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最新版】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最新版】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最新版】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最新版】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1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2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3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

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

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 ——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 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 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

古诗词鉴赏论文

浅析王昌龄《闺怨》 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下面慢慢道来。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 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她原本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已慢慢淡去。在这个春日灿烂的日子,兴致勃勃的登楼望景。纵是寻常的杨柳之景也让让她勾起了回忆,使得她本来压抑着的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出……原来自己对夫君一直惦记牵挂着,那份思念从未淡去。可是如今却……悔恨自己当初劝夫君“觅封侯”。这个“忽”字表明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想念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被压抑着,如今触景伤情爆发出来了,这也使得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衔接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得最后一句的点题是情理之中的,表现出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初劝夫君去寻求功名的悔恨。 这首闺怨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突破一般这类诗的写法(从头到尾都是闺怨之词),诗前两句却说少妇是“不知愁”的,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赏春。不过后两句却出卖了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真的不知愁,她只是将这份情埋在了心底到现在而触发出来,她的这种闺怨来的更加深沉,更加真切,而是使得这种“怨”并不空洞,更不是无病呻吟。可以说诗的前两句看似是简单地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其实是为后句睹景伤情埋下了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毕业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 究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小4号宋体)........................................................ I ABSTRACT .................................................................. II 插图和附表清单. (Ⅲ) 目次 1 (第1章)引言(绪论) (1) 1.1(第1章第1节)题名 (3) 2 (第2章)题名 (5) 2.1(第2章第1节)题名 (7) 2.2(第2章第2节)题名 (10) ………… 5 (第5章)结论 (71) 参考文献 (93) 附录 (96) 致谢 (98)

附件4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编排格式 毕业论文(设计)正文编排格式 1 (章的标题----三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1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2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1.2.1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1)(四级标题——小四号楷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1.2.2(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 2 (章的标题----三号黑体)) 2.1 (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2.1.1 (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下同)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 1.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本诗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即“折柳曲”的省称)诗所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

学科:初中语文 题目:如何教学生应对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 作者:株洲湘渌实验学校刘新 内容提要:株洲中考语文卷从2009年开始,加进了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一般设有两个小题目,分值为3-4分。如果学生平时不加以训练,要想在中考中较好地完成这两个阅读赏析题,获得满分,有些难度。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是突破古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途径。本人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课前打下阅读赏析古诗词的知识基础;第二步是课中掌握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方法 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卷中增加了一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设计有两个小题(通常是第27、28小题),分值为3-4分。记得2009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收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可“急坏”了,因为我们平时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赏析”这一块做的工作很少。怎么办?在那些复习的日子里,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试着摸索着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这一补还真有成效,以致到现在我都沿用了以下的训练方法教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送走了又几届初三学生,他们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的训练方法是: 第一步课前帮助学生打下古诗词阅读赏析的知识基础 我每教一届学生都会从初一起逐渐输入学生脑子里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初浅的诗歌知识。如: 1、诗歌的种类:①写景诗②咏物诗③咏史诗 2、诗歌的语言: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朗⑤含蓄⑥简洁

