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

一、真实性

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

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

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

(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

(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

(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

(7)实验室证据

(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

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

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

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

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

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

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

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

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

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

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

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

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

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

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

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

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

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

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

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

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

6.效应强度大小;

7.效应精确大小;

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

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

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

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

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

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

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点(零点)

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

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

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

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

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

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

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报道了预后的结局

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

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

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解释

B机遇与偏倚的区别

1.本质区别:

(1)机遇:是观察结果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受到影响;机遇是一种随机误差。

(2)偏倚:观察结果系统地、向一个方向(或大、或小)发生偏差而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偏倚是一种系统误差。

2.机遇

(1)假阳性:如实际上两种方法治疗疗效相同,如少数病人的抽样研究发现甲、乙两方法疗效不同,这是由于机遇的影响而发生的假阳性错误,统计上称Ⅰ类错误,用α表示。

(2)假阴性:如实际两种治疗一种比另一种好,但由于抽样研究中机遇的影响,两者疗效十分相近而作出假阴性的错误判断;统计上称Ⅱ类错误,用β表示。

(3)可信区间:是表明机遇所致的围绕真实值变动的范围,通常用95%或99%可信区间表示;用于直接估计机遇在临床研究中的作用大小;变动范围越窄,真实值越稳定。

C1常见选择偏倚

1.入院率偏倚(Berkson偏倚)

2.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 signal bias)

3.存活病例偏倚(Neyman偏倚)

4.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 bias)

5.志愿者偏倚(volunteer bias)

6.失访偏倚(withdraw bias)

7.健康工人(效应)偏倚

8.转组偏倚(migration bias)

9.非同期对照偏倚

10.异地对照偏倚

11.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 bias)

12.时间效应偏倚(time effect bias)

13.领先时间偏倚(lead time bias)

14.选择性转诊偏倚

15.集合偏倚(assembly bias)

16.零点偏倚(zero time bias)

17.排除偏倚(exclusive bias)

18.错误分类偏倚(miscassification bias)

19.成员偏倚(menbership bias)

20.诊断机会偏倚diagnostic enter bias)C2.在应用具体研究方法是控制选择偏倚的主要针对性措施

1)在横断面调查时,采用随机抽样,并保证一定的样本含量,以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必要时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尽量提高应答率。

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用人群中全部新发病或新发病的随机样本;对照应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若难以做到,则在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同时选择医院与社区对照,并尽可能选用新病例,不用死亡病例和老弱对象。

3)在队列研究中,尽量减少失访和失访率。4)在流行病学现场实验中,随机抽样选择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

5)在诊断、疗效与预后研究中,尽可能扩大选择病例的范围,如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包括主要特征的各类各种病人。

D1常见信息偏倚

1.回忆偏倚(recall bias)

2.诊断怀疑偏倚(diagnostic suspicion bias)

3.暴露怀疑偏倚(exposure suspicion bias)

4.测量偏倚(measurement bias)

5.报告偏倚(reporting bias)

6.沾染偏倚

7.归类错误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

8.家庭信息偏倚(family information bias)

9.临床资料遗漏偏倚(missing clinical data bias)

10.顺序偏倚(sequence bias)

11.不敏感测量偏倚(non-sensitive bias)

E1 混杂偏倚概念

1.定义:混杂偏倚(confounding)是指在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事件)之间的关联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事件)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暴露因素与疾病(事件)的联系。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为混杂因子(confounder)。

2.混杂偏倚在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中均可发生,但在分析性研究中尤为多见,并可发生于研究工作的各个阶段。

E2混杂因子的特征

1.第三因子是所研究的疾病的危险因素或通过其他因素与疾病产生因果联系;

2.第三因子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但不是暴露因素作用的结果;

3.若第三因子为暴露与疾病因果联系中的一中间环节,那么该第三因子不可能为一混杂因子,即混杂因子应不是疾病因果链中的中间变量。

E3混杂偏倚的特点

1.有方向性:当粗OR值>层内OR值时,混杂因子的作用是正的,称之为正混杂,反之,为负混杂。

2.无特异性

E4混杂因子识别

1.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可疑的混杂因子。

2.分层分析再比较粗OR与层内OR是否相等。

E5 OR值齐性检验

1.若OR值齐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齐性,则可以计算合并OR值。

2.若OR值齐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不齐,则总OR值需标准化处理。

3.借助计算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模型

COX回归模型E6混杂偏倚控制

研究工作中可在3个阶段采取不同措施控制混杂偏倚。

在研究设计阶段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混杂因子发挥作用;

在资料收集阶段详细准确收集潜在混杂因子的资料;

在资料分析阶段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控制混杂偏倚的产生。

1.研究设计阶段的控制

1)限制:限制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使某些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变量不进入研究。

例如,比较45~50岁组妇女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就是通过限制年龄范围来控制其混杂作用。

再如,研究年龄与心肌梗死的预后,需要限制性别、种族、心梗部位、并发症等。

2)匹配:匹配是指应用一种特殊性限制方法,强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某些混杂因素上保持同质性,以期在设计阶段控制混杂因子。

(1)匹配方法

①个体匹配:一个病例与一个或多个对照匹配,并组成对子。其中匹配1个对照者称1:1配对,匹配多个对照者称1:M配比。就统计效率而言,1:1为50%,1:2为67%,1:4为80%,超过1:4就难以使统计效率再提高。

