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论文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论文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论文
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论文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地对诗词进行理解,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笔者从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比较鉴赏法有助于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同诗比较法。

同诗比较法最常用的是替换比较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并将换后的词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原诗中佳词妙句的理解。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替换比较法,将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妙处所在,从而提鉴赏水平。

(一)易字比较法。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生”字用得尤为精妙。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探究:“海日生残夜”的“生”能否改为“升”?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原句改用“升”这个动词虽然也通顺,但是远不如用“生”好。因为“升”用在这里只是指残夜将近时,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显得十分平淡。而“生”在这里却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旭日从大海中孕育而出的情景,生动而贴切地表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宽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80年代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

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活化、优化。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强调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应重点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定能给学生的体验以有效的帮助。 一、抓诗眼,赏名句 一篇文质兼美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和想象,凝练含蓄的语言一定浓缩了作者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全部精华。所以就诗词语言本身而言,就有发掘不尽的矿藏。诗词的鉴赏首先从“抓诗眼,赏名句”入手,揭开诗词字面中包涵的艺术神韵。 1.抓诗眼。诗词中的诗眼,主要表现在思想感情上,指那些能明确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中心词或主旨句。诗词是作者情绪高度浓缩的产物,丰富的感情一定会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鉴赏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这就仿佛找到了打开作者诗词内涵的钥匙。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秋风萧瑟”中的“萧瑟”等词语就明确的表露出作者的情绪所托,能表现出作品主旨之所在。抓住了这些就自然抓住了作者的思想脉络。

2.赏名句。更多的表现在艺术形式上,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最精炼最传神最富有生机的绝唱,那是作者语言魅力的最佳张扬,“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它们的细致品味咀嚼才能领悟到古诗词艺术神韵的真谛。 二、依分类,析内涵 古诗词根据题材的不同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因其主题的不同其鉴赏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只要有心就有别样的体悟。 1.写景咏物诗:内容上往往以某景象或物象为媒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来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品格等。如:梅之于陆游;菊之于陶渊明;明月之于李白;山水田园之于谢陶、王孟。或诗境隽永优美;或风格恬静淡雅;或语言清丽洗练。 2.送别诗:设酒饯行、折柳相送,既有哀婉的离愁别恨又有温馨的安慰劝勉。送别类诗词更是中国古代诗词一道魅力独特的风景线。感情色彩上有两种表现:深情的依恋与不舍多表现为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真诚的劝慰与祝愿多表现为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内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边地奇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 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

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与诵读、音乐、绘画、写作相结合 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古诗教学就是读悟教学,就是知识的理解,情感的共鸣,审美的感悟。读悟的基本思路应是读感——文感——情感——美感。因此诗的强烈情感是可以借助想象来感受诗的意境的。利用景物绘画,配音诵读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引导学生联想诗中描写的画面,情景,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从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诗歌的意境,更深层的完成教学。 1、古诗教学与诵读结合。 精彩的朗读如甘露沁人心脾,固然能使文章更生动、更精彩。使学生获得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之深层的体验。 我在低年级古诗教学时,采取“吟古诗,悟诗情”,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诵读中寻求古诗的意韵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自己用声情并茂的配乐吟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空间,把学生带入诗境。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配上音乐,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律。 如:在教学《咏鹅》这首诗歌时,通过看插图,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使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受到美的教育。这首诗学生早都会背,但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我是这样做的:(1)、听录音,感悟诗的节拍。(播放古诗画景,配乐朗读)引导学

生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2)、请同学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播放古诗画景,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连放数遍录音)。 (4)、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5)、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等)。这样做教师既把握住了格律诗的特点,做到了胸藏锦绣。 (6)、经常开展古诗诵读比赛,把学习过的古诗配上合适的乐曲,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华,还激励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2、将古诗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我常借助音乐把学生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学生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 如我在教学《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的朗读时,我配上思乡曲的曲子,指导学生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生的学习情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随着曲子

