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考研热的情况下该进行的冷思考

在考研热的情况下该进行的冷思考

在考研热的情况下该进行的冷思考
在考研热的情况下该进行的冷思考

在考研热的情况下该进行的冷思考

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在12月25日落幕。竞争激烈程度也是不断白炽化。考研热,考研难背后是升学压力,是就业压力,也在彰显升学规划的重要性。

数据看考研:热在哪儿,为啥热?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01万,较2016年177万,增长13.6%。

近日也公布了《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研究生报名选择院校依旧热衷于名校,985、211重点高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等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在全国研究生报名专业选择上,工商管理、会计、法律、金融选择较多,远超其他专业报名人数。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也曾公布相关数据,2016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其中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13,395人,会计专业报名9369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名7608人。

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在线调查,数据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仍占不小比重,达到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读研成为大学生求职、考公务员的跳板。也是造成考研热的主要原因。考研考生中,应届生的比例也并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考研仍是刚需,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当下大学生对就业状况的担忧。此外,诸如盲目从众效应也为考研居高不下的`热度再次添火。

理性看考研:难吗,难在哪里,为啥难?

从数据层面分析:考研人数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考研的难度,但其并不是高度直接相关的关系。为什么呢?政策变动!

今年考研最大的变化是在职研究生考试首次纳入统考中,这是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导致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达到201万,增幅为13.6%。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占比明显,北京、江西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3.1%、10.7%。

通过报考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报考人数之所以会出现猛增,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政策变动,导致在职考研人数上涨,从而带动了整个考研队伍人数的上涨。这是导致2017年报考人数猛涨的最直接原因,不足以说明考研的难度。

那么,目前形势下的考研,相比于往年,到底是难度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毫无疑问,增大了!还是政策原因!

20**年之前,教育部要求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而且,推免生的留校数量不得高于教育部下达的留校限额。

从20**年起,教育部规定不再设置留校限额,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

这一政策变动,直接导致名校及优质专业推免生比例逐年攀升,大量国家重点专业学科推免生比例接近九成,甚至100%。限额的取消,在增加高校推免生的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压榨了考研生的竞争空间。很多考研生纷纷表示:竞争还没开始,就被拍死在起跑线上。

在考研圈,也是存在一个鄙视链的。985鄙视211,211鄙视非211,非211的重点大学鄙视地方院校派。如果说之前有政策在,高校不可以明目张胆的搞歧视,新的推免政策推

出之后,高校更可以践行其择优招录的理念,在招收推免生中,增加接收推免生的计划,优先向那些来自名校或者毕业于重点学科的学生开放;在招考中,优先录取那些来自名校的毕业生。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政策之后,推免的名额大大高于招考的名额。无形中加大了考研的难度。

科学规划很重要:读研将不再那么难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考研难度增大的同时,保研的难度在降低。如何可以不用洪荒之力成功读研呢?做好升学规划很重要!

1、能保研不考研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优先报考985、211院校,去不了985、211,选择具有保研资格的非211,去不了这个非211,优先考虑具有位列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

在推免资格的大学分布上看,依然存在着部分地区生源与培养资源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所以即使选择具有保研资格的高校,也要注意策略。在教育部公布的312所具有推免资格的院校中,北京、江苏、辽宁、上海、陕西5省共占比36%,分别是12%、7%、6%、6%、5%,河南、山东生源大省比例仅占1.9%、3.8%。So,看懂了没?!

2、考研也要有策略

招考过程中,院校歧视无法忽略。因此,倒逼高三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优先选择报考985、211院校。去不了985、211,要优先考虑普通院校中具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这样,才会在曲折考研路上增加获胜的筹码!

