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斯大林模式

浅谈斯大林模式

浅谈斯大林模式
浅谈斯大林模式

浅谈斯大林模式

【摘要】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不可估量,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扮演者中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还能从斯大林模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之鉴,更稳定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字】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苏联

2010年5月9日,俄罗斯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此次阅兵,被各方解读为俄罗斯在向西方展示肌肉。此次俄罗斯展示了曾经威震欧洲战场的T-34坦克,受阅士兵身着苏联制式军服,意在向前加盟共和国和世界宣告:苏联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作为苏联力量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依然拥有着巨大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复苏联的强大,但是俄罗斯雄风依旧,当年苏联拥有的东西俄罗斯正在寻回。

1991年,苏联这个红色帝国轰然崩塌,俄罗斯国力一落千丈,原加盟共和国纷纷倒戈,欧洲、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而俄罗斯的经济并未好转,无法维持苏联留下的强大的军事遗产,无法再像当年一样有实力将枪口对准北约。面对西方的紧逼,俄罗斯人的苏联情怀日益加深。而提及苏联,就无法避开斯大林。各界开始对斯大林及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重新开始评价。作为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苏联的兴衰史能为我们提供许多经验、教训,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整个苏联历史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和在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虽然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一些基本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

总的说来,斯大林模式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公有制。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就把当时各种经济形式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改造后形成的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

第二,在政治制度方面,政治上斯大林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民主,继承了沙皇俄国的专制传统,建立的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第三,经济发展方面,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强调一大二公,纯而又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积极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由严加限制到强行消灭。二是国家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强有力的推动者,而且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国家机关成了经济管理的主体,掌握了宏观和微观的决策权,实行中央领导下的部门垂直管理。企业从属于国家机关,没有独立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只是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其产、供、销由国家包干,盈亏由国家承担。

第三,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除了以上三点外,斯大林模式在文化思想上也实行专制统治,严密控制与官方思想相左的思想,压制文化的自由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时代是苏联的一个十字路口,列宁在逝世前开始思考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何去何从没有一个参考。

列宁的想法无疑很大胆,但可惜想法并未实施,列宁就已去世。斯大林上台时,苏联高层的领导中心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可以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斯大林坚持认为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最后,斯大林通过行政手段让自己成为了这场争论的胜利者,从此,苏联就走向了高度集权的社会道路了——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欧洲列强进行了武装干涉,干涉失败后,开始孤立苏联。二十年代,苏联虽然与欧洲列强关系稳定,但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让双方无法

不对彼此怀有很大的戒心。三十年代,法西斯势力开始兴起,德、意、日均对社会主义持敌视态度。苏联陷入一种国家安全受到时刻威胁的境地。而此时的苏联的还没有强大到与欧洲、日本全面抗衡的情况。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稳定,苏联别无选择,只能于优先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以图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其军事实力,以保证国家安全。

而以苏联的经济情况,国家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计划,权力集中于中央。所以,这种危险的国际局势是促使这种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苏联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处于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因此,这种表面上相对于西方的优越性也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彻底的消灭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因素。以计划经济来代替自由经济,用看得见的手来代替看不见的手指挥经济的运做。这种僵化的经济模式迅速引起了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当经济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人民丧失了经济的自由,没有了经济的自由,所有的其它权利势必受制于国家,自由,也就成了国家的自由——国家可以通过计划这看的见的手去肆无忌惮的控制所有人的命运。人权不再拥有保证。

诚然,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但市场的功能也有计划所代替不了的地方。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方式,是生产资料的自我平衡。

国家机关成了经济管理的主体,完全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决策权。企业从属于国家机关,没有独立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只是国家计划的执行者,其产、供、销由国家包干,盈亏由国家承担。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历经70余年的发展,苏联的经济结构完全扭曲,经济极度不平衡,苏联在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的同时,农业、轻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人们生活所需的最基本商品得到不保证。在苏联的

钢铁洪流让欧洲战栗的同时,苏联薄弱的轻工业让人民无法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联在二战的成功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其他的事情留待后人,但是后来的苏联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斯大林模式的歧途,到八十年代经济困难迫使戈尔巴乔夫对着树大中空的苏联下手术刀时,这个虚弱的庞然大物已经经不起折腾,一次过激的改革就直接断送了列宁缔造的帝国。

