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课程性质

《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是一门以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中学历

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具设备与手段为研究内容,探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的学科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它已是高等师范教育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对具体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特殊规律与特殊要求,用以指导与规范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同时,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增强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进行历史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历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国历史教育发展的回顾

1、新中国建立前我国的历史教育和教学发展的回溯。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教学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也还存在一些分歧,关于历史教学法学科性质的认定便存在几种不同看法。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有些人认为是“艺术学科”,还有的人认为式“历史学科”,而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教育学中应用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因为,教育学有理论教育学和应用教育学两类,理论教育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应用教育学主要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提出具体的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历史教学法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内容,模式,方法等均属于应用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应归属于应用教育学。

三、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

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课主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历史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教育,培养什

么价值观;

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出色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具体的说,这就是中学的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特别是现在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本学科还要研究如何为中学历史教师编写历史教学参考书和为中学生们编写学习历史的参考书。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第二节、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的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今天,历史教学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要想在最短时间里,学到你所学要的知识,最好的做法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学好这门课程,对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发展,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习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二、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历史教学法课程,并不是一门十分难学的课程,但也不是“不学就会”“一看就会”的事情,要学好,需要下一番功夫。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伟大的毅力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学习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历史课程的设置

二、我国近代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历史课程演变与发展

四、四、国外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情况介绍

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制

一、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课程编制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对课程的开发、设计。英国课程论专家菲利浦

泰勒认为:“课程编制是指那些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他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我国课程论专家陈侠先生将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具体地分为: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和制度等几个方面。

我们可以把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综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2、科学几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3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

4、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5、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例如:学科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等课程类型;出现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等课程流派。

6、学校教育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多课程编制的影响

具体到学校的历史课程,由于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性质、规定、特点和意义,在编制时还要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2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3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

4学生认知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历史课程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二、历史课程编制原则

关于课程编制原则,中外课程论学者曾提出了很多主张。在196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召开的“普通教育课程专家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的课程原则主要是:

第一、囊括性原则,意指一要“详尽化”,二要“囊括性’”

第二、连贯性原则,意指一要考虑“序列”二要考虑“连贯性”;三要考虑“综合”;四要“均衡”,五要考虑“准确性”,六要考虑“长期效果”

第三,可行性原则。要求“适应性”、“有意义性”、“方法多样效果”、“必要条件的重荷”、“评价”、“教师的实施能力”、“利润因素”、“灵活性”

我国研究课程理论的学者结合中国实际也提出一些原则,详见教材28页。

历史课程的编制,除了要遵循学校课程编制的一般原则,还要更深入的考虑到历史教学自身的特点,符合历史教育的目标,适应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在编制历史课程时,需要考虑到以下的原则:

1、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4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5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

三、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一)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科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是以学科作为编制的基本依据。(二)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取向,以学习者的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三)问题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作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

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课程,基本上属于学科中心的模式,是以历史学科作为课程设计基础的。

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在具体的设计方案也是有多种变式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史式的历史课程

2主题式的历史课程

3课题式的历史课程

每种模式都有其合理因素和特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历史课程需要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课程的改革更要坚持深入下去。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

关于学校课程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

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划分,可分为小学课程、初中课程及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管理角度上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如我们学校的广西民族大学精品网课程;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划分,可分为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工具性课程、实践课程;

从课程的性质角度上划分,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上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等。

从课程理论上讲,无论何种课程类型,在设计和编制课程内容时都要考虑两个基本的问题,这就是纵向的维度问题和横向的维度问题。

纵向的维度的组织主要是涉及课程内容的"序列"(sequence)问题,即课程内容的结构、逻辑、层次、顺序、连续等;横向维度的组织主要涉及课程内容的"整合”(integration),即课程内容的广度、联系、综合、平衡等。

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知识性课程,其纵向和横向维度的编排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体系建构和知识的组合,有影响到教材的编写、教学进程与环节,甚至是教学方式。

在此,主要论述与中学历史课程编制有关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我国的中学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连接有相互独立的。中学课程编制既要考虑初高中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初高中各自的阶段性,还要考虑初高中的衔接与联系。

中学历史课程的初中与高中的编制,有许多问题要探讨。尤其是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同,具有过去性、既定性、具体性、不重复性等特点,在初高中历史课程如何编排上的知识如何呈现,不仅涉及教学内容的问题,而且涉及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涉及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也涉及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总体上来说,历史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从初中和高中的整体上来加以考虑,全盘规划,这就需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直线式与螺旋式的问题

