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按照有序、清正、民心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7〕24号)精神和省、市以工代赈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规范全县以工代赈的项目申报、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以工代赈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是为了鼓励贫困群众在国家扶持下,参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务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扶贫政策。其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计划。第三条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修建县、乡镇、村公路(不含省、国道),新、改建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建设基本农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第四条以工代赈项目规划应坚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典型示范、兼顾一般的原则。第五条对于以工代赈示范片、示范村等大型项目,需要地方配套的,将根据我县的实际,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打捆使用,发挥资金整体效益。第六条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纳入项目实施乡镇、县级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县以工代赈办是项目主管部门;县级相关部门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项目实施乡镇是项目的实施主体,直接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但技术要求高、投资较大的项目可由县级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第七条对拟采用以工代赈

方式实施的灾后重建项目,压滤机滤布厂家应按照《广元市灾后重建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第二章项目申报第八条以工代赈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国家以工代赈的投向范围,又要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则上从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库中选取。第九条项目实施乡镇应当在县级工程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做好以工代赈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上年11月底前向县以工代赈办提出或推荐次年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计划,同时编制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条县以工代赈办根据项目上报的要求和立项情况,对拟确定的项目年度计划进行初审,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汇审签字,送县长审定签字后上报。严禁擅自改动上报计划。第十一条省、市以工代赈办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县以工代赈办必须及时将计划下达到项目实施乡镇,并抄送县级相关部门,同时在县党政公众信息网上进行公示。项目实施乡镇、行政村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在项目区公示。第十二条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乡镇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及时对拟建项目工程进行具体的作业设计,并拟定实施方案,充分发动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精心组织项目施工。第三章项目建设及管理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调整项目计划、无权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凡未按程序报批自行调整安排的建设内容,所使用资金不得在以工代赈工程资金中列支。第十四条县级工程主管部门要确定项目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负责搞好项目建设技术指导。项目实施乡镇应当在项目实施所在地对项目安排情况进行公开、公示,并确定项目实施分管领导和责任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五条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建设应尽力组织项

目区群众投工投劳,对于确需对外承包的项目,应当按照广赈发〔201X〕139号文件采取招标、比选或谈判等方式进行。

1、以工代赈工程国家全额投入单项工程投资在200万元以上,项目实施乡镇或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省、市规定进行招标建设。

2、以工代赈工程国家全额投入单项工程投资在2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项目实施乡镇根据实际,采取比选、谈判的方式进行招标建设。

3、对以工代赈项目配套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由业主组织实施。第十六条项目实施乡镇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主体,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现场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县以工代赈办要牵头组织县级部门对在建项目工程的实施、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十七条项目实施乡镇要按月向县以工代赈办报送工程进度月报表和资金使用情况。对投资2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报送工程实施的详细资料,以便建档备案。第十八条项目工程的验收。

1、县级验收:

一般在市(省)级验收之前一个月进行。项目实施乡镇向县以工代赈办提出书面验收申请,由县以工代赈办牵头组织验收,县财政、审计、监察和工程主管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除尘滤布验收结束后,县以工代赈办及时将验收情况书面报告县政府。

2、市(省)级验收:

按照市(省)级的验收规定进行。

3、验收方法:

采取走访、调查、听取汇报、现场查验等形式,对工程的建设内容、规模、质量、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实事求是地开展验收工作。

4、工程质量等次确定:

以工代赈项目工程质量划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质三个等次。对未通过县级验收的工程,项目实施乡镇必须及时组织整改,限期完成项目任务;对未通过市(省)级验收的工程,项目实施乡镇除及时整改、限期完成项目任务外,还必须向县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报告。第四章项目资金及管理第十九条项目实施乡镇和县级主管部门要将年度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和总结,并将书面总结材料报县以工代赈办和县财政局。县以工代赈办要将全县年度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情况书面报县政府。建立以工代赈项目激励机制,对项目实施好的乡镇,在次年的以工代赈项目安排中给予倾斜,并予以表彰奖励。第二十条县级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县以工代赈办要加强同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对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严格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予以严肃查处。第二十一条资金的拨付由县财政局负责,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启动预拨30%、以后随工程进度和报账进度拨付,工程进度依据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提供。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兑付搬迁户的补助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第二十二条资金的报帐严格按省、市、县有关扶贫资金项目县级财政报帐制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调整项目资金计划,严禁任何部门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和开支工程以外的其它

