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

王玉香

2012-7-9 18:14:51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京)2012年2期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Social Work for the Youth in the West

作者简介:王玉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省青少年研究基地青少年工作研究方向负责人

内容提要: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西方经历了萌芽阶段、产生与初始发展阶段与专业化发展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从最初的涵盖在济贫助困的社会工作之中到成为独立的工作领域的转变,经历了由初始的应对青少年社会问题到后来的主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历史

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作为应对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才从社会工作中得以分离,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研究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对于我们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有效地比较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东西方发展的区别,建立符合本土化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与方法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追溯历史,笔者将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

16世纪,近代西方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十七八世纪,随着圈地运动的深入,近代的工业文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巨大变迁。贫穷问题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济贫助困成为解决贫穷问题的一项有效的手段。青少年社会工作涵盖在济贫助困的社会工作之中。

1. 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已经认识到儿童期和成年期中间的过渡阶段很长,在《爱弥尔》一书中就认为,这一时期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产生的影响之大不亚于一次重生,其症状表现为脾气改变、易怒、总是心血来潮。在书中就描写道:就像海啸的浪潮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不断上涨的热情同样预示着什么。压抑已久的兴奋警告我们危险即将来临。卢梭提议要对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的年轻人予以指导,他虚构的教育对象爱弥尔就在他的指导下顺利渡过了这一危险期。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在狂飙运动中的经典之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形象地再现了年轻人的这种特殊时期及特征。维特的自杀让人们了解了处在特殊时期年轻人的情感纠葛、情绪特征及处理问题的极端表现。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青少年”、“青春期”的概念,但是年轻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已经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

2. “青少年”成为政府救济的对象之一

圈地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流离失所,贫困交加,开始出现了教会和私人对贫民救济捐助的慈善事业,后来发展到由政府来接办救助,尤其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皇颁布的《济贫法》为标志,有关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现实社会工作的开展。《济贫法》规定,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亦义务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促使生产”[1]。英国《济贫法》颁布后,社会救济工作相继

在西方开始有组织地兴起,青少年成为政府救济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到“辅育院”和“习艺所”中的贫民大都是青少年。

3. 开始出现保护童工的法案

英国人罗伯特·皮尔勋爵反对利用贫苦儿童参加纺织厂做苦工,于1802年提出了“健康与道德法案”并经国会通过。这是英国第一个保护童工的立法,该法限定童工的工作时间以每天12小时为标准,禁止儿童从事夜工。后来皮尔、欧文、伍德等人,继续群起要求对工作儿童加以保护。终于在1819年,国会重新修正了法案,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童工,并以每日12小时作为限定16

岁以下童工的工作时间,这一立法仅限于纺织业[2]。

这一时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萌芽与起源时期,在社会政策领域开始出现对童工的关照。但这时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并没有从社会工作领域中分离出来,只是社会救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以救济、培训与提供工作机会为内容。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初始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他们正处于身体急剧变化和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应该需要更多的营养和休息,但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过早地进入工厂参与生产劳动,在劳动中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有的青少年在生产中致残,甚至出现了过劳死。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情感淡漠、关系疏离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生理的急速变化和残酷的生存现实给青少年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感受,使之产生更为强烈的内心冲突,引发了一系列复杂激烈的社会问题。如同查尔斯·狄更斯写的《雾都孤儿》等小说中的描写,真实地再现并揭露了这一时期较

为突出的青少年社会问题。当时的青少年社会问题非常严重,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屡见不鲜,青少年犯罪也时有发生,妓女低龄化现象严重。青少年流浪团伙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城市发展中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1. 青少年群体组织及小组活动的出现

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英国社会,大量的农村青少年进入城市谋生,当时英国伦敦大约有15万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年轻人,他们一天工作的时间很长,由于缺乏正常的娱乐,加之工作劳累,很多年轻人染上了酗酒等不良恶习,导致生活的放纵与堕落。年轻人乔治·威廉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在他工作的布店当中组织要好的同伴一起读经或分享查理士·芬尼的著作,每日坚持一起祷告,而且试图改善全体雇员的道德生活,在布店里陆续成立了“青年宣道社”、查经班及“青年生活改良社”。这种帮助年轻劳工重建信仰与提高道德水准的做法,逐渐影响到邻近的工厂与商店,并促进日后YMCA组织的成立。1844年6月6日,乔治·威廉等12位基督徒青年,在伦敦正式成立基督教青年会(简称YMCA)。基督教青年会成立后,他们经常组织演讲和布道会,使这一组织迅速在英国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于1855年成立了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尽管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宗教性的组织,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个由青年人自己组织的青年群体组织,并且是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来提升入会青年人的道德与精神追求。这应该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

在美国,除了基督教青年会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一个正式的“男孩俱乐部”于1876年开办于纽约,男孩俱乐部有自己的集会地和体育馆。1906年,“男孩俱乐部联盟”形成,目的在于联合74所独立的“男孩俱乐部”。到1911年,美国已有110所男孩俱乐部,总计招收108063名青少年[3]。基督教青年会与男孩俱乐部通过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影响青少年成员,成为青少年群体的独立性活动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的稳定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1902年,在美国的农村成立了以学习农业为主的四健会(4-H Club),通过大量实践学习的项

目让年轻人学习生存能力、发展年轻人的品德与领导能力。这些青年组织对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 童子军运动