所谓的直线式是指课程内容按照前后相连的、严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前后内容循

序渐进,由繁到简,基本上不重复,宛如一条不断的直线,一拉到底。具体到初高中的学科课程,则是成为一个完整体系,中间不做大的阶段性划分,而是打通进行。

而所谓的螺旋式课程,是指同一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上重复出现,在初高中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就像弹簧的层层旋转,但又不是原地画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渐提升高度和加强深度

螺旋式课程的概念不仅关系到知识的纵向整合,而且关系到横向整合或广度的加深。

螺旋式编排更关心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发展。

此外,螺旋式课程还比较适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特别是适于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中等教育,以为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教育往往实行双轨制,采取分流的方式,这样在中学的初级和高级阶

段都采用螺旋式课程比较合适。

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制是采用直线式还是螺旋式,是一直有争议的。从课程研究的角度上看,螺旋式的历史课程更适于中学的历史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看,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大都采用螺旋式的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历史课程也采用螺旋式的编排。

2、课程内容的体系衔接的问题

任何课程都有其内容体系问题,初高中的历史课程采用螺旋式的编制,就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两者的体系设计。

初高中两次循环怎样才能区分出层次与深度的不同并且避免简单重复,这就涉及这两个阶段的区别问题。

中学历史课程可以有通史式、主题式及课题式等不同模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历史课程,在初高中都采用主题式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

要解决好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体系问题,初中可以采用通史式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而高中的历史课程则可在初中的基础上采用主题的模式,使学生对各历史阶段的重要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是学校各门课程大多数都采用的两种类型。

所谓的学科课程指的是以学科为基础所组成的课程形态,是将某门学科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编排,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成为独立的课程。

所谓的综合课程指的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加以合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组成一门综合化课程。

1、历史学科课程的特点及问题

2、社会综合科的特点及问题

3、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在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中,可以采取不同类型:关联式、组合式、统合式

(三)、历史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第四节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

从2001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此基础教育改革,涉及面广,持续的时间长,尤其是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反方面进行革新,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思路

1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1)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各国把基础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2)、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其教育的效果及质量与社会总体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差距1996年,国家教委组织了基础教育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

1999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2001年六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此后,随着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辑出版,课程改革按制定的方针顺利的进行。

2、课程改革的总目的(详见教材44页)

3、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改革要改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和注重于书本知识的现状。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这一轮的改革中,历史课程将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如在课程的编制、教学管理、教程的呈现、教育学的方式、考试评估与学校的发展、师资培训、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二、新课改种的中学历史课程

1、新的历史课改出现主要变化

(1)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2)在课程类型上,高中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

(3)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中学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和社会课程标准以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均已编制完成。

(4)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专业化、成人化的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历史教学体系。

(5)在教材的开发上,实现教材的多样化,编写多种版本的教材提供选择。

(6)在教学方式上,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7)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新历史课程的编制

初中《历史》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六个板块,其中,中国古代史学习内容分为9个学习主题,中国近代史分为7个学习主题,中国现代史分为7个学习主题。世界古代史分为5个学习主题,世界近代史分为8个学习主题,世界现代史分为8个学习主题。共44个学习主题。以学习主题来编排历史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新的编排体系。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将历史、人文地理和政治课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融合

在一起,有两套方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将教学内容分为: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国历史与文化、世界历史与文化和社会探究技能与方法。六个专题。《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将内容分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在两种方案中,历史内容均占较大的比例。高中的历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为历史(一)(二)(三)三门,分别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共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分为六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汇萃。高中历史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课每门2学分,选修课每门也是2学分,每个学生最少应选修3门即6个学分。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如消弱了历史的时序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受主题的限制难以突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甚适应;教材内容模块将历史进行了切割。

三、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性质。

2、全面阐释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3、适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4、精选历史教学内容。从“囊括式”编排转向“精选式”

5、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突出时代主题,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以社会主题为主建构。

6、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7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第三章历史教育目标伦

1 历史的价值功能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一、历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

(一)、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历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演化,另一是探究其因果关系。

《大英百科全书》对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二指对此种往事的技术及其研究模式。

我国《辞海》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历史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学是一门学问,即对人类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的学问。

