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杨淼一、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 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重者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可以迅速发展, 处理不当会严重致残。

目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正足部走入临床,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足下部血液灌注,不但效果明显,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节约了社会成本。

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足 Wanger 分析法显示糖尿病足分为 6 级,其中 0 级为尚未溃疡但会发生溃疡因素。

1 级和

2 级为轻微的溃疡,经过积极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痊愈。

3 级到 5 级为中度到重度的感染,即使积极治疗仍然不可避免的切除局部或整条肢体。

临床治疗的目的为:

控制感染、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复发。

当下肢供血不足将导致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的下降。

而所有的药物治疗必须通过血液输送到感染组织,只有良好的血供才能保证组之间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所以治疗糖尿病足应该重视早期血运重建。

二、病例分析患者资料:

1 / 9

男性, 78 岁,双下肢间歇性跛行 10 年,加重 3 个月,既往糖尿病 8 年;脑梗塞 4 年,无后遗症。

术前的 CTA 显示(图 1),患者的膝盖动脉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闭塞,主要表现为双侧的胫前动脉闭塞。

经介入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术后的可控比测压显示,右侧为 1. 20,左侧为 1. 08,加术前有所好转。

患者的渐行骨髓症状也得到有效地改善(见图 2)。

本例患者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糖尿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与症状往往不一致,而且患者的踝功比值不能准确反映血管病变的程度,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尽管早期干预,仍有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不能完全开通。

如本例的左侧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一般情况,患者女性, 76 岁,主因双足肿痛个月,右足第二趾红紫 3 天入院。

记往糖尿病史 15 年。

查体,双侧股腘动脉可及,双侧胫后动脉可及,较弱。

双侧足背动脉未及。

术前 B 超。

双侧腘动脉以下管腔重度狭窄,双侧胫前、足背动脉闭塞;双侧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多发斑块。

术前患者足部第 2足趾已出现红紫,处于坏死的边缘,术中

---------------------------------------------------------------最新资料推荐------------------------------------------------------ 造影发现患者股浅动脉末端、胫前动脉闭塞,胫后动脉远端可见严重狭窄,术中导丝穿越了闭塞和狭窄病变到达了胫后动脉远端,并对胫后动脉和股浅动脉进行了全段扩张,在股浅动脉部位放置了支架。

术后的造影可以看到血流获得了重建,足部造影显示流量增加。

术后第三天患者的足趾暗红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偏为好转。

对于本例患者的治疗体会,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因血管闭塞导致的足部坏死前期,应该积极开通血管,如果能及时恢复血流灌注,足部可完全恢复正常。

患者资料:

女性, 78 岁,自 2005 年起,曾数次因左下肢静息痛在我科反复介入治疗 7 次,既往史:

高血压史 50 年,糖尿病史 20 年,脑梗塞史 10 余年,查体: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侧股动脉搏动弱。

左下肢自膝关节以下发凉,皮肤暗紫。

2005 年第一次介入治疗,治疗前的造影显示,股浅动脉闭塞,膝下仅有少量侧枝循环,远端可见腓动脉及胫前动脉暗淡显影。

经过介入治疗后我们开通了股浅动脉及胫前动脉; 2006 年患者症状出现复发在此造影显示股浅动脉闭塞膝下及腓动脉显影,经开通股浅动脉及胫前动脉; 07 年症状再次复发,股浅动脉仍然给闭塞,开通了股浅动脉及腓动脉; 08 年 4 月份术前造影显示股浅动

3 / 9

脉再次闭塞, 08 年 4 月份的足部外观显示坐租足趾暗红,处于坏死的边缘状态,经开通血管之后,获得了通畅的血流。

2008 年 6 月份患者足趾因为溃破坏疽再次入院,造影显示股浅动脉闭塞,但是我们导丝仍然穿越了闭塞段到达了远端的足背动脉,全段扩张后得到了通畅的血流,在股浅动脉部位支撑了支架,并且膝下开通了两个血管。

在 08 年 6 月 24 号,患者的足趾已经变为的干性坏死, 9 月份因复发而再次入院,因为股浅动脉闭塞,但是放着支架的部位仍然通畅,开通后获得良好的血流。

但是坏死范围已经波及的第 3 足趾,两个足趾均为干性的坏死。

2005 年,图 1、图 2 为治疗前股浅动脉闭塞,膝下仅有少量侧枝循环显影,远端可见腓动脉及胫前动脉。

图 3、图 4 为治疗后开通股浅动脉及胫前动脉。

2007 术前、术中、术后对比 2008 年 4 月足部外观和术前造影 2008 年 6 月 14 日,再次入院足部情况术中球囊扩张2008 年 6 月术后造影及术后足部情况 2008 年 9 月再次闭塞及术后结果对于本例患者我们得到很多治疗体会,对于反复复发的情况我们可以进行反复的介入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本例患者的复发因素是比较特殊的,患者的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属于脑梗塞后遗症,对于这种患者复发的机会较一般患者大我们治疗的意义是保持肢体的存活,避免截肢。

