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文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文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文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文

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文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亟待解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特制定本行动纲要。一、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大数据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创新应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启动大数据相关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

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信息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我国的数据规模优势,实现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增强网络空间数据主权保护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三)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

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助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信用、财政、金融、税收、农业、统计、进出口、资源环境、产品质量、企业登记监管等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丰富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实现对经济运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提升宏观调控以及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管理效能,保障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

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共享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

1、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以及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丰富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服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

2、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

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国家统筹管理,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

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3、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国家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和健康、就业、社保、能源、信用、统计、质量、国土、农业、城乡建设、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大数据应用。加强军民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政府等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注重对现有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4、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数据体系,及时发布有关统计指标和数据,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

和融合利用,为政府开展金融、税收、审计、统计、农业、规划、消费、投资、进出口、城乡建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电力及产业运行、质量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5、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

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统一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预警企业不正当行为,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和技术反腐体系,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6、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

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用中国”网站,共享整合各地区、各领域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在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中,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简化办理程序。建立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形成网上审批大数据资源库,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统一受理、同步审查、信息共享、透明公开。鼓励政府部门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并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掌握企业需求,推动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在注册登记、市场准入等商事服务中提供更加便捷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密切跟踪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新设小微企业运行情况,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7、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

加强有关执法部门间的数据流通,在法律许可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的归集、发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对妥善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支持,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构建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8、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

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大数据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在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

就业、社会保障、质量安全、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城乡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

1、发展工业大数据

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维(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2、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

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充分发掘数据资源支撑创新的潜力,带动技术研发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

业创新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

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提升预测预警能力。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加快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加大示范力度,提升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能力和水平。

4、发展万众创新大数据

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大数据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驱动型的科研创新模式,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推动万众创新、开放创新和联动创新。

5、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大数据计算系统与分析理论、大数据驱动的颠覆性应用模型探索等重大基础研究进行前瞻布局,开展数据科学研究,引导和鼓励在大数据理论、方法及关键应用技术等方面展开探索。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放创新模式,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支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6、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

围绕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等环节,支持大型通用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发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软件产品和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发展,带动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技术核心基础产品发展,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7、完善大数据产业链

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鼓励企业根据数据资源基础和业务特色,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等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

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加强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建设,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组建大数据开源社区和产业联盟,促进协同创新,加快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大数据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加速大数据应用普及。

(三)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

1、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

全技术研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切实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做好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妥善处理发展创新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审慎监管,保护创新,探索完善安全保密管理规范措施,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2、强化安全支撑

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信息汇聚共享和关联分析平台,促进网络安全

相关数据融合和资源合理分配,提升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深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和安全事件识别能力。开展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四、政策机制

(一)完善组织实施机制

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大数据重大问题研究,加快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强化国家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大数据与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相关政策、规划的协同。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引导地方各级政府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科学谋划,将大数据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区域特色和分工,抓好措施落实,实现科学有序发展。设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大数据发展应用及相关工程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落实本行动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共同推动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大数据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加快法规制度建设

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研究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制度,实现对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的规范管理,促进政府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程度开放,明确政府统筹利用市场主体大数据的权限及范围。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共享复用制度。研究推动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界定个人信息采集应用的范围和方式,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关键行业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保障网络数据安全。研究推动数据资源权益相关立法工作。

(三)健全市场发展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规范交易行为。

(四)建立标准规范体系

推进大数据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数据采集、政府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建立大数据市场交易标准体系。开展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培育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强化中央财政资金引导,集中力量支持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推动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示范工程。完善政府采购大数据服务的配套政策,加大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发大数据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努力为企业重组并购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大数据产业,鼓励设立一批投资于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等大数据专业人才。鼓励采取跨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跨

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大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

(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大数据相关技术发展。结合大数据应用创新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配套措施,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引导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加强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和产品。

