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

心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预案

1、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预防措施:

1)手术中严格按照相应操作规范执行,操作仔细,进修或培训医师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穿刺。

2)术后压迫止血应充分,嘱患者术肢制动6-8小时。

3)术后应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杂音等,如有可适当调整压迫止血器的压迫力度及方位。

4)必要时拔鞘前行ACT监测,少于170s是方可拔鞘。

处理预案:

1)如术后穿刺处出现新的杂音,应考虑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可能。

2)如杂音不明显,可调整压迫止血器或用绷带压迫止血并适当延长压迫时间。

3)如经上述处理杂音仍存在,可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明确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如为假性动脉瘤可在超声下行假

性动脉瘤凝血酶封堵术,如为动静脉瘘且患者有明显的下肢肿胀,可考虑外科修补治疗。

2、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预防措施:

1)注重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术前采取讲解、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式,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术后要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及心律、血压变化,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出汗、心慌等症状。3)对于有大量出汗、脱水的病人,拔管前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补充液体量。

4)拔鞘时应备好急救药品,必要时鞘管周围皮下注射利多卡因,拔鞘后的压迫止血必须用力恰当,避免用力过度。

处理预案:

1)介入术后患者,特别是压迫止血、拔鞘管或疼痛刺激时应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有无胸闷、憋气、恶心、呕吐、

出汗等症状。

2)如患者在压迫止血、拔鞘管或疼痛刺激时出现胸闷、憋气、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时应考虑血管迷走反射。

3)术者应立即消除刺激因素如适当减轻压迫止血力度、暂停拔鞘等操作。

4)护士立即给予快速静脉补液扩容(视患者年龄、心功能情况而定),并准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在医生的嘱托下给予静脉推注阿托品,必要时可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5)给药的同时术者、护士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安慰,消除紧张情绪。

6)处理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

3、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1)术后严密监护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ST段、T波的变化。心绞痛复发预示支架血栓形成或冠脉急性再闭

塞,须高度重视。要严密进行心电监护,必要时行溶栓治疗。2)术后需合理地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必要时可通过检查ACT指导抗栓治疗。要勤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的术侧肢体有无麻木,细心观察患者穿刺术侧肢体颜色、温度,仔细观察对比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对称,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3)术中尽量避免支架贴壁不良,选择大小合适的支架。

处理预案:

1)如患者PCI术后再次出现胸痛等症状,伴心电图ST-T改变,应考虑支架内血栓形成。

2)诊断明确后可考虑给予急诊PCI或静脉溶栓治疗。

3)如出现低血压等情况可考虑及时行IABP治疗。

4、对比剂肾病

预防措施:

1)术前对患者进行对比剂肾病危险分层,发现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2)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应用渗透压较低的对比剂,并尽

量控制对比剂用量。

3)对于高危患者应用对比剂前后给予适当水化(1.0-1.5ml/kg.h滴速持续静滴12小时生理盐水,保持尿量75-125ml,根据心功能采取个体化的策略),术后嘱患者多饮水。

4)术前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特别注意二甲双胍、ACEI/ARB。

处理预案:

1)如术后患者出现少尿、无尿、水肿等情况应考虑对比剂肾病可能。

2)给予静脉输液水化,必要时可行CRRT治疗。

5、肺栓塞

预防措施:

1)对有肺栓塞高危因素的病人,术前可给予适当抗栓治疗,特别是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缺血性脑卒中史的病人。

2)术中给予充分肝素抗凝防止血栓形成,术后给予适当抗凝治疗。

3)监测ACT、凝血象等指标指导术中、术后抗栓药物的使用。

4)术后返回病房立即开始下肢按摩,由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5)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6)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主动活动,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每小时12~15次,以增加横膈肌运动,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7)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逐渐增加肢体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力锻炼。