---------------------------------------------------------------最新资料推荐------------------------------------------------------ 患者资料:

女性, 83 岁。

左足溃破 10 天入院,查体:

双侧股动脉可及,双侧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未及,左足第Ⅳ趾坏死,波及足背,既往:

糖尿病 20 年,冠心病 10 余年。

术前患者足部第 4 趾已经完全坏死,且足背已经受波及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

造影可以看到股浅动脉闭塞,膝下胫前和胫后闭塞,腓动脉看到的显影。

经过全段扩张后,股浅动脉和腓动脉得到开通。

但患者术后第 2 天,左足的足背炎症反应扩大,第 7 天左足足背完全坏死,经过换药治疗之后,术后 2 个月仍然是处于坏死状态,而且左足的第 3、 4、 5 趾已经完全坏死。

这例患者对于我们是严重的教训,对于实行坏疽或感染严重的患者,应该在就诊是或介入治疗成功后,立即进行清创引流和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患者资料:

男性, 76 岁。

主因右下肢发凉疼痛 3 月余,右足第四趾发黑半个月入院。

既往史:

5 / 9

脑梗塞史 10 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发现糖尿病 4 年。

吸烟史 50 年, 20 支/日,查体:

神志欠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双侧股动脉搏动弱,双侧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

右足皮温较对侧低。

第三、四趾均已发黑,第三趾为重。

患者静息痛较为严重,我们给予腰麻,并且计划在腰麻下进行全段扩张后,同期截趾清创。

术中造影及术后造影(1-4 为术中造影, 5-8 为术后造影)本例患者给我们良好的介入治疗体会,介入后立即行清创术,可以有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缩短住院周期。

患者资料:

患者女性, 73 岁。

因左下肢发凉疼痛伴足趾溃破 1 个月入院。

既往:

糖尿病史 15 年,高血压 10 年。

术前查体,左足背暗红,左 1、 2 趾局部溃疡,趾甲增厚、变形,左足皮温稍低。

双侧股动脉搏动良好,左侧腘动脉一下未及未触及搏动。

术后四个月复发,支架内严重再狭窄。

二次术后 6 个月症状再次复发第三次术后 1-6 月随访对本例患者进行总结,对于严重硬化的患者,即使植入支架,也

---------------------------------------------------------------最新资料推荐------------------------------------------------------ 不能保证长期的通畅,需要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

患者资料:

男性, 59 岁,主因:

右下肢发凉疼痛 4 个月加重 2 个月入院。

既往史:

糖尿病史 16 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尿毒症4 年,透析 2 年,冠心病,心梗病史,心力衰竭。

查体:

双侧趾甲增厚变形,右足母趾趾尖发黑,皮肤苍白,两侧皮温稍低,左侧股腘、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较弱,右侧股腘胫后动脉搏动弱,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

术前 ABI 及造影情况受阻严重及术后造影情况球囊扩张是否适用于合并尿毒症、处于透析阶段的糖尿病足患者?严重钙化是否可以作为不宜进行介入手术的指标?其他选择:

超声消融?激光消融?切割球囊?支架置入策略?患者资料:

女性, 83 岁,主因右足严重疼痛,破溃 6 个月入院,既往史:

糖尿病史 20 年,高血压史10 年,冠心病史 5 年,左下肢已因糖尿病足溃破行截肢术,查体:

双侧股动脉可及,右侧弱。

7 / 9

术前可见患者股浅动脉闭塞,股深动脉开口处严重狭窄,远端均为侧枝循环术后此病例可以我们可以学习到在不能完全开通股浅动脉时,开通股深动脉也可以改善远端的缺血,达到溃疡愈合的效果。

患者资料:

男性, 68 岁,左足破溃 2 个月入院,糖尿病、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右侧股动脉可及,腘动脉未及,右足足趾间及足底溃破, MRA 示双下肢动脉硬化,膝下为主。

第一次治疗造影 3 个月后再次治疗前造影术后造影由此病例我们知道股浅动脉病变复发,与膝下动脉未能成功重建有关,复发性病变可考虑植入支架,能够改善远期通畅率。

综上病例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尽管早期干预,仍有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不能完全开通;因血管闭塞导致的足部坏死前期,应该积极开通血管,如果能及时恢复血流灌注,足部可完全恢复正常;对于反复复发的病例可以进行反复的介入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介入后立即行清创术,可以有效缩短溃疡愈合时间,缩短住院周期;于严重硬化的患者,即使植入支架,也不能保证长期的通畅,需要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在不能完全开通股浅动脉时,开通股深动脉也可以改善远端的缺血,达到溃疡愈合的效果;股浅动脉病变复发,与膝下动脉未能成功重建有关,复发性病变可考虑植入支架,能够改善远期通畅率。

---------------------------------------------------------------最新资料推荐------------------------------------------------------

