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国外研究综述

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国外研究综述

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国外研究综述
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国外研究综述

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国外研究综述

对近几年来自国外权威数据库关于在线消费者行为的相关文献做总结综述,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待解决问题。当前关于在线消费者意愿的研究表现为四大特点,分别表现为电子商务中的行业划分更加细化,关于再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网站忠诚度的研究逐渐增多,实证分析方法更加丰富以及研究关注点逐渐集中于研究消费者心理、忠诚度等。

标签:在线消费者;消费者行为;消费者意愿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ab18771036.html,ki.16723198.2017.17.033

1在线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意愿的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述,分别是基于消费体验理论的在线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基于特定因素或事件的在线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结果和基于行业细分的在线消费者影响因素及结果。

1.1基于消费者体验理论的在线购物行为研究

在线消费者行为中,寻求体验是消费者在线购物的一大动机,当消费者与网上商店的环境、服务人员、政策及管理实践互动时,就产生了在线购物体验,从而导致消费者最终的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

在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善用技术接纳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对电子商务消费者层面的购物体验和态度行为进行建模。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在1989年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模型,该模型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分别为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以及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Gomaa Agag等(2016)将信任因素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相结合,以第三方虚拟旅游社区为平台,研究消费者对于在线旅游社区的参加意向及口碑对旅游项目的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旅游社区的意图正向影响购买意愿,且购买意愿进一步能够产生积极的口碑,此外良好的口碑又反作用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Lei-Yu Wu等(2014)从关系交换出发,定义了一个由信息搜索成本、道德风险成本和特定资产投资三部分组成的概念化成本结构,一方面对价值相关关系的TCE成本构建以及对顾客重购意向含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阐明了三种不同的成本对感知价值和回购意向的相对重要性,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感

团队管理研究综述

团队。科研团队通常有三种组织形式:专职团队,独立于组织的日常运行,并保持财务的独立性;跨部门临时团队,其特点是研发工作与日常工作并行,在管理上注重部门协调;技术改进团队,其特点是范围小,方式灵活,但是注意把握项目运行的时机‘21。 科研团队有效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1)团队绩效,即团队的工作是否能满足需要和接受检查或是否能满足数量、质量和时效方面的要求;(2)团队成员满意度,即团队成员是否能在团队中体验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3)团队生命力,即团队成员是否能持续不断地共同工作。测量科研团队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常用模型是“输入—过程一输出”(IPO)模型。“输入”主要是指团队的结构、成员和环境特征等;“过程”主要是指团队中的质量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质量因素是与团队互动质量有关的变量,如沟通、合作以及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是与团队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有关的变量,如群体效能感(群体对组织实现目标的总体能力的共同信念);“输出”则是指团队的有效性‘21。 2.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主要集中在科研团队绩效的实证研究,-其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对欧洲六国所做的一项跨国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结果发现领导力、研究单元规模、科学家之间及研究团队之间的沟通、激励、任务规划、配置和执行方面的特征与科研群体绩效显著相关,并未发现财力、物力因素与科研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1。 国内蒋日富、郭传杰等人通过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认为团队领导、团队沟通、团队激励、团队任务特征、团队凝聚力、团队异质性、团队目标、成员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关系是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H】,陶沁认为团队的领导方式、团队的激励机制、团队管理制度和团队文化与团队创新能力和绩效密切相关∞J,实证结果如下:(1)团队领导和团队目标是影响科研团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团队规模。(2)团队领导应该具有很强的学术洞察力、社交能力、崇高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而对是否具有成功领导重大项目的经验和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没有过高的要求。 3.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综述 科研团队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研发团队组 建、团队冲突、团队学习、团队激励、团队精神建设、团队报酬设计和团队工作机制等角度。 Torres等人提出了基于技能的柔性的“圆”型科研团队代替基于过程的“金字塔”型团队;Nurmi等人认为冲突一方面产生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对团队的管理不是避免冲突而是有效地管理冲突;Keren等指出要动态地分析冲突,在引入时间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冲突出现的时间段以及在此时间段内冲突的类型,使绩效和各种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冲突分析框架∞1。 雷家骑等人认为通过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关系来激励科研人员创造知识性资产的积极性,给予他们知识产权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企业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激励框架:兴趣激励、报酬激励、工作环境激励、信任与职位激励、以及产权激励Ⅲ。柳卸林等人提出团队科研知识要进行三方面的整合,团队自有技术知识与新构思及新技术知识整合、与模仿所得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与市场需求进行整合【Bl。曾德明等人对我国企业科研团队管理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科研活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要素的总体评分不高;(2)只有1/3的企业考虑了核心人员的权利,团队成员对现行激励政策的满意度偏低;(3)国内科研人员对金钱财富的激励需求比国外的强烈的多一1。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文化的资源支配权高度集中下的集体主义对科研人员有着很深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资源支配权一直高度集中,其原因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参与生产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少数服从多数等不良决策后果的出现,社会把资源配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精英群体。另外,全民族制度创新能力的有限性阻碍了人们构思设计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群体中的人才在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下都能够共享资源支配权,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进而产出最大化。 组织内成员资源配置权的差别导致组织内部权力差距大,权力差距与等级观念、论资排辈相近,组织内看重称号、头衔和地位,使成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的尊敬。相反,权力差距小的社会能淡化不平等,上级仍拥有权威,但下属并不恐惧或 一61—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及其启示

