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谱及分类构成特征研究

中国2019最新癌症统计数据出炉

中国2019最新癌症统计数据出炉!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较2014年的380.4万增加12.5万,增长率为3.2%;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 发病率最高:肺癌 从发病人数看,肺癌仍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发病人数为78.4万。第二至第十分别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 癌、脑癌、胰腺癌。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6.70%。

前十位癌症发病人数(万) 其中,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52.0万,其他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82.20%。 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每年发病约为30.4万,其他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等,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9.10%。 40岁以上发病率快速上升 癌症发病随年龄增加而上升,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从40岁开始快速升高,发病人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到80岁达到高峰。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情况估计 女性乳腺癌发病从30岁左右开始上升,男性前列腺癌发病则从60岁左右才开始上升。因此,应针对不同癌症发病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生存率与欧美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我国癌症生存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 比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我国癌谱和发达国家存在差异。我国高发癌是预后较差的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欧美发达国家则是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预后较好的肿瘤高发。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预后较好肿瘤的5年生存率,比如乳腺癌(82%)、 甲状腺癌(84.3%)和前列腺癌(66.4%),仍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美国的数字依次为90.9%、98%和99.5%。 差距的根源在于,我国癌症患者早诊早治率低、晚期病例临床诊治不规范。因此,扩大癌症筛查覆盖面、促进肿瘤诊治规范化,是我国亟需发力解决的两个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累加,癌症防控形势比较严峻。

抗恶性肿瘤药

第四十七章抗恶性肿瘤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为了减轻甲氨蝶呤的毒性反应所用的救援剂是: A.叶酸 B.硫酸亚铁 C.维生素C D.维生素B E.甲酰四氢叶酸钙 2.甲氨蝶呤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B.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C.阻碍肿瘤细胞的嘌呤合成代谢 D.干扰肿瘤细胞RNA转录 E.阻止转录细胞DNA复制 3.环磷酰胺在体内转化为烷化作用强的代谢物是: A.4-羟环磷酰胺 B.磷酰胺氮芥 C.丙烯醛 D.卡介苗 E.氮芥 4.白消安的最佳适应证是: 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多发性骨髓炎 D.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5.主要作用于S期的抗肿瘤药物是: A.抗代谢药 B.烷化剂 C.抗癌抗生素 D.长春碱类 E.激素类 6.5-氟尿嘧啶最适用于: A.宫颈癌 B.卵巢癌 C.消化道癌和乳腺癌 D.绒毛膜上皮癌 E.膀胱癌

7.与博来霉素和长春新碱联合化疗可以根治睾丸癌的药物是: A.5-氟尿嘧啶 B.甲氨蝶呤 C.马利兰 D.顺铂 E.柔红霉素 8.易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抗恶性肿瘤药是: A.放线菌素D B.长春新碱 C.烷化剂 D.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E.氟尿嘧啶 9.以下何药能引起特有的化学性膀胱炎的药物是: A.白消安 B.环磷酰胺 C.放线菌素 D.卡铂 E.噻替哌 10.5-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是: A.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掺人RNA中干扰蛋白质合成 B.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 C.阻止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 D.阻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 E.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 11.易导致膀胱炎的烷化剂是: A.氮芥 B.环磷酰胺 C.噻替哌 D.白消安 E亚硝脲类 12.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高的烷化剂是: A.环磷酰胺 B.噻替哌 C.白消安 D.卡莫司汀 E博来霉素 13.环磷酰胺对下列哪种肿瘤疗效显著? A.肺癌 B.乳腺癌 C.多发性骨髓瘤 D.恶性淋巴瘤 E 神经母细胞瘤 14.晚期乳腺癌伴骨转移,首选下列那种药物治疗? A.泼尼松 B.雌激素 C.氟美松 D.睾丸酮 E他莫西芬 15.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高的烷化剂是: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 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 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报告定稿版