而今,就业难考研热就业难已经形成路径依赖,在一年又一年的考研热、公考热中,背后无不在彰显高中生升学规划的重要性。高三学子,甚至是高中生,做好升学规划的话,在以后的升学、就业过程中都会事半功倍。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实践者: 学院: 班级: 实践主题: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摘要:考研,在当今逐渐成为类似与高考的考验,而“考研热”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以听见关于考研的讨论。而在近这十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将近100万,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眼下的“考研”,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二)关键字:考研原因考研态度考研过程考研形势 (三)活动内容 现如今考研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各种考研辅导机构相继出现,今年暑假我在考研辅导机构进行了了解与实践。 考研的原因 1.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能力,找到好的工作。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的地位与日剧下,而客观的现实表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同学一方面是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逃避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抱有此种考研目的的同学不在少数。江同学:考研,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如果毕业有好的工作,我会放弃考研。张同学:现在大学生学历低了,以后发展起来,还得需要研究生学历。 2.提升专业素养,从事专业研究。一部分同学想要从事于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希望做出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他们寻求更高的目标,能够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有别于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彭同学:我就想高研究,发明创造出我的东西。至于工作暂时没有考虑。李同学:我想提高专业的知识,想在大学任教,对于学术有着很高的要求。 3.没有目标,盲目考研。此类同学占很少的一部分,考研只是他们的一种经历。家里希望其考研,自己想总一个过程。丁同学:我还没上够学呢,反正家里也要求,考考研就考呗。 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其目的性也有了不同,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扭曲。我们要正确面对考研。

考研的利弊

考研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扩招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1.加剧了竞争,打乱了本科教学秩序。 “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很多大三的学生提前参战,实施考研计划,摒弃一切与考研无关的活动,整天忙于考研功课的学习。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和导师,自然使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被打乱,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都被应付了事。很多考研生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去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正常的本科教学制度必然受到冲击。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如同高考一般专事考研,为了能够自由秉烛夜读,避开学校不同意学生外租的规定,学校的住宿费照交,个人却外出租房,这也增加了学校住宿管理的难度。 2.考研动机过于功利,备考过程应试化。 许多人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有些人把考研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备考过程应试化,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考上研究生也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 3.扩招致使培养质量的下降。 考研热带来了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学校利用时下人们考研的热情,或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有的专业一个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生竟有十几到二十几人不等,甚至出现了三年内见到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有的导师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学生,谁是他的学生等严重现象。导师负担过重,无暇对研究生加强指导,这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4.加剧了研究生就业难题的解决。 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水平,然而研究生扩招后带来的必然社会问题就是学历贬值,就业仍旧是个难题。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这使很多研究生从事原本一个本科生足够胜任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 5.“考研热”带来的其它社会影响。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自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05年120万,2006年127.5万,在经历了2007、2008、2009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XX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XX年140万,20XX年151万,20XX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09年和20XX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 年份 报名人数(万) 录取人数(万) 报录比例 2008 120 39 3.0:1 2007 128.2 36.4

2006 127.12 40.28 3.2:1 2005 117.2 32.494 3.6:1 2004 94.5 33 2.9:1 2003 79.7 27 2.9:1 2002 62.4 19.5 3.2:1 2001 46 11.05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 4.7:1 1997 24.2 5.1 4.7:1 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看着昔日的同窗

