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1期)(解析版)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1期)(解析版)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22·山西·中考真题)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

1.

考查断句。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

考查筛选信息。“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睛】

参考译文:

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的知识,却不知道通过这一点来推想其他的方面,这样的学生也就可以不必再教他了。”孔子难道敢于专爱他的道理,就在天下的学生面前摆架子,不愿他们早一点儿觉悟吗?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不专注又不牢固,那么知识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口、耳而已。而我所要教的并不只是要求他们会说、会听啊。

(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

(2)是( )

(3)之(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答案】3.拿这样的

4.(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2)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

5.(1)学习贵在坚持,(2)学习没有开始(起步)早晚。

【解析】

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句意为: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执:拿;

(2)“如是者十四年”句意为: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是:这样;

(3)“接引穷乡晚学之士”句意为: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之:的。

4.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谪:被贬谪。横浦:地名,寓:寄宿。

(2)重点词语:始:才。为……所:被。许:赞许。

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杨龟山“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和张无垢“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和“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可知学习应勤奋并且坚持(或学习贵在坚持);根据“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和“朱文公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可知,学习起步没有早晚之别。【点睛】

参考译文

胡澹庵拜见杨龟山,龟山举起两肘给胡澹庵看,说道:“我的两肘三十年不离桌案,然后才在学业上有所精进。”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在他的寝室里有一扇小窗,每天天刚亮,他就拿着书站在窗下,就着亮光学习,像这样做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京城就职后,窗下的石板上,双脚鞋印的痕迹隐约可见,到现在还留存着。前辈们做学问,就勤恳刻苦到这样的程度。然而,龟山勤学是年少时的事,而无垢是年长之后,更加艰难罢了。

高适五十岁时才开始作诗,被杜甫推崇。苏洵三十岁才开始读书,被欧阳修赞许。功夫到了就会有提高,至于力到,则因人而异了,没有学习早晚的区别。有才学的人也是这样,苏东坡说:“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熹常常借用这句话作为谈论的话题,鼓励贫穷的学习起步晚的读书人。

(2022·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

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6.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7.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8.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9.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答案】6.C

7.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8.“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9.潭周围环境到桃林村环翠亭明教院

【解析】

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8.

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

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

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9.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

(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

(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

(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10.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11.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句:______________;批注:______________。

13.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答案】10.B

11.不也很快乐吗?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12.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13.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

10.

考查字音字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

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o,意为:美好;

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o,意为:爱好;

故选B。

11.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

12.

考查诗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3.

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集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高学教育。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瞬儿,郑板桥之子。

1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16.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17.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4.D

15.(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2)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16.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任举三点即可)

17.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解析】

14.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B.相同,都是增添的意思;

C.相同,都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

D.不同,如果/好像;

故选D。

15.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见,看见、看到;之,的;宜,应该、应当。

(2)徒,徒劳;益,好处。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即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由甲文“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可知,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

由甲文“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由乙文“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可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

由乙文“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可知,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1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宜”为应当的意思,由甲文“宜加以看书功夫”“皆宜涉猎”“宜随手摘录”,乙文“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可知,多处使用表达了郑板桥对于孩子的要求严格、真挚的教导以及对于儿子的关爱,希望他可以严于律己,认真学习,同时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期冀。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如果确实立志勤读,自然能够循序渐进,只是如果仅仅读时下流行的文体,不能增添什么益处,应当提升自己看书的功夫,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只是需要看全其中的一种,再更换其他的种类,切不可东抓西拉,随意翻看白白浪费时光,没有任何收获,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如果能够分门别类积累成厚重的册子,那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作为材料,收获无穷啊!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2022·新疆·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躬:鞠躬

B.当奖.率三军奖:鼓励

C.至于斟酌损益.益:增加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0.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寓情于事,追述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B.诸葛亮上表的用语极为得体,语言率真质朴,情感恳切忠贞,令人感动,时时不忘先帝,处处为后主着想,既不失臣子的身份,也符合长辈的口吻。

C.“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抒发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

D.这篇表文被视为表的代表作,受到高度赞扬。其高明之处在于用先帝的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矜自持、自我否定。

【乙】

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2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B.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C.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D.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2.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8.B

19.(1)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那以来二十一年了。

(2)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20.D

21.C

22.①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②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