(完整版)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企业制定了“科技成果效益提成奖励办法”,但在科技成果效益评估计算方面目前尚没有现成的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力图从解决单项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问题入手,研究出一套规范的、可以实施操作的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 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Abstract Confronting the gradual furiou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severe external environment, *** set down the “Award Measure of Economic Resul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For at present there isn’t ready-made evaluating model and calculating method to calculat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economic result, there is great difficulty in practical evaluating work.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solving the problem of evaluating index and calculating method for direct economic result of individual appl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intended to give a set of normative method for evaluating economic result of petroleum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nt which can be used in practical operation. … Key words:word1;word2;word3;word4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5年版) 2015年12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1) (一)指导思想 (1) (二)基本原则 (1) (三)建设目标 (2) 二、建设思路 (4)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11)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 三、建设内容 (15) (一)基础共性标准 (15) (二)关键技术标准 (18) (三)重点行业标准 (28) 四、组织实施 (30)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智能制造、标准先行”,为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 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领域,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术标准及10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 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建立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科技成果评价材料编制提纲技术开发类

科技成果评价材料编制提纲(技术开发类) 一、科技成果工作报告 (针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六项评价指标,对整个评价项目技术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简介叙述,每一项都控制在1自然段之内,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1. 项目简介 (简明扼要地概述项目的基本情况。) 1.1 来源项目 (项目名称、立项日期、结题日期、项目说明等) 1.2 成果基本信息 成果交付物类别:硬件/软件/工艺/方法/商业模式/生物品种 研究形式:独立研究/同行业机构合作/产学研/其他 技术领域: 应用领域: 2. 技术创新程度 (简述在技术开发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技术突破、掌握核心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的程度,阐明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的比重,是完全自主创新,还是多项技术自主创新,还是单项技术有创新。) 3. 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 (简述成果与同类技术比较,其技术指标如:性能、工艺参数等;经济指标如:性价比、成本、规模等所处的位置,应突出与同类技术的对比;对于生物品种,应突出与同类型品种指标的对比) 4. 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 (简述成果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范围、项目规模及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阐明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5. 技术重现性和成熟度 (简述项目技术稳定性、可靠性等,阐明已形成生产能力或达到推广应用的程度;生物品种应简述品种的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等。) 6. 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简述成果技术水平提高的幅度,阐明成果推动行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及所发挥的作用。) 7. 经济及社会效益 7.1 经济效益 已经发生的效益:在该时间点之前为了研发该成果所投入的各类经费和已经取得的收益。 预期发生的效益:针对尚需完善的技术,再投入经费预期发生的金额、时间,预期可以取得的收益等。

科学发展需要科学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需要科学评价体系 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以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第一可比性。一方面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考虑时间上的可比性;另一方面我们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比较指标体系设置要具有空间上的可比性。 第二全面性。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因此科学发展是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既重经济学指标更重社会学指标。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全面性原则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第三系统性。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这些评价指标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

机整体。有的指标之间有横向联系反映不同侧面的相互制约关系;有的指标之间有纵向关系反映不同层次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同层次指标之间要尽可能界限分明。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上述原则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文明、二个创新、一个和谐”这八个方面:第一物质文明子系统。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益、收入分配和经济能力等方面。指标有:gdp增长率、人均gdp、农民收入增长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业产值比重、单位gdp物耗率、单位gdp综合能耗、资本产出率、价格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外贸依存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农业投资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区差异系数、国际竞争力。 第二政治文明子系统。包括法制建设、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国民参政议政、国民对政府的满意等方面。指标有:公务员占人口比率、公务员工资占财政收入比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率、重大事项社会听政率、决策失误率、冤假错案率、国民对政府的满意度等。 第三精神文明子系统。包括民族凝聚力、社会诚信度、家庭和谐度、国民娱乐休闲时间、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稳定等方面。指标有:全社会合约履约率、离婚率、国民休闲娱乐支出增长率、国民休闲娱乐时间比率、犯罪率、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31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1-02  关键词:摘 要:1 宁夏科技成果评价的现状 科技成果的评价有多种形式,从评价的客体上来分有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方式。直接的成果评价以科研项目的验收、成果鉴定、成果奖励为主,而技术职称、各类人才工程的入选等科研荣誉是科技成果评价的间接表现形式。 宁夏的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自治区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成果的登记、成果鉴定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自治区人事厅负责科技人员技术职称的评定以及国家和自治区各种人才工程项目的评选工作。自治区各个科研机构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各自的成果评价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成果奖励办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本单位科技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果评价的方式向多样化发展。近5年来宁夏每年成果验收的数量不断上升,成果鉴定的数量没有明显地增长,鉴定成果每年保持在200项左右,成果鉴定的级别多以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为主。成果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科技人员的重视。 在评价时,成果来源、项目级别以及经费的多寡成了推断科技成果的主要水准,那些未受到资助的成果在评价中遭到歧视。于是,形成了评价中“马太效应”的怪圈,多年来,很多荣誉的光环都集中于自治区科技界一些有影响的专家身上,大家轮流坐庄,鲜有新人脱颖而出。 2.3评价活动重操作轻学术 高级技术职称的获得是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之一。级别越高的职称完成的科研成果的数量越多,对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具体的表现为发表在核心刊物(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上的论文数量要增加。就操作的角度而言,这种办法确实方便效率高。但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简单地划线是不公平的,从效果来看,作用更是消极的。把代表学科最高水平的刊物和一些非主流的刊物划分在同一级别标准上,虽都为核心,但是不同刊物学术影响力的差别是很大的。 2.4评价过程重数量轻质量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分析 陈晓芳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成果评价这一制度“指挥棒”,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引导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是西部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宁夏科技成果评价存在评价部门多、不同部门评价标准和程序不一的问题,以及评价制度重管轻理、重操作轻学术、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结果等共性问题,应采取加强统筹、信息公开、异地评审等措施改善评价环境,形成制度保障,做到科学合理评价。 科技成果 评价体系

