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浅析西方古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尝试探求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城市景观发展的共同特点,及其背后反映历史逻辑的推动机制,期待从中提取对今天城市景观发展有利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古代城市景观;形成与发展;启示

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然而沿时间的线性脉络并不是唯一的主线。笔者尝试以革命的精神打破历史分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将城市发展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中景观特点所具有的共性,以及某些超越特殊时期的共同的历史逻辑发掘出来,从中探寻对今天的城市景观发展最具现实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一.农耕时代的酝酿(BC3500-BC1000)

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心城市的出现犹如一部伟大乐章激动人心的序幕,将人类创造的一系列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推向高潮。这时期,人类对神秘的自然力的顶礼膜拜主导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型制。在建造城市的过程中,古代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套广泛应用于“驯化”和改造自然的技术和方法,为城市及周围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从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东(两河流域),到埃及和印度,再到神秘的东方圣地中国,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在这种缓慢而广泛的作用力之下发生着全面而细致的变化。

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人口集聚的自然汇合地区的古代城市,囿于城市规模和交通联系,人类意图以更符合使用功能的人工形式来取代复杂、生态的自然环境的努力在整体城市范围内通常十分显著。古代城市景观形成的初期往往具有一些共通的特征:较为集中的人口,扩大的种植土地,分化的住宅布置,封围的城墙,以及联系紧密的世俗生活等。

二.古典时代的辉煌(BC800-AD500)

如果我们不是思考神话,而是真正生活于其中时,感觉中的实际现实与神秘幻妄的世界之间并无差别。

——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希腊—罗马文明的古典时代所产生的宗教崇拜和思想发展,将人类鲜活的生命形象凝聚在世代流传的大量艺术形式之中——绘画、雕塑、宗祠、圣庙、雕刻和柱式等,为古代城市留下了大量“凝固的”、“永恒的”、“激情洋溢的”人文和艺术景观。同时,城市提供

了一个自由的生活舞台,每个居民都是“自我”为中心的戏剧表演的主角——这种社会景观也体现了民主与开化的巨大进步。而在自然景观方面,中东、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因为与自然地形的紧密结合而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对自然环境的配合更加因势利导,保证了较高生产率的同时也避免了对自然地形的进一步破坏。而且农田的构造和灌溉系统本身也成为丰富多样的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经济生活的强大,出现了一系列容纳商品交换和社会交往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宽阔通畅的道路网络,人流密集的贸易市场,以及沿街道的小型商业等等。社会分工强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变了城市景观的组成结构和外部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也使景观内容更加丰富而具有精妙的细节。城市在象征意义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宽广的空间环境,景观也承载了帮助人类选择、实现更多的生命价值,营造更好生存状态的责任。这一时期城市与自然环境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了,例如:平坦而肥沃的河口三角洲上聚集了大量增加的城市居民及其公共生活设施;由于商业发展需要加强水上交通联系,曾经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河流越发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漫长”的中世纪(AD500-AD1500)

在“黑暗”的中世纪,城市状况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世纪早期的城市衍生了这样一对矛盾:由于城市规模小,居民的生活非常拥挤,卫生设施相当简陋;而另一方面,多数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后花园,甚至在城市中心保留有农田和菜园,城市外缘则被广袤的绿地包围着。这样看来,城市也许并不算是过度拥挤的,而是自然而有机地生长变化着,因而产生了一些充满激情,令人愉悦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一些绿地、广场、公园和散步道。如果重新审视我们对于中世纪城市拥挤混乱的想当然的印象,此时的城市景观(部分)其实具有相当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优秀的场所特质。例如:城市道路与自然地形结合得相当紧密,路径设置合理经济,因此形成了曲线的、不规则的有机形态。保证通往城市中心的路径分布比较均匀,任意两点之间的路线也更具有可选择性。另外,公共建筑和广场多布置在街道的内部,既方便了联系,也保持了一定的安全性。城市这种有机发展可以从一个有利条件引发出另一个推动性的连锁条件,从而造就了城市景观的多样复杂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及至中世纪的后期,具有多元化和强适应性的西方综合文明建立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空间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城市出现了“真正的”拥挤——一系列问题由于生存空间的缺乏而变得难以解决。这时,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就足以吸引人