斯大林年模式的政治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机构”。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不能真正发挥人民政权的作用,变成徒有虚名的权力机构。联盟制也是有名无实。民族政策无法使得苏联百个民族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由上级直接任命,惟上是从。领导终身任职,享有普通民众无法享受到的特权。权力愈来愈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制度。不仅党内民主无法实现。党外民主也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苏联高度的集中政治体制,让官员出于特权阶级,他们可以享受到普通民众无法享受到的特权。在苏联的工业结构并不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服务的情况下,官员的特权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

斯大林模式对文化的控制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领袖对理论或真理的“发明权”的高度垄断,导致了思想理论的僵化。正如苏联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被认为是真理的不是那些符合实际和经过实验的东西,而是那些经过…斯大林同志?所肯定的东西才是真理。”在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式中,由于斯大林高踞“理论权威”的宝座,禁止思想理论的自由研究和探索。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领导体制确立了斯大林对真理的垄断,限制,压抑了学术理论的民主,剥夺了人们独立地去思考的权利,于是乎便产生了对斯大林个人及其理论的顶礼膜拜。在这种形而上学、主观主义学风的影响下,社会科学不是用辩证的、创新的观点去认真地研究马列主义,实事求是地去分析苏联社会的实际情况。在文学科技方面,均政府直接控制,直接削弱了苏联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四、斯大林模式的功绩

(一)成功地捍卫和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要让这个国家真正的建立起来,就不能像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巴黎公社那样,如划破长夜的流星,稍纵即逝,就必须使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围剿”下生存下来。这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保卫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由斯大林完成的。斯大林接手苏联,使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顶住了资本主义列强长达二十多年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颠覆的猖狂进攻,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斯大林通过他的斯大林模式让苏联冲破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在世界发展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领衔打败了德日意法西斯阵营,拯救了二十世纪的人类

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在短时期内依靠斯大林模式迅速建立起强大重工业,让苏联军事实力得到急剧提升,在卫国战争中击溃了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战无不胜的百万大军,结束了德军不败的神话。是苏联红军攻克了柏林,消灭了德国法西斯主力,又出兵百万消灭了侵略中国的日本关东军,解放了世界上许多的民族和领土,受益国家众多。不是美国,更不是英国,是苏联领衔打败了德日意法西斯阵营,拯救了二十世纪的人类。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中流砥柱。美英无法与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争锋。苏联在军事上的巨大成就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让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重压之下拥有了生存之地。我们不能忘记珍宝岛战役,但是我们也应该记得,使苏联让社会主义中国拥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三)造就了一个新型的人类社会及其思想道德体系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1959年12月在英国下议院发表讲演后,流传开了他的一句评价斯大林的名言:“他接手的是一个使用木犁的国度,撒手人寰时却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一国军事力量,是该国经济实力直接的、真实的体现。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巨大作用和伟大胜利,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苏联所具有的强大的国民力量和经济实力。苏联这种令人震撼的实力,毫无疑问是在斯大林时代下发展和积聚起来的,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完成了国家的重建,成为唯一可

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与此同时,苏联发挥自身的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慷慨地“支持兄弟党和支持它们本国的人民为争取解放而斗争、为维护和平而斗争”,带动了一大批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进步,使它们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中受益匪浅,大大地解放和推动了二十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创造了一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完全不同于几百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大的观念。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苏联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模式是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没有斯大林模式,苏联如何能得到让整个世界感到恐惧的力量。为什么是苏联让那么多国家解放,而不是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的美国?

五结语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象征着苏联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象征着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国旗升起。一切,都从这里结束;一切,又从这里开始。

一个伟大的时代,从此画上了句号。一个伟大的国家,走完了它的路程。从此,我们再也无法看见镰刀锤子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那些事情仿佛就在昨日,依旧那么清晰,但是永远不再会重现,苏联已经解体。

每当我们想起苏联,想起那个让我们曾经魂牵梦萦的时代,我们总是唏嘘不已。我们是最后经历过苏联的一代,我们是伴随着俄罗斯诞生的一代,虽然我们是中国人,但是苏联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法忘却,就像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父辈的父辈,我们对苏联——俄罗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

看着那些胸前挂满勋章,白发苍苍的苏联红军老兵,他们走过红场。我们还能依稀看见苏联的影子,他们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化身。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苏联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苏联已倒,但是当年苏联用钢铁与血肉筑起的长城不倒。

在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的时候,我还在纪念那个已经轰然倒地的苏联。

曾经有一个伟人叫斯大林,曾经有一个国家叫苏联。时间逐渐抚平了曾经的伤口,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还有在斯大林领导下的实行着斯大林模式的苏联。

