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

(答:文字是人类经过漫长摸索而创制的帮助自己扩大交际范围、记录有声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2.什么是结绳?什么是契刻?什么是八卦?它们和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是原始人类为了帮助记忆而采用的实物辅助手段。“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契刻也是原始记事的方法,是在竹木、石头或兽骨等上边刻上记号或缺口,表示数目,或者当事人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对合以为凭信。

八卦是指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而组成的一套符号系统。这些符号是巫人用做占卜吉凶的算筹的各种排列方式,用来象征世上的各种事物。

无论是结绳、契刻,或是八卦,都不是文字,都跟文字的产生没有关系)

3.什么是文字画?文字画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字画还不是文字?

(答:文字画是通过画面表达作者意图的,具有辅助记事和交际的作用。但文字画没有跟语言发生直接的对应关系,它没有固定的读音,看画的人可以用各自所操的语言去解读,所以文字画不是文字)

4.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是什么?

(答:图画文字是文字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而形成的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二者的区别是,文字画没有跟语言发生直接的对应关系,它没有固定的读音,看画的人可以用各自所操的语言去解读,所以文字画不是文字。而图画文字与有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5.为什么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文字了?

(答:因为:一是它具有甲骨金文一样的象形意味;二是已经出现合体会意字;三是不同的地方有共同形体)

6.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什么关系?

(答:文字的产生和逐步成熟与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原始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关系十分简单,有声语言已经满足他们交际的需要。原始社会是漫长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声语言逐渐成熟。到原始社会后期,有声语言已经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生产力也逐渐提高,人们克服有声语言时空局限的愿望,产生了对文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简单的记号和一个一个地产生了文字。随着物质财富有了剩余,社会对财富的占有也出现了差距,于是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强烈需要使用文字管理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快速发展起来,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7.如何认识仓颉造字的说法?

(答:战国人喜欢把某一方面的创造锁定为某一个人。《吕氏春秋》在说“仓颉作书”的同时,还说“奚仲作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其实,任何一种创制,都不是某一圣人之作,而是千万人经过不断地摸索才最后完成的。文字更不例外)8.为什么说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汉字体系?

(答:因为甲骨文不仅有象形字、会意字,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这种成熟的汉字体系的形成,至少有七八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可以说,在夏代,这种汉字已经雏形。而夏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奴隶主阶级强烈需要使用文字管理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文字快速发展起来,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所以至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已成为很成熟的汉字体系)

9.如何判断一种文字的性质?

(答:文字的类型,是由构成这种文字的字符的特点来决定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字符的特点,以判定这种文字所属的类型。(1)从字符的表意、表音作用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2)从字符与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

10.为什么说文字体系没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分,没有优劣之分?

(答:因为文字体系只要是成熟的,与其民族的语言相适应的,就都是符合规律的发展,所以没有高级阶段与低级阶段之分,没有优劣之分)

2

11.为什么说汉字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能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

(答:因为汉字是适应汉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民族采用哪一种类型的文字体系,是由这个民族的语言结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一种非黏着的孤立型语,或称作单音节语,它的结构单位本身没有语法的变化。汉语的音节与印欧语不同,是直接与意义相联系,是表意的语音单位,汉民族语音感知单位是声韵调而不是音素,声韵调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所以,汉字没有演变成拼音文字,更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12.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答:构成汉字的字符,包括三种:表意字符、表音字符、记号。汉字的字符大量是表意字符,无论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所用字符,还是形声字形旁所用字符,与它所记录的词都有意义上的联系,都是表意字符。所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13.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何不同?