8)要勤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的术侧肢体有无麻木,细心观察患者穿刺术侧肢体颜色、温度,仔细观察对比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对称,动脉搏动是否正常,单侧下肢是否明显肿胀,测量双侧下肢周径等。如患者出现一侧肢体较对侧异常肿胀,应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给予积极处理,防止肺栓塞发生。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探讨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18-07-03T15:01:44.1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孙雪春 [导读] 针对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邳州市中医院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于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选择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心血管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常规组采取传统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低血压、拔管综合征、排尿困难、心律失常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相关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生存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伴随着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护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1]。介入术治疗是临床当中关于中晚期心血管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这一项技术的损伤比较小,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治疗效果也更加突出[2]。但是,介入术手术之后经常会发生系列性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在临床中的不适性感受[3]。对此,为了更好的提高临床干预水平,本文以我院部分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为例,探讨血管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选择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心血管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7至81岁,平均年龄(54.2±13.5)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传统护理措施,主要是以病情监测以及常规医嘱操作等为主。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行综合性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实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由医护人员对患者实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让患者了解当前介入术治疗技术的成熟性,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并以之前治疗成功的案例强化患者的治疗信心,减轻患者在介入术治疗之后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反应,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2、穿刺部位出血护理。肝硬化和脾功能亢进是导致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降低的主要原因,心血管介入术后绝对卧床24小时时需要对患者给予1.5kg的沙袋压迫,压迫时间6小时,手术侧的下肢制动24小时,穿刺侧的肢体规避弯曲与受压等情况,及时观察皮肤颜色存在异常时上报及时处理;3、发热。心血管介入术后协助患者大量饮水,饮水量控制在4000ml/d至6000ml/d,体温控制在38℃左右,3至5d时体温基本能够恢复,如果仍然存在异常可以考虑采取抗炎治疗;4、胃肠道反应。在介入术治疗之前30分钟给予地西泮、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对于胃肠道反应患者呕吐时需要督促其头偏向一侧,规避呕吐物导致窒息症状的发生。指导患者选择易消化、清淡食物,少食多餐,规避辛辣刺激性食物;5、肝肾功能损害。肝功能衰竭大多数为一过性,表现为肝功能指标一定程度提升,采取保肝药物静脉滴注5至7天之后基本可以恢复。大量的化疗药物毒性反应与大量癌细胞坏死借助肾脏排泄,会导致肾功能受损。心血管介入术后嘱咐患者多喝水,应用脱水剂促使药物排出,定期实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6、腹胀与腹痛。因为栓塞会导致组织缺氧水肿,从而形成腹胀与腹痛的症状。在心血管介入术后需要及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尽可能多的交流转移注意力。在交流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以环形方式按摩腹部,一定程度缓解疼痛感,对于无法耐受患者可以采取哌替啶、曲马多等药物进行干预,控制不适感。 1.3观察项目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情况。 并发症项目包含血管并发症、低血压、拔管综合征、排尿困难、心律失常。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发症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比。计量资料均应用均数表示,例如(3.1±1.2),数据之间的对比采取P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血管并发症、低血压、拔管综合征、排尿困难、心律失常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并发症在综合导管室里,不管是经血管内操作还是非血管操作都有它的共性,好多并发症的出现并非仅在心内科或外周的介入手术中,也并非局限在经血管或非血管介入手术中,有它的共性也就是常见性,这里仅将常见的并发症做一阐述。 一、血管夹层 (一)血管夹层:在影像上的表现 (1)注入对比剂时仅见内膜下的小的透明双轨,对比剂无残留,属于轻度夹层。 (2)双轨增大,无或仅有轻度对比剂残留,属小夹层对血流几乎无影响。 (3)成分离的帽状,持续对比剂残留。 (4)螺旋形充盈缺损。 (5)持续性充盈缺损。 (6)血流完全中断,属重度加层 (二)血管夹层形成的原因夹层是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是导致血管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 (1)穿刺成功后植入导丝有阻力是导致穿刺点夹层的的关键。 (2)推送导管时,导丝不在导管的尖端先行,导管会损伤动脉内膜。(3)操作粗暴盲目推送导管。 (4)血管钙化较重,球囊导管没能逐级扩张,植入直径较大的支架。

(三)夹层的处理 (1)根据夹层出现的病种、位置采取不同的方法:下肢夹层的出现一般不需特殊的处理,可以用球囊扩展,必要时置入支架。 (2)冠状动脉夹层的出现,对于轻度的夹层甚至是螺旋型的夹层出现也可以尽快置入大小直径相等的支架。 (3)对于重度血流完全中断的夹层需紧急处理。 二、栓塞性并发症 (一)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血栓的关系 (1)导管室大部分手术在血管里操作; (2)导管在动脉里滞留易形成纤维蛋白包而出现栓塞; (3)术前抗凝血药物使用不到位; (4)导管材料在血管里操作致斑块脱落; (5)患者高凝状态、卧床、肢体制动、加压包扎、静脉曲张等。 (二)血栓形成的表现 1.肺栓塞临床表现肺栓塞临床表现胸闷憋气、胸痛,卒死。心电图: v1-v4 T 波改变或ST段异常;I导联S深、山出现Q波联合T波倒置等。2.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体温底下肢体感觉迟钝、肿胀、肤色变深、足背动脉触及不到搏动等。 3.脑血管血栓塞形成的表现 脑血栓血栓塞形成的表现轻度时可出现不断地打哈欠,酸塞到比较大的血管时出现功能障碍、意识障碍。4.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时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时,血流变慢甚至无血流或无复流。