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动态趋势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概况 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 e以及Milman和Pizam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的感受以及满意程度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11-16]Mayo认为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景色、气候和等方面的差异[17]。Anderssen和Collberg也作了类似研究,发现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存在8种属性差异[18]。Goodrich则对旅游者关于旅游目的地感知和判断的相似性做了评估,发现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在娱乐和文化生活模式方面有相似性影响因素[19]。Po-Ju and Debora h在调查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主要取决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人口等统计变量[20]。态度、行为和社会阶层方面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旅游形象的感知[21,22],在旅游目的地吸引下,在旅游客源国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会产生不同的旅游满意度;收入较低和水平较低的旅游者、低层社会的旅游者、老年旅游者对旅游形象感知的期望较低,会认为到国外度假是奢侈消费,因而旅游满意度较高。 由于旅游决策归因于目的地形象,国外许多研究者试图解释影响选择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因素,Crompton的实证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形象因素都会影响旅游决策[23]。旅游形象的感知属性,可以通过感知的目的地之间的类似性,识别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对于其他目的地形象的优势与劣势[24-31]。John认为通过RG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评估,避免了其它方法所产生的固有偏见,使旅游感知形象更利于解释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各自特有的旅游环境结构,更有可能成为决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务交往与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旅游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的细分市场。尽管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和休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低,但其创造的市场利润却不容低估。 所谓商务旅游产品,是指以满足人们出差、参加会议和各种展览会、进行商务活动或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商务洽谈、业务交易等商业性活动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商务旅游产品包括各种国际大会、学术会议、专业会议、商业交易会、商品博览,以及依托各种大型体育活动、节庆活动等而展开的旅游活动。从总体上看,商务旅游在全国的发展很不平衡,但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一是欧洲作为商务旅游最早产生和发展的地区,举办会议及展览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务旅游的发展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约占全球的60%。随着欧洲市场的形成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欧洲商务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仍然看好;二是北美地区一直是国际商务旅游的重要地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和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发展,北美仍然是国际商务旅游是重要地区之一;三是亚太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旅游呈现出急剧增长的发展态势,以20%的比例位居全球第二;四是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商务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人数仅占4%,但整体上处于发展状态。目前,商务旅游的利润高达20%~30%,2011年全球商务旅游支出超过一万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四千亿美元。据西班牙马德里展览协会估计,西班牙展会每年展场、住宿、餐饮等所创造财富的总效益可达32亿欧元。另外,根据澳大利亚旅游预测委员会的报告,在未来的10年里,来澳旅游者的数量将比目前翻一番,达到1040万人,其中商务旅游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新加坡旅游局计划2015年将商务旅游及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业的收入增加至105亿新元,同时维持该领域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毫无疑问,商务旅游所创造的利润是如此之大。因此,要在商务旅游市场中站好脚跟,不仅只了解世界的发展现状,还要了解本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商务旅游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一下四点:一是市场规模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队伍的规模在逐步壮大,并且这一群体普遍具有高收入、高素质和高职位等特点,出于注重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公司外部事务等原因,商务人士进行商务旅游日益频繁,使得以会议、展览和培训等为目的的商务旅游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商务旅游的支出已经超过100 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份额的1 /5。二是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国际商务旅游企业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其业务扩展的重点市场,目前,众多知名商务旅游企业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除了美国运通这样的旅游业巨头外,部分航空公司及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也纷纷涉足我国商务旅游市场,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我国商务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商务旅游是随着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综合实力增强发展起来的,商务活动发达的城市往往成为商务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各地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举办各种推介会等方式推进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我国排名前三位热点商务旅游城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商务旅游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四是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专业化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发展的软肋,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商务旅游企业的服务还停留在代购机票、代订酒店等单一服务阶段,缺乏如国外成熟的商务旅游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系统服务。即使是在商务活动十分活跃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往往因为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而制约了本地商务旅游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完善商务旅游服务市场越来越重要。只有从中找出不足之处,才能使我国的商务旅游发展前景更

