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齩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译文:

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奉行节俭的政策,想以此安定百姓。此时,百姓风气与战国时接近,都是不爱务农爱经商。于是贾谊上书皇帝,说:

《管子》说:“不为吃饭担忧的人家才知道礼节。”自古以来,人民要是吃不饱的话,就不可能被治理好。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家里就要受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家里就要受寒。”衣食的生产是受时节限制的,如果人力物力的使用不安排好,就都要白费了。古代治天下的

人极其仔细,因此储备充足。当今不务农而去经商,吃饭的人多,(种地的人少,)这是对天下大大的伤害;荒废放荡的风俗与日俱增,这是天下大大的负担铺张。对公家的损害,却没办法制止;命运将要颠覆,却没办法救济。生产的很少消耗的很大,天下的财产如何能不减少!

汉朝建立已经四十多年了,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积蓄都很惨淡。一旦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人民的处境就会危急;要是年景不好没有收获,人民就只能出卖自己的爵位(译者按:秦汉吏民有爵,是这一时代一大特色,研究者很多)、孩子(换食物)。天下如此危机,皇上听到这种消息您能不感到震惊么!荒年丰年,这都是天命的运行,即便禹、汤之时也是如此。如果不幸有二三千里的地域都有旱灾,国家拿什么来抚恤?边境突然告急,需要数十百万的将士,国家拿什么来养活?要是用兵和大旱赶到了一起,天下无能为力,有胆子有力量的人聚众横行,没能力的老弱交换着吃自己的孩子。各地的行政治理情况未必都能及时报到中央,等到远方消息不通的地方已经举事起义了,这才惊骇着想起镇压,那还哪能来得及呢?

积蓄储备,是天下的大事。只要粮食多多,财政富裕,什么事做不成?进攻必取,防守必稳固,打仗没有不胜利的。怀柔敌人归附远人,怎能招不来?现在督促人民都去务农,安分于国家的根本事业,让天下人都自食其力,那些靠那些奇技淫巧游食的人都回到土地上,那么积蓄储备就丰足了,人民也就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了。咱们本可以让天下富足安定,而现在却弄得如此紧张危急,我真为陛下感到惋惜啊!

汉文帝看后被贾谊的上疏感动,开始实行藉田礼,亲自带头鼓励百姓耕田。

按:

贾谊在这份上疏中,说的是一个粮食的战略储备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大家都去老老实实种田,不要靠一些雕虫小技四处混。

其实文帝本就很重视粮食问题,即位之初就向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陈平询问一年的粮食收入,身为大臣之首、亲手参与选定文帝即位的周勃因回答不上来,弄得害怕请求病退。其实陈平也并不知道一年粮食收入多少,只是回答的巧妙,成为名言。周、陈是打天下的功臣,心思都在打仗和计谋上,哪里知道这些治国上的事情。另外,韩信刚投刘邦时,被任命为治粟都尉,委屈得韩信差点撂了挑子。可见一般开国元勋们是不屑于搞经济的(即使是萧何老先生也就是个战时的搜粮、运粮队长)。这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区别啊,一笑。贾谊的这份上疏正好和文帝一拍即合,点到了老人们死穴,难怪文帝看贾谊怎么都好,而周勃等人看贾谊怎么都不顺眼呢!

重本抑末在战国以来是一个老话题,我是一个经济学的外行,不知道应该如何准确评价这一问题。不过粮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到国计民生,要从长远从大局出发来考虑,尤其要考虑当时粮食的生产力很低,需要很高的人力投入;粮食生产对旱涝蝗虫等灾害的抵御能力非常低。而商人投资考虑的往往是短期的投资回报和个人利益,《史记·平准书》说当时“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可见虽然商人未必故意与朝廷作对,但实际已经造成了哄抬物价的效果。投机商与集权政府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新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回想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打击投机倒把到公私合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更有过于汉初打压商人、武帝盐铁官营、王莽六管之处。

查了下贾谊《新书》,《汉书》所引并非全文,难怪有些文字不太连贯。这份上疏在《新书》中题为《无蓄》,全文如下:

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夫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管子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

