任命内阁,但内阁只是形式上向国王汇报。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 *(三)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1、时间:1832年 2、背景:无权选派议员代表使工业资产阶级不满、高额的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和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 3、影响: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四)强化:内阁专横 1、时间:19世纪末 2、标志:内阁权力强化,凌驾于议会之上。 三、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特点 1、虚君 2、内阁对议会负责 3、选举权扩大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综合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的字母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起来,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3、《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是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4.依照周朝礼制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 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后来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六十四人的庭院奏乐舞蹈,孔子对此非常愤怒:“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 A.西周贵族的家庭文化生活 B.西周社会的生活礼仪 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关注 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5.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 皇帝制度 D.朝议制度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7.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B.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英语试题

高一英语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The driver was at loss when word came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to drive for speeding. A.a;the B./;/ C.the;the D.a;/ 2.Joe, the music. Why you d ance like crazy at 2 o’clock in the morning? A.turn up; could B.turn on; should C.turn down; must D.turn off; would 3.is often the case, we have worked out the production plan. A.Which B.When C.What D.As 4.——Jenny, I’d like some coffee for a cha nge. ——. It’s in the cupboard. A.With pleasure B.Help yourself C.Never mind D.Change it, please 5.Nathalia suggested the problem worth paying attention at the meeting. A.to be discussed B.to been discussed C.being discussed D.be discussed 6.More and more trees should be planted in spring to sandstorms happening frequently. A.protect B.prevent C.keep D.care 7.Our teacher looked here and there on our playground looking for something. A.even though B.even if C.as if D.only if 8.This is a place where children can play without , but if you are really , please call the number 9919919. A.in danger; dangerous B.danger; in danger C.dangerous; dangerous D.in danger; in danger 9.——Is it that our team will win? ——Yes,that is for . A.sure;certain B.certain;sure C.made sure;certain D.made certain;sure 10.Was it in 1969 the American astronaut succeeded landing on the moon? A.when; on B.that; on C.when; in D.that; in 11.Afte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he began to wander from city to city, a suitable job. A.hunting for B.getting to C.looking after D.bringing up 12.——Can I borrow your car for a while? ——Sorry, my car was damaged yesterday and it now? A.is repaired B.is being repairing C.is being repaired D.is repairing 13.On the graduation day, he received from his father a nice present a note was attached, saying “I’m proud of you.” A.on which B.to which C.with which D.in which 14.It is a pity that none of the stopped the poor man lying there, begging. A.passer-bys; to help B.passers-by; helping C.passer-bys; helping D.passers-by; to help 15.——Why is Mr. Li so happy this morning? ——Because he was honoured with a(n)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present B.gift C.award D.reward 16.It is a good habit to , or people will always believe in you. A.keeping your word B.keep your word C.keeping your words D.keep your words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七 专题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七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制度:代议制。 三种形式: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 四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四部宪法(文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二、重大历史线索 1.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与特点 (1)确立: ①英国资产阶级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到1870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③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其突出特点在于实行

三权分立。 ④德国1871年统一完成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2)特点: 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②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③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直到1875年才确立了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 ④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2.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及特点

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 2012-04-25 15:48 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萦回yínɡ秭归zǐ抛锚máo夙愿sù B.婆娑suō荟萃cuì傫然lěi窥视kuī C.估量liànɡ 骈文pián肇始zhào户牖yǒu D.威慑sha无稽jī脑髓suǐ卮酒zh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暄残羹冷炙走头无路鹬蚌相争,鱼翁得利 B.烟霭针砭时弊急流勇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C.崔嵬礼上往来百无聊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歆享迫不急待破釜沉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C.宁许以负(使……承担)秦曲秦贪,负(凭借)其强 D.哀思墓之徒(空)有其石慷慨得志之徒(徒弟,弟子)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做《师说》以贻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神明自得,而圣心备焉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弃甲曳兵而走 D.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把文学鉴赏仅看做是对文学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这其实是大大 的。 ②为了侦破12.26特大银行抢劫案,我公安人员了大量目击者,从中发现 了一些破案的线索。 ③在欧元区12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 能其他国家。 A.曲解察访波及 B.误解察访涉及 C.误解查访波及 D.曲解查访涉及 8.下列各句中带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式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皆是,吸引了许多顾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该书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