们逃出城市,回归乡村的怀抱。在这种自发的积极因素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乡村与城市的综合体,从一开始就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它摒弃了有机形态表象下城镇制度黑暗的弊端,也避免了大刀阔斧式改造自然的盲目发展,继承和发展出新型的有机、动态的平衡,使城市景观呈现出生机勃勃、秩序井然,同时充满平和生活气息的美丽画卷,也成为后世人类企盼中理想家园的原型。

四.巴洛克的“激情”(AD1500-19世纪末20世纪初)

经过人文和思想空前繁荣的文艺复兴,西方历史进入了集权政治和文化自由的巴洛克时代。这时期的城市发展具有清晰的结构和社会象征意义,开创了形体(三维)规划设计的先河。城市格局严整精密,几何化的道路和开放空间布置与追求标新立异、风格叛逆的人文艺术气息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在城市规模扩大之后,城市景观的尺度和层次也得到了扩展。例如:在宏伟宽阔的林荫大道尽头或道路交汇的广场,通常会有高大体量的标志物(如方尖碑)提示空间的无限延展,并且与沿街或周边其它节奏跳跃的元素共同构成空间的景观格局,再通过与相邻街道或公园在视线和路径上的贯通,形成丰富绚丽,规划精巧的景观网络。它充满变化、不安定和运动的力感,表达了人们对美的形式和艺术创造的执著追求。随着家庭活动和工作地点的分离,公共生活质量也由于空间和市民设施的建设而被提升了。纵情声色的游乐花园,布景宏大的剧场和风光旖旎的公园,满足了人们对刺激和享乐的奢华生活的狂热。

巴洛克的城市规划由于天生就与权力象征过分紧密地结合,注定其将对部分珍贵的历史传统和新生的社会结构产生非理性的破坏。到了后期,城市景观过分夸大的尺度和缺乏变化的一致性,使人们探索的空间变得索然无味——笔直的大道难以让人清楚感觉源自哪里,或者将通往的终点有何意义。景观消失了可供人欣赏的精彩细部,作为空间“容器”背景的建筑物没有特色和对比,也因为与空间结构过于松散而缺少围合感,变得虚无。同时,街道与建筑物的联系也因为欠缺绿化景观(如行道树)的过渡而显得毫无生气。总而言之,巴洛克过分强调统治者地位而压抑城市功能,一味构建几何图案而忽视基本空间尺度的形式化做法,与城市景观将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背道而驰,缺乏与时俱进的灵活度和弹性,实际上也抹杀了人的自由个性,注定是要失败的。

五.资本主义时代的大发展(18世纪-1914)

一旦乌托邦消逝,历史就不再是向一个无限终极发展的某种过程。我们据以评价事物

的标准体系消失了,只剩下一堆内部特征都相同的事物。

——卡尔.曼海姆16世纪以来西方发生的科学革命,推动了18世纪最早产生于英国继而蔓延到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浪潮。在过去的200多年间,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成果比其5000年漫长历史中创造的所有还要丰富。这也包括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商业扩张的需要——经济利益的驱动改变了城市空间格局。各种商业场所,如市场、证券交易所等,在城市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公共区域成为新的中心。相对地,城市某些传统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建筑作为代价被牺牲掉了。城市景观呈现出追逐经济利益的发展状态:由于土地价格上涨,居住重新变得拥挤不堪;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又决定了最有价值的土地必须用于商业发展,因而城市建设急功近利,新建筑简陋而密集。

社会贫富阶级的分化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功能的不平衡性,公共空间开始出现供不同人群使用的类型,如专供富人使用的商品市场。人们只有逃出城市,去郊外寻找新的居住和活动空间,而交通技术和道路设施的发展又使这种设想在客观上成为可能。

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方格网的道路格局由于可以产生方便买卖和管理的长方形小地块而被迅速推广开来。这种标准化、均质的城市空间无限蔓延,一方面具有发展经济的灵活性;而另一方面又抹杀了城市内部固有的秩序和有机组成。它所形成的单调而乏味的城市景观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对社会功能的发展也难有贡献。而为了争夺经济利益,一些原本适合于建设公共开放空间的地块不复存在了。街道不得不取代公园和绿地成为容纳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总之,城市已经沦为经济发展和交通技术的产物,失去了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也失去了复杂而和谐、体现人类情感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城市景观。

