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原因

1、免疫缺陷

免疫功能缺陷可使机体抵抗感染能力下降,招致微生物反复侵袭;机体又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以清除致病物质(抗原),致使抗原能持续存留机体内,并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产生慢性炎症过程。

2、感染

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少数慢性肾炎可能是由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演变而来,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

3、肾小球病变

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而成。

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

由于慢性肾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抗原与抗体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物,而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肾小球炎症。

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种非免疫机理包括下列因素:①肾小球病变引起的肾内动脉硬化,肾内动脉硬化可进一步加重肾实质缺血性损害;②肾血流动力学代偿性改变引起肾小球损害,当部分肾小球受累,健存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代偿性增高,这种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可使健存肾小球硬化,终至肾功能衰竭;③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状态引起缺血性改变,导致肾小动脉狭窄,闭塞,加速了肾小球硬化,高血压亦可通过提高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加速肾小球硬化;④肾小球系膜的超负荷状态,正常肾小球系膜细胞具有吞噬,清除免疫复合物功能,但当负荷过重,则可引起系膜基质及细胞增殖,终至硬化。

温馨提示:肾小球肾炎患者注意在痊愈后一年之内不宜做长跑或参加剧烈的体育比赛,以免过度劳累引起肾小球肾炎复发。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一般以参加

医疗体育锻炼为主,病情稳定的可以参加散步、广播操、太极拳等活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不要参加体育比赛,运动量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a16485057.html,/sy/2014/0320/157371.html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临床上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异常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肾炎患者的常见症状血尿分几种,一个叫肉眼血尿,一个叫镜下血尿,对于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都可以表现为肉眼血尿或者是镜下血尿。镜下血尿可用显微镜或尿沉渣检查,发现红细胞;肉眼血尿呈洗肉水、浓茶水样。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导致的急性双侧肾脏非化脓性的肾小球炎性改变,临床以血尿为突出表现,也可合并浮肿、少尿、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等临床表现。儿童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比较常见的为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所以如果小孩换药急性扁桃体炎,尤其是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就一定要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一般疗程为10-14天,这样在急性扁桃体炎感染或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炎的可能性就较小了。 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患者有可能出现肾功能下降。首先表现为尿液改变,多数患者会有肉眼血尿,往往会有轻度到中度的蛋白尿,少数患者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改变,大量的蛋白尿。 另外会有高血压,大部分患者会有一过性血压的升高。一般都是轻度以及中度的血压高,主要就是水钠潴留以后引起来的循环血容量增加而引起高血压。极个别的有可能会并发高血压等病,水肿比较多见,为患者的首发症状。 大部分一开始是在早上的时候,眼睑以及面部水肿。也有可能伴有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的会出现胸水以及腹水,甚至全身的水肿,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功能衰竭。主要是因为水钠导致潴留的循环血容量增加,有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肾功能会有异常改变,早期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有可能并发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升高,严重的会出现少尿无尿。

内科护理学-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考点汇总

肾小球肾炎病人的护理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 以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绝大多数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 本症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在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中,由呼吸道感染所致肾炎的菌株以12型为主。 (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儿童5~14岁高发,男性多见。 前驱症状:常为链球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淋巴结炎等,潜伏期为1~3周。前驱链球菌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间歇期而急性起病。 1.典型表现水肿、血尿、高血压及程度不等的肾功能受累。 (1)水肿:是最常见的症状 初仅累及眼睑及颜面,晨起重; 重者波及全身,呈非凹陷性,少数可伴胸、腹腔积液。 区别: 肾性水肿---晨起,颜面部