3、诗歌的形象:①叙事诗塑造的是人物形象;②抒情诗,往往是作者自己; ③其它的诗描写景和物。 4、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情感和诗歌中描述的图象的有机结合。 5、思想内容:①主题思想②作者感情③社会意义④作品情调 诗歌的特点 6、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③寓情于景④直接抒情 7、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②对比烘托③借用典故④虚实结合⑤善用象征 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即可。 自己将这些知识归类给学生,要求学生识记好。学生有了诗歌知识作基础,再讲方法,就易于掌握。 第二步课中教会学生掌握古诗词阅读赏析的方法 中考虽然考的是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但赏析能力是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去培养,2009年以后我在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不但注重背和默,更注重教学生赏析。如:1、教会学生从阅读对象中捕捉信息,由物象推知意象。 如了解作者、背景、关键性的词句。捕捉到所需的信息后,就能从物象特征推知一些意象之蕴意。由信息到大意,由大意到主旨。举纲便可张目,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所读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而初中古诗鉴赏,考诗歌的主要内容,是重要的考点。有了这个基础,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难了。 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 徐松 (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 摘要:中国古诗词有其特有的审美观念及创作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懂得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理论,如“曲径通幽,妙在含蓄”“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简约为美,少中寓多”“以空为胜,唯实集虚”“冷中显寂,孤中有傲”等,有助于他们在鉴赏古诗词时理解其中难于言说的“妙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古代文学理论;文学鉴赏 编者按:诗歌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文学”,对其简约凝练的语言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下两篇文章,一篇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出发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一篇以现代图式理论中的阅读推论为据探讨古诗的个性化解读,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以飨读者。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一直是广大教师孜孜追求的。笔者曾经读到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文章。文章作者认为,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对于这种站在学科本原知识层面上进行教学的思维和做法,笔者是深以为然的。其实,古诗词教学又何尝不可如此呢?如果让中学生学点“文论”,即懂得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知识,对他们在鉴赏古诗词时理解其中的难于言说的“妙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一、曲径通幽,妙在含蓄曲胜于直,忍胜于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古诗词表现艺术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读者只有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才能在那深深的处所,发现一无上妙殿。 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是一首禅味浓重的诗。晨曦下的山林一片静寂,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然地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和理想中清净世界的判隔。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 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诗人的心灵脉络是由外到内,往深山中寻觅;这首词则相反,它由内到外记载了一个被视点与关注·专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通用)

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本文对其逐一解析,而且还从2020年中考试题中选取了相关题例,供大家参考。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2020年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

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题型示例] (2020年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

古诗词鉴赏论文_古诗词鉴赏论文3000字

曹操《短歌行》赏析 姓名孙雅 专业旅游管理 院系人文学院 学号 1207074132 《短歌行》赏析 曹操由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奸雄”到京剧舞台上白脸“奸臣”再到这里的“英雄”,曹操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然而,在文学史上,曹操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很多上乘之作。曹操的《短歌行》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现在重读经典,心中似升腾起万丈豪情,一股英雄气让我有了鉴赏的冲动。《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

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共128个字,“忧”字出现三次,成为贯穿全诗的诗眼,也是曹操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忧思”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饱经忧患、真诚恳切的老者形象,尽显明主风度,全然没有了战场上硝烟的味道,也没有了军事里奸诈的阴霾,是最“真心”的表白,最“实意”的胸怀。 第一段两个“忧”,“忧思难忘。何以解忧”一前一后,再加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形象比喻,给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然而这一悲凉,不是“人生不 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不是“不知老之将至”的消极嗟叹,他对汉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担忧,他又看到晨风吹干的露水,想到人生短暂,想到时间紧迫,他的“人生几何”的慨叹,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积极态度,这一“人生几何”之“忧”不能不说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老者发自心底的最良心的呐喊,怎能不对这种英雄之气油然而生敬意。 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曹操是一个草莽英雄,他没有显赫的身世,不象袁氏出生名门望族,也不像孙氏一家出身世家,更没有刘备的整日挂在嘴边的那么一点点的皇室血统,曹操虽然

《战城南》赏析(古诗词鉴赏论文)