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

一、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1、冠状动脉造影急性并发症 (1)死亡: 是诊断性冠脉造影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有: A患者的基础病变B术者与助手技术不熟练。C设备陈旧老化,摄影显像质量较差,使术者不能分辨重要病变。D压力监测有误或监测不够。 预防措施: 选择患者,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尤其左主干患者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 病人可预防性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临时人工起搏器。疑左主干病变者应在冠脉开口处或附近注射造影剂。导管已进入左主干病变者,减少造影剂用量,并应尽量减少投照体位。应用大管腔、细管径导管( 5F、6F导管)。造影时密切观察导管尖端的压力及ECG变化,如果导管尖端到达冠脉后,压力图形改变提示左主干病变可能时,则将导管退出冠脉口附近推注少量造影剂。防止导管插入过深造成冠状动脉嵌顿。有严重的左或右冠状动脉病变者造影剂每次用量应小于8ml,以缩短冠状动脉造影时对冠状循环中断时间。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离子紊乱,严重心律失常者应予纠正,待病情平稳后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急性心肌梗死 发生原因: 血栓栓塞;冠脉内膜脱落或内膜撕裂;冠脉持续痉挛;气栓。 A.血栓栓塞

预防措施: 术前及术中保持肝素化,造影时冲洗液应肝素化,导管、导丝、鞘管等造影器械均应用肝素盐水冲洗,每次送入导丝及导管前应使用肝素盐水认真冲洗和擦拭,去除附在导管腔内及外面的小血凝块及导丝外周的小血凝块。尽量减少导丝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应小于2分钟)。 治疗措施: 应立即进行血栓栓塞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段。如果证实较大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存在,应决定立即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或急诊PCI术,在溶栓前应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推注)200-300ug,或钙离子拮抗剂以除外冠脉痉挛。 在溶栓或PTCA失败,或左主干闭塞可以考虑作紧急CABG。 B.冠状动脉内膜脱落或撕裂 预防措施: 导管在钢丝引导下进入动脉时,一定要在透视情况下进行,以免钢丝推进过快深入冠状动脉内损伤冠状动脉内膜,造成内膜脱落或撕裂。在导丝跨过主动脉弓时,应把住钢丝后再推送导管。使用软头的冠状动脉导管以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处内膜。遇到阻力决不能向前用力推送导管,导管尖位置有问题应注射少量造影剂进行仔细观察。推送导管应在持续监测导管尖压力情况下进行,只有管尖压力正常和管尖呈游离状态时,才能注射造影剂。 治疗措施: 应立即进行PTCA术,使用高压球囊黏附脱落的内膜或使用灌注球囊,持续加压30分钟。PTCA术失败可使用冠脉内支架术或急诊CABG。 C.持续性冠脉痉挛 预防措施:

心血管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吉林医学2012年9月第33卷第27期· 6016 ·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对血管再通、恢复心肌供血、减小梗塞面积具有重要的作用[1]。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微创、安全、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但手术操作不当也易引起术后血管并发症。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文章对2007年9月~2011年12月心血管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1年12月心血管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47例患者,男21例,女26例;年龄9~76岁,平均41.7岁;病程8 h~20 d,平均7.4 d。47例患者中,24例(51.06%)患者术后并发皮下血肿,11例(23.40%)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5例(10.64%)患者并发出血,5例(10.64%)患者并发股动—静脉瘘,2例(4.26%)患者术后出现静脉血栓。 1.2护理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对症护理。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详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为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患者能与护理人员配合,积极进行治疗,加快康复进程。 对皮下血肿患者立即给予止血处理,并迅速治疗原发病灶。对穿刺后出现血肿或渗血时,立即进行拔管,对血肿进行挤压血肿,待其消散后给予包扎[2]。对已经拔管的患者,应立即将弹性绷带拆除,徒手进行压迫止血,待止血后给予绷带包扎。继而给予沙袋压迫,对穿刺肢体需制动12 h。观察患者敷料是否有渗血现象,密切主要术后3 h内腹股沟是否存在肿块,观察肿块的范围、硬度、波动等。若血肿较大,应密切监测双腿的周径,每次测量结果均要与上次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大腿局部的张力改变。此外,对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进行观察。 对假性动脉瘤患者给予彩超仪引导压迫,使用超声探头适度进行加压,待通道受压、无血流通过。压迫时间为10~30 min,继而逐渐减少压力。压迫成功后给予绷带包扎,患肢需进行24 h 制动。 动—静脉瘘患者易出现舒张压降低或心动过速现象。因此,对动—静脉瘘患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心律、心率、血压给予动态观察。 对静脉血栓患者立即给予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在使用药物时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对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给药剂量以及给药途径必须严格掌握。在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口腔黏膜、牙龈等出血现象,主要大小便颜色,对患者尿液与粪便定时进行隐血检查。根据患者出凝血时间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在患者服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应避免进行创伤性检查,与未用药患者相比,按压穿刺部位的时间应延长。在急性期时由于血栓新鲜较为松软,与血管壁粘连不牢。因此患者必须进行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同时将下肢抬高以促进静脉的回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的观察。 2 结果 24例皮下血肿患者中,10例(41.67%)患者未经处理,自行吸收;13例(54.17%)患者经过热敷与局部照射后,完全吸收;1例(4.17%)患者经手术将血肿取出。1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10例(90.9%)患者经彩超仪引导压迫处理后恢复,1例(9.09%)患者经手术修补后恢复。5例股动—静脉瘘患者经护理后自行愈合。2例静脉血栓患者经药物治疗与护理后预后良好。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常见的并发症有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出血、动—静脉瘘与静脉血栓等。临床统计显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5%[3]。本文对我院2007年9月~2011年12月心血管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患者给予针对性较强的对症护理后,患者康复率高,并发症状得到显著缓解。 因此,对心血管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护理,能迅速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康复。 4 参考文献 [1] 唐清荣,张会妮,王安杏.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鞘管拔除前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18):2941. [2] 况瑜天,俞铭燕.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低血压症的临床表现与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9):1438. [3] 伍美兰.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162. [收稿日期:2012-06-30 编校:苏建东] 心血管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狄友华,王海霞(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38) [摘 要]目的:探讨心血管术后常见并发症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心血管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患者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24例皮下血肿患者中,10例(41.67%)患者未经处理,自行吸收;13例(54.17%)患者经过热敷与局部照射后,完全吸收;1例(4.17%)患者经手术将血肿取出。1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10例(90.9%)患者经彩超仪引导压迫处理后恢复,1例(9.09%)患者经手术修补后恢复。5例股动—静脉瘘患者经护理后自行愈合。2例静脉血栓患者经药物治疗与护理后预后良好。结论:对心血管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护理,能迅速患者症状,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心血管术;并发症;护理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目的:研究分析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按照单盲的原则将这86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后针对性护理并对常见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8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8.37%)明显低于观察组(9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接受针对性护理,给予有效的并发症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ostoperative nursing and complications of cardiac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Method: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7,86 case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erventional heart surgery treatment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ingle blind,the 86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received postoperative targeted nursing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common complications,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cardiac function recovery time,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Result:The postoperative cardiac function recovery time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3.9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4.88%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88.37%)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97.67%),and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terventional heart surgery patients receive targeted nursing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complications can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y and improve patient care satisfaction,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Cardiac interventional surgery;Postoperative care;Complications;Preventive measures 隨着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心脏介入手术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诊治手段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1]。心脏介入手术的优势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手术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及手术效果显著等。但临床研究表明,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会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因此,必须重视术后护理,同时要针对各种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

最新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征求意见稿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7 年版)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 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儿科专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参照本规 范执行。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或心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心血管内科。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 40