支出。第五章附则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县以工代赈办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附送:

以开展党员保先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快建设我县农村全面小康进程以开展党员保先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快建设我县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发展机遇,又使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挑战。目前,世界农业发展正呈现出生产的高科技化、产品的高加工化、结构的高级化、经营的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化五大趋势,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很多发达地区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率先实现了工厂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的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粮、棉等大宗农产品已出现了结构性、阶段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业产业化、加工不精、科技含量不高的现象较为严重,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业比较效益连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综合反映为,农村发展减慢,农民增收困难。这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能否破解农村工作难题,开拓农村工作新局面,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认清农村形势,密切注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始终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个根本,我们就能抓住机遇,乘胜前进;否则,就会丧失机遇,贻误发展。当前,我们必须把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结构,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职责。

(一)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我们县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进程,确定了“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兴业、旅游带动”四大战略,这其中的“产业富民”是四大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全县上下都在高举产业化的大旗,把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当作当务之急,当作战略大计来抓,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比较喜人的发展局面。刚刚召开的县委农村工作会,围绕推进产业富民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我县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我们农村工作的总的思路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产业富民”战略,主攻农产品加工、种草养畜和大户培植,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加强防灾抗灾,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主要目标是集中做大做强畜禽、粮食、果蔬、棉麻丝、竹木、茶叶、烟叶等八大龙型产业,力争今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1.04亿元,增长5%;养殖业产值达到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54%提高到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47元,增加150元,增长6%。工作重点是突出农业产业化建设、种草养畜、大户培植、防汛保安、强化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林业建设、以沼气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开拓农产品市场等10项工作。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凡属国有、公有、集体所有的企业、山林、水利设施等一切可以实行民有民营的,要实行民有民营化,变存量为增量,全面放活、激活产权。

二是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根据“一村一品、一方一业、一乡一色”的思路,按照品牌产业、品牌创收的观念,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名优农业、外向农业、创汇农业和高税农业。全县集中做大做强“桃源黑猪”、“桃源大种鸡”、“野茶王”、德江棉纱”、“跃宇竹业”、“金果果蔬”、“鲁洲高麦芽糖浆”等现有品牌,要进一步抓好优质稻、优秀油、优质果和七星椒、药材、瓜果、烟叶的规模开发。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按照“产业化导向、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精深化加工、科技化发展”的思路,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用龙型产业的方式运作农村经济,用产业组装的办法指导结构调整。

四是调整城乡结构。就是要按照“县建市、乡建镇、村建场、户建园”的“四级联建”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村区域经济;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吸纳功能,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五是调整经济组织结构。就是要按照“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组建乡村农工贸公司,努力培育各类中介协会组织和流通服务组织,积极探索村企合

一、村组合一的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六是调整生产关系。就是要根据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对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要大力推进县乡机构改革,大幅度压缩编制,养活财政供养人员;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企业化模式管理农村经济;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精简教职工队伍。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农业结构的调整才不至于走弯路、走错路。具体讲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就是要分析市场,掌握市场,依托市场,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行情和市场信息,善于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出有形的产出。既要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又要科学规划,防止产业结构趋同。如双溪口乡灌车湖村针对城市居民对绿色消费需求增强的变化,1999年以来,该村依靠金健米业龙头,办起了无公害千亩优质稻生产基地示范点,采用猪-沼-稻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目前,该村已有80%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全村1400多亩水稻,利用沼渣、沼水施肥,稻谷平均亩产高达445公斤,质量已达国家A 级绿色食品标准,成为全市有名的绿色食品村。

2、坚持规模经营的原则。有规模才有知名度,才有市场,才有效益。要扩大规模,大力发展一县几品、一乡一品,形成产品的“高价区”,发挥群体优势。如茶庵铺镇松阳坪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统一标准、注重科技”的原则,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成功开发无公害大叶茶,做强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大叶茶面积已突破千亩大关,基本实现了人平一亩茶的目标。201X年被省里命名为无公害大叶

