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概述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概述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概述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概述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

作者:金安区张店镇白塔寺中学冯锐

摘要: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现有的资料来证明文人五言诗起源于西汉而非东汉,继而理清文人五言诗在汉代发展的大致脉络。由虞姬的《和项王诗》到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而趋于成熟,从此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五言诗创作为主的时代即将到来。

关键词:汉代文人五言诗起源发展

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 Five-Word Poem origins in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has been outstanding issu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data to prove that the Five-Word Poem not originated in the Eastern Han , then sort out the Five-Word Poem i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thread. By Yu "and items, WANG" Anonymous "19 Ancient Poems" Five-Word Poetry After 3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From th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a poem writing poetry-dominated era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Key words : 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rise development

中国古代诗歌,以文人创作为主体。而文人创作的诗歌又以五言为主流形式。有汉一代,是文人五言诗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了解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才能更好的了解这种诗体形式。

然而有关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却一直是古代文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文人五言诗起源于东汉,班固的《咏史》则被看作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对此,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东汉应亨的《赠四王冠》。当然也还有人认为西汉李陵、枚乘的作品才应当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作品。无论如何,文人五言诗成立于汉代这一点,已无争议。可究竟是缘于西汉,还是东汉?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将两个概念先弄清。一是关于“汉代”的时间界定。文学史上习惯于将汉高祖元年乙未(前206)至汉灵帝中平己巳(189年)这段时期的文学称为“汉代文学”。也就是说包含了“楚汉之争”这段历史,而不包括“建安文学”。二是关于“文人”的概念。什么是“文人”?《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会做文章的读书人”,因而不能狭义地将它理解成历史上有名的墨客、骚人。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之后,现在就可以对“文人五言诗到底起源于东汉,还是西汉?”这个问题作出应答了。

一、两汉文人五言诗的起源

文人五言诗究竟源于何时?长期以来,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苏、李诗的真伪问题。梁代萧统在《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中分别选

入了李陵用五言写成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五言诗四首。钟嵘《诗品》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所以文人五言诗当缘于李陵。可是对于这七首诗的真伪,与钟嵘同时代的刘勰却提出了质疑。他在《明诗》中说:“至成帝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之后的苏东坡在《答刘沔都曹书》中也说:“苏武、李陵赠别长安,

而诗有江汉之语。……正齐、梁间小儿所拟作,决非西汉人 ,而统不悟。”他根据诗的用语与苏武、李陵二人行事行踪不符,从而得出这一结论,合情合理,因而得到了后人的支持。再之后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也认为“汉武帝时绝无此种诗体”。有了这三位大师的论断,所以后世的许多学者对苏李诗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二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把《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等八首诗和另一首诗《兰若生春阳》放在一起,题为“枚乘杂诗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也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然而对这九首诗的真伪,后人又提出质疑。他们的理由是:

西汉避讳非常严,汉惠帝讳“盈”,而这九首诗中却多次出现“盈”字,因而不可能是西汉枚乘所作。这种推断也是不无道理的。

在对苏、李诗和枚乘诗的真实性进行否定之后,现在大多数学者基本上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文人五言诗不可能产生于西

汉。

其实,文人五言诗是否产生于西汉?我认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验证。一、考证《文选》所载的苏、李诗和《玉台新咏》所载的枚乘诗是否可靠。

二、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西汉时代的五言诗作品。既然通过第一种方法不能让所有人信服,那么何不试着从第二种方法入手呢?

我们讲,一种诗歌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要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五言诗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也说: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可见,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而五言取代四言、杂言亦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早在四言盛行的先秦时代,五言即已萌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召南·行露》中写的:“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又《诗经·小雅·北山》中写的:“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不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这些五言诗句,虽然不能看作是五言诗,但毫无疑问对后世的五言诗创作产生过影响。而秦代在民间出现的一些五言歌谣,如晋代杨泉《物理论》所载秦始皇时《长城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无疑已经初具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了。按这种发展脉络、发展轨迹,我们讲在西汉出现文人五言诗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事实上呢,也正是如此。

目前,对于《舂歌》和《美人歌》的作者问题学术界无争议。据《汉书·外戚传》记载:“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髡钳衣赭衣,

令舂。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又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可是为什么不认定这两首诗便是文人五言诗呢?原因不外乎有这两点:一、对“文人”

概念的理解。戚夫人是高祖的宠姬,而李延年出身倡优家庭。所以,一般的研究者都将其排除在文人之外。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这里涉及对“文人”这个概念

外延范围的确定问题。认为他们非“文人”的这个观点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工人、农民出身的作家就不是文人”是同样的荒谬。二、对“五言诗”形式的理解。他们认为这两首诗并非完全用五言写就,中间夹有三言、八言。我们讲,一来它们是早期五言诗,还不是很成熟。二来这两首诗都保留有口头歌唱的特点,所以不是那么的整齐。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仅仅抓住这点不放,硬是认定这是非五言诗,那么就难免会有吹毛求疵之嫌。现在就算这两首诗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五言诗,那么,对虞姬所作的《和项王诗》又当作如何解释呢?