在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上,人类已经在毫无节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源、生物、环境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了;工业生产过度集中的大量消极后果逐渐显现;工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衰退的城市之中——贪婪的人类注定要为这一切付出代价。

六.结论及思考

城市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能力的发展一路走来,扮演着融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载体,并且建立起一种统一而强有力的秩序以集中发挥人类的才能与潜力。城市景观作为这种共生关系中物质和文化双方面的体现,留给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

1.城市景观的发展从来都是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纯粹追求景观效果的做法没有生命力。

从城市形成的公共空间来看,它扩展了人类最初社会交往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使人类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在一定的形态和意识结构下世代延续。因此,在城市景观中就凝聚了城市文化的积淀,使人类相互联系和寻求发展的目标拥有了一个理性的、受控制的生存环境。例如:形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可以满足交流和审美需求的公共空间。它始终与当地1000多年前的历史保持着有机联系,到今天仍然具有完美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反地,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专门服务于富人的商业市场,在华丽的外表下粗暴地扼杀了人们要求平等对待的情感需要,人为地割裂了不同人群之间社会交往的联系,因而很难得到维持。

2.城市景观具有两点基本属性:精神象征性与物质形态性。

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象征性与物质性对于城市景观的形成和维持均很重要。例如:巴洛克时期建造的许多城市公园、林荫大道、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由于过分强调几何形式的象征意义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城市功能和人性需要。不适应人类尺度的外部形态,导致其难以适应时代的变迁,难以应付城市日益增长的复杂功能和历史保护的要求。其中伯纳姆(Burnham)主持规划的芝加哥城就是一个典型的华而不实的例子。1而资本主义城市扩张时期出现的新城镇的棋盘式规划从形式上看,似乎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市民生活的可选择性也很多。然而这种无限蔓延而成,缺少历史与文化积累的新城市却有“先天不足”的弊病——漠视人类对生活情趣的基本需要,缺乏可以引起联想的场所暗示(过于均质),也没有尊重人类社会交往的空间特性。例如:19世纪美国的辛辛那提新城规划就没有在精神意义层面给人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选择东方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作为案例展开分析呢?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也曾经孕育出许多伟大的城市,如:中国隋朝的大兴城,印度的政治中心德里,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京都,俄国的圣彼得堡等。它们在人类城市的发展史中同样具有不言而喻的研究价值。然而在世界发展早期各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的东方文明,自16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经历深刻革命而崛起之后,逐渐处于封闭、保守1Lewis Mumford,宋俊岭译. 《The City in History》城市发展史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

乃至落后的境地。在东西方城市发展过程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东方文明的世代延续与内向收敛,使得新的城市往往在旧城改朝换代的基础上改建而来,发展缓慢而稳定,在一定的规律限制下,很难产生摧枯拉朽式的全面改变与创新;相反地,西方文明得益于科学技术巨大进步所带来的创造激情和扩张需要,城市发展更具有跳跃性和革命性。研究这种新事物(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探索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内部条件,更有利于了解促进城市改变的本质因素,对于指导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无疑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另外,从东西方文明的文化内涵来看,城市特性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方强调统治者的权力集中,然而也鼓励个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城市具有统一而开放的格局,产生了很多内容丰富的公共空间和社会活动;而东方文明主张权力的绝对集中和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只是作为附庸的被统治者,因此城市难以给人们提供自由表现的舞台,缺乏公共空间就是最好的印证。例如在中国,尽管宋朝以后的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开放,然而这种改变是缓慢的,也与人们陶醉在自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满精神世界的状态难以对应。综上,对于研究人与自然互动性的城市景观来说,西方城市的类型也许更具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Hanid Shirvani. 《Urban Design Process》.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5.

2Aldo Rossi.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OPPOSITIONS BOOKS,2002.

3Alexander R Cuthbert. 《Designing Cities》. 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4El-Khoury Rodolphe, Robbins and Rodolphe. 《Shaping the City: Studies in History》. Theory and Urban Design, Routledge (UK), 2004.