十九世纪下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与侵略,军国主义性质的民族主义思想蔓延欧洲,青少年群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上层社会的有识之士视青少年为实现军国理想的有力工具,如德国陆军中校格尔茨男爵于1883年的著作《全民武装》中认为,“18岁到24岁是最适合从军的年龄”;“这个时候的身体精力旺盛足以克服一切艰险,思想上没有任何负担。轻率冲动的情怀、年轻人独有的新鲜气质是他们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优质催化剂。一支年轻的野战队,年龄相差无几,都非常年轻,他们将战无不胜”;“国家的力量存在于青年人中”

[4]。而英国的W·H·达文波特·亚当斯在1888年出版了《给男孩们的书》,为男孩子提出了品质的要求,诸如狂热、百折不挠、诚挚、自律、高尚、执著等。在英国,1883年威廉·史密斯创立了格拉斯格的少年军,他们结合阅兵训练和周日学校学习,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在少年军中进一步巩固建立基督王国,提倡尊严、自律和自重,倡导真正的基督精神的男子气概”[5]。军事训练是少年军最主要的活动。19世纪80年代末,少年军已经成员过万,而且它的分支遍布全英。同时公立学校中的军官学校的数量明显增加。

但当时军事训练只限于公立学校的男生和基督少年军的成员,而处在下层社会的青少年吸烟、酗酒、斗殴等等事件时有发生,尤其两次波尔战争中这些年轻的城市居民应征入伍明显体力不支。原陆军上校巴登·鲍威尔男爵在1904年参加了苏格兰格拉斯格市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操练视察及少年军复查,深受启发,他决定进行试验,以造就强健体魄的下一代,培养他们的骑士精神,使之无论何种出身都能够成为好公民。1907年7月29日,巴登·鲍威尔男爵招募到12名上层社会和29名下层社会的少年,分成4个小队,在普尔港褐海岛的森林里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野外训练,学习射击、侦察、追踪、救生、急救和林中识路等

技能[6]。他的著作《童子军活动》就是对这次试验的记载,于1908年1月在《每日快报》上以连载的方式刊出[7],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以野外训练为主要内容的童子军活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广泛欢迎,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教育活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童子军运动。

童子军运动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其有军国主义思想的驱动,但是童子军运动是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是一种集体能与精神合二为一的教育活动。童子军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等,是一种典型的成功的青少年小组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得以成长,小组动力得以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小组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

3. 对青少年的社会控制与社会保护的出现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是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时期,由于大量的移民和迁居,使城市的人口急剧膨胀,如纽约的人口由1790年的3.3131万增长至1840年的31.271万,到1900年已达到343.7202万人。芝加哥的人口由1880年的50.3185万人至1990年的169.8575万人[8]。城市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急剧增长人口的需求,工业化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很多妇女和儿童被雇佣。在工厂里,这些儿童直接受到成人的影响,工作之余会直接感受到街道生活,与那些放纵饮酒、赌博和从事其他放荡行为的成年人打交道,从而养成一些恶习。那些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更是不在成人管控之下,形成了无法掌控的帮派,帮派争斗时有发生,各种犯罪活动此起彼伏。而英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如在1890年,曼彻斯特的“斗殴少年”发动了一次涉及500余青年的混战[9]。从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叛逆的城市青少年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正常秩序与稳定。而且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很多青少年犯罪的事实被报道,如美国60年代早期的青少年杀人事件,70年代-80年代经常报道有关青少年的暴力袭击事件、帮派争斗的事件,城市的青少年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成人社会的改革者通过一定的社会政策对青少年加以控制与保护。

(1)延长学校教育时间

在美国,义务教育法案早在1852年就在马萨诸塞州出台;接着在内华达州(1873)、堪萨斯州(1874)和纽约州(1874)相继出台。法案通常规定上学的年龄从六七岁开始到16岁结束。人们努力延长6年级或者8年级以上的教育时间。高中的设立就是为了增加在8年以后受教育的机会。上学同样被认为是美国化的、控制移民儿童和减少他们可能陷入麻烦时间的一种办法[10]。因为学校能够较为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控制,延长学校教育时间就是要推迟青少年进入社会的时间,避免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即这是社会稳定的一种措施。

(2)实施青少年保护与宵禁

宵禁是为了防止儿童,大多数情况下是防止15岁以下的儿童,在没有成人监护下深夜在街上游荡。这些儿童大多数是报童。据称19世纪末有3万名被遗弃的孩子都成了报童。在1853年就有人开始帮助报童,查尔斯·卢陵·布雷斯在纽约市建立了一个报童寄宿站,他同时开发了一个项目叫“孤儿列车”,就是由列车从纽约把这些孩子送到乡下更稳定的家庭中去抚养。宵禁是预防与减少犯罪的一种措施。在20世纪90年代,80%的人口超过3万的美国城市都有某种形式的青少年宵禁法案[11]。这种宵禁法规是对青少年的一种保护。

(3)建立青少年法庭

根据美国民法规定,青年人在21岁之前都被认为是孩子。人们一直努力将孩子犯罪与成人犯罪作以区分。1899年7月,伊利诺伊州通过了一项对美国青少年具有意义深远的法案——《少年法院法》,旨在管理和控制未成年的、被忽视的、有不良行为的孩子。规定凡是“不到16岁的青少年”,如果他们违反了“这个国家、城市或乡村的任何法律法规”,即被视为少年犯,该法令还明确了独立青少年法庭的存在。《少年法院法》在童年和成年之间提出了新的分界点,