心源性水肿—身体下垂部位 (2)血尿(必有表现) 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 镜下血尿---为主 肉眼血尿---呈洗肉水样。 通常肉眼血尿1~2周后即转为镜下血尿,少数持续3~4周。 (3)高血压:因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大所致,为轻或中度增高。 2.其他常有乏力、恶心、呕吐、头晕。 3.并发症 主要有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和急性肾衰竭。 (三)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尿液镜下检查,尿中红细胞多为变形红细胞,还可见红细胞管型,是急性肾炎的重要特点。 尿沉渣还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透明和颗粒管型。尿蛋白通常为(+)~(++)。 2.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可稍低。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增高。 血沉增快,2~3个月内恢复正常。 3.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GFR)呈不同程度下降,但肾血浆流量仍可正常。临床常见一过性氮质血症,血中尿素氮、肌酐增高。 4.血补体测定早期血总补体及C3均明显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 (四)治疗原则 以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为主。 1.卧床休息 急性期症状明显者通常需卧床休息4~6周,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量: ①肉眼血尿消失 ②血压恢复正常 ③水肿减退 3个月内宜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2.对症治疗 宜限制盐、水、蛋白质摄入,利尿、降压治疗。 3.控制感染灶---青霉素(10~14天) 4.透析治疗 发生急性肾衰竭且有透析指征者,应及时给予短期透析治疗,以度过危险期。 (五)护理问题 1.体液过多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钠、水潴留,血压升高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水肿有关。 4.潜在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急性肾衰竭。 (六)护理措施 1.休息 症状明显者起病4~6周内卧床休息,至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可在室内轻度活动。 2.饮食管理 给予高糖、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低盐饮食。 急性期1~2周内,应控制钠的摄入,每日1~2g,水肿消退后每日3~5g,水肿严重、尿少、氮质血症者,应限制水及蛋白质的摄入。 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由低盐饮食过渡到普通饮食。

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概念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二、临床特点 本病特点是病程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呈缓慢进行性病程,基本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三、医疗目标 防止和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争取解除可逆性损害肾脏的因素。 四、护理目标 (一)病人水肿减轻或消失。 (二)活动耐力增强。 (三)食欲增强,食量增加,营养状况逐步改善。 (四)能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五、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体液过多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增多,低蛋白血症有关。 (二)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 (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量减少、蛋白丢失、代谢紊乱等有关。 (四)焦虑与病情迁延、预后不良有关。 (五)潜在并发症:慢性肾衰竭。 六、评估 (一)入院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 2、体重和营养状况:有无贫血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神志和精神状况 5、水肿情况:部位及程度 6、心衰症状:有无胸闷、喘憋、端坐体位等心力衰竭症状。 7、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等。 8、家族史和过敏史。 9、家庭用药情况。 (二)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尤其高血压的变化。 2、进食及睡眠情况。 3、心理状态:有无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状况。 4、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5、自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6、病情及主要症状 6.1、水肿消退情况 6.2、尿量、尿色的变化 6.3、高血压相关症状:头疼、头晕 7、是否并发其它疾病: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引起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引起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免疫复合物形成引起肾小球肾炎基本上有两种方式:①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不溶性肾小球抗原或植入在肾小球内的非肾小球抗原,在肾小球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②血液循环内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 1.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抗原成分或植入在肾小球内的抗原结合,在肾小球原位直接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损伤。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由于抗原性质不同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同,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肾炎。 (1)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肾小球基底膜本身的成分为抗原,机体内产生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这种自身抗体直接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用免疫荧光法可见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沉积呈连续的线形荧光。肾小球基底膜抗原的性质可能是基底膜内Ⅳ型胶原羧基端非胶原区的一种多肽。关于机体产生抗自身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明了。可能在感染或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基底膜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或某些细菌、病毒或其他物质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性,这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起交叉反应。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肾炎称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肾炎在人类较少见,约占人类肾小球肾炎的5%。 (2)其他肾小球抗原:除肾小球基底膜外,肾小球内其他抗原成分如系膜细胞膜抗原Thy-1和上皮细胞的Heymann抗原等也可引起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典型的代表为实验性大鼠的Heymann肾炎。用肾小管刷状缘抗原免疫大鼠后,大鼠体内产生抗肾小管刷状缘抗体,并引起肾小球肾炎。目前已知这种刷状缘抗原即Heymann抗原,是一种分子量为330kD的糖蛋白(gp330),主要位于近曲小管刷状缘和肾小球。肾小球的gp330由脏层上皮细胞合成,合成后集中在上皮细胞足突底部表面与毛细血管基底膜相邻处。抗体与足突底部的gp330抗原结合,在毛细血管表面形成多数小丘状免疫复合物,免疫荧光染色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表面上皮细胞下有多数小堆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表面,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免疫荧光染色FITC-IgG (3)植入性抗原:非肾小球抗原可与肾小球内的成分结合,形成植入性抗原而引起抗体形成。抗体与植入抗原在肾小球内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肾炎。可形成肾小球植入抗原的非肾小球抗原可为内源性或外源性。例如带正电荷的非肾小球抗原或抗体,可与肾小球内带负电荷的成分如基底膜表面的硫酸类肝素、多糖蛋白或系膜细胞表面的阴离子结合形成植入抗原。免疫球蛋白,聚合的IgG等大分子物质常在系膜内沉积与系膜结合形成植入抗原。此外,细菌的产物如甲组链球菌产生的endostreptosin、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产物和某些药物都可能与肾小球内的成分结合形成植入抗原。大多数植入抗原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用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呈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急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并非细菌直接感染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询问患儿病前1~4周有无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史。 1.2身体评估:测量生命体征;了解尿液的颜色及尿量、体重及水肿程度。 1.3心理社会评估: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态及对本病的认识程度。 1.4辅助检查:了解尿液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2.护理问题 2.1体液过多 2.2活动无耐力 2.3潜在并发症 2.4知识缺乏 3.护理措施 3.1保证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待尿量增多,浮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压平稳,方可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若活动后血尿重现,血压增高,仍需绝对卧床休息,待尿常规正常方可上学。 3.2饮食护理: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急性期应给低盐或无盐低蛋白饮食,并发肾衰者严格限制蛋白质饮食,浮肿明显,血压偏高,尿量少应限制液体入量,每日不超过1000毫升,尿少或尿闭时应限制钾盐摄入。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若病儿突然出现尿少或无尿,提示有发生肾衰的可能。病儿突然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心率加快、烦躁不安、肝脾增大,考虑有心衰的可能,给吸氧,按医嘱用药。如病儿出现头痛、头晕、眼花、失明、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惊厥昏迷、血压突升,可能是高血压脑病的征象,应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用降压药。如病儿出现尿少、无尿、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可能发生尿毒症,应严格控制液体及钠盐摄入。 3.4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应用降压药时监测血压,观察降压效果和有无副作用,应用降压药的患儿避免突然起立,以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应 用利尿剂,尤其静脉注射呋塞米后,注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等。 3.5预防交叉感染,居住非感染房间,减少陪床及探视人员,勤换内衣,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受凉。 4.健康指导 向患儿及家长宣传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强调休息的重要性,让病儿注意休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或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是本病预防的关键。 5.护理评价 5.1水肿是否减轻或消退,肉眼血尿是否消失,血压是否恢复正常。 5.2是否有效的防止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活动耐力是否增加。 5.3是否掌握预防本病的知识。