历史科学:历史科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产生,为历史学提

供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它显露出有别于其他是学的特征,马克思史学坚信只有从事实出发,才能解释历史的真相,不像克罗齐把历史看作是历史学家“心灵的回荡”,所以马克思历史学就是历史科学。

(二)、历史的特征及其价值与社会功能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历史学表现出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史学的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宗旨、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概括起来大致包括:

1、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人师社会发展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2、史学具有资治、借鉴、垂训、之论兴衰的功能。

3、史学与生俱来的鼓舞、教育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

4、能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5、吸纳笑话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增加各种各样的知识。

二、中、美、英三国历史科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学科的意义

(一)美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科的意义

(二)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学科的意义

(三)我国新世纪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科的意义

三、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及其转变

(一)、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1、文化功能

2、政治功能

3、经济功能

4、促进学生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功能

(二)、历史课功能的转变

1、“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

2、历史课程功能的转变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必然要求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课程功能有所转变

首先,历史课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其次,历史课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

最后,历史课程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要求。

第二节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依据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分别别提出了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的不同依据。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泰勒集其大成,把课程的教育目标来源归纳为三大方面,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也就是说,教育目标包括历史教育目标依据:

一、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二、社会发展需求

三、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四、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第三节课程改革中的我国历史学科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目标是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是实质就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它包含有四个要点:

一是时限,即一定的教育阶段(如初中、高中阶段)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是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的发展水平

四是国家的期望,既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历史教育目标的基本内涵——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历史教育目标的基本内涵是对历史教育任务要求的具体化和细化,它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在学习历史中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一)历史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

我国教育辞书中流行知识的定义: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历史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人类历史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在基础教育中,学生所学的系基础性历史知识。它不同于高等学校历史系专业所需要专门的历史知识。

它属于打基础的,应该包括中外历史,其中中国历史包含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及发展概况,世界历史则有个代表国家、地区、民族的发展概况等;按年代学逻辑说明人类发展,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知识,按照现代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属于陈述性知识。

依据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

现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只是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主题决定的先验意识。”

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学的观点,可以把知识定义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信息加工心理家大多数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就是陈述性知识,该类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与记忆,便能获得并加保持。

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二)历史学习的能力(程序性知识)

学习历史,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认识“为什么”和人懂得“怎么做”。唯有如此,才能掌握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分析、解答历史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程序性知识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看来,程序性知识系一套做事的操作步骤,它们由概念和规则所构成,与我们所理解的学习能力相吻合。

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做事的指向性不同,是的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做事的程序性知识,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前一类程序性知识又被称为智慧技能,在历史学习中表现为分析历史问题、捷达历史问题的过程;后一类程序性只是又被称为认知策略,在历史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书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需弘扬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

人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为生存与发展,人们不断的认识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断地创造文明。

人的情感种类繁多,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有关者为道德感、民族感、美感和理智感等,它们激励着学生积极向上,抱有自尊。自信、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

态度系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态度指认知主体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评价与心理倾向。

态度决定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们意义的大小。概括起来大致有: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权力的、社会的和宗教的价值。

价值观与人生观、世界观关系密切。中学历史教育价值观的培育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三、21世纪的历史教育目标和“历史与社会”教育目标(一)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教育目标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历史教育目标,该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三维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历史教育目标

(二)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特点

●首先,积极吸纳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构建目标体系。

●其次,是对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最后,也是最显著的,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21世纪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目标

我国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在初中设置了“历史与社会”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强大历史教育价值的社会课。作为综合课程,它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并且有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课程实施中,若选择了“历史与社会”,初中生就不再上历史地理课了。

1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目标

2、关于“历史与社会”教育任务的基本看

四、关于历史教育目标的总体认识

(一)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

首先,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者三维目标、三方面任务是一个整体,它们统一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其次,历史课程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注重学习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

(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永

历史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本节基于对英美历史教育目标的比较,寻求不同国家历史教育目标的共同之处以及差异所在,借此探寻历史教育目标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一、都从各自的价值观念出发,强调公民素质教育

二、都从各自的历史与国情出发,提出适合各自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

三、历史教育目标中关于能力发展方面的差异

(一)美国历史学科能力目标

1、分类别、成系统地提出能力目标要求

2、能力目标与历史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十分详尽

3、格外重视运用史料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关注整体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培养社会能力

