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的文献评价

流行病学的文献评价

流行病学的文献评价
流行病学的文献评价

2012级临床流行病学

治疗性研究文献评价

姓名:孙博

学号: S12146

专业:泌尿外

导师:董隽

一、研究目的与选题

1.研究目的:该试验目的明确,探索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

2.文献依据:该试验选题依据有相关文献支持,包括:《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哈乐治疗10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对照研究》、《长时间应用非那雄胺对老年大鼠前列腺组织的影响》等。

3.创新性:该实验创新性欠佳,理由:盐酸坦索罗辛属于α受体阻滞剂,非那雄胺属于5-α还原酶抑制剂,这两类药物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在单独应用及联合用药方面均在多年前已经获得《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06年出版)的确认。

4.临床意义:该实验临床意义有限,理由:两种药物在临床已使用多年,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安斯泰来产约2000年在我国上市),非那雄胺(默沙东产约1994年在我国),作为两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常见药物,多年来国内外关于其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发表很多,而该文献在2011年发表,故临床意义有限。

二、设计方案

该试验属于治疗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但设计缺陷较多,具体如下:

1.随机化:该文仅提到“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但未提及具体随机化方法,这样难以判断其随机化分组是否正确、充分。

2.对照:该文设立了安慰剂对照组,含患者4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均为该医院2007年4月一2009年3月的94例良性前

列腺增生门诊患者。对照组有一定可比性,但文中仅提及“2组患者年龄、症状、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等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未提及均衡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及数据,组间差别不确定。

3.盲法:本研究未采用盲法,无法有效避免受试者或研究者的主观偏见和测量性偏倚。

三、研究对象

1.诊断标准:该文仅提及“所有病例诊断符合标准1”,未详细阐述诊断标准。经查阅文中参考文献1《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为: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就诊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首先应该考虑BPH的可能,至少应行下列检查:①病史及I-PSS、QOL评分;②体格检查(直肠指诊);

③尿常规;④血清PSA;⑤超声检查(包括残余尿量测定);⑥尿流率。

2.纳入标准:该文仅提及“所有病例入组前均查尿常规、血肝肾功能、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测定和直肠指诊。”结合诊断标准,该文中患者入组前未提及病史、I-PSS评分、QOL评分、尿流率、超声检查,同时考虑到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症状性疾病,诊断的主观性较大,该文的纳入标准不够明确。

3.排除标准:该文提及“剔除标准:(1)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由感染、前列腺癌、尿道狭窄、膀胱低张力、神经源性紊乱等所致下尿路梗阻者;(3)治疗前2周内使用其他治疗前列腺增

生药。”并没有考虑到年龄因素、精神症状(主观精神因素对该病症状影响较大)、前列腺体积的影响而作出排除标准。

4.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按照前列腺体积可以分为Ⅰ°Ⅱ°Ⅲ°,按照IPSS评分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该文中的入组对象均为该院门诊患者,未明确提及患者具体分型,对于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有一定影响。

四、干预方案及实施

1.干预方案:

1)文中仅提及“治疗组每日给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0.2 mg联合非那雄胺5 mg,连续服药”。

2)文中未明确说明实用药物的厂家、剂型、规格,未提及服药时间(原则上非那雄胺应早上服用,坦索罗辛应睡前服用)。无明确统一化标准。

2.干预的依从性:该文中未提及患者依从性。

3.沾染与混杂:该文未提及沾染与混杂相关因素。

五、观察与测量

1.测量指标:文中选取的测量指标包括: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尿潴留和血尿的发生率、

残余尿量。下面就测量指标的客观性、测量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

进行阐述:

1)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的测量均采用国际通用的超声测量及

通用公式,但是未考虑到超声检查的主观性,也未提及是否使用相

同超声机器检查。

2)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主要考察的主观症状评分。

3)最大尿流率Qmax的测定未提及使用的尿动力检查仪器的品牌,文中仅提及“要求患者饮水1 000 mL,待膀胱充盈,并有急迫尿意

感时,嘱患者自然排尿”,这样并不能确定患者排尿时的膀胱容量,而排尿时的膀胱容量对“最大尿流率Qmax”的影响极大。

4)尿潴留和血尿的发生率,文中提及“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

发生尿潴留3例,前列腺源性出血1例,观察12个月反复泌尿系感染8例”。并未对终点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措施进行阐述。

2.盲法、失访:文中未提及盲法及失访,对终点事件的描述也

不明确。

3.测量的质量控制:文中未提及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六、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

1.统计学方法:该文献使用统计学SPSS软件,用2样本均数t检

验比较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P<0.01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

为提及SPSS软件的版本。

2.前列腺体积数据分析:该文数据显示:治疗组服药3个月后

前列腺体积缩小10.5% (P<0.01),12个月观察前列腺体积缩小15.05%(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应用盐酸坦索罗

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后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

3.最大尿流率变化数据分析:该文数据显示:治疗组服药前3个月最大尿流率增加明显,12个月最大尿流率增加4.35 ml/s

(P<0.O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应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

4.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变化数据分析:该文数据显示:治疗前25.38 4-2.71,治疗12个月后13.96 4-2.49,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平均下降9.21分(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应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明显下降。

5.残余尿量变化数据分析:该文数据显示:治疗前残余尿量36.31 4-18.69,治疗12个月后8.99±10.76,(P<0.01),残余尿量下降36 mL,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应用盐酸坦索罗辛缓

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减少。

6.组间差异:该文仅阐述了治疗组应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前后的数据对比。对照组的数据未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数据未做对比。

7.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该文仅提及治疗组未发生终点事件(尿潴留、血尿、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及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对照组出现12例。文中对不良反应的描述模糊:“治疗组在用药3~4 d后1例出现头晕、乏力,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可能与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症状轻,一般2~3 d自行消失。对照组在用药2~4 d后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一般1~2 d白行消失”,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8.是否报告全部纳入病例:

本研究94名患者按治疗方案接受治疗,随访12个月,文中并未提及失访情况。

9.结论:应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迅速产生作用,显著缓解症状,防止或延缓前列腺增生的进展;联合用药,既可缩少前列腺体积,又能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可以阻止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进展,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七、总结

该研究试验目的明确,有相关文献支持,但是缺乏创新性,临床意义有限。在试验设计上,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但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对照组有一定可比性,但未提及均衡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及数据,组间差别不确定;未采用盲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或可量化的客观指标,纳入标准不够明确,排除标准考虑不全面。在干预方案的实施中,无统一化标准,未提及依从性、混杂、沾染等因素。数据测量方面,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的测量未考虑到超声检查的主观性,也未提及是否使用相同超声机器检查;未考虑到IPSS评分的主观性;最大尿流率Qmax的测定中未考虑到排尿前的膀胱容量对结果的影响。未提及失访,对不良反应和终点事件的描述模糊。结果分析方面,仅对治疗组用药前后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对照组的数据未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数据未做对比。