国家癌症中心全国癌症 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 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 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左婷婷,贾漫漫,夏昌发,邹小农,赫捷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北京100021) 摘要:[目的]对2015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全国各登记处上报的2012年恶性肿瘤登 记资料进行分析,估计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方法]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到261个 登记处上报的2012年肿瘤登记数据,通过审核和评估,共193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 标准。将入选的登记处按地区(城乡)、性别以及年龄别、肿瘤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层,结合 2012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恶性肿瘤合计和主要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标化率采用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和Segi’s标准人口结构为标准。[结果]全国193个登记处共覆盖 登记人口198060406人(其中城市100450109人,农村97610297人),报告的恶性肿瘤新 病例556163例,死亡病例345483例。病理诊断比例为69.13%,只有死亡证明书比例为 2.38%,死亡发病比为0.62。据估计,全国2012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58.6万例,死亡病例 218.7万例。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64.85/10万(男性289.30/10万,女性239.15/10万),中国 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191.89/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187.83/10万,累积率(0~74 岁)为21.82%。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77.17/10万,中标发病率为195.5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 为251.20/10万,中标发病率为187.10/10万。全部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1.49/10万(男性 198.99/10万,女性122.06/10万),中标死亡率为112.34/10万,世标死亡率为111.25/10万,累 积死亡率(0~74岁)为12.61%。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59.00/10万,中标死亡率107.23/10万。农 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4.24/10万,中标死亡率118.22/10万。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 癌、食管癌、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脑瘤和胰腺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部 新发病例的75%。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脑瘤、白血病和淋巴瘤 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80%。[结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定期发布我国 恶性肿瘤负担情况,为制定肿瘤防治策略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随着覆盖人群逐 渐增加和数据质量不断提高,肿瘤登记在肿瘤防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肿瘤登记;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中国 中图分类号:R7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242(2016)01-0001-08 doi:10.11735/j.issn.1004-0242.2016.01.A001 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2 CHEN Wan-qing,ZHENG Rong-shou,ZHANG Si-wei,et al.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Beijing100021,China) Abstract:[Purpose]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NCCR)collected registration data in 2012from local cancer registries in2015,and analyzed to estimate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Methods]On basis of the criteria of data quality from NCCR,data submitted from261 registries were checked&evaluated,and193registries’data qualified for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Descriptive analysis included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stratified by areas(urban/rural), gender,age group and cancer site.The top10common cancers in different groups,proportion and cumulative rate were also calculated.Chinese population census in2000and Segi’s population were used for 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mortality.[Results]All193cancer registries(74in urban and119in rural)covered a total of198060406population(100450109in urban and97610297 in rural areas).The estimates of new cancer cases and cancer deaths were3586thousands and 2187thousands in2012,respectively.The morphology verified cases(MV%)accounted for69.13% and2.38%of incident case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death certifications only(DCO%)with mortality to incidence ratio of0.62.The crude incidence rate in Chinese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was 264.85/105(males289.30/105,females239.15/105),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s by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ASIRC)and by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were191.89/105and187.83/105with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0~74age years old)of21.82%.The cancer incidence and ASIRC were277.17/105and195.56/105in urban areas whereas in rural areas,they were251.20/105and 187.10/105,respectively.The cancer mortality in Chinese cancer registration areas was161.49/105 (198.99/105in male and122.06/105in female),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by Chinese standard population(ASMRC)and by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were112.34/105and111.25/105,and the 收稿日期:2015-12-2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21100) 通讯作者:赫捷,E-mail:hejie@https://www.doczj.com/doc/a912107895.html,

中国癌症发病率世界第一

中国癌症发病率世界第一 提起癌症,我们总是莫名的恐慌。不仅仅是因为癌症的疼痛难忍,而且还是因为癌症患者逐步侵袭到我们的身边人。癌症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我们对于癌症却是束手无策。但是数据表明,我国癌症发病率世界第一。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吧! 每分钟就有8人确诊患癌 半个世纪前国人对癌症还很陌生,而如今癌症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2015年癌症死亡人数高达281.4万,新发病例429.2万,每分钟就有8人确诊患癌。按中国人均寿命74岁计算,国人一生中患癌率达22%。其中肺癌、胃癌、肝癌、与食管癌最为常见,占全国癌症病例的57%。 地域不同,癌症分布也不同 河南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由于长期吃过快过粗过烫过咸的食物,导致食管黏膜受损,易发食管癌。沿海地区由于易感染病毒性肝炎,且潮湿炎热的气候又利于黄曲霉素滋生,易发肝癌。辽宁山东甘肃江苏福建地区则因长期食用熏烤盐腌类食品,易发胃癌。 为什么癌症的病发率这么高 各类癌症轮番登场,不断挑动国人神经。癌症发病率呈井喷之势,和我国控烟不力有很大关系。肺癌在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最高,而10个死于肺癌的人9个是烟民,7.4亿国人深受二手烟危害!香烟中的70多种致癌物除了引发肺癌,还可诱发喉癌口腔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西方国家60年代就开始控烟,抗癌效果显著,而我国由于烟草业政企合一,控烟成效总是令人一声叹息! 除控烟不力,各类污染也难逃其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各种有害微尘也和肺癌肆虐有脱不开的关系。此外,我国土壤污染范围高达40%,主要污染物无机砷可导致皮肤癌、膀胱癌及肾癌的高发。而农村地区的胃癌和肝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又和食品及水污染脱不开干系。 现代化的生活也助长了各种癌变。久坐少动会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增加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现代人的作息紊乱又会引发内分泌失调,使机体产生过多自由基,容易引发淋巴癌。大城市乳腺癌高发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低哺乳率,尤其产后不哺乳,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的刺激,增加癌变几率。 有研究表明,29%的癌症死亡还与慢性感染有关,比如我国71%的肝癌就由乙肝转化而来。乙肝疫苗80年代就已问世,但我国直到2002年才引入全民计划免疫。今天的肝癌高发,是在为过去买单! 比癌症更可怕的是什么 癌症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癌症晚期。美国癌症死亡率90年代起开始下降,就缘于他们积极的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工作。而我们筹建多年的国家癌症中心到2012年才刚刚挂牌。经费压力、观念落后、执行力差导致防控体系薄弱,使得我国晚期癌症病人远高于西方国家!那么,我们的癌症研究人员不断在早期癌症发现上研究,医疗医院例如智优生物等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以及癌症专家的潜心研究,找到监测癌症的方式。所以定期的体验,有够发现出日常我们出现的问题,体验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14个癌种科普信息:高危对象、筛查建议和预防建议。 高危对象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

