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门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优良学风、团结和敬业精神,适应面向21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际关系史专门人才。

1.硕士学位

掌握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2.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l)当代国际问题(2)欧洲国际关系(3)美国对外关系(4)亚太国际关系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傅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

3、外语(4学分) B类:

1、史学理论与方法(2学分) C类:

1、国际政治学概论(3学分)

2、国际经济关系(3学分)

3、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3学分) D类:

1、国际法概论(3学分)

2、中美关系研究(3学分)

3、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

4、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

5、20世纪美国外交研究(3学分)

6、中外关系史研究(3学分)

7、亚太国际关系研究(3学分)

8、外交学概论(3学分)

9、全球化理论概述(3学分)

10、冲突与危机管理(3学分)

11、国际安全研究(3学分)

12、中国对外战略研究(3学分)

(二)博士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外语

文史哲通论

国际关系理论

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史编纂学述评

美国外交专题研究

中外关系研究

欧洲国际关系研究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平衡,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一博连读研究生,中期考核后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3.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确定培养计划,由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4.公共课(外语)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采取讲授、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重在传授专业理论、方法和知识,指导独立研究。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广泛阅读有关专业文献资料和著述。

5.提高研究生选修跨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的交流和交叉研究。

6.研究生德育及思想工作由学科研究生德育领导小组、导师和辅导员负责。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研究生院和外语、政治课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硕士生外语必须通过省级外语考试。基础课由学科组授课教师负责考核。

2.专业课采取笔试、专题学术报告、读书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等形式,综合评定成绩,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史学理论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为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成立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准备情况以

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求实的原则对研究生作出综合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优秀和符合条件者,可推荐其硕-博连读;对不合格或完成学业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并独立完成。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或具有较高学术价值。题目确定后,研究生应作开题报告并由该专业组织审议,最后确定。

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应尽快制订论文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有关规定办理。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校定重要期刊发表1篇论文,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3篇论文(其中1篇为核心期刊)。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1年内补充。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十、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王绳祖主编:10卷本(国际关系史)

3.P.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N.Y.1988)

4.A.J.P.TAYLOR,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 (OXFORD,1990)

5.G.A.CRAIG ANG A.L.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 (OXFORK,1992)

6.W.R.KEYLOR,TWENTIETH-CENTURY WORLD (OXFORD,1992)

7.J.VASQUEZ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1990)

8.K.WALTZ,MAN,THE STATE AND WAR(N.Y.1959)

9.L.DEHIE,THE PRECARIOUS BALANCE(LONDON,1962)

10.G.BARRACLOUGH,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APR HISTORY(LONDON,1962)

11.H.KISSINGER,DIPLOMACY(N.Y.1994)

12.R.SCHULZINGER,20TH CENTURY AMERICAN DIPLOMACY(O.Y.1990)

13.T.MACCORMICK,AMERICAN’S HALF-CENTURY(N.Y.1989)