据《史记》记载,垓下惨败以后,在汉兵的重重围困之下:“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可惜司马迁当时只记载了项王的诗,而没有虞姬和诗的内容。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在《项羽本纪》里引了《楚汉春秋》所载美人和项王的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后世学者由于对枚乘和苏、李诗的真实性的否定,从而认定西汉无文人五言诗。而正是受汉初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诗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又否定这首诗的真实性。这种循环论证的方法本身就缺乏说服力。而他们推断这首诗是伪作的主要论据便是:项羽所唱的诗歌是带“兮”的楚辞体而非五言诗,作为和诗,虞姬应当用楚辞体才对。这种观点,也难让人信服。我们讲,一个人对艺术的样式各有偏爱,为什么项羽唱的是楚辞体,而虞姬的诗就必须是楚辞体而不能是五言诗呢?而且,通过对张守节这个人的了解我们知道,作为史学家的他,写作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他在《史记正义》中明确地注明了引诗的出处,即《楚汉春秋》。而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的记载。《楚汉春秋》系“陆贾为记时功而作,其中记事延及惠帝、文帝时事”。而陆贾,大家都知道,他是汉初著名的学者。曾经追随刘邦打过天下。作为和项羽同时代的人,在记载项羽悲壮结局时详细地记录虞姬和诗的内容,也是合情合理的。该书虽已失传,但书名和作者却都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而《隋书》系唐人编写,说明该书还在唐代流传过,因而张守节见过此书,并引用此书,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不能因为此书失传,就怀疑它的真伪,从而怀疑虞姬所作《和项王诗》是伪作。这不是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更何况,我们既然承认《舂歌》为戚夫人所作,那么戚夫人可以熟练地用五言诗进行写作,为什么与她同时代且相差不远的虞姬就不能作出这首五言诗呢?正如曹道衡先生所说:“虞美人与戚夫人两人时代相去甚近,而戚夫人之作既无可疑,而其体又基本上属于五言,那就很难说虞美人之作出于伪托。”[1]而程毅中先生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有名的文人作品,那就大可不必把五言诗的成立推到那么晚的。为什么虞美人的歌就不能算五言诗呢?”[2]我们知道,《楚汉春秋》是汉初人陆贾编写的书。现在即使我们认定《和项王诗》不是虞姬自己所作,那么它也必是汉初文人的拟作,否则不会在此书中出现。这样看来,文人五言诗还应当是源于西汉。况且,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和项王诗》就非虞姬所作,所以笔者认为:文人五言诗当起源于西汉,而虞姬的《和项王诗》则是我国第一首文人五言诗作品。

在弄清楚文人五言诗的起源问题之后,下面我们就要谈谈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情况了。

二、两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文人五言诗起源于西汉初,虞姬的《和项王诗》是我国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在西汉,除去这少数几首诗我们能判定其作者外,其余的,我们都很难断定其真实的作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直以来,诗坛上有“四言正体”和“五言流调”一说,尤其是在汉代。“由于五言诗被认为是一种‘俳优倡乐多用之’的诗体,与四言相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早期的文人五言诗多不具名”(包括《古诗十九首》)。[3]由于不登大雅之堂,所以文人往往为“娱情”而偶然为之。这样一来,造成作品不会太多,而作品能流传后世的也就更少。如同早期出现的词和小说一样,作者多不署名或假托他名。然而没有流传下来,并不说明当时就没有人进行创作。大家知道,班固在《汉书》中特地安排了《艺文志》来记录西汉时期的诗文创作情况。只可惜,他只记载了当时各类诗歌的总量共三百一十四篇和二十八家的分类目录,而没有具体的诗歌内容。我们今天虽已无法确认哪些是五言诗,哪些是非五言诗?但谁又能确定这其中就没有文人五言诗呢?清代的考据学家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就指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五言诗《鸡鸣歌》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吴楚汝南歌诗》。”另外,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时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西汉成帝时既有如此完整的五言诗,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那么当时也应当会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佚亡而已。

由西汉虞姬的《和项王诗》、戚夫人的《舂歌》、李延年的《美人歌》,到那些中间已经遗失的诗作,再到东汉应亨、班固、张衡、秦嘉、蔡邕、郦炎、赵壹等人的五言诗作,再到“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符合诗歌发展规律的。早期的文人五言诗,篇幅都比较短小,有的还保持着口头歌唱的特点,所以不那么整齐,内容也比较简单。随着这一诗体运用的不断成熟,它的篇幅也增长了,而且句式也更为整齐,内容也更为丰富,诗歌的创作技巧也就更为圆熟了。

