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4成语故事二则(一)

24成语故事二则(一)

24成语故事二则(一)
24成语故事二则(一)

25.成语故事二则(一)

刻舟求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及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果。

3.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

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

“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

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

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

急:由“ 、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

(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

(3)有人催他做什么?

(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部编版四下语文22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创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故事中的生字新词,了解故事的内容。 2.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成语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成语故事《铁杵成针》,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后来人们把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加以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背诵下我们积累的成语。) 2.学生起头,背诵成语接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积累更多的成语,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精神。) 3.导入: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它们有的庄重严肃,有的机智幽默,而且大多数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大家想不想看?这个成语故事的名字叫做“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去观看。 4.出示阅读提示,指名读要求 (二)学习成语“铁杵成针” 1.欣赏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 师:故事我们已经看完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提示和故事内容,把你的发现和你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李白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又是什么事情使他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你对他了解吗?(指名背李白的诗,出示介绍李白资料的课件) (3)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则成语的意思?铁杵是什么意思?生说后,观看课件,板书成语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谁能用铁杵成针说句话? (4)看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只要同学们坚持学成语,日积月累,就会掌握很多词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就好比铁杵成针。 (三)表演铁杵成针(李白这些成绩的得来跟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然而,铁杵成针这件事对他后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1.小组内先分工排练。 2.全班汇报。 (四)“铁杵成针”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谁能讲一讲你自己所熟悉的成语故事。 (五)练习题 1.看图猜成语,说意思。 2.成语计算题。 (六)总结 师: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是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是连这么有才华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学习,那么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吗?因此同学们,无论我们的才华、天资如何,都应该努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呀!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4课 成语故事二则

第24课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__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 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带回好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保全性命.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丢失马、儿子摔断腿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带回好马、保全性命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相关句子

四年级上册成语故事二则

课题:6 成语故事二则课型:讲授 第1 课时总序第17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从阅读中领悟—些基;本道理。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重点:读懂两则成语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并激励自己表达。 难点: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突破方法: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交流。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读、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成语。 课时目标 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认真阅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交流成语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并畅谈感受。 2.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观点。 5.师生共议、明确: (1)“邯郸学步”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 也丢掉了。 (2)“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条件不够, 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

6.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畅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7.教师引导:对于成语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必将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范围,学生的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拓展延伸 1.根据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学生试着给这两个成语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学生先复习这两个成语故事,然后试着自己写一写这两个成语故事的近义词或反 义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师生共议,明确: “邯郸学步’’近义词:东施效颦“望洋兴叹”近义词:无可奈何反义词:易如反掌 2.试着用本文学过的两个成语各写一句话。 (1)先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评议。 (3)教师出示例句。 邯郸学步……借鉴别人好的学习经验,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望洋兴叹……他不懂英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英语书籍,只能望洋兴叹。 四、活动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成语故事大讲坛”活动,每组每个同学将近期课外阅读或其他途径积累的成语故事讲给本组其他同学听,相互积累、交流,然后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全班的比赛,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选手,教师给予鼓励或表彰。活动时间教师可自行把握。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整理活动探究过程中的成语故事。 2.同桌间交流学习心得。 作业 我会说。 1.学完《邯郸学步》,我明白了: 2.学完《望洋兴叹》,我知道了: 我会写。 1.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要大多少倍啊! ——比起———来,真是 2.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 要是——,就会 我能体会。 东施效颦 传说美女西施因心口疼常皱着眉头,捂着胸部,样子显得更加的娇柔美丽,有个丑女也学西施的样子,反而更丑,人们便叫她东施。 ①效:仿效。②颦:皱眉头。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我想对东施说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篇一】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们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们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们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

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

最新【邯郸成语故事大全】邯郸历史成语故事.doc

【主持词大全】 邯郸现在是中国的一个地方,相传是与一个成语有关。以下是精心准备的邯郸历史成语故事,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邯郸学步的故事 含义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的道理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都强调胡乱模仿别人,“邯郸学步”强调学习别人的忘掉自己的;“东施效颦”强调生搬硬套。 邯郸市介绍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而归,引起大笑”。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精选_小学一年级成语故事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

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 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 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 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 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 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 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 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 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 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 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 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 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 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2

《成语故事二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读写“勾践、扣押、赦免、卧薪尝胆”等词语。 3.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1.感受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法、学法: 导读、导析法。语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导言: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二、领悟题意 1.“卧薪尝胆”是个成语,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围绕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帮助梳理。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越王是怎样卧薪尝胆的? (3)越王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 (1)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抄写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小组交流。