旨在保护较年轻的罪犯不受惯犯的影响,该法还采用了一种灵活并且有预防效果的方式来对待少年罪犯。法官要求法院监视缓刑罪犯的官员考虑三点:“孩子的健康和利益”、“社区的利益”以及“家长和亲属的智力与感情”[12]。青少年法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至少体现一种对青少年的保护意识。

(4)有关青少年劳动法案的出台

英国在1819年纺织业的“健康与道德法案”修正后,1872年又颁布了“矿山法案”,规定妇女及12岁以下的男女童工,概不得从事井下工作,矿主对雇工的安全,须有适当的预防。1883年又颁布了“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从事纺织工作,并限定13岁以下的儿童每天仅能工作9小时,每星期为48小时[13]。这些劳动法案表现出对低龄青少年的关注与保护。

4. 青少年研究的出现与“青春期”概念的产生

19世纪,人们并没有把发育期当作人生的独立阶段来看待。1904年,G·斯坦利·霍尔的研究青少年的巨著《青春期》的出版,标志着“青春期”这一概念的产生和青少年研究的出现。霍尔也被称为“青春期研究之父”、“青少年研究的鼻祖”。霍尔认为:“青春期不仅仅是发育期,它可以延续10年之久:女孩儿是从12岁到21岁,男孩儿从14岁到25岁,高潮是在15或16岁。”霍尔注意到“野蛮民族”向来有重视这一阶段的风俗,而美国却从未有这一风俗。由于青春期不仅是“性冲动的时期”,也是美、英、法、德各国犯罪逮捕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因此,它的正确过渡显得尤为重要[14]。霍尔将青春期看成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一个擦得明净的童年”,但也是一个“充满风暴和压力”的阶段[15]。霍尔提出了“复演论”,被称为是“达尔文的心理学”。他将人的成长过程看作是复演人类进化历史的过程,青春期是一个躁动不安的时期,是进入了暴风骤雨的狂飙时期,复演了人类历史的混乱期。霍尔及其他改革家都主张青春期这一独立阶段应该在学校度过,而不是在工作中度过。霍尔的《青春期》尽管片面地只是强调生物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对青春期的描述,让人们认

识到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特点,青少年也正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总之,这一时期,青少年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被社会所重视,成为西方殖民者实现军国主义梦想的有力工具。这一时期对青少年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这是一个问题丛生的时期,尽管有对青少年的一些保护政策的出现,但如何对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进行社会控制,仍然成为这一时期关注的重点。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阶段(20世纪初开始)

20世纪初,社会工作开始进入专业化的发展时期,学校社会工作得以发展。随着青少年作为独立的研究群体的出现,人们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开始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青少年,而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始结合青少年特点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与方法。20世纪,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成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

学校社会工作起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中等学校。1906年,纽约市雇用两名访问教师(Visiting teacher),负责访问三所学校学区内的哈特雷区(Hartly House)与格林君治区(Greenwich House),与家庭会晤,了解有关学生学习和生活适应的问题。这是美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开端。1913至1921年之间,许多教育机构相继设置访问教师。1916年,学校家庭访问员以及访问教师协会宣告成立。到1930年,美国31个州有244名访问教师,这些访问教师被称为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社会工作得以迅猛地发展,1944年,全美有266个城市实施学校社会工作服务[16]。1945年,美国教育部建议专业学校社工应具备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资格;1955年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会规中认定学校社会工作为一项专业;1959年美国教育部认定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1992年

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的教育委员会修正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1994年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首推学校社会工作为其第一服务项目;同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协会[17]。学校社会工作成为美国重要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为在校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服务。

2.专业方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

1917年,玛丽·里士满《社会诊断》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工作教育与学科的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基本成熟。而在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出现了家庭治疗的专业方法。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阿德勒不仅认识到家庭与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开展从事家庭治疗的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维也纳建立了30多个儿童指导诊所,并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家庭系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德勒的同事椎可斯等把阿德勒家庭系统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带到了美国。二战后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重组家庭,家庭关系不和、离异、青少年犯罪、代际关系破裂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些家庭问题,有些心理治疗师在继续进行个体心理治疗时发现,症状人的改变常被没有受过咨询的其他家人所破坏,要想使服务对象彻底转变,必须对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服务,于是家庭系统治疗就此发展起来。到1980年后,家庭治疗理论同心理动力论(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理论(第二势力)、人本主义理论(第三势力)一样,成为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被称为“第四势力”。目前,家庭治疗理论大框架里,已有代际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策略家庭治疗等20种以上的流派。伴随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模式的不断成熟,青少年工作也繁衍出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和类型,如社会心理模式、危机介入模式、游戏治疗模式等等。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也由四五十年代的临床模式、提供个案服务,六十年代以后的团体服务与社区服务,到提供全面服务的转变。

3.青少年研究的学科化发展

青少年研究的学科化发展,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更好地了解与认识青少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与认识青少年的不同视角。格塞尔的《青少年:从10岁到16岁》,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性欲三论》等,安娜·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分析研究》、《儿童心理的常态与变态》等,埃里克森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青少年的攻击》、《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社会学习理论》,保罗·皮亚杰《从儿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发展》,布朗芬布伦娜《人类发展生态学》,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等著作,并由此而形成的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社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学理论等等,为现实中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4.青少年社会工作视野与领域不断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工作进入了专业化的快速发展期,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作手段不断得到完善,但青少年社会工作主要是应对青少年问题。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对立状态。为了强化政治需要,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相应地服从各自意识形态的需要,西方尽管考虑到有关个体青少年相关的一些保护政策,但是没有意识到青少年在整个社会的参与问题,于是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出现了风起云涌的青少年学生运动,同时美国青少年中出现了颠覆传统、挑战主流文化的嬉皮士运动。这一切让西方社会的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青少年问题,尤其认识到青少年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问题,认识到青少年群体是一股不可忽视或小视的社会力量。所以很多国家改变了忽视或者简单化处理青少年问题的状况,开始注重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与发展问题,注重青少年群体权利的社会政策得以制定,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始取得长足的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也由原来的问题型转向发展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也进一步细化。