茶基地。同时还促进了茶园+桃源鸡立体养殖和加工业的发展,全村新增养鸡专业户32家,有各类加工厂19家,其中茶叶精制加工厂7家。架桥乡覃家溶村,采取基地带农户的方法,大扩花卉苗木基地,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收益。将村办苗圃规模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500亩,种植品种由50多个增加到120多个,去年仅此一项集体获纯收入12.5万元。现在,全村从事苗木花卉的农户已发展到120多个,全村花卉苗木的总收入达到60多万元,占到该村农民总收入30%。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结构调整要针对本地实际,依托本地资源,宜养则养,宜粮则粮,宜麻则麻,宜药则药,宜棉则棉,宜菜则菜,宜烟则烟,宜瓜则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决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如凌津滩乡青龙村依靠“一根楠竹奔小康”。该村田少山多,过去是有名的边远贫困村。近年来,他们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楠竹产业,逐步形成了“户户有基地,家家搞加工,人人忙销售”产业化特色,成为了全乡闻名的竹产品加工专业村。201X年,仅加工、销售竹篓一项,全村人均增收入就达1000多元。郝坪乡刘坪村“靠山吃山达小康”。该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开发用材林、水果、楠竹三大产业,现已建有村级基地1350亩,人平达1.5亩,总资产达590万元,每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并带动全村农户以庭园为基础参与开发,实现了强村富民。

4、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工作方法上,我们要彻底从过去搞计划经济的老套路上转变过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决不能搞行政干预,决不能搞强迫命令。如县里在建枫树回维种草养牛示范小区时,就是按照“农户自愿、民营机制、

统一规划、集中建栏”原则,用的是完全市场化办法,仅用短短3个月时间,就集中了近10个大户进入小区,完成投入500多万元,建成栏舍10栋,达到了养肉牛500头的规模。

5、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跳出因循守旧的圈子,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如青年农民马兴志“科学养菌发家致富”。三阳港镇官家洲村青年马兴志,从1991年起,刻苦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成立了桃源县兴志食用菌协会和兴志食用菌开发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建成二条制种养菌生产线,拥有金针菇、猴头菇、银耳、灵芝等十多个新优品种,菌种的规模已达10万袋,年产量10万公斤,产值40万元,利税20万元,产品远销沿海大中城市。又如农民冯友玉“特种养殖发大财”。冯友玉是泥窝潭乡青龙山村人。1993年,开始尝试人工养殖果子狸、蓝孔雀等特种养殖技术,几年共销售果子狸400多只,孔雀300多羽,销售收入近50万元,获纯利30多万元。

6、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就是要跳出数量、原料农业和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圈子。积极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抓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升值。如热市镇会同村猪鬃加工富百姓。该村党支部在猪鬃的加工转化增值上下功夫,把不值钱的猪鬃变成了生财之宝、富村支宝,全村现有大小猪鬃加工厂23家,每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

二、保持党员先进性,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大力消赤减债,全面理顺农村经济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问题靠经济”。当前,我们要以消赤减债为重点,全面理顺乡村经济关系,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乡村消赤减债工作,一些地方探索了一些非常好的经验和做法,我这里重点只向大家介绍村级消

赤减债的“八种办法”,希望大家根据各自村里的实际,灵活运用,积极探索,尽快摆脱债务重压,尽快实现村级债务结零目标。

(一)财源培植法。就是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偿债。如热市镇菖蒲村有12个村民小组,308户,1051人,过去,由于长期沿袭了“靠种田糊口、靠养鸡称盐、靠卖工挣几个零用钱”的传统做法,农民收入低,拖欠税费多,村级负债重。到199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70%的农户拖欠税费,拖欠金额达24万多元,村级负债总额15万多元。1999年开始,新的村支两委把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上,他们抓住西部开发和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契机,全力开发苗木和水果生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无稻村”。到目前为止,全村有270个农户从事苗木生产,占全村农户总数的87%,苗木生产总面积640亩,产值突破200万元;发展优质柑桔1100亩,人平达到1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递增500元以上,到去年已达到3500元。群众通过调结构,受了益,致了富,税费义务观念明显增强,以前村组干部一年四季收钱,现在都是群众主动上门找村组干部结帐。到去年底,全村农民不欠一分钱的税费,村级债务全部消减后还有了四万多元的积累。