③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解析】

18.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A.句意: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

C.句意: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益:好处;

D.句意: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慢:怠慢;

故选B。

19.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受任,接受任命;于,在;际,时;奉命,奉行使命;尔来,从那时以来;有,又。

(2)临,面对;涕零,流泪;言,说。

2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句子可知,诸葛亮是在轻描淡写的文字中流露出自我肯定,并非选项所说“自我否定”。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停顿划分辨析。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臣”作“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的主语,“继之以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应独立断开。故断句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故选C。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由甲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可知,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由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乙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可知,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仍一如既往,可见其忠心耿耿;从平定南方后,意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中,看到他既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可见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向后主请求“讨贼兴复之效”时,可见其忠贞死节之心;向后主“进尽忠言”时,作为人臣下属的殷殷之心。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乙】先主刘备病重,传命召见诸葛亮,将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事。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样侍奉他。”

(2022·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种树( )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D.以为休息之.所

2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亭以雨名,志喜也。

26.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案】

23.这在……之前修建水,水流

24.B

2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26.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解析】

2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1)句意为:这(他)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是,这。(2)句意为: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在……之前。

(3)句意为:开始修建官邸。治,修建。

(4)句意为: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流,水,水流。

24.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

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为:助词,的。

A.助词,的。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B。

25.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为:

(1)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2)以,用;名,命名;喜,喜庆,值得欢喜。

2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做官之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认为应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去乐,所以他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

根据【乙】文“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林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忧愁,后来终于天降大雨,百姓和乐,苏轼在修建亭子时也不忘百姓,可见苏轼是关心百姓疾苦,处处思虑百姓的,表现苏轼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下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2022·安徽·中考真题)

【甲】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 【2023年天津】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 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 2.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先帝知臣谨慎 D.恐托付不

效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023年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九年级上 册 一、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②,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③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④洛阳,树园圃,为逸老⑤地。仲淹曰:“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患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二,有删减)注:①矫厉:振奋。②重肉:两种以上的肉。③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开创。④治第:建府宅。⑤逸老:安享晚年。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若春和景明./晦明.变化者B.此乐何极./初极.狭,才通人 C.把酒临.风/临.表涕零D.不患.退而无居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第1期)(解析版)

专题07文言文阅读 (2022·山西·中考真题) 王某曰: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①不发,举一隅②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夫孔子岂敢爱其道,骜③天下之学者,而不使其蚤④有知乎!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注释]①悱:想说而说不出来。②隅:角落。③骜:通“傲”,傲慢。④蚤:通“早”。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学习的时候专注,获取的知识牢固,是学习的理想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只有问得恳切,思考得深入,才能做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解析】 1. 考查断句。句意为: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与“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在语义上构成了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而”是表转折的连词,字前应断开。故断句为: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 2. 考查筛选信息。“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意为: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由此可知,只有问得恳切,思考的深入,才能到学习上的“专”与“固”。 【点睛】 参考译文:

王某人说:古代的学者,学生们虽然用嘴来提问,但他的传授却是通过心进行的;学生们虽然用耳朵来聆听,但他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一定要通过意会的办法。所以说,作为老师要不厌烦,学生们才能有所收获。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却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的知识,却不知道通过这一点来推想其他的方面,这样的学生也就可以不必再教他了。”孔子难道敢于专爱他的道理,就在天下的学生面前摆架子,不愿他们早一点儿觉悟吗?我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因为他们问得不恳切,听得就不专注,他们思考得不深入,得到的知识也就不牢固,不专注又不牢固,那么知识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口、耳而已。而我所要教的并不只是要求他们会说、会听啊。 (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泊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述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附”,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执( ) (2)是( ) (3)之(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2)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答案】3.拿这样的 4.(1)张无垢被贬谪到横浦,寄宿在城西的宝界寺。

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广元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 四川省广元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5.(19分)“典"亮光明,汲取力量。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ā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 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 [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 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 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___ 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