慢性肾小球肾炎健康教育

慢性肾小球肾炎健康教育 一、概念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二、临床特点 本病特点是病程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呈缓慢进行性病程,基本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三、护理 (一)休息与活动 1、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并应有适度的活动。 2、对有明显水肿、大量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或合并感染、心力衰竭、肾衰竭、急性发作期病人,应限制活动,卧床休息,以利于增加肾血流量和尿量,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病情减轻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劳累。 (二)饮食护理 1、一般情况下不必限制饮食,若肾功能减退应给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其中50%以上为优质蛋白。限盐3~4g/d。低蛋白饮食时,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饮食热量中的比例,控制磷的摄入。 2、同时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及锌,因锌有刺激食欲的作用。 (三)皮肤护理 1、水肿病人长期卧床应防止压疮,每2h翻身1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2、协助翻身时防止拖、拉、推等动作,避免造成皮肤破损。 3、用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或用温水毛巾湿敷体表水肿部位。 (四)心理护理 慢性肾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家属应关心体贴病人,鼓励其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战胜疾病。 (五)病情观察 1、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监测尿量、体重和腹围,观察水肿的消长情况。 2、注意有无胸闷、气急、及腹胀等征象。

(六)药物副作用观察 2、服用降压药时应严格按规定剂量,并防止直立性低血压。 3、观察有无持续性干咳,如有应及时提醒医师换药。 4、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发热、黑便、水肿加重、血压升高等。及时通知医生。 四、健康教育 1、勿使用对肾功能有害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磺胺药等及抗真菌药物。 2、饮食上注意摄入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鱼类等。勿食过咸的食物。保证热量充足和富含多种维生素。 3、学会与疾病有关的家庭护理知识,如如何控制饮水量、自我检测血压等。 4、避免受凉、潮湿,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重的体力劳动,防治呼吸道感染。 5、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道感染,如出现尿路刺激征时及时就诊。 6、定期门诊随访,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如出现水肿或水肿加重、血压增高、血尿等时及时就诊。 请积极配合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内一科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又称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病理变化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性变化为主。该病常发生在感染后,有多种病因,以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最为常见。 肾小球肾炎 病因 1.β溶血性链球菌其A组1、4、12、29型等“致肾炎菌类”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脓疱疮)。 2.其他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球菌、伤寒杆菌等所致感染。 3.病毒如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EB病毒等所知感染。 4.其他支原体、原虫及寄生虫等感染后亦可发生该病。 病理改变 该病主要是由于感染所诱发的免疫反应引起。多认为链球菌的胞浆或分泌蛋白的某些成分可能为主要致病抗原,诱发免疫反应后可通过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而致病。或抗原种植于肾小球后在结合循环中的特异性抗体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而致病。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导致补体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引发肾脏病变。 1.光镜检查可见肾小球细胞成分增多,血管袢肥大,毛细血管腔有不同程度的阻塞,偶有小血栓形成。该病以内皮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病理上成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部分患者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见毛细血管袢断裂,形成小血栓。增生渗出的差别程度很大,轻的病变仅有系膜细胞增生,重者内皮细胞增生,阻塞毛细血管袢,更严重者可形成新月体。肾小管改变不明显,可有肾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2、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补体C3为主的颗粒状物质沉积在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肾脏小血管及肾小管很少见免疫沉积物。 3.电镜检查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形成驼峰及膜内沉积,驼峰为不规则的团块状沉积,与起病8周后逐渐淡化形成透亮区。 临床表现 1.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发病,病程平均为10天,少数患者可短于一周,也有长达3--4周。一般认为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患者全身症状轻重程度不一,儿童常有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心悸气促,甚至发生抽搐。成人可无明显全身症状,或仅有食欲减退,疲乏无力。 2.血尿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血尿,约40%患者为肉眼血尿,均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尿色呈均匀的棕色或洗肉水色,在酸性尿中呈将油样,一般无明显尿路刺激症状。血尿可持续数月,大多数在1年内痊愈。 3.蛋白尿患者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一般为0.5--3.5g/d,约20%患者的蛋白尿为3.5g/d,多预后不良。 4.水肿常为起病早期症状。大部分患者有水肿症状,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可伴有下肢水肿,严重时可有全身水肿。 5.高血压大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高血压。常为中等程度,与水钠潴留有关,经过利尿后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高血压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少数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6.少尿大部分患者起病时尿量少于500ml/d。一般2周后尿量可逐渐增加。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无尿,提示可能为新月体肾炎。 7.肾功能损伤患者起病早期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钠水潴留而导致尿量减少。少数患者甚至出现少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如肌酐清除率或尿素清除率呈中度至显著降低,表现为轻度氮质血症。少数患者于1--2周后随着尿量的增多,肾小球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仅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8.实验室检查患者血沉增快,可有轻度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时血清抗链球菌溶血O(ASO),抗链激酶(ASK)及抗脱氧核糖核酸酶往往升高。绝大

急性肾小球肾炎所有

急性肾小球肾炎所有

————————————————————————————————作者:————————————————————————————————日期:

教案首页编号: 课程名称中西医结合内 科学 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 学 班级2007-2 主讲教师高昌杰计划时数 2 专业层次本科 专业职称主任医师编写时间2010-08-03 章节名称第二十六章急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时间2010-12-16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辩证论治。2.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方法。 3.了解本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发病机理。 重点/难点1.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辩证论治。2.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更新情况 新增内容: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的辩证论治。 教学方法组织安排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流行病学、历史沿革(15分钟)。典型病案(10分钟)。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25)。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25分钟)。中医研究进展(10分钟)。预防与调护(5分钟) 教学手段 课堂讲述与多媒体结合 基本教材和参考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内科学》 《西医内科学》 《诊断学基础》 集体备课 要让学生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及预后。 采用多媒体形象教学。 教研室 审查意见

