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小学语文: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小学语文: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小学语文: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第24课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__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

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带回好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保全性命。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丢失马、儿子摔断腿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带回好马、保全性命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相关句子

4.师生对读,把其他人的惋惜、难过、伤心、患得患失与塞翁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用朗读进行对比,同时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5.读得真不错!那你能把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用古文讲给大家听吗?

三、感受意蕴,品味特质。

1.我们从塞翁看待祸事、福事的态度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老师在福祸间划上箭头,想一想这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回答:(1)事物发展变化着的。

(2)福祸是会转换的,祸福相依,我们遇到福事不能高兴得得意忘形,遇到祸事不能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3)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祸事就不能变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福事也就不会变成祸事;如果胡人不大举入侵,塞翁之子跛脚也就不会变成福事。)(4)应该采取积极行动让事物尽可能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

2.是呀,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浓缩成一句成语,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见这样的福事和祸事,我们要积极面对,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来说一说:

(1)邻居家的阿姨下岗了,开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好象天都快塌下来了一样。后来,阿姨调整好心态,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绣花厂,经济效益非常好。这真是()。(2)这次期中考试,明明考得很差,他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我安慰明明说:()。

四、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破斧沉舟》。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事情一定要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夏日绝句》

2.在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他的另一个故事,相信你对他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3.出示课题,读题,说说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读中思考:

1.项羽是怎样破釜沉舟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你觉得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

3.破釜沉舟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吗?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第三课时

巩固复习,完成基训

小学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

小学阶段教材中成语故事1、闻鸡起舞:(祖逖)。 2、刻舟求剑:(过江人), 3、惊弓之鸟:(更羸) 4、买椟还珠:(郑国人) 5、画龙点睛:(张僧繇) 6、胸有成竹:(文与可) 7、杏林春满:(董奉) 8、手不释卷:(吕蒙) 9、鹏程万里:(鲲) 10、水滴石穿:(张乖崖) 11、大公无私:(祁黄羊) 12、程门立雪:(杨时) 13、竭泽而渔:(雍季) 14、入木三分:(王羲之) 15、响遏行云:(薛谭秦青) 16、邯郸学步:(燕国青年)。 17、舍本逐末:(赵威后) 课外阅读积累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投笔从戎(班超)多多益善(韩信)凿壁偷光(匡衡)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七步成诗(曹植)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负荆请罪(廉颇) 完壁归赵(蔺相如)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 图穷匕现(荆轲) 杀妻求将(吴起)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暗渡陈仓(韩信) 乐不思蜀(刘禅)背水一战(韩信) 纸上谈兵(赵括) 叶公好龙(叶公) 精忠报国(岳飞) 铁杵成针(李白) 精兵简政(李鼎铭) 南柯一梦(淳子棼) 东施效颦(东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景皓) 赴汤蹈火(晁错)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惊弓之鸟(更羸)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第24课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__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 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带回好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保全性命.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丢失马、儿子摔断腿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带回好马、保全性命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相关句子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 孩子听!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今天为大家整理了100个常用的成语,并且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收藏起来,平时的时候多让孩子记一记,相信一定会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 100个成语故事 1.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 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 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 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8. 百发百中 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四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二则

课题:6 成语故事二则课型:讲授 第1 课时总序第17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从阅读中领悟—些基;本道理。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重点:读懂两则成语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并激励自己表达。 难点: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突破方法: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交流。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读、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成语。 课时目标 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认真阅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交流成语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并畅谈感受。 2.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观点。 5.师生共议、明确: (1)“邯郸学步”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 也丢掉了。 (2)“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条件不够, 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