闻。古人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节,则物力必屈。古之为天下者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以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从生之害者甚盛,是天下之大贼也;汰流淫佚侈靡之俗日以长,是天下之大祟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泛败,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天下之势,何以不危?汉之为汉几四十岁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也。故失时不雨,民且狼顾矣。岁恶不入,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若此,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荒,天下之常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何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何以馈之矣?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勇力者聚徒而横击,罢夫羸老,易子孙而齩其骨,政法未毕通也,远方之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为人上者,乃试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以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按:

1.《食货志》“世之有饥荒,天下之行也”《新语》作“天下之常”。实际都是“天下之恒”的避讳,意味天下常有的事。《汉书》颜师古注引李奇曰:“天之行气,不能常孰也。或曰,行,道也。”是不对的。汉文帝名恒,因此避而改用“行”“常”(据庞朴研究在汉唐人口中,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的“行”读作“xing”,而仁义礼智信的五行的“行”读作“heng”,此处我想应当读heng)。但是贾谊上疏即在文帝朝,原文写的时候就应该已经避讳了,不是后人的改字,为什么还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呢?

2.《汉书·文帝纪》(前元二年)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民谪作县官及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此即贾谊上疏后文帝将行藉田礼时所下诏书。则贾谊上疏当在汉文帝前二年(前178)。而从刘邦在汉中建国(前206),至此汉之为汉尚不足三十年。贾谊死于前168年,死时汉兴尚不足四十年。可见原文四十误。又《新语·忧民》篇也是一份给文帝的上疏,且与此篇文字、内容有相同之

处,其文中有“今汉兴三十年矣”句。

3.《无蓄》也并非完璧,其可从《食货志》中补“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一段。正如清代学者卢文弨所说:“(此)一段方见措置之实,今缺之,则下文所谓富安者,语亦无根。”应补上。另,“殴”如颜师古注为“驱”之异字。《通鉴》径作驱民。

4.对藉田礼补充一句。藉田就是春天的时候,皇帝到专门的田地里象征性的耕几下地,表示带头参加农业生产。相传为古礼,类似于今天植树节领导去植树,当然还要拍些照片录段新闻昭示天下,以示对此的重视。

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要修筑城堡让百姓安居,规划房屋井田以平均土地,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以教育百姓,

《汉书·食货志》简评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姓名:王东旭 学号: 2016021436 专业:中国史

《汉书·食货志》简评 王东旭 2016021436 摘要:《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分上下两卷。上卷言“食”, 下卷言“货”。上卷比较系统地记叙了从远古、先秦到王莽改制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制度、田赋征收和著名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举措等,下卷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时 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是研究西汉时期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对西汉社会经济 状况进行了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 作了探讨,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关键词: 食货志; 田制赋税; 货币; 经济 《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是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 本文尝试从对《汉书·食货志》探源《汉书·食货志》内容以及周到西汉货币 发展沿革等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进一步发掘史料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食货志”探源 在研究《汉书·食货志》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食货”的含义, 二是“食货志”的定义。对这两个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研究《汉书·食货志》 的钥匙。"食货”在历史学范畴大致有两种指代解释,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泛指,一种是作为报刊专用名的特指,这里我们着重谈第一种指代解释。 “食货”语出《尚书·洪范》。《洪范》八政,其中一曰食,二曰货。“食” 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食与货,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1。简 言之,在这里“食”、“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概念: “食”大致为粮食谷物,属于农业生产范畴; "货’大致就是货币,属于商品流通范畴。 《尚书·洪范》对于“食货”的界定,基本是以后各代编写《食货志》内容的 大致方向,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两条主线即”农”和“商”各代《食货志》基本上都是按照“食”和“货”两个部门来编写的,这可以说是《食货志》编写的基本体例。因此“食货”的 含义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古代人们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食货志》之名始自《汉书·食货志》的含义是指: 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 门叙述经济史的志书,内容大致有财政经济制度、农业生产、工商贸易、手工 业发展情况和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市籴、会 计( 国家预算) 等制度。在我国史籍中,《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 《汉书》才始称食货志,《汉书》中“志”实际就是由《史记》中的“书”发 展而来的。以《食货志》命名的著作是十分丰富的。最初,它与《表》和其他《志》一样,都是附在后世目录学上所称“纪传体的正史”里面,作为书中的 1班固. 汉书( 卷 24 上) [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历代食货志注译