(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制与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每一版的最终成果以“要览”的形式发布。以下发布的核心期刊表,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的一部分。该要览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主要研制原则,同时根据各界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实际需求,对核心区范围做了一些调整,确定了核心期刊484种。 该“要览”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三部分:第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收文量较大的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主流期刊,数据质量可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现收录1999年至2011年度733种来源刊中的一千万条数据,曾为多项大型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该要览选择该库近5年(2007-2011年)的数据为主要的统计样本(部分指标用到2006年数据)。第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摘数据库。该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统计量较大的转摘数据库。该库收录的文摘刊物有三种类型:(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重要报纸理论版和核心期刊的转摘文章;(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第三,其他统计源。主要参考公开发表的各种期刊统计数据,包括其他评价系统公布的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类统计数据。 该“要览”的学科分为24个大类目和综合类,包括法学、管理学(含科学学、人才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其中经济学下列7个二级学科,政治学下列2个二级学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将于近期出版,其中的核心期刊表先期公布如下,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姓名年龄学科专长所在单位备注 01.哲学 孙周兴 51 外国哲学、美学同济大学 李建华 55 伦理学、政治哲学中南大学 李晓兵 57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共中央党校 杨耕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 吴晓明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旦大学 汪信砚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 张异宾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南京大学 张怀承 57 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 张法 60 美学中国人民大学 陈凡 60 科学技术哲学东北大学 陈少明 56 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中山大学 郁振华 48 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华东师范大学 卓新平 59 宗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敦华 65 外国哲学、宗教学北京大学 盖建民 50 中国道教四川大学 02.理论经济学 王广谦 59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经济与金融发展中央财经大学 龙小宁(女) 43 西方经济学厦门大学 刘灿(女) 63 政治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 李俊江 57 世界经济吉林大学 杨瑞龙 57 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范从来 52 政治经济学南京大学 赵晓雷 59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姚洋 50 发展经济学、国家发展北京大学 袁志刚 56 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 黄少安 52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 黄泰岩 57 政治经济学辽宁大学 盛斌 43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 谢丹阳 50 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 裴长洪 60 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03.应用经济学 白重恩 51 经济增长和发展清华大学 丛树海 57 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 冯根福 57 产业组织与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与企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曲振涛 57 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吕炜 45 财政学东北财经大学 孙立坚52 国际金融复旦大学 李俊生54 财政学、公共管理学中央财经大学 肖红叶65 经济统计学天津财经大学

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测试题

包头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地理配餐004 出题人:燕海飞审题人:张浩虹 一、单项选择题(共44分)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 爆发期间的风向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的爆发使全球气温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火山灰 A.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D.对大气辐射的散射增强 右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完成3~4题 3.马六甲海峡的长度约为 A.690千米 B.850千米 C.1080千米 D.1250千米 4.下列关于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东北—西南走向 B.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全年大部分时间风浪小 C.地跨南北半球 D.沟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缩短了澳大利亚到非洲的航程 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厂家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损毁,导致当年硬盘价格上涨。读右图完成5~6题。 5.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 是该国 A.软件产业发达 B. 国内市场广阔 C. 运输条件优越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右图是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 该农产品为 A. 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8.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图中甲国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 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 D.加具制造 读下图,回答9~11题。 9.九州-帕劳海岭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第二,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 时殷弘教授的这本《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当中是很有特点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是一本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除了可以解国际关系史的知识,还能够学到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还授之以渔,这是我阅读本书后感到最大的收益之处。 作为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教材,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针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内存在的只重理论堆彻和轻视历史阐释的问题,作者指出国际关系研究是以对历史的理解为依托的,国际关系思想源自对历史的考察和理解。但是必须把对史实考察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本书就是认真贯彻了这一方法的史学实践,作者运用了路德维希.德约的国际关系学说对始自16世纪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进行了深入分析。 德约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地展现了欧洲列强与侧翼大国和外部优势 (特别是海外优势) 的并存与互动:每当体系中的某个大国妄图称霸 , 欧洲均势面临破坏时,其他国家就会自动形成反霸联盟对其进行共同遏制。当反霸联盟陷入困境时,周边的侧翼大国或海外优势就会主动介入。从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两代君主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称霸图谋的功亏一篑,到法国路易十四谋求霸主地位的夭折和拿破仑政府欧洲梦想的粉碎,再到20世纪德国两次谋求世界大国地位野心的破灭,历史展现出欧洲均势历经打击而仍然存在的内在机理:“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是现代史上欧洲均势得以维存的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这就是德约强调的“大均势机理”。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演进过程中,侧翼大国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大的权势,传统的欧洲中心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 此外,作者从基本模式和构成要素两方面厘清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脉络和变化原因。首先,作者提出分析国际规范体系演变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国际规范体系包括国际共同价值观念、国家规范和国际社会成员资格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促成了国际规范体系的嬗变。时至今日,国际规范体系经历了三次变迁:一是16-17世纪基督教国际社会规范。这一时期的国际共同价值观念主要有两大思想模式: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的现实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参考书目