综上所述,该文献结论的推广还需要更大样本量、更多中心、更严格设计的RCT实验来进一步论证。

临床流行病学简答题

简答题 1.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位在临床医学,是以临床医学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应用流行病学的群体观和定量化的观点,不断创新临床研究方法学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从而不断地创新研究并提供新成果供临床应用。(2)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源于医院的个体病例为基础,并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或者是从某一疾病患者的整群中去随机抽样以获得具有群体代表性的研究对象。(3)临床流行病学的精华还在于强调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应用科学的方法学,强化科研设计,排除各种偏倚、混杂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简述选题、立题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包括:(1)、需要性,选择疾病负担重大的疾病进行研究;(2)、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明确具体,选择足够的研究对象,抉择合理的研究设计方案,干预措施和诊断方法要安全、有效。(3)、创新性,研究课题的选择,要有自主创新性,有新的见解和特色。(4)、可行性,具备一定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有执行研究课题的配套人才,研究对象能接受与依从。(5)效能和公正性,有限的资源应投入到最大多数需要解决的健康和有效防治疾病的研究项目中。 3.简述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 1.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包括(1)、分解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2)、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3)、选择检索途径,制定检索策略;(4)、检索并获取原始文献;(5)、文献检索过程与结果的严格评价等。 4.为什么要评价临床研究证据?证据来源复杂,证据质量良莠不齐,研究证据必须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 5.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四个方面: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反映学科新动态、继续教育的需要、临床医疗和管理决策的需要。 6.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什么?在临床医学研究中,除了干预措施(处理因素)的作用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研究对象的临床结局。如①不能预知的结局②霍桑效应③安慰剂效应④向均数回归现象及⑤潜在未知因素的影响等。因此,在临床研究中设立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鉴别试验性与非试验性效应,减少或消除实验误差,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 7.简述个体随机抽样的主要方法。个体随机抽样主要方法有:①入选个体的随机抽样法,当合格对象多,而需要的样本量又有限时,可以从合格的研究对象中做个体随机抽样。通常用随机数字表等做单纯随机抽样。②入选病例的随机抽样法,在回顾性研究中,常利用医院病历或病例登记册选择病例,如所研究病种的病例数量较多,而需求的样本量又有限时,也可采用单纯随机或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所需的样本数。③分层随机抽样法,如在样本量不大的研究课题中,组间疾病分型、病情不同可影响研究结果,为了保证组间的可比性,可按病情轻、中、重进行分层后,再随机抽样。另外,在多个医院协作研究中,由于医院级别不同,收治病人的病情与病程可能参差不齐,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能反映该种疾病的临床特征和全貌,也可按上述特征分层后再随机抽取样本。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临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临床流行病学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的个体诊治并扩大到相应特定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力求排除或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对防病治病的循证实践能有重要实用价值。 2.循证医学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决策中要谨慎、确切和明智地应用最近最佳的证据,并且必须与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权衡这种决策对病人的利弊关系,要以病人的利益第一。当然这种决策的付诸执行,还必备五个前提:(1)、要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要有最佳的研究证据(成果);(3)、要懂些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4)、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医疗决策的首位;(5)、要有良好的医疗环境。 3.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是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的损失或压力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的后果和影响。疾病负担不仅包括对患病个体疾病不同转归、寿命和健康程度造成损失,同时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按照既定的统一标准将疾病、损伤和死因纳入相应的一定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ICD 可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纪录上的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ICD的目的是允许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并可提供相应的其他健康状况信息。它适用于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对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与其他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5.国家级课题涉及对国家重大疾病的防治范畴,如每五个年度的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等。研究者按照国家的招标立题的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课题的申请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则正式立题进行研究 6.灰色文献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商业与其他机构生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品和电子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报告(进展报告、技术报告、统计报告、市场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论文,讨论进展,技术说明与标准,非赢利性的译文,著作,技术与商业文件,非赢利性的官方文件等等。但这些文献信息未经过严格评价,缺乏可信度,所以称为灰色文献。 7.检索策略是指根据检索目的和范围,合理选用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并与逻辑运算符(如逻辑和“AND”,逻辑或“OR”,逻辑非“NOT”)、位置运算符(如WITH,NEAR,IN)、范围运算符(如“=”,“>”,“<”等)、截词符(如“*”)以及通配符(如“?”)等组成的搭配组合。检索策略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查新查全、最大程度检索出与研究问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或信息。 8. 二次研究证据(Secondary studies)即根据原始论著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而成,包括:Meta-分析、系统评价、综述、评论、述评、实践指南、决策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等。9.有同行评审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均经过了严格的评审过程,尽可能筛除有严重缺陷的文章,提高了发表文章的质量。一般来说,同行评审人员都不是编辑部成员,常常为某一领域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专家。同行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筛除设计不合理、不重要或难以解释、有缺陷的文章,以提高文章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质量。 10. 叙述性文献综述(narrative review):为传统的文献综述,是由作者根据特定的目的和需要或兴趣,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论文中阐述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将一系列相关文献,经过综合归纳、条理化,综合成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 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00424204027)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 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 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 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大致如下: 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 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 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 餐。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 症状和体征: 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 (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