5.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20世纪70年代,青少年社会工作成为一个普遍的职业,“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称呼也在美国和北美广泛使用,并成为专业性的术语。1973年,全美社会工作协会根据当时从业社工的学历、资历和工作职责,对美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水准或专业权威排名。每个层次的社工所承担的责任、专业服务的标准有所区别。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必须获取有关青年工作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这项工作。全美社会工作协会提供两种专门的青少年工作的社工资格,一种是青少年和家庭社会工作者(简称CCYFSW),另一种是青少年和家庭高级社会工作者(简称C-ACYFSW)。要想具有青少年和家庭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除了要成为全美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以外,至少还要有社会工作本科学历以及2年和3000小时带薪的相关青少年和家庭工作经验。而后一张证书更是要求要有社会工作硕士学历才能申请[18]。同时,美国根据不同层次和工作的需求,建立了不同的机构,以提供青少年工作的专门培训。美国有一个全国性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培训服务机构NTI。在1997年,NTI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合作,名为青少年工作者标准化培训体系,称为BEST网络。这一网络是为青少年发展工作者提供培训、教育和认证的第一个全国性网络。NTI的发展只有两个目标:一是提升地方中介的能力,为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和青年服务机构提供系统的培训、教育和专业发展。二是与地方性和区域性的中介组织进行合作,通过培训课程、网站为他们提供方法、手段和策略。

除此之外,青少年社会工作组织的网络化,青少年福利政策的逐渐完善等等。如美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组织分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机构,即青少年犯罪司法和预防办公室、职业训练局、家庭和青年服务局。

总之,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现代社会,是在应对贫穷、帮派争斗、堕落等等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为青少年提供基本生存服务与保障,被动解决青少年社会问题,到主动促进青少年发展,为青少年提

供发展支持与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尤其随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有关青少年服务领域更为细化、服务方式更加科学,这些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的区别,从而为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20.

[2][13]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法律出版社,2001. 62~63、63.

[3][8][10][11][15]彼得·威特,琳达·凯德威尔.娱乐与青少年发展[M].刘慧梅,孙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4-75、61、67-68、68-69、66. [4][5][7][9][12][14][英]乔恩·萨维奇.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M].章艳,魏哲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16-17、19、82、41、60-61、62.

[6]1907年7月29日英国人罗伯特·巴登·鲍威尔发起童子军运动

[EB/OL].https://www.doczj.com/doc/ad19239826.html,/history/7.29/2.htm.

[16]林胜羲.学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 4-8.

[17]David R. Dupper. 学校社会工作——有效的服务技巧与干预方式[M].李丽日,李丽年,翁慧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6. 11.

[18]文军.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8.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社会工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当今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特别是它在青少年中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应当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不同的时期理顺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分析,重点阐述在新时期中,我们应该怎样在社会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标签: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 21世纪,当前全球多元化价值观念、新媒体迅猛发展,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交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人们在遵循科学技术与科学道理的同时,更要求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伦理观去看待各种问题与有效的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大的陈述中指出:搭建新的多种参与主体的社会处理体系与制度体系将能够从源头上持续推进社会教育构造的质变与量变,实现本质的改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体系要协同党委组织、政府、社会与大众,共同建设一个兼具法律与道德规范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同时,强化应急社会处理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建设,适时推进社会效能领域青少年力量的打造。 80后、90后呈现出特有的特点,社会管理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强烈。学生阶段是个人素质培养与养成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做为核心内容,明确了新时期的核心教育思想系统,制定了青少年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拉开了一个全新的教育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养成、思想层次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作为群居动物,尽管只是在有限的空间、地域或时间里进行生活、学习与工作,但是它与其所参与的社会组织、生活群体的行为、发展息息相关。个体是社会人际交往中最小的个体单位,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团体的发展的基础上的,正如:“没有国,哪有家。”一个国家的安全、正常秩序遭到破坏,那么生活其中的个人怎能得到安生。反之,一个人行为的好与坏必然会对其所处的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与要求,为推进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规范性文件,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智力的全面发展。从实践教育的成果来看,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生活品质。不论是对特殊青少年群体,还是在校的学生群体,都得到了明显的影响与作用,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与发展。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建设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应试教育度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非常严重,大大增加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困难与挑战。根据调查统计,在我国所发生的青少年刑事案件中,有四分之三的比例是由于品德培育失效而引起的。为此,要想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吸收与借鉴存在异同之处的社会工作理论,突破我国多年来所形成的固有传统与样式,全面推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新时期环境下的教育工具价值。