9 / 9

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 文案大全糖尿病足典型病例分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管外科杨淼一、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 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重者需要截肢。 糖尿病足可以迅速发展, 处理不当会严重致残。 目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正足部走入临床,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足下部血液灌注,不但效果明显,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节约了社会成本。 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足 Wanger 分析法显示糖尿病足分为 6 级,其中 0 级为尚未溃疡但会发生溃疡因素。 1 级和 2 级为轻微的溃疡,经过积极治疗后,大多数可以痊愈。 3 级到 5 级为中度到重度的感染,即使积极治疗仍然不可避免的切除局部或整条肢体。 临床治疗的目的为: 控制感染、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复发。 当下肢供血不足将导致足部抵御感染和伤口自愈能力的下降。 而所有的药物治疗必须通过血液输送到感染组织,只有良好的血供才能保证组之间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所以治疗糖尿病足应该重视早期血运重建。 二、病例分析患者资料: 男性, 78 岁,双下肢间歇性跛行 10 年,加重 3 个月,既

往糖尿病 8 年;脑梗塞 4 年,无后遗症。 术前的 CTA 显示(图 1),患者的膝盖动脉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闭塞,主要表现为双侧的胫前动脉闭塞。 经介入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术后的可控比测压显示,右侧为 1. 20,左侧为 1. 08,加术前有所好转。 患者的渐行骨髓症状也得到有效地改善(见图 2)。 本例患者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糖尿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与症状往往不一致,而且患者的踝功比值不能准确反映血管病变的程度,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尽管早期干预,仍有糖尿病患者膝下血管病变不能完全开通。 如本例的左侧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 一般情况,患者女性, 76 岁,主因双足肿痛个月,右足第二趾红紫 3 天入院。 记往糖尿病史 15 年。 查体,双侧股腘动脉可及,双侧胫后动脉可及,较弱。 双侧足背动脉未及。 术前 B 超。 双侧腘动脉以下管腔重度狭窄,双侧胫前、足背动脉闭塞;双侧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多发斑块。 术前患者足部第 2足趾已出现红紫,处于坏死的边缘,术中造影发现患者股浅动脉末端、胫前动脉闭塞,胫后动脉远端可见严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等代谢紊乱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其典型表现有口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高血糖。 俗称三多一少其中有一型和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种类: I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其特性为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以致于对于醣类、脂肪和蛋白质不能有效地代谢。 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这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即称为第一型糖尿病。 如果是在成年人才开始病发,称为易产生酮病的糖尿病。 而少年的糖尿病为在孩童时期开始病发。 Ⅱ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 1 / 7

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的情况及发病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一个肆虐全球的费传染性流行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癌肿和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严重的疾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报告: 在 2019 年,全球糖尿病的人数达到3. 66 亿,患病率为 8. 5%;而 2030 年将上升到 5. 52 亿,患病率升至 8. 9%。 糖尿病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是非洲、中东、南非和东南亚。 2019 年,中国的糖尿病人人数为 0. 9 亿,预计到了 2030 年会达到 1. 29 亿。 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进入 2019 年以后,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 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 3000 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且发病年龄有日益年轻的趋势。 相较于这惊人的数字,国人目前对糖尿病的危害和警惕性却严