(一)、班固、应亨,谁先谁后

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起源于东汉的班固。如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从文献记载看,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写的一首《咏史》诗,内容是缇萦救父,汉文帝除肉刑的事,可能是他被逮洛阳狱中所作。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新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此外,袁行霈先生在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说:“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另外,张松如先生也说:“这(指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诗中记叙了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4]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马茂元先生的《古诗十九首初探》等书也大多主此说。

形成上述这种观点,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对枚乘、苏李诗真实性的否定,由此得出西汉无文人五言诗。二、对“文人”一词狭义的理解。班固的名声太大,而且又是文人,难免会将一些荣耀归在其身上。我们讲,这种研究方法是不能让人信服的。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东汉写文人五言诗的

最早的诗人不是班固,而应当是应亨。应亨,何许人也?史书记载其事迹不详,只知道他生活于明帝时,是汝南(今河南汝南附近)人,应立之侄。应亨有《赠四王冠》诗一首,并有自序说:

永平四年,外弟王景系兄弟四人并冠,故贻之诗。

全诗共有八句:

济济四令弟,妙年践二九。令月惟吉日,盛服加元首。

人咸饰其容,鲜能离尘垢。虽无兕觥爵,杯醮传旨酒。

通过诗的序,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于永平四年,也就是公元61年。而班固的《咏史》写于何时呢?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按照字义理解,这首诗先是叙述太仓令有罪,被押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说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心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最后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儿。后世学者多根据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即有“感慨之词”,从而推断其为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内容是咏缇萦救父,汉文帝废肉刑的事,可能是他被逮洛阳狱中所作。”如果说游国恩先生还只是猜测的话,那么袁行霈先生就直接说:“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5]历史上班固入狱的时间为和帝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92年。由此而断,班固《咏史》诗当在应亨《赠四王冠》诗之后。那么班固又怎么能算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作者呢?

两人作品就内容来看:应亨的《赠四王冠》为祝颂之词,内容空洞;而班固的《咏史》诗也是“质木无文”。“两首诗都只是老实地叙写事实,缺乏文采和形象性,说明当时文人作家运用这种新体还很不成熟,不免质朴幼稚。”[6]显然,离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文人五言,逐渐发展

班固、应亨之后,出现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高峰。创作五言诗的文人开始多了起来,艺术成就也越来越高。这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家作品有:张衡的《同声赋》、秦嘉的《赠妇诗》、蔡邕的《翠鸟诗》、郦炎的《见志诗》和赵壹的《疾邪诗》。

1.张衡和秦嘉

(1)张衡《同声赋》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思为莞箬席,在下蔽筐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羝芬以狄香。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衣解巾纷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张衡是东汉较早创作五言诗的文人。这首《同声赋》我们姑且不论它是否用了比兴手法,是否是以妇人之情喻臣子事君之道,单就其所写内容就很有特色。全诗通篇假托一新婚女子口气自述,写自己新婚之夜那种忐忑不安、又惊又喜的心情。“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两句,将女子那种惊奇、胆怯之情写得异常传神。中间部分女子不直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勤劳,而是声称从日常家务到祭祀自己都愿意承担,来表明自己的优美品质;不直接说对丈夫如何如何的爱恋,而是作了这样的表白“思为莞箬席,在下蔽筐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让人不禁想起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对其夫焦仲卿的表白“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结尾部分更是大胆坦率,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美好体态,更写了新婚之乐,让我们从中看出明显受汉乐府民歌影响的痕迹。与“质木无文”的《咏史》诗相比,这首诗感情真挚、词采绮丽,在艺术技巧上有了较大的进步。

(2)秦嘉《赠妇诗》

其一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

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

省书情凄怆,临时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其二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

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

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路。临路怀惆怅,中架正踯躅。

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

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其三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

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何用叙我心?遣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秦嘉是东汉人,字士会。史书上有关于他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陇西(今甘肃临洮县东北)人,东汉桓帝时为本郡上计吏。

秦嘉现存诗六首,其中五言三首,而正是这三首《赠妇诗》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对这组诗进行整体观照,我们不难看出,它在时间上有连续性。第一首诗讲的是秦嘉奉命出差去京都洛阳,临走的时候派车去接妻子徐淑,可妻子因病,在娘家不能返回与他面别,只写了一封陈辞凄切的信给他。秦嘉心中思念,伏枕辗转,彻夜不能入睡。第二首诗先叙述夫妻二人孤苦的身世以及秦嘉对妻子的思念。然后写他想要前往妻子处面诉衷情,但终因交通不便而未能去成。第三首诗写秦嘉为致思念之情,送了“宝钗”、“明镜”给他的妻子,遥寄款诚,希望能表达自己的一些心意。