2022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 1.【2022年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其人嗫嚅而退。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注】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④赀(zī)郎:官名,因捐资而得。⑤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⑥门闾湫(jiǎo)隘:家门低下狭小。⑦舆盖:车上用以遮阳避雨的伞形篷子。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汝可归告汝主归:__________ ②有赀郎昏夜叩门叩: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原文分析,刘统勋具有哪些可贵品质。 2.【2022年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之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专题07: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江苏专用)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一)(2022·江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 B.恨不得死所(遗憾) C.次顺义(编次)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 2.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B.何陋之有 C.已而之细柳军 D.益慕圣贤之道 3.翻译下列句子。 (1)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2)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4.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一):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一):文言文阅读附参考答案 2023湖北省宜昌市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20分) 【甲诗】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①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A)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B)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 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啜()逝()故()乃()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 处。(2分) 8.【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分)

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11.【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 12.【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1分) 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分) 14.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往来翕忽。(2分) 一、观湖中之鱼明世间至理(20分) 6.(4分)啜:饮,喝;逝:游开,游走,离去;故:先前,原来;乃:于是,就,便 7.(2分)A.之 B.其 C.以 D.而 8.(2分)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 9.(2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1分) 10.(3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正确、通畅得1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11.(2分)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12.(1分)名利 13.(2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 14.(2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2023湖南株洲市(一)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七 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专题七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 【2022年安徽中考】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转转不已.已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固_____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塞_____ (4)人力不能去.去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水遂横流为害。 3.【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2021年安徽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峡中平如油查”。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濒堆。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②峙:裂缝。③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______________ (2)不以疾.也疾:____________ (3)发.大溪口发:_____________ (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___________ ;等到夏秋水涨时,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0年安徽中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河北省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1-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衙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⑪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⑫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⑬,更不复顾惜。居⑭身之道,亦犹是耳。傥⑮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⑪历:经过。⑫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⑬沾濡:浸湿。⑭居:守持。⑮傥:倘若,假如。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惟啖荠日:___________ (2)余谒.公私第谒:___________ (3)更不复.顾惜复:___________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10. [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11. [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答案】 8. (1)每天(2)拜访(3)再 9. (1)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的最高峰。(2)守持住身心的道理方法,也还是这样罢了。 10. 示例:因为蔡元定“于书无不读”,学识渊博,其学识不亚于朱熹,因此朱熹说蔡元定为“吾老友”。(意对即可)。 11. 以事喻理(类比的方法),从身边小事谈及,更易被“我”接受。 【解析】

2022年四川各地语文中考真题(成都广元南充德阳广元等)分项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专题07 古诗词鉴赏 (2022·四川成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答案】1.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2.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 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 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的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 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礓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为的人。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⑤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街。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灾。④砾:小石,碎石。⑤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悉:(2)舍:(3)过: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2)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毗引裾① 帝②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卒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③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 (注)①辛毗:字佐治。裾:衣服的前后襟。②帝:魏文帝曹丕。③厕:安置。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实(_____)(2)俱(_____)(3)诚(_____)

07《杞人忧天》(解析版)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真题汇编

07《杞人忧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0·广东潮州·七年级期末)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因往晓.之:______(2)若.屈伸呼吸:______(3)其人舍.然大喜: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句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因而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 B.“晓之者”由表及里劝说杞人,化积极心态为消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 C.“晓之者”虽然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不是很科学,但他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D.文章结尾可见两人的忧愁都得到解决。 【答案】 1.(1)告知、开导(2)你(3)同“释”,解除、消除 2.(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2)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3.B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因往晓之”的句意是:于是就去开导他。晓:开导。 (2)“若屈伸呼吸”的句意是: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代词,你。 (3)“其人舍然大喜”的句意是: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重点词有:积气:积存的气体;耳:罢了;亡:通“无”,没有。 (2)句中重点词有:终日:整天;行:行走;止:停止;奈何:怎么;忧:担心,担忧。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B.从文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经过“晓之者”由表及里劝说,杞人“舍然大喜”可知,选项“化积极心态为消极心态”表述不正确,应该是“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故选B。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二、对比阅读 (2021·四川青神·七年级期末)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杞人忧天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2021福建中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等,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①盐府如故。时南方诸郡不宾②,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疡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节选自《三国志》)[注]①领: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②宾:顺服,归顺。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简:________ (2)不宜.以一国之望宜:________ (3)会.连卒会:________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B.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C.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D.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3分)