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预防建议 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二、乳腺癌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第47章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称癌症,就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得常见病、多发病。化学治疗、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就是治疗恶性肿瘤得三大手段。化学治疗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局部性治疗得外科手术与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得进展:细胞增殖动力学、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得促进作用、 第一节抗恶性肿瘤药得药理学基础 一、抗恶性肿瘤药得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与来源 1、烷化剂氮介类、乙烯亚氨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类、放线 菌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 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等。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与酶等。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得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得药物

2、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得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与阻止RNA合成得药物 4、干扰蛋白合成与功能得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得药物 6、其她 (三)根据药物作用得周期或相对特异性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 等。 2、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长春碱类药物等。 二、抗恶性肿瘤药得药理作用机制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瞧,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得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与静止细胞群(G0期)。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得时间、图中百分比表示肿瘤细胞在各期大致停留时间得百分比。 1.增殖细胞群: 处于增殖周期中得细胞,按指数分裂增殖,对细胞毒药物敏感。 G1期细胞: DNA合成前期,为细胞分裂终止到开始合成DNA 得准备阶段;

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负责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收集、质量控制、汇总、分析及发布工作。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报告发布数据为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汇总全国肿瘤登记处2014年登记资料。 报告主要发现 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 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恶性肿瘤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缩小,但趋势并未改变。各地区中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

恶性肿瘤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人口结构后,中部地区死亡率高于东、西部地区。各地区肿瘤年龄别死亡率趋势相似,主要恶性肿瘤死因大致相同,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在各地区均为主要恶性肿瘤死因。 报告数据来源和质量控制 截至2017年8月30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9个登记处提交的2014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县级以上城市160个,县及县级市289个。根据质量控制标准纳入339个登记处,其中东部地区140个,中部地地区112个,西部地区87个。覆盖人口共288243347人(包括男性146203891人,女性142039456人),占全国2014年年未人口数的21.07%,其中东部地区164062330人,中部地区81477272人,西部地区42703745人。 恶性肿瘤发病总体情况 据估计,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肿瘤发病率为278.07/10万(男性为301.67/10万,女性为253.29/10万),中标率(中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为190.63/10万,世标率(世标率:人口标准化率按照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为186.53/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58%。胂瘤死亡率为167.89/10万,中标率为106.98/10万,世标率为106.09/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2.00%。

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第47章抗恶性肿瘤药 恶性肿瘤常称癌症,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化学治疗、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手段。化学治疗强调全身性治疗而有别于适合局部性治疗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的进展:细胞增殖动力学、免疫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一)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1、烷化剂氮介类、乙烯亚氨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等。 2、抗代谢药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 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来霉素类、放线 菌素类等。 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三尖杉生物 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等。 5、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等激素及其拮抗药。 6、杂类铂类配合物和酶等。 (二)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干扰蛋白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5、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 6、其他 (三)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相对特异性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 等。 2、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如抗代谢药,长春碱类药物等。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从细胞生物学角度看,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和静止细胞群(G0期)。肿瘤增殖细胞群与全部肿瘤细胞群之比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GF)。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 图中百分比表示肿瘤细胞在各期大致停留时间的百分比。 1.增殖细胞群: 处于增殖周期中的细胞,按指数分裂增殖,对细胞毒药物敏感。 G1期细胞: DNA合成前期,为细胞分裂终止到开始合成DNA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每分钟就有6人确诊为癌症。我国居民因癌死亡的几率为%。这让也就意味着,约每5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会罹患癌症,约每8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会死于癌症!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 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这是我国首次发布肿瘤发病情况登记年报,数据来源于24个省的72个监测点,覆盖8500万人。年报显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 恶性肿瘤发病率全国35岁至39岁年龄段为10万,40岁至44岁年龄段几乎翻番,达到10万;5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60岁以上癌症发病率超过1%,80岁达到高峰。 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为:1。 肺癌居癌症死亡首位