工作,床位不少于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内科专业科室的技术标准。 (四)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 能规范开展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20 张,其技术水平达到心血管外科或者心胸外科专业技术标准。 (五)心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符合心血管介入诊疗功能要求的心血管造影机,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有IABP 设备。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相应的器械耗材和药品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制度。 6.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应配备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 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 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 平方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探讨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产生时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 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找出介入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针 对性的解决对策,观察经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术后低 血压2例、血管迷走反射3例,未发生出血、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为其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并发症症状, 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并发症;护理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程度不一的心血管疾病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在各 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1]。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心血管类 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对此类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外,还需要进行长 期用药治疗的调整,才能避免患者病情恶化[2]。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诱发心血管并发症状,因此需要根据疾病的并发症情况,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此,笔者运用临床护理 方法,针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以下 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联 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 48例,年龄4~78岁,PCI91例,射频消融术12例,永久起搏器置9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 术8例。 1.2方法找出介入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2.1术后低血压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多种:①术前禁食导致能量供给不足;②手 术时间过长加重患者的疲劳感;③手术过程中失血的影响;④造影剂的高渗性脱水作用的 影响;⑤手术后急性饮水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的反应;⑥治疗后血管扩张 剂使用不当。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日常的进食量习 惯等控制其禁食时间,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针对幼儿、老年、糖尿病等特殊群体 的干预。对于手术危险系数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延长禁食时间,在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避免患者能量供应不足而产生低血压、低血糖等反应。②在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 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若出现血压迅速下降的不良反应时,可能是由于造影剂高渗性脱水作用 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排尿,并维持正常的体液,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③若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低血压反应,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等问题时,护理人员应提醒 患者控制好饮水量,建议患者空腹时不宜大量饮水,并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护理干预。 ④对于治疗后使用血管扩张剂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血压变化,并且在用量上,应遵循 从小剂量开始的使用原则,及时记录患者的血压下降趋势,并作出对症处理。 1.2.2出血和血肿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低出血和血肿的原因有多种:①在抗凝剂使用的过程中,穿刺 点压迫止血不当;②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增加腹压的不良行为;③在手术过程中穿刺位置较 高导致血管外膜受损;④在手术过程中压迫时位置较低、时间段,且选择动脉鞘管型号偏大。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抗凝剂使用时,护理人员应合理选择压迫点,即将股动 脉压迫于股骨上,避开穿刺点周围的皮肤组织;②护理人员应通过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述增加 腹压的不良影响,以及预防术后出血、血肿的方法,建议患者在出现咳嗽等牵扯伤口的现象时,应主动做好伤口的按压,避免伤口出血;③对于已经出血和血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 强监测和观察,并且注意血肿组织的温度、颜色变化以及局部张力情况。 1.2.3血管迷走反射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有多种:①患者自身焦虑、紧张等不良情