(教学提纲) 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学会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学会运用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对本病进行治疗。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辩证论治。 2.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方法。 3.了解本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发病机理。 三、教学内容 1.概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流行病学、历史沿革。 2.典型病案 3.病因病理:本病是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急性肾炎的肾脏肿大,色灰白而光滑,又称“大白肾”。表面可有出血点,切面皮质和髓质境界分明,锥体充血,肾小球呈灰色点状。 4.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1)水肿(2)高血压(3)尿异常(4)其他症状(5)眼底检查(6)血液检查(7)肾功能测定(8)并发症。 5.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实验检查可诊断,实验检查至少应以下列3项特征中的两项为依据:(1)因咽部或皮肤病变部分检出 血清浓致病菌(2)对链球菌胞外酶的免疫反应,有一项或多项成阳性。(3)C 3 度短暂下降,肾炎症状出现后8周内恢复正常。鉴别诊断:须于新月体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或狼疮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相鉴别。 6.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避免受寒受湿、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及蛋白摄入量等。药物治疗包括:(1)控制感染首选青霉素(2)对症治疗。中医辩证论治。 7.预防与调护 8.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物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分类 1、降压药 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五大类,其中血管紫张系特化酶抑制剂和血管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两类药物已成为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一线药物,除有确切的降压作用外,还能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保护督功能而延缓病程进展。 (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①机制:抑制循环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②代表药物:卡托普利(captopril)、贝那普利(benazepril)及福辛普利(fosinopril)。③禁忌证:高钾血症、妊娠及双侧肾动脉狭窄。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 ①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充分阻断血管紧张素Ⅱ,阻断AT?负反馈引起血管紧张素Ⅱ增加,可激活AT?,能进一步拮抗AT?的生物学效应。②代表药物:缬沙坦(valsartan)、氯沙坦(losartan)及坎地沙坦(candesartan)。③禁忌证: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但不引起干咳。 (3)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①机制:作用于L 型钙离子通道,干扰钙离子进人心肌、阻力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也可作用于肌浆网上的钙通道,使钙贮存减少,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扩张;同时可减少肾组织钙盐沉积。②分类:二氢吡啶类及非二氢吡啶类。③代表药物:硝苯地平(nifedipine)、氯地平(amlodipine)与维拉帕米(verapamil)。禁禁忌证:非二氢吡啶类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传导阻滞。

肾小球肾炎的常见发病机理

肾小球肾炎的常见发病机理 肾小球肾炎的三大发病机理。肾小球肾炎是肾病疾病的一种,经常引起肾功能衰竭。肾炎肾病一般早期症状不明显,到了晚期肾功能衰竭,危害病人的生命。肾小球肾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下面我们听听专家是如何介绍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 肾小球肾炎的三大发病机理,专家给出如下解释: 1、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受到损伤,其表面的C3b受体会进一步诱使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至上皮下,导致膜型肾病的产生。如果光学显微镜下仅有肾小球上皮细胞肿胀,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变平,则为微小病变肾病,绝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2、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 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系膜区,吸引炎性介质浸润,产生炎性反应。导致肾脏系膜细胞损伤,使系膜细胞增殖、收缩。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这就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此时如果再有内皮细胞的增生,就是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随着细胞分泌的介质、基质增多,毛细血管管腔狭窄,造成缺血缺氧,同时系膜细胞在炎性介质与基质的作用下表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大量细胞外基质产生,病情恶化,肾脏纤维化进展;系膜细胞收缩,导致滤过面积较少,滤过的分数降低,基底膜受到损伤,通透性增加,有用物质漏出;再有系膜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大分子物质不能被吞噬,大量堆积最终使得系膜细胞表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不易被降解的ECM,健康肾脏功能的细胞逐步丧失。总之,受损的系膜细胞在肾脏纤维化中占据了中心位置。随着损伤细胞的扩大和蔓延,肾脏的健康肾单位愈少,肾脏纤维化逐步进展。 3、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皮下: 正常健康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有其正常的功能,当内皮细胞受到损伤,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相应的产生变化。受损后的内皮细胞抗凝活性下降,促进了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局部缺血缺氧;再者由于受损,NO(一氧化氮)、PGI2(前列环素)等血管扩张因子减少,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增加,导致血管收缩,产生肾内高压;此外,受损后电荷滤过屏障产生障碍,基底膜受伤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受损后的三种结果交互作用,进一步导致肾脏局部微循环障碍,部分肾小球硬化,并出现血尿、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研究表明,肾小球肾炎患者发病的机制有很多,主要为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变态反应。 由于各类感染以及药物等,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根据自身不同的体积以及所携带电荷的影响沉积在肾脏不同的固有细胞区域,分别沉积在内皮下、系膜区、上皮下位置,免疫复合物不断的沉积,对肾脏不同的固有细胞形成损伤。根据肾脏病变的性质、部位以及范围,分为不同的病理类型,微小病变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 肾小球肾炎的三大发病机理。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很多,大多数都是由肾小球肾病疾病演变而来,常规检查时肾病病人会有很多检查,主要表现特征是面色苍白、乏力、生长发育迟缓等就诊,确诊时常已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多多预防肾病疾病,做好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疾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