(二)英国历史学科能力目标

第一、对能力目标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且在不断地变革之中

第二、严密的能力目标体系,简洁明了,便于实施第三、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中国历史学科能力目标

(四)历史教育目标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1、注意健全人格的发展

2、强调学会学习(历史),学会做人

3、关注人文精神的铸造

第四章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类型

一、历史教材的概念和含义

历史教材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历史教材既指历史教学中利用的物化材料,如历史教科书、历史补充读物、历史教学挂图、历史教学课件、历史网络资源等也指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方法系统;

2、在物化的历史教材中,既有以文字特征的历史教材,也有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3、尽管历史教材种类繁多,即使在多媒体教材大量进入历史课堂后历史教科书仍然是历史教学的最主要教材。

4、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凭借和教学

二、历史教材的种类

(一)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历史教材分类

从历史学科逻辑看,现代历史教材主要有两大类: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二)基于课程管理系统的历史教材分类

(三)基于物质载体种类的历史教材分类

以教材所用地物质载体划分,历史教材可以分为纸质教材、实物教材和视听教材。

在中学教材实践中,使用较多、常见的历史教材有:

1、历史教科书

2、历史教学参考书

3、历史地图册、填图册、练习册

4、历史教学挂图

5、历史实务教材

6、历史视听教材

三、历史教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今国际上,“多元化”成为历史教材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历史教材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

所谓“一纲多本”在同一份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下编纂出版多种不同风格和规

格的教材。“多纲多本”是指不同地区分别制订适合本地区的课程标准,相应地也编制与之配套的教材。

(二)教材的系列化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

一、制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因素

(一)要符合国家的立场

(二)要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

第一:历史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和深入,改变了对整个历史的看法。

第二、更新了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

第三、考古学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第四、历史教材论及历史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总而言之,历史学、考古学、历史教材编纂学等学术与教育研究的成果,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不断进步,有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三)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发展程度

1、必须从传统的“教本”向“学本”转移

所谓“教本”,顾名思义,是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学本”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读本。

“教本”式历史教科书枯燥、烦琐,可读性差,难以吸引学生。突出表现为:(1)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一味的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采取“囊括”而不是“精选”的写法;(2)灌输现成的历史结论,忽视学生的“体验”;(3)采用浓缩中外通史的办法,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变成“压缩本”;(4)教材结构单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设计比较欠缺

“学本”式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要求和特点,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穿插生动故事。

其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

2、不宜编入艰涩难懂的知识或不成熟的学术观点

归纳起来说,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第一,内容的难易程度、叙述深度、分量大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第二,表述方法和语言文字要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一般只能采用获得学术界大多数人支持或相对成熟的知识、看法,而不应盲目介绍史学新论

或者表达编者个人的学术观点;第四,历史教科书(主要是高中教科书)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叙述的史料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历史学习方法。

二、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基础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规定性原则

(五)工具性原则

(六)渐进性原则

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

一、历史教科书的体例

(一)以章节体为主的形式多样的编纂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编纂体例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数种。

近代,我国首文艺复兴后西方史著的影响,出现了章节体的通史与专史著作。

清末以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大多采用章节体编写,民国时期如此,1949年后历史教科书也大体如此。

不过,一百年来,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体例也不仅限于章节体,出现了采用比较接近章节体的课题体。教材P33

(二)本国史与外国史的分编或合编

自清末以来,我国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大多采用本国史与外国史分编的方式,大多数史家亦赞成分编。

不过,也有学者主张合编,例如起草20年代新学制初中《历史课程纲要》的常乃要认为要“打破关于朝代国界的狭隘观念”,“初中历史编制宜取混合主义,以全世界为纲,而于中国部分,特加详述,使学生对本国历史,得因比较而审其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似较分授制为善”

进行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国外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以本国史为基本线索的合编方法;

二是以世界史为线索的合编方法;

三是以专题或主题形式的合编方法。

当然,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不可避免也遇到一些难题有待解决。

二、历史教科书的结构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容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说,它是指教科书有那几个部分、那几种形式组成的。

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作品,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巩固和运用,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需要多种形式,如课文、图片、图表、作业等,每一种形式都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我国历史教科书自近代诞生以来,其编辑结构也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材编纂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国外历史教科书也很重视内部结构的设计。