糖尿病肾病病例分析

一、病例分析: 王XX,女,56岁, 主诉:反复泡沫尿两年余,加重一周。 病史:患者2年前体检时发现蛋白尿、血尿,当时查尿常规示:pro(2+),RBC(3+),后于肾炎康复片、中草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自诉尿pro波动于+~2+,RBC(-),近一周自觉尿中泡沫增多,故来院就诊。刻下:患者小便混浊,小便乳白如脂膏,精神萎靡,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胃纳一般,便溏,夜寐尚安。 查体:T 37℃P72次/分R 18次/分BP 150/100mmHg。 神清,精神一般,皮肤粘膜未见黄染,颈静脉无怒张,心率72次/分,律齐;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淡红,脉沉细。 辅检:尿常规:pro(2+)。24h尿蛋白定量1、2g。血钾5、2mmol/L。肾功能:尿素5、4mmol/L;血肌酐162umol/L;尿酸333umol/L。血脂:TG 1、5mmol/L,TC 4、8mmol/L。空腹血糖9、5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血浆白蛋白38g/L。 进一步问诊: 诱发因素:两年前及此次发病(如劳累、剧烈运动、发热、食物、药物等)。若有发热,多久后发病。 主症特点:泡沫尿就是一过性还就是持续性;就是否有肉眼血尿 伴随症状:有无口干、多饮、多尿等;有无关节红肿热痛、畸形;有无皮疹;有无体重减轻;有无发热、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有无腰酸腰痛等;就是否有口苦,尿道有灼热感;有无小腹坠胀,劳累或进食油腻则发作加重等。(结合十问歌)。 诊疗经过(略) 既往史:就是否有泌尿道感染、一过性蛋白尿、血尿病史等,有无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肿瘤疾病等病史。 过敏史:有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家族史:就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肿瘤疾病等病史。 进一步查体:颜面部及眼睑就是否有水肿?肾区叩击痛?肾脏就是否可以触及?输尿管点压痛?腹部体检? 进一步辅助检查:ANA 、ENA、ds-DNA、C3、C4、ANCA;肿瘤指标;肝功能、三对半;血常规、凝血功能;β2-MG、尿MA、尿RBP、尿NAG酶;尿沉渣、尿相差、中段尿培养;B超、CT、造影、甚至膀胱镜;肾穿刺、肝肾功能、眼底检查等。 二、完善病史: 王XX,女,56岁, 主诉:反复泡沫尿两年余,加重一周。 病史:患者2年前体检时发现蛋白尿、血尿,当时查尿常规示:pro(2+),RBC(3+),后于肾炎康复片、中草药治疗,病情时好时坏,自诉尿pro波动于+~2+,RBC波动于+,近一周自觉尿中泡沫增多,故来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予以诺与灵30R(早16u 晚8u)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欠佳。有无高血压、肝炎、肿瘤疾病等病史。此次发病以来,有无关节红肿热痛、畸形;无皮疹;无体重减轻;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刻下:小便混浊,小便乳白如脂膏,口干多饮,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胃纳一般,便溏,夜寐尚安。 过敏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查体:T 37℃P72次/分R 18次/分BP 150/100mmHg。 神清,精神一般,正常面容。皮肤黏膜未见紫癜及黄染。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2T15:55:00.0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作者:余子英[导读]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护理对策。 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近几年我院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采取认知功能调查分析,随后进行相对应的优质护理方案,对照组仅接受普通糖尿病护理。对比(1)两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2)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为84.5±9.2分、72.3±8.5分,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护理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我国2 型糖尿病人数不断上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详细了解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存在的错误认为,对提高糖尿病基本知识,改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护理糖尿病作为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进行药物、饮食等方式来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认知度低,造成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迟迟不能达标,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出现,形成饮食、血糖、心理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1]。有学者指出通过优质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能力,药物服用的依从性,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2]。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3年2月~2015年6月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探讨优质护理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集近几年我院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6.3±8.5岁、男28例,女22例)、(55.7±9.1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 1.2 护理方法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接受普通糖尿病护理。 1.2.1 认知功能调查分析在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服用药物的规律情况。询问患者以往是否有:①不按处方配药;②漏服、服药太少;③不按医嘱用药。结果发现50例患者中有12例以往有不按规律服用药物,17例患者有遗忘服用药物现象,有9例患者不按医生医嘱进行门诊随访测血糖,调整治疗方案现象。 1.2.2 疾病教育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糖尿病的病因、危害、预后、治疗方法与患者沟通,目的为了让患者能自我识别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的方法,使糖尿病患者纠正在服用药物时的错误认识。众多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程度存在很大关系,因此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选择适合患者学习的图片、书籍、报纸、宣传手册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糖尿病,掌握基本特点[3]。 1.2.3 药物护理护士了解患者生活规律的同时,安排患者下次就医时间,对于出门困难行走不便的患者,护士可以将门诊医生电话告知患者,同时将医生排班表发放给患者,让患者得到主治医师的就诊电话,这样才能为规律治疗打下基础[4]。尽量选择长效剂和缓释剂,以减少患者服药次数,避免漏服现象,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可以给患者发放药盒,通过药盒中的不同格子,让患者掌握服药时间和种类。 1.2.4 胰岛素治疗患者的护理大多数患者对胰岛素泵存在顾虑,认为自己是新科技的实验品,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士应耐心讲解胰岛素泵治疗的方便性和优越性[5]。 1.2.5心理支持患者进入医院后,护士主动发现患者需要,要服务于患者开口前,如心理安慰、口头疏导、行为动作等方式安抚患者紧张情绪。保证房间安静,不能歧视患者,要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6]。 1.2.6 饮食护理(1)科室成立饮食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集体教育。(2)护士帮助患者计算出理想体重,估算每日所需总能量,列出一周食谱和总热量。(3)掌握配餐原则、热能及营养计算、制作膳食卡。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个体化具体指导,在住院期间不得随意服用医嘱意外的其他食物[7]。 1.3 观察指标对比(1)两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2)两组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3.1 糖尿病疾病知识在患者出院时,发放糖尿病疾病知识问卷,问卷内容含50题基础糖尿病相关知识问题,主要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饮食教育、运动教育出发,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数据录入 EXECEL中,经过核对无误后导入SPSS 19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两样本率用χ2检验法,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为84.5±9.2分、72.3±8.5分,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糖尿病与认知障碍关系综述

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有关的以高血糖为特征代谢疾病群,同时存在脂肪、蛋白代谢紊乱。病因未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均可能参与其发病,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在此就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 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P)等微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gm以下的毛细血管网。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2型糖尿病病人DMAP的典型改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病变分布非常广泛,以眼底、肾小球、神经等为主,此外还包括皮肤等,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2型糖尿病病人DMAP起病隐匿,尤其是DR,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在DMAP患者中DR约34.3%,DN约33.6%,DNP 约60.3%[2],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与其DMAP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系,其病程越长,DMAP的发生率越高[3,4]。各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2.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很重的负担。临床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5],与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均有密切联系[6]。目前,关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十分有限。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引发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核心为脑神经元受损、缺失和功能下调。而影响糖尿病脑神经元功能的可能机制有脑血管因素、代谢失调、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细胞存活传导信息通路的障碍、神经细胞凋亡等。[7] (1) 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降低 已有研究表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与生物体学习和记忆过程密切相关。LTP 和长时程抑制(LTD)则被认为是反映了突触水平上的信息贮存过程,初步沟通了神经细胞可塑性变化与整体的学习记忆行为之间的关系[8]。实验发现糖尿病大鼠海马CAl区高频刺激后引起的突触增强效应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弱,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突触增强能力明显减退[9]。糖尿病大鼠海马CAl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