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报告分析

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 目录 一、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方案 二、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问卷 三、大学生考研原因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 联系方式: 完成时间: 探析大学生考研原因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就业压力俱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自然成为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我校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什么? 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日趋热化的“考研热”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是必要的。本次调查以安工大学生为例,探索考研其中的缘由! 二、调查目的 1、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考研的反映,促进大学生正确对待考研 2、能给学校对大学生考研教育的促进与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使我校大学生对考研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的认识,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研究与否 的选择 三、研究内容 1、考研大学生的构成特征与心理特征 2、考研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及其目的 3、考研大学生考研偏好及其流程的了解 四、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安徽工业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 五、调查方法 根据此次调研的目的和调研对象,为使调研结果更加确切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收集原始资料。在原始资料收集过程中主要采取入室问卷调查,并在恰当的时机下辅助观察法和访谈,希望能得到全面的调研结果。 六、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方法 1.定性调查的深度访谈,采取纸笔记录并整理、筛选、提炼,进而得出结论。 2.定量调查样本较复杂,人工整理并辅助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录入,并适当制作图表。 七、调查日程和时间期限 第3~4周——调查实施方案及问卷设计、人员安排; 第5~6周——方案可行性审查、修正; 第7~8周——落实调查工作,打印并发放问卷; 第9~10周——回收问卷并进行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撰写; 第11~12周——报告审核、修改直至完稿。 八、人员安排 我们是安徽工业大学的学生,为了解在校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我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希望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作答,我们保证对你填写的内容进行严格保密。谢谢合作! 1. 你是否决定考研:() A.是 B.否(终止访问) 2.你所在的专业年级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据统计,我国200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6万人,到现在2013年,增加到了176万人,人数增加了近四倍,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后可能还会得到加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对此,跨考考研考研研究院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相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有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并有机会参加考前培训。从专业学习的指导到报考学校、报考专业选择以及考后的联系、调整,老师负责整个过程,有固定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课时安排等,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考研;同学间彼此帮助、鼓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论文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论文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 一、日益升温的考研热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黑色7月”?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则急剧增加到39.2万人。若与1991年的8.7万人相比,净增3.5倍之多。那么录取数是多少呢?1997年为4.93万人,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为6.89万人,2000年为9.53万人,报录比分别是4.81,4.78,4.44,4.11,也就是说,尽管我国的研究生录取数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高达12.85万,比上年增长39.32%,但录取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的录取率更是下降到近5年来的最低点,录取率仅为20%略强。这与逐年上升的高考录取率呈相反态势。2000年的高考录取率便已达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73.2%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第7页。。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高考。 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影响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由于考研竞争的激烈,相当比例的本科生自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实施考研计划。或租房子以自成一统,埋头苦干我校附近三个村庄的空房近几年来每到下半年便全部租完;或摒弃一切课外活动包括必要的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整天沉溺于考研的相关功课。我校图书馆的几间阅览室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五点钟以前座位就占完了。经笔者了解,全都是准备考研又无力租房或无房可租的同学。该图书馆出于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不得不把开门的时间推迟到6点钟。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打听、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因此大三、大四的正常学习必然会受到冲击。不仅如此,这种影响的范围还有向前推移的趋势。从我今年行将高考的女儿及其同学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本校子弟中的高分者纷纷放弃报考外校的打算,拟报考本校。原因是到时候考研免得租房子。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由于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仍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事实上,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就多投入一点,与此无关的课程则敷衍了事的现象。为挤上这辆高峰车,考场作弊现象也频报媒体。在2001年的考研中,仅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便处分了83人注:《湖南83人考研作弊》,《长江日报》,2001年3月22日,第4版。。 其三,对已毕业的本科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家境较好或毕业时未找到理想单位的已毕业离校的学生,如同高考复读一般,在家专事复习,以备来年再战,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用在重复的记忆上。以上海为例,“今年申请‘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从去年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是‘不就业’族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动态,针对同学们在考研上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及方向。 时间:2013年12月8日——2013年12月13日 地点:大连海洋大学 调查对象:部分大二在校生 报告人:IT英语2012: 罗琼玉(1 2 0 8 1 4 0 1 1 7) 李琛(12081402 2) 宋雨濛(1 2 0 8 1 4 0 1 5) 董婷婷(12 0 8 1 4 0 1 2 0) 于婷婷(12 0 8 1 4 0 1 1 9) 冷佳时(12 0 8 1 4 0 1 1 8)

一、实践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进行了研究生的扩招.由此引发了一场考研热.在校园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都可以看到认真准备考研的同学.作为大二的学生,我们对于未来是否要考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的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惑,这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现状,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意见. 二、实践内容 (一)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随机抽样,共发放11个院系, 每个院系随机发放10份,共110份,收回107份,回收率为97%.考研人数如下图: :

三调查数据分析 1考研意向 关于考研与否结果如图所示,有39%想考研,有46%不想考研,有15%还不太清楚。单从考研人数这一方面来看,几乎一半的比例说明打算考研的同学还是很多的,但是再从整体上看,考研与不考研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持续了很久考研热,已经开始逐渐的降温了。大多数同学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不再跟随他人,盲目考研。还有15%的同学还没有有明确的打算,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他们大多对考研不太了解,对自己日后的打算也不太清楚。