总体而言,历史教科书的结构,各国虽有不同,但一般都包括引言、课文、史料、练习、复习结构等。

关于现代历史教科书结构的研究,中国学者白月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之分为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两大部分。课文系统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课文辅助系统则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

国外学者对历史教科书结构评价提出了七条标准(详见P44)

总之,当代历史教科书结构的设计,关键应突出“学本”的功能。P44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特点

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意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

第二,注意选择体现“基础性”特点的内容。

第三,注意选择体现时代性特点的内容。

二、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目前有两种新式,一种采用时序与主题相结合、中外历史分述的通史教科书。这种体例即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古至今的讲述历史;围绕表现每一个历史时段突出特征主题进行叙述,同时运用初中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以“课”和“单元”结构,这主要使用于初中;

另一种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中外历史混编的专题体教科书,这主要使用于高中。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科书则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

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混合的历史知识体系,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中外史合编(在时序上充分体现中外史的比较,利于学生学习、理解)

(二)、专题史体例

打破过去历史教材建立的通史型章节体历史知识体系,在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

专题史体系的学习,必须有扎实的通史知识基础,新课改建立这种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中历史教学形成严峻的挑战,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弥补这一缺陷,可从两方面着手:

1、通过对《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形成新的比较合适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知识体系。

2、在《历史课程标准》的知识框架下,通过对教材的科学编写,形成相对合理的历史教学体系。

三、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一)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二)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

(三)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1、注意吸收公认的史学研究、考古发现的新成果以及多样化的史学方法;

2、取材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淡化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

3、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点。

(四)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1、注重历史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系;

2、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有效衔接

就历史学科来说,实现不同学段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既可以避免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又是追求高质量的历史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其中,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编纂体裁的选择和构建,应予特别关注:

(一)、教科书目标的有效衔接

首先,历史知识目标;

其次,历史能力与方法目标;(介绍历史学家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习一些历史逻辑思维)

再次,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科书组织要素衔接

教科书组织要素是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或成分。

如果说,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科书的深层组织要素的话,资料、先行组织者、探究与活动等就属于教科书的表层组织要素。

先说史料,史料是构成历史教科书的基本要素之一,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大致分为文字

史料和突变史料。在史料的运用和比例,初高中各有侧重。

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将要学习新的材料之前,给学生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通常比新的学习材料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联系。

但单就形式而言,先行组织者可分为文字和图片两类

(三)教科书语言表述的有效衔接

20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亨利.约翰生在所著的《历史教学法》一书中指出:“一本教科书,不管他范围怎样,亦不关它是备那一级用的,他的目的至少应该想到明显同切实两个方面去”他批评教科书缺少文学上的特色,要做到“明白同切实的叙述”,还应当有“一个连续的故事”“应该有趣”。

胡适也很赞赏20年代陈衡哲编写的《西洋史》,称“很有文学的意味”。

确切、通俗、富有文采,应该成为历史教科书编辑的基本原则。

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在语言表述上也应当由不同的要求。初中历史尽可能把历史情景描述出来,高中历史重点放在何以出现这样场景的“解释”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应用

从教学论、课程论的视角看,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二)、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三)、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四)、历史课堂教学凭借的基本工具

二、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论倡导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科书”。就历史学科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科书,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要有“全局意识”,全面认识课文内容的各种纵横联系,深挖教科书背后的“背后知识”)

(二)、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的充实教学内容

(三)、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四)、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教学方案

第五章历史教学论(上)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过程是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学实施的过程及阶段。

教学过程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王三策《教学论稿》认为:“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吴立刚《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指出:“教学过程理论是整个教学论研究的核心”。

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教学的组织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体现出来的,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的,教学的质量评估也要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考察。

历史教学过程的理论是历史教学法研究中一个基本理论。研究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探讨历史教学的系统运作过程中的本质及其规律,分析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特殊性,把握历史教学中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认识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和环节,从而对历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能有整体和理性的认识。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的概念在教学界有有着多重的阐释。一般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经过师生相互作用而进行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由于教学过程是以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学生为主体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是这一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人类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学过程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其本质特征表现为:

(一)认识的目标具有特殊性(时限性)

(二)认识的主体具有特殊性(师生间的互动)

(三)认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精选性和规定性)

(四)认识的条件具有特殊性

(五)认识的活动具有特殊性

二、历史教学过程的特征

(一)间接性

历史学科是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一门学科,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存在于他们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间接性的、反思性的认识。