古诗词比较鉴赏教学初探

古诗词比较鉴赏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2-06-18T10:53:02.5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8月总第107期供稿作者:张立风 [导读] 比较鉴赏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将其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张立风甘肃省武威市第八中学733000 比较鉴赏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将其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新课标对古诗文的要求为:“能鉴赏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从这一要求来看,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鉴赏古诗词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培养学生古诗词比较鉴赏的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同一题材不同主旨之比较 通过对同一题材、不同主旨的诗词比较鉴赏,可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习《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后,我给学生补充了有关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诗词,要求比较鉴赏。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的《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几首诗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项羽的评价,要求学生结合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比较鉴赏。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以及老师的点拨,得出的结论是:杜诗在惋惜项羽英雄事业不成的同时,讽刺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又蕴含了“败不馁”的道理;王诗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视角理性分析,他认为项羽的败势已定,即使江东的子弟还在,他们也不一定愿意为项羽卖命,战争劳命伤财;李诗是借项羽不肯南渡的史实,讽刺了怯弱、只顾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毛诗是借项羽的典故告诫人们不要沽名钓誉,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表达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 这几篇作品观点不一,风格迥异,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兴趣,拓宽分析问题的思路,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学习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二、同一题材不同写法之比较 很多古诗词虽都是同一题材的,但是不同的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不一样;即使采用的是同一表现手法,也会有不一样的表达效果。进行这样的比较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愁”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呈现着不同的美。我找出了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让他们进行比较赏析。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该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愁之长;“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这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愁之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无法言说的愁;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和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都是移情于景,以流水衬愁。 同样是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和“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却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前者主要是选用了“一江春水”这一意象,写出了“愁”和“水”绵延不断、汪洋恣肆、澎湃汹涌的特点,更写出了愁之多之长;后者选用了“烟草、飞絮、梅子黄时雨”等意象写出了愁绪之无所不在、捉摸不定、无法言说的特点,写出了愁之多之广。前者是亡国之愁,后者是闲愁,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逐步学会了在古诗词鉴赏的时候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大胆运用想象与联想的方法,用图画再现诗词内容,图文结合,融会贯通,品味诗词的美,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手法,对写作更是大有裨益的。 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比较 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作者,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包含的情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比较鉴赏。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读出的是他旷达的情怀;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我们读出的是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读李清照南渡前期的作品《一剪梅》,我们读出的是甜蜜愉悦;读南渡之后的作品《声声慢》,我们读出的是深深的愁绪。读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兵车行》,我们读出的是忧国忧民;读安史之乱后的作品《旅夜抒怀》,我们读出的是飘零孤独。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鉴赏训练,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视野变得开阔,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变大、变新、变活了。师生在比较鉴赏中尽情地吮吸着来自古诗词的韵味美。 以上只是笔者在古诗词比较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当然,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比较鉴赏的范围、角度和方法等也应变化。只要做到因题而异,多方鉴赏,就能引领学生徜徉在充满迷人色彩的诗词园地,沐浴古典诗词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馥郁芳香。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浅谈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

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即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等。 教学难点: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有人在作文中还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赏析指导 (一)品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风正”,。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二)说画面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诗词鉴赏论文

浅析王昌龄《闺怨》 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下面慢慢道来。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 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她原本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已慢慢淡去。在这个春日灿烂的日子,兴致勃勃的登楼望景。纵是寻常的杨柳之景也让让她勾起了回忆,使得她本来压抑着的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出……原来自己对夫君一直惦记牵挂着,那份思念从未淡去。可是如今却……悔恨自己当初劝夫君“觅封侯”。这个“忽”字表明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想念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被压抑着,如今触景伤情爆发出来了,这也使得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衔接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得最后一句的点题是情理之中的,表现出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初劝夫君去寻求功名的悔恨。 这首闺怨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突破一般这类诗的写法(从头到尾都是闺怨之词),诗前两句却说少妇是“不知愁”的,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赏春。不过后两句却出卖了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真的不知愁,她只是将这份情埋在了心底到现在而触发出来,她的这种闺怨来的更加深沉,更加真切,而是使得这种“怨”并不空洞,更不是无病呻吟。可以说诗的前两句看似是简单地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其实是为后句睹景伤情埋下了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毕业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 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小4号宋体)........................................................ I ABSTRACT .................................................................. II 插图和附表清单. (Ⅲ) 目次 1 (第1章)引言(绪论) (1) 1.1(第1章第1节)题名 (3) 2 (第2章)题名 (5) 2.1(第2章第1节)题名 (7) 2.2(第2章第2节)题名 (10) ………… 5 (第5章)结论 (71) 参考文献 (93) 附录 (96) 致谢 (98)