行走在悲壮之中 —汉乐府诗歌《战城南》赏析 *********,电子****,*** 《汉乐府》名分四门:郊庙、鼓吹、相和、杂曲,而《战城南》就是属于《汉乐府·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原为“军乐”,本应慷慨激昂雄阔壮丽。但是,此诗并没有照这个基调写,它以哀音开篇,又以悲壮之词结尾,这不免让我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开篇极其悲壮,“战城南,死郭北”,一个“战”字,点明了战事激烈的背景,让人在看到这一个词眼的瞬间仿佛战场上的惨烈厮杀之景,一种雄壮悲凉的气氛就这样给渲染出来了,但是,在这种气氛下,诗歌并没有像一般的诗一样顺着描写战斗情景激烈的线索写下去,而是接着一个“死”字来体现那种悲怆,在城南作战,在郭北战死,诗歌用这种平淡的语气述说着战斗的激烈,更是增添了那种悲凉。我认为,这里的“城南”“郭北”这两个词想要表现的并不是真的战斗在城南,战死在郭北的战斗场面,更深层的应该是为了表现城池各方受敌人入侵,无论是城南还是郭北,战斗一样惨烈,说明城池形势不容客观的局势,这样的话,就更加凸显出了战事紧张的背景,战斗如此激烈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士们战死,尸体也只能被遗弃在野外被乌鸦啄食不能安葬,这是何等悲凉?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战事太紧,活下来的战士还得继续和敌人厮杀,没有空来给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立一座坟冢,只能让这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死后尸体受乌鸦啄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一句中的“豪”应该是“嚎叫,悲嚎”的意思,而对于整句历来有两个理解,有人说“我”是指作者,“客”是指战死的将士,作者对乌鸦说:“请为战死的战士悲嚎一曲,他们战死荒野不得安葬,他们的尸体又怎么逃脱你们的尖喙!”;也有人说,“我”其实是指将士,而“客”就是他们战死后的自己,将士们想到自己战死后被遗尸荒野不得安葬,尸身被乌鸦啄食的情景,不禁悲怆万分,希望乌鸦为他们悲嚎一曲,以慰英灵。我个人比较偏向第二种解释,因为这是一首“军乐”,其应该有一些对士兵作战有激励作用,而如果按照第二种说法来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理解将士们在战前想到了自己战死后的凄凉,由此产生一种“破釜沉舟”之感,在这种背水一战的想法下能发挥出最大的作战能力,所以个人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 诗歌写到这里,忽的转入写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斗结束了,战场上一片狼籍,灰暗的天空下,深深河水激激地流淌着,蒲苇随风摇摆,远处,英勇善战的骏马在战斗中死去,只留下驽钝的老马在战场上悲鸣,这一切让人感到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最新版】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论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1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古诗词论文

姓名: 学号: 科目:古代诗词鉴赏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二千六百多首, 其中被称为“讽喻诗”的有172 首。白居易向来以“儒家”自命, 他的讽喻诗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白居易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 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经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白居易于宪宗元和一年被召为翰林学士, 到元和十年则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讽喻诗主要创作于这一段时间。这个时期, 地方藩镇不断制造摩擦, 宫内宦官日益弄权,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但唐宪宗还不失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明君。《新唐书》说: “宪宗刚明果断, 自初即位, 概然发慎, 志平潜叛, 能用忠谋, 不惑群议, 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 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出身低微的白居易被破格提拔, 感激涕零, 发誓要有所以报宪宗的知遇之恩(见《旧唐书·白居易传》)。《旧唐书》记载, 白居易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之时, 上书说: “万一事有不便于时者, 陛下岂不欲闻之乎? 万一政有不合乎道者, 陛下岂不欲知之乎? 倘陛下言动之际, 诏会之间, 小有阙遗, 稍阙损益, 臣必密陈所见, 潜献所闻, 但在圣心裁断而已。”白居易往往犯颜直谏, 此时尚有圣明之君的虚怀纳谏心胸的宪宗, 对白居易的规谏也常常能够接纳。因此, 白居易在政治上可谓“称心如意”。他的讽喻诗创作可以说是他“报君恩”的方式之一, 目的就是让君王了解民生疾苦, 然后英明治理国家, 创造一个治平的世界。“见便于言说之时弊, 则以谏书君奏之; 见难于言说之时弊, 则咏歌以冀稍稍进闻之。”白居易在《寄唐生》中表达了这个动机: “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在《与元九书》中又说: “仆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 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 兼济之志也。”他写诗是出乎“兼济之志”。在《新乐府序》中, 白居易指出: “总而言之,为君, 为臣, 为民, 为物, 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这就更明白地强调了讽喻诗的政教功用目的。 二、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 对白居易的讽喻诗, 不妨就按他所说的“为君, 为臣, 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其分成4 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一是为君。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 有不少是咏史的。这些 咏史诗无一例外都是为君王提供历史借鉴。如“美拨乱, 陈王业”的《七德舞》,“美列圣, 正化声”的《发曲》,“美圣谟而诮边将”的《城盐州》等, 通过歌颂前代君王的丰功伟绩, 为当代君王树立榜样, 激励当代君王努力向他们学习, 好好治理国家。再如“愍怨旷”的《上阳白发人》,“戒近习”的《胡旋女》,“戒边功”的《新丰折臂翁》,“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以及《读汉书》“寄言为国者, 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 可以鉴 于斯”,这些是通过反面的例子, 为当代君王提供历史教训, 希望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说咏史诗说的是过去的事, 其讽喻功能有隔靴搔痒的嫌疑的话, 那么, 白居易讽喻诗中吟咏时事之作则更具直接性和实时性。《贺雨》描述的是元和三年的事, 其时, 天旱成灾, 皇帝心忧万民, 下了一道罪己诏, 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 感动了上天, 降下三昼夜甘雨。白居易在诗中不遗余力地称赞皇帝“上心念万民”,同时又满怀希望给予勉励: “敢贺有其始, 亦愿有其终”。与《贺雨》相反, 白居易在《春雪》这首诗中通过对“寒燠苟反常”的春雪的描述, 认为“兹雪今如何, 信美非时节”,是不合时令的, 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政教的不得其宜,