(2)利入甚多,有裨国用。(3分) 8.诸君亮为什么要亲自征讨南方诸郡?之后,南征行动为什么“停留者久之”?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答案】 (二)(16分) 5.(3分)(1)选拔(2)应当(3)适逢 6.(3分)B 7.(6分) (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连做什邡县令。 (2)利税收入很多,有助于弥补国家的财政需用。 8.(4分) 第一问:①南方诸郡不服。②认为其他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负先帝托付。 第二问:诸葛亮接受王连劝谏 参考译文: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期王连进入蜀地,任梓潼县令。刘备起兵葭萌,进军南来,王连闭紧城门不降,刘备认为他守义,故不强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连为什县县令,又转任广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绩。升为司盐校尉,负责盐、铁的经营事务,为国获利甚多,有利于国家财政开支,于是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部属,如吕义、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后来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连的提拔。王连被升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照旧。当时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称臣,诸葛亮打算自己亲自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乡,不应当让您这位全国人所指望依赖的人去冒险行事。”诸葛亮考虑到所有将领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连的劝谏更加恳切,所以停留了很长时间。适逢王连去世,他儿子王山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

【借助字形】“决”小篆字形为。《说文·水部》:“決,行流也。从 水,从夬。”夬,分决也,有所破坏决裂。 6.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7.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尝求古仁人之心”。根据上面的诗文,联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着怎样的“古仁人之心”。 (1)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疏浚钱塘湖,筑堤修闸,灌溉良田千顷;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 (2)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023·浙江杭州·统考中考真题) 观潮 [宋]周密 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③,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④常时,而僦赁⑤看暮,

虽席地⑥不容间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注释】①浙江:钱塘江。①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①海门:浙江入海口。①穹:高。①僦(jiù)凭(1ìn):租用。①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禁觉尚心寒。 【注释】①潘阆(?-1009):字梦空,号逍遥子,宋大名(今属河北)人。曾长期寓居杭州,晚年写有十首《酒泉子》,对杭州的自然风景作了较为全面的描写。 8.下列对《观潮》和《长忆观潮》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观潮》和《长忆观潮》都写到了钱江潮涌、弄潮儿和观潮者。 B.《观潮》引用杨诚斋诗句,以印证大潮气势恢弘,增强说服力。 C.“万面鼓声中”写潮来时万千观潮者敲锣打鼓、异常兴奋的场面。 D.词人别后还几度梦醒,犹觉胆战心寒,突显钱江潮令其印象深刻。 9.《观潮》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钱江潮的气势,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修辞、感官体验等 11.《观潮》和《长忆观潮》中,“弄潮儿”形象鲜明,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

辽宁省沈阳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沈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二)(14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①,至是始芳。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②,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节逸自《徐霞客游记》,有改动) 【注释】①稽雪:这里是积置,②磊落:众多而错杂的样子。 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一茅出涧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为松谷庵旧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 循溪东西行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D. 至是始芳斯是陋室(《陋室铭》) 8.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 (2)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 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 10. 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用“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用“A_____,B_____”极写水波壮阔。【乙】文用“C______”和“D______”写出青龙潭水势特点。(ABCD请用原文回答) 辽宁省沈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7.(14分)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卷三》,有删减)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202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执策而临.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22·天津)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 C.良.多趣味良:甚,很 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 4.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 C.清荣峻茂 D.空谷传响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体描写三峡概貌,写出了三峡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第②段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C.文章结尾写渔人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凉冷落。 D.文章抓住季节特点,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2022·山东济南)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2022年北京各区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年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2 昌平二模】 (三)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0—12题。(共7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计.日而待斤斤计.较千方百计.国计.民生 B. 不求闻.达耳闻.目睹骇人听闻.充耳不闻. C. 三顾.草庐奋不顾.身顾.此失彼义无反顾. D. 斟酌损益.徒劳无益.受益.匪浅开卷有益. 11.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 理解:因为桓帝、灵帝亲近小人,远离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所以刘备与诸葛亮每当谈到此事时都很后悔。 B.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因为刘备三顾茅庐,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所以诸葛亮感奋激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与先帝患难与共。 C.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翻译:接受遗命以来,每到深夜都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理解:诸葛亮叙述了“受命以来”的工作,抒发了对陛下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12.“忠诚、爱民、公正”是自古以来的为官之道,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