验室检验食谱调查 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 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 1. 用餐地点与罹患率 2. 用餐情况与罹患率 3. 午餐种类与罹患率 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 验室检查等讨论 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 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 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 明显聚集性。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 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 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根据食谱调查,在27日午餐食用凉拌菜的患者多数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事件的 可疑餐次为27日午餐,可疑危险因素为凉拌菜。 3、传播途径分析

流行病学的文献评价

2012级临床流行病学 治疗性研究文献评价 姓名:孙博 学号: S12146 专业:泌尿外 导师:董隽

一、研究目的与选题 1.研究目的:该试验目的明确,探索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 2.文献依据:该试验选题依据有相关文献支持,包括:《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哈乐治疗10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对照研究》、《长时间应用非那雄胺对老年大鼠前列腺组织的影响》等。 3.创新性:该实验创新性欠佳,理由:盐酸坦索罗辛属于α受体阻滞剂,非那雄胺属于5-α还原酶抑制剂,这两类药物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效果在单独应用及联合用药方面均在多年前已经获 得《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06年出版)的确认。 4.临床意义:该实验临床意义有限,理由:两种药物在临床已使用多年,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安斯泰来产约2000年在我国上市),非那雄胺(默沙东产约1994年在我国),作为两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常见药物,多年来国内外关于其临床疗效的相关文献发表很多,而该文献在2011年发表,故临床意义有限。 二、设计方案 该试验属于治疗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但设计缺陷较多,具体如下: 1.随机化:该文仅提到“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但未提及具体随机化方法,这样难以判断其随机化分组是否正确、充分。 2.对照:该文设立了安慰剂对照组,含患者4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均为该医院2007年4月一2009年3月的94例良性前列

腺增生门诊患者。对照组有一定可比性,但文中仅提及“2组患者年龄、症状、最大尿流率、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等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未提及均衡性检验的具体方法及数据,组间差别不确定。 3.盲法:本研究未采用盲法,无法有效避免受试者或研究者的主观偏见和测量性偏倚。 三、研究对象 1.诊断标准:该文仅提及“所有病例诊断符合标准1”,未详细阐述诊断标准。经查阅文中参考文献1《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为: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就诊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首先应该考虑BPH的可能,至少应行下列检查:①病史及I-PSS、QOL评分;②体格检查(直肠指诊);③尿常规;④血清PSA;⑤超声检查(包括残余尿量测定);⑥尿流率。 2.纳入标准:该文仅提及“所有病例入组前均查尿常规、血肝肾功能、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测定和直肠指诊。”结合诊断标准,该文中患者入组前未提及病史、I-PSS评分、QOL评分、尿流率、超声检查,同时考虑到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症状性疾病,诊断的主观性较大,该文的纳入标准不够明确。 3.排除标准:该文提及“剔除标准:(1)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由感染、前列腺癌、尿道狭窄、膀胱低张力、神经源性紊乱等所致下尿路梗阻者;(3)治疗前2周内使用其他治疗前列腺增生药。”并没有考虑到年龄因素、精神症状(主观精神因素对该病症