(答:西洋学者所称的“表意文字”是用来贬低汉字的,他们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我们认为表音、表意是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西洋学者的文字发展阶段论是以研究印欧的文字体系为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不是一般文字的发展规律)

14.为什么说要想抛弃汉字的表意体系,用表音文字去取代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

(答:因为汉字是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已经发展成熟。虽然说,它有着自身的缺点,但是正如表音文字有它自身的缺点一样,何况有时这个缺点可能有正是它的长处。所以说,要想抛弃汉字的表意体系,用表音文字去取代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

3

一、填空

1.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的秦书有八体是

。这八体分类的角度是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

曰隶书;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2.许慎《说文解字·叙》提到新莽时代的“六书”是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3.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采用的字体是。(小篆)

4.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文志》)

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个阶段,分别是

。(三;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6.甲骨文是在年被金石学家偶然发现。甲骨主要出现在,那里是迁殷后的商王朝都城的遗址,称作。(1899;王懿荣;河南安阳;殷商王盘庚;殷墟)

7.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反正两方面设问,称为。(对贞)

8.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如世系、称谓、文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个时期,具体是。(五;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为第五期)

9.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的书。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等等。(著录甲骨文;考释甲骨文;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徐中舒;殷墟卜辞综述)

10.在铜器上铸铭文,开始于,

则大为流行。(商代后期;两周)

11.秦国文字是直接承袭的文字。(西周)

12.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诅楚文是的文字,这些刻石大约在之际所刻。(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惠文后元至武王)

13.隶书一般分为。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字体是。(古隶和汉隶;古隶)

4

简答题

1.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

(答:秦书八体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大篆又叫籀文,是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小篆是用于区别大篆,秦始皇“书同文”后,而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隶书产生于战国,于汉代成为官用的一种字体。而刻符、虫书、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又叫鸟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屈曲细长犹如鸟虫;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这几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2.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

(答:秦书八体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3.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

(答: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说:“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时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4.什么是籀文?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

(答: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这种文字就叫籀文。籀文又叫大篆)

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哪些阶段,各种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属变为楷书。

甲骨文和金文变为小篆,前者更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而后者笔画圆转规整,逐渐与物形疏远。甲骨文刀刻的痕迹明显,金文则铸型肥厚,它们的形体比较随意,笔画少的占的地方小,笔画多的字占的地方大,小篆形体整齐,笔画多少都占一格。

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隶书到楷书,除用笔有些变化,字体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6.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答: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所以说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7.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卜辞?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

(答: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记载的占卜的结果,所以甲骨文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文是在1899年被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的,从此甲骨文得到广泛注意,收集、考释甲骨文一时形成风气。通过甲骨文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从而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甲骨学)

8.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

(答: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

9.什么叫对贞?

(答:占卜时,对占卜的事,经常要从正反面设问,称为对贞)

10.卜辞记录的行款有哪些?

(答:卜辞记录的行款有:①竖行左行。②竖行右行。③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也有个别交错的情况,但并不是主要的)

5

11.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的特点是:①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②

字体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12.甲骨文分为几个时期?

(答:根据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可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为第五期)

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

(答: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考释甲骨文的书;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是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资料方面最为丰富;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是工具书;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是综合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14.什么是金文?什么是钟鼎文?

(答:古代称铜为金,所以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叫做钟鼎文)

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现在有哪些研究金文的重要著作?

(答:商周时代的铜器,汉代就有所发现。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搜集研究。现存的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收器五百余件,除摹写器物铭文外,还有考释,并记载原器出土地点及收藏人。清代小学兴盛,著录和考释金文的著作很多。现在金文方面的工具书有容庚的《金文编》,周法高主编的《金文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等)

16.金文字体有什么特点?

(答:①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②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③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17.金文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

(答: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其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少得多。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能只勾勒轮廓。晚期金文有的已经接近小篆)

18.春秋晚期以后的金文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这些字体主要流行什么地区的国家?

(答:春秋晚期以后的金文出现的美术字体的主要特点:①故意将笔画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这种曲折宛转之势不是按物体的形态“随体诘诎”,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②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东方和南方的国家)19.什么是秦系文字?其特点是什么?

(答:秦系文字是指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使用的大篆和统一中国后所推行的小篆。其中小篆是最重要的。其特点是:直接承袭了西周大篆字体。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有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石鼓文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20.什么是石鼓文?