【疾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 【英文名】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缩写】 【别名】chronic nephritis;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炎 【ICD号】N03 【概述】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可轻可重,多有一个无症状尿检异常期,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镜下血尿,可伴高血压和(或)氮质血症,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 【流行病学】 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少数慢性肾炎可能是由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演变而来,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而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而成,起病即属慢性肾 炎。该病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殖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殖性肾炎和非IgA系膜增殖性肾炎;②膜性肾病;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 由于慢性肾炎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可由循环内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由抗原与抗体在肾小球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也可不通过免疫复合 物,而由沉积于肾小球局部的细菌毒素、代谢产物等通过“旁路系统”激活补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而导致肾小球炎症。 此外,非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中,亦可能起很重要的作用,这种非免疫机理包括下列因素:①肾小球病变引起的肾内动脉硬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健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的发生与全身其它部位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其中以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感染。但本病的发生并非因细菌感染肾脏直接引起炎症,而是与病原体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所介导的肾小球炎症反应,造成肾小球大量变性坏死,虽然只有少数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如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象而威胁生命,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根据其菌体细胞壁的M蛋白的免疫性质分为若干型,认为A组12型是大部分肾炎的病因。其他如1、3、4、18、25、49、60型与呼吸道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有关,2、49、55、57、60型与皮肤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有关,所有的致肾炎菌株均有共同的致肾炎抗原性。本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其发病机理目前主要认为是由链球菌来源的有关抗原与其相应的特异抗体于循环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抵达肾脏,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

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有人认为感染后通过酶的作用改变了机体正常的IgG,从而使其具有了抗原性,导致发生抗IgG抗体,即自家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发病;本病急性期病理表现多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风邪外袭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上不能宜发水津,下不能通调水道、输于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本病。 2、湿度浸渍肌肤溃疡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透,则内归肺脾,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水湿潴留,发为本病。 3、水湿浸渍居住潮湿,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发为本病。 4、湿热内壅湿热侵袭,或饮食不节、过食辛甘肥腻生湿热,或湿郁化热,湿热壅盛,三焦气机阻滞,水道不利,发为本病。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主要与风湿热毒有关,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亦可兼杂为患;病机关键在于肺脾肾功能失调。本病早期以标实邪盛为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当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可分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和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本节急性肾炎主要是指ASPGN。 1982年全国105所医院的调查结果为急性肾炎患儿占同期泌尿系统疾病的53.7%。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5~14岁多见,小于2岁少见,男女之比为2:1。 [病因] 尽管本病有多种病因,但绝大多数的病例属A组p溶血性链球菌急性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性肾小球肾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生率一般在0%一20%。1982年全国105所医院儿科泌尿系统疾病住院病人调查,急性肾炎患儿抗“O”升高者占61.2%。我国各地区均以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最常见,占51%,脓皮病或皮肤感染次之占25.8%。急性咽炎(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2型)后肾炎发生率约为10%~15%,脓皮病与猩红热后发生肾炎者约1%~2%。 除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之外,其他细菌如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流感杆菌等,病毒如柯萨基病毒以型、ECHO病毒9型、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等,还有疟

原虫、肺炎支原体、白色念珠菌丝虫、钩虫、血吸虫、弓形虫、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等也可导致急性肾炎。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急性肾炎主要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感染有关,所有致肾炎菌株均有共同的致肾炎抗原性,包括菌壁上的M蛋白内链球菌素(endostretocin)和“肾炎菌株协同蛋白”(nephritisstrainassociatedprotein,NSAP)。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病变,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学说。此外,某些链球菌株可通过神经氨酸苷酶的作用或其产物如某些菌株产生的唾液酸酶,与机体的免疫球蛋白 (1gG)结合,改变其免疫原性,产生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致病。另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间具有交叉抗原性,可使少数病例呈现抗肾抗体型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发病机制见图14—1。 [病理] 图14—1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发病机制示意图 在疾病早期,肾脏病变典型,呈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改变。光镜下肾小球表现为程度不等的弥漫性增生性炎症及渗出性病变。肾小球增大、肿胀,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狭窄甚或闭锁、塌陷。肾小球囊内可见红细胞、球囊上皮细胞增生。部分病人中可