流行病文献评价

流行病学文献评价 研究目的 1、跟骨骨折是医学临床中常见的骨折,大部分为关节内骨折,但是由于跟骨的解剖有着相对特殊的结构和较差的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相对较困难,伴有多种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功能性残疾,预后较差。有文献提出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有效,现为了探讨分析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术用于跟骨骨折中的疗效及可行性而设计此研究。 二、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广西桂平市中医医院骨一区于2012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病理资料,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钢针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锁加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并观察2组跟骨骨折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分析:没有明确随机方法) 2、研究效应:患者术中、术后的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 三、试验设计 1、本研究属于临床治疗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本文将跟骨骨折90例患者,但具体的随机方法未阐述。 2、对照:本文将跟骨骨折90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照,文中明确说明两组手术方式在年龄性别分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3、本实验没有明确纳入和排除标准。 4、盲法:文章未提及盲法方面的叙述。 四、实用性 本文详细介绍了锁定加压钛板固定术和钢钉固定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详细介绍了手术方法。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的研究效应的各项指标,与钢钉固定术进行对比,从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短期疗效、术后长期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适用性较好。 五、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统计学分析: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六、结论 该研究试验目的明确,在试验设计上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从实验结果来看,锁定加压钛板固定法在远期疗效上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上来说都不如传统的钢钉固定术。而且该实验未说明随机分组的具体方案。对照组有可比性,样本量选择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未说明盲法。而且没有排除和纳入标准,对实验结果可能有影响。所以实验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商榷。

流行病学文献评价

文献评价报告 学生姓名:*** 班级: **** 学号:*** 本科专业:**** 现攻读专业:*** 导师:**** 评价论文题目:Association between low-dose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blood lipids concentrations i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with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出处:Med Sci Monit. 2013; 19: 733–739. 设计类型: DRUG CONTROLLED STUDIES药物对照研究 论文性质:预防 1.选题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创新性? 文章的提出有科学性,有创新性,可行性,与临床密切相关 However,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FA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mains unclear. Large-scale clinical trials failed to show a benefit from Hcy-lowering treatment in individuals with establish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with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However, those studies evaluated high-dose FA supplementation as secondary prevention and were not investigating low-dose FA supplementation as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2.研究目的是否明确? 是,明确。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of low-dose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with blood lipids concentrations in subjects with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3.设计方案是否作了优选? 研究对象是否明确?样本数量是否作了估算? 类型:药物对照(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性研究 样本选择:Initially, FA supplementation was offered to 147 subjects, 23 of whom (15.6%) were excluded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due to non-compliance (irregular taking of FA, stopping it altogether, or not reporting for the follow-up examination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period) .未做样本含量估算。 The study enrolled 124 Caucasian individuals (60 M, ages 20–39; and 64 F, ages 19–39) with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family history of premature ischemic stroke, arterial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overweight and obesity, cigarette smoking, and low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样本选取合适 4.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是否明确?衡量指标是否恰当?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是一个人群的现状,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和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