(答:唐初在天兴县即今陕西凤翔发现十个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称为石鼓。每个石鼓上刻着六七十个字的铭文,主要是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这些铭文就叫着石鼓文。石鼓文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1.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

(答: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形体归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而象性程度不断降低)

22.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

(答:因为小篆字体在李斯前已经存在,而且行用多时。传世的新郪虎符铭文所用字体与秦统一后所用的小篆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小篆并非李斯所创制,而是他整理秦国现行文字的结果。李斯所作的整理,主要是:①划一各种偏旁的形体,使之固定。②确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随意变换。③字的形旁确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23.什么是六国文字?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

(答: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指战国时期楚、齐、燕、赵、魏、韩六国的文字。现在见到的六国文字,除《说文解字》保留的古文外,主要有战国时六国的铜器铭文,以及印玺、货币、兵器、简帛上的文字。

六国文字的特点有二:①草体或俗体流行。六国文字发展变化剧烈,各国流行的新颖字体不断出现。这些字体大多是因草率的笔法固定而形成的所谓俗体。这些俗体或简省笔画,或增添笔画,简省多于增添者。简省或增添所形成的字体,多在某一国某一地区通行。②文字异形)

24.什么是隶书?隶书是如何产生的?

(答:隶书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字体。其包括古隶和汉隶。战国后期,文字应用越来越多,而篆书笔势圆转,费力费时,人们书写时,为求快,多有草率急救之处,久而久之,形成所谓草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新字体在孕育之中,这种新字体就是隶书)

25.古隶和今隶有什么区别?

(答: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其在笔法上用平直方折的笔画代替了圆转的笔画,而且在形体上大大地简化了。但这时的隶书跟篆书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少地方还保存着篆文的痕迹。今隶又叫汉隶。其笔法完全脱离了篆体,形成了波挑的笔势。整个字形逐渐从略呈长方形成扁方形。这些说明隶书已经成熟)

26.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其改造主要变现在:①笔法笔势的改造。②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③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④将篆文不同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⑤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⑥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27.“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

(答: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叫“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人们叫“隶定”。篆书演变成离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变化,称作隶变。隶变的结果是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走上今文字的道路。“隶定”和“隶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形成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28.什么是草书?广义草书和狭义草书的概念有何不同?

(答:草书本是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现在所说的草书,是指章草、狂草等专一的字体。广义的草书,就是指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狭义的草书,就是指汉字演变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字体)

29.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行书的特点是什么?

(答:楷书是汉字隶楷阶段的重要字体,又名正书或真书。行书是介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没有固定的规矩,写得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

30.说明楷书和今隶的异同。

(答:楷书和今隶在形体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笔法上有所改造。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也不再上挑,而一般以顿笔收笔。左撇

不再有较粗的收笔,而是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也去掉了今隶上挑的笔法,但仍保留有捺脚。就整个字势来说,今隶较为舒展,而楷书较为集中,今隶略呈扁平,而楷书稍嫌竖长)

6

简答题

1.什么是六书?

(答: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它是教国子的六艺的一部分,大概是识字的科目)

2.说明汉儒对六书说明的异同。

(答:班固《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

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

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班固、郑众、许慎三家对六书的解释,虽然名称用字及次序有所不同,因其同出

一源,基本内容和思想是一致的。这是汉儒古文经学派对汉字造字理论的认识)

3.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体提出质疑的根据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理论?

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清代学者戴震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了质疑,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为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为字之用。”这就是说,他认为只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的方法。戴震的理论,

虽也有人反对,但得到清代诸多说文家如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等的支持,即使在现代,也有相当的大的影响)

4.唐兰为什么提出“三书说”?

(答:唐兰认为,六书的界说不明确,用六书分类,每个字的归属不清晰,因此

有必要寻找新的分类法。所以他提出了“三书说”,即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

5.说明唐兰、陈梦家、刘又辛的三书说的异同。

(答:唐兰的三书说,即把汉字分为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陈梦

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假借、形声;刘又辛的三书说是表形、假借、形声。其共同

点是都包括假借)

6.什么是象形字?其特点是什么?

(答:象形字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其特点是,线条简单,

有时只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7.如何分析象形字?

(答:分析象形字应该以较早的字形为对象)

8.什么是指事字?其特点是什么?与象形字、会意字有什么不同?