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发表时间:2013-11-05T16:49:12.95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朱科 [导读] 由于患者的压迫制动卧床时间较长、不适当的压迫止血导致股静脉受压、血液高凝使血流滞缓等原因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朱科 (株洲市二医院湖南株洲 412005)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0 年2 月至2013 年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管并发症患者27例,对其血管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方法。结果:本组27 例血肿与出血等血管并发症皆进行针对性治疗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了解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并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的预防或者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血管并发症;防治方法;血管入路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可以快速的对病变血管的程度、性质、位置进行判断,使闭塞的严重缺血的心肌血管重新通畅,恢复心肌的供血,可以缩小梗塞的面积或者是治疗心肌缺血[1]。因为心血管介入术的成功率高、安全且创口小,在临床中被普遍的应用,但是心血管介入术的不适当操作,在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会使心血管介入术的血管并发症增加发生率本文对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2 月至2013 年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先心病介入诊疗患者142 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患者417 例,做冠脉造影患者850例,共计收治1409 例患者。其中有27 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状况,发生率为1.92%。其中男性患者15 例,女性患者 12 例,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81 岁,平均年龄为(44.57±8.73)岁,最小病程为3 小时,最大病程为15 天,平均病程为(5.91±3.02)天。 1.2 方法与结果 本组27 例血管并发症患者皆给予鞘管为5 至7F 的右侧经皮股动脉穿刺治疗。有 4 例患者经B 超证实为假性动脉瘤,瘤体最小为3cm×3cm,最大为9cm×9cm,平均为5.0cm×4.5cm;2 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B 超显示股浅静脉上段、股总静脉、右髂外静脉栓塞,出、凝血时间结果在正常值的下限;有3 例患者发生股动静脉瘘, B 超证实均有静脉存在交通;有5 例患者发生穿刺后出血现象,皆发生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支架术后6-8 小时之间,并且在阿斯比林、氯吡格雷口服以及肝素时,有 50-100ml 的出血量;有13 例患者通过B 超证实为局部单纯性皮下血肿现象,最小为 2cm×2cm,最大为5cm×4cm,平均为3.2cm×3.0cm。 2 讨论 2.1 血肿和出血 穿刺部位的血肿和出血主要是股动脉入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成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和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止血的方法或者是穿刺的技术不符合标准。在进行股动脉穿刺时要对股动脉搏动的最强点进行寻找,穿刺点要选择在搏动最强点的正下方向,当针尖感觉到明显的动脉波动时,进行前送,注意用力要轻微,即可进入到股动脉中。为了避免股动脉后壁被穿透,不可以进行反复的穿刺,要做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在拔除鞘管进行压迫止血时,一定要对股动脉的穿刺口进行按压,股动脉的穿刺口通常在穿刺点的上方部位。一旦出现血肿、出血的现象,要及时的、正确的进行压迫止血处理,通常在止血后血肿能够被吸收消失。对于止血困难的患者,要延长压迫的时间,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要进行输血治疗[2]。 同时经研究发现,在患者术前术后使用大量的肝素,进行溶栓的治疗,也会引起血肿的发生,一般在术后使用肝素超过6 小时,血管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比平时高出 3 倍的几率。而穿刺侧的下肢过早的活动或者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也会发生血肿的现象,因为穿刺动脉容易发生出血,患者应在术后进行穿刺达到8 小时候方可进行穿刺肢的活动,过早会引起局部的出血,造成血肿的发生。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张力较大,针眼不好愈合,进行加压包扎后还是会发生渗血的现象,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 2.2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是因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穿刺部位较低、动脉鞘管的型号较大、压迫止血不当、下床活动较早等原因引起的,使股动脉以外存在多个或者是一个和股动脉连接的瘤腔,当收缩期动脉血液进入到瘤腔,使舒张期的血液又流回到动脉中。因为心血管的介入治疗手术后,会对大部分的患者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的治疗方法,所以对于伴有高血压、肥胖等患者要注意观察,以防发生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可以通过使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超声引导下进行压迫、单纯的徒手压迫等方法进行治疗。经研究表明,使用超声引导下的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可以达到治疗的理想效果,且安全、简单。 2.3 动静脉瘘 当穿刺针将动静脉同时穿透时会将二者形成一个通道,使动脉血可以直接进入到静脉中,形成动静脉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在患者的腹股沟处出现包块,伴有压痛的发生,在包块处或者是穿刺区可以听到有连续性的振动和吹风样的血管杂音。股动静脉瘘主要是在股动脉穿刺点的偏下方发生,越偏下股静脉走行分支下方或者是股动脉发生的几率越高,所以穿刺点是股动静脉瘘发生的主要部位。因为动脉的血液分流,会使患者发生舒张压下降或者是心动过速的现象,可以使用B 超进行判断。大多数动静脉瘘可以自行的封闭,也可以通过超声引导或者是徒手的压迫进行压迫闭合,如发生局部肿胀或者是高心排性心衰症状,需要进行6 周左右的观察,再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闭合动静脉瘘的手术。 2.4 静脉血栓的形成 由于患者的压迫制动卧床时间较长、不适当的压迫止血导致股静脉受压、血液高凝使血流滞缓等原因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使用抗凝、溶栓、改善微循环等方法进行治疗,对伴有血液高凝的患者不可以使用股动脉入路的治疗方法,进行正确的压迫止血,可以减少制动卧床的时间,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较大的血栓可以将下腔静脉滤器进行植入治疗。 参考文献 [1]Preobrazhenski? DV,Sidorenko BA,Batyraliev TA,Vural A,et al. Thienopyridines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rt IV.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clopidogrel in combination with acetylsalicylic acid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在综合导管室里,不管是经血管内操作还是非血管操作都有它的共性,好多并发症的出现并非仅在心内科或外周的介入手术中,也并非局限在经血管或非血管介入手术中,有它的共性也就是常见性,这里仅将常见的并发症做一阐述。 一、血管夹层 (一)血管夹层:在影像上的表现 (1)注入对比剂时仅见内膜下的小的透明双轨,对比剂无残留,属于轻度夹层。 (2)双轨增大,无或仅有轻度对比剂残留,属小夹层对血流几乎无影响。 (3)成分离的帽状,持续对比剂残留。 (4)螺旋形充盈缺损。 (5)持续性充盈缺损。 (6)血流完全中断,属重度加层 (二)血管夹层形成的原因 夹层是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是导致血管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 (1)穿刺成功后植入导丝有阻力是导致穿刺点夹层的的关键。(2)推送导管时,导丝不在导管的尖端先行,导管会损伤动脉内膜。 (3)操作粗暴盲目推送导管。