四、品读感悟 1.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把自己印象较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自己的自学成课。 (1)起因:越国战败,越王色践被俘三年,受尽屈辱。 (2)经过:在柴草上睡觉,每天尝苦胆。 (3)结果:一举打败吴国。 4.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5.小组推荐一名讲得好的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讲一讲《卧薪尝胆》这个故事。 2.导入新故事——《一鼓作气》。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感知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指导“将士”中的“将”读“jiàng”。 3.讨论: (1)谁一鼓作气? (2)在怎样的情况下一鼓作气?为什么? (3)一鼓作气的结果怎样? 投影显示: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4.指名学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再试填投影内容。 5.鲁军是在齐军第几次擂鼓时出兵迎战的?为什么?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落,这时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一次擂鼓,自然是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齐军)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简短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简短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们,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们,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们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们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们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一鸣惊人们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

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们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们。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哄堂大笑

24成语故事二则

24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塞翁失马》。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成语。 教学重难点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成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

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一一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打开课本,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安慰、福与祝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 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一一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丢失了马。 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 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一一儿子跌断了腿。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成语故事 【半途而废】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举一反三】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ɡ)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

成语故事二则

21、成语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 (1)课文讲的是什么? (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 (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把戏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疑心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终究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

也丢掉。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慎重,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欢,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恳求学问,却不巧赶上教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教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教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悟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教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我向往向往什么?我时常这样自问,有时问得自己也张口结舌。人间的欢乐和病痛在大地蒸腾,在心的天空凝聚成云,或飘洒甘霖,或倾泻雪暴。这甘甜和苦辛的水,被心灵之根吮吸,便生出一种欲望,和树木的根一样,伸展着枝干,伸出地面,伸向天空,去窥探一个泥土里不曾有过的世界,去追随绿叶,追随繁花,追随蕴寓着将来的机密的果实。 这是向往的品性吗?——是。向往与生命同在。向往是生命的

邯郸成语故事

汉语言文字当中,有一种非常简洁、独到的词语表达方式——成语。它以人们长期以来概括出的、一般由4个字组成的词组或短语,来精辟地表达出某种意思。它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简洁明了,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出于人们表达上的习惯,琅琅上口,比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另一部分则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典故,讲一个具有传世或警世作用的历史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道理。成语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特别是后一部分,其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已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范畴。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邀请著名书法家将100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邯郸学步因人成事三寸之舌伤弓之鸟梅开二度窃符救赵胡服骑射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奇货可居邯郸学步鹬蚌相争黄粱美梦一枕黄粱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利令智昏不遗余力南辕北辙破釜沉舟毛遂自荐背水一战围魏救赵智者千虑舍本逐末攻难守易犹豫不决一狐之腋三人成虎顶天立地前倨后卑管窥锥指以卵击石赏罚分明瓜田李下路不拾遗鹿死谁手市道之交难至节见步履蹒跚坐怀不乱补天浴日河伯娶妇退避三舍言犹在耳董狐之笔天夺之魄欺世盗名一日千里中饱私囊天经地义以人为镜按兵不动当局者迷掩耳盗铃大儒纵盗争先恐后坐享其成剖腹藏珠羽毛未丰徙宅忘妻始终不渝载舟覆舟无功受禄犯颜直谏因势利导食不甘味唱筹量沙乐极生悲居心叵测安然无恙燕雀处堂天下无双轻虑浅谋志在四方一叶障目举措失当徐市求仙纲举目张取而代之声名狼藉死有余辜人人自危左提右挈无出其右身无可击袖藏金椎箭在弦上巧夺天工山鸡舞镜未可厚非疾风劲草乌合之众推心置腹狗尾续貂生灵涂炭怙恶不悛坚壁清野白云亲舍不学无术孤注一掷拒谏饰非罚不当罪叶公好龙价值连城伤弓之鸟步履蹒跚路不拾遗管窥锥指一狐之腋利令智昏纸上谈兵鹬蚌相争黄梁美梦旷日持久破釜沉舟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智者千虑胡服骑射犹豫不决前倨后卑瓜田李下难至节见邯郸学步窃符救赵等邯郸学步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负荆请罪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