6.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畅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7.教师引导:对于成语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必将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范围,学生的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拓展延伸 1.根据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学生试着给这两个成语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学生先复习这两个成语故事,然后试着自己写一写这两个成语故事的近义词或反 义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师生共议,明确: “邯郸学步’’近义词:东施效颦“望洋兴叹”近义词:无可奈何反义词:易如反掌 2.试着用本文学过的两个成语各写一句话。 (1)先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评议。 (3)教师出示例句。 邯郸学步……借鉴别人好的学习经验,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望洋兴叹……他不懂英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英语书籍,只能望洋兴叹。 四、活动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成语故事大讲坛”活动,每组每个同学将近期课外阅读或其他途径积累的成语故事讲给本组其他同学听,相互积累、交流,然后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全班的比赛,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选手,教师给予鼓励或表彰。活动时间教师可自行把握。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整理活动探究过程中的成语故事。 2.同桌间交流学习心得。 作业 我会说。 1.学完《邯郸学步》,我明白了: 2.学完《望洋兴叹》,我知道了: 我会写。 1.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要大多少倍啊! ——比起———来,真是 2.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 要是——,就会 我能体会。 东施效颦 传说美女西施因心口疼常皱着眉头,捂着胸部,样子显得更加的娇柔美丽,有个丑女也学西施的样子,反而更丑,人们便叫她东施。 ①效:仿效。②颦:皱眉头。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我想对东施说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2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读写“勾践、扣押、赦免、卧薪尝胆”等词语。 3.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1.感受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法、学法: 导读、导析法。语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导言: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二、领悟题意 1.“卧薪尝胆”是个成语,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围绕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帮助梳理。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越王是怎样卧薪尝胆的? (3)越王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 (1)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抄写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小组交流。

四、品读感悟 1.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把自己印象较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自己的自学成课。 (1)起因:越国战败,越王色践被俘三年,受尽屈辱。 (2)经过:在柴草上睡觉,每天尝苦胆。 (3)结果:一举打败吴国。 4.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5.小组推荐一名讲得好的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讲一讲《卧薪尝胆》这个故事。 2.导入新故事——《一鼓作气》。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感知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指导“将士”中的“将”读“jiàng”。 3.讨论: (1)谁一鼓作气? (2)在怎样的情况下一鼓作气?为什么? (3)一鼓作气的结果怎样? 投影显示: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4.指名学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再试填投影内容。 5.鲁军是在齐军第几次擂鼓时出兵迎战的?为什么?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落,这时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一次擂鼓,自然是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齐军)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总汇

小学语文课本(回顾·拓展)中出现的成语故事 三上: 1、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 三下: 1、买椟还珠(郑国人)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画龙点睛(张僧繇) 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四上: 1、胸有成竹(文与可)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2、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人们用“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四下: 1、手不释卷(吕蒙) 手里拿着书不肯放下来。形容勤奋好学 2、鹏程万里 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1、水滴石穿(张乖崖)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大公无私(祁黄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下: 1、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1、竭泽而渔(狐偃、雍季)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响遏行云(秦青、薛潭)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1、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少年)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语文60个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60个成语故事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人杰地灵 唐朝诗人王勃应邀参加滕王阁落成的宴会,有人倡议为滕王阁做序,宾客纷纷推却。王勃沉思之后,挥毫即书。起初众人都一笑置之,但写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众人皆拍手叫好,夸赞他为当今的才子。 [注释]杰:才能超过一般人,杰出。灵:特别美好。[提示]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孟母三迁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注释]迁:迁移。[提示]比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24成语故事二则

24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

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一一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 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一一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 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一一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

2019精品教育36第六单元22、成语故事二则

第六单元 22、成语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的含义。 难点: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成语故事二则

21、成语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终审稿)

小学语文课本成语故事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课本(回顾·拓展)中出现的成语故事 三上: 1、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三下: 1、买椟还珠(郑国人)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画龙点睛(张僧繇) 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四上: 1、胸有成竹(文与可)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2、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人们用“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四下: 1、手不释卷(吕蒙) 手里拿着书不肯放下来。形容勤奋好学 2、鹏程万里 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1、水滴石穿(张乖崖)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大公无私(祁黄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下: 1、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1、竭泽而渔(狐偃、雍季)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响遏行云(秦青、薛潭)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1、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少年)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惊弓之鸟三下 古典名着中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 寓言故事成语: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杯弓蛇影。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历史故事成语: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指鹿为马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语文:7.24《成语故事二则—塞翁失马》教案(湘教版五年级下)

塞翁失马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1.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 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2.《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已经预习了,是不是?下面我们来听写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几个词语,谁愿意到上面来写?其他同学拿起笔写在纸上。写的时候,尽量写得大一点,端正清楚一点。 听写:此何遽不为福?福。 此何遽不为祸?祸。