(答:指事字是早期产生的汉字。其特点是“识而可识,察而见义”。与象形字比较,指事字是指出一些不宜用象形表示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它要仔细看才能知道意义,这不同于象形字表示具体事物形象那么明显。它也不同于会意字,会意字都是合体字,而早期的指事字一般是独体的纯粹指事字,较晚产生的指事字有的在象形基础上加指事符号)

9.什么是会意字?会意字有哪些类型,特点是什么?

(答:会意字都是合体字,即把几个相关的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可以分为同形字组成的会意字,不同形字组成的会意字。后者又再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几个相关的字组成图形式的会意字,这类会意字的特点是由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所表示的多是动作、行为等。一类是由主体与器官组成的会意字,这类会意字的特点是,合体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代表动作的主体,一个代表发出的动作的器官。另外还有些个别不易归属的会意字)

10.如何判断会意字?

(答:一是看其是否合体的,二是看其是否由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

7

11.什么是形声字?其特点是什么?

(答: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乃至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声字一定是合体字,一部分表示意义范畴,称作意符或形旁;一部分表示声音类别,称作声符或声旁)11.形声字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答:形声字是汉字构造的新形式,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它的出现,大大增加汉字的数量)

12.如何认识声旁的表意作用?

(答:形声字的声旁是表示这个字的声音类别的,形声字和其声旁虽然不一定同音,但声音应该很接近。声旁除了表音作用之外,还有不少声旁也表示意义。但不能把声旁表意作用绝对化,不能说凡从某声者皆有某意义。研究声旁表意作用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语源,其根本在于声音,因此不能为字形所束缚,不能拘泥于字形,声旁不同者,只要音同音近,而意义相通,也是研究语源的重要依据)

8

简答题

1.什么是假借?

(答:假借是文字记录语言时,与词汇发生关系的一种现象;假借是意义上毫

无关系的词,只是由于语音上的联系而借用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意义的一种现

象)

2.什么是本字?什么是假借字?什么是通假字?

(答:本字是与假借字相对的概念,最初为某词造的、字义与词义相一致的字叫本字,与之相对的叫做假借字。根据本字的有无,假借可以分为无本字的假借和有本字的假借两类。有本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用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就叫做通假字)

3.为什么说没有本字的假借,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答:没有本字的假借,就是起初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造字,它的意义借用另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而形声字还不发达,用象形字作为音符的假借类型就占了优势。这种现象,在文字的初始阶段,是一种必然现象。所以说,没有本字的假借,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4.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情况?

(答: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情况。①甲词本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用另一个同音词乙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意义。以后一直沿用,既没有为乙词造字,也没有为甲词造字。②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这个字仍用来表示乙词的意义,而为甲词另造新字。这种没有本字的假借字与后起字之间不能再认为是一种假借关系。③表示乙词意义的字被甲词借去,后来即用这个字表示甲词,而为乙词另造新字)

5.从假借字被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分为几类?

(答:从假借字被借去表示的词的数目看,假借又可分为一格字借来表示几个词和几个字借来表示一个词两类)

6.构成假借字的条件是什么?

(答:假借字所表示的那个词和本字所表示的那个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是假借的先决条件,也是假借的原则)

7.假借与引申有什么区别?

(答:引申是一个词内部的事,是一个词词义的发展,纵向的。而假借是两个词之间文字的借用,是文字运用位置的移动,是共时的,平面的。在这个意义方面,假借不是词义发生变化)

8.什么是假借?

(答:假借是文字记录语言时,与词汇发生关系的一种现象;假借是意义上毫无关系的词,只是由于语音上的联系而借用文字形式来表示自己意义的一种现象)

9.什么是本字?什么是假借字?什么是通假字?

(答:本字是与假借字相对的概念,最初为某词造的、字义与词义相一致的字叫本字,与之相对的叫做假借字。根据本字的有无,假借可以分为无本字的假借和有本字的假借两类。有本字的假借是人们不写表示这个词的意义的本字,而用一个意义毫无关系的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有本字的假借就叫做通假字)

10.为什么说没有本字的假借,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答:没有本字的假借,就是起初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造字,它的意义借用另一个同音词的文字形式来表示,而形声字还不发达,用象形字作为音符的假借类型就占了优势。这种现象,在文字的初始阶段,是一种必然现象。所以说,没有本字的假借,在文字产生的早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11.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情况?