赞扬学生多才多艺的评语新浪博客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赞扬学生多才多艺的评语新浪博客 篇一:表扬学生评语大全 ★★你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课堂上,你发言特踊跃,还总有独到的见解。好个聪明机灵的小家伙!但粗心这一毛病却始终伴随着你。 ★★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孩子。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学们的榜样。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 ★★上课回答问题,你总是那么精彩,讲的滔滔不绝,常会答出其他同学所不知的疑难问题,你很聪明,不仅会说,还会写出篇篇好文章来,这不,作文比赛经常中奖哩!作为班上的领头雁,老师的好助手,老师对你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你在各方面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那样,同学们会更佩服你,老师会更信任你! ★★你思维灵活,求知欲强,富于质疑精神,对事物常有不落俗套的看法。老师喜欢你那种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课堂表现;老师也喜欢你那干净整齐的作业,批阅时真

是赏心悦目。 ★★你活泼可爱,积极进取,学习上充满斗志,每大周都有自己奋发努力的目标,不懈的进取换来了你持久的进步。工作上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你的付出,赢得了同学们的交口称赞,愿你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坚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更愿你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是一个守纪、肯学、求上进的学生,为人谨慎,心性坦荡。沉稳深刻、思维严密是你的优点。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思想日臻成熟,心理趋于稳定。 ★★你很有上进心,能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各科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成绩比较优秀,自学能力较强。 ★★聪颖,沉稳,文静,坚强,秀气而文雅。你品行优良,待人诚恳,表里一致。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和认真。 ★★你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为人诚恳,思维敏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儒雅的你,上课总是全神贯注,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书写总是工工整整。 ★★经历艰苦的磨砺时不失奋斗的勇气,享受荣誉的赞美决时不沾沾自喜。你的行为表现是无可挑剔的,你学习的顽强毅力令我感动。 ★★老师一直为你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荣誉感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合集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合集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 0 10 篇 【实用】学生调查报告汇总 10 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 10 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调查报告篇 1 一、调查背景 在伟大的“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有着我们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息息相关,这就是“学子梦”。今之中华,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其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为国献力,是其成为此类人才的重要途径。下表是 20xx-20xx 年全国考研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二、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情况,以及了解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也为更多有志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真实地了解

应届毕业生考研的动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考研心态,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考研学习条件。因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考研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 三、调查对象、时间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XX 学院学生 (二)调查时间 20xx 年 5 月 16 日,17 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以及网络问卷为载体,以网络调查为主,书面问卷调查为辅。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2、资料查阅:通过图书馆,各考研机构以及网络获取可靠的资料。 四、调查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不同的年级调查显示,会考研与不会考研有明显的区别,考研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由结果可知,大三的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比其它年级的要高。这说明在大三同学对考研的意识比较强,比较突出。

创新热潮冷思考

创新热潮冷思考 袁吉文(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贵州省贵阳市,邮编550025)摘要组织热衷于创新,应考虑创新的约束因素,使创新真正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益。本文对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组织图书馆创新思考 To ponder soberly on innovating Yuan Jiwen(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ibrary) Abstract:A organization enjoy to innovate,it must consider restrain factor of innovating,this is bebeneficial of improving organization benefit.The paper explore some question about organize innovating. Keywords:Organization,Library, Innovate, Ponder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很多组织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创新对组织、国家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是组织、国家竞争力的凭借,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我国旗帜鲜明地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在创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各级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创新。然而创新不仅是一种热情的激发,当创新展现出其耀人光芒时,应保持一份冷静,一项创新要发挥作用,受很多因素制约,如果对这些制约因素没有清醒认识,盲目追求创新,则结果会适得其反。创新扎根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不是追求标新立异,凭空想象的否定一切。理性思考创新,评判一项创新的可行性,有助于我们少犯错误,保障组织的创新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思考一:创新应有限度。少投入、多产出、为组织争取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组织热衷创新的原动力,但创新不是越新越好,摒弃必要的制度监管。很多组织领导在探索创新时,往往只注重新,注重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轻视其必要的风险控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现在人性化管理被很多组织重视,通过降低时间、距离、私人携带物品范围、数量等限制条件,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开放性的办事、购物环境,于是政府机关行政中心、网上办公、超市等迅速发展,这确实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性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管理对象,提高对象对组织的好感度,增强组织吸引力,但同时使组织面临的危险增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关系,一味地强调人性化管理,而相应的控制措施跟不上,就会使组织得不偿失。比如网上办公,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现场和网络是两种不可复制的等同环境,一些审批只能现场办理,就不能简单地在网上予以解决。目前肆掠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贷款方在贷款时,降低贷款人的信用要求,使一些信用不佳的人也能贷到款,最终由于无力还款,形成坏账,当坏账规模扩大,便产生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再次说明,组织提供的服务、产品创新,必须有一定限度,不能盲目追求“效益”的提高,使组织面临的风险失控。 图书馆管理也是如此,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管理,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一直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图书馆现有技术、配套措施作为支撑。以让读者自由带包出入书库为例,由于目前的监管方式不能有效避免偷盗现象的出现,书中贴的磁条可以被读者撕毁,监视器一方面存在部份图书馆实践中无人负责的情况,另外也有图书馆面积大,不能有效监控每一个角落的弊端。就是大型书店、超市,也不会允许消费者不受拘束地出入。国际著名超市沃尔玛,在消费者入口处,也会要求顾客存包或将包放入超市提供的包内,尽管监管措施严密,也还是会出现超市商品被偷盗现象。当然,任何一个图书馆、大型书店、超市,让读者、消费者进入服务区,风险是肯定有的,关键是尽量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损失,而不是无限制地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加风险。