②成组配对(频数匹配):先查清病例组匹配因素的频率分布,然后按比频数分布去选对照组,使之与病例组一致。

(2)匹配因素的确定

①已知或非常怀疑是混杂因子,将此因素作为匹配条件,则可消除其混杂作用。

②某些复合变量作为配对条件,例如居住地或血缘关系,以消除构成复合变量的各种具体成份间种种难以推测的混杂效应。

③配对因素一般不超过4~5个,不然匹配难以实现。没有匹配的潜在的混杂因子,可放在分析阶段去解决。

④匹配因素中年龄、性别是最常的混杂因素,它与许多疾病和危险因素都有联系,因此也是最常用的匹配因素。

(3)随机分组

在流行病学现场实验、临床试验、预后研究等研究中,可采用此方法。

(1)随机分组是指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进入治疗组或对照组;

(2)检验随机化效果的方法是比较两组的基本特征;

(3)随机化是消除混杂偏倚的有效方法。

A.平衡治疗组与对照组已知可能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因素;

B.平衡我们不清楚地因素。

2.资料收集阶段:认真收集关于混杂因素的详尽材料。

3.在资料分析阶段

1)分层分析:常用Mantel-Haenszel方法。例如在研究吸烟与冠心病关系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年龄、性别可能是混杂因素,可采用年龄大于或小于60岁分层分别比较,也可采用男女性别分层比较。

2)标准化:当两个率进行比较时,如果两组内部构成存在差别足以影响结论,需要标准化或校正。

例如,比较两个医院护士率时,甲医院:245/500=49%;乙医院:182/500=36.4%。甲、乙两医院2000年护士功能性腰背痛患病率(%)比较

患病率(%)标准化分析

A1横断面调查

特性:人群中疾病或行为特征在某时点的瞬时现象。

1.优点

①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②描述疾病和暴露现状与分析两者联系并举;

③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结果可比性好;

④可同时调查多种疾病和多种暴露因素。

2.缺点

①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②研究对象可能处于临床前期和缓解期而被误定为正常人;

③一般不适用于调查罕见病或急性病;

④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3.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查明某种疾病在某地区的流行强度及分布特点,为疾病防治提出了重点地区、时间及对象,可供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预防策略和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2)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病因假设提供线索。

(3)早期发现病人,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4)监测疾病,研究其发展趋势。

(5)评价疾病防制措施的效果。

A2抽样调查的特点

抽样调查是以小窥大,以部分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1.优点

1)省时间、省人力、省经费、省材料;

2)调查覆盖面大,但工作量小,调查工作容易做得细致,调查质量易得到保证。2.缺点

1)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都比较复杂;

2)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3)发病率低的疾病对一个较小样本的抽样调查不适用,而当样本扩大到总体的75%时,不如直接普查;

4)不适用变异过大的材料,变异过大,抽样误差过大,影响其代表性。A3样本含量估计

样本过大或过小都是不恰当的。样本过大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因工作量过大,调查不够细致造成系统误差增加。样本过小则导致样本的代表性不够,样本大小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

①预期患病率或标准差,若预期患病率或标准差低,则样本量要大些。反之,样本可以小些;

②调查结果精确性愈高,样本量就要大。精确性以容许误差表示;

③显著性检验水平(α);

④把握度(即1-β)要求愈高,则样本量要大些。

1.计量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

2.计数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

A4表1 横断面调查资料整理表

1.描述指标:患病率、感染率、阳性率。为了控制混杂偏倚和便于比较,率应进行标准化。

2.分析指标:

现患危险比(PR=(a/m1)/(b/m0)=am0/bm1),若PR>1,则表明暴露为现患危险因素;若PR<1,则表明暴露为保护因素。显著性检验通常采用χ2检验。

A5横断面调查小结

1.罕见病和少见病不是你碰上的,而是你发现的,关键是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

2.病例报告或病例分析源于临床资料,只要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临床经验,均可撰写成论文。

3.横断面调查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的一种基础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资料可以使人们了解某一人群在特定时间上的某病的流行特征或健康状况,但它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难以确定因果时相关系。

B1病例对照研究 :

1.定义:是选择已具有所研究结局的人作为病例组,选择不具有所研究结局的人作为对照组,分别调查两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个(些)暴露因素的比例,以判断暴露因素与该研究结局有无关联。这种方法在时间上是回顾性的,故又称回顾性研究。

2.特性:1.属于观察法2.设置对照组(有对照)3.观察方向,果→因(回顾性研究)4.通常难以证实因果联系

3.分类:1)按研究设计分为:

⑴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⑵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2)按研究目的分为:

⑴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⑵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3)按研究场所分为:

⑴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

⑵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

B2实施原则

1.病例的选择

⑴对疾病及其他特征的规定

①所选病例必须是患同一种疾病的病人。为此,疾病的诊断标准要明确统一。尽量采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诊断标准。

②为了控制非研究因素的影响,增强两组的可比性,在病例的选择时,有时可对年龄、性别、民族等因素加以限制。

③有时还规定对象为存活病例并能清楚回答问题者,这是为了得到较可靠的信息。

(2)来源

①总体人群中全部病例或总体随机样本:代表性好;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耗费人力物力。

②医院住院或门诊的病例:比较合作;资料易得到且比较可靠;与对照的可比性好;代表性差。

2.对照的选择

⑴选择原则:

a.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与病例组的可比性;

b.必须是经过相同的诊断方法确认不患所研究的疾病,且不处于亚临床期或潜伏期的人;

c.有暴露于研究因素的可能,不患与研究因素有关的其他疾病;