附件4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编排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编排格式 1 (章的标题----三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1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2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1.2.1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1)(四级标题——小四号楷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2.2(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2 (章的标题----三号黑体)) 2.1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2.1.1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下同) …………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老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 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古诗鉴赏之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教学设计

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考试要求】 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复习目标】 1.让学生熟悉古诗中常用的表达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识记一些术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一首好的诗歌它常常需要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并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时,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古诗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真题再现】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 答: 10.(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从炼字与修辞角度赏析) 【例题精析】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北宋·王安石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了解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知识储备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四.了解人物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3)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陆游 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柳宗元 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陈子昂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岳飞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课堂演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强化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赏探究性学习初探

古诗词鉴赏探究性学习初探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它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优秀文化的熏陶。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古诗词鉴赏教学,不能简单地流于对诗词的字面的理解,而是可以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去开发学生的理解潜能,去深入地对诗词进行理解,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标。古诗词鉴赏探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对佳词妙句进行深层赏析。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诗词中的佳词妙句进行赏析,但较多地局限于对词句的表面理解或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懂得词句的妙处。为此,可从两方面着手对词句进行深层赏析,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妙处。 (一)运用替换法 替换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或换位,并将替换后诗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理解佳词妙句的妙处,达到鉴赏的目的。在诗词鉴赏中,如果运用替换法,将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妙处所在,以实现深层探究的目的。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中有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句中“岂”“应”两字用得非常恰当合理,不可更换。但这两字妙在何处呢?让学生把这两字互换位置,进行替换:“名应文章著,官岂老病休。”然后比较替换前后的诗句,让学生体味内在感情区别在何处。学生在读了诗句后,迅速感觉到替换前的诗句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为什么呢?“岂”是“哪里”之意,“应”是“认为是,是”之意,换前句意是“我的名气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免了。”换后句意是“我的名气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官哪里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免呢?”虽然换后的诗句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受到朝廷排挤的不满之情,愤懑之情,但过于直露。古人认为诗歌“贵在含蓄”,显然,换前句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受朝廷排挤的不满之情,愤懑之情,作者说自己名气不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官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免,其实反其意而写,如此更显作者的内心不平之情,比换后句直露地表白自己的不满更含蓄,更沉重。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称为千古佳句。为何此句在这首词中如此突出,被称为千古佳句呢?理由可以很多:修辞贴切,用了设问,发人深省,联想丰富,情景交融等等。但学生从这些抽象的讲解中能真正理解多少呢?但如果运用替换法,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句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一腔深情。如改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显然,这一梦字大大破坏了词人所要抒发的离别痛苦之情。刚与心爱之人分别就做梦,能睡得如此香甜,那么别情何在?而“酒”,则是古代文人用来解忧的。曹操就曾写道:“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更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语。以酒解愁,是借以麻醉神经,酒醒即愁醒,“借酒消愁愁更愁”,愁一经醒来,更是使人柔肠寸断,无以排遣,因此这一“酒”字非常精妙、非常妥帖地表达出了词人与心上人别离后的满怀愁绪,满怀相思之苦。或者将“杨柳岸晓风残月”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以突出作者的离别伤感之情。但仔细体味,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此句根本无法替换。“凄风冷月”这一意象程度过重,想象过“度”,虽然是别离,但两情依依,双方并未发生情变,何来如此凄惨之景呢?“晓风残月”与“杨柳岸”组合,便构建出一种特别幽美的意境,衬“伤离别”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如此替换之后,学生便理解了此句的内在感情,也懂得了为何此句被称为千古佳句。 运用替换法进行深层的探究性鉴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佳词妙句的妙处,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词句鉴赏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初中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的探讨

初中古诗教学论文:初中古诗教学的探讨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主要从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

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 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 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