(4)血管钙化较重,球囊导管没能逐级扩张,植入直径较大的支架。 (三)夹层的处理 (1)根据夹层出现的病种、位置采取不同的方法:下肢夹层的出现一般不需特殊的处理,可以用球囊扩展,必要时置入支架。(2)冠状动脉夹层的出现,对于轻度的夹层甚至是螺旋型的夹层出现也可以尽快置入大小直径相等的支架。 (3)对于重度血流完全中断的夹层需紧急处理。 二、栓塞性并发症 (一)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血栓的关系 (1)导管室大部分手术在血管里操作; (2)导管在动脉里滞留易形成纤维蛋白包而出现栓塞; (3)术前抗凝血药物使用不到位; (4)导管材料在血管里操作致斑块脱落; (5)患者高凝状态、卧床、肢体制动、加压包扎、静脉曲张等。(二)血栓形成的表现 1.肺栓塞临床表现 肺栓塞临床表现胸闷憋气、胸痛,卒死。心电图:v1-v4 T 波改变或ST段异常;Ⅰ导联S深、Ⅲ出现Q波联合T波倒置等。2.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 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体温底下肢体感觉迟钝、肿胀、肤色变深、足背动脉触及不到搏动等。

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介入手术技术的逐渐成熟,手术适应证范围逐渐扩大,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介入手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如何减少和应对并发症也成了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这里专门归纳了PCI 的常见并发症。本文整理自丁香园站友@sbrdfedx,@jiayoubb,@jhong,@sidinywl 的讨论,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PCI 常见并发症分类 1. 血管径路并发症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血肿并感染;夹层;血栓形成;栓塞;出血;动-静脉瘘。 2. 冠脉及循环并发症 冠脉痉挛;冠脉夹层;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无再流现象;冠脉穿孔;假性动脉瘤、冠脉-心室瘘;边支闭塞;支架脱载;心包填塞;血栓瀑布现象;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丧失、传导阻滞);气栓;急诊CABG ;心跳骤停、死亡;急性肺栓塞;急诊二次介入。 3. 非血管并发症 低血压;脑卒中;心功能损害;造影剂肾病;过敏反应;硬膜外脓肿;感染;头痛、腰痛、胸痛;迷走反射(特别拔鞘管时)。 拔管综合征 拔管综合征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伴恶心呕吐,出冷汗,严重时发生心跳停止,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主要是迷走反射引起,可能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 其预后有赖于快速诊断和处理。 1. 我们一般拔管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解除其恐惧心理,尤其是女性患者。 2. 拔鞘管之前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同时备好升压、解痉、扩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等急救药品,遇到特别紧张和疼痛敏感的常予利多卡因局部镇痛。 3. 拔管时压迫止血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波动为准,注意两侧股动脉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同时避免暴力拔管。 4. 拔管后30 分钟内,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面色及表情,询问有无头晕及恶心的感觉,以减少或避免拔管综合征的发生。 5. 处理原则:拔管综合征多为良性经过,但合并严重瓣膜病及冠心病者可出现严重后果。若患者出现症状,嘱其保持卧位,血压正常而以心率慢为主者可给予阿托品0.5-1 mg 静推;若有血压降低则可以给予多巴胺5-10 mg 静推,同时静脉快速补液。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无再流现象