以与病例相同的方法获取暴露资料;

d.尽可能设立多种对照。

⑵对照的来源

a.研究的总体人群或抽样人群

b.医院中患有其它疾病的病人

c.亲属、邻居、同事、同学等

d.多重对照

⑶配比

使对照组在某些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一致。这些特征称为配比变量。

匹配的目的: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常见的配比变量有性别、年龄、种族、住址

等。

a.例如,让对照与病例同属一个年龄组,同性别等,这样,年龄和性别就不会影响研究结果。

b.配比时不可能将一切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都进行配比,而且配比变量越多,选择对

照越困难。

匹配法注意事项:慎重选择匹配因素;可疑病因不作为匹配因素;比例一般为1:1,最多不超过1:5,避免“匹配过度”

3.样本含量

样本含量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四个因素:

⑴对照人群中所研究因素的估计暴露比例Po。

⑵预期与该因素有关的比值比。

⑶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准,即统计学检验中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α。

⑷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β则为统计学检验中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

B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

某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统计学联系,则应进一步估计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联系强度的指标是相对危险度(RR),RR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所以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不能求得RR,而只能计算比值比(缩写为OR)来估计。

(1)比值比:是指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

(2)比值比含义是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

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当OR>1时,说明病例组的暴露概率大于对

照组,即暴露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

当OR<1时,说明病例组的暴露概率低于对

照组,即暴露有保护作用。

疾病与暴露联系愈密切,比值比的数值

愈大。在不同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情况下,OR

与RR是有差别的,但疾病率小于5%时,OR

与RR近似相同。

⑷计算比值比的可信区间

OR是联系强度的一个点估计值。虽然简

单明了,但未考虑抽样误差,可用可信区间

来估计。OR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来估计

总体OR的范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联系的

性质及程度。可信区间不包括1.0,即可认

为OR值在α水平上有显著性。如可信区间

跨度大,则表明抽样误差较大。一般采用95%

或99%的可信区间。估计95%的可信区间的

计算公式为:

a

c

a

c

c

a

a

+

+

)

(

)

(

病例组的暴露比值=

b

d

b

d

d

b

b

+

+

)

(

)

(

对照组的暴露比值

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称为比值比,即:

ad

B4病例对照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①所需样本小,省时、省人力、省物力;

②可较快得出结果;

③适用于罕见疾病或罕见结局的原因探讨;

④可以研究一种疾病或结局和多种因素的关系,既可筛选病因(原因),也可用来验证病因(原因)假设。

2)局限性

①容易产生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尤其是回忆偏倚;

②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及RR;

③一般不能用来确定病因,该研究常作为病因研究的第一阶段。

④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所研究因素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⑤选择研究对象时常难以为病例选择到适宜的对照。

B5病例对照研究小结

1.病例对照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

2.明确产生病例的人群,从中正确地挑选对照,并正确地收集暴露资料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精髓;

3.病例不必代表患有该种疾病的全部病人;对照不必代表所有未患研究疾病的人,同样也不必代表所有总体人群;

4.选择病例原则: 符合病例的定义,就应当收入病例组,不受其暴露状态的影响,避免产生选择偏倚;

5.新发病例比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好;

6.正确地选择对照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 病例的来源决定了对照的来源, 可比性比代表性更重要;

7.资料质量的可比性与病例和对照成员之间的可比性一样重要,注意两组收集资料时资料质量的可比性,以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8.基本分析方法是比较两组暴露比例,计算暴露优势比,估计患病的优势比,在结局发生率低的情况下估计相对危险度;

9.对照所患疾病不应与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对照疾病的发病率在暴露的各类别或各水平上都一样,病例是新诊断的病例,对照不应是慢性病患者;

10.广泛应用于探讨疾病病因、干预措施、项目评价以及公共卫生与医学实践的许多方面,特别适用于潜伏期长的、少见病的研究,有时是识别其危险因素的唯一可行的方法,也特别适用于研究分析多种危险因素与研究疾病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C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1.定义

又称定群研究,是在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两个队列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若干个队列,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的结局发生率,以检验暴露因素与结局发生有无联系。队列研究是一种以因推果的病因研究方法。

2.特性

(1)属于观察法:暴露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与实验研究的根本区别。

(2)设立对照组:设立对照组以资比较,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同,而有别于描述性流行病学。

(3)由因及果:在探求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先后关系上,先确知其因,再观察其果,与实验研究一致,与病例对照研究相反。

(4)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由于观察者能确切知道暴露的作用和疾病的发生,且能准确计算发病率。

3.分类

队列研究按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分为3种类型: ⑴前瞻性队列研究 ;⑵历史性队列研究;⑶双向性队列研究

4.用途

⑴验证某种暴露因素对某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影响,但它同时也可观察某种暴露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多方面影响。

⑵描述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包括疾病的易感期、临床前期、临床期到结局的全过程。C2资料分析

1.率的计算

队列类型与描述指标

固定队列——累积发病率

动态队列——发病密度

⑴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当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多,且人口比较稳定,可用累积发病率来计算。

⑵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若暴露人口不固定,人群产生了较大的变动,例如由于迁移他处、死于其他疾病、中途加入等,应将变动着的人群转变为人时数代替人数来计算,此种发病率称发病密度。

2.联系强度的测量

为了估计疾病或死亡与暴露的联系,常用的指标有相对危险度(RR)、特异危险度(AR)、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人群特异危险度(PAR)、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

⑴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也叫危险比(risk ratio )或率比(rate ratio ),是暴露组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简称RR 。

RR 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概率为非暴露组的倍数。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为正联系,暴露因素可能是危险因素;

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为负联系,暴露因素可能是保护因素;