档案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200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秘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美往来照会集》(19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19-192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华文出版社,2012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2011 论著类: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册).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时殷宏:《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凤志主编:《中国外交史1840-1949》,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 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三联书店,2003年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 高书全、孙继武、顾民:《中日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杨云若:《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2011第4版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全球化时代的南北经济关系——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的影响 杨志敏 指导教师:江时学职称:研究员 系别:拉美系专业名称:世界经济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2006年5月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南北关系由以往的对立、僵滞为主的阶段进入以合作为主的阶段后,南北型的区域经济集团开始在历史舞台发挥巨大的作用,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成功建立,不仅标志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诞生的,而且标志由此美国对地区主义的态度发生重大转折,以及南北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40年代至1982年期间,墨西哥的发展模式在错失了两次重要的转向机会,并付出了“债务危机”的代价后,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而加入NAFTA可谓是墨西哥经济改革的一个高潮。墨西哥加入NAFTA的动力在于: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希望获得确保本国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承诺机制”,以及“客户工业”迅速崛起的发展经验。 十余年来,关于加入NAFTA对墨西哥的影响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主要存在三种评价:积极评价、消极评价和折中评价。但是经过有关学者的数量模型的分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表明:NAFTA在对墨西哥的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出口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制度保障方面的成效是巨大的。总体上讲,NAFTA对于墨西哥的影响是积极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看到NAFTA给墨西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对于一些至今还在争议的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墨西哥自身实行的具体政策的不力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再思考。其中,在“三农”、客户工业企业、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增长、向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环境保护以及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墨西哥来讲,今后如何最大化其中的有利影响,最小化其中的不利影响,从而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社会和法律政策,来规避存在的问题是其着重努力的方向。 经验研究表明,总体上NAFTA没有使其他拉美贸易集团(或国家)遭受贸易转移的损失;尽管在NAFTA建立的短期内使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尤其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遭受了贸易转移效应的损失,但是长期内造成没有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与NAFTA成员——墨西哥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双方之间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双边贸易额的统计差距较大问题;贸易摩擦问题;在第三方市场(主要是美国)上的竞争问题,以及对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问题。 墨西哥加入NAFTA以来获得的启示表明:NAFTA实施的“广度”有待拓展,“深度”有待挖掘;NAFTA的规则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墨西哥的不利之处显现;NAFTA在提高了墨西哥经济效率的同时却忽视了均衡发展;NAFTA与其他协定一道从制度上“锁定”了墨西哥今后改革的方向;NAFTA并非是保障墨西哥经济稳定发展的“万灵药(Panacea)”。为此,墨西哥今后的改革方向在于:对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加强对制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部门的改革;加强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和培训;金融领域的改革应使信贷向私人部门倾斜;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步伐;继续制订一个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政策;重视合法地向国外移民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因为对外开放必须与国内改革相结合,必须建立一个与开放的世界相匹配的国内政策、体制环境 实践证明,NAFTA对于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对拟议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NAFTA是FTAA的重要蓝本、NAFTA 成员中的墨西哥成为建立FTAA的坚定支持者、NAFTA对未来的FTAA的建立具有“实验室”的意义。当然,FTAA最终建立还需要克服和解决相当多的难题。 关键词:全球化南北经济关系墨西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政治 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 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