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症 急性期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严重的循环充血状态、高血压脑病和急性肾功能衰竭。随着近年防治工作的加强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1.循环充血状态:因水钠潴留、血容量竭、直至肺水肿。临床表现为气急、不能平卧、胸闷、咳嗽、肺底湿罗音、肝大压痛、奔马律等左右心衰竭症状,系因血容量扩大所致,而与真正心肌泵竭不同。此时心搏出量常增多而并不减少、循环时间正常,动静脉血氧分压差未见加大,且洋地黄类强心剂效不佳,而利尿剂的应用常能使其缓解。极少数重症可发展至真正的心力衰竭,于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出现肺水肿而危及生命。 2.高血压脑病:指血压(尤其是舒张压)急剧增高,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而言。一般儿童较成年人多见。通常认为此症是在全身高血压基础上,脑内阻力小血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脑水肿而致;但也有人认为是血压急剧升高时,脑血管原具备的自动舒缩调节功能失控、脑血管高度充血、脑水肿而致此外急性肾炎时的水钠潴留也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多发生于急性肾炎病程早期,起病一般较急,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恶心呕吐,继之视力障碍,眼花、复视、暂时性黑蒙,并有嗜睡或烦躁,如不及时治疗则发生惊厥、昏迷、少数暂时偏瘫失语,严重时发生脑疝。神经系多无局限体征,浅反射及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踝阵挛有时阳性,也可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可有脑疝的症状和体征。眼底检查常见视网膜小动脉痉挛,有时可见视神经乳头水肿。脑脊液清亮,压力和蛋白正常或略增。如血压超过18.7/12.0kPa (140/90mmHg),并伴视力障碍、惊厥及昏迷三项之一项即可诊断。 3.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炎患儿相当部分于急性期有程度不一的氮质血症,但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者仅为极少数。并发症尚乏有效预防措施,已成为急性肾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血肌酐增高、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少尿或无尿持续3~5或1周以上,此后尿量增加、症状消失、肾功能逐渐恢复。 4、继发细菌感染,急性肾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是肺部和尿路感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则应积极对症处理,以免引起原有病加重。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健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的发生与全身其它部位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其中以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感染。但本病的发生并非因细菌感染肾脏直接引起炎症,而是与病原体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所介导的肾小球炎症反应,造成肾小球大量变性坏死,虽然只有少数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如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象而威胁生命,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根据其菌体细胞壁的M蛋白的免疫性质分为若干型,认为A组12型是大部分肾炎的病因。其他如1、3、4、18、25、49、60型与呼吸道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有关,2、49、55、57、60型与皮肤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有关,所有的致肾炎菌株均有共同的致肾炎抗原性。本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其发病机理目前主要认为是由链球菌来源的有关抗原与其相应的特异抗体于循环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抵达肾脏,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有人认为感染后通过酶的作用改变了机体正常的IgG,从而使其具有了抗原性,导致发生抗IgG抗体,即自家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发病;本病急性期病理表现多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风邪外袭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上不能宜发水津,下不能通调水道、输于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本病。 2、湿度浸渍肌肤溃疡湿毒未能及时清解消透,则内归肺脾,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水湿潴留,发为本病。 3、水湿浸渍居住潮湿,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发为本病。 4、湿热内壅湿热侵袭,或饮食不节、过食辛甘肥腻生湿热,或湿郁化热,湿热壅盛,三焦气机阻滞,水道不利,发为本病。 综上所述,本病病因主要与风湿热毒有关,这些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亦可兼杂为患;病机关键在于肺脾肾功能失调。本病早期以标实邪盛为主,但恢复期常以虚实并现,临床以气阴受伤、湿热未消表现多见。 二、病理 肾脏体积可较正常增大,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球。病理类型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一,急性期可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严重时,增生和浸润的细胞可压迫毛细血管袢使毛细血管腔变窄、甚至闭塞,并损害肾小球滤过膜,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并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因而对水和各种溶质(包括含氮代谢产物、无机盐)的排泄减少,发生水钠潴留,继而引起细胞外液容量增加,因此临床上有水肿、尿少、全身循环充血状态如呼吸困难、肝大、静脉压增高等。肾小管病变多不明显,但肾间质可有水肿及灶状炎性细胞浸润。本病所致的高血压,目前认为是由于血容量增加所致,是否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力增强有关,尚无定论。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健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的发生与全身其它部位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其中以链球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感染。但本病的发生并非因细菌感染肾脏直接引起炎症,而是与病原体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所介导的肾小球炎症反应,造成肾小球大量变性坏死,虽然只有少数病人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如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象而威胁生命,所以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根据其菌体细胞壁的M蛋白的免疫性质分为若干型,认为A组12型是大部分肾炎的病因。其他如1、3、4、18、25、49、60型与呼吸道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有关,2、49、55、57、60型与皮肤感染后的急性肾炎有关,所有的致肾炎菌株均有共同的致肾炎抗原性。本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其发病机理目前主要认为是由链球菌来源的有关抗原与其相应的特异抗体于循环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抵达肾脏,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有人认为感染后通过酶的作用改变了机体正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 nephritic syndrome)。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本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肾脏病。年龄以3~8岁多见,2岁以下罕见。男女比例约为2∶1。 一、基本概述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常见的肾脏病。急性肾炎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儿童为多见,多数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及系膜增殖性改变,程度轻重不等,轻者可见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有轻中度增生,系膜细胞也增多,重者增生更明显,且有炎症细胞浸润等渗出性改变。增殖的细胞及渗出物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引起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一般在4~6周内逐渐恢复,少数呈进行性病变,演变成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病因学 根据流行病学、免疫学及临床方面的研究,证明本症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其根据如下:①肾炎起病前先有链球蓖前驱感染;②没有链球菌直接侵犯肾脏的证据;③自链球菌感染至肾