(答:没有本字的假借,在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情况。①甲词本

没有文字形式,从一开始就借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古代汉语专题》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许慎,说文解字,14篇,30卷,540部首,9353单字,1163重文。 2.尔雅,释诂,释言,释训。 3.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4.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5.部首,笔画。 6.读若(读如),直音,反切,反切。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8.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9.阮元《经籍纂诂》。 10.刘熙《释名》。 11.《方言》。 12.顾炎武,段玉裁,三十部。 13.王先谦,郭庆藩。 14.陆法言,193韵,陈彭年。 15.流水对,借对 16.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17.仄仄平平仄仄平。 18.颔联,颈联 19.《诗经》,《楚辞》。 20.《切韵》。 21.帛,金。 二、单项选择填空。 1.C。 2.A. 3.C。 4. D。 5. A。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C。 12. C。 13. A。 14. C 。 15. A。

16. D。 17. D。 18-27:A、A、A、D、C 、A、D、A、C、A 三、名词解释。 1.省声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声符。 2.省形 用省略了笔画的偏旁做形声字的形符。 3.亦声 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4.反切 用两个字来拼另一个字之音读的注音方法,其原理是:切上字与被注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注字韵母、声调相同。 5.同源词 由一个母词所派生出来的词群,它们之间有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 6.阴声韵 古代学者称纯元音韵母为阴声韵。 7.阳声韵 古代学者把鼻音韵母称作阳声韵。古代的阳声韵有n、m、nɡ三类韵尾,现代普通话则只有n、nɡ两类韵尾。 8.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双声,判定古代汉语的双声现象,一般应以上古音为依据。 9.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叫做叠韵,判定古代汉语的叠韵现象,一般应以上古 音为依据。 10.重唇音 指双唇音帮旁並明四个声母。 11.舌头音 指舌尖中音端透定泥四个声母。 12.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音。 13.古无轻唇音 上古不存在轻唇非敷奉微四母。这条论断是钱大昕提出来的,见《十驾斋养新录》。 14.七音 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类发音部位。 15.清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音。 16.全清 古代学者把不送气的清音声母称作全清。例如:“帮非端知见”之类。 17.洪音 古代学者把开口、合口一、二等韵称作洪音;后世把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称作洪音。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1、什么是六书? 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三

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专题简答题

《古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讲评(1) 简答题 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2、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3、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2、主要观点: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字与字的产生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次第相生的,即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 3、意义: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 4、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 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多达数百种,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宦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 5、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了改造,并将之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 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解字》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

古代汉语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库 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c。 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 。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下列关于“园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是双声联绵词 B是叠韵联绵词 C是偏义复词 D是单纯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 A 君子引.而不发。 B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C五色.令人目盲。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6、下列字中完全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b。 A 校信原 B戒及炎 C友武叔 D上过本 9、下列句中不是名词作状语的是 c 。 A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B豕人立而啼。 C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D其一犬坐于前。