怎样在新浪上发新闻 新闻源发布渠道

怎样在新浪上发新闻新闻源发布渠道 怎么在新浪上发新闻? 方法1:如果是企业或者个人的宣传稿件,联系专业发布新闻的机构,例如往上推软文城; 方法2:如果是比较劲爆的新闻,例如人咬狗,而且把狗咬死了这类的新闻,可以打新闻爆料电话。 新闻源如何发布?新闻源发布渠道?其实,可以通过往上推软文城新闻发布系统,百度搜索往上推软文城在其官方网站找到在线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后,可要求工作人员为您发布,费用较低且新闻链接永久有效。 那么做网络营销必须要知道了解网络的特点和网络营销的形式。那目前网络营销又包括那几种形式呢?以下将做详细介绍: 网络营销目前总体分为15大形式:即搜索引擎营销、即时通讯营销、网络病毒式营销、BBS营销、网络博客营销、聊天群组营销、网络知识性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网络口碑营销、网络直复性营销、网络视频营销、网络图片营销、网络软文营销、RSS营销、SNS营销。 第一种形式: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目前最主要的网站推广营销手段之一,尤其基于自然搜索结果的搜索引擎推广,因为是免费的,因此受到众多中小网站的重视,搜索引擎营销方法也成为网络营销方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往上推软文城新闻发稿系统,百度搜索往上推软文城,在其官方网站找到在线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后,可要求工作人员为您发布,费用较低且新闻链接永久有效。 搜索引擎营销主要方法包括:竞价排名、分类目录登录、搜索引擎登录、付费搜索引擎广告、关键词广告、搜索引擎优化、地址栏搜索、网站链接策略等 第二种形式:即时通讯营销 即时通讯营销又叫IM营销,是企业通过即时工具IM帮助企业推广产品和品牌的一种手段,常用的主要有一种两种情况: 第一种,网络在线交流,中小企业建立了网店或者企业网站时一般会有即时通讯在线,这样潜在的客户如果对产品或者服务感兴趣自然会主动和在线的商家联系。 第二种,广告,中小企业可以通过IM营销通讯工具,发布一些产品信息、促销信息,或者可以通过图片发布一些网友喜闻乐见的表情,同时加上企业要宣传的标志。 第三种形式: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常用于进行网站推广、品牌推广等,病毒式营销利用的是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在互联网上,这种“口碑传播”更为方便,可以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因此病毒式营销成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因此几乎是不需要费用的网络营销手段。 可以通过往上推软文城新闻发稿系统,百度搜索往上推软文城,在其官方网站找到在线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后,可要求工作人员为您发布,费用较低且新闻链接永久有效。 病毒营销的巨大威力就像一颗小小的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一瞬间似乎只是激起了小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热文件与冷思考讲解