这种间接性,既是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特点之一。

二)多维性

历史本身是包罗万象的,历史研究要通过多种角度和多种方式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考察,因此,历史认识具有多维性、多层面的特点。历史教学更是一种多维性的认识活动,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社会、外交、文化等领域。而且,学生在知识、思想、道德、能力、心理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三)导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这些史家名言反映出历史学科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历史教学更是如此,带有明显的导向性。

四)互动性

历史教学过程,既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理解历史与社会的过程。对于各类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是纪要吸纳,也要分析,通过对材料的论证来对历史进行解释。这就是说,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与教材之间是互动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展开相应的认识活动,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历史学习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五)发展性

历史学科本身是发展着的,学校教育中的历史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角度上讲,历史学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观念等得到发展的过程。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不会一次完成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进而得以提

三、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也称教学过程阶段,或教学过程环节,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以及教学过程展开的主要形式,指“教学过程内部各个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上的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从教学论的角度上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化、凝固化的。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主要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这就是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所谓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

所谓展开阶段,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所以这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所在。

教学展开阶段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历史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一)激发动机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包括: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精心设计历史的导言课和每一节课的开场白,努力创设历史问题的情景,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始终注意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的猜测、设想、联想、质疑等心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探索,在课堂内外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

《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3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 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则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 三、问答题(共35分) 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分) 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96--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备考题库1119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着眼于:()。 A.历史的真相 B.教育的理论 C.历史教学的应用 D.历史研究的功能 正确答案:C (2)广义的历史教育史相较于人类教育史:()。 A.更长 B.更短 C.一样长 D.难以比较 正确答案:C (3)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编制而言,其基础性主要指向两方面,即普及性和:()。 A.非专业性 B.专业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A (4)我国现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类型为()。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 正确答案:B (5)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知识的掌握 B.理念的升华 C.教学时间的完善 D.探究 正确答案:D (6)在我国,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D (7)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习与其他性质的历史学习不同,它更突出() A.知识价值 B.文本价值 C.教育价值 D.平等价值

正确答案:C (8)现代的历史知识观,强调历史知识的()。 A.客观真实 B.有效掌握 C.结构成分 D.解释功能 正确答案:D (9)总结性历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对象 正确答案:C (10)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 A.主要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关键地位 正确答案:C (11)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 A.历史教学环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资料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 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系统、完整的开设历史教法课是20世纪的20年代。 我国第一部《历史教法》专著是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亨利?约翰森的著作。 最早确定的是美国式的历史教学论。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1956年,《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学校中的历史教学》,把苏联的教学经验概括为: 第一:要使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教师首先要遵循教学大纲,掌握教材中心思想,有重点地处理教材,生动地进行讲述;第二:是要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 第三: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 第四:要布置历史课的家庭作业; 第五:是开展历史课外或校外活动。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完全变成苏式的了。苏式的教学法对我国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的经验促使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即“重视系统的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解放初期的历史教学,“秩序良好”“扎扎实实” 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编写并出版的第一部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即《历史教学法概论》。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于友西主编的《历史教学法》。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三:中外教法研究的异同 共同之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师进修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差异性: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即是单一的。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要求。 国外有所不同。 其次、从课程标准的编制来看,我们的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并在全国统一使用。 英美的等国都是实行“多纲”的做法。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欧美国家的要求远没有我们的要求细致和规范。 其四、从研究重点来看,我国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欧美国家重视的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不同导致各国对教法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一、中学课堂教学的类型 (一)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在古代,中外各国都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 16、17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概括,使之基本确定下来。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做了补充和完善。 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 1、综合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包括类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型。 其优点: 它能在一节课内既检查复习旧知识,又讲授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绪论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探求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研究和创立能顺应其要求的一整套教与学的方法的科学。 它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教学的目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的方式与原则、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学生的学习与考核、教师的进修等内容。)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及其发展 1.我国真正系统的、完整的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是在20世纪20年 代。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2.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章恒、于同隗(kuí)翻译的苏联 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3.1982年,由京津地区四所高校(北师大、北京师院、北京教育学 院、天师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概论》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