糖尿病病例(糖尿病)

一、患者,女,51岁,教师。 现病史:患者闭经一年,心烦热,多汗,耳鸣,情绪激动,伴间断头晕,头胀,心慌2年,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一周入院。 既往史:23岁怀孕。妊娠期合并“妊娠高血压”,当时血压150--165/85--95mmHg,曾服硝苯地平治疗,产后一年血压正常停药,妊娠足月顺产1女婴体重4.9KG。 家族史: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明确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患者妊娠期合并妊娠高血压,足月顺产1巨大胎儿,其母有相同病史。 体格检查:P96次/分。R22次/分,BP158--180/90--110mmHg。肥胖体型,体重86KG,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收缩期杂音A2>P2,双下肢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电解质:正常。尿微蛋白<200MG/24小时,血尿酸:498mmol/L,肝功:ALT49U/LAST56U/L。血肌酐132mmol/L。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胆固醇8.9mmol/L甘油三酯 3.8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3.01mmol/L。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早搏,左室高电压。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动过速,伴ST-T改变。室性早搏2540个/24H,二连律45个房性早搏105个/24H。 问题1:患者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 解说:1高血压二级,极高危2心律失常3.2型糖尿病4高胆固醇血症5更年期综合症(1)高血压二级,极高危:高血压二级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极高危组(合并≥3个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产史,糖尿病。 (2)心律失常:心率96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阵发性心动过速,伴ST-T改变。室性早搏2540个/24H,二连律45个房性早搏105个/24H。(3)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13.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9%,成年后发病(多在35岁以后) (4)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8.9mmol/L(乳糜血) (5)更年期综合症:闭经一年,心烦热,多汗,耳鸣,情绪激动,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血脂代谢异常,血糖代谢异常。 问题2:初步治疗方案是什么? 解说:(1)降压:氯沙坦钾50mgqd,阿司匹林100mg每晚一次,比索洛尔2.5mgqd。 (2)降糖:二甲双胍0.5BID餐中服比格列酮15mg每天早上一次。(3)降脂: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 (4)降尿酸:别嘌醇100mgtid (5)中药辅助治疗,改善心律失常,更年期症状。坤宝丸9gbid ,蔘松养心胶囊0.8gtid。治疗一月后复查,患者心烦热,多汗,耳鸣,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情绪稳定,心慌,头晕头胀消失,双下肢浮肿消退。胆固醇 6.9mmol/L,甘油三酯 3.1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1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1mmol/L,血肌酐110mmol/L.血压130/95mmHg.心电图:心率80次/分,偶发室性早搏。空腹血糖 5.6mmol/L,餐后两小时8.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血尿酸418mmol/L. 问题3:根据患者一个月治疗的复查结果,下一步该如何治疗? 解说:治疗方案调整为:氯沙坦钾50mgqd,辛伐他汀40mg每晚一次,阿司匹林100mg

糖尿病病例试题

糖尿病病例分析(一) 现年45岁的王先生就职于北京某研究机构,工作一番风顺,家庭也和和美美。研究工作之余,带着妻子儿子开车兜兜风,购购物,要不就和研究所的其他老师游游泳,跑跑步,生活中总是欢声笑语。可就在两年前,王先生体型消瘦,常感疲乏;尿频,烦渴,饮水量增加,饭量增大,餐后2~3小时即感饥饿。 查:血压:14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浊音界无扩大,心率84次/分,心音低钝,心律整齐,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触不及,双下肢无水肿。空腹血糖:23.6mmol/L(正常值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9.5 mmol/L(正常值3.9-7.8mmol/L)。尿糖(+++)(正常尿糖为阴性)。 诊断:糖尿病 问题与思考 1.为何患者的血糖和尿糖会明显增高? 2.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3.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饭量增加,饮水量增加、小便增加和消瘦(三多一 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4.糖尿病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糖尿病病例分析(二) 王先生因“发热2天伴神志不清1小时”来急诊,原因是因为王先生自认为血糖控制得很好,而近2周未服用降糖药。查体:T38.6℃,Bp85/50mmHg,R36次/分,HR90次/分,神志不清,烦燥不安,脱水貌。急测血糖39mmol/l,尿酮体++,血气:pH6.91(正常值:pH7.35~7.45),HCO3- 5mmol/L(正常值:21 ~ 27mmol/L)电解质:血钾3.35mmol (3.5~5.5mmo1/L),Na+、Cl-、Ca2+正常。

问题与思考 5.上述表现,你考虑什么诊断? 6.为什么糖尿病病人会产生酸中毒? 7.糖尿病病人为何出现严重失水? 8.出现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钾的原因? 9.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10.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11. 12. 13.