不论是RR 大于或小于1,距1越远,意

义越大。

⑵归因危险度(attributive risk ,AR ):也称特异危险度,简称AR ,或称RD (rate difference ),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危险之差值,即暴露组的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AR 计算式如下:

⑶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ive risk percent, ARP ):又称病因分值(etiologic fraction, EF ),指暴露人群中归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表7 不同吸烟状态者死于不同疾病的RR 、AR 、AR%

以上结果说明:吸烟对每个受害者而言,患肺癌的危险性比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大得多(10.8 Vs 1.7);但就整个人群而言,吸烟引起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却比肺癌高。前者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后者更具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意义。

⑷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它说明某一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可归因于该暴露的部分。RR 和AR 都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但不能说明其对一个人群的危害或消除这种因素后可能致发病率或死亡率下降的程度,即暴露的社会效应。PAR 公式为:

⑸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或PAR%):它表示人群中暴露于某因素所致发病(死亡)率占全人群发病率(死亡)率的百分比。PAR%不仅考虑了暴露的RR,而且与某因素在人群中的暴露率有关。

在某人群开展有关吸烟与口腔癌的30年队列研究,结果发现该人群口腔癌死亡率为24/10万,其中吸烟者为36/10万,非吸烟者为9/10万。请计算吸烟导致口腔癌的RR、AR、AR%、PAR和PAR%。

RR=(36/10万)/(9/10万)=4.0

AR=(36/10万)-(9/10万)= =27/10万

AR%=[(36/10万)-(9/10万)]/ =(36/10万=75.0%

PAR=(24/10万)-(9/10万)=15 /10万PAR%=[(24/10万)-(9/10万)]/ (24/10万)=62.5%

C3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⑴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均较小;

⑵能计算发病率及RR、AR;

⑶可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评价;

⑷可调查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⑸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明确,可验证因果关系。

2)局限性

⑴需大量样本,费用高;

⑵不适应于罕见病;

⑶随访时间长,可能有失访。C4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简单比较

流行病学 11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十一章教案 课题第十一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授课时间周次课次学时 4 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掌握内容: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方法、疾病监测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疾病监测的种类、方法; 熟悉内容: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疾病监测的效果评价; 了解内容:我国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及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方法、疾病监测的概念 难点: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疾病监测中常见的名词。 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 案例教学: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教具多媒体演示 新内容新知识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 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双语内容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strategie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the situation facing the field of public health in China)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global health policy and primary health care)疾病的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of disease) 疾病监测(disease surveillance) 要求自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参考资料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7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003 《Clinical Epidemiology》,Fletcher, Fletcher, Wagner,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 Maryland,1982; 《Epidemiology》Third edition, Gordis L.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2004; 《Epidemi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Fifth edition, Barker DJP, Cooper, Cyrus. Churchill Livingstone (London), 1998 复习题或要点1. 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方法。 2. 何为疾病监测? 3. 我国疾病监测的系统有哪些?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临床流行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 A、动物模型 B、病原体,如细菌、病毒 C、病人群体 D、社区人群 E、单个具体病人 2.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是相互独立的两门学科 B、只和一些临床学科有关系 C、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D、是一门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 E、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 3.有关临床流行病学的不正确说法是() A、是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 B、是专门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C、不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D、是一门临床科研设计和评价的方法学 E、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基础 4.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特色不包括() A、临床流行病学必须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 B、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及其群体 C、临床流行病学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D、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位在临床医学 E、研究特定人群中的健康相关状况或疾病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同时要应用这种研究的结果去解决健康问题 5.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进行。(多选) A、研究的真实性 B、临床的重要性 C、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D、研究课题的新颖性 E、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1.进行临床疗效考核试验设计时,下列哪一条是错的?() A. 设立对照 B.随机分组 C.要有明确的疗效判断标准 D.要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明确受试因素 E.要有足够的样本数 2.随机抽样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样本量 B.消除抽样误差

C.避免研究者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D.避免研究对象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E. 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3.关于分层随机分组正确的是() A.根据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特征作为分层因素 B.根据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进行分层 C.根据可能影响研究者判定临床结局的因素作为分层因素 D.只能设置一个分层因素 E. 分层后,同一层的对象全部进入同一个组别 4.关于对照的处理方式,下述正确的是() A.空白对照等于不设对照 B.空白对照能有效避免医德问题 C.安慰剂对照的效果与空白对照相同 D.安慰剂对照能有效避免医德问题 E. 有效对照是最常用的对照方式 5.在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分组时,常用的随机化方法有: A.简单随机法 B.分层随机法 C.区组随机法 D.系统随机法 E.非随机化分配 6.采用随机化分配的主要优点是 A.保证了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B.保证试验组与对照组人数相等 C.提高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D.可以避免来自被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干扰 E.为盲法评价打下基础 1.关于样本含量的描述,错误的说法是() A、临床研究中,应选择最适的样本含量 B、样本含量越大越好 C、纳入全部病例进行研究,可以取得完整、无一遗漏结果,但可能出现系统误差 D、以全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不存在抽样误差 E、在估计样本含量的基础上,还要审视它对总体的代表性 2.导致检出症候偏倚的原因不可能是() A、同一症侯可为不同的疾病所致 B、不同疾病也会有相同的症侯重叠出现 C、症侯轻微或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不一定到医院就诊 D、从医院内选择的研究对象 E、以普查、筛查或疾病监测所发现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七章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第七章 诊断试验和疾病筛检 第一节 概述 一.筛检(screening) 1.定义:时间是运用快速、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手段,自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以病人或有缺陷者。用于筛检的试验成为筛检试验。 筛检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属于观察性研究范畴。 2.目的:①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如常见的有结核、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子宫颈癌等。 ②检出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是指该人群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例如生活方式关联疾病的吸烟人群、运动不足的办公室工作人群等。近年来还开始了筛检疾病易感基因和有害基因的国内工作。因为这类筛检是针对疾病病因的,故属于一级预防。 ③传染病和医学相关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主要指一些特殊人群和职业人群中检查和控制传染源或某些医学相关事件的诱因,以保护人群的大多数免受其伤害。如对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毒感染标志的筛检等。 3.类型 人群 整群筛检——以整个目标人群为对象 选择性筛检——以群体中的一个亚群或有某种特征