心脏支架植入术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心脏支架植入术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我科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进行诊治的150例心脏支架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并发症的处理水平。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了心脏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181个,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为989%(179/181)。结果心脏支架植入术有18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99%,10例支架近端或远端血管出现严重痉挛,6例支架近端或远端正常血管有撕裂,2例支架边缘内膜存有撕裂。结论心脏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但也伴随一些并发症,应该对症采取合适处理措施,避免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心脏支架;并发症;处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50例患者(男100例,女50例)均为我科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患者的年龄在35~72岁之间。150例患者有33处病变是因球囊扩张而严重的撕裂了内膜,还有148处是起因于denovo病变。 1.2 方法对患者的手术过程均依靠常规的进程,其中左冠状动脉一般采用JL4型的指引导管,右冠状动脉一般采用AL2型的指引导管,少数病例依据需要采用其他尺寸或者Hocky Stick,VL等特殊的指引导管。支架的直径大小依据病变的远端正常血管来确定,一般采用10~1.1∶1的比例。支架的长度依据病变的最短长度来确定,一般以能完全覆盖病变为基准。植入支架前均采用球囊对病变先进行预扩张,等支架到位后,再采用6~10个大气压扩张10~20 s左右,然后把球囊撤回再稍大气压扩张5~10 s左右,继续对支架进行加固。 2 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 本次研究一共植入心脏支架181个,其中denovo stenting占42%,Suboptimal stenting占376%,bailout stenting占204%。在支架类型的选择中,69%的支架为Multilink,524%的支架为A VE Micro,14.6%的支架为Cordis(PalmazSchatz占153%,Crossflex LC占692%,MiniCrown占154%),3.87%的支架为Nir,1.10%的支架为XT Bard,055%的支架为Jostent,2.20%的支架为Devon PUV A,3.31%的支架为Ocan。本次研究中,成功植入了179个支架,成功率为989%(179/181)。手术中发生并发症18例次,发生率为99%(18/181),主要有以下几类并发症。 2.1 支架植入后,其近端或远端正常血管出现了严重痉挛的现象这类病发症有10例次,发现严重痉挛的现象时,立即采取反复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或舌下含服硝苯地平胶囊10~20 mg进行处理,处理之后情况转好,对该10例患者病例资料加以分析,发现有6例患者术前没有采用钙拮抗剂加以治疗,另外的4例存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手术期间,并未停止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2.2 支架植入造成其近端或远端正常血管有撕裂的现象这类并发症有6例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常见并发症应急预案(10种)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一、总则 1.各项手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物品的准备、抢救药品的准备等。 2.术者应于术前充分考虑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制定出详实的手术方案,做好应急的特殊物品的准备和 心理准备。 3.一旦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抢救工作: ⑴第一时间,术者为主要负责人(有特殊安排者除外)指挥现场人员进行抢救,抢救效果好的,待 患者病情稳定后,据情况继续手术或终止; ⑵如在场人员自己处理有困难,应立即提出紧急会诊要求,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协助抢救,同时通知 医务处; ⑶如有必要,应报告给主管院长、院长; ⑷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通报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以征得家属理解; ⑸抢救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记录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时记录不全的抢救结束后立即补记。 ⑹处理完后召开讨论会,分析出现紧急情况的原因、抢救是否及时、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教训、 以及改进方案等,并详细记录备案。 二、实施细则 1、介入诊疗术中可能因导管钢丝等器械引起血管或心肌穿孔导致心包积液,需要立即行心包穿刺和 引流。 2、介入器械、药物干扰心脏敏感区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或心 脏停搏),情况危急时需要药物、电复律或起搏器植入。 3、病情和病变性质决定介入术的策略,有时于介入术中临时改变计划,会向家属交待。 4、介入术中心脏、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脱落,以及器械的断裂或脱落可能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 死、中风、肺栓塞或其他部位缺血,情况危急时会考虑中断手术。 5、部分介入术需联合应用抑制血液凝固的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出血,包括伤口、消化道、腹膜后、 胸腔、眼底、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时需要输血、压迫、腔镜、外科手术等处理。 6、患者可能对消毒剂、对比剂或其他药物、材料过敏,出现皮疹、头晕、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 予相应处理,情况不能控制应终止手术。 7、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会出现再灌注综合征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可予多巴胺、 利多卡因、阿托品等静推。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 陆娟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盐城 2242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方法回顾141例心脏介入 治疗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分析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结果做好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能更好地预防并发症,提高心脏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4.2 文献标识码 B 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制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成为当前心脏病诊治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心血管疾病介入性诊治创伤小,效果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然而,心脏介入诊治毕竟是有创性的治疗技术,对病人是一个应激,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1】。因此,本文回顾我院自开展心脏介入治疗以来241例,分析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规范化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巩固和提高心脏介入的疗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资料 1.1 对象2002年3月至今,我院自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以来共收治141例中,男85 例,女56例,年龄34-74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CAC),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等,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压迅速下降、心率减慢、全身大汗、恶心、懒言、面色苍白等。 1.2 方法统计141例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护理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心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易发生的并发症主要为:迷走神经反 射性低血压、穿刺点出血或局部出血、尿潴留、血栓形成与栓塞、伤口感染、肾功能不全、失眠与疼痛等。 2.1 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外周大动 脉收到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血管中枢,抑制交感神经和(或)激活副交感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