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学笔记

学前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和主要流派
学前教育实施的形式: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家庭中实施的,二是又社会组织实施的,由此分别叫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
学前社会教育的特征: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多样性。
古希腊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父母编写的儿童教育手册《母育学校》,为儿童编写的读物《世界图解》。
德国的福禄贝尔代表作室《人的教育》,1837年,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了第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6岁的幼儿。1840年将学校正式命名为幼儿园,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①活动的本能(即是一种创造的本能);②认识的本能(解释万物的本能);③艺术的本能(艺术创作的本能);④宗教本能,是前三类本能的归宿。
福禄贝尔是第一个成人游戏的教育价值的人。
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①教育即生长;②教育即生活;③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④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儿童身上,以儿童为中心,即尊重儿童真正的面貌,尊重自我指导学习,尊重作为学习的刺激和中心活动。
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动作教育、感观教育、语言教育。其中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是成熟论的代表人物。
成熟论理论对学前教育的贡献:年龄常模、教育要循序渐进掌握最佳时期、教学应该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最佳时期——即关键期,即在其成熟程度最适合于学习某种行为的时期,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使这种行为得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物质环境和学前教育的相互关系:出生至入学前的儿童成长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学前儿童易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对物质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物质环境是儿童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它她既关系着学前教育的实施,也关系着学前社会教育的发展。
精神环境与学前教育的相互关系:学前儿童不论是在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中,还是接触其他社会生活中,都在不断接受精神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浅薄,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绪性,极易受到精神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就是这个道理。
经济

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经济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社会因素中尤为重要的因素,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形态。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决定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决定学前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并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变迁。②生产关系与学前教育:阶级社会中的学前教育存在着不平等,儿社会主义社会的学前教育则消灭了这种现象。③生产方式的 变革导致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学前教育——面向工农劳动者开展,并向大众化、平衡化、非特殊化的方向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内的人际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因素。2、政治决定了学前驾驭的程度不同。3、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我国的学前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文化——广义概念: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概念: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等。
文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1、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反应出来;2、应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平状况设计和组织学前教育;3、我国的学前教育也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4学前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5、应该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我国人口与学前教育:我国的人口多,增长快,要做好学前教育的准备。2、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忧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童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向下延生,从胎儿的保护盒教育开始。3、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发展适应农村的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基本群体之一。家庭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1、家庭的潜移默化作用;2、实施家庭教育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3家庭教育为人的终身教育、全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儿童优先”原则——这是1990年提出的。即儿童的问题应该摆在各个社会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儿童优先原则是新的道德观的内容。这也是儿童优

先地位的标志。
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1、要实施胎教;2、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3、根据大脑袋的发展规律施教;4、坚持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避免不适当的早期定向化培养;5、依据儿童的发展的特点,巧妙地使用教育方法。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儿童发展有着独特的年龄规律性。1、是变化发展速度快。2、儿童发展的特征是有一定的顺序。3儿童的发展的特点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缓慢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戈特利伯提出后天经验(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三种模式:维持、促进、诱导。
维持——儿童的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水平。
促进——后天的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向和顺序。
诱导——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和发展。我国的学者认为起作用的是诱导。
简述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教育在桃儿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二种模式,即促进模式。也就是说,环境教育对胎儿的发展作用有三种:1、良好的环境能促进胎儿的发展,2、中间的环境教育只能维持胎儿的发展;3、极度恶劣的环境教育会严重干扰甚至妨碍胎儿的正常发展,使其失去本该活得的能力。
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视、听、嗅、味等各种感知能力,并且逐渐有颜色视觉、深度视觉,因此,适时而恰当的给新生儿提供丰富的环境教育刺激,能显著地提高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环境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环境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所以,环境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古代的儿童观:以成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近代的儿童观: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发展的潜能。
现代的儿童观:儿童具有巨大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该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
超前教育的超前性,指的是时间上的超前、教育内容上的超前和教育方法上的超前。
如何正确理解超前:1、正确而科学的超前教育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材施教的超前,其目的本身不是为了超常或超前,而是是儿童的身心能够尽快的获得和谐的发展;2、超前教育的内容和时间都可以超前,但要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