5Lewis Mumford,宋俊岭译. 《The City in History》城市发展史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 6Stavrianos,L.S,董书慧等译. 《A Global History》全球通史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7Spiro Kostof,单皓译. 《The City Shaped》城市的形成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8H.G.Wells,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 《The Outline of History》世界史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9洪亮平著 . 城市设计历程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Formed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Western

Urban Landscape

Li Min-Zhi Sun Yi-Mi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of Tec.,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a view of historical analyzing,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ed process of ancient western city,it tries to discover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 also the motivating mechanism in back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logic,and then looks forward to abstract some good apocalypse for today’s Urban Landscape development. KEYWORDS: Ancient Western Urban Landscape; Formed and Development;Apocalypse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东西方城市发展及特点比较 摘要:本文从城市的起源说起,阐述了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19世纪,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发展,随着城市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有关城市的研究便应运而生,至今不衰。本文在论述东方城市特点的同时,与西方城市的特点进行简单比较,以期对此热门问题做一总结。 关键词:城市起源城市发展东西方特点 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 东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防御的要求。古人为了阻止洪水和猛兽进城,就把城墙修筑起来。后来,人终于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类自己,因为战争出现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城墙从一套成了两套乃至三套,护城河、壕沟也挖起来,只是为了抵御来攻打的敌人。第二是政治体制带来的影响。中国自始皇到清末,几乎都是中央集权,都城集全国之力修成,自然规模最大,各种设施最齐全。而在欧洲,一直都是小国分裂来分裂去,城市规模比较小。直到17世纪建立了君主专制后的大国,如英、法、德,才有了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大城市。第三是经济发展的影响。买卖带来财富,富有的地方就有繁华的城市。中国古代有可和天堂媲美的苏杭,占据交通要道,历经战乱却仍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会。欧洲海上贸易的繁荣带来的是地中海港口城市的蓬勃生机,意大利的威尼斯就是这种机缘下的产物。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故在此阶段前期,即战国至东汉末,当时我国历史的政治局面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与稳定的时期,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是由点的分散与狭小变化为点的相对集中与扩大。而后期,从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我国境内政权不是呈鼎立状态,就是呈南北对峙或分裂局面,政治动乱持续,战争频繁不断,表现在城市的发展趋势就是不稳定,许多城市的兴衰具有政治、战争作用的突发性。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除政治的再次大统一以外,大运河的开凿,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运河两岸、南方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湘鄂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中国园林的起源是从模仿第一类自然开始;欧洲园林是在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 “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一、英国的景观设计 唐纳德(Christopher Tunnard) “把握日本庭院的本质,他提出:‘要从对称的形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提倡尝试日本园林中石组布置的均衡构图的手段,以及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园林的精神实在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的严格划分,运用割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 本特利树林Bentley Wood 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 第一阶段: 彻德峡谷工程(Cheddar Gorge) 迪去雷庄园(Ditchley Park) “在园中杰里科设计了一个有喷泉的下沉式的半圆形水池,水池被紫杉高篱围绕着,人们可以在水池中戏水。杰里科还沿着水面设计了一个长平台。” 第二阶段: 肯尼迪纪念园(The Kennedy Memorial) “‘白色纪念碑、美国详述、开阔的草地、规整的小路、冥思的石凳、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杰里科希望参观者能够仅仅通过潜意识来理解这朴实的景观。 舒特住宅(Shute House Garden) “水池、杜鹃花、古典雕塑、链式小溪、小瀑布、喷泉、平整的草地” 第三阶段: 莎顿庄园(Sutton Place)