从内容上看,这三首诗有别于一般文人的创作。我们知道,继屈原的《离骚》之后,后世文人写男女的相知、相恋、相离、相弃,大多比附于君臣的关系(张衡的《同声赋》即属此类),而秦嘉这组诗则不同。他在诗中可以说毫无虚饰地袒露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其中对妻子的那种思恋之情,让人感到真实、亲切。这样的诗在诗歌史上并不多见,读起来也让人感动。

在艺术表现上,可以看出这组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首尾照应,一气呵成。通篇隔句押韵,每句三顿,符合五言古诗韵律要求。全诗还注意对仗句的运用,如“临路怀惆怅,中架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以此来进行排比、铺陈。

无疑,这是一组成熟的五言诗作。与东汉初的五言诗相比,它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同时,它也是一组艺术成就很高的抒情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2、蔡邕、郦炎和赵壹

(1)蔡邕《翠鸟诗》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附近)人,是东汉著名的学者、文人,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大师级人物。这首《翠鸟诗》,很显然用了比兴的手法。

全诗表面是写翠鸟的寄人篱下,以及翠鸟对以往被人追捕遭遇的心有余悸,实质上反映的是作者那种遭遇迫害,幸脱世网的忐忑心情。从中可以看出,生于汉末乱世,文人那种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的处世心态。也可以说,蔡邕的《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然而,单就写作技巧来看,这首诗并不是很成熟。

(2)郦炎《见志诗》

其一

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已,志士不相卜。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其二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其柯。

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文质道所贵,遭时用有嘉。

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荆南沙。

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

郦炎字文胜,是郦食其的后裔,范阳(今河北定兴附近)人。他的作品今存两篇,原本并无标题,后世题为《见志诗》,即是我们上面所引的这两首诗。这两首诗从内容上来看:第一首,格调比较高昂,有着积极入世的心态。作者先是坦露自己高远的志向,要“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接着又以历史人物陈平、韩信自勉。他们两人都出身微贱,却都终成大事。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第二首,格调明显比较低沉了。诗人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奈何现实却并不遂人意。自己非但不能得到重用,还要惨遭摧残。这种情况下,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年轻有为却又遭人排斥的贾谊。最后,作者又以美玉和千里马自比,感叹在现实之中遇不到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卞和与伯乐。

这两首诗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前面可以说是气冲霄汉,而后面则情绪低沉。通过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让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种怀才不遇的感慨。

(3)赵壹《疾邪诗》

其一

河清不可俟,人寿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其二

势家多所宜,咳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

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我们现在大多都只知道他是东汉著名辞赋家,代表作是《刺世疾邪赋》。其实他也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家。以上所引的两首诗,便是他附在《刺世疾邪赋》后面的两首五言诗。和他的赋一样,他的这两首《疾邪诗》同样也表现出了那种愤世疾俗的感慨。第一首诗以“河清不可俟”开头,表面是讲黄河水清是不可等待了的,实质是以此喻指等待政治清明就像待黄河水清一样,是毫无指望的。表现他对现有政治的彻底绝望。接下来又以“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这种富者称贤而有文才的人却不得重用的反常现象,来抨击不合理的用人制度。第二首诗先是控诉权势已成为整个社会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接着又写“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让人不禁想起“举世皆浊吾独清”的屈原,愤激之余,只好听天由命,不必去奔竞了。

赵壹的《疾邪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是充满愤怒;他不是一般的愤世疾俗,而是刺世疾邪,具有东汉党人的悻直之风”。[7]

在本部分,出于对文人五言诗诗风转变以及诗歌基调变化的考虑,笔者以东汉桓帝为界,将桓帝以前的作家,包括应亨、班固、张衡、秦嘉等放在了一起,而将桓帝以后的作家蔡邕、郦炎、赵壹放在了一起。从中发现,桓帝以前,文人诗歌的创作大致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是诗歌的基调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应亨的《赠四王冠》到秦嘉的《赠妇诗》都是中规中矩的写作,诗中都没有太过于激烈的言辞,更没有惊世骇俗的话语,表现的多是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东汉末年则不然,主要活动于灵帝时期的诗人像蔡、郦、赵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内容上来看与班、张、秦等人迥然不同。他们诗歌中的感情基调已不再是温柔敦厚的了。由蔡邕《翠鸟诗》中的忧患意识,到郦炎《见志诗》中的满腹牢骚,再到赵壹《疾邪诗》中的控诉呐喊,无疑都是乱世文人的情感写照。尤其是郦炎、赵壹的作品,它们已不再像前期文人诗那样蕴藉含蓄、缓缓道来,而是大声疾呼、锋芒毕露,可以说“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的猛烈批判而告终”。[8]

在这里,考虑到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习惯上将他放在建安文学中来介绍;而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属乐府诗歌,所以在此都不再叙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谈谈被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了。