不是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一个个苏联领导人的名字,他们也在不同影响着苏联的解体。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我们同样无法回避。特权阶层的肆无忌惮,精英阶层的集体背叛,民族问题的处理不当等等,共同构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

将苏联解体归结于斯大林,归结于斯大林模式是带有明显的偏见。斯大林死后,苏联内部、西方、中国国内对斯大林的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导致了这种偏见。

苏联解体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任何因素都不能单纯地考虑而完全地将其他因素撇开。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诱发下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改革,一个曾经的大国就这样走向了失败。

斯大林、苏联,被时代的潮水反复无情冲刷,只剩下断壁残垣。

【参考文献】

1、李伟于.苏联亡国的讨论--论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M].互联网

2、蔡伟.论斯大林的思想文化模式[M].互联网

3、肖德甫.世纪悲歌[M].中共党史出版社

4、[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5、解力夫.斯大林[M].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6、[美]大卫·科兹,[美]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5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学号:1154155 姓名:洪伟 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垮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颠覆而幸灾乐祸甚至弹冠相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同时,必须全面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既看到成绩、正确的一面,又看到失败、错误的一面。切忌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不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既有结论的材料故意视而不见,更是不对。而且对这两方面必须分清主次,简单地罗列这两方面的材料而不分析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貌似“全面”、“公正”,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二、就发展战略而言,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2016全国卷Ⅱ,34,4分]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B 解题反思苏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牺牲农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这一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起的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1页共1页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① ——毛泽东 第1章“斯大林模式” 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评析

万方数据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评析 作者:陈昌, 赵峥 作者单位:陈昌(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赵峥(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昆明) 刊名: 知识经济 英文刊名:ZHISHI JINGJI 年,卷(期):2010,""(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蕾.梁永召弥赛亚在俄罗斯(苏联)的嬗变——从俄罗斯的情结到斯大林-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5) 在俄罗斯,救世主--弥赛亚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影响面越来越大,以至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都具有了这种情结.苏联领袖斯大林就是其中之一.斯大林的弥赛亚思想形成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随着十月革命、二战、社会主义建设这几个历史时期不断向前延伸,最终形成了斯大林独特的弥赛亚意识.这种意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深深的影响. 2.期刊论文张磊.侯建.ZHANG Lei.HOU Jian斯大林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之比较-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6(6)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社会主义观之间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3.学位论文邢亮论联共左翼反对派社会主义建设方案2008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如何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联共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左翼反对派针对20年代苏联的国情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当时党中央路线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对于30年代斯大林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介绍左翼反对派提出方案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方面来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工农业生产较快地恢复起来,国民经济逐渐摆脱战争破坏的阴影。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恢复,城市中出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农村出现了阶级分化。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工业落后于农业的问题加剧,导致工农剪刀差的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危机。从国防角度来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落后,对于处于资本主义强国敌视下的苏联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左翼反对派将这些问题归结为党中央实行错误路线的结果。 由此,左翼反对派要求当时的党中央调整经济路线,实行一套抑制阶级分化趋势,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新路线。 第二部分阐述了左翼反对派建设方案的基本主张。左翼反对派一是要求加强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尽可能地利用外国资金、技术、人才等为苏联经济服务,但强调保证国内经济的安全。由此他们坚决反对放弃贸易保护制度,对党中央放松贸易保护制度的趋势提出批评。二是要求实行快速工业化的战略。要求运用计划手段,重点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于农业、重工业落后于轻工业的局面。同时,消除工农剪刀差存在的基础、解决人口大量失业问题;三是在农业发展上,主张通过优秀典型的示范和廉价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并采取有利的政策倾斜等方法引导广大个体农民分层次、有步骤地参加到农业集体化当中去。同时,主张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抑制城乡阶级的分化趋势,坚决反对斯大林采取行政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四是在商业领域中,要求采取计划手段逐渐排挤市场作用,但反对机械地采取行政手段消灭市场。 第三部分将左翼反对派建设方案与斯大林方案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点,同时对左翼反对派的建设方案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作出点评。 4.期刊论文张颢从列宁到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 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斯大林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进行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邓小平加大利用资本主义的力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5.期刊论文吴学凡.WU Xue-fan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6.学位论文张龙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道路选择过程中的斯大林模式因素2007 斯大林模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最终定型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和体制制度的总和。斯大林模式自形成开始,就被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标准模式,在东欧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被照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也被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存在严重的弊端和缺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伊始就确立了全面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政策,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苏联也给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的帮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学习过程中,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暴露出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按照中国社会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共八大前后,这一思想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但这些调整、变革斯大林模式的思想并没有坚持下去。此后,由于中苏两党在以斯大林评价问题为核心的对社会主义的诸多观点、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党之间爆