S企业团队建设研究【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S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21世纪是人才战略的时代,在社会生产中,人不仅与物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发生关系,在生产中建立平等、互助、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使人有一个团结、和谐、友好相处的生产工作环境,这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重要。团队这一概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依靠团队推进,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团队建设是一种组织创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团队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掘员工的潜力,为建设高绩效的企业作出巨大贡献。 本课题就是就近年来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团队,进行的一些分析和讨论。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的理论和抽象的归纳概念,结合企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阐明团队建设的原理,主要从对团队建设的定义和内涵出发研究“什么是团队、怎么建设团队”,了解团队建设的结构和功能。 2、介绍S企业简介、企业内的团队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该企业团队建设内部环境综合诊断评估。 3、以S企业为具体案例,进行调查数据研究,深入分析企业的团队建设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4、最后针对S企业的特点,建议制定S企业团队建设的目标模式企业内的团队建设推进方案,指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二)基本要求 1、进行团队建设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不得少于10篇,并按时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 2、认真解读资料内容,在充分理解该课题主要内涵和技术要素的基础上确定撰写结构和主要内容,写出开题报告。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是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和区域相互依存理论的延伸,是对生产力布局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动态描述。 1.“点一轴”开发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oChristallar)和规划学家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中心地理论重视“点”的作用,认为不同等级中心的市场有差异,使各城市产生等级分工;生长轴理论重视“轴”的作用,认为由于交通干线成为连接各中心地的纽带,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一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这一理论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J·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V·NICho1S)、赫希曼(A·Hirshman)等人的论证和发展,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包括“吸引中心”和“扩散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这一理论已被我国理论界普遍接受,并已应用于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实践中。 3.不平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经济互动效应,如果利用得好,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有利。代表性理论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adal)提出的“循环累积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hman)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等。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上的“热点带冷点”、“热点促温点”的合作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在前后者之间的经济效应上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随着发展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这是地区间相互联系与合作的结果。