(二)盘活资产法。就是通过拍卖、租赁、参股等形式,激活集体闲置资产偿债。深水港乡铁灵村,13个村民小组,441户,1371人,全村拥有500多亩山林、面积各100亩的林场、鱼场和柑桔园各一个,另有一个预制件厂,一座小二型水库,两座骨干塘。长期以来,这些资产一直由集体经营,除山林每年通过砍树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外,其它资产都已成为村里的包袱,每年的收入除去生产成本和请人工资后,亏损额在2万元以上,村级经济越来越不景气,到201X

年底,村级总负债39.3万元。去年,村支两委一班人,开拓创新,大胆盘活集体资产,将资产转换为资本,年内将村里的林场、鱼场、桔园公开竞卖、将预制件厂实行租赁经营,共盘活资产16.8万元用于偿债。今年,他们还计划将一座小二型水库和二座骨干塘160亩水面的养殖经营权进行拍卖,可盘活6.6万元用于还债,价值20多万元的山林也将分期分批进行拍卖,到时,全村不仅可以实现债务结零,而且还会形成一定的积累。

(三)开源节流法。就是严格财务管理,严控村级支出,依靠勤俭治村偿债。佘家坪乡前山桥村是一个仅有600多人的小村,多年来,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个个清正廉洁,带头执行财经纪律,不乱花村里一分钱。二十多年来,村里没有一分钱的招待费,没有一分钱的租车费,没有一分钱的额外补贴。由于从严控制了各项开支,村里没有形成任何债务,村风民风好,村民从不拖欠各种税费,真正达到了村里不欠乡里,农户不欠村里,村里不欠农户的“三不欠”标准。象这样的村还有青林乡的黄楚村、黄甲铺乡的汪家山村。

(四)外去催收法。就是通过发信函、组织专门人员到外地等方式,清收外出务工人员历年累欠税费偿债。浯溪河乡201X年在外务工的有453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12%,这些户的主要人员长期在外,拖欠税费金额累计达18万多元,既影响了乡村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了全乡税费收缴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他们以村为单位,采取发信函、结合计划生育和信用社揽储等工作,组织村计划生育专干和信用社代办员下到广州、东莞、深圳等地访“老乡”,共收回历年老欠款13万元,吸收存款20多万元。通过外

去催收形式,去年全县共收回外去务工人员的税费尾欠1970万元。为消化村级债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降息停息法。就是降低或停止原来不合理的,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高利率来减少偿债额。观音寺镇通过贯彻县政府[201X]8号通告精神后,大胆降低民间高息借款利率,该镇乡村负债9000多万元,每年应付利息2063万元。通过将借款的年利率由原来7.2%降至2.88%后,每年就因降息可减少债务1100多万元。该镇苏坊溪村原来每年需支付利息9.31万元。全县通过停息降息措施,每年可减少债务4500多万元。

(六)党员干部带头法。就是通过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带动群众积极上缴税费。漳江镇浔阳坪村,前些年是远近有名的瘫痪村,群众历年拖欠税费尾欠54万多元,村欠镇各项任务46万多元。201X年以来该村党支部在全村,洗煤滤布广泛开展党员联户带创奔小康活动,23名党员积极带头完成集体的上交任务,除个别极其困难的党员分期偿还集体的欠款外,其余全部交清了集体的税费任务,由于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有力的影响了有欠款任务的群众,使他们国家集体观念明显增强,到201X年底村偿还历年债务30多万元,该村可望在201X年实行村级债务全部结零。

(七)上门疏导法。就是通过耐心、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打动人、教育人,从而促进税费上缴。浯溪河乡发挥村级的“两会”代表的作用,通过他们上门宣传,下户动员,用政策激励人,用典型鼓舞人,用现实教育人,既不违背“七个严禁”、“八个不准”规定,又要做通农户的思想工作。该乡明月山村青年农户赵家光,全家6口人,劳力4个,承包耕地12亩,自1995年到201X年共欠各种税费

11000元。该户三兄弟在外面打工,家里有钱不交上交提留,乡村干部多次上门都没有解决问题,去年通过“两会”代表和村组干部上门做工作,给他讲政策、讲法律、通思想,使该户一次上交了8600多元尾欠任务,剩余部分与集体签定了偿还契约,约定在今年全部结清上交任务,该村通过这个办法收回农户历年尾欠17.8万多元全部用于偿还债务。