(三)、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所谓《古诗十九首》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入其所编的《文选》中的十九首古诗。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那个时代有“五言流体”一说,五言诗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此“文人五言诗多不具名”,所以不知到它的作者,也不知到它的题目。后人为研究方便,取每篇第一句为题,即我们今天看到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等十九首诗。《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到底产生于何时呢?根据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悲观厌世的思想,我们推断其决非东汉初的作品。东汉初为太平年代,不会有这种怨声载道。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轨迹来判断,它的写作成熟程度,当是在汉末才能够出现。

我们又发现《古诗十九首》中有些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和秦嘉的《赠妇诗》很相似,所以推断两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因而综合看来,《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应当是桓、灵二帝或之后的“乱世之

音”。

历史上的桓、灵二帝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动乱的一个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广大下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社会矛盾而引发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然而统治阶级内部却依然是我行我素,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争斗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身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对黑暗现实不满的同时,又苦于自己抱负无法实现,不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所以他们往往背井离乡、落魄江湖,去外面寻找出路。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又不得不让他们失意、彷徨。《古诗十九首》要表现的就是他们当时的那种生活际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是伤时失意之作,一是游子思妇之辞。

1.伤时失意的悲歌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都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在太平年代,他们或许能够凭自己的才识蹑足高位,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在汉末动乱年代,他们的理想却并非都能够实现。“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能够做官的多是豪门贵胄的子弟,一般的士人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身仕途。加之当时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卖官鬻爵层出不穷,一般文人的政治出路就更为艰难。现实就是如此,因此伤时失意、叹老嗟卑、知音难遇,就成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人诗歌所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们有的感叹人生的艰辛,如《回车驾言迈》中写道:“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以一个赶车人在茫茫前途上颠沛奔波来暗示人生道路的艰难,而“东风摇百草”的萧瑟景象,又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有的感慨知音难遇,如《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以楼上歌者的境遇,来比拟自己的境遇。高楼上抚琴发歌的女子与楼下失意落魄的文人融为一体。“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就在这一唱三叹之间,表现出诗人那种内心深埋而不被人所理解的知音难求的感慨。有的则揭露人情,描写世态炎凉。如《明月皎夜光》中写道:“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诗人虽仕途不顺,但仍渴望“振六翮”的“同门友”来提携、举荐自己,可是他的朋友是怎么做的呢?“弃我如遗迹”,让我们不禁对世态的炎凉感到愤慨。有的则感到人生苦短,对自己有限的生命产生了怀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今日良宴会》)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感情基调都是悲观的。人生的确很短暂,在这有限的生命之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他们虽然有“立身苦不早”(《回车驾言迈》)的意识,发出“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的豪言,但现实却没有给他们机会。和大多数的文人一样,现实的不称意,让他们转向了美酒、佳人。于是,他们开始及时行乐,以求片刻欢愉。

“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为乐为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荡涤放情态,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东城高且长》)“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美女、佳酿,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对于他们的郁郁寡欢,他们的及时行乐,后世学者多持批判、否定态度。当然,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的确为我们所不取。可是如果把这些作品与它所产生的时代联系起来看,他们所宣称的“及时行乐”、“消极出世”的思想未尝不是处于黑暗社会中怀才不遇,抱负不展的那种义愤之音。这些都是发自于诗人内心深处的东西,与汉大赋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内容相比,其中更多地表现了一种人性的至真、至纯、至朴,洋溢着浓浓的人性美。

2.游子思妇的恋歌

我们知道,汉末大兴游宦之风,作为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出路获得一官半职,往往要远离亲人,外出游宦,以求得举荐。他们长期在外漂泊,过着孤独清苦的生活。如果游宦顺利还好,若稍不如意,便格外恋起家里的亲人。所谓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在《古诗十九首》中反映游子思妇、闺妇怨别的诗歌有很多,这些作品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这类作品因包含着人与人之间最为诚挚的感情,所以显得格外地珍贵。

在这些诗歌里,首先表现的是对忠诚爱情的歌颂。如《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诗中的女主人公收到了丈夫从远方寄来的半匹绮,于是她马上将它做成画有双鸳鸯的“合欢被”,并且在被的四周镶上同心结,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迹,即与丈夫不离不弃。全诗虽短,但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觉真切、自然,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然,作者在这里是以一种褒扬的笔调来写这位少妇的。与

这位女子相比,《孟冬寒气至》中的女主人公则更令人惊叹、佩服。她收到丈夫从远方寄来的信后,是“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这四句将这位思妇的忠贞之情,写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三岁字不灭”,可想而知,思念是多么的深!