英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英国社区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一)英国社会工作的历史 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 英国是近代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大机器发展的却是对于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失业、贫困从而也就成为威胁社会的重要问题。政府和各种地方组织所采取的种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措施也促生了英国最早形式的社会工作的产生,即英国济贫法的诞生。伊丽莎白济贫法实施340多年间,对于英国社会工作和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位: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为英国政府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本方式。2.专业化发展的英国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和制度化职业的诞生,是由发生在十八九世纪西欧和北欧社会危机直接导致的。 在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同时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因此,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机构和组织做了不少工作,大量国家是社会福利政策的雏形开始在19世纪出现。 19世纪的英国,开创了慈善机构的参与社会工作的先河,但当时他们的工作还主要依靠于一些法定的机构。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服务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开始英国的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专业活动,既由政府部门执行,也由志愿部门完成。发展的高峰期是1970年《地方政府社会服务法》的出台,这部法律规定要在地方政府中构建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二)英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英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上遵循了英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过程。 时间:18世纪60年代,也就是工业社会以后的英国社会 社会背景:随着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城市贫困阶层迅速膨胀,其中主体未青壮年人口 开始介入最早的青年社会工作的三股力量: 贵族阶层——以行善捐赠的方式救济平民青年,未今天的王室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 教会阶层——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宗教的感召力开办施粥场和教会学校 市民阶层——以教友的形式自发组成一些青年社团,晚间工余活跃于酒馆、广场、教堂等场所。 二、英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英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来讲,英国社区青少年主要是指主观和客观上为主流社会所排斥、无法按正常轨迹成长、发展的青少年;包括天生具有生理或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因种族、宗族等原因而受到歧视的青少年,因家庭贫困、受教育状况低下而缺乏基本的谋生技能的青少年 从广义上来讲,随着英国政府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社区青少年就是所有适龄的英国青少年。 英国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也是以一种社区照顾和社区服务的形式出现的。它开始从向弱势和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提供服务,慢慢地转变为向广大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相应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工作领域主要包括:社区照顾、青少年和家庭的社会工作以及犯罪公正(受害者和罪犯)三个方面 (二)英国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组织架构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大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行阐述;其次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本文通过反映社会工作这一外来专业在中国所面临的独特背景,以期为学界深入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关键词:中西比较社会工作发展机制本土化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 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工作雏形的西方早期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宗教实践的基础上的。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慈善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助人活动,而最早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友善访问员”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们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认为帮助穷人和有困难人士是服膺上帝的一种荣耀。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社会福利领域,有很多非政府机构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这些机构组织的构成和管理,也影响了在机构内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王思斌,2004)。纵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个历史,基督教文化在每一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和思想基础。 (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显然,基督教文化作为舶来品在我国本土是没有成长土壤的,因此,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专业要想在我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顺利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过程,就必须寻找能够支撑这个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虽然19世纪中期的外国基督教传教士,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民间救助机构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些零散的、民间性的工作并不足以支撑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因此,要想在我国文化中为社会工作专业寻根,那么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思想就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充分领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思想区别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特色才能使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其牢固的思想文化根基。

2023年专升本考试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专业《社会工作概论》

韩山师范学院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概论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与目的 专升本招生考试是针对专科学历的考生通过广东省普通高校专升本统一考试从而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就读的选拔考试。我校将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本科目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本科目知识进行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1.识记:能理解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一、考核知识点 1.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工作的内涵 3.社会工作的构成 4.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 5.社会工作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2)社会工作的发展

(3)社会工作的内涵 (4)社会工作的要素 (5)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心理学的关系 2.理解、应用 (1)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2)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 (3)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领域 (4)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考核知识点 1.社会工作者及其特征 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3.社会工作的功能 4.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5.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什么是社会工作者 (2)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4)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功能 (5)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2.理解、应用 (1)功能的类型 (2)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3)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考核知识点 1.价值的地位和作用 2.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3.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早期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青少年的界定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本书经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30岁,我国将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作为青少年工作的主要对象。 二、青少年的定义 ①生理学:青少年期是“自春情发动期以迄生理的成熟期间”,认为“青春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成熟”。青春期以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为起点,以性发育成熟为终点。 ②心理学: “青年是完成成熟的阶段和形成个性的阶段”,所以青春期结束的标志是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相对完整的个性。 ③教育学:青春期就是通过社会的各种教育途径,促使其不断熟悉、接受内化这个社会的种种规范,达致个性成熟,最终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的一个过程。 ④社会学:青春期被看做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个时期。人的生理渐趋成熟、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大,社会化的进程也迅速加速,这个时期就是青春期。 ⑤社会工作学科:青春期是指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三、青少年的本质 ①成长性和基础性 ②发展性(前、中、后期) 第三节青少年的权利 1、人权:概念体现了多种统一: ①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②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③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④共有性和独有性的统一; ⑤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青少年的权利: ①生存的权利;②受保护的权利;③发展的权利;④参与的权利 第二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含义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狭义: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者称消极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它以全体青少年,特别是发展方向上有偏差、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来帮助青少年,矫治、纠正他们发展方向上的偏差,扫清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和健康的成长。 广义: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次结构 1、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切与青少年相关的国家行政体系或者社会民间机构中,处于较高行政等级上的,掌握大量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制定、修改关于促进青少年整体福利和青少年个人潜力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及把这些政策法规变成系统整体的针对青少年的服务计划,同时对整个青少年福利系统运行实施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的工作过程。 2、微观青少年是工作 直接面向青少年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 (建立在社会工作技术层次上的) 3、中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连接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微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形式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 内因 2、社会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家庭结构和 功能的变迁、青少年社会性的发展是 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关键因素 3、人的精神发展与追求是青少年社会工 作产生的催化剂、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阶段 1、以教育为主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 2、以救济为主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 ①政府的作用增强,同时有了面向青少年教育以外的工作视角 ②工作对象不是全体青少年,而是贫困青