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申报指南

附件1 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 (一)实施内容 1、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 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包括:标准体系试验验证;术语和定义;语义化描述和数据字典;参考模型;集成与互联互通;功能安全和工业信息安全要求和评估;人机交互与协同安全;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成熟度模型;智能工厂(车间)通用技术要求;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物联网技术要求;系统能效评估方法;工业云服务模型、工业大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架构,搭建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体系。 2、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 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包括:重点行业的智能工厂(车间)参考模型;通用技术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试验大纲);评价标准及方法;工艺参考模型;一致性和互操作要求;工业安全要求和评估方法;搭建关键标准试验验证体系。

(二)考核指标 1、技术规范或标准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 2、建成部件和系统级试验验证测试体系; 3、在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中的应用。 二、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 1、实施内容 重点支持智能制造新模式中智能工厂发展的集成应用,支持智能光电传感器、智能感应式传感器、智能环境检测传感器以及数控加工装备与机器人大规模协同安全可控应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要求。 2、考核指标 1)综合指标: 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10%以上。 移动终端智能制造新模式: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 2)技术指标: 传感器智能制造新模式:

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材料编制提纲(试行)

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材料编制提纲(试行)一、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报告 (针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六项评价指标,对整个评价项目技术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简介叙述,每一项都控制在1自然段之内,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1. 项目简介 (简明扼要地概述项目的基本情况。) 1.1 来源项目 (项目名称、立项日期、结题日期、项目说明等) 1.2 成果基本信息 成果交付物类别:硬件/软件/工艺/方法/商业模式 研究形式:独立研究/同行业机构合作/产学研/其他 技术领域: 应用领域: 2. 技术创新程度 (简述在技术开发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技术突破、掌握核心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的程度,阐明自主创新技术在总体技术中的比重,是完全自主创新,还是多项技术自主创新,还是单项技术有创新。) 3. 技术指标的先进程度 (简述成果与同类技术比较,其技术指标如:性能、工艺参数等;经济指标如:性价比、成本、规模等所处的位置,应突出与同类技术的对比。)

4. 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 (简述成果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范围、项目规模及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阐明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5. 技术重现性和成熟度 (简述项目技术稳定性、可靠性等,阐明已形成生产能力或达到推广应用的程度。) 6. 对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简述成果技术水平提高的幅度,阐明成果推动行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及所发挥的作用。) 7. 经济及社会效益 7.1 经济效益 已经发生的效益:在该时间点之前为了研发该成果所投入的各类经费和已经取得的收益。 预期发生的效益:针对尚需完善的技术,再投入经费预期发生的金额、时间,预期可以取得的收益等。 7.2 社会效益 (成果所取得的奖项、专利证书等,以及成果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保护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保障国家和社会安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8. 存在的问题 (简述成果在研究阶段、推广阶段所遇到的技术、资金等问题,以及所需的政策或资金支持。)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五次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附件1: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五次评估指标体系及说明 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点 权重(%) 公益类企业类 工程化研发方向与条件工程化研发方向工程化研发方向的合理性。 5 5 工程化研发条件 工程化人才队伍的水平与结构的 合理性;工程化设施设备的先进 性、完备性;工程化研发经费的 保障性。 15 15 工程化研发任务与成果工程化在研任务 水平 工程化在研任务的先进性、创新 性。 10 10 代表性成果水平 代表性成果的先进性、创新性、 成熟性,竞争力。 25 25 行业影响与贡献行业地位与作用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核心技术、 主导产品应用推广情况与效益; 行业技术进步带动作用。 10 20 开放交流与服务 资源开放共享成效;产学研交流 与合作机制;行业技术服务成效。 20 10 运营管理能 力内部建设与效果 依托单位支持保障情况;机构、 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的成效。 6 4