【书名】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 【作者】王雷鸣编注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1985?1989?1991?1991年 【格式】pdf 【页数】共2054页(389?493?418?321?433) 【文件大小】共46.6MB3个文件+2个包 【完整性】完整 【便利度】无书签页 【清晰度】清晰 【内容简介】 第一册为《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汉书货殖传》、《晋书食货志》、《魏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旧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 第二册为《旧五代史食货志》和《宋史食货志》。 第三册为《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元史食货志》。 第四册为《明史食货志》。 第五册为《清史稿食货志》。 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与其他古代经济文献相比,《食货志》直接取材于前代政府档案文献,记事时间、地点比较准确,关于重要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的记述,比较系统和完备,能够概括一代王朝国民经济的特点;各《食货志》的记述基本上前后相接,经济纪事首尾相沿,为经济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线索。但由于《食货志》分散于各史之中,检索不便;而所记内容,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之王朝更迭、制度变迁的影响,使得了解《食货志》所记经济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比较费力;此外,各志先后出于多人之手,写作体例及文中名物、词语多不一致,因而给阅读、使用这些材料带来困难。本书集历代《食货志》为一体,对其中的经济事件、人物、年代、古代地域、官职名称、经济、财政术语、度量衡及器物名称都详加注释,每志篇首有简要题解。书中以边 注方式标明重要经济事件、经济政策、人物活动之内容要点。(白洪信)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 导读:《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文】 论贵粟疏 出处:《汉书》作者:〔西汉〕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14);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15),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18),履丝曳缟(19)。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20),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

汉书

汉书 重点:《汉书》的史学价值,纪的特点。 难点:选文一一《汉武帝纪》。 解题: 《史记》问世以后,后来又有人相继进行续补工作。就是按着《史记》的篇章,续写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当时就有褚少孙在做这个工作,西汉后期学者冯商也进行了续写。到了东汉初年,学者班彪,开始续写《史记后传》但是不久班彪死了。班彪死后,他的儿子班固开始继承了父亲的工作继续进行史书的创作工作,最终完成了汉代史学上的又一部史学史学巨著《汉书》。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班固,字孟坚,是班彪的长子,生于东汉建武8年(公元32年)死于永元4年(公元92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又在皇家学府太学读书。在太学,班固熟读儒家经典研究诸子百家学说。善写文章、诗赋、是著名的才子。班固23岁时,父亲班彪死了,班固就从洛阳回老家安陵。一边为父亲守丧,一边整理父亲的遗稿《史记后传》,准备在父亲的基础上研究西汉的历史,进行《汉书》的撰写。 这时,有人在朝廷上告发他,说他在家私自撰写国史,在那时,私写国史,是有罪的,于是班固被押解到

洛阳,关入监狱。尽管班固撰写《汉书》没有什么野心。但他也毫无办法。 这时,他的弟弟班超(就是后来出使西域、建立功勋的班超)赶赴洛阳,直接上书皇帝为哥哥申冤。这时,安陵的地方官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城。皇帝看了班超的上书,又看了班固的书稿,他明白了,班固没有罪。他反而很欣赏班固的才华,封他做兰台令史(兰台是皇家收藏图书的地方),掌管图书。同时皇帝还让他继续《汉书》的写作。 班固在皇家兰台,继续进行《汉书》的写作,他一写就是20年。这期间,他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创作工作。 当时东汉王朝与匈奴之间进行了战争。到了公元89年,班固被任命为护军跟着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班固跟着大军出塞3000里登上了燕然山。大败匈奴。在燕然山上班固为汉朝大军刻石记功,以示纪念。 但是这时,皇帝对窦宪专权十分不满。公元92年,皇帝夺了窦宪的兵权,迫使他自杀。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被牵连送入监狱,在狱中,班固忧愤不己,凄然而死。 这时,班固的《汉书》大体已经完成,只有其中的表和天文志还没定稿,这个任务就由班固的妹妹班昭来完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11666121.html,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比较 作者:李云飞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书·食货志》由《史记·平准书》发展而来,其在内容与思想上与《史记·平准书》多有相似,但《食货志》又在《史记》基础上有着明显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史记汉书平准书食货志 《汉书》十志,是班固仿《史记》八书发展而成,由于《汉书》已名“书”,所以改“书”为“志”。其中,《汉书·食货志》(以下简称《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以下简称《平准书》)发展而来,对《平准书》有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其文字与内容多有相同之处,同时二者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平准书》主要介绍了自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即位其间的经济状况,以推求社会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形。《平准书》桑弘羊“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可见,所谓平准,就是以国家之力平抑物价,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与商业的正常流通,也就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发展。《汉书·食货志》主要介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对西汉的财 政经济措施及得失作了探讨。《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即言农业,货即言商业。 《食货志》是继承《平准书》而来,其部分内容借鉴于《平准书》,在思想上,二者虽都是秉承着农本商末的思想,但是都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重视商业等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平准书》肯定了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利,明确地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太史公自序》云:“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虽然司马迁对于商业的发达所造成的唯利是图、争于利益、不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担忧,但是仍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抱有积极客观的态度。《食货志》则通过上言农业下言商业,体现出班固思想中农商并举的态度。《食货志》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等,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记述了西汉时期高祖、文、景、武、昭等针对经济凋敝的状况,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并且记载了西汉后期“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以示借鉴。《食货志》下篇则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