国内外公司创业投资研究综述

The Capital Luck Camp | 资本运营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74国内外公司创业投资研究综述 杨烨 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摘要: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鉴于在实践中的普及,CVC投资近几年在学术界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国内外公司创业投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分别从CVC母公司和创业企业两个视角对CVC 投资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现有研究现状提出不足之处并阐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公司创业投资;CVC母公司;创业企业 公司创业投资(CVC),是非金融企业进行的少数权益投资,投资对象为创业企业,投资目标主要是希望获得战略收益。一项CVC 投资活动涉及的对象包括投资方、投资中介和被投资方。投资方,即CVC母公司;被投资方,即被投资的创业企业。从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国外学者就对CVC活动展开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逐渐加大对CVC投资的关注和投入。本文将从国内外两方面,基于CVC母公司和创业企业视角,探究近年来关于CVC研究的相关文献理论,归纳总结当前CVC研究成果概况。 一、国外基于CVC母公司视角的研究文献 (一) CVC母公司的投资动机 Lantz等(2011)基于理论研究,对CVC投资的动机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分别是:技术需求、提高R&D能力、追踪市场以及财务收益。和内部创业相比,CVC投资帮助CVC母公司管理风险,应对不确定性,通过学习增加议价能力(Henley,2007)。此外CVC投资的战略目标还包括识别潜在的并购目标、接触创业企业思想和文化等(Dushnitsky等2010)。CVC投资作为技术市场的预警系统和事前评价机制,可以了解到潜在并购目标的细节信息(Benson &Ziedonis,2009),为未来CVC母公司选择并购企业提供帮助。 (二)CVC投资实践影响因素 从外部因素看。行业因素可能会影响CVC母公司的投资实践。Dushnitsky& Lenox(2005a)依据美国1990-1999年所进行的CVC投资的数据进行实证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弱、技术变革高、互补性营销能力强的行业最能吸引CVC投资。Tong & Li(2011)探索环境因素对CVC投资决策的影响。另外,地域因素也会影响到公司的CVC投资决策。Gaba& Meyer(2008)基于跨界扩散视角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靠近VC发达地区时,或者VC发达地区的投资效果更好时,更可能采用CVC项目。从内部因素看。Gaba& Bhattacharya(2012)[8]认为当创新绩效在期望水平以上时,企业采用CVC单元的可能性较小;Noyes等(2014)探究CVC活动的企业网络联接位置对CVC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当企业与参与CVC投资活动的公司有直接网络联接或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时,更有可能采用CVC投资。 (三)CVC投资价值 学者们在研究CVC投资与公司价值间关系时,得出不同的观点。Dushnitsky& Lenox(2005a)的实证结果显示当CVC母公司的投资目标是获取新技术,则CVC投资会显著提升母公司价值。然而,Uotila等(2009)针对1989-2004年期间279家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结果表明,CVC投资的相对份额与公司的财务绩效间存在“倒U形”关系。此外,Yang等(2014)基于实物期权理论,从CVC投资组合多元化视角,采用1990-2004年参与CVC活动的189家上市公司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发现,CVC投资组合多元化与母公司价值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 二、国外基于创业企业视角的研究文献 (一)创业企业CVC融资动机 创业企业参与CVC活动,除了为获得创业资金,还为获取战略效益:比如分销渠道和营运经验等,并且CVC投资为创业企业提供声誉担保,建立与知名公司间的联系与合作(Ivanov&Xie,2010),提供发展机会。Maula等(2005)也同样认为创业企业能从母公司获取生产与销售方面有关的资源,例如新技术、资源、销售团队等。CVC 活动能帮助创业企业吸引新客户,建立商业信誉、提供新技术等,因此CVC投资越来越成为创业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创业企业CVC融资影响因素 创业企业的生产关系、资源需求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都会影响创业企业的CVC融资决策。具体来看,Hellmann(2002)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认为:当创业企业与战略投资者的生产关系之间是互补的,战略投资者是其最佳融资选择对象;当存在的是强替代关系,最佳融资选择是同时进行CVC和IVC融资。Katila等(2008)实证研究发现,当一家公司具备某种独特专用资源时,即使CVC母公司可能会不当占用资源,这时创业企业基于资源需求的考虑还是会冒险选择其作为伙伴。Dushnitsky& Shaver(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较差的地区,当创业企业的技术发明和CVC母公司的产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更易建立起CVC投资关系;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很强的地区,行业交叉更易形成CVC投资关系。 (三)CVC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 CVC活动可以促进创业企业获取知识,发展其战略能力。Weber & Weber(2007)的研究表明当CVC母公司与创业企业关系匹配时,会促进对创业企业的知识转移,双边互补性会对社会互动产生正向的影响,增进学习效益(Maula等,2009)。另外,具备不同特征的CVC母公司,对创业企业的能力发展影响不同。比如技术型投资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增加社会资本,咨询类投资者有助于培育创业企业的战略能力(ZuKnyphausen-Aufseβ,2005)。CVC活动能影响创业企业的战略价值,为创业企业带来声誉支持(Ivanov&Xie,2010),助力创业企业成长。R劵hm等(2017)依据CVC的投资动机对CVC进行分类,发现具有战略投资动机的CVC对创业企业的估值低于具有分析性投资动机的CVC,而具有财务投资动机的CVC的估值与具有分析性动机的CVC的估值没有显著差异。 三、国内学者基于CVC母公司视角的研究文献 (一)CVC投资实践活动 彭学兵和胡剑锋(2011)通过企业访谈和年报挖掘的方法发现,成熟企业更倾向于选择CVC投资;乔明哲(2013)对沪深市场1999-2010年期间的上市公司所参与的创业投资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参与CVC投资主要是为获取战略利益,投资模式由早期间接投资发展到后期的直接投资,多在创业企业的早期阶段进行CVC投资。 (二)CVC活动对CVC母公司价值影响 国内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得出以下不同的结论。林子尧和李新春(2012)经过实证检验结得出,CVC投资金额数与上市公司成长价值间呈现负相关。与之相反的是,孙健和白全民(2010)却发现上市公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b18771036.html,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作者:黄珊珊 来源:《商情》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与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对将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绩效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国家对创新的越发重视,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关于创新的研究又被推向一个新高潮。而企业创新的核心来自于其对创新的投入活动。围绕着创新投入,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所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研究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是去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近年来对国内外有关创新投入影响因素文献的梳理来看,主要可以将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分为三大层面: (一)宏观的国家及政府行为 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家及政府行为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政府补贴,政府干预等方面。如Xiaoyong Dai,Liwei Cheng(2015)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得到政府公共补贴与公司创新投入呈“S”型关系,政府补贴和公司的自有创新投入呈倒“U”型关系。朱平芳、徐伟民(2003)以上海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了政府的科技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组织性质 国内外学者也从企业组织性质方面研究了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从企业外部环境到企业本身性质,再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涉及到企业规模,所有权,合作网络,财务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因素。1942年,熊彼特率先提 出企业规模增大将导致高水平创新投入的假说,他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可以对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担负起一定概率的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额外开支。之后,国外学者进一步强调了企业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三)管理者本身特征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 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但Rynn(1997)指出Pearce所主张的从风险和安全两大维度对刺激需要加以解释是值得商讨的。他根据Beard和Ragheb的观点对旅游需要进行了重新归纳,即旅游需要包含智力的、社会的、能力的和规避刺激的需要。 有关旅游体验动机的研究大都以提供一个动机的分类框架作为目标。麦金托什(1985)的观点较为典型,他提出了旅游体验动机的四分法:健康动机、文化动机、社会关系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Jeffrey和谢彦君(1994)对英国赴华