精力而定,不可以有成人硬性规定和强求;3、在方法上应讲求科学性和技术性,在丰富而具体的生活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4、最关键的是,超前教育必须包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教育,任何一种厚此薄彼和顾此失彼的做法都将会使超前教育功亏一篑。
未来学前教育的特点:1、强调儿童的整体发展,而并非某一方面的发展;2、着眼于未来,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以及个性方面的互助、合作、分享、宽容等品质的培养目标;3、注重个体与群体并重的发展目标。儿童本身(不论个体还是群体)的发展将作为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是因材施教。全面就是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的全面发展,即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
对学前教育过程的新认识:学前教育过程包括三个方面:教师的教、儿童的学、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1、以幼儿接受灌输为主的接受学习,主要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2、游戏中的学习活动,发生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3、幼儿主动发现知识为主的发现学习,发生在幼儿各种自发的观察探索活动中。
我国的学者认为:游戏和自发学习活动才是幼儿期最重要的学习活动形式。
学前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有三种:1、传统的以教师绝对为主导的师生关系;2、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3、现在盛行的“教师主导、儿童主体”的双主体模式。
怎么理解“双主体”模式:1、在幼儿的接受学习过程中,教师确实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幼儿也确实是学习的主题。2、在幼儿自发学习活动过程中,幼儿即时学习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学习的指挥者和承受者,因此,幼儿本身就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三者自然地统一在幼儿的身上;3、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二者均为主导。
第六章 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里特征与教育要领
天真活泼反应——儿童最早认识的是母亲,最初和母亲的交往是通过对视进行的。每次喂奶时,婴儿就会和母亲对视,由于母亲不断满足儿童的事务需要、安全的需要,儿童对母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会做出积极愉快的微笑,发出相应的声音以及手足的活泼动作,就叫天真活泼反应。
1—2岁的儿童的心理特征:1、动作发展;2、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①情感

发展②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③亲子关系的发展;4总体心理特征,即①独立行走、②语言交流、③游戏活动、④直觉思维行动。
直觉思维行动——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注意、记忆以及思维活动是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是在活动中进行的。
3岁的总体心理特征:1、由行为和动作一起思维活动;2、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3、行为受情绪支配;4、喜爱模仿。
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4岁儿童的显著心理特征: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印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
4岁儿童的教育要领: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3、发展儿童的变现力和创造力;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5、6岁儿童的教育要领: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幼儿诸方面的能力;2、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幼儿懂得更多的事理;3、提供条件让幼儿做感兴趣的活动;4、减少担心,让幼儿多做些运动;5、做好幼小衔接。
第七章 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托儿所——为3岁前的儿童设立的集体的保教机构,负有教养3岁前小儿及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
托儿所的性质是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育教育性。
托儿所的保育教育的任务是:1、保障小儿健康是托儿所的首要任务。2、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活动、穿衣、盥洗以及与人交往各方面的良好习惯;3、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小儿的智力得到发展,病获得简单的知识;4、进行有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质的品德教育,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5给小儿以适宜的艺术形式的陶冶,萌发小儿初步的没得情趣。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睡眠、饮食、穿衣盥洗等卫生习惯、大小便习惯、语言发展、动作发展、认识能力发展、与成人小朋友的关系发展(1、培养良好的情绪;2、培养小儿与成人的亲昵情感,对承认的尊重、有礼貌;3、培养小儿间友爱的关系。)
如何稳定小儿的情绪:1、保教人员关于如何接待小儿的业务学习;2、保教人员根据小儿的特点组织多种内容的游戏活动来吸引小儿的注意力;3、入园前,邀请家长带领小儿参观托儿所,减少陌生感;4、新入托的小儿适合全天在所;5、由于小儿情绪容易相互感染,保教人员对哭闹厉害

的小儿进行特殊照顾;6、2岁后的小儿更适合入托。
如何进行小儿生活常规培养:1、热情接待,使小儿愉快来所,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2、培养小儿盥洗习惯与能力,从认识标记开始,认识自己的杯子毛巾,教会小儿正确洗手,3、培养小儿进餐的能力,耐心喂饭,让家长放心,自己拿勺进餐。4、大小便习惯的培养,提醒系偶尔大小便,认识便盆,培养小儿用语言表达大小便的能力。
第八章 幼儿园教育
1903年,在武昌创立幼稚园,1904年,依照清政府的《蒙养院章程》,改名为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1922年“壬戌学制”规定小学校下设立幼稚园,,蒙养园由此更名。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学制规定,第一阶段是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
幼儿园——时对三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属于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我国幼儿园的性质:1、幼儿园是对学前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与各类学校有相同之处,所以列入学制系统,归属教育部门主管,2、幼儿园又不完全等于学校,时间长,间保育教育双重任务。
幼儿园的任务——指的是幼儿园的机构应该承担的任务,它有幼儿园的性质和社会的 需求所决定,有保育教育儿童和方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
幼儿园保育教育的目标: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全过程的目标,各年龄阶段的保教目标包含在其中。
幼儿园的保育教育目标的特点:目标的全面性、目标的连续性。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1、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原则;2、既重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的原则;3、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你原则;4、赋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原则;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的原则;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的原则。
第九章 幼儿园的活动
活动的三要素:活动主体、活动对象、活动过程。
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1、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他指出:一切知识、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来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
2、苏联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果斯基提出的历史文化学派理论,他们认为:人的活动是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反映自然、改造自然的特殊形式,认为活动是智力行为发生的源泉。
3、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行为和心里的统一,提出认识的建立,不是外界客体的简