《汉书》简介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帝元年(前202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汉书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班彪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上起刘邦被封为汉王元年(西元前206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西元23年),以西汉一朝为主,同时亦囊括了四年楚汉之争,十五年王莽改制,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至唐代颜师古以《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汉书》中所载汉武帝以前之纪、传,多用《史记》旧文,武帝以后之史事,则为新撰。汉书虽沿用史记旧文,却补充了大量新的资料,并非完全抄袭。如纪,大量增补了当时的诏令等文献,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纪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帝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中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东汉不承认王莽之政权,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表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之沿革。前六篇的记载包括汉初同姓诸侯之《诸侯王表》,异姓诸王之《异姓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藉记录统治阶层来达到尊汉的目的。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其中《古今人表》一门,班固把历史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之官制。 志

汉书·叙传(上)(9)全文

汉书·叙传(上)(9)全文 主人曰:何为其然也!昔咎繇谟虞(1),箕子访周(2),言通帝王,谋合圣神;殷说梦发于傅岩(3),周望兆动于渭滨(4),齐宁激声于康衢(5),汉良受书于邳沂(6),皆俟命而神交,匪(非)词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无穷之勋也。近者陆子优繇(游)(7),《新语》以兴;董生下帷(8),发藻儒林;刘向司籍(9),辩章旧闻;扬雄覃思(10),《法言》、《大玄》: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圣之壶奥(11),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以全其质而发其文,用纳乎圣听,列炳于后人,斯非其亚与(欤)(12)!若乃夷抗行于首阳(13),惠降志于辱仕(14),颜耽乐于箪瓢(15),孔终篇于西狩(16),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且吾闻之:一阴一阳,天地之方;乃文乃质,王道之纲;有同有异,圣喆(哲)之常。故曰: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共(恭)己,味道之腴,神之听之,名其舍诸(17)!宾又不闻和氏之壁韫于荆石(18),随侯之珠藏于蚌蛤乎?历世莫眂,不知其将含景耀,吐英精,旷千载而流夜光也。应龙潜于演汗(污)(19),鱼鼋媟之(20),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21),而躆颢(昊)苍也(22)。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先贱而后贵者,和、随之珍也(23);时暗而久章者(24),君子之真也。若乃牙、旷清耳于管絃(25);离娄眇目于豪(毫)分(26);逢蒙绝技于弧矢(27),班输榷巧于斧斤(28);良乐轶(逸)能干相驭(29),乌获抗力于千钩(30);和、鹊发精于针石(31),研、