炎发病有一间歇期,此期相当于抗体形成所需时间;④患者血中可检出对链球菌及其产物的抗体、免疫复合物;⑤血中补体成分下降;⑥在肾小球基膜上有IgG和补体成分的沉积。 在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中,由呼吸道感染所致肾炎的菌株以12型为主,由皮肤感染引起的肾炎则以49型为主。 三、发病机理 关于感染后导致肾炎的机制,一般认为是机体对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如胞壁的M蛋白或胞浆中某些抗原成分)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随血流低达肾脏。并沉积于肾小球基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局部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有人认为感染后通过酶的作用改变了机体正常的IgG,从而使其具有了抗原性,导致发生抗IgG抗体,即自家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发病;还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间具有交叉抗原性,此少数病例则应属抗肾抗体型肾炎。 四、病理 急性期肾脏较正常增大,病理改变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增生的细胞主要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急性期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上皮下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间质中可以有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沿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有弥漫粗颗粒免疫复合物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IgG和C3,IgA和IgM少见。电镜检查可见上皮细胞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PSGN病理改变呈自限性,可以完全恢复,若起病1个月后仍然有较强IgG沉积,就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健康指导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健康指导 一.心理指导:本病慢性进展,病人大多顾虑重重、悲观失望。因此,要做好病人的疏导工作,与家庭一道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心理负担,积极治疗,注意保养,以延缓肾功能的衰退。 二.饮食指导:饮食疗法是长期的,应使病人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导病人及家庭做到自理。 1.宜进含维生素B、C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2.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0、5-0、8g。予以优质蛋白,多食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和瘦肉。低蛋白饮食可减轻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 3.高血压、少尿、浮肿者限制水、盐(小于2g/日)的摄入。 三.休息、活动指导: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有明显水肿、血压高、肾病综合征和并发防肾功能不全者均应卧休息。好转后可起床活动,自理生活,但要避免劳累。 四.用药指导: 1.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内高压,导致高滤过,加速肾小球硬化,因此要积极控制高血压,但降压不宜过快、过低,以免减少肾血流量,加重肾功能损害。嘱患者起床时先在床边坐几分钟,然后缓慢站起,以防眩晕及体位性低血压。 2.口服氯化钾溶液:因此溶液涩口,病人往往不愿接受,要向病人解释当水肿明显、尿量减少量常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当尿量增多

时,要常规补钾,以防低血钾发生。 五.出院指导: 1.保持愉快的心情,强调合理的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体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2.坚持药物及饮食治疗,不可随意中断。使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切勿自作主张,因大部分药物均从肾脏排泄,右增加肾脏负担,特别要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氨基甙类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3.避免肾损害因素。因感染、劳累、妊娠、血压增高等均能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故要积极防治上呼吸道、皮肤及泌尿道的感染、避免劳累、做好安全避孕等。 4.定期就诊复查,如出现水肿、尿异常、体重迅速增加等,应及时就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