的人群为对象 目的 治疗性筛检——未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性筛检——为了查出某病的高危人群 方法 单项筛检——如餐后2h血糖 多项筛检——如胸痛+痰培养筛检肺结核 二.诊断(diagnosis) 1.定义:诊断是进一步把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者区别开来。他不同于筛检。因此,诊断对下一步治疗有决定意义,诊断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用于诊断的试验称为诊断试验. 第二节 试验方法的评价 一.实验方法评价的程序 试验方法评价的基本方法是与诊断某疾病的金标准作盲法和同步比较,基本步骤是: (一)确定金标准(gold standard) 1.目的:避免发生错误分类偏倚,及时病人组中不致于混入假病人(非疾病之人)和非病人组中(对照组)不混有真病人(所研究疾病的患者) 2.金标准——是指用来分辨病人与非病人的标准评价方法。 3.常见的金标准 ①病理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尸体解剖)

流行病学 2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二章教案 课程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授课时间周次课次学时 4 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掌握内容:疾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及病死率)的概念、应用及注意事项。 熟悉内容:有关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了解内容:疾病分布的意义。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疾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及病死率)的概念、应用及注意事项;有关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 案例教学:以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为案例 教具多媒体演示 新内容 新知识 潜在寿命年数(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双语内容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累积死亡(发病)率(cumulativ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 ) 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病残率(disability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生存率(survival rate)散发(sporadic) 暴发(outbreak)流行(epidemic) 大流行(pandemic) 要求自学内容潜在寿命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计算 参考资料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7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002 《Clinical Epidemiology》,Fletcher, Fletcher, Wagner,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 Maryland,1982; 《Epidemiology》Third edition, Gordis L.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2004; 《Epidemi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Fifth edition, Barker DJP, Cooper, Cyrus. Churchill Livingstone (London), 1998 复习题或要点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概念、应用及注意事项;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意义;有关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临床流行病学简答题

简答题 1.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位在临床医学,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应用流行病学的群体观和定量化的观点,不断创新临床研究方法学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创新研究并提供新成果供临床应用。(2)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源于医院的个体病例为基础,并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或者是从某一疾病患者的整群中去随机抽样以获得具有群体代表性的研究对象。(3)临床流行病学的精华还在于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混杂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简述选题、立题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包括:(1)、需要性,选择疾病负担重大的疾病进行研究;(2)、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明确具体,选择足够的研究对象,抉择合理的研究设计方案,干预措施和诊断方法要安全、有效。(3)、创新性,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有自主创新性,有新的见解和特色。(4)、可行性,具备一定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有执行研究课题的配套人才,研究对象能接受与依从。(5)效能和公正性,有限的资源应投入到最大多数需要解决的健康和有效防治疾病的研究项目中。 3.简述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 1.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包括(1)、分解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2)、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3)、选择检索途径,制定检索策略;(4)、检索并获取原始文献;(5)、文献检索过程与结果的严格评价等。 4.为什么要评价临床研究证据?证据来源复杂,证据质量良莠不齐,研究证据必须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 5.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四个方面: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反映学科新动态、继续教育的需要、临床医疗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6.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在临床医学研究中,除了干预措施(处理因素)的作用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研究对象的临床结局。如①不能预知的结局②霍桑效应③安慰剂效应④向均数回归现象及⑤潜在未知因素的影响等。因此,在临床研究中设立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鉴别试验性与非试验性效应,减少或消除实验误差,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 7.简述个体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个体随机抽样主要方法有:①入选个体的随机抽样法,当合格对象多,而需要的样本量又有限时,可以从合格的研究对象中做个体随机抽样。通常用随机数字表等做单纯随机抽样。②入选病例的随机抽样法,在回顾性研究中,常利用医院病历或病例登记册选择病例,如所研究病种的病例数量较多,而需求的样本量又有限时,也可采用单纯随机或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所需的样本数。③分层随机抽样法,如在样本量不大的研究课题中,组间疾病分型、病情不同可影响研究结果,为了保证组间的可比性,可按病情轻、中、重进行分层后,再随机抽样。另外,在多个医院协作研究中,由于医院级别不同,收治病人的病情与病程可能参差不齐,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能反映该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全貌,也可按上述特征分层后再随机抽取样本。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三章队列研究

第三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念 (一)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群组研究、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及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是按是否不同程度地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分析和推断该暴露因素是否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关键词 1、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无害的。 2、结局(outcome):是指疾病(包括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或是某种健康状态或是死亡。