桑心计于无垠(32)。仆亦不任厕技于彼列,故密尔自误于斯文(33)。 (1)咎繇:一作皋陶。相传被舜任为掌刑法的官。虞:舜。(2)箕子:商纣王的诸父,官太师。因谏被囚,后归周。(3)殷说:商代傅说。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奴隶,后为武丁的大臣。(4)周望:周代吕望。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周初功臣,封于齐。传说他曾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卜而得之。(5)齐宁:春秋时齐国宁戚。于车下喂牛,叩牛角而歌,齐桓公召而用之。(6)汉良:汉代张良。曾在下邳桥上受书于老父。(7)陆子:陆贾。著有《新语》。本书卷四十三有其传。(8)董生:董仲舒。本书有其传。(9)刘向:《楚元王传》附其传。(10)扬雄:著有《法言》、《太玄》。本书有其传。覃(t n)思:深思。(11)壶奥:同阃奥。本指室内深处,后比喻深隐。(12)亚:次也。(13)夷:伯夷。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14)惠:柳下惠。春秋时鲁人。仕为为士师,三黜而不去,人问之,答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5)颜:颜回。《论语雍也篇》载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6)孔:孔子。孔子编《春秋》,绝笔于西狩获麟。(17)舍:废也。诸:之也。此意谓修志守道,自然名存而不废。(18)韫(y n):蕴藏;包含。荆:楚。(19)应龙:有翼之龙。演污:停滞不流之水。(20)媟(xi ):侮狎。(21)忽荒:犹恍惚。谓不可睹闻之境。(22)躆(j ):踞;蹲。吴苍:天也。《尔雅》曰:春曰苍天,夏曰昊天。(23)和、随之珍:和氏壁、随侯珠。(24)时暗久章:谓当时暗昧,久而愈章。(25)牙、旷:伯牙、师旷。春秋

汉书·食货志(上)(2)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2)全文 (1)夫:谓一夫。(2)岁:谓每年。易:更换。此指轮耕。(3)爱:更换;更易。(4)人:谓一人。(5)余夫:指家一夫外的其余男劳力。 (6)以口受田:余夫受田之数低于正夫,有说余夫二十五亩(《如今本贫寡二字互误,则与下文均无贫三句不贯矣。《春秋繁露度制篇》引《论语》,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其证也(《论语疏证》卷十六《季氏篇》第十六)。(19)域民:处民之意。此为总冒下文四句。(20)庐:庐舍。井:指井田。(21)市肆:指市场。(22)庠序:古代之学校。(23)敖民:闲游之民。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1)。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2)。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3),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4)。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5)。 (1)地著:谓使民附著于土地。(2)经界。指井田之界。(3)井:一井为九百亩。(4)庐舍:居住的屋舍。(5)力役:指人民向国家所服劳役。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1),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不易上田(2);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3)。农民户人己受田(4),其家众男为余夫(5),

亦以口受田如此(6)。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7)。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6),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有赋有税(9)。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10)。赋共(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11),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12),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13)。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14)。七十以上,上所养也(15);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16)。种谷必杂五种(17),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18),收获如寇盗之至(19)。还(环)庐树桑(20),菜茹有畦(21),瓜瓠果蓏殖于疆易(埸)(22)。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23)。 (1)夫:谓一夫。(2)岁:谓每年。易:更换。此指轮耕。(3)爰:更换;更易。(4)人:谓一人。(5)余夫:指家一夫外的其余男劳力。 (6)以口受田:余夫受田之数低于正夫,有说余夫二十五亩(《孟子罢)。(8)斑白:指头发斑白的老人。提挈:携带,手提。(9)同巷:谓同里。(10)一月得四十五日:一月本是三十日,夜半可算半日,一个月之夜半则为十五日,故得四十五个工。(11)省费燎火:谓省燎火之费。(12)伤:思也。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1)。八岁人小学(2),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3),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4)。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5)。行同能偶(6),则别之以射(7),然后爵命焉。

汉书 食货志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 (1)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谓大农令奏上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盐铁丞:官名。主管盐铁官营。(2)山海、大地之藏:指盐铁。其它山海收入仍属少府。(3)牢:坚实牢固之意(陈直说)。牢盆:煮盐用的大铁盆。(4)浮食奇民:指商贾及豪强。管:掌管;垄断之意。(5)羡:饶也。奇羡:意谓暴利而富。(6)役利细民:谓役使小民作苦工以谋利。(7)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意谓反时盐铁官营的议论颇多。(8)釱(dì):刑具,脚镣之类。(9)小铁官:汉武帝于产铁的郡县置铁官,主管铸造铁器;于不产铁的地方置小铁官,铸旧铁。(10)使:令也。属所在县:谓“掌所隶县铁器”(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三《平准书》)。(11)乘传:谓乘传车传令。举:皆也。举行天下盐铁:谓全国都实行盐铁官营。(12)作官府:设立主管盐铁的官府。 扬 险咧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又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然兵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轻赋法矣。 (1)三年:指自元鼎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2——前110)。(2)两越:南越与东越。(3)番(pān)禹:县名。今广州市。初郡十七:新郡十七个。晋灼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雟、沈黎、汶