诗词鉴赏论文

当时只道是寻常 唐诗宋词一直都是文化中的瑰宝,常常不由自主地想或许就是因为古人习惯吟诗作对,习惯在庭前书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所以古时的青山绿水才格外的秀美吧,或许那时即使是寻常百姓也习惯在大自然中寻找感情的寄托,抒发自身的情怀,一如现代的都市人习惯在灯红酒绿中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自然的美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心田,诗词的影响也渐渐消散在历史长河中。若唐宋时的文人墨客真能穿越时空来到当世是否会如纳兰容若一般饱含辛酸地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然后黯然神伤,格外珍惜那种不曾被污浊的大自然。 其实诗词被我们遗忘了太久,也丢失了太多。常常固执地认为当第一篇白话文出现时,我们有一项伟大的改革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当白话文盛行时我们习惯用直白的诗句表达,却将那种古典韵味丢失。古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炼字只为让诗词读来更简练准确而又生动,而现代诗却不尽然。这从当时的王勃在为滕王阁写诗时却独空一“空”字而那大官派人再三相询最后愿以千金来买那一空字便可见一斑。 我一直都偏爱于古典诗词,总觉得读现代诗少了那些朦胧美和意蕴感。每次读现代诗浅显易懂,对诗中的描绘的情感即便隐晦也易理解。然而读古典诗词时即使诗中描绘得很简单的情感,每次读来却就是觉得这首诗要比现代诗读来更美。席慕容在诗中描绘: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此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与你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为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诗中有人辗转反侧,寤寐求之。但是我更喜欢古典诗词那种在外界景物熏陶下深藏的情感,那种经过无数次炼字后得来的诗词意蕴。张可久诗云: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中并没有直白的表露自己的情感,然后我就在那里幻想我在雨打芭蕉的夜里会想什么,是否会彻夜难眠,在不发达的交通下偶然收到云中寄来的锦书是何等欣喜若狂,面对如海的思念却有家难回是何种感觉,唯有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而已。诗词并没有明写自己的感情,但句句都让我为之嗟叹,所有景物在诗人眼中都在衬托他的情感,真可谓句句景语皆情语。 我一直都觉得古典诗词中的景色比现代诗中的要更美、更有韵味,诗人笔下,庭院在月下的景致格外雅致,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唱千年都不曾被取代。在现代,这般雅致的景或许只有寥寥几人见过吧,可能是现代污染太严重了吧。更何况月下赏梅的人现在又有几多,就如纳兰容若在庭院下悲泣: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与此同时我喜欢那般优美的诗句。例如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是邮票,然而蒋捷笔下是“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古诗词鉴赏技巧方法论文