东南亚试题

东南亚试题 1.一艘从中东波斯湾往我国运送石油的船只需要经过的海峡是( ) A、直布罗陀海峡B令海峡C、马六甲海峡D、莫桑比克海峡 下图中A、B两点位于晨线上,读图回答2—4题。 2.此日,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旗杆影子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方向分别为() A.正西、正北、正东 B.西南、正北、东南 C.东南、正北、西南D.西北、正北、东北 3.此日,若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00,则重庆(30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30°B.40°C.60°D.80° 4.关于图3中的两个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是热带雨林气候②都种植橡胶③都种植水稻④都多火山、地震⑤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⑤ D.③④⑤ 05Ⅲ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5—7题。 5.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6.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海沟的走向为() A.东西向 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D.西北——东南向 7.该海沟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读下图,回答8—11题。 8.九州一帕劳海岭() A.位于亚欧板块上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 9.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 D.④附近 10.马荣火山所在的国家是() A.文莱 B.越南 C.菲律宾 D.日本 11.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D.800千米 12.到东南亚新马泰等国家去旅游,既要领略热带雨林气候又要领略热带季风气候,你要去的国家是( ) A、泰国 B、新加坡 C、马来西亚 D、缅甸 13.当北半球的白昼达一年中最短时,从广州到鹿特丹的海轮在印度洋海域航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航速加快 B.遇到热带风暴 C.上午时旗杆的影子朝南 D.该海域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14.读下图此季节C地区多发生的气象灾害可能有 A.寒潮B.春旱C.沙尘 暴D.暴雨洪涝 15.东南亚成为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统治的结果B、气候湿热,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C、火山较多,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D、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 16.一艘货轮正在位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港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可能是( ) A、锡、天然橡胶、油棕 B、锡、稻谷、石油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 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 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 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 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建立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系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605 美国研究系 (4) 020105 世界经济 (1) 01美国经济王孜弘 ①1001英语②2001经济学原理③ 3174当代美国经济 030207 国际关系 (3) 01美国社会与 美国文化 姬虹 ①1001英语②2093当代美国社会文 化变迁③3175美国史 02美国政治 倪峰 ①1001英语②2090美国政治制度③ 3175美国史 赵梅 ①1001英语②2090美国政治制度③ 3175美国史 二、导师介绍 王孜弘,美国系博士生导师。1960年7月出生于北京。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研究方向:美国经济。主要著作:《资本趋利与市场开放――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主要学术论文:《中美经济实力差------以GDP为角度衡量》(2013年),《短期条件下中美面临的减排博弈分析》,2012年,《中国增长模式与中美经贸关系》(2007年),《美国商品输出与中国市场问题》(2000年),《中美宏观经济环境差异对股票市场的影响》(1996年)<<美国投资银行与中国境外直接筹资>>(1998年)等。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美国资本流动》(2008),完成后出版《《美国资本流动—非成本要素与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分析》(2011)。 姬虹,美国系硕士生导师。1964年3月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学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研究员。 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美国移民政策、种族关系等。主要著作《美国新移民研究:1965年至今》(2008年)、学术论文“美国外来移民对城市的影响”(2008年)、“美国人

《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 2.胡佛延债宣言 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 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 3.伦敦海军会议 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 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4.日内瓦裁军会议 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 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 5.“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19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直指关内,威胁美在中的利益。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相同照会,声明美国不承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不承认中日政府所缔的、有损美国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违反巴黎公约内容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被称为“不承认主义”。 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李顿调查团”,负责调查中日关系问题,经实地考察,调查团于1932年9月发表的《李顿报告书》。报告对中日冲突起因的描述多有不实;但承认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谴责日本侵略;否认伪满洲国;主张在东北建立“特别制度”,实行“高度自治”。 7.斯特莱沙阵线 针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问题,英、法、意三国于1935年4月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发表联合公报。声明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维护集体和平;采取行动反对单方废约、危害和平的行为。公报被媒体夸大为:英、法、意三国建立的一条保障欧洲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 实际上,这一阵线不可能抑制德国的重新武装,三国未实现真正联合。

【精品】2019年高考区域地理专项突破作业:8东南亚含解析

第二部分第八讲东南亚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薄荷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森林茂密。但岛上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因此它们被当地人称为“巧克力山”。读图完成1~2题。 1.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 A.森林破坏,石漠化严重 B.地势较高,热量条件差 C.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 D.山坡陡峻,水源难保持 解析: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该地岩层为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由于石灰岩中含有的粘土和砂粒成分较少,遭受风化后产生的风化壳厚度小,形成的土层薄且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强降水条件下易出现水土流失。故当地因土层薄,难以生长树木。 答案:C 2.能够观赏到该岛地面褐色“巧克力”的旅游时间在() A.12~2月B.3~5月 C.6~8月D.9~11月 解析:热带季风气候在雨季来临之前,出现一段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时间大体在3至5月。B正确。 答案:B 油棕树浑身是宝,果实、树干、果壳、果柄、油棕核等都能加工成各种产品。读马来西亚棕油生产地区分布示意图和2011年油棕产品出口比重示意图,回答3~5题。