“被认为是杰里科作品的顶峰。杰里科试图赋予园林一些含义,是要引喻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系列的食物和思想。鱼形的吃糖和小湖,引喻水和更神秘的东西,它与周围的小山精心组合,代表着阴阳结合。整个园林似乎微妙地潜藏着一些当今世界之外的东西。他认为,景观是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在这种意义上,莎顿庄园的设计是连续的,是现存轴线、视景线和原先设计者可能的设计意图的发展 ” “杰里科喜爱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绿篱、雕塑、链式瀑布、远景、凉亭、座椅、棚架、瓶饰、花篮、长平台、长步道、丰富的水景如池塘、瀑布、跌水、水池、喷泉等、视景线、植物。” 二美国的景观设计 斯蒂里Fletcher Steele 瑙姆科吉庄园(Naumkeag) 午后花园(the Afternoon Garden) 平台花园 “草地上斜向布置着弯曲的砾石带和中间的月季花坛。这至关重要的曲线形式由远处Bear山的曲线产生,自南部的草地开始,至树林中截止,这是在统一的设计中把背景地貌形式融于前景的第一次尝试。” 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 “清晰的展示了他运用透视法对地段富有想象力的处理。这个设计既是园林,也可看作是雕塑。” 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 “这种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为人们创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被称之为‘加州花园’(Califonia Garden)" “关键是要把握尺度并在规则的建筑与外围的自然景观之间进行微妙的转换。” “他的作品开始展现一种新的动态均衡的形式:中轴被抛弃,流线、多视点和简洁平面得到应用,质感、色彩呈现出丰富变化。‘立体主意’、‘超现实主意’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流动的平面。” 金门展小花园(Golden Gate Exposition) 唐纳花园(Donnel Garden)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得理论与实践——王向荣笔记第一章西方得园林传统 1、了解西方得造园传统 按自然状况得不同,将自然划分为不同得类型: 1)第一自然为原始状况得大自然 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得形式发展 2)第二自然为农业生产状况下得自然 西方理想中得天堂就是适合农业生产得富裕得土地,就是模仿第二自然开始得,就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得自然,就是几何式得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得道路开始发展得。 2、园林与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法国:绝对君权,路易十四 英国:乡间田园,18世纪中产阶级性格与教养,气候阿拉伯世界:干旱劳作得艰辛与对富足、慵懒得羡慕中国:“寄情于山水”、“归来”,政治态度与道德评价 3、古埃及园林得特点 1)一般就是方形得,四周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 2)珍视水得作用与树木得遮荫;园内成排种植庭荫树,园子中心一般就是矩形得水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池边有凉亭。 3)园林就是规则式得,并有明显得中轴线。古埃及园林派克玛拉(Pekhmara)平面图纸草花式,棕榈式 4、古希腊园林得特点 1)位于住宅得庭院或天井之中; 2)园林就是几何式得,中央有水池、雕塑,栽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为以后得柱廊式园林得发展打下了基础; 3)神庙附近得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得场所。 位于德尔法(Delphi)得古希腊神庙 5、古罗马时期郊外大型园林得特点 1)园林因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得台地,用栏杆、挡土墙与台阶来维护与联系各台地。 2)园中一系列带有柱廊得建筑围绕着一些庭院们无法预知下一个空间得形态,这如同让人渐渐地步入一个天方夜谭得场景。 2)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得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得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得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3)建筑与花园中得各种装饰变化细腻,特别就是瓷砖与马赛克饰面色彩华丽,精致而堂皇。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狮子院 8、文艺复兴园林得特点 1)在视野较好得山坡上依山而筑,成为坡地露台花园; 2)尽管园林就是几何形得,有些还就是中轴对称得,但就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西方风景画的概述 ▲中国画家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在山水画中体现自身的情感;西方画家则通过使用与中国画截然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体现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同时,由于东西方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起源: 西方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美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荷兰的著名画家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当时的一些意大利的画家还描绘了理想中的恬淡的田园风景,这与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心中的天地”有几分神似。此外,法国的普桑等人也在风景画中配置很多古代的神话人物作为点缀。在西班牙,格列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也留下不少传世的风景画名作。直至18世纪,英国出现了伟大的康斯太勃尔,才使风景画取得了决定性发展。他学习荷兰画家的风景画,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透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以柯罗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演进 要理解西方现代景观,必须借助于其时代的理论支撑——哲学和美学的分析。20世纪的哲学、美学表现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碰撞和渗透,并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 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阶段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和“新艺术运动”促成了景观审美和景观形态的空前变革,而欧美“城市公园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景观的科学之路。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广泛应用阶段 从20~30年代美国“加州花园”到50~6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都集中表现为“现代主义”倾向的反传统、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 3、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生态主义”为60~80年代的主潮,另一方面,现代之后的“非理性”促成了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从影响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因素的角度分析,也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现代艺术和审美的启迪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审美情趣个性化,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具体实现。早期的抽象艺术为景观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则直接参与到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形成中,形成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多种风格的景观设计。 2、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科学哲学和“现代主义” 的理性现代景观构筑设计范式,关注空间、功能,并使“生态主义”的方法论成为60年代景观设计的主潮;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景观设计的科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设计手段日益丰富。 3、现代哲学的启迪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研究的是如何表达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表达”,使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艺术形态和科学技术后面的“意义”,由此引导出一系列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神秘主义、叙事性、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赏析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赏析 指导老师:***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11-02 学号:

景观设计先驱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摘要: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因设计纽约中央公园而声名显赫,并因创办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及设计了大量亲近普通市民的景观作品而被人们尊称为“美国景观设计之父”,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关键词:奥姆斯特德、现代景观设计、纽约中央公园、景观设计师;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903)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其与合伙人沃克(Calvert Vaux)在100多年前共同设计的位于纽约市的中央公园。这一事件既开了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她标志着普通人生活景观的到来,美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从中央公园起,就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他对结合考虑周围自然和公园的城市和社区建设方式将对现代景观设计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他是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原则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向美国景观引进郊外发展想法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奥姆斯特德的理沦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美国自然风景园运动的发展。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简介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他是他的家族居住在该城市的第8代。在他4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从7岁开始他从住在一起的外乡牧师那里接受学校教育。他的父亲是-名成功的布料商,也是风景的爱好者,奥姆斯特德的假日大多花在与家人从新英格兰北部到纽约州北部"寻找美丽风景的旅行"中。1837年当奥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在接下去的20年里,他努力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在后来景观设计职业的创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一家纽约布类商店工作,并因与中国的贸易旅行了一年。在1848-1855年间,他学习了测量和工程学、化学、科学种田,并在斯塔滕岛上经营了一家农场。1850年,他和两个朋友用6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和不列颠诸岛上徒步旅游,从中不止领略到乡村景观,还参观了为数众多的公园和私人庄园。在1852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作《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同年12月,作为《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他开始了在仍受奴隶制统治的南方的旅行,这是他两次南方之旅的第一次。在1856-1860年间,他发表了3本关于南方的旅行说明和社会分析著作。在这段时期,他用他的笔杆反对奴隶制度的向西蔓延,争取南部各州奴隶制度的废除。1855-1857年间,他是一家出版公司的股东以及《普特南月刊(Putnam’s Monthly Magazine)》的主编,这是在文学和政治评论界首屈一指的杂志。在这期间,他有6个月的时间住在伦敦,并在欧洲大陆上多次旅行,其间访问了很多公园。 因而,当他开始以景观设计为业时,奥姆斯特德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给他的设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着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着,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差异 衡南县教师进修学校贺雯 【摘要】中西方艺术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孕育了当今世界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可谓泾渭分明,它们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绘画表现出一种写意性,注重的是一种高雅的美,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写实性,注重的是一种豪华的美。在此,我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山水风景画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于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比较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对象、创作理念和造型手法等诸多方面,归根到底,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表现对象 西方的风景画在表现对象上可谓包罗万象,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物无不包括在风景画的取材之中,但西方艺术家在选取对象时,表现与人有关的风景环境略多于纯粹的自然风光,他们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的题材,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而中国的山水画画家的描绘对象虽然也涉及自然风景的方方面面,但它多是以表现“纯”自然风景中的山水为主,表现人文景观和生存环境的“界画”次之。在自然风景中,又以“大山大河”为主要题材,描绘其它题材类型的作品次之,这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对象方面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倾向于抒发对大自然的天籁之美的欣赏,而西方风景画似更关注大自然与人的具体生存关系。 二、创作理念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原则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为此,要求山水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对大自然的观赏、认识和感受,与自己对社会生活