热文件与冷思考 原标题:“一号文”与“喜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现象 作者:一语成谶 来源:三农中国 来源日期:2005-2-1 本站发布时间:2005-2-1 9:49:59 阅读量:990次 又出“一号文”了,报章的宣传开始连篇累牍。十分认真地学习,却发现,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个“一号文”的政治导向色彩,要远大于其实际操作意义。不管别人怎样看,我忍不住要泼冷水了。 (一)警惕“一号文”形成“煮蛙效应” 切入正题前,先引一个讲烂了的故事。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被称为‘青蛙效应’。实验时,将一只青蛙从凉水中取出,猛地放进沸水锅里,生死关头,青蛙因突然受到‘热’的强烈刺激,会本能地从水中奋力跳出来,摆脱死神,安然逃生。 研究人员再将这只青蛙放进另一口装满冷水的锅内,在锅下慢慢烧火加温。就这样,冷水变成温水,青蛙竟毫无察觉地在锅内悠然自得地游弋。等到水温烫手,它无法再忍受,想跃出铁锅自救时,却无能为力,枉送了性命”。 2004年的“一号文”,有心人可能记忆犹新:最突出的是“一减三补一价格”政策。“一减”是指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特产税;“三补”是指对农民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一价格”是指国家要定粮食最低价格,保证粮价平稳。全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各方面的资金同比上年增加近300亿元,超过1500亿元,创历史新高。 面对2005年的“一号文”,我在字里行间搜寻,想找到如去年“一号文”一样的令人欢欣鼓舞的东西。结果,很令人失望。除了一些零碎的修修补补,“一号文”在三农问题解决上,并没有形成成形的系统的思路。这在具体措施上呈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似忙忙碌碌,却始终不见头绪。 当“一号文”成为政治做秀的时候,当为出“一号文”而编出个“一号文”的时候,当人们尤其是农民对一号文日趋麻木的时候,当中国农村社会对“一号文”进入“不应期”的时候,这是不是表明,各级政府对世界万象的熟视无睹?抑或自欺欺人?还是进一步证明,这是中国农民不可抗拒的宿命?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是不是中国农村社会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可依赖的缓冲底线,是不是中国农民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可转嫁风险与危机的“冤大头”?

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优质股--转载新浪博客

用最简单的方法找到优质股 【编者按】最近股市跌多涨少,面对这样的行情又该如何把握手中的股票呢?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提出牛市开始进入牛市第二期,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下,老曹提出优质股千万别减仓,你的股票中有没有他提到的优质股呢?在跌市中如何才能赚到钱这里一一为你解读。 曹仁超:牛市二期炒股不炒市优质股千万别减仓 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11月到2009年8月是牛市第一期,表现特征是“快上快落”。如果说从2010年7月2日开始牛市二期的话,那么其特征将是“慢上而不落”。他认为,未来全球资金将流向新兴市场股市,而非金市等低风险领域。 “持有的是优质股千万不可逢高减仓,小心卖掉后买不回来。” 牛市二期炒股不炒市 曹仁超指出,根据波浪理论,牛市一期调整阶段最大下调幅度应是前期升幅的61.8%。依此推算,上证指数应在2300点左右获得支持,此乃今年7月初他本人力排众议认为“短期见底信号已出现”的理由。今天看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牛市一期的调整阶段已经结束,这也是近日A股市场持续上升的理由。 牛市一期的时候,A股指数在投资者的恐慌中上升,因为当时经济情况仍在转坏中,只是股市抛售力量在减弱。例如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间,只有资深投资者在吸纳。到一般人因经济情况日渐好转而改为看好股市,并入市吸纳股票时,资深投资者便开始获利回吐,令股市出现下调,幅度达到前期升幅的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61.8%。具体下调幅度大小要视客观形势而定,事前并不能知道。股市出现下调,小投资者再次出现恐慌并加入抛售行列,例如2009年8月到2010年6月。但是到今年7月,资深投资者发现抛售力量再次减弱,便入市吸纳。牛市一期快上快落,假设从7月2日开始牛市二期,其特征则是慢上而不落,或下调幅度很少。 牛市二期的投资策略是选择性投资,即个别股份上涨或下跌,但整个大市是反复上升的。如吸纳的是优质股,应该持货不卖;如吸纳的是跑输大市的股票,便应该及时出售。牛市二期是炒股不炒市,如持有的是优质股千万不可逢高减仓,小心卖掉后买不回来。 资金将流入新兴市场股市 对于中国上调工人工资会否影响中国的竞争力的问题,曹仁超表示,中国劳动市场相信已进入刘易斯拐点(即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供应在减少中,30年改革开放政策令教育晋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摘要:“考研热”持续升温,甚至在各种媒体上“考研村”、“考研经济’’等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独特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简单的对社会中存在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和“考研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考研热;原因;社会问题 在当今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再考虑考研的事情了。据了解,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比2011年增加14.47万人,增幅9.6%,再创历史新高,然而2014年已经突破180万人。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4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短短30多年时间,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50余倍。自1992年以来,“考研热”持久不衰,影响面广,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现象。无论是报名人数的连年攀升,还是“考研辅导市场”的火爆,都无不让人感受到这股热浪的强大。如今“考研热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然而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考研动机功利化,备考过程应试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考研热”的原因探析 (一)国家对研究教育的重视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相应地扩大规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地必然结果。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专门人才,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国家推行研究生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的政策,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研究生免学费政策,但是高额奖助学金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个人为了提高竞争力 2003年8月20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为何要参加考研的调查,截至9月26日,共有11062名用户参加了投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人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有56.2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另有30.69%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素