其次,描写游子怀乡、思妇怀远,深含着怨别望归的深情。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寥寥八句,将一位漂泊异地的游子,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明月何皎皎》中,月明之夜,游子因念家中的妻子而忧愁难眠,于是起床独自徘徊,可是面对漫长的黑夜,游子的思乡怀妻的愁绪却始终不能够排遣,因而只能退回房中“泪下沾裳衣”,独自垂泪。游子尚且如此,那么闺妇思念游子之情恐怕更甚。且看《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诗中的丈夫与妻子,相隔万里,天各一方。妻子怀念之余,不禁想:鸟兽尚且知道眷恋故乡,而为何他一去不复返呢?于是便猜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一句传神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可是猜测归猜测,她依然希望丈夫能保重身体,希望他努力加餐。最后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那种真挚的感情,而且也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又再如《冉冉孤生竹》一篇,写的是女子新婚不久,就与丈夫分别,而丈夫的离去,又怎能让这位妙年少妇不“思君令人老”呢?因此,她发出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的哀怨。长期的夫妻分别,也使得她们中的有些人产生积郁,直率地表露了“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的心腑之言。

正是由于诗中表现出了那种至真、至诚、至朴的感情,所以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从这些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受乐府民歌影响的痕迹。

也许有人会说,《古诗十九首》它“既没有像《诗经》那样沉积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容,具有不朽的民族诗歌奠基意义;也没有像《楚辞》那样充满炽烈的宗教意识和爱国情感,放射着神奇的浪漫主义光彩”,[9]它只是一些中下层文人关于个人生活的吟咏,可是却为何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呢?刘勰把它誉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是“一字千金”,唐代皎然说它是“辞精义炳”,宋人张戒说它是“卓然天成”,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通过粗浅的研究,觉得它的魅力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内容来看:它所抒写的是人的“真性情”,是人的真实情感的外露。学过历史知道,汉自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炮制了一整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神学目的论的思想体制。于是,儒教神

学就逐渐成为了汉代的主要统治思想。这种思想无疑禁锢了汉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在此思想的指引下,汉代文人只知一味的点缀太平、歌功颂德,于是出现了形式华美、内容却很空洞的汉大赋。与汉大赋相比,《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楚辞》、《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把诗歌从“儒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而不是政治教化的工具,给几近窒息的汉代文学吹进了新鲜的空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显示了文学主体意识的回归,具有表现人的觉醒的主题。从这点上看,它昭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2、就其艺术成就来看:

首先,《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纯粹意义上的抒情诗。诗人们为写情而写情,不受道德思想的禁锢,无所谓讽和喻,从而淡化了传统诗歌的认识教化功能。他们所写的是对人生、人情、人事的不同体验和感悟,怨妇的“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也好,游子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也罢,都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体察。将对现实生活的体悟融入到诗歌之中,从而增加了这些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其次,《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通过对无边春色的描写,反衬出少妇孤独、凄清的生活和青春易逝的伤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则是以萧萧的秋风来折射游子落拓失意的悲愁情怀。还有《回车驾言迈》中的“东风摇百草”等无不是以景写情。情景的渲染,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让诗歌具有余味无穷的意蕴。

最后,《古诗十九首》中的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它是以最平浅质朴的文句,来表现最诚挚的感情。无《诗经》的古奥气,也没有辞赋的贵族气。如《孟冬寒气至》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又如《行行重行行》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就如同与你说话,娓娓到来。语言自然本色,而非人工的妆抹与雕饰,从这一点上说,它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无怪乎钟嵘称其为“一字千金”。

由上所述,《古诗十九首》不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两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在为汉代诗歌作一个很好的总结的同时,也为“建安文学”开了一个好头。

文人五言诗由最早的虞姬开始,历经三百多年,到《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这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五言诗创作为主的时代。从此,五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诗体形式,开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大放异彩了。

注释:

[1]转引自张家英.关于汉代五言诗的几个问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

22,4,54.

[2]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中华书局,1992,1,36.

[3] 张亚新.汉魏六朝诗.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5.

[4] 张松如.中国诗歌史(先秦两汉).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1,345.

[5][7][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67-270.

[6]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137.

[9] 赵敏俐.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艺术特征.文学遗产,1995,2,14.

参考文献:

[1]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

[2]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6.

[3]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2.

[4]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5] 姜书阁姜逸波.汉魏六朝诗三百首选注.岳麓书社,1992,3.

[6]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7.

[8]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

[9] 吕艳.《古诗十九首》的审美阅读.山东电大学报,2005,2.

[10] 权五泽.汉代诗歌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3.

[11] 江艳华.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源流与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4.

[12] 姜明.生命意识的张扬与悲叹.楚雄师专学报,2000,15,1.

[13] 郭浩帆.虞姬与第一首五言诗作者关系考辩.济南大学学报,1999,9,6.