卜式的历史记载 《汉书》原文和注释

[键入文字] 卜式的历史记载《汉书》原文和注释 《汉书》原文和注释 原文: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2)。 注释:(1)河南:汉县名。在今河南洛阳市。(2)数(shuò):屡次。 原文: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 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3),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4)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注释:(1)苟,子何欲:《史记·平准书》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较明。(2) 弘:公孙弘。(3)不轨:不法。(4)上不报:《史记·平准书》作“于是上久不报式”,文意明白。 原文:岁余,会浑邪等降(1),县官费众(2),仓府空(3),贫民大徒(4),皆卬(仰)给县官,无以尽赡(5)。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6),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尽复与宫,是时富豪皆争匿财(8),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9),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讽)百姓。 注释:(1)浑邪:匈奴浑邪王,见本书《匈奴传》。(2)县官:指官府或天子。(3)仓:粮仓。府:钱库。(4)徙:迁移。由中原迁至边地。(5)尽赡:全部供给之意。(6)助:《史记》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册,卜式之名在其中。(7)赐式外徭四百 1

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一) ——《大地汉书》读后感 《大地汉书》,一本好书。缓缓地读,沉浸在思绪的流。 同样生活在河北,熟悉的方言土语,熟悉的运河,熟悉的农村生活气息,贯穿始终,无处不在。我爱读这些大白话。以前很少读到这样别致这样亲切的文字,散发着泥土新鲜的气息,采撷自民间,又返归至民间,找寻最美好的心灵契合。 文中深埋了作者深沉的爱。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爱,进行一场异常精彩的角逐。大朝的红琴,是美好的理想,而美好的理想成为书中的现实,而张惠玲,是大朝的初恋,那种朦胧而纯真的梦,永远转化不成现实,那梦也在不断改换着味道。那些家族之间的恩怨,对爱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真爱,都经得起考验。真爱,能跨越一切障碍。有爱,才会有完美的人生,才会有有滋有味的人间生活。 理不清文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张慧玲和大朝,和李六根,和王国刚,和三朝,和那些杂七杂八的男人,成就了张慧玲的事业,造就了她乱七八糟的生活,她逃脱不了世俗的语言和眼光,她只是装作什么都不在乎。而李六根和三朝的改变,让我们领略到人性的虚伪与多变。也许,他们是真变好了,也许,他们本质根本没变坏。在小说中,我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凡人。人都有执着与追求,人都会变老,在这种生老病死的轮回中,我们或成就或放弃,总有行动,总有完成,譬如董子祠;总有希冀,总有继承,譬如龙。 《大地汉书》好,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面对土地,面对河流,有作者太多诗样的情绪,有作者充满哲理的思考,我爱读这样的句子,我爱读来自乡间泥土凝结出的纯净的露滴。只是,同样出自黄土地的我,道不出万一,只是在一遍遍的阅读里汲取,再汲取。珍存,再珍存。

汉书·哀帝纪全文

汉书·哀帝纪全文 【说明】本卷叙述汉哀帝刘欣在位六年的史事。汉哀帝博学敏捷,少有才名。二十岁即位,年轻志大,不好声色,鉴于皇权削弱,故临朝屡诛大臣,抑制外戚王氏,又拟采用贤才,革除弊端,曾想采纳孔光等奏议限制自诸侯王下至吏民名田及奴婢数,但因遭贵戚权臣的抵制,限田不果行,外戚仍然势盛;加之哀帝身患偏枯之疾早丧,而社会矛盾增长不已,西汉命运可想而如。 孝皇帝(1),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年三岁嗣立为王,长好文辞法津。元廷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2)。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独众傅,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3),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上令诵《诗》,通习,能说(4)。他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令诵《尚书》,又废(5)。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6)。成帝由此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时王祖母傅太后随王来朝,私赂遗上所幸赵昭仪及帝舅票骑将军曲阳侯王根(7)。昭仪及根见上亡(无)子,亦欲豫自结为长久计,皆更称定陶王(8),劝帝以为嗣。成帝亦自美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9),时年十七矣。明年,使执金吾任宏守大鸿胪,持节证定陶王,立为皇太子。谢曰:臣幸得继父守藩为诸侯王,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陛下圣宽仁,敬承祖宗,奉顺神祗,宜蒙福祐子孙千亿之报(10)。臣愿且