大学生考研思考

大学生考研思考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 军中来。 标签:大学生;考研;考研热 0 引言 近几年,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求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考研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所有高校,“考研热”持续升温。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研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扩招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递增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 机遇和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 由此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现实,是一种需要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育现 象,也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考研热出现的原因 1.1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大学生考研的动机研究

基于考研视角的大学生成就动机分析研究 成就动机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上涨,“考研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考研的路途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这时,是否有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选择考研甚至考研成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个案调查法,试图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对大学生是否准备考研以及考研心态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探讨。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对大学生考研过程中的成就动机水平方面的研究不多,并且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因此,本研究在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同时,在分析研究结果的过程中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本研究通过成就动机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在考研这一行为过程中的心理调查结果,旨在得出大学生的考研心理特点,为其提出中肯的建议,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价值。 I

1引言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客观实际,运用成就动机的相关理论,以及回归分析法来对大学生考研这一行为进行调研分析,采用相关文献资料、电子资源和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展开本研究。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当个人追求进步时力求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二是当个体正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力求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和达到活动尽善尽美的结果的心理倾向。成就动机的概念最早是由默里(H.A.Murry,1938)于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下述行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他人。之后,阿特金森(Atkinson&Birch,1964)在默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成就动机理论做了进一步地深化和发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是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1。一般而言,任务难度越大,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强,所以P与I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即I=1-P。另外,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理论进行了心理行为上的区分: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一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即成就动机是由力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而形成的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力量,其成就动机的状况对于社会、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进一步深造的迫切愿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过去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了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现象对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要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考研自然成为大学生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这种“考研热”不断升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及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对考研动机的多方面了解有利于得到大学生考研动态的真实情况,这对于学校相关部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考研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态度都是具有重大的作用的。 近几十年,我国学者在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和成就动机相关理论这两个大方面 1在以上公式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 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2刘彦华,杜卉,朱丽娜.成就动机与大学生考研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科学, 2006,22( 3) : 89-91. 2

关于考研热的英语作文The Craze of Pursuing Graduate Studies(大学英语作文)

关于考研热的英语作文The Craze of Pursuing Graduate Studies 大学英语作文 The Craze of Pursuing Graduate Studies 考研热 Each year,million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it for qualifying examinations for graduate studies,primarily in Master’s programs. Students prepare for those examinations either through years of arduous self-education or by spending large sums of money attending local training schools. The publishing of examinations-related study materials and the training programs offered,both online and offline,have combined to form a sizable industry.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大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主要是攻读硕士学位课程。学生们要么通过数年艰辛的自学,要么通过花上不菲的一笔钱参加当地培训学校的课程,来准备这些资格考试。与考试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出版,以及网上和网下所提供的培训课程,一起构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产业。 An alarming fact about this craze is that most studen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