的体验认识相融合,酝酿为胸中意象,抒发为画面情景。所以,中国山水画更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移入和在绘制形象的笔法中的彰显。如元代倪瓒《六君子图》,它描绘的是江南秋色,画面中的山坡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它们疏密掩映,姿势挺拔。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笔法简洁疏放。此画用以枯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作者借简洁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落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西方风景画的创作原则是通过创造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美景,使观者在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过程中,获得对某种精神内容或情感理想的体验。他们强调对景写生,从现实中感觉大自然,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大自然的理解。为此,西方风景画以符合视觉真实的写实手法为创作的基本手段,视具有特定时空真实感的风景美为象征精神意义的基础。如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它是一幅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的草丛和茅屋,它是画面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树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也似乎可以听到,画面中对空气和绿树上光泽的表现则尤其令人感到钦佩不已。所以,西方风景画相对更重视对自然景观的形象再现。 三、表现方法 在表现方法方面,中国山水画对对象的描绘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多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能够反映物象特点的程式化手法。在构图处理上,讲究“散点透视”,讲究“以小观大”,以游动视点巧妙地组织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的关系,可以根据作者需要,移动立足点来进行观察,凡在立足点上能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因而多有长卷式作品。同时,在笔墨技巧中形成了规范化的各种皴法和点苔法。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董源的《潇湘图》。西方风景画对描绘对象既强调整体把握,又讲究细节真实,特别注意对象的具体时空特点的把握和表现。在构图和空间处理上,采用焦点透视法,追求再现特定视点、时间、空间中的光感、色彩感的真实性。表现手法早期以细腻平滑为主,色调统一,色彩和谐,18世纪中后期以来逐渐向重视笔触、肌理、色彩的鲜明个性化发展,并日益加强了主观的表现性。应当看到,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主观表现性,与中国古典艺术中的主观表现性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中国古典艺术中的表现性,是基本偏于主观的表现性,而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性,则是一种鲜明的强调个性、强调反叛精神,甚至追求完全摆脱客观现实(如抽象表现主义)的主

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摘要:景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建筑、布局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园林景观差异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那么,什么是园林呢?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摘自《风景园林设计》) 然而,中西方园林景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差异。现就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二、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

西方风景画演变

一,端倪: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风景画 人类生存于自然之中,在日常活动中除了和人打交道外,便是和自然打交道。人们在注意自然之后,开始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于是在比较早期的绘画中出现了风景画(如庞贝壁画)。由于宗教势力对人们的探索思想的禁锢,大多数艺术都被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所取代,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对神的崇拜,社会的现实使得风景画在欧洲历史的一个相当长时间里鲜有作为。这种状况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才有所转变。 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逐渐把人的价值从宗教中独立出来,并得到肯定,欧洲人向希腊人学习民主,也像优秀的先民一样开始研究自然,于是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的自然认知能力和技法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画历史画的天下,虽然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题材(如勃鲁盖尔),而基本面貌仍是以画人物的主题性创作为绝对统治地位的,而风景内容的绝大部分出现在主题性绘画的背景中,只有极少数独立出现的风景画。 达芬奇创作出第一幅独立的风景画,一幅开阔的风景素描,这位对自然有着极大兴趣而且博学的画家以超乎常人的热情描绘自然的一草一木,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素描。在这些众多的描绘植物,山川,水流的画中,透露着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兴趣和一种超乎个人的大气与浑成,这在以后的伟大的风景画家中也是屡见不鲜。 如果说意大利南方对于风景发生兴趣,而在那时候并未画什么完整的风景画,只是更多的去描绘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植物的话,那么无独有偶,在北方,丢勒也以同样的热情,如达芬奇一样描绘植物,动物,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耐心和兴致勃勃致使他用尽心思细致地描绘一株植物。作为西方水彩画的鼻祖,丢勒画了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水彩风景画。这幅风景画显然与他描绘植物,动物的绘画一样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并不考虑将其出售,因为那时的画家并不以此题材为生,真正的第一批职业风景画家到十七世纪出现。 二,源起:十七世纪——职业风景画家的出现 十七世纪在欧洲大陆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它开始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真正走上了欧洲历史舞台的序幕。新兴资产阶级的艺术趣味与工业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直接导致了绘画面貌的巨大变化。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纷纷独立出来,并且各自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社会的需求,形成了最初的美术品市场,美术商业化的局面出现。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欧洲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风景画家,最早期的代表是扬·凡·戈延,代表作有《河上要塞》,《埃延附近的莱茵河》,这些画尺幅较小。那时还没有实景写生,而作品却是基于对自然景物的细心观察的,那种逼真细致的画法是适合当时买主的口味的。 荷兰风景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鲁依斯达尔和他的学生霍贝玛,这些荷兰小画派的风景画家们描绘的风景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体现了常人生活中的情致,可以说风景画家的情趣与欣赏者是一致的,由于是对于现实景致的感情而必然导致对画家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因而那时的风景画家主要的精力便用在努力增强技艺,以描摹现实中的情致而无更多的追求,这与其他地方和后来很多画家有所不同。同时由于这种状况,第一批风景画家们为风景画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技术经验。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并不以风景画为主业的画家——维米尔,他的著名的《台夫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十分精致的迷人的作品。 同时期的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普桑与洛兰共同开辟了法国风景画的辉煌开端。与荷兰画派的小景不同,它们的颇有气势的宏大场面深具古典的内涵。普桑的风景画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倾向,深沉而肃穆,因而有了更多的哲学意味,画面的崇高的精神倾向使之有了深厚的历史感。作为历史画背景的风景在古典绘画中往往显得概念,不如现实中的鲜活,不像以后很多风景绘画作品中描摹得那样真实与接近生活,然而正是由于古典对于共性的描绘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知识讲解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演进 要理解西方现代景观,必须借助于其时代的理论支撑——哲学和美学的分析。20世纪的哲学、美学表现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碰撞和渗透,并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 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阶段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和“新艺术运动”促成了景观审美和景观形态的空前变革,而欧美“城市公园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景观的科学之路。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广泛应用阶段 从20~30年代美国“加州花园”到50~6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都集中表现为“现代主义”倾向的反传统、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 3、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生态主义”为60~80年代的主潮,另一方面,现代之后的“非理性”促成了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从影响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因素的角度分析,也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现代艺术和审美的启迪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审美情趣个性化,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具体实现。早期的抽象艺术为景观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则直接参与到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形成中,形成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多种风格的景观设计。 2、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科学哲学和“现代主义” 的理性现代景观构筑设计范式,关注空间、功能,并使“生态主义”的方法论成为60年代景观设计的主潮;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景观设计的科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设计手段日益丰富。 3、现代哲学的启迪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研究的是如何表达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表达”,使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艺术形态和科学技术后面的“意义”,由此引导出一系列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神秘主义、叙事性、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国内外城市形态发展综述