单复写,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一个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结构的集合,即图示→顺应→平衡(新的结构建立)的活动过程。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所占时间约占幼儿园在园时间的一半。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怎样组织指导幼儿园的教育活动:1、教育活动的内容的确定应该以本班阶段性的保教目标以及幼儿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即强调选择内容的目的性;2、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资源组织教育活动,不宜将幼儿关闭在活动室中,依靠书本的材料内容组织教育活动;3在教育活动在中,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官活动,使幼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5、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6、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用脑、用手、用口、做活动。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1、游戏是又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游戏与探索行为有别;4游戏与工具性行为相关系;5、游戏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游戏是儿童身体发展的需要;2、游戏给儿童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3、游戏满足幼儿童交往的需要;4、游戏满足儿童好奇、好重复、好探索的愿望。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擦料,经过创作反应周围现实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指儿童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有成人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歌曲或乐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以音乐与动作相配合,以动作表现音乐,以音乐衬托动作,使动作表现得优美、富有节奏感与表现力。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长的育儿守则:1、做好榜样(家长自身应该为儿童做出良好的榜样:身体力行、完善自我、道德高尚、不回避自己的缺点);2、恪守一直(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要一致,态度要一致,方法上药沟通默契);3、提示在先;4、尊重儿童;5、善用鼓励;6、适当回避。
对儿童执拗发脾气的矫正:1、冷却情绪;2转化方式满足要求;如下雨时非要出去玩,可以抱着他打着伞带到门外,甚至在雨中呆一会,让幼儿伸手去接接雨水,体验体验下雨的情

景。3、其他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使用不通的方式。
对过度侵犯行为的矫正:1、使犯有此类行为的儿童不能达到他的预期目的,如打了人,只有批评而不能让他有所得;2、注意培养儿童对人的情感,培养爱心,不伤害他人。3、不使儿童有模仿侵犯行为的机会和条件;4、年龄大写的儿童侵犯行为发生后,要儿童自己去道歉,去弥补情感的裂痕,并要向儿童讲解为什么侵行为是错的。5、正确引导儿童认识手的功能。
胆怯和孤独的改善:1、更多地关心这些儿童,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2、带领儿童所做活动;3、不可勉强让过度孤独和胆怯的儿童接触生人和人多的环境,而应该自然地慢慢地令其适应;4、为儿童寻找同伴,摆脱孤独。
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行为:幼儿的说谎行为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五种类型。第一大类是“有意的说谎行为”,又可分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有意欺骗” 三种类型。第二大类是“无意性的说谎行为”,又可分为“幻想与现实混同”“ 认知不足或理解错误”两种类型。第一大类的说谎是幼儿为达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儿以意为之,与其品行有关,多少反映了其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大类的说谎纯粹是无意识的或不自觉的行为,与品德毫无关系。对于“否认错误”的说谎,责任大多在成人,因此,在处理这类说谎时,首先反省自己,不要严厉追问,人幼儿知道,根本没必要说谎,老师或是家长不会惩罚诚实的孩子的,而对于“嫁祸于人”的说谎则要进行批评。对于“虚夸成绩”的说谎,也与成人的教育有关,过多的看重物质奖励,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从自己的角度反省改进教育措施。“有意欺骗”
是幼儿说谎行为中错误性质最严重的,如假装头疼等,一经发现,我们要立即予以批评和耐心的矫正,绝不姑息,更不能赞许。
早期阅读——是儿童通过观看彩色画面和听成人讲述讲解达到对读物的理解,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指导早期阅读需要科学的方法。
家庭正确引导儿童看电视的做法:1、选择和控制收看电视的内容;2、控制收看电视的时间;3、控制收视距离;4、看电视的过程,家长和儿童要有谈话交流,不要限制幼儿发问,鼓励儿童积极发表意见和解说。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趋势
“提前开端” 计划——美国1965年颁布“提前开端”计划,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有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负责的学前教育 。
社区教育——是指由社区内为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

,是多层次的、多内容的、多种类的社会教育。
我或城市的社区学前教育主要是又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和管理的。
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形式:1、幼儿园;2学前班,接收入小学前一年的儿童,也可接收入小学前二年的儿童,农村在没有幼儿园的地方可以设立学前班,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前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