3、队列(cohort):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群(群组)。它是一组在特定时期出生的人群,或是一组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人群。 固定队列(fixed cohort)——对象入队出队自始自终。 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新对象随时加入,原成员不断退出。 4、危险因素(risk 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种疾病或不良健康状态发生或发生率增加的各种环境、行为、社会和遗传等因素。 二、基本原理: 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判定:假使暴露组(或高剂量暴露组)预期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或低剂量组)。可推测该暴露因子可能是所预期结局的危险因素或两者之间存在病因学联系。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 11‰之间。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4.75‰,终身患病率为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患病比例为1.6:1。1993年,应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中7个地区进行第二次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5.31‰,终身患病率为6.55‰,总患病率城市为8.18‰,农村为5.18‰。较前次调查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城乡患病率相比较,城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982年7.11‰,1993年8.18‰)明显高于农村(1982年4.26‰,1993年5.18‰),两次调查结果一致。1991年在北京地区16个区县进行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在超过15岁的人口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7.2‰,其中城市为8.04‰,农村为6.21‰,城乡差异显著[81]。山东省(1990 ~ 1994年)对社区47万人口中精神分裂症5年发病的动态观察资

临床流行病学试题

流行病学 1.如果漏斗图呈明显的不对称,提示 A.meta分析统计学检验效能不够 B.meta分析的各个独立研究的同质性差 C.meta分析的合并效应值没有统计学意义 D.meta分析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E.meta分析的结果更为可靠 2.前瞻性队列研究是指 A.从"现在"开始的前瞻性研究 B.从"过去"开始追溯到"现在"的前瞻性研究 C.从"过去"开始追溯到"将来"的前瞻性研究 D.从"现在"追溯到"过去"的前瞻性研究 E.以上均不是 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人群易感性增高,就可导致疾病的暴发或流行 B.人群易感性降低,就可终止疾病的流行 C.人群人口数增加,就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D.人群人口数减少,就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E.人群易感性增高,只是为一次流行或暴发准备了条件 4.相对危险度是指 A.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B.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 C.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比 D.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无某因素的比例之差 E.以上都不是 6.实验性研究中采用双盲法的主要目的是 A.尽可能减少失访 B.减少抽样误差的影响 C.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不知道实验目的 D.消除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结果的主观影响 E.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人口学特征更具有可比性 7.关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描述,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入组 B.试验组和对照组要同时进行研究 C.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场所应相同 D.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试验期间应一致 E.纳入研究的对象不能退出 8.关于流行病学的用途下列不正确的是 A.可用来研究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B.可以个体为研究的落脚点 C.可以用于探讨未明原因疾病的病因 D.可以评价疫苗的预防效果 E.可以为卫生决策提供素材 9.下列哪项不是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A.病人有进食某共同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 B.如食物属一次性大量污染,用餐者中可呈现暴发,并且病人临床经过往往较重 C.停供该食物后,暴发立即可平息 D.夏季多发 E.无职业、性别差异 10.关于混杂因子,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混杂因子必须同时暴露和结局有统计学关联 B.混杂因子可以是暴露原因 C.混杂因子可以是结局变量的病因 D.混杂因子可以是结局变量的某一结果 E.混杂因子不能是暴露与结局之间的中间变量 11.某村人口数为60万,对该村进行了一次高血压普查,共查出高血压病例180人,由此可得出 A.该村高血压发病率为30/10万 B.该村高血压罹患率为30/10万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 )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 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 n 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准确的测量,对临床的诊断方法、治 疗效果及其预后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门学科。 Clinical Epidemi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 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 no stic, prog 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 dividual patie nts. The populati 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 nt because these in dividual patie 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 析和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 3、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4、存活率Survival rate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 经过几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绝对效应(.absolute_effect_丄是指暴露(处理)组与对照组所测量的频率 之差,又称差值测量( differe nce measure )。 6、相对效应_Relative_Effect ____ 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频率测量之比,又称比值测量,也称率比( ratio measure , rate ratio )。比值〉1表示危险效应(因素),比值v 1表示保护效应(因素)。 7、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 ion 是指绝对效应与暴露(处理)组人群 或人群频率之比,该值反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分布改变的预期效应比例。归 因比例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表达为百分比,又称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 , AR% 8、临床依从性_clinical __ complia nce_是指患者对于医疗和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定遵守、执行的程度。 9、临床一致性(clinical agreement )同一医生连续多次检查或几位医生同时检查一例病人,能获得基本一致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即称作临床一致性。 10、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 )指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位病人检查结果不相符,即称作临床不一致 性。 11、霍桑效应_ Hawthorne_effect ___ 是指临床病人(研究对象)成了研究中特别被感兴趣或被关注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自身的行为,是患者渴望取悦于他们的 医师,使医师感到其治疗活动是成功的,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治疗效果将会产生正向效应(positive effect )。当然,有时会因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生而产生 一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向均数接近的现象。例如,血压水平处于高限的5%的人,即使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压,也可能会降低一些(其他像血糖,血脂等指标)。 13、双盲double blind 是指研究对象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道患者分组情况, 不知道两组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试验设计, 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 控制全部试验,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两者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偏倚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这是此法的优点。缺点是方法复杂,实行困难,一旦出现问题较难及时处理。 14、偏倚_bias_是指在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解释的各个阶段由于 设计的不合理,或者是由于许多其他的原因,使研究的结果与事物的真实结果 之间产生差异,出现的系统误差,甚至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导致暴露疾病之间的联系做出错误的结论。 15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亦称前瞻性研究,是将特定的人群分为暴露于某因素与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或不同暴露水平的几个亚人群,追踪观察其将 来两组人群某病的结局(发病、死亡)比较两组或各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发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6、研究的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发病概率增加的暴露因素,亦称危险因素 (risk factor )或致病因素(pathoge nic age nt ),而把导致疾病发病概率降低的暴露称为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 ),所以暴露既可以是致病因素也可是保 护因素。 17、实验流行病学_是按正规随机化原则,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某种因素或措施,对照组不予以处理或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观察一定的时间, 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比较两组人群某病的频率变化、某药的疗效或某医疗 措施的效果。 18、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是指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 表面上健康的人群中查出某病可疑者的试验方法。 A scree ning test is a procedure that i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specific disease. The in dividual or group of in dividuals (as in mass scree nin gs) does not prese nt any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19、诊断试验_ Diag nostic _ Test_是指应用各种实验检查、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对疾病做出诊断的试验。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期末重点总结 总论: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描述性研究→ 现况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以及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②实验法(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涉试验)。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对比、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社会医学、预防为主。 疾病分布的概念:疾病的群体表现,是指疾病的三间分布。系统地描述疾病三间分布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①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家庭、行为;②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变异;③地区分布。短期波动:指在一个有限范围②罹患率attack:用于短期波动期间发病频率测量;③患病率prevalence:特定时间④感染率infection :调查时受检查人群中查出有感染的人数所占比例;⑤续发率SAR :较小人群单位②病死率fatality :一定时期③生存率survival :存活率,患某病的病人中,经n 年随访后尚存活病人所占比例;④潜在减寿年数PYLL :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间差的总和,即寿命损失;⑤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健康寿命年。患病率与发病率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②患病率是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疾病流行强度:指某病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期间的联系程度。描述常用术语有:①散发(sporadic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②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③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④大流行: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 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 ):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的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象,与流行过程完全不同。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及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其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即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疫源地(epidemic focus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决定疫源地范围的因素:1.传染源活动范围;2.传播途径的特点;3.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消灭疫源地必须具备的条件:(1)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2)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无新病例、新感染发生。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 )的预防:①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根本措施,有健康促进 和健康保护;②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做好三早预防,核心是早诊断;③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备注: ①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特征有助于探讨病因和流行因素,明确高危人群。 ②流行病学是从宏观和群体水平研究病因的,它在病因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和结论性的作用,其研究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作用。 ③对传染病人的措施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