古诗词鉴赏技巧方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歷、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歷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歷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歷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歷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歷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噼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 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 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 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 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 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 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 意思。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 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视”则是 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 读理解。“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 生美。“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而我们读古 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 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 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 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 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多自问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单纯地“多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 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歌德谈话录》。鉴赏是要走 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在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 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就会获得一种“鉴赏”的愉悦。如语法方面,我们就应多自问这首古诗词是否有倒装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通过自问就明白了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前一句

古诗词鉴赏论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 浅谈白居易诗歌中的盛唐音乐描写 【摘要】白居易诗歌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盛唐音乐的描写,其意图在于表达对盛唐的无限怀恋和对当下社会弊端的婉转批判,他之所以选择音乐入手,是因为受传统的诗乐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盛唐音乐 盛唐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代诗歌中有很多篇目涉及到盛唐音乐,内容包括乐器、乐歌、乐舞与乐人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首先从数量上看,据清人学者对《全唐诗》进行统计,白居易作品中涉及到音乐的诗歌有100多首,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歌有70多首,而专门描写音乐主题的诗作如《琵琶歌》、《和满子》与《立部伎》等也有40余首。 其次,从对音乐作品描写内容上看,几乎涉及到音乐的各个方面,如乐器、音乐、歌舞样式、音乐感受以及乐人的描写,其中尤以对乐人的描写十分出色。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大量描写乐器的诗篇,诗中有不少的诗篇把音乐器材作为表达自己思想的东西来加以运用。白居易一生专写琵琶艺术的诗就在十首以上,如《琵琶行》、《听李士良琵琶》等。当然不止于琵琶,描写其他的还有《五弦》、《夜筝》与《琵琶》等,其中以《琵琶行》最为著名。描写乐歌的诗篇也很多,有《法曲》、《清吟调》与《骠国乐》等。在众多作品中,白居易描写乐人的数目是相当多的,而且写的十分出色,作品大约有36首。 而这些数量极多的音乐诗篇,就时间而言主要是在盛唐,所以对白居易的音乐诗篇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了解盛唐音乐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了解他在这些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下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达他对大唐盛世的向往和怀恋之情。以《霓裳羽衣曲》的描写为例,它是盛唐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关于《霓裳羽衣》的来源目前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初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改名而成,进入宫廷后,玄宗也进行论述改

古诗词鉴赏论文123

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 5h0 IC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诗人把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艳如画,其艺术秘诀就是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词。红与绿这两种颜色同时出现,人们就会感到绿色格外醒目,红色格外明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中这千古名句“, 火红”色与“蓝绿”色形成强烈对比,把春日的江南景色写得明艳迷人,生机勃勃。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般来说,写悲惨壮烈的战斗场面不宜用浓艳的色彩,但诗人把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与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杜甫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绿、青、白四色鲜明而和谐,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柳宗元“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中一个“绿”字,更是被韩愈赞为“六字寻常一字奇”。烟消日出,渔翁不见了,诗人正感诧异,忽闻桨橹“欸乃一声”,诗人顿觉眼前山水随之而更绿,更可爱了。“绿”字既为山水增光声色,又同声响配合,反衬出一个清寂、空旷而秀丽的境界。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前面勾画出一种神秘迷离的奇景之后,笔锋一转,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作结,把人带到恬静的现实之中。一“青”字颇具神韵,给人留下悠悠思念的余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一“白”字将人笼进一种幽寂的氛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一片柔和、恬静的翠绿中点染上几点嫩黄,新鲜而又和谐。绿色是生命的颜色,青春的颜色,象征着春天的盎然生机,给人以安宁、恬静和愉悦;黄色则能唤起一种明朗的感觉。从视觉到心理都给我们以美感享受,透露出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