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的概念与特征:①概念:一般来说,青少年是指身心加速发育直至完全成熟阶段的人群,或者说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过渡年龄阶段,年龄一般在14-25岁之间(可后延至30岁) ②青少年本质:成长性和基础性,发展性. ③青少年观:青少年观问题是一个关于青少年的社会定位问题,它是对青少年群体和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的认识。 传统青少年观特征:青少年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里都处于一种附属地位。 当代青少年观:功利观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客体,权力观认为青少年是能动的主体。 社会工作中的青少年观:一种以青少年为本的青少年观。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 (1)生理特征(出现生理困扰):①体像与体态烦恼;②第二性征的困扰;③性发育和成熟 (2)心理特征(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期)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均衡;②自我的同一和矛盾;③依恋关系的变化;④认知的变化 ◆青少年期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 1、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2、青少年情感的发展 3、青少年的情绪模式及其发展 4、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以青少年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专业的服务方法为手段,解决青少年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社会工作领域。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①全体青少年:广义社会工作,涉及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②问题青少年:狭义社会工作,针对“问题”与偏差青少年的补救性服务。 二、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为什么要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微观上看:个人发展的需要;宏观上看:社会发展的需要。(二)青少年问题 1.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强迫、对立行为、多动、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2.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游戏、过度沉溺网络中虚拟的角色 3.青少年犯罪问题:犯罪率上升: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 4.家庭矛盾冲突,亲子关系失衡:边界不清,父母过度保护;关系疏离,父母不闻不问;单亲家庭,家庭结构不完整 5.失学失业问题:失学,辍学、就业难 6.其他问题: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分类: 1. 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涉及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2.治疗性、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3. 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况而开展的青少年社工服务(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接纳、不批判、尊重、保密、个别化、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个别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游戏、技巧训练、集体活动 ◆“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视角 ◆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原则: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接纳与关爱青少年、注重青少年的个体需求、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第二章青少年发展的有关理论】 ?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给青少年工作和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儿童的年龄0~14岁青少年的年龄14~30岁共青团目前规定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 儿童观的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怎样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问题。 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儿童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称消极的儿童社会工作,它以处于特殊困难境的儿童为对象,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如孤儿、残疾儿、流浪儿、弃婴、受虐待儿童、情绪或行为偏差儿童。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指面向所有儿童的社会工作,其对象是所有儿童,它既包括处于各种不同境遇的儿童,也包括儿童的所有成长阶段、儿童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影响儿童发展的儿童自我以及社会的所有因素。青少年社会工作:狭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者称为消极性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它是以全体青少年,特别是发展方向上有偏差、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帮助青少年矫治、纠正发展方向上的偏差,清除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和健康成长。广义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1.以教育为主的前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2.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3.以群面服务为特征的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思想道德品格辅导2.心理及认知辅导 3.生涯发展辅导 4.就学就业辅导 5.生活方式辅导 6.人际交往辅导7.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8.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11第十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第十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及其群体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层面,他们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他们的问题与工业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予以特别注意。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关于“青少年”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在人们的感觉中应指十几岁身体开始发育但未完全成熟的年轻人。英文的青少年(adolescence)一词包含两个意义:成长(to grow up);即将发育成熟(to grow to maturity)。而在中文的典籍中,青少年则有很多种解释。 中国的古籍中,少年与青年往往是分开的。较多地使用“少年”这一词,或“少”与“年”分开使用,泛指年幼、年轻或不满30岁的人。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淮阴屠中有少年,有辱信者”的话。《隋书·李雄传》中记有“吾儿既少,更事未多”,后来被引申为年少阅历浅,少不更事。在我国古籍中较少使用“青年”概念。 在现代中文辞书中,大都设有“青年”、“青年期”的条目,较少有“青少年”的概念。如199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中“青少年”的注释是“青年和少年,年轻的男女”。而1991年出版的《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关于“青少年期”的注明是:“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成熟的发展时期,女性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13岁至22岁之间,儿童后期到成年期之间的大约十年期称为青吵年期。”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则分述“少年期”和“青年期”,指出,少年期亦称学龄中期,指11、12岁至14、15岁的时期,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青春期来l临、身体发育的加速时期。青年期则是个体由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发展时期,始于青春期,何时止则依个体达到成熟的情况而定。 从上述有关“青少年”的界定,我们可以认为,青少年指的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其起始年龄约为12—13岁,即青春期开始来临的时期,而下限的年龄则应止于社会成熟时期。这个年龄界线依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而有所差异。 t (二)不同学科对青少年概念的解释 对于青少年的界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角度,判断的根据亦有所不同。 生理学认为青少年是生理各方面发育迅速、肌肉发达、骨化逐渐完成、心血管系统发育尤快、各种活动能力(灵敏、精确、耐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体力增强的时期,特别是生殖器官与第二性征开始发育的时期,而性的发育完全成熟,则表示青春期的结束。 心理学则把青少年的标志定位于心智达到一定成熟的状态,具有不同于儿童期的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情绪也相对稳定的时期。而当心智、智能发展成熟,情绪稳定,逻辑与抽象思维复杂时,个体就结束了青少年期而进入成人期。 社会学认为,青少年始于青春期的开始,结束时则依社会承认的标准而定,当青少年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社会的认可时,即可视为进入成人期。社会标准会因文化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因此,这一标准就会是变化不定的。 法律上没有关于“青少年”的严格界定,依各国法律通则,一般将18岁以下视为未成年人,予以特别的保护。而对于青少年的法律保护,则各国规定不等,