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总结.doc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发展的现状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ISO/IEC对EB的定义:电子商务(EB)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内容与需求交换的一种术语。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律委员会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其他通信方式增进国际贸易的职能。 电子商务中的Commerce一词一般只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现在许多专家认为EC显得比较狭义,现在一般用Business代替Commerce一词,因为现在的电子商务里面还包括了客户服务,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以及对组织内的电子化交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模型的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就开始应用依赖,电子商务理论研究日益增多,各时期研究重点也不断变化。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专家提出了主要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型: (1)Nagi&Wat模型。香港理工大学E.W.T.Ngai和F.K.T.Wat两名学者归纳而正当额一个理论模型。Nagi&Wat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技术问题,应用问题,保障和支持问题研究四大领域。技术层面有安全、技术、支持系统等;应用层面包括网上支付系统、网上金融、零售、拍卖、教育和培训、市场营销和广告等;保障和支持层面宝库税收、法律、隐私、等公共政策和企业战略等。 (2)Kaufman&wden模型。模型是明尼苏达大学Carlson管理学院的Robert J.Kaufman及EricA.Walden两名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Kaufman& Walden模型由存在互动关系的技术、市场、产品、商务流程及微观经济等五大模块组成。技术层面是最基本层面,是企业改造和创造产品以及消费者享受便捷服务的基础;随着产品的更新和商务流程的改造,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更趋灵活竞争力也更大,会推动企业、劳动力、政府等微观经济层面的变革。 (3)Urbaczewski et a1.模型。模型由Urbaczewski,Jessup和Wheeler 三人提出。模型将电子商务研究分为组织层面、经济层面、技术层面和其他研究等四个层面。组织层面包括电子商务概况、扩散、接受程度及应用等问题;经济层面包括了从产业结构、市场监管,电子市场中介、信息成本等问题;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智能代理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安全技术、交易结算技术等;社会问题研究、行为研究及法律问题归为其他一类。 (4)Turban.eta1.模型。模型是E.Turban, D.King, J.Lee和D. Viehland等四人于2004年得出的。模型由三个层面、一个铺垫和一个中心组成。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战略:应用战略和评价等内容;铺垫是电子商务概况,由电子商务影响、扩散及区域性发展组成;三个层面中技术层面相对比较简单。由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支付、内容管理及网站开发等组成;社会与环境层面涵盖电子政务、网上教育、法律、道德及社会影响等;市场与经济层面包括电子市场概况、B2C 市场、B2B 市场及以网上拍卖为代表的C2C 等四类。 (5)Choi三维理解模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常务主任乔伊(Choi)教授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联合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三维理解模型,该模型主要从市场主体、产品形式、交易过程三方面的虚拟程度进行了分类。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由虚拟产品、虚拟主体、虚拟过程构成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的新兴发展模式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综述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大学生为解决就业压力过大的严峻社会问题,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个人追求,不断向自主创业领域寻求突破。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我国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类,总结相关经验与不足。研究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主要包含创业教育现状和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两个方面。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论述。然后总结归纳了大学生创业政策内涵,主要涵盖创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分析框架和实施模式四个方面。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创业是在当前就业困境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积极推行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与创业环境。大学生主动探索创业,在推动就业,提高自身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尽管其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依旧存在不足。本文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1] 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旨在寻求推进大学生创