运营效益 资产配置与收入情况,经济良性 循环能力。 4 6 发展前景解决发展问题措施的针对性、可 行性;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保障 措施的有效性。 5 5

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一、工程化研发方向与条件 (一)工程化研发方向 工程中心研发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符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针对行业关键、共性和基础性技术,持续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发工作。 (二)工程化研发条件 中心主任是本领域知名的技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与经营能力,有充分的时间投入中心领导工作,在运行与管理重大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技术带头人和骨干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强,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团队人员素质高,专业配套,研发、管理、营销等业务结构合理。 设备条件处于本领域领先水平,关键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与工程化研发需要相适应的、完备的中试实验设施和基地,运转高效。 研发经费规模和人均水平处于本领域研发机构的前列,根据需要,持续增加研发设备、基地建设的投入。 二、工程化研发任务与成果 (一)工程化在研任务水平 在行业关键、共性和基础性技术上承担了重大工程化研发任务,研发工作的先进性、创新性处于同类研发的前列。 (二)代表性成果水平 代表性成果针对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在工程

2018年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8年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 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落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5年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按照标准体系动态更新机制,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立足国内需求,兼顾国际体系,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等三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中提出的“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原则,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全面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面推广。同时,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开展标准互认,共同推进国际标准制定。

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模板】

XX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聚集制造业关键核心环节,分类、分步推进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同时为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奠定基础。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等率、节能减排率、生产安全率为主攻方向,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做好推荐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条件准备。结合试点示范项目认真总结经验、加强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提升我省关键智能部件、装备和系统自主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提高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制定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我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总结以往试点示范开展情况,制定实施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的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指标体系。 (二)组织实施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流程型制造行业试点示范项目

以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型制造领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实时在线优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2.离散型制造行业试点示范项目 在机械、汽车、船舶、家电、电子信息等离散型制造领域,组织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装备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工艺流程改造、生产与管理数据互联共享。 3.智能制造装备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推进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机器人以及高精密数控机床及系统、工作母机等智能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装备和系统的自感知、自适应、自诊断能力的大幅提升,实现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 4.智能产品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智能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产品、智能家居产品、智能交通电子信息产品、智能医疗设备、智能轻工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智能产品生产制造和服务试点示范,强化产品网络化特征、功能可扩展性和人机交互能力,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软件系统的自主化率。 5.智能服务和管理试点示范项目 开展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大数据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制造业服务化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产品运行与应用状

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精编WORD版

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DB 青岛市服务业标准规范 DB 3702/ FW KJ 003—2017 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ndard assessment 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青岛市科技局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2) 4.1 目的性原则 (2) 4.2 科学性原则 (2) 4.3 现实的可能性原则 (3) 5 评价方法 (3) 5.1 评价指标 (3) 5.2 工作分解结构 (3) 5.3 技术成熟度评价 (3) 5.4 技术创新度评价 (3) 5.5 技术先进度评价 (3) 5.6 效益分析 (3) 5.7 项目团队评价 (3)