[14] 高益荣.从“神”到“人”的文学.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五言诗大全

五言诗大全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9、《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0、《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3、《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4、《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5、《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6、《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7、《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8、《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0、《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1、《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2、《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3、《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24、《渡汉江》

汉乐府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历年真题

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一、单项选择题 06.4 12.最早收录“古诗十九首”的总集是() A.《玉台新咏》B.《文选》 C.《乐府诗集》D.《古诗纪》 07.4 20.《乐府诗集》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类别是()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09.4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10.4 1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 A.《国风》B.《九章》 C.汉乐府民歌D.《古诗十九首》 11.4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二、多项选择题

05.4 33.下列关于五言诗起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西汉中期的“苏李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B.先秦时期的五言民谣,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C.东汉前朝的文人五言诗,是五言诗形成的标志 D.五言诗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孕育 E.王言诗的形成,是文人创作的结果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40.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05.4 41.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05.4 41.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1.4 五、论述题 08.4 44.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也具备民歌的鲜明色彩。试以《东门行》、《艳歌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鸡鸣》、《有所思》、《上邪》、《陌上桑》等名篇为例,具体论说汉乐府民歌在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 10.4 44.试以《行行重行行》、《回车驾言迈》、《迢迢牵牛星》为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五言诗报告

2015年2月6日在运城市盐湖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 各位代表: 时移人未换,尽责又一年。报告心里话,工作开新篇。九次常委会,履职不间断。部门作报告,会前频调研。报告廿三篇,集体来把关。集思并广益,依法行使权。建议近百条,督促按时办。涉法涉诉事,不曾落一件。信访忙接待,转办线不乱。首问责任制,落实勤检点。路线教育年,机关总动员。灵魂闹革命,思想转大弯。代表常活动,深入在民间。督政解民忧,小组来规范。文化建设年,又有新亮点。紧跟区委步,德孝来宣传。理论研究上,参与很广泛。论文四十篇,全市又领先。机关抓建设,力求上高端。走廊文化墙,寓教也美观。对外促交流,信息为主源。省时又省力,快捷更方便。用功抓学习,学用紧相连。业务和法规,以需来排安。下功搞监督,广纳民意见。作风务求实,敢于唱红脸。费功建制度,规范来行权。责任不推诿,执行循清单。实功交建议,依规抓督办。屡次来协调,不让民抱怨。

真功下基层,从简去调研。脚底沾上土,心和民众连。硬功促文化,机关面貌变。以文鼓舞人,德治融心田。软功育干部,带人是关键。激扬精气神,团队活力显。巧功建机关,上下把事担。办公自动化,环境大改善。全功励代表,走活棋一盘。集中搞培训,为民敢亮剑。有心功不负,群策敢登攀。大家认识高,万事若等闲。去年总结好,珍惜昨经验。聚合正能量,策马再加鞭。各位代表: 去年人代会,政府立标杆。主战六平台,惠民事八件。倏忽又一年,情况为哪般。容我数家珍,大家来评判。产业六平台,热火又朝天。集群化发展,项目选尖端。调研视察后,感慨不待言。过往历在目,去岁不平凡。盐湖工业园,堪称老模范。班子团结紧,力量聚成团。国强度量衡,专利小芯片。一业做得大,全国领了先。飞宇搞建材,名气早就传。大渠地方小,挥师工业园。工业崛新城,新科来包揽。利税高增长,石药银湖篇。运城北车站,动车南北穿。规划高大上,运城新脸面。中央商务区,招商聚资源。电商综合体,星罗布周边。国际金融港,吸引眼球转。周边老百姓,安置不用谈。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_诗词五言绝句大全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7、《前出塞》 唐·杜甫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

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

汉代诗歌

第四章汉代诗歌 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 汉代诗歌以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成就最高。 第一节帝、妃诗 汉代有些帝王的诗歌值得注意 汉代最早的楚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汉五年(前202),项羽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他对着心爱的美人虞姬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支歌和“霸王别姬”的故事,常被作一种爱情意义上的解释,但这是不充分的。在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女人将作为财产为胜利者所占有并重新分配。倘若虞姬不自杀,那就是她的未来。对项羽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来说,虞姬这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最刺激感情的方式,显示着他在短短几年内登上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的深渊而不能保护一个心爱的女人这样急剧的变迁。他愈是对个人的能力保持骄傲和自信,就愈是感觉到在历史与命运的巨大压迫下,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汉书·高祖本纪》载,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借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大风暴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底层出身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人生之路的方向与项羽相反,境遇的剧变却是相同。支配这种剧变的命运力量同样是刘邦所难以理解的;并且,他也无法预料所打下的江山未来命运究竟如何能否有猛士来为他守卫四方? 汉武帝刘彻著名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一首优美的作品描写了典型的秋色,抒发了乐极生悲、人生无常的感伤。虽然,武帝坐稳了江山,但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至高无上、功业煊赫的专制君主,在沉湎于神仙方术的同时,他深知自己难以逃脱老与死的威胁,从根本上说,这乃是人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意识。 与帝王密切相关的妃子,有的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比如,楚霸王的美人虞姬,和项羽歌云: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