2018-2019年东阳市南马下格富国民工子弟学校一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含答案

2018-2019年东阳市南马下格富国民工子弟学校一年级下册语文练习题含答案 一、想一想,填一填(填空题) 1. 给词语找意思相反的朋友。 空—________ 高兴—________ 熟—________盛开—________ 美丽—________ 2. 给这些灯笼化化妆,让它们更漂亮! 3. 积累运用。 (1)我会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老师一边 ________,一边________ 。 ②妈妈夸我是个________ 。 ③小鱼在 ________ 。 ④________ ? (2)连词成句。 ①为什么 小女孩 在花园里 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空的 小猫 盆子里 还是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身边 飞快地 小鸭子 小公鸡 游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填写。 ①夜来风雨声,________。 ②________,疑似地上霜。 ③________,言师采药去。 ④________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⑤写二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 4. 照样子说一说。 例: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已经________。 5. 填空。 (1)“床”是________结构,先写外面的________,再写里面的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化学试题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入学考试 高一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 S-32 Cl-35.5 Ca-40 Mn-55 Fe-56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 .... 意。)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氯离子的是 A.氯酸钾溶液B.液态氯化氢C.液氯D.氯水2.下列物质在水中部分电离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NaOH B.CH3COOH C.H2SO4D.CO2 3.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粒子。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半径最小的是 A.雾B.Fe(OH)3胶体 C.石灰乳 D.KNO3溶液 4.已知某无色溶液中含有 2 SO、Cl—、NO3—三种阴离子,则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 4 A.Ba2+B.Mg2+C.Ag+D.Fe3+ 5.下列各类物质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是 A.酸B.碱C.盐 D.氧化物 6.通过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生成一种新核素B.生成一种新分子C.生成一种新离子D.生成一种新单质 7.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A.CuSO4+H2S=CuS↓+H2SO4 B.Cu2(OH)2CO3 2CuO+CO2↑+H2O C.2FeCl3+Cu=2FeCl2+CuCl2D.4Fe(OH)2+O2+2H2O=4Fe(OH)3 的是 8.下列说法中,错误 .. A.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B.二氧化硅溶于水生成硅酸 C.NaOH溶液不能存放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D.二氧化硅是一种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的氧化物 9.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A.SO 3+H2O=H2SO4 B.Cl2+H2O HCl+HClO C.2NaCl+2H2O2NaOH+H2↑+Cl2↑D.2Na+2H2O=2NaOH+H2↑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九 专题整合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三大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末 三大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六七年代,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20世纪末,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

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 ①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借以扶植和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逐步制定独立的外交政策,不愿像过去那样受美国控制。 ③两极格局瓦解后,西欧由欧共体发展成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的力量,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 (2)美国与日本关系: ①二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扶植日本,但同时也控制了日本,日本政府也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日本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之间既有联盟又有摩擦;但相对于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更密切些。 三、题型应用体验 探究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整合

第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江苏08考试说明】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知识梳理】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②标志: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责任制内阁的产生程序: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下院议员;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②1832年的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作用:新兴工业城市代表席位大增,贵族保守势力受到削弱。这样,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的地位,这为日后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3)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②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与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疑难解惑】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作用:(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123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3.18世纪中英两国政治体制的差别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中国皇帝是独断专权,政治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 第二课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江苏08考试说明】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梳理】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A、1776~1781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独立初期的美国是邦联制国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B、联邦主义者和其它社会上层,迫切要求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 2、制订:1787年,北美各州代表在费城由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一部联邦宪法。 3、内容:①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②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③对其它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④特别提到州和联邦政府的关系。⑤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4、评价:积极意义:(1)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1)没有反映人民的权益,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才补充了人民权利进宪法。(2)它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3)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4)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