1工业文明前期 公元前1500年,商朝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寝后朝” 式建筑布局事例 公元前1100年,我国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开国之初就有了满足等级制度需要的城市形态的规划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制度代表了正统的体现王权意志的营造观念和理论。 几乎同一时期,《管子》一书提出了与《周礼.考工记》截然不同的灵活性、因地制宜、遵从自然的观点。《管子》中的“乘马”曰:“因天材,就地利。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则”,“凡例国度,非于广州之上,比于大山之下,高毋近旱而水租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重要贸易城市米利都出于“商业的殖民地系统需要” 发明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棋盘方格网都市形式。 于此同时,希腊发明了最早的神居广场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方案。 15、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切斯科.迪乔治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上, 制定了一个道路按放射状、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的城市方案。“统一完整的构图轴线方法直接影响了17、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布局实践,其美学构图上的作用和意义影响至今。 2工业文明时期——历史进化的转折点

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城市自然有机发展的传统。 刘易斯.芒福特认为“1820-1900年之间,大城市里的破坏与混乱状况简直和战场上一样“。城市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种种危机。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欧文和傅里叶关于理想城市的设想和实践。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他的著作《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在认同工业文明的前提下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体系进行研究,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极限的概念,而是城市群体有机组合。 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散、疏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应该以组成城市联盟的形式来解决。在保持田园城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的同时,达到与大城市同等的公共生活质量。这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871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预言了一个微茫的希望——“人类还可以继续提高到一个更加伟大的幸运命格“。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提出了“带形城市“的概念,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可以沿着交通轴线呈带状无限制发展。”带型城市“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得到了新发展,并逐步演变出”连续功能分区“的思想。 1889年卡米罗.西特发表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城市建筑艺术》。他系统调查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产及其艺术价值,并首创现代建筑的“视觉艺术“准则。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透视观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透视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透视观,文化理论研究, 侯靓约2914字 中西方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使得艺术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方向和为历程。而要了解中西方绘画透视观的异同,首先要先了解两种画种的起源及发展问题。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则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曾提到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并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而画论的出现,则证明中国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算是完全成熟,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则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并不单单是物理的空间观,而是置身天地的空间概念,也是中国画家寻求的“神游”意境的表现。中国画家相应地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这也是在中国文化背景和思想中形成的视觉上的心理空间。而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才受到西方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开阔美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如达芬奇所说,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风景画所描摹的自然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的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他们对于空间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空间的认识,即科学的空间。

完整word版,《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着名城市理论家。在着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着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