五言诗

2015年2月6日在运城市盐湖区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运城市盐湖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治 各位代表: 时移人未换,尽责又一年。报告心里话,工作开新篇。九次常委会,履职不间断。部门作报告,会前频调研。报告廿三篇,集体来把关。集思并广益,依法行使权。建议近百条,督促按时办。涉法涉诉事,不曾落一件。信访忙接待,转办线不乱。首问责任制,落实勤检点。路线教育年,机关总动员。灵魂闹革命,思想转大弯。代表常活动,深入在民间。督政解民忧,小组来规范。文化建设年,又有新亮点。紧跟区委步,德孝来宣传。理论研究上,参与很广泛。论文四十篇,全市又领先。机关抓建设,力求上高端。走廊文化墙,寓教也美观。对外促交流,信息为主源。省时又省力,快捷更方便。用功抓学习,学用紧相连。业务和法规,以需来排安。下功搞监督,广纳民意见。作风务求实,敢于唱红脸。费功建制度,规范来行权。责任不推诿,执行循清单。实功交建议,依规抓督办。屡次来协调,不让民抱怨。

真功下基层,从简去调研。脚底沾上土,心和民众连。硬功促文化,机关面貌变。以文鼓舞人,德治融心田。软功育干部,带人是关键。激扬精气神,团队活力显。巧功建机关,上下把事担。办公自动化,环境大改善。全功励代表,走活棋一盘。集中搞培训,为民敢亮剑。有心功不负,群策敢登攀。大家认识高,万事若等闲。去年总结好,珍惜昨经验。聚合正能量,策马再加鞭。各位代表: 去年人代会,政府立标杆。主战六平台,惠民事八件。倏忽又一年,情况为哪般。容我数家珍,大家来评判。产业六平台,热火又朝天。集群化发展,项目选尖端。调研视察后,感慨不待言。过往历在目,去岁不平凡。盐湖工业园,堪称老模范。班子团结紧,力量聚成团。国强度量衡,专利小芯片。一业做得大,全国领了先。飞宇搞建材,名气早就传。大渠地方小,挥师工业园。工业崛新城,新科来包揽。利税高增长,石药银湖篇。运城北车站,动车南北穿。规划高大上,运城新脸面。中央商务区,招商聚资源。电商综合体,星罗布周边。国际金融港,吸引眼球转。周边老百姓,安置不用谈。四平方公里,奥特莱斯店。投资一百亿,繁荣在来年。农业示范园,入门全看点。牌子国家级,果真不虚传。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 一、起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三、文人模仿创作的文人五言诗 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 四、汉代最有影响的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时代 《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从其内容、风格、技巧推断,它不能产生于西汉,而是东汉末年下层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既非一人创作,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 有写游子思妇的,如“行行重行行”;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国风》中都可以找到。尤其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更为深沉的内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流逝。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也正因为青春的可贵,才足以显见爱情的价值的无限。 由此可见,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作,表现了汉代文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它的内蕴,超出了男女相思,也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诗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它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既表现了汉人对生命问题的时代思考,以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五言绝句大全

秋浦歌 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玉阶怨 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李白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前出塞 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绝句 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山中 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 唐王维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洛中访袁拾遗 唐孟浩然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白居易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嘲桃 唐李商隐无赖夭桃面, 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 却似笑春风。 咏风 唐虞世南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蝉 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田上 唐崔道融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 东方殊未明。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霞 唐王周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聂夷中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听筝 唐李端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顾, 时时误拂弦。 剑客 唐贾岛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

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楚地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地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巅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演变——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始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一、汉代骚体诗歌 ●二、汉乐府 ●三、五言诗的兴起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 ●汉代最早的骚体诗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萧岩肖《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 英主也。” ●喜好文学的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颇值一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 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评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到东汉时期,虽还有骚体诗出现,但已出现了楚骚的变体,如梁鸿的《五噫歌》、张衡 的《四愁诗》。先看《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清张玉毂《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 月珠。路远莫致倚踯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 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第二节:汉乐府 ●一、解题: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 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 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资料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到了东晋。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 ——西汉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行露》 “……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戚夫人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李夫人歌》 “上陵何美美称,下津风以寒,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桂树为君船,青从为君笮。木兰为君濯,黄金错其间……甘陵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铙歌?上陵》

五言绝句全集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100首 五言绝句大全五言绝句大全(一):五言绝句大全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3、《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4、《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8、《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9、《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0、《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1、《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

恨失吞吴。12、《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4、《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15、《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6、《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7、《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18、《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9、《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0、《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2、《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3、《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24、《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 五言诗的发展。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比他 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他的《咏史》 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到了东晋。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 ——西汉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行露》 “……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 ——《戚夫人歌》

五言绝句大全(简体)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长干行之一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新安滩清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江山 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