影响糖尿病效果的9大因素

影响糖尿病效果的9大因素 注射量: 医生往往会根据糖友病情对胰岛素剂量做微调。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克里斯汀·托宾博士介绍,年龄、体重、饮食模式、运动及总体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胰岛素注射量。胰岛素过量会增加低血糖症危险,胰岛素过少又会导致血糖水平偏高。可以依据即时测得的血糖水平,正确把握胰岛素剂量。 注射部位 腹部注射(肚脐眼正上方)效果最快。其次是上臂注射,腿部注射更慢,臀部注射药效最慢。为了使胰岛素发挥最佳药效,最好在餐前于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比如,早餐前在腹部注射,晚餐前在大腿部注射等。注射点不要过于集中,否则形成疤痕会影响胰岛素吸收。 注射时间 通常餐前注射胰岛素起效更快。克里斯汀·托宾博士建议,餐前或者餐前20—30分钟注射胰岛素最好。 运动 运动会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运动可适当降低胰岛素剂量。但是克里斯汀·托宾博士表示,高强度运动之后血糖水平更高,反而会需要更多的胰岛素。 生病 感觉生病的时候,血糖水平高于平常水平。生病时候不想吃东西或吃得很少,因此一些人觉得没必要注射胰岛素。克里斯汀·托宾博士认为,事实上生病时往往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切勿擅自停药。 压力 克里斯汀·托宾博士表示,心理压力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使体内胰岛素分泌量降低,胰岛素利用不充分。这时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胰岛素。 体温 洗完热水澡或者肌肉酸痛部位热敷之后,注射的胰岛素会更快进入血液系统。一些专家建议,必要时可先冷敷注射部位,再注射胰岛素,可降低胰岛素的吸收速度。 饮水量 饮水量不足,体内缺水时,血流不容易流到皮肤部位,胰岛素就不会被快速吸收。脱水还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以及暂时性胰岛素抵抗。 饮食 进食不会改变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速度,但是的确会影响到总体血糖水平。多脂食物吸收速度慢,胰岛素可能在食物消化之前就开始耗尽。白米饭和白面包之类的高升糖指数食物消化吸收速度更快,更快影响到血糖水平。糖友除了一日三餐必须正常进食之外,还应该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零食。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复习进程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精品资料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 活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 激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首程入院记录

入院记录 患者XXX,男性,83岁,汉族,已婚,退休干部教师,现住址XXX,出生地XXX,入院时间:XXX,病史采集时间:XXX,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 主诉:血糖升高5年,双足麻木1年,左足溃烂4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健康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高于7mmol/L,后多次于当地诊所测不同时静脉血,血糖均大于7mmol/L,自诉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等症状,当时测血压正常,无突眼等症状,诊断为“2型糖尿病”,规律口服格列齐特、二甲双胍(具体剂量不详)治疗,未规律监测血糖,血糖控制水平不详。一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双足麻木偶有针刺样感及双足背部水肿对温觉痛觉尚敏感无头晕头痛无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胸痛偶有胸闷气短二便正常未测血压血糖未予重视及治疗4月前自觉穿新鞋后不适出现双足部肿痛较前加剧呈持续钝痛继而出现水泡左足内踝部3×5cm25×6cm2右足外踝部2×3 cm2皮肤溃烂无发热胸闷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及意识障碍先后于我院及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经积极正规治疗右足溃烂愈合左足溃烂无明显好转出院后于当地诊所继续治疗左足溃烂面积扩大以及疼痛加剧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可睡眠差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患高血压病一年最高血压达180/110mmHg规律口服吲达帕胺片2.5毫克日一治疗,血压未规律监测自诉尚平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性心绞痛5年间断发作胸闷气短未规律用药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系统回顾无特殊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未到过牧区及疫区居住条件一般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性病及冶游史否认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育子2女3配偶及子女体健 家族史父母已故死因不详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 TX PX RX BpX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情语利自主体位轮椅推入病房查体合作面色红润呼吸平稳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皮下结节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眼睑无浮肿及下垂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双侧乳突区及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两侧对称双侧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胸廓无畸形双侧对称双侧呼吸动度一致无增强及减弱触觉语颤两侧均等无增强及减弱两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见明显心尖搏动触无震颤叩心界不大心率X次/分律齐心音有力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及周围血管征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及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4次/分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活动自如各椎体无叩击痛足部溃疡见专科情况双侧肱二三头肌及跟膝腱反射正常存在双侧克氏征巴氏征布氏征均阴性 专科情况左足内踝侧可见一约12×10cm2大小脓性结痂边缘有脓性分泌物渗出溃烂达肌层以下内踝下部可见2处约5×3cm23×2cm2大小脓痂去痂后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深达肌层压痛(+)左足指凹性水肿右侧皮肤无溃疡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左皮温较低右侧正常痛温觉敏感触觉正常存在 辅助检查 随机血糖9.2mmol/L 心电图室上性心动过速