风劲扬帆正当时 勇立潮头踏浪行1

风劲扬帆正当时勇立潮头踏浪行 -----浅谈讲述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古希腊西西里岛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回顾十年课改,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给了课堂教学一个支点,如今,2011版的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响起令人奋进的号角,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下面我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讲述法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历史史实进行讲述,是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讲述法的功效: 一是通过语言再现历史情节,使学生的感情与史实融合,思想与史实共鸣。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框题中,我采用了讲述法:(声音低沉而悲愤)那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丧尽天良,惨无人道的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罄竹难书的滔天战争罪行。血流成河、山河哭咽,大地为之动容。正是这日本在我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正是这日本侵略了我中国的大好河山,正是这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血染的30万呢……,此时的学生眼中含着泪花,两只小手攥得紧紧的。 二是求真求实,求新求效,力求讲述法的真谛

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史实中,提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直接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伤亡3500万人。向学生展示这些数据我查阅了好几个版本的教材、参考书,力争数据的准确、可信,做到求真求实。所谓的求新求效是指寻求新的正确的历史观点,寻求历史教学的高效率。 三是讲授的内容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比较,讲深讲透某些疑难问题,来启发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讲述世界史下册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课中,首先回顾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温习了前面学到的斯大林模式,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提出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中国也进行了改革,为什么中国和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四是取长补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当然,讲述法仅仅是教学方法中及其普遍的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组讨论、阅读、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全面培养。 雨露滋春华,桃李芬芳;山径觅秋实,真金熠光。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让我们再次扬帆起航。讲述法是课程改革中众多方法的一种,愿通过我们的努力,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愿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标杆,进一步转变思想,提升个人教学素养,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真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产生的原因 当时苏联在外为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缺少民主传统和基础的特殊条件下,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

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1952-1990)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斯大林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一、斯大林晚年至马林柯夫执政时期(1952-1955):改革之风拂起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苏联在短时间内赶超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完美,例如,这种模式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弊病,其实苏联早在战前就已经发觉,并酝酿进行改革。但由于战争的到来,这种酝酿被暂时搁置。战后初期,由于忙于国民经济恢复,也无暇顾及到此。但是,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随着卫国战争的结束愈来愈突出的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②,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经济建设问题,对计划经济、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等问题都作了研究。这表明,斯大林在其生前已经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斯大林突破了过去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念。1952年的斯大林能够批评1936年斯大林理论的不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③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根本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苏联领导人对于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在经济方面,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在政治方面,指出党内自我批评、自下而上的批评远还没有充分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 想 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 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 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第二稿中,马克思没有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只是说“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3] 第三稿中,马克思又再次提到具备了公有制的基础,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今天去重新评价评价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摘要】:从国体和政体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不是历史的倒退,它与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苏联的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而是当时政权的形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斯大林体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 一、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 斯大林体制时期的苏联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它的国体。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斯大林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权力专制,是典型的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国家由党来领导,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五人最高委员会,最后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再加上干部任命制、没有监督的斯大林的最高权力、完全听命于和完全服务于斯大林的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机构、任职终身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泛化神化僵化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其统治服务、整个苏联共产党变成了服务于斯大林的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这样的实实在在的集权主义,暴露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完全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苏联的政体名义上是苏维埃而实际上是专制君主制。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

体。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苏联的君主制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比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政体更为落后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政体,我们无法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即使它一再宣扬自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斯大林体制是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如果说高速工业化重工业化是为了尽快使苏联强大起来以抵御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产业和工人的利益,而农业全盘集体化则完全不顾农民的利益。大清洗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被杀,这其中包括党政军界、工业建设和经济文化科学领域的干部和群众,这种现象则充分暴露斯大林时期的政权并不代表人民利益,而是代表斯大林自己及其奴仆——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二战中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战胜法西斯,并不能说明斯大林政权就代表他们的利益,只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已,这和沙皇俄国战胜拿破仑的军队同样都是出于相同的民族利益。这种政权是少数人的政权,仅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斯大林体制逐渐造就了一个名实不符的共产党,这仅从斯大林对党的态度即可看出。斯大林如何看待苏联共产党的呢?他认为党是“圣剑骑士团”,而此却是封建主义的宗教组织,是个人独裁的工具,表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共产党已经成为为巩固和维护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宗教式的国家机器。斯大林政权是代表以斯大林为首的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是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统治,所以斯大林体制的苏联的国体明显不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宪法规定的性质只能是一纸空文。整个苏联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