10、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d。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12、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是b。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太祖累书呼。 C天下云集而响应。 D秦稍蚕食魏。 15、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 c。 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 二、填空题 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东北话基础上形成的。 6、辟避、诒贻、凭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游、 修修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诒贻、憑凭、谕喻。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本义义。 三、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1分),上字取声母,下 字取韵母和声调(1)。 3、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1 分)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1)。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字鼎堂;,字彦堂;,号雪堂;,号观堂。 2.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称为____,唐代注《汉书》日:“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3.古代学者所说文字之学,不仅包括研究汉字的学问,而且包括和。 4.宋代兴起了,这是一门以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铜器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8.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每字1分,共10分) 9.都: 10.朋: 11.壶: 12.寇: 13.基: 14.徒: 15.歪: 16.本: 17.鼓: 18.珑: 四、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每宇2分。写出古字1分,具体说明1分,共10分) 19.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20.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21.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经·小雅·正月》) 22.爰始爱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23.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宇结构特点(15分) 24.缝人掌王宫之缝缘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25.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26.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7.清泉洗黼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28.汉王伤智,乃扪足日:“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字3分,共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2.小学;颜师古 3.训诂;音韵 4.金石学;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2分)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2分)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2分)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2分)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2分)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00536 古代汉语真题 自学考试2016年10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古代汉语试卷 (课程代码00536)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 A.战国文字B.殷商甲骨文C.西周金文D.秦朝小篆2.下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錦,从帛金声。形声B.孟,从子从皿。会意 C.佞,从仁女声。形声D.蝕,从食从虫。会意 3.下列各组字,全都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向舂高B.大止匍 C.匪星上D.刃本末 4.形声字义符的表义特点是 A.大多数义符都能表示词义所属的范围。 B.大多数义符都能表示词的具体意义。 C.大多数义符都不能表示词义的所属范围。 D.大多数义符都没有表义作用。 5.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内的字是分化字关系的一句是 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与“望洋向若雨欺”中“望洋”结构特点相同的—句是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 9.“望”和“顾”两词意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性状情态不同:“望”指抬头向远处看;“顾”指转头向后看。B.语法功能不同:“望”可以带宾语;“顾”不可以。 C.程度深浅不同:“望”是一般地看;“顾”是认真地看。 D.侧重的方面不同:“望”侧重予外表;“顾”侧重内心。 1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 1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意义变化属于色彩褒贬差异的一句是 12.下列句中,“若”为第二人称代词,并充当宾语的一项是 13.下列句中,“被”介绍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14.下列句中,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古代汉语简答题

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 “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 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 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 第。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 答: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 1、什么是六书?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

中央电大古代汉语专题历年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所说的“汉字可以径称之为表意文字”与西洋学者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2.清代学者戴震对传统六书提出了什么质疑?有什么意义? 3.汉语史分期的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各包括哪些时代的音系?各时期的代表音系是什么? 4.为什么对待词义要有一个历史观点? 二、标出诗的韵脚和韵部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独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条空掩门。 时忆故交哪得见,晓排阊阎奉明恩。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有区别字,也请写出 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禽: 2.耕、渔与陶,非舜官也。(《韩非子·难一》) 官: 3.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世说新语·方正》) 。

4.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5.近臣谏,远臣谤。(《国语·楚语》) 四、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什么意义。 1.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妻: 2.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甲: 3.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庸奴: 4.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5.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 。 2.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我: 3.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正论》) 变: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 5.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我: 六、翻译下列古文(46分) 原文1: ①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各言尔志?”③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④敝之而无憾。” ⑤颜渊曰:“愿无伐善,⑥无施劳。”⑦子路曰:“愿闻子之志。”⑧子曰:“老者安之,⑨朋友信之,⑩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原文2: 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②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原文3: ①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②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③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B睹覩C置寘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

古代汉语(00536)2018年4月真题及答案解析_1

古代汉语(00536)2018 年 4 月真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结构类型都具备的一组是() A、大莫灾獲 B、眉亦名歡 C、 其刃息逐D、 向日哀佞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A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会意、会意、形声。 B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会意。 D 选项的结构类型分别是象形、象形、形声、会意。 2、下列各组字中,义符相同的一组是() A、溪谿 B、游遊 C、 猶猷D、 腾勝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A 选项中溪(从氵、奚声),谿(从水,奚声)。 B 选项中游(从?,汓聲),遊(从?、汓聲)。 C 选项中猶(从犬,酋聲),猷(从犬,酋聲)。 D 选项中腾(从马,朕( zhèn)声),勝(从力,朕聲)。

3、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 A、共——供 B、村——邨 C、管——館 D、咳——孩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A 选项属于分化关系,“共”原本指共同、供给等四个意义,由于共的意义过多,会造成表义的模糊,后来人们造出了“供”来承担供给的意义。共是源字,供 是分化字。B 选项是一对异体字。C 选项是一对通假字。D 选项原本是一对异体字,后来发生分化,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异体字关系的一句是() A、王如知此,則(毋)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B、北(溟)有魚,其名曰鲲。 C、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 D、寡助之至,親戚(叛)之。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异体字是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 的字。麤同“粗”,它们的音义相同,职能相同。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古代汉语试题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 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