全科医生培训流行病学试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 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习题答案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病因和流行因素,高危人群 2.病程较长,发病频率较高 3.宏观,群体,诊断,治疗,预防 4.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季节性升高,严格的季节性 6.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动 7.联系的强度,联系的时间性,联系的特异性,联系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联系的一致性,联系的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8.群体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点,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 9.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 10.比值比(OR) 11.人群、时间和地区 12.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13.随机对照实验, 非随机同期对照实验, 自身对照实验, 交叉对照实验 14.群体匹配, 个体匹配 15.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样本的,总体参数 16.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7.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18.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 二.选择题 1.D 2.D 3.B 4.B 5.A 6.B 三.名词解释 1.发病率:是表示特定人群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2.信息偏倚:在资料收集阶段,由于观察和测量方法上有缺陷,使各比较组所获得的信息产生系统误差,即为信息偏倚,又称为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 3.比值比(OR):是两个概率的比值,其数值范围从0到无限大的正数。当OR=1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当OR>1时,表示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称为“正”关联,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当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称为“负”关联,即暴露因素对疾病有保护作用。4.混杂因素:是一个与暴露因素和疾病都有关系的因子,它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的危险因子,在非暴露组中也是一个危险因子,并在人群中的分布与暴露因素的分布相关。 5.暴露:暴露是指接触某种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如接触过某种特殊物质或具备性别、年龄或职业的某种特征。 6.结局变量:亦称结果变量,简称结局,是观察人群中出现的预期的结果事件,如发生了研究疾病或因研究疾病而死亡。结局是队列研究的观察终点。 7.金标准:即标准诊断方法,指可靠的、公认的、能正确地将有病和无病区分开的诊断方法。 8.整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方法称为整群抽样。 9.短期波动:指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的特定群体中,短时期内某病的病例数异乎寻常突然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病趋势平静如常,也称疾病的时点流行。与爆发含义相近,一般而言,爆发涉及的人群范围较小,而短期波动涉及的人群范围较大。 10.内对照:由与暴露组同一队列中没有暴露于研究因素的人群组成。 11.个体匹配:根据匹配因素一致的原则,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匹配。 12.随机对照试验:即同期选择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实验。 13.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14.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是指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患者的能力。 15.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是指将实际未患某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未患某病的能力。 16.约登指数:又称正确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00%,是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17.人时数:是把观察(随访)人数和观察(随访)时间结合的计量单位。 18.单盲:即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但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 19.回忆偏倚:指在调查研究对象的既往暴露史时,由于其回忆错误不完整或不准确所引起的系统误差。20.新发病例:是指研究期间发生并诊断的病例。 四.简答题 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属于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临床流行病学历年考题整理

临床流行病学历年考题整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修正该错误 4、一个表格,里面有65例肝癌和名解:HBVRelative risk 感染(+、-),让你找出对应的例数,RCT 画表,计算塔方值、OR值,并说明有什么意义疾病爆发~~ 欢迎其他人补充上面的名解~~~ 抽样调查分值分布:患病率 名解:求异法6x2.5=15 选择:2X15=30 问答题:问答:1、什么是病因以及慢性疾病中病因的3x5=15 计算:判断标准4X10=40 合计、配比的概念、类型、作用2 100分~~ 流行病学试卷回忆发帖时间:20043、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一般病例对照年11月15日23:34——akong(88研究的不同点) 名词解释:计算题:发病率、、AR、计算1、RRAR%PAR,、PAR% 三间分布以及各自的流行病学意义 随机对照实验、特异度Se、计算灵敏度2Sp 、约登指疾病的爆发漏诊率、数、如何提高灵敏度,误诊率, 偏倚阳性预测值,以及临床上如何提高阳性队列研究预测