3.影响棕油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B.市场 C.劳动力D.科技 解析:油棕是一种热带作物,其果实含油率在各种油料作物中最高。图中棕油生产区与油棕种植区一致,故其主导因素为原料。A正确。 答案:A 4.马来西亚棕油种植的地域特征是() A.家庭化种植B.企业化种植 C.商品化程度低D.水利工程量大 解析: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农业地域类型为热带种植园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企业化经营的特征。B正确。 答案:B 5.关于马来西亚油棕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单一 B.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 C.以综合加工为主,产品多样 D.循环经济,工业品比重大 解析:图2显示当地对油棕进行加工,出口各种油棕产品,但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C正确。 答案:C 读“某区域简图”,回答6~7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东南亚习题含答案

东南亚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是() A.马来西亚 B.印度尼西亚 C.菲律宾 D.泰国 2.世界上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是() A.东南亚 B.东亚 C.北美 D.南亚 3.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地区是() A.西亚 B.东南亚 C.南亚 D.中亚 4.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 A.高原为主 B.山地为主 C.地形崎岖 D.山河相间南北纵列 5.东南亚享誉世界的农产品是() A.水稻、茶叶、蚕丝 B.小麦、棉、黄麻 C.水稻、天然橡胶、油棕 D.小麦、棉花、椰子 6.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 A.西欧 B.美国 C.西亚 D.东南亚 7.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泰国 B.缅甸 C.越南 D.老挝 8.有关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B.是连接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C.是亚洲和非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D.被称为澳大利亚的“海上生命线 9.甲半岛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A.山麓地带 B.河流上游地带 C.内陆地带 D.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 10.图中甲半岛山脉、河流的分布特点是() A.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B.高原为主,地面崎岖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地形复杂,中高周低 11.马六甲海峡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200多艘,每 年通过8万多艘,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读 “东南亚局部地区示意图”如图),完成4~6题. 马六甲海峡沟通的海洋是() A.大西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印度 洋 C.北冰洋和太平 洋 D.太平洋和大西洋 12.2010年元旦,邵阳一个经贸代表团赴东南亚采 购货物.下列产品最有可能出现在订货单中的是 () A.棕油、椰子 B.稻米、苹 果 C.牛奶、小麦 D.黄麻、 梨子 13.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特点是() 1/ 9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专题六:中国现代文明 第一讲: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考情分析:从近几年的新高考来看: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6-66年) 中的经验与教训、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高考的重点区域,在 复习时要重点把握上述内容。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政治上:建国初期,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经济上: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的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了时代特色。 课本内容: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23课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第五单元的相关内容 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7课的相关内容第七单元的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整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⑴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等等 ⑵开放性:(略) 2:关于一五计划的地区分布和发展重点: ⑴:地理分布:集中于东北: 原因:①背靠苏联,便于接受苏联的援助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③重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⑵: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①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②重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建国前,我国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 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3:正确理解“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①:从背景看:新中国成立时,正处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之中,而以美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的政策,为巩固新政权, 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一边倒”是当时根据国际形势而做出的明 智的选择。 ②:从内容上看:它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而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利益。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 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 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 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1688年光 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英国在这 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 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 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 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2)法国外交战略特点:法国最初致力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奥地 利)的实力,并维持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力量对比均势。三十年战 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法国的实力大增,同时也助长了法国谋求霸权的野 心,法国路易十四一直在追求天然疆界,希望成为欧洲霸主,而西班牙继承战争、 法荷战争和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使法国从霸权顶峰逐渐走向衰落。之后七年战争使 法国霸权不复存在。这一时期,法国外交战略着眼点是欧洲霸权。 原因 1)地缘差异。英国是岛屿国家,它对安全担忧与大陆国家不同。在地缘上, 英国既没有过多参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中,也没有实行全面的孤立政策,而是 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通过外交干预手段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法国作为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