6 评价程序 (3) 6.1 总则 (4) 6.2 确定评价时间 (4) 6.3 确定评价目的 (4) 6.4 确定评价步骤 (4) 6.5 确定科技评估师 (4) 6.6 确定咨询专家 (4) 6.7 评价原始材料采集 (4) 6.8 工作分解结构分解 (5) 6.9 编制评价报告 (5) 6.10 行业审核和备案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技术成熟度等级表 (6) 附录B(规范性附录)技术创新度等级表 (7) 附录C(规范性附录)应用研究类技术先进度等级表 (8) 附录D(规范性附录)技术成熟度评价表 (9) 附录E(规范性附录)技术创新度评价表 (10) 附录F(规范性附录)技术先进度评价表 (11) 附录G(规范性附录)青岛市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服务流程 (12)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近;天津、山东、吉林、陕西得分相近;湖北、湖南得分相近,这!!个地区都属于科技产业化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是属于科技产业化环境较好的地区;黑龙江、河南、重庆、四川、河北、福建、云南属于科技产业化环境一般的地区;广西、山西、甘肃、安徽、内蒙、江西、贵州属于科技产业化环境较差的地区;新疆、海南、青海、西藏、宁夏属于科技产业化环境很差的地区。 由此可见,科技产业化环境好和较好的地区集中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科技产业化环境不好和较差的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充分证明了科技与经济是互动发展的。在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重视科技的作用,为科技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各地区的科技产业化环境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的地区共有!!个,约占全国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科技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各个地区、各个经济领域和部门的均衡发展。区域差异将会影响科技产业化这个大系统的运行,削弱政策的效力。必须努力消除科技产业化环境在地区上的差异,才能实现全国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黄海,罗友丰,陈志英等#)*))!&#&+,-./01,23统计分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56#!! (责任编辑殷得民) 摘要: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规律、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九大工业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754!#% 文献标识码:8 文章编号:!&&%9&%(!$%&&4’&:9&&4!9&4 一、科技成果转化及其效果的内涵 目前"我国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提法很多"如技术扩散、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应用推广等。这些提法的侧重点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所称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质性商品的全过程,是一种带有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有其特定的性质和规律。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由政府部门、科研部门、生产部门、技术市场诸方面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成果转化的社会过程,实质上是科技与经济系统投入要素相互作用和有效配置的过程,由于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不同的经济体制必然形成不同的成果转化机制。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石善冲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收稿日期:%&&49&49&4 作者简介:石善冲,男,博士,副教授。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理论与方法

XX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模板】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市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我办制定了《**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 **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6月15日附: **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绿色智能制造体系,促进工业绿色化发展和智能化转型,根据《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评价办法。 第二条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绿色制造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辅助,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科学衡量工业绿色化发展、智能化转型各层面要求,以评促建,夯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基础支撑。 第三条 **市绿色智能制造评价工作每年评价一次,评价对象为**市所有区、县。

第四条 本评价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理念和引导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市绿色智能制造区域集中、综合评价。 第二章 评价内容 第五条 湖州绿色智能制造评价指标设定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制造智能化水平、绿色智造工作机制、绿色智造发展潜力4个方面,权重设置分别为45、25、20、10,二级指标分别设置相应子权重(具体见附件1),权重之和为100。 第六条 评价方法 (一)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审核后,对不同的指标数据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一般量化指标。一般量化指标数据处理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取指标数据与该指标下各区域的最小值之差,以及该指标下各区域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再将两者进行相除,即得到标准化无量纲数据,使其能够进行相加计算。具体处理公式如下: X(i ,j)=[x (i ,j )-x min (i )]/[x max (i )-x min (i )]。 公式中,x (i ,j )表示j 区域第i 个指标在评价年度内的指标值,i=l ,2,? ,24,j=l ,2,3,4,5,X(i ,j)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据,x max (i )、x min (i )分别是在评价区域中第i 个指标在评价年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广东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试行)(1)