因为,教育科学分为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而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中学历史课中要向学生教授的历史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的教育、培养的价值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出色的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具体地说: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 2.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解释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辬。 教师为了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就需:第一,掌握钻研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二、简答 1、简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使用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实施课程和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用课程标准老统一教学的要求、来衡量教学工作;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全面领会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体系能够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 1、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把准的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 3、以此为依据指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4、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全面把握、自觉执行、灵活运用社会课程的各个课程标准,是中学社会课程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顺利进行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学社会课程各科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2、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147-151) ①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 ②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和情绪,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④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⑤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直接性材料,形成更真切的历史感受,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 3、备课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通常学科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备课、课堂教学和巩固评估三个环节。其中备课最为重要,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环节。 1.处理好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在师书生三者中,教师是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即备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a.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b.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c.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 e.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 历史课程编制的主要原则。 a.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b.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c.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d.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e.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 3.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原则。 a.科学性原则,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最根本的一条原则。 b.基础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规定性原则 e.工具性原则 f.渐进性原则 4.新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a.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b.全面阐释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 c.精选历史教学内容,适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 d.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以模块、专题形式出现 e.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培养新型历史学习方式 f.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考试改革 5.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a.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b.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c.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d.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e.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6.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主要类型。 a.广义备课与侠义备课 b.宏观备课与微观备课 c.整体备课与局部备课 d.点与线的备课 7.中学历史备课的主要步骤。 a.专研课标与历史教科书 b.拟订课时教学目标 c.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d.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e.教学方法的选用 f.编写课时提纲 g.拟定讲授提纲,设计板书内容 8.学期教学备课的主要步骤。 a.全面钻研课标 特别关注历史课标、课标中规定的内容标准和课标中的实施建议,特别是对教学的建议和评价建议。 b.认真通读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了解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初步分析教科书中单元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对教科书中同类的内容加以梳理,对教科书的疑难问题进行先期的处理 c.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状况 d.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分析本学期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时分配,对课堂类型进行安排,选择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9.历史教学中的谈话法与讲述法的区别。 谈话法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4页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 1 课前提问法 课前提问是凯洛夫教学法中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批判旧的方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扬弃与继承的关系,不要将洗澡水和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了。 我所采用的课前提问法,就是授新课前花5~6分钟时间,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并当场给学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在学完当天新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复习,以巩固当天知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生容易记住。如果一上课教师便讲授新课,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检查自己前节课的授课效果。这样没有温故知新的教学既给教师自己教学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混乱无系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课堂新授知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处在知识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和前后知识点内容呼应连贯成一体,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要新授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当然,课前提问应在备课中详细设计,要针对性强,并紧密结合本节新授内容。 2 新课导语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推崇的教学法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就应该抓住新课导语。每讲授新内容,必须设计好导语,一开始讲课就把学生吸引住,把他们带入新知识的意境里去。 如:讲初中历史“唐朝的衰落”这一节时:“提问:同学们,在我们已学过的历史知识里,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是哪

个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的确,唐朝在经济上和国力上都达到过鼎盛时期,但这仅仅是它的前期,从贞观年间算起,到开元盛世,只维持了110多年左右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强盛的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如此强盛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衰落呢?是怎样衰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讲述的课题。” 又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进行分裂活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继续在中国统治下去,于是积极寻找代理人,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 教案讲稿法 从教历史的第一天起至今,我的教案就是我授课的讲稿。当然,这样做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但很值得。因为,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采用教案讲稿法就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这样讲课能避免讲离题、扯闲谈、说重三倒四的话,语言精练,逻辑思维清晰。特别是一些自我感觉好的精彩段,要像演说一样感情充沛地演讲,一气呵成,从而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 人物配话法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在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

导言 一、填空题 1、《初中历史教学论》课程由和两部分组成。 2、《初中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的学科。 3、《初中历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 4、《初中历史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 二、名词解释 1、《初中历史教学论》 三、问答题 1、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教学意义。 2、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与任务 一、填空题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是。 3、历史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和。 4、根据课标规定,初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和。 5、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和。 6、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这些技能有:、、、、、、。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简述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一、填空题 1、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的性质和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和两个部分。其中是教学大纲的中心。

3、《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和。 4、在课标的“前言”部分主要说明了、和三个问题。 5、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是。 6、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阐明了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和。 7、《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按和的方式来构建的。 8、实施建议对、和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9、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 10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11、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和。 12、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即、和。 二、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 2、全人发展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三、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4、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四、简述题 1、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作用。 2、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结构及内容。 3、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5、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 6、怎样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