糖尿病护理病例

护理病例 xx 48床女性71岁 诊断:1,2型糖尿病 2,高血压2级极高危 3,骨质疏松症 病情概述: 患者因“发现血糖高3+年,乏力,体重渐下降1+年”于2013年8月4日收入我科。 现病史:3年前,患者检查发现血糖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缓释片0.5qd治疗。血糖控制好,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乏力症状,食欲下降,体重渐下降,阵性觉多个关节疼痛,全身不适,无头昏不适,不伴视力下降,视力模糊,无肢体麻木感及针刺感,无咳嗽咳痰,无畏寒发热等症状,未予以诊治。症状持续,逐日加重,,近一周出现解黄色稀便,每日约2次,有里急后重感。无黏液脓血,无腹痛,无发热。今为进一步治疗,遂入我院。病来,体重下降约10kg。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有反复全身疼痛史。两年前诊断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胃体增生性息肉,治疗后复查好转。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疫区生活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久居本地,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疫区生活史

及疫水接触史,否认放射性物质及化学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G2P2育有一女一子,丈夫与子女身体康健。 家族史:其大哥和侄子均有“糖尿病”。 体格检查:T:37度,P:68次/分,R:18次/分,BP:112/71。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步入病室,神志清,检查配合,对答切题,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斑、瘀点、红肿、结节、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毛发分布均匀,双侧瞳孔等大且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部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唇未见发绀,口腔黏膜未见溃疡,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外形对称,未见畸胸、桶状胸,未触及胸膜摩檫感,叩诊清音,各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于左锁中线与第五肋间交点以内1.0cm可见心尖搏动,未触及心包摩檫感及心前区抬举样搏动,相对浊音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及额外心音,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未见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脊柱及四肢外形正常,未见畸形,活动度可,四肢肌力及肌紧张可,双下肢未见水肿。 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或高于机体需要量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护理措施: (1)改善病人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宜消化补充营养为主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007护理研修班巫海娣陈艳李姝 一、立项依据和目标: 1、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产权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终身性疾病,其危害性是并发症。而血糖波动(glucose variability)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文献多聚焦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一般的观点是反复波动的高糖环境下时,由于适应能力欠缺,加速了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1];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激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并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一些临床研究也证实: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增加2 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死亡危险[3][4];同时血糖波动也是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一个障碍,尤其是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血糖高波动性常常使胰岛素剂量的调整缺乏针对性,导致低血糖的频繁发生和高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最近一篇文章[5]应用DCCT数据分析认为血糖波动与1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关系不显著,引发较多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在最近几年,关于血糖波动的研究仍将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血糖波动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血糖波动,将会给予患者及整个社会极大益处。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切入点是血糖波动的相关因素研究,通过文

献检索,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导较少,且集中于治疗用药的选择,而对于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年龄、病程、治疗依从性、胰岛功能等,尚无研究报导。 参考文献: [1] 李赟. 波动性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 ;24 (6) :400 - 401. [2]Louis Monnier,Emilie Mas,Christine Ginet,etal. 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Acute Glucose Fluctuations Compared With Sustained Chronic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AMA.2006,295:1681-1687 [3]Jose′A, Francisco J,Beatriz Boned-Juliani,et al. Fasting plasma glucose variability as a risk factor of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2003,17: 78–81 [4]Hirotaka Watada , Kosuke Azuma, Ryuzo Kawamori ,Glucose fluctuation on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macroangiopathy—New findings from monocyte adhesion to endothelial cells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7, 77S58–S61 [5] ERIC S. KILPATRICK, ALAN S. RIGBY, STEPHEN L. ATKIN.The Effect of Glucose Variability on the Risk of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1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6 29:1486–1490 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意义、理论和实际依据 研究内容及目标:

糖尿病足与截肢护理病例

护理教学查房记录 查房题目糖尿病足、截肢查房时间2011-04-26 【病史】 6床,陆某,男,52岁,因“双下肢溃疡坏死1月”由门诊收入。患者于1月前出现双足皮肤破溃,在当地医院行换药治疗,因创面经久未愈,于2012-04-18日门诊拟“双足慢性溃疡,二型糖尿病,创周炎,高血压,双下肢静脉曲张”收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10余年,均自服口服药控制,自诉青霉素阳性。并于2012-04-20在腰麻下行右小腿上段截肢术,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后又因截肢残端愈合不佳,于2012-04-25在腰麻下行右大腿中下1/3截肢,残端取皮,左小腿扩创+自体邮票皮移植术,术后继续予抗感染、营养支持、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现患者予糖尿病普食,胰岛素皮下注射,佳乐同欣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目前患者残端创面愈合中。 【护理诊断及措施】 一、疼痛:与截肢后幻肢痛有关 措施:1、根据长海痛尺准确评分 2、根据疼痛性质、程度,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3、必要时予静脉镇痛泵持续镇痛 二、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截肢后消耗增加有关 措施:1、遵医嘱使用能量合剂供给能量 2、做好口腔护理,增进食欲 3、每日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如:鸡、鱼、鸽子汤等 4、必要时,遵医嘱给予20%人血白蛋白静脉输入 三、废用性萎缩:予患者怕痛,长期卧床有关 措施:1、鼓励患者床上活动 2、教会患者腿部的等长收缩 3、按摩腿部肌肉,增加腿部活动 四、睡眠形态紊乱:与疼痛和环境有关 措施:1、妥善解决疼痛问题 2、保持环境安静,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3、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口服 4、晚夜间巡视动作轻柔 5、给予全面照顾,使其信赖,并嘱患者家属在探视时间给予心理支持 五、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长期卧床有关 措施:1、做好皮肤护理,擦身时动作轻柔,温水擦浴 2、督促并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 3、尾骶部皮肤涂抹赛肤润予以保护 六、知识缺乏 措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尤其是对于患者家属饮食宣教 【健康宣教】 1、教会患者有效咳痰的方法,促进痰液的排出 2、告知患者血糖过高与皮肤破损的相关知识 3、教会患者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的方法 4、做好饮食宣教 5、鼓励患者尽量讲出不舒适的感受,以利于医护人员处理 6、加强心理护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提问】 1、糖尿病为什么容易发生血管病变 2、糖尿病足临床表现 3、什么情况下截趾(肢) 4、什么叫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 5、减轻疼痛方法有哪些? 6、术后残肢的护理? 【评价】 1、答:由于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下肢循环障碍等诸多因素使病人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 2、答:一般表现:下肢及足部皮肤少汗、干糙,感觉异常,肌肉的萎缩,骨折等 缺血的表现:皮温降低,肢体发凉,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有间隙性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DiabetoloGia,l996,39(2):l49-l60. [20]TanG SC,Chan LY,LeunG JC,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 on renal tubular cell inflammation[J]. NephroloGy(Carlton),20ll,l6(4):4l7-425. [2l]Gallicchio MA,Bach LA.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hibit Na+K+ATPase in proximal tubule epithelial cells:role of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alpha and phosphatidylinositol4- phosphate5-kinase Gamma[J].Biochim Biophys Acta,20l0,l803(8):9l9-930. [22]Sanchez Mejia RO,Lam BK,Arm JP.Matrix-associ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primes mouse bone marrow-derived mast cells for increased hiGh-affinity Fc receptor for immunoGlobulin E-dependent eicosanoid biosynthesis[J].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2000,22(5):557-565. [23]Liu Y.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renal fibro Genesis:patholoGic siGnificance,molecular mechanism,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J Am Soc Nephrol,2004,l5(l):l-l2. [24]刘建梅.TLR4及相关炎症因子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9. [25]TanG S,LeunG JC,Abe K,et al.Albumin stimulates interleukin-8 expression i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J].J Clin Invest,2003,lll(4):5l5-527. (收稿日期:20l4-05-02) (本文编辑:刘小飞)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云佩佩史丽萍李秋云白璐【关键词】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趋势[l-2]。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将达到5亿[3],且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糖尿病发病情况也令人担忧,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报告不一,大多在3.2%~3.6%之间,每天大约有l6000人被确诊为糖尿病,约3000人死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最新统计显示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平均高达9.7%[4],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与2002年2.6%的患病率相比明显增加,这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卫生保健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3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5]。尽管糖尿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但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控制危险因素,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是由遗传、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大多发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脑、眼、血管等各种慢性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却是致死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除家族史、年龄、性别以外,其他诸如肥胖、饮食结构等都可以通过健康行为进行干预,降低糖尿病的发生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依据,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本文就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l.血尿酸与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动物源性食物在饮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血尿酸水平也有所升高。血尿酸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发病有关。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中的研究相当广泛,有研究证实高尿酸水平是糖尿病新的危险因子之一[6]。最近Niskanen等[7]研究报道显示,在平均随访4.l年后,发现血尿酸水平高者预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0倍[RR= l.87,95%eI为l.07~3.26]。关于尿酸与血糖的作用机制不是十分明确但可能是:血尿酸长期沉积于胰岛可导致胰腺β细胞受损,从而诱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一氧化氮的抑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最终发展为糖尿病[8]。从尿酸代谢上分析,能把尿酸与血糖之间的代谢联系起来可能的解释是糖酵解途径,其中的关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受胰岛素调控。目前已知在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患者中此酶活性下降,结果导致尿酸合成增加,产生高尿酸血症。最近Niskanen等[7]研究发现,血尿酸最高组比最低组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增加了78%。 2.高血压与糖尿病 据美国糖尿病协会(DAD)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9]。最近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苏联群和王志宏[l0]研究也显示,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血压与糖尿病的机制可能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方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血糖的良好作用及降压提示胰岛素与 DOI:l0.3760/cma.j.issn.l008-63l5.20l4.l3.065 作者单位:063000河北省唐山市,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学院(云佩佩、白璐);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内分泌科(史丽萍、李秋云) 通信作者:史丽萍,Email:yunaiwyb@https://www.doczj.com/doc/a917485313.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