广东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6号),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一般分为理论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 第三条科技成果评价是指通过鉴定、评审、评估、验收、专利授权、行业审定等方法,对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确认、评定的行为。 第四条科技成果评价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和应用前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条科技成果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评价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水平,更要评价其实用价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六条省科技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省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各地市科技行政部门和省直各行业科技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管理、监督本地区和本行业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第二章评价范围 第七条凡在广东省辖区内的单位或个人研究开发,或属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完成人与省外合作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均可按本办法组织进行评价。 第八条理论研究成果是指发现并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论文和专著。申请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应有新发现,并为同行所公认。 第九条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有关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科技立法以及管理科学与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软科学研究报告和著作等。申请评价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部门、地区的决策和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第十条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可用于生产或指导生产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独立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方法、新品种、新资源及其它应用技术。申请评价的应用技术成果应得到市场承认,取得经济或社会效益。 第十一条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环境、生态、资源造成危害的科技成果不得组织评价。 第三章评价方法 第十二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等形式,引起同行的关注、引用和评论,并由所在单位学术机构出具证明材料。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更主要表现为对实际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5年版) 2015年12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1) (一)指导思想 (1) (二)基本原则 (1) (三)建设目标 (2) 二、建设思路 (4)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 (11)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3) 三、建设内容 (15) (一)基础共性标准 (15) (二)关键技术标准 (18) (三)重点行业标准 (28) 四、组织实施 (30)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智能制造、标准先行”,为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 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领域,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术标准及10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建立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施策。统筹标准资源,优化标准结构,系统梳理国内智能制造相关标准,以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说明表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说明表

天津市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一、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国科发基字[2003]038号)为依据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科技成果的重要保证,是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时,按照科学、完整、简便的评价指标,进行公正、准确、客观的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科学,突出不同类别科技成果的特点,用词准确,言简意赅,易于操作。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部分,一是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二、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是指运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取得新技术、新产品,并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成果。该类指标体系包括8项具体指标和1项综合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评价程度及说明 名称 涵义 一、科学价值和意义 是指成果所包含的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及影 响程度。 1.重大 对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由此产生新兴行业。 2.重要 对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填补国内空白。 3.比较重要 对国内同行业的科技进步产生较大影响。 4.一般 对本地区的科技进步有一定影响。 二、研究开发内容 是指成果在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阶段,包括基础研 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试验室阶段、 1.完整 具备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 2.比较完整 具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环节。 3.不全面 仅具备应用研究内容,不具备基础性研 4.不充分 应用研究各环节不完整。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18年版) 2018年7月

目录 前言 (1) 一、总体要求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基本原则 (2) (三)建设目标 (3) 二、建设思路 (4)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4)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 (8)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9) 三、建设内容 (11) (一)基础共性标准 (11) (二)关键技术标准 (14) (三)行业应用标准 (30) 四、组织实施 (32)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及示例解析 附件3: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 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落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5年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按照标准体系动态更新机制,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立足国内需求,兼顾国际体系,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等三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中提出的“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原则,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全面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面推广。同时,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稿

附件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修订稿)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能力,引导其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制定《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修订稿)》,作为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 一、技术转移及技术转移机构 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机构,是指为实现和加速这一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但单纯提供信息、法律、咨询、金融等服务的除外。 二、制定原则 1.引导性原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应有利于技术转移机构完善管理机制、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

务能力、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引导和带动技术转移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构建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2.科学性原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实际情况,指标全面、权重合理、范围明确,既能系统地、科学地反映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运营状况,又能促进其自身发展。 3.可操作性原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指标清晰,操作简单,计算方法科学简便。 4.适用性原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在对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和技术转移机构的调查基础上采集而成,应普遍适用于各类技术转移机构。 三、数据采集 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数据主要通过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上报的统计报表、财务报表以及相关活动讯息、机构简报、年度工作总结等获取,规范管理、社会信誉等定性指标需上报相关支撑材料。 四、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1.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委托专业评价机构或组织专家小组定期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进行评价。

2015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公示解析

2015智能制造专项项目公示 日前,工信部网站公示了94个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申报单位涉及十几家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 实际上,在3月初,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提出2015年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扩大范围,在全国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试点示范的目的是使智能制造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成形,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通知》明确了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试点,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试点,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委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试点,以物流信息化、能源管理智慧化为代表的智能化管理试点,以在线检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等6大试点推进专项行动,基本涵盖我国工业制造各大传统和优势行业,揭开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篇章。 以下为本次公示的具体项目名称及申报单位: 序号 申报单位名称 项目名称 1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智能制造测控装备语义化描述和数据字典标准研究与验证平台建设 2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数字化车间集成与互联互通标准研究和验证平台建设 3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工业控制网络标准研究和验证平台建设 4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功能安全和工业信息安全标准研究和验证平台建设5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数字化车间术语及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6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智能化产品术语及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7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智能制造系统能效评估标准研究和验证平台建设 8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工业大数据服务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 9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工业物联网技术要求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 10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工业互联网架构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 11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工业云服务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