得留国邸⑾,旦夕奉问居,俟有圣嗣⑿,归国守藩。书奏,天子报闻。后月余,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恭王祀,所以奖厉(励)太子专为后之谊(义)。语在《外戚传》。 (1)孝哀皇帝:汉哀帝刘欣6年至前1年在位。(2)尽从:都随从入朝。傅、相、中尉:皆官名,这里指定陶王国的三位官员。(3)令:汉律令。(4)能说:能解说其义。(5)废:忘记。(6)袜系解:袜带松开。(7)私赂遗:暗地里行贿送礼。(8)更称:相继称扬。(9)加元服:即加冠。(10)子孙千亿:言子孙众多。⑾国邸:定陶王在京师的府邸。⑿圣嗣:指天子之嗣子。 绥和二年三月(1),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大赦天下。赐宗室王子有属者马各一驷(2),吏民爵,百户牛酒,三老、孝弟力田、鳏寡孤独帛。太皇太后诏尊定陶恭王为恭皇。 (1)绥和二年:前7年。(2)属:亲属。一驷:四匹马。 五月丙戌,立皇后傅氏(1)。诏曰:《春秋》母以子贵(2),尊定陶后曰恭皇太后,丁姬曰恭皇后,各置左右詹事(3),食邑如长信宫、中宫(4)。追尊傅父为崇祖侯、丁父为褒德侯(5)。封舅丁明为阳安侯,舅子潢为平周侯。追谥满父忠为平周怀侯,皇后父晏为孔乡侯,皇太后弟侍中光禄大夫赵钦为新成侯。 (1)傅氏:傅晏之女。(2) 母以子贵:见《公羊传隐公元年》。 (3)詹事:官名。秦汉置詹事,秩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事。(4)长信宫:成帝之母王太后居于此宫。中宫:皇后之宫。(5)傅父:傅太

《汉书·食货志》

《汉书·食货志》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齩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译文: 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奉行节俭的政策,想以此安定百姓。此时,百姓风气与战国时接近,都是不爱务农爱经商。于是贾谊上书皇帝,说: 《管子》说:“不为吃饭担忧的人家才知道礼节。”自古以来,人民要是吃不饱的话,就不可能被治理好。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家里就要受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家里就要受寒。”衣食的生产是受时节限制的,如果人力物力的使用不安排好,就都要白费了。古代治天下的

汉书食货志(1)

食货志第四上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师古曰:“殖,生也。嘉,善也。”货谓布帛可衣,师古曰:“衣音于旣反。”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师古曰:“金谓五色之金也。黄者曰金,白者曰银,赤者曰铜,青者曰铅,黑者曰铁。刀谓钱币也。龟以卜占,贝以表饰,故皆为宝货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丗。“斲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敎天下”,而食足;师古曰:“斲,斫也。煣,屈也。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所以施金也。耨,耘田也。耜音似。煣音人九反。耒音来内反。耨音乃构反。”“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师古曰:“自…斲木为耜?以至于此,事见易上系辞。”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敎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李竒曰:“器币有不便于时,则变更通利之,使民乐其业而不倦也。”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师古曰:“四子谓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也。事见虞书尧典也。”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孟康曰:“祖,始也。黎民始饥,命弃为稷官也。古文言阻。”师古曰:“事见虞书舜典。”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岛,师古曰:“九州岛谓兾、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应劭曰:“棐,竹器也,所以盛。方曰筐,隋曰棐。”师古曰:“棐读与匪同,禹贡所谓…厥贡漆丝,厥篚织文?之类是也。隋,圜而长也。隋音他果反。”楙迁有无,万国作乂。师古曰:“楙与茂同,勉也。言劝勉天下,迁易有无,使之交足,则万国皆治。”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敎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师古曰:“下系之辞。”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羣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是以圣王域民,师古曰:“为邦域。”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师古曰:“井田之中为屋庐。”开市肆以通之,师古曰:“肆,列也。”设庠序以敎之;师古曰:“庠序,礼官养老之处。”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师古曰:“鬻,卖也。鬻音弋六反。”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师古曰:“敖谓逸游也。旷,空也。” 理民之道,地着为本。师古曰:“地着,谓安土也,音直略反。”故必建步立畮,正其经界。师古曰:“畮,古亩字也。”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畮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是为八