业的最优对策。[2] 一、大学生创业研究概述 2004年至2013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共计约77888篇,各年研究成果数量所占比例大致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是呈现递增趋势的,并且自2008年起有了更热的关注度,增加的趋势越来越大,稳定在较高水平。这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创业情况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客观上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性。 由数据可得出,国内外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以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三方面,除此以外,还涉及针对创业环境、创业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其内容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模式、实现途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涉及高校、政府、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同样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关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得出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创业意愿。创业政策研究主要讨论了政府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重点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三大视角,综合分析大学生创业研究现状。[3] 二、大学生创业典型做法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各地区、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从资金、政策、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科技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339 □能源环境与节能 2014年第14期 当前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综述 杨 瑜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004)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为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2012年11月17日,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教育部提出职业教 育将重点推进“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八项工作之一,“推 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校 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 选择。因此回顾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有利于我们在范 围和深度上寻找差距,为探索出适合企业和高校良性互动的校企长效合 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外研究现状 创新理论是国外校企合作理论的起源。最早是熊彼得(1912)在其 《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罗斯伯格等学者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创新过程的三个特点:动态化、集合化和综合化;这些观点 把大学、研究机构纳入创新的主体范畴,与企业共同成为创新的主体, 进一步奠定了校企合作创新的理论基础。接下来的研究更广泛,涉及到 校企合作创新的激励与障碍因素、校企合作的宏微观层面、种类、动力 机制,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英国弗里曼教授(1987)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 中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国家行为,并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中的 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体)”,明确了政府在校企合 作中的重要作用。埃茨科威兹和雷德斯多夫认为“大学和产业的触角己 开始伸向了先前属于对方的领域”。奈斯比特也说“当今,大学越来越 更像是企业,而公司也越来越像是大学”,这些都为更深入地研究企业 和高校间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微观层面上,吉本斯(1994)提出了知识生产方式的传统模型和现 代模型。达尔齐(1994)的调查报告中显示82%的学者希望增加与产业 界的联系,而产业界希望与学术界合作的只有52%,产生这种差别的 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来自政府对大学进入技术创新过程下游的压力。 加勒特(1996)等从宏观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了研究,剖析不同制度环境下产学研合作的特征。吕思安(1996)研究表明,企业为技术人员把时间用在合作研究的执行方面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提供所需资源时,企业高校间的技术转移才会成功。 在实践层面,主要发达国家也成功形成了适合本国的行之有效的不同特色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尤以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攻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CBE”模式、俄罗斯的“学院—基地企业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硕果累累,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时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提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地方之间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来,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改革实践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1992年,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4年教育部在教高[2004]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宏伟蓝图。正是在以上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学术界对校企合作的探索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自2006年起,研究视角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制度经济学、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合作机理、演化博弈等方面上升到了国家创新系统方面。祖廷勋等从新制度经济学层面对校企合作的动力因素和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丁厚德等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融国家目标和国家战略于校企合作中,确立我国校企合作的重要地位。 吴晓研(2007)从高校与企业的知识需求与合作的价值分析出发,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白庆华等分析现有国家和地方法律及政策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遇到的瓶颈,以提出解决思路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李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学研结合长效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蒋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李光红运用演化博弈基本理论和模型对校企间合作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朱桂龙,李奎艳(2008)重点分析了几种大学—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景临英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博弈;谢科范论证了产学研结合的四种现代模式;任素宏构建了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企业间合作创新中技术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顾佳峰以北京大学为例研究如何从交易成本节省的角度来管理校企合作,进而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王崇伟(2009)归纳出三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办企业模式、行业办学模式、合作办学模式;陈文宾等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专家咨询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三种;钟利红、邓之宏分别从高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研究校企合作的动因。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邓之宏等研究的三重螺旋模型认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社会创新系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 1.政府政策强效推动,合作教育有法可依。从主要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来看,各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校企合作。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工业法》等一系列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推动双元制教育的发展。美国政府在颁布《职业教育法》后,克林顿总统又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把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 2.企业利益得到保障,全程参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如德国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能力 要求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德国通过行业协会资格审核的企业在承担职业教育任务的同时,既可以节省劳动力开支、降低新员工培训的各项成本,还可以获得国家经费补助、职教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减税等直接利 益。 3.确立完备的职业考核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受社会青睐。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技能很放心,因其“双元制”教育拥有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学生毕业时既要有学校毕业证,还要有企业的培训合格证和行业协会考试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证,持证方能上岗。法国教育部的文凭委员会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方向,其大部分成员来自企业界。社会大众、企业并不认为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水平要 差,相反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以其适当的理论储备和实用的动手能力备受企业青睐。 (二)国内外比较研究的几点启示 比较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长效合作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校企长效合作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要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有针对性的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其次要更新观念,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最后要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加强监督机制和制度保障。 国外的校企合作研究是根据其国情或当地的情形来实施的,我们不 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应该根据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体制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树山等.试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 [2]刘登梅.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1(5). [3]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赵久香.校企合作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概述[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