值。 问答题:、给一个案例分析,让你分析会出现3. 1、临床科研研究原则?(不太确定了)是非题里面 有个怎么算检查的特异度灵敏度之类2、队列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的比较 一个表格,四个小题,让判断它的算法、给一个表格3是不是对的有问要用什么方法研究,对照选择另外有些RR啊,OR的原则,问暴露因素和腹泻的关系啊之类的 是非选择考了就忘记了、一个疾病怀疑为病因4A,要求设计 大题:一个研究方法! 1.队列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原理和特点的以前流行病学的大题目是怎么样的发 联系和区别 18日22:48——7帖时间:2005年月 2.要研究喝咖啡和膀胱癌的关系nem(88) (1)性别,年龄,吸烟,咖啡的浓度,,30 记得最后一题是多分的大题吧一咖啡加糖否,这其中哪些因素你觉得应该问你是什么类型的,, 个研究需要配比处理选什么类型的 (2)需要对近期的饮咖啡情况进行调为什么查吗?让你设计好象是科研设计里考到的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汇总 临床流行病学复习重点考题汇总 名词解释 1. 临床流行病学 (clinical epidemiology)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 从患病群体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临床决策的规律,通过严格的设计、定量的测量及客观的评价,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暴露因素:指接触过某种因素或具有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称为暴露因素或研究变量。暴露因素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和机体的,是与疾病或某些医学现象发生有关的因素。 3. 真实性:也称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即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在试验的评价中,真实性是指待评价试验的测量结果与“金标准”测量结果的吻合程度。 4. 交互作用: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共同作用于某一事件时,其效应明显不等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子单独作用时的和和/或积,称这些因子间存在交互作用。有时也称效应修饰。 5. RCT: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6. Bias:即偏倚,是指在研究推理过程的任何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

7. 保护因素:影响人群发病率降低的内外环境因素称为保护因素。 8. 盲法: 为了避免试验的执行者与受试者甚至资料分析者一方或多方主观偏性的影响,使其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这种试验方法称为盲法(blinding)。 9. 普查:是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特定时间应该很短,甚至是某一时点。一般为 1, 2 天、1, 2 周或 1, 2 个月,最长不宜超过 2, 3 个月。特定范围是指某一地区或具有某一特征的人群。 10. RR (relative risk) :即相对危险度,是表示暴露与疾病等生物学事件关联强度大小最重要的指标,又称作率比或危险比,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若干倍。 11. 预后(prognosis) :是对疾病结局的概率预测,也就是指发病后疾病未来过程的一种预先估计。 12. Over matching:即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13. Double blind:即双盲,执行医疗措施的医护人员和受试者均不知道受试者的分组情况,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主要避免来自两方面的观察偏倚。 14. Nest case-control study: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套式病例对照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开始时,首先选择一研究队列,收集暴露和疾病的有关资料,随访观察研究疾病的病例出现,并达到所设计的样本,将这些病例作为病例组,并在此队列用随机的方法选择非该病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暴露与疾病的关系,这种病例对照研究称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的个体诊治并扩大到相应特定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力求排除或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对防病治病的循证实践能有重要实用价值。 2.循证医学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决策中要谨慎、确切和明智地应用最近最佳的证据,并且必须与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权衡这种决策对病人的利弊关系,要以病人的利益第一。当然这种决策的付诸执行,还必备五个前提:(1)、要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要有最佳的研究证据(成果);(3)、要懂些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4)、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医疗决策的首位;(5)、要有良好的医疗环境。 3.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是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的损失或压力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的后果和影响。疾病负担不仅包括对患病个体疾病不同转归、寿命和健康程度造成损失,同时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按照既定的统一标准将疾病、损伤和死因纳入相应的一定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ICD 可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纪录上的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ICD的目的是允许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并可提供相应的其他健康状况信息。它适用于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对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与其他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5.国家级课题涉及对国家重大疾病的防治范畴,如每五个年度的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等。研究者按照国家的招标立题的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课题的申请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则正式立题进行研究 6.灰色文献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商业与其他机构生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品和电子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报告(进展报告、技术报告、统计报告、市场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论文,讨论进展,技术说明与标准,非赢利性的译文,著作,技术与商业文件,非赢利性的官方文件等等。但这些文献信息未经过严格评价,缺乏可信度,所以称为灰色文献。 7.检索策略是指根据检索目的和范围,合理选用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并与逻辑运算符(如逻辑和“AND”,逻辑或“OR”,逻辑非“NOT”)、位置运算符(如WITH,NEAR,IN)、范围运算符(如“=”,“>”,“<”等)、截词符(如“*”)以及通配符(如“?”)等组成的搭配组合。检索策略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查新查全、最大程度检索出与研究问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或信息。 8. 二次研究证据(Secondary studies)即根据原始论著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而成,包括:Meta-分析、系统评价、综述、评论、述评、实践指南、决策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等。9.有同行评审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均经过了严格的评审过程,尽可能筛除有严重缺陷的文章,提高了发表文章的质量。一般来说,同行评审人员都不是编辑部成员,常常为某一领域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专家。同行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筛除设计不合理、不重要或难以解释、有缺陷的文章,以提高文章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质量。 10. 叙述性文献综述(narrative review):为传统的文献综述,是由作者根据特定的目的和需要或兴趣,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论文中阐述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将一系列相关文献,经过综合归纳、条理化,综合成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