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一位的仍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最高者男女均为肺癌。 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市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2001至2010年,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全市新发癌症患者中有五分之一为肺癌患者。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说,肺癌发病的增加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化以及生活方式不良化有关。吸烟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肺癌的发病在全球都呈现迅速上升趋势,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恶性肿瘤首位。在美国男性的前列腺癌,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都比较高,居恶性肿瘤之首位,但死亡率还是肺癌最高。我国卫生部提供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死因调查的数字显示,中国肺癌死亡率在过去的30年增加了465%,城市居民癌症死亡居首位,在农村居民死亡排名中恶性肿瘤居第二位。 “肺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癌中之王”。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癌症,并且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肿瘤死因。

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0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等,在影响因子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jicians》杂志上发表了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能在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足以让大家顶礼膜拜!我们都来学习一下这项国人癌症统计数据研究吧。 该研究分析结果提示,2015年中国预计有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万例死亡病例。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也是癌症死因之首。胃癌、食管癌和肝癌是紧随其后的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常见肿瘤。 文章指出,在中国,癌症已成为疾病死因之首,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癌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该研究报告了我国最新的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分析数据,不同地区几种常见肿瘤的最新发病和死亡情况,常见肿瘤的发病趋势以及防控重点等。 中国人口有亿之巨,过去关于国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报告,多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的小样本数据,或局限于某特定年份的统计。全国肿瘤登记中心(NCCR)成立于2002年,2008年全国癌症登记项目启动后,全国以人群为基础的登记点从2008年的54处增加到2014年的308处(覆盖3亿人口)。 本文报告的高质量的数据来自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库72个登记点最新(2009~2011年)数据,覆盖代表我国%的总人口数。 图A显示有2000~2011年数据的22个数据点,图B显示2009~2011年数据的72个数据点 分析显示,预计2015年有新发浸润性癌病例数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新发12000例癌症,有万癌症死亡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7500人死于癌症。

2014年全国肿瘤发病情况报告

2014年全国肿瘤发病情况报告 癌症是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800万人死于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癌症主要有肺癌。男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女性其他主要肿瘤死亡包括乳腺癌、胃癌、肝癌等。 目前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为285.91/10万,平均每天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 监测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的结肠癌上升速度比较快,另外一个就是甲状腺癌。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已经排在城市地区的第四位从死亡率来看,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肿瘤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为1.68:1。 病种:肺癌是“众癌之首” 从病种看,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39%。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一位的仍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最高者男女均为肺癌。男性其他主要死因癌症包括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其他主要死因癌症包括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农村肺癌发病率增长快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预防医学部副主任曹素梅表示,广东近年的癌症发病总体趋势与全国的情况是一致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肝癌、鼻咽癌的发病率虽高但保持稳定;二是肺癌发病率正在不断增高;三是女性宫颈癌年轻化的特点明显。 她说,肺癌、肝癌、鼻咽癌一直是广东男性癌症死亡率的前3位。近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的肺癌病例都增长明显,因为汽车尾气等污染严重。目前,城市的发病率依然高于农村,但农村的吸烟率高于城市,而且因为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等原因,造成农村肺癌发病率增长非常快。 地域:河南河北多食管癌 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呈地域分布明显,其中,食管癌高发区主要集中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胃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及沿海各省市,如上海、江苏、甘肃、青海等较为突出;肝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东北吉林等地区。 此外,癌症在我国人群中的分布,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其性别比是1.68∶1。城市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40岁后癌症的发病死亡率快速上升,到80岁达到高峰。同时,某些癌症的发病呈现出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地域分布与文化饮食有关

抗癌药物分类

1.传统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喷司他丁等。 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 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新型抗肿瘤药物 传统抗肿瘤药物都是通过影响DNA 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大。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有关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始走向靶向合理药物设计的研究途径,产生了一些新的高选择性药物。 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从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把药物定向地输入到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临床上已采用的介入治疗,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亦称为被动靶向治疗。