课程论文-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摘要: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与成长一度让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和瞩目。然而,这样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强大国家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夜之间宣布解体。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这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强大国家自我解体的现象,非常值得人们去探讨。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美国对苏联进行战略遏制、经济封锁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而苏联执政党内部矛盾的凸显进而加剧苏联国内经济困难并引发一系列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本文着重从经济的角度对苏联解体进行思考,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路径,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以期获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苏联解体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启示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探究 1.基于政治角度的思考 苏联解体原因历来有很多争论,比如存在“经济没有搞好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外部因素决定说”等,而当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其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说”。1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这种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在战时取得快速建设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伟大成绩,并抵抗且击败了法西斯德国。但是,这种僵化的模式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就显现出了极度僵化的缺陷,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再加上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教条主义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不认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最后,叶利钦利用这些矛盾蛊惑人心,号召群众,拉拢帮派,大造声势,终于达到了搞垮苏共的目的,使苏联亡党亡国。 2.基于经济角度的思考 政治的失败,很多时候有其经济根源。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当时苏联所处的军事、政治异常严峻的历史环境使得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隐藏着许多矛盾。 首先,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了国家所有制, 又人为地加速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转化。用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排斥市场竞争,忽略商品价值和货币关系, 而把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任务作为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其工作结果的尺度。计划一经制定, 就成为 1参见李慎明《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2011 第4期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大都认为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该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设计和描述。如生产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未来社会的的实践和设想等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

评价斯大林体系

对斯大林体系的评价 斯大林是前苏联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体系是当时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系。该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贫困落后的局面,对苏联赶超西方欧美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高度集中的额弊端也显而易见,并持续笼罩了苏联多年。虽然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分别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体系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思想。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最高统治者。1929年,斯大林宣布停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托洛茨基的思想。 斯大林模式之于苏联,如同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及时它存在许多弊端,给苏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的存在仍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在苏联独特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当时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国家机器的干预,于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斯大林模式。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它使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迅速赶超西方国家。同时也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物质资料,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该

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导致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高度控制调配国家资源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主义水平的发展;国家权力几种鱼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也极易滋生腐败和产生个人崇拜的问题,

浅谈斯大林模式

浅谈斯大林模式 【摘要】斯大林模式作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尤其是苏联自身的影响不可估量,在苏联的强大和衰亡的历史过程中扮演者中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当时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还能从斯大林模式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之鉴,更稳定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字】斯大林、斯大林模式、苏联 2010年5月9日,俄罗斯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此次阅兵,被各方解读为俄罗斯在向西方展示肌肉。此次俄罗斯展示了曾经威震欧洲战场的T-34坦克,受阅士兵身着苏联制式军服,意在向前加盟共和国和世界宣告:苏联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作为苏联力量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依然拥有着巨大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复苏联的强大,但是俄罗斯雄风依旧,当年苏联拥有的东西俄罗斯正在寻回。 1991年,苏联这个红色帝国轰然崩塌,俄罗斯国力一落千丈,原加盟共和国纷纷倒戈,欧洲、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而俄罗斯的经济并未好转,无法维持苏联留下的强大的军事遗产,无法再像当年一样有实力将枪口对准北约。面对西方的紧逼,俄罗斯人的苏联情怀日益加深。而提及苏联,就无法避开斯大林。各界开始对斯大林及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重新开始评价。作为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苏联的兴衰史能为我们提供许多经验、教训,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整个苏联历史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和在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至今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具体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虽然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对于一些基本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

高一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练习题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9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2.(2009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2009江苏历史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2009广东历史卷)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2010新课标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6.(2011年海南高考20题)“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7.(2011年江苏高考16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8.(2007广东卷)(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探,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照搬这一模式。新中国的成立后,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学习移植苏联模式。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才开始彻底摒弃这种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该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苏共当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对文化部门的控制。有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社会文化团体本属于群众性组织,最后通过大规模改组,变成准国家机关。领袖的言论和思想被绝对化、神圣化,不容置疑。 2 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