(八)挂钩消债法。就是通过协商,将村级债务转化为村民私人之间的债务或者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相互挂钩消债。石门县推行“四个带头”,即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置换、党员带头置换、村民小组长带头置换、村民代表带头置换,并分别明确工作责任,做到父子的帐必须置换,亲友的帐相互置换,邻里群众的帐协商置换,用这种办法共完成村级债权债务挂钩置换2455万元,占实际清收债权总额的42%。我县车湖垸乡四坪村积极实行协商转债法,全村通过农户之间债权抵债务,剥离村级债务37万多元,占总债务的81%,目前该村债务基本结零。

三、保持党员先进性,我们必须把主攻点放在切实改进作风、不断增强施政能力上。农村党支部书记是象官不是官,是民又不是民的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大家既然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走上了村支部书记这个岗位,就要认认真真开展工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履行职责,做到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厚望。我想,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要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能够真正为家乡人民做点好事、办点实事,关键是增强施政能力,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具体讲就是要争当“五个模范”。第一,支部书记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要争当唯实决

策的模范。有的同志会认为,决策是上级党委、政府的事,村支书只要跟着走、照着办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县地域宽广,各个村的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其工作的思路和发展的模式不可能雷同。其决策思路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与成败。我们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本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特点和现有基础,力求决策正确、合理、科学。决策切不可盲目赶形势、跟风跑,甚至为片面追求政绩而搞所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最终只能是劳命伤财,以失败而告终。我们有不少村过来是有严重教训的。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多调查、多分析、多思路、多论证,多方面听取群众意见,选择一条最有效、最实际的发展路子。如三阳港镇官家洲村在党支部书记郭文均带领下,近年来立足高起点,走出了一条建设生态农业的新路子。该村以庭园经济为依托,大力开发农村新能源,共兴建上流式浮罩沼气池198个,推广了猪—沼—鱼—果,鸡—猪—沼—菌—菜,粮—猪—沼—果等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同时注重了保护性开发丘岗资源,实现了村域经济的有效健康发展,201X年全村总产值达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720元,成为了全省生态农业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漆河镇禁碑垭村近年来立足田土资源较多的优势,户户建庭园,家家调结构,在突出发展优质水果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和瓜菜种植。本村实现了人均生产一吨水果、一吨瓜菜、一百羽家禽的目标。仅水果一项全村每年就创收120万元,人均2400元;牯牛山乡冷家溪村立足山区实际,发展采金业,既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又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这些村的发展之路,都是唯实决策、科学决策的成功典范。第二,支部书记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要争当不断创新的模范。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

为一级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必须紧跟时代的节拍,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是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就是要彻底摒弃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敢闯敢干敢试的观念,率领一班人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特别是要彻底摒弃过来在发展村级经济上单打独干的传统方式,加大开放引进的力度,利用资源、环境、位置等一切有利条件招商,让更多的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注入一地发展。桃花源镇黄土坡村党支部书记陈之清,改革意识强,善于抢抓机遇、突出优势抓引进,自199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益阳、怀化、宁乡等外地客商700多人在该村落户兴业、办厂经商,带动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就是要象陈之清同志那样,把解放思想、扩大引进的观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敞开村门抓发展,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摒弃过去求保险、求安全的思想观念,敢于冒风险,敢于为人先。如过来我们在水田中种草不种稻想都不敢想,而事实上,一亩优质牧草的收益是一亩水稻的2-3倍,去年一些种草品种对头、管理得当的地方,一亩田的年纯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

二是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实践技能。就是要增强适应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

三是要创新引导经济发展的方法。自己先当大户,先达小康。芦花潭乡向阳村党支部书记戴连初,担任支部书记以后,自己家里牵头组建竹制品流通公司,在自己实现了小康的同时,滤布带动了全村楠竹加工业发展,目前该村已建成了万亩楠竹基地,创办了2家规模较大的竹筷厂,群众人均每年可从楠竹加工中获取收入1500多元;车湖垸乡车家滩村党支部书记刘宏胜,组织自己的四个兄弟创办了腊制品