第二个层次: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或代谢等生物学上的特点,将药物定位到要杀伤的肿瘤细胞上,即细胞靶向,它带有主动定向的性质。 如利用瘤细胞抗原性质的差异,制备单克隆抗体与毒素、核素或抗癌物的偶联物,定向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上,进行杀伤,效果较好。 第三个层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上的不同特性,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 血管抑制剂药物的发展。肿瘤生长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癌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血管生长是必要的条件。新的血管生成涉及到多种环节,例如在血管内皮基底膜降解时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时有许多生长调节因子参与,包括纤维生成因子(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及转化生长因子(TGF)。它们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使DNA 合成增加。另有一些调节因子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生长,如血管抑素、内皮抑素、干扰素α和干扰素γ等。针对上述不同的环节及有关靶点,已研发出多种 血管生成抑制剂,例如对金属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Marimastat,抑制血管内皮生长的内皮抑素Endostatin,抑制整合蛋白识别的Vitaxin 抗体及非特异性抑制剂反应停等。此类新药进入临床试用的已有数十种,对多种肿瘤及肿瘤转移显示出治疗效果,它们与常用抗癌药合用时能提高疗效,但其确切疗效仍需临床验证的最后报告。 3.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前景 3.1 靶向抗肿瘤药物将继续不断发展 3.2MDR(多药耐药)逆转剂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机制 细胞对抗癌药吸收减少或排出增加。 靶酶增加或改变靶酶对药物的亲和力,如甲氨蝶呤 使药物的活性减弱,如巯嘌呤和氟尿嘧啶 加速药物的灭活,如阿糖胞苷

中国2019最新癌症统计数据出炉

中国2019最新癌症统计数据出炉!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得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较2014年得380、4万增加12、5万,增长率为3、2%;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人被确诊为癌症。 发病率最高:肺癌 从发病人数瞧,肺癌仍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发病人数为78、4万。第二至第十分别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癌、胰腺癌。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得76、70%.

前十位癌症发病人数(万) 其中,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52、0万,其她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与食管癌等,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得82、20%. 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每年发病约为30、4万,其她主要高发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与胃癌等,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得79、10%。 40岁以上发病率快速上升 癌症发病随年龄增加而上升,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从40岁开始快速升高,发病人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到80岁达到高峰。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情况估计 女性乳腺癌发病从30岁左右开始上升,男性前列腺癌发病则从60岁左右才开始上升。因此,应针对不同癌症发病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得防控措施。 生存率与欧美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过去得十余年里,我国癌症生存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癌症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与十年前相比,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癌谱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我国高发癌就是预后较差得肝癌、胃癌与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欧美发达国家则就是甲状腺癌、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等预后较好得肿瘤高发。 同时,我们也应瞧到,我国预后较好肿瘤得5年生存率,比如乳腺癌(82%)、甲状腺癌(84、3%)与前列腺癌(66、4%),仍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美国得数字依次为90、9%、98%与99、5%。 差距得根源在于,我国癌症患者早诊早治率低、晚期病例临床诊治不规范.因此,扩大癌症筛查覆盖面、促进肿瘤诊治规范化,就是我国亟需发力解决得两个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得不断加快,以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得累加,癌症防控形势比较严峻。

中国癌症发展的现状 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与创新课程论文题目:我国癌症发展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作者:梁东旭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班 学号: 201330108035 时间: 2015年12月16日

我国癌症发展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梁东旭1 (大件路168号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双流,610228)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连年攀升,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所有人为之震撼,癌症病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走向解散。如果癌症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必将会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癌症病发展的客观现状并努力从多角度找出其存在的客观主观原因,在对于发病原因充分了解后给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癌症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癌症发病人数也在不断的攀升,从老人到儿童,从农民到市民都面临着癌症的侵扰。 目前而言,国内外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癌症,癌症病已经慢慢的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本文就癌症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发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文献查找等研究方法找出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方法,旨在能够对于抑制和治疗癌症的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减少癌症病患者数量,让更多的家庭免于癌症病带来的痛苦。 一、发展现状 (一)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死亡率一直是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据统计,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未来10年,中国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从“癌症县”到“癌症村”中国肿瘤发病的历史与地理坐标的背后是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数十年变迁带来的癌症高发态势。卫生部部长陈竺于2010年8月18日发表声明,称癌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已经增长了80%。在2010年深圳举办的世界抗癌大会的开幕式上,陈竺部长表示,每年有260万中国人被诊断患有癌症,其中180万人是由于不良饮食造成的。2009年癌症已经成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最普遍发生的癌症有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其实,不光中国目前遭受癌症的困扰,一些发达国家同样受到癌症病的困扰,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比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加起来还要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癌症肆虐的“重灾区”。过去3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每年因此去世的有180万人。 (二)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和白血病被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