社会工作的起源

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社会工作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工业化先行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和方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这种多半由教会或私人举办的、无组织的个人施舍或慈善,成了此后有组织的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乃至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由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影响,英国当时的城市贫困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最先由教会开办济贫事业,后来政府逐渐接手上述工作。伊丽莎白执政以来,颁布了一些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的济贫法最著名。济贫法规定: (1)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人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5)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才由教区救助;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 (6)把贫民分为三类:体力健全者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不能工作者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

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则设法领养或寄养。 济贫法表明了政府对无力自供者的救济义务,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的方式,成为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由政府参与、专人负责、院外救济等也隐含了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 2.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1)德国汉堡制:该制度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该市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个和赈济员若干人。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向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不准对沿街乞食者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使贫民改掉依赖习惯。 (2)爱尔伯福制:该制度将全市分成564段,每段居民约300人,其中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1人,综合管理济贫工作。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赈济员要先到求助者家中进行家境调查,查明确有需要才给予补助。补助后仍需每两个星期前往调查一次。发给赈济款必须是法定的最低标准,不许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赈济员为荣誉职务,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全市每14段为一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区内14段联合且成一个赈济委员会,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会,由区监察员任会议主席,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并制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给由全市各赈济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总体支配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会。 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都遵循着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信赖心理等原则,并都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英美之慈善组织会社 为克服各个慈善组织缺乏协调、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等现象,经索里牧师建议,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其具体做法如下:(1)成立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每区设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询问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助者的资料,使同时向多个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真相。 (3)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 (4)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产生有很大贡献。一方面,他们派友善访问申请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调查后按个别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李莉张璐瑶 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 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

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因此,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吸取国外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本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始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 二、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特性之比较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特点 (1)社会中的人最重要。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基督教影响下开展而来的,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强调“恩赐的福利行为”,社会工作是为了拯救身陷贫困苦难中的人群,这是每一个子民在上帝的指引下必须做的事情,而且基督教所称的“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不分亲疏厚薄全都施与爱,具有普世主义色彩。 (2)个人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在西方社会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崇尚“个人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地表现张扬个性,他们崇拜英雄,认为强者才能得到尊重,注重个人成就带动整个社会,因此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在家庭生活中,家庭观念淡薄,他们强调人人“平等”观念,长辈晚辈地位平等,强调独立精神,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生

社会工作和历史学

社会工作和历史学 社会工作和历史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联系和互补。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和历史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福利的学科。它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正义、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权、关怀和支持弱势群体等。历史学则是研究过去事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来了解过去的社会情况和人类行为。历史学在社会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社会问题的起因和演变过程。例如,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问题。历史还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社会改革运动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我们可以找到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口述历史等。社会工作可以借鉴这些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相关数据,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口述历史,了解某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历程和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更好地

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社会工作项目和政策。 社会工作和历史学也可以相互促进和发展。社会工作可以为历史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视角。例如,社会工作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利,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群体的历史经验和社会问题,为历史学提供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历史学也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和历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联系和互补。历史学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同时,社会工作也可以为历史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视角,促进历史学的发展。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作者:黄新成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 摘要: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及兴趣爱好,运用专业的技巧,帮助青少年克服困难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十九大后,我国步入了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社会工作也随之步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文章将就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标志着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社会服务中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要细心呵护,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在国内外的发展 青少年社会工作起源于近代西方社会,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应运而生,而作为应对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开始出现,并不断的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发展,专业化三个阶段(2)。从《济贫法》到保护儿童的法案出台,这是青少年社工的萌芽阶段;从一系列青少年运动到青少年群体组织的出现,这是青少年社工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具备了青少年社工发展的雏形;而到了20世纪初,出现专门的学校社工,以及专业学科化,青少年进入了专业化发展阶段(3)。而今,西方的青少年社工日趋成熟,可以说西方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在面临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从被动解决问题,到主动促进其发展,为其提供支持与服务的实质性转变。如今,青少年社会工作向着专业化的方向推进,青少年的服务领域更为广泛、服务的方式方法更加科学(4),推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工作发展在历史角度上的区别,为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在我国香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理念和目标是助力全港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香港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主要由各类的青少年服务中心、支援计划以及各类服务队提供(5),体系健全,可以说是我国青少年社工发展的一个标杆。反观我国内地的青少年社工专业服务,虽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相关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对于青少年社工的需求可谓日臻强烈,青少年社工专业服务在我国方兴未艾(6)。 三、发展建议