加工厂,去年实现产值80万元,今年可达200万元。通过他们引导,极大地促进了全村及周边地区养殖业的发展;牛车河乡真龙桥村党支部书记鲁周明,带头创办辣酱厂,自己年创毛收入70多万元,而且带动了全村的“七星椒”产业,群众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300多元。只有在全县形成农村党支部书记争先恐后当能人、当大户的热潮,才能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早日实现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第三,支部书记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要争当关爱群众的模范。群众对你们是十分信任的,是用自己亲手填的选票把你们选上来的,大家也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干部。我们做工作一定要带有感情,带有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体谅基层困难,关心群众疾苦;要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珍惜民力,集中民智,维护民利,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多做一些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事,多做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的工作,多做宣传引导、耐心说服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如三阳港镇官家洲村任职20多年的老支书郭文均,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围绕发展村级经济,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办实事。近些年,该村共引进资金、物资200多万元,村级建成优质水果基地150亩、银杏基地100亩,糯米粉厂、渔场等村办企业5个,去年村级集体收入8万多元,预计今年可达30万元;兴建了800多平方米的水果市场,有效地解决了本村及周边群众水果卖难问题,果农每年因此增收40多万元;建设了公路、水电、多路微波电视等基础设施,新修了一栋小学教学楼,引导支持农户应用

沼气能源,入户率达70%以上;经常请专家举办法律、科技等培训班,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第四,支部书记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要争当维稳保稳的模范。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支部书记除了率领群众抓经济外,另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要为党、为人民夯实农村这个“基础”,确保农村稳定,确保各项工作正常顺利开展。

一是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就是要规范干部协助征收行为,做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村党支部必须把好农民负担这道关,决不许在农民身上打主意,坚决杜绝“腰河里发水”,中途增项加码行为,把党的减负政策原原本本地贯彻落实到群众之中。特别是要规范涉负工作行为,收取提留统筹严格按照“七严禁、八不准”的规定办事,多做过细思想工作,切不可鲁莽行事,因小失大;要做到认真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认真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到切实关心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的生活困难,解决特殊群众的生活燃眉之急,让他们感受党的温暖;要做到维护正常社会治安秩序,调处各种矛盾纠纷,树立文明向上的风尚,坚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确保人民生活环境安宁。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用法律手段调解矛盾纠纷的自觉性;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村、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村民自治;要坚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快法治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民心、顺民心、暖民心、干群关系才会得到改善,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才能坚实的群众基础。青林乡黄楚村任职30年的老支书郭九成,把协助征收农业税费作为重要工作,通过采取评“十星”户、党员联户带创,实行村级

财务民主、公开、村组干部不报一分钱招待费,农民负担严格执行标准,列榜公布项目、金额及上交进度,对老大难户上门做工作和开座谈会等多种措施,成效显著。尽管到目前,乡里还欠该村50多万元(基金会款),但是去年全村共应缴税费16.9万余元,到8月份便全部以现金结清;今年截止3月25日,已完成上缴税费现金8万多元,提前实现过半目标,该村上结下清,财务管理规范,村级无债务,还有10多万元的积累。第五、支部书记保持党员先进性,就是要争当清正廉政的模范。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艰苦奋斗,这是党员干部的成事之基、立身之本。作为“班长”,更应该严于律己,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为班子其他同志和群众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榜样。农村党支部书记虽说不是很大一个官,但同样也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位子、票子、杯子”等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上,一定要从严约束自己,加大民主理财、规范管财的力度。黄石镇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杨桂轩同志,1999年再度出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后,坚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约开支,实行民主理财,坚持村务公开,以自己的诚心和实际行动感化了群众,实现了该村的由乱到治,到201X年,该村已偿还原有债务60万元,农民合同兑现率达90%以上。但我们有的村支部书记,对自己放松要求,把廉洁自律置之脑后,不仅自己不过硬,多吃多占,贪图享受,还合伙其他班子成员胡乱开支,不仅搞乱了一个村,而且断送了一批村干部。近两年来,全县先后有12个村出现了混乱局面,有10多名村支书受到了查处。青林乡青林村、三阳港镇青家坪村、马宗岭乡大路坪村,都是因为原支书的放松廉洁自律,导致村干部贪污挪用、乱支乱补、损公肥私,导致村级财务混乱,群众告状不断,问题成堆,大家都要引以为戒。同志们,农村工作千头

万绪,支部书记的工作非常辛苦,近几年,我们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全县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都是与在座的各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在新一年里,希望大家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与时俱时,埋头苦干,加快我县农村建设全面小康进程而不懈奋斗!《以开展党员保先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快建设我县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各级以工代赈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以工代赈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