临床流行病学论述题

论述题 1.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关系临床流行病学的本身是应用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并创产出最佳的研究结果,而且应用这些研究证据来指导临床医疗决策,从而提高医疗水平,达到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二十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这个概念的产生、应用与发展,实际上是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发源地之一的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工作在临床医疗和教学第一线临床流行病学家们,应用了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原则与方法指导临床医疗教学实践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循证医学是临床流行病学用于对病人(诊治决策)的一个现代名词”。临床流行病学重在“创证”,而循证医学重在“用证”。 2.疾病负担特点:1.健康是一个复杂而又抽象的生物学现象,其结局是多维的。所以疾病负担的度量应该包括对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以时间为单位的综合度量。即对健康的多维测量。2.不同时期研究疾病负担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指标有所不同。疾病负担研究从单纯考虑死亡损失发展到整合死亡和失能两方面来评价,以及目前疾病负担综合评价地提出,以使疾病负担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 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人群疾病谱不同,所以疾病负担也有较大的差异。比如1岁以内的婴儿主要死亡原因是①出生时低体重(小于2500g)②围产期与分娩有关的疾病,③先天性出生缺陷④呼吸系统疾病,⑤传染病。婴儿早死虽然对年轻组人群的预期寿命可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劳动生产率没有影响,因此疾病的经济负担并不大。相反,25-64岁的青壮年,他们大都死于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脑卒中)、肝硬化、意外伤害等,虽然因此而造成的预期寿命的损害比不上婴儿或儿童,但因他们是主要劳动力,所以因患该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较大。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死于心脏病、肿瘤、脑卒中、糖尿病等老年病和慢性病,他们即使死亡亦对预期寿命的损害和对社会经济的损失相对较轻。在发展中国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力度及采取医疗保健措施是减少早死和伤残、降低疾病负担的重要举措。 3.如何评价研究题目是否选择得当?评价研究题目选择是否恰当,应考虑如下标准:(1)、是否为国家或地区性为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2)、研究的重点是否明确;(3)、是否掌握了本研究涉及的最新科技信息;(4)、是否具有创新性;(5)、是否可行;(6)、预期的成本—效果如何;(7)有无违背医学伦理问题。 4.电子文献的引用格式不同常规文献,主要是基于以下特点:(1)资料的多样性与媒介载体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电子文献均有各自的引用及表达格式,资料和媒介的多样性导致出现多种排列格式。电子文献信息主要来源有:①基于印刷出版物的在线文档;②电子杂志文献;③电子文献数据库;④WWW网页;⑤CD-ROMS; ⑥公告栏信息;⑦私人电子邮件等。引用格式均不尽相同。(2)电子文献信息的动态性。非固定、动态性是电子文献信息的特色,也许昨天发现的文献,第二天就移到了其它地方或者内容发生改变,甚至完全消失。(3)引文信息有可能不完整。例如一些网页信息残缺,没有作者姓名或者发表年限,甚至没有题目等。(4)引用格式多样化:现有温哥华格式、美国心理学会格式(APA)、哈佛格式等三种通用引用格式。其中温哥华格式已被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所接受。另两种格式也有所应用。 5.阅读医学文献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日常工作中,阅读医学文献可以(1)了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有关疾病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的问题,掌握新近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措施,跟上医学发展前沿;(2)在教学工作中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县××镇××中学一起疑似流感的流行病学 调查报告 ××年6月12日17点20分,我中心疫情室接到××镇中心卫生院××同志电话报告:××中学八(5)班有疑似流感病例15例。接到电话后,疫情室立即将此信息报告给疾控中心主任××、卫计局副局长××、分管副主任××、急控科科长××。疾控中心决定由急控科科长××带队及相关流调人员前往调查处置。流调组于17点30分出发,21时到达现场,22时处置完毕,现将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138公里,东抵××镇,南与××镇接壤,西与××镇相邻,北与××镇相连,全镇面积176.7平方公里,有8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总人口:26354人,现有学校9所(其中:中学1所)。 ××中学位于××镇××村××街上,共有学生××人,教师××人,共有三个年级××个班。其中:七(1)班有学生××人,七(2)班有学生××人,七(3)班有学生××人,七(4)班有学生××人,七(5)班有学生××人,七(6)班有学生××人,八(1)班有学生××人,八(2)班有学生××人,八(3)班有学生××人,八(4)班有学生××人,八(5)班有学生××人,九年级共××人。经现场调查,现有症状学生10名,均为八(5)班学生。发病年龄在14-16岁之间,以15岁组为高发,均以咳嗽、流涕、头痛、咽痛、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轻中度发热为主要表现,偶有高热,恶心,乏力等症状。

二、调查结果: 首发患者××、男、14岁、××中学八年级(5)班。家住××镇二××村××街上新区,于××年6月8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流涕,最高体温39.1℃,发病前未外出。截止6月12日类似病例增至10例。三间分布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发病时间分布表 发病时间6月8日6月9日6月10日6月11日6月12日合计 发病数 1 1 2 2 4 10 构成比% 10 10 20 20 40 100 表2、发病年龄分布表 发病年龄14岁15岁16岁合计 发病数 2 7 1 42 构成比% 20 70 10 100 表3、发病人群分布表 年级八(5)班其余15个班合计 学生数46 ×××× 发病数10 0 10 发病率% 21.74 0 ×× 三、流行病学特征 10例病例全部集中在八(5)班,其余班级均无发病情况,发病的10例学生中男生 6名,女生4名,男女构成比为1.5:1。 四、调查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XX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XX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

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