《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一)国外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1) (二)国内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2) 二、研究综述 (3) (一)研究目的 (3) (二)研究意义 (3) 1.实践意义 (3) 2.理论意义 (4) (一)国外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合作的问题在国际上也被许多学者关注。Benjamin J.Loug认为国际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从前,社会工作专业利用志愿者们的爱心和善心,引导他们将他们的所有热情和能力转换为行动,用在已有的社会服务中。然而,当志愿者的作用和价值获得肯定的同时,对将志愿者的善行推动和发展成为有专业的实践标准的兼具系统化和目标性的专业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尽管社会工作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而且它从历史和实践上和志愿服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却显然没有关注到国际志愿服务的重要性。Michael E.Sherr在论述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历史关系时指出:在二战时期,社会工作者将志愿者视为满足社会服务需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许多社会服务中求助于他们一起合作;到50年代,志愿者会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到了60年代,志愿者更多的进入直接提供服务的角色中,逐渐开始独立的服务;而到了现在,由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缺乏,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与志愿者进行合作,并且志愿者们也要承担更多的传统性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实践方法中要求社会工作者应该要与志愿者合作进行服务,可是现状却并非如此。 西方国家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较早,相于中国而言,显得更为成熟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说,西方的社区志愿服务和早期的慈善行为有着弥久的历史渊源。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在《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一书中提到一种具有组织性的私人志愿服务行动正不断向世界漫涌,而志愿者群体恰恰主要源于普通人民(Lester M.Salamon,1994)。关于社区志愿服务话题,其他学者也有不同观点。David Korten在认为志愿服务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中的一种,其会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而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并认为第三代非政府组织和第四代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特性有所区别,二者之间在目标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有一个值得倡导的目标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青少年及其群体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层面,他们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 相关,他们的问题与工业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需要予以特别注意。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限选课,主要介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理论、内容、方法和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并介绍其它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加深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授课目的,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讲解应深入浅出,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全面准确的介绍相关内容,又要联系实际,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丰富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小调查,加深其对本门课程的认识。 3.教学方法上采取传统讲授、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学生们的实务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青少年的界定第二节青少年观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界定第四节青少年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第五节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教学要求:掌握青少年概念的界定,认识社会工作青少年观的内涵,准确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含义,同时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中西方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重点与难点:社会工作青少年观与传统青少年观的区别;青少年社会工 作体系与系统的涵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与把握青少年社会工作?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青少年观的认识与理解。 3.举例说明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有哪些与环境之间不良的交流或互动。 4.你认为本章所提议的观点有助于拟订预防的策略吗?请举例说明。

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一发展性社会工作之缘起与发展 “发展性社会工作”(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作为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实践理论模式,是21世纪以来逐步提出并得到阐述的。但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理论——“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理论,却有着更长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历程划分为“社会发展”理论阶段和明确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阶段。此外,从中国的角度梳理该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必须包括该理论进入中国和得到实践运用的情况。(一)“社会发展”理论阶段 随着对“发展”概念内涵理解的加深,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契合性,因此在资源较贫乏的国家实践中,开始谋求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派恩,2008),如此逐渐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理念。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就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论述,以社会发展为取向的实践手法开始逐渐被概念化,并形成明确的社会发展理论框架。 从1981年开始,有社会工作者开始参加“社会发展”丛书的撰写。第一部由社会工作者撰写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专著为琼斯(J.Jones)、潘迪(R.Pandey)出版的《社会发展:概念、范式和政策议题》。早期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两个视角:一种是将社会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增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另一种是将社会发展看作一种宏观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将其进行推广和运用(Midgley & Contey,2012)。 20世纪90年代后,谢若登(Sherraden,1991,2000)、利沃莫(Livermore,1997)等更明确阐述“社会发展视角”并将其用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包括社会工作)的讨论。1995年,米奇利(James Midgley)发表《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性视角》),形成了关于现代社会发展思想的条理清晰的理论(派恩,2008)。此后,米奇利又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了诸多相关论著,包括2006年中文翻译版的《发展型社会政策》(英文版原名为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应该说,米奇利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更为系统地阐释了“社会发展”的概念、视角及其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含义。米奇利等的“社会发展”理论重点处理的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希望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协调共进。其主张发展型的福利或社会政策是想要避免以往福利政策被人诟病的纯粹“消耗性”或欠缺经济上的考虑之弊,侧重于在增强福利对象的生产性和可持续的整体人口福祉。但“社会发展”过于宏观,需得落脚在具体的干预手段上。正是于此,它

第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 教材:学校社会工作,许莉娅主编,2009年1月第一次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对于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现实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一个概括式的了解,并进一步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基本技巧和方法;具有对学校当中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解决和处理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去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课堂讨论:就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本专业知识进行讨论;观看专业视频后,提交观后感(联系专业知识) 主要参考书(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王思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第一章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主要内容: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二节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目标及功能 第三节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征、基本性质;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对象和实施作用的基本领域;理解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和对象 难点:学校社会工作与青少年辅导的关系。 第一节学校社会工作基本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了解青少年的概念、青年的社会本质以及青少年概念演变的历史,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打下青少年观的价值基础。 第一节、青少年的定义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二、青少年的定义 三、青少年的本质 第二节、青少年的意义 一、“青少年”的历史 二、青少年的含义 三、青少年的权利 四、青少年的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观 一、青少年观的内涵 二、三代领导人的青年观 思考题: 1、什么是青少年?你怎样认识青少年的社会本质? 2、“青少年”这一概念的如何演变来的?现代的“青少年”概念具有哪几方面的涵义? 3、什么是青少年观?它对于青少年工作有什么意义? 4、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人在对于青年的认识和分析上有什么观点 和特点? 第二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与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色,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从基本概念上把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要素,提高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整体认识。 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的要素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背景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背景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阶段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功能 二、促进社会安全与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它包含哪些要素? 2、青少年社会工作是如何产生的?在历史发展上分哪几个阶段? 3、青少年社会工作对社会具有什么意义? 4、青少年社会工作对青少年具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和了解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征,青掌握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全面了解和认识青少年行为及问题的根源,做好青少年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节、关于青春发育期 一、什么是青春发育期 二、青春发育的过程 第二节、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一、青春期的生理特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在特征 第三节、几个特别要素的发展 一、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二、青少年的情感发展 三、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四、青少年个性的发展 五、青少年觉醒的性意识 六、青少年的行为特征 七、青少年发展的任务 思考题: 1、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各有什么特点? 2、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什么特点,主要问题是什么? 3、青少年的性发展特征是什么?需要帮助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4、怎样把握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5、青少年期有哪些发展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