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汉书·食货志》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孙兆旭 学号:1308070106 专业班级:经济学1301班 2015年9月21日

中国的经济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汉代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特别是汉代留存了很多的历史文献,譬如众所周知的《史记》等等。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选读书目,在课下的时候我都认真地阅读了几遍,按老师要求选一本书完成读书报告,斟酌再三,我选择了《汉书》的“食货志”这一章节,《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西汉时期(包括王莽摄政、称帝时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思想,从中我可以了解到西汉时期的经济生活,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经济思想的精髓。 《汉书》是由东汉班固所著,是一本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食货志》是卷二十四,分为上下。在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对“食”,“货”做出了明确的解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大体的意思是说,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好的五谷来成为粮食,商贸说的是可以穿的衣服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正因为有这些东西,老百姓才能得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在文章中作者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让我感觉到中国古代的重农之道,重视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举措的利弊作了探讨,致力于“足食”,“安民”。 《食货志》上篇中,作者从先秦时期入手,阐述了一系列那个时期的农业举措及农业思想,譬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

食货志原文及翻译

食货志(上)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饥”,是为政首。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农民户人己受田,其家众男为余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赋共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七十以上,上所养也;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其《诗》曰:“有渰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

汉书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见班固《汉书·东方朔传》。管:竹筒,竹管。窥:看。蠡(lí离):瓢。这两句大意是:拿竹管子来窥看天,拿瓢来测量海,都是很蠢笨的。茫茫宇宙,浩瀚银河,都是无穷无尽的,企图以管来窥看,犹如坐井观天一样,所见不过数星而已。无垠的大海,一望无际,企图以瓢测量,真是可笑得很。此二句形象地比喻视野狭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法,并已概括成“管窥蠡测”的成语,用以形容见识狭窄、短浅。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名言语录 见班固《汉书·韦贤传》。遗:留给。籝(yíng营):筐笼一类盛物的竹器。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这两句大意是: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丽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见班固《汉书·扬雄传》。这两句大意是: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两句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不可同日而语。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汉书》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汉·班固《汉书·食货志》。积贮(zhu助):指积蓄储存粮食。大命:命脉,命根子。这几句大意是:积蓄储备,是国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粮食储备很多而且财物有剩杂,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这是贾谊向文帝上疏中的一段话。贾谊认为国家应以农业为车,重视积贮,并且把积贮提到国家“大命”的高度,因为国家有了丰厚的积贮,才可以保证人民有安定的生活,可以应付水旱自然灾害和突然发生的战争,确保安定的政治局面。文章说理透僻,精警有力,受到文帝的重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对西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汉书好句摘抄 汉·班固《汉书·陈汤传》。疵(Cì刺):指责,挑剔。瑕(xiá侠):玉上的小毛病,比喻人的小过失。这两句大意是:评定人的大功劳,就不必记他的小过错;推举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功与小过,大才与小疵相比,前者是主要的。这两句用于表达论人评事要抓住主要方面,不必拘泥于小节问题。 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汉·班固《汉书·晁错传》。主:君主。这几句大意是:将领不会指挥自己的士兵,就是把他的君主送给敌人;国君不认真选择称职的将领,就是把他的国家送给敌人。这是晁错上书文帝时引用古《兵法》中的话,精彩地阐述了君主、将领、士兵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职责。将不知兵,君不知将,不仅会带来军事上的失败,甚至要招致国破身亡。司马迁有言:“置将不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