福、祸这两个字比较难写,它们的偏旁都是示字旁。下面我们再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愿意上来? 听写: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吊。 其马将胡骏马而至。皆贺之。贺。 3.吊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板书学习方法)真不错,下面注意看,老师在祸与福之间画了一条绿线,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画这一条线吗?下面再注意看,老师又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各画了一条红线。想想,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先别着急,我们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老师范读这篇小古文。)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来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读第一句话)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边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去安慰他。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的?(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失马。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用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好是多音字,读hào ,意思是喜欢,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断了大腿骨。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坠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邻居朋友都来安慰塞翁。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折髀。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意思,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得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说说意思,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交流学习塞翁遇到的祸事、福事的过程中,学习顺序可根据学生的交流前后调换。)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失马、儿子折髀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马、父子相保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指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水滴石穿(张乖崖)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是说无偏见,不自私。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指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水滴石穿(张乖崖)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是说无偏见,不自私。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胸有成竹(文与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杏林春满(董奉)称颂医生医术的高明和高尚的医德。 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指读书学习,坚持不懈。 鹏程万里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水滴石穿(张乖崖)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大公无私(祁黄羊)是说无偏见,不自私。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入木三分(王羲之)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邯郸学步(燕国寿陵人)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四年级语文下册 6.成语故事二则教案 湘教版

6.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 2. 正确读写“勾践、扣押、赦免、卧薪尝胆”等词语。 3.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重点: 感受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语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成语故事。 2. 教师导言: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二、领悟题意 1. “卧薪尝胆”是个成语,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 围绕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帮助梳理。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越王是怎样卧薪尝胆的?

(3)越王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认读生字、生词。 (1)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抄写词语。 3.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小组交流。 四、品读感悟 1. 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 把自己印象较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 全班交流自己的自学成课。 (1)起因:越国战败,越王色践被俘三年,受尽屈辱。 (2)经过:在柴草上睡觉,每天尝苦胆。 (3)结果:一举打败吴国。 4. 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5. 小组推荐一名讲得好的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 6.成语故事二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5个生字。 2. 正确读写“进攻、擂鼓、一鼓作气”等词语。 3.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成语故事两则课时同步练习湘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成语故事两则课时同步练习 湘教版 课时练1 一、看拼音,写汉字。 kè zhōu qiú jiàn chuán xián jì hào dǎ lāo ()()()() nán yuán běi zhé gǎn kuài bǎ shi zhǔn bèi ()()()() 二、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式()玄()崔() 袁()星()劳() 三、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1、画画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2、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3、父母养育了我,我怎么能忘记他们的恩情呢? 四、选出意思相近或意思相反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引人注目一筹莫展相安无事欢天喜地垂头丧气坚定不移将信将疑举世闻名窃窃私语胸有成竹想法设法神气活现安然无恙交头接耳愁眉苦脸千方百计海底捞针惊弓之鸟 近义成语()-()()-() ()-()()-() 反义成语()-()()-() ()-()()—() 课时2 一、选词填空 居然果然仍然忽然 1、()刮起了一阵大风,险些把我的帽子吹跑。 2、按照曹冲的办法做,()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太阳快落山了,可()不见妈妈下班归来的身影。 4、过了几个月,塞翁丢失的那匹马()回来了 二、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至少五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破釜沉舟”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 三、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时1 一、刻舟求剑船舷记号打捞南辕北辙赶快把式准备 二、试考试舷船舷催催促辕辕竿醒清醒捞捞鱼 三、1、画画要相信自己的眼睛。2、楚国在南边,你不能往北走。3、父母养育了我,我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 四、近义成语(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安然无恙)-(相安无事) (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反义成语(欢天喜地)-(愁眉苦脸)(将信将疑)-(坚定不移) (千方百计)-(一筹莫展)(垂头丧气)—(神气活现) 课时2 一、1、忽然 2、果然 3、仍然 4、居然 二、溜须拍马塞翁失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牛头马面兵荒马乱 三、近义词:知难而进背水一战义无反顾孤注一掷 反义词:知难而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四、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祸可以变成福,在另一个条件下,福又变成祸,说明了祸福相依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同时也让我们学习了塞翁仔细观察事物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