一年级阅读带拼音成语故事

邯hán 郸dān 学xué步bù 邯hán 郸dān 是shì战zhàn 国guó时shí期qī赵zhào 国guó的de 都dū城chéng ,据jù说shuō这zhè个ge 地dì方fāng 的 de 人rén 走zǒu 路lù的de 姿zī势shì特tè别bié优yōu 美měi 。燕yàn 国guó有yǒu 位wèi 少shào 年nián 不bù辞cí辛xīn 苦kǔ来lái 到dào 邯hán 郸dān 要yào 学xué这zhè里lǐ的de 人rén 走zǒu 路lù,他tā一yì边biān 观guān 察chá邯hán 郸dān 人rén 的de 走zǒu 路lù姿zī势shì,一yì边biān 学xué习xí模mó仿fǎng 。可kě没méi 有yǒu 几jǐ天tiān ,他tā就jiù坚jiān 持chí不bù下xià来lái 了le ,越yuè学xué越yuè别biè扭niu 越yuè走zǒu 越yuè不bù自zì然rán ,不bù仅jǐn 没méi 有yǒu 学xué会huì邯hán 郸dān 人rén 走zǒu 路lù,而ér 且qiě连lián 自zì己jǐ原yuán 来lái 走zǒu 路lù的de 动dòng 作zuò也yě忘wàng 了le ,只zhǐ好hǎo 爬pá着zhe 回huí到dào 了le 燕yàn 国guó。学xué步bù:学xué走zǒu 路lù。比bǐ喻yù生shēng 搬bān 硬yìng 套tào 地dì模mó仿fǎng 别bié人rén ,闹nào 出chū笑xiào 话huà。 买mǎi 椟dú还huán 珠zhū 战zhàn 国guó时shí,有yǒu 个gè楚chǔ国guó商shāng 人rén 到dào 郑zhèng 国guó卖mài 珠zhū宝bǎo 。他tā用yòng 上 shàng 等děng 的de 木mù料liào 做zuò成chéng 一yī个gè盒hé子zi ,然rán 后hòu 用yòng 香xiāng 料liào 来lái 熏xūn 烤kǎo ,再zài 刻kè上shàng 栩xǔ栩xǔ如rú生shēng 的de 玫méi 瑰guī花huā图tú案àn ,镶xiāng 嵌qiàn 上shàng 翡fěi 翠cuì、珠zhū玉yù等děng 装zhuāng 饰shì物wù,把bǎ这zhè个ge 盒hé子zi 装zhuāng 扮bàn 得dé无wú比bǐ精jīng 致zhì,然rán 后hòu 才cái 把bǎ一yī颗kē极jí其qí珍zhēn 贵guì的de 珍zhēn 珠zhū装zhuāng 在zài 里lǐ面miàn 。不bù一yī会huì儿er , 一yī个gè买mǎi 主zhǔ来lái 了le ,他tā看kàn 到dào 这zhè个ge 盒hé子zi ,喜xǐ欢huan 极jí了le 。于yú是shì,他tā买mǎi 下xià了le 它tā。可kě是shì,这zhè位wèi 买mǎi 主zhǔ却què打dǎ开kāi 盒hé子zi ,取qǔ出chū珍珠zhū还huán 给gěi 商shāng 人rén ,只zhī拿ná着zhe 盒hé子zi 走zǒu 了le 。买mǎi 椟dú还huán 珠zhū—椟dú:木mù匣xiá。比bǐ喻yù舍shě本běn 逐zhú末mò,或huò取qǔ舍shě不bú当dàng 。

四年级语文下册 6.成语故事二则教案 湘教版

6.成语故事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生字。 2. 正确读写“勾践、扣押、赦免、卧薪尝胆”等词语。 3.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重点: 感受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法: 导读、导析法。 学法: 语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学生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成语故事。 2. 教师导言:我们来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板书课题:卧薪尝胆) 二、领悟题意 1. “卧薪尝胆”是个成语,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 围绕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教师帮助梳理。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2)越王是怎样卧薪尝胆的?

(3)越王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三、学生自由读文,感知内容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认读生字、生词。 (1)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2)抄写词语。 3.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小组交流。 四、品读感悟 1. 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 把自己印象较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 全班交流自己的自学成课。 (1)起因:越国战败,越王色践被俘三年,受尽屈辱。 (2)经过:在柴草上睡觉,每天尝苦胆。 (3)结果:一举打败吴国。 4. 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5. 小组推荐一名讲得好的学生在全班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 6.成语故事二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5个生字。 2. 正确读写“进攻、擂鼓、一鼓作气”等词语。 3.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徇邯郸,终身不言际。”)《后汉书·光武记》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邯郸是赵国的国都,有三千年的历史,不仅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大量的成语典故便是其中一支奇葩。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的姿势。此成语比喻生搬硬套,一味机械地摹仿,不仅学无成就,而且失掉了固有技能。 出处《庄子·秋水》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另一处的危机,迫使敌人退兵的战术和计策。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胡,中国古代指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服,服装。骑射,骑马射箭。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了一场军事改革,采用胡人的服装来代替中原传统的宽袖长袍的行

军服装。以骑马射箭来代替中原乘车持戈的作战方式。“胡服骑射”也就被称作军事改革。如今已在为改革的同义语。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荆:荆条,落叶丛生灌木,古时可做刑杖。负荆,背着荆条,是请罪受罚的意思。此成语比喻主动向人认错赔礼,自请责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深挚的友谊,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法纪,指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不违法徇私。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辩不过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导致惨败。后用此成语比喻不联系实际,只凭书本知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瑟,古代拔弦乐器,形似筝。柱,瑟上调弦的短木。柱被粘住,音调就不能变换。比喻固执拘泥,不知灵活变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传说夏禹所铸造。此成语比喻说话份量重,言辞作用大。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因人成事:因:依赖。意思是依赖别人把事情办成而坐享其成果。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一年级成语故事【十篇】

一年级成语故事【十篇】 导读:本文一年级成语故事【十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们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们。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

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一鸣惊人们】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们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们突然做出惊人们的成绩。 【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们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们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