乡村道路(含独立桥涵)、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2] 第二章规划计划管理 第七条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应与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编制实施,是编制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适时进行中期调整。 第九条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扶贫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内计划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可分专项或分年度安排。基本内容包括政策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主要安排连片特困地区跨行政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备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扶贫项目。 第十一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下级发展改革部门编报的年度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后,负责汇总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年度以工代赈建议计划草案,并于规定时间内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议计划草案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国务院有关

湖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湖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以工代赈的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令第4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建设原则。 (一)规划主导和省管项目原则。省管项目,以规划定计划,以计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对未列入省规划的项目,在编制年度计划时原则上不予安排。 (二)突出重点和讲求实效原则。以湘西自治州作为重点,集中资金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突出对省扶贫重点村的扶持,突出安排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民急需解决的项目,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三)吸收贫困农民广泛参与原则。广泛吸收当地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并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四)以工代赈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原则。加强与湘西地区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结合,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规划组织实施。 第四条建设内容。 (一)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指新建农田、改造中低产田等。 (二)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新建或扩改建小型农田水利。 (三)农村道路建设。主要指新建或扩改建除国道、省道以外的县、乡、村的公路(等级一般不超过三级)及县、乡、村道路建设所必需的桥、涵、护坡等配套设施。重点修建县、乡、村道路之间的接口路、断头路、联网路。 (四)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指修建贫困农民和大牲畜饮水所必需的水井、水塔、引水渠、输水管道,以及其它简易自来水工程。 (五)小流域治理。主要指为开发治理小流域而实施的河堤护砌、建坝护地、造林、种果等工程。 (六)洞庭湖区排涝设施及渠系配套建设。根据国家的安排,对洞庭湖区的电排及配套设施进行扩增提质和更新改造,对配套渠系进行疏浚、护坡和建设。 (七)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部门的政策规定,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提出的其它建设内容。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六条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项目规划、投资规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配套

山西省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山西省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以工代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以工代赈资金使用安全,提高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效益,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山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项农村扶贫政策。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为资金投入。国家以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省及市、县以工代赈投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条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管理职责。 第二章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五条国家以工代赈投入集中用于国家确定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重点县),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地方脱贫积极性高的特困地区

倾斜。省以工代赈投入重点用于国家重点县,适当兼顾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及插花贫困县的贫困乡村。市以工代赈投入用于与国家和省以工代赈投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配套,也可对贫困县直接安排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县以工代赈投入全部配套用于国家、省、市安排的以工代赈工程。 第六条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乡村道路建设。集中建设行政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自然村、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以及村与干线公路的连接路(包括移民新村的道路)建设。道路建设标准为四级以下(含四级)。农田水利建设。在地表水资源缺乏和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重点集聚天然降雨,建设旱井并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通过打井配套建设农田节水工程;在有小泉小水的地区,重点建设截流(截潜流)、提水、引水等小型水利工程;在水库灌区范围,重点建设和修复渠系、管道,新增、恢复和改善水浇地。基本农田建设。 依据当地实际,对沟道安排筑坝淤地,对河道安排打坝和垫滩造地工程,并兼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原则上不搞以机修梯田为主的坡改梯项目。小流域治理。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通过采取林草上山、产业进沟、农水设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正文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正文 一、项目背景 当前,我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探索有效的救灾和救助模式,其中以工代赈项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以工代赈项目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工作机会,帮助受灾群众或困难群体获得工资收入,解决生活困难的一种救助方式。 以工代赈项目已经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实施和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为了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促进以工代赈项目的全面推广和复制发展,本文将阐述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二、项目目标 以工代赈项目是一项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特殊救助措施,其目标是帮助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获得工资收入,解决生活困难,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项目实施的具体目标如下: 1.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困难群体提供稳定的工资收入; 2. 提高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减 轻其生活负担;

3. 增强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4. 增强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的自我扶贫和发展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进步。 三、项目内容 以工代赈项目是一项具体而复杂的救助项目,其实施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和协调。根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将以工代赈项目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1. 就业创造 在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就业创造是最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引导和协调企业、合作社和个人等各种就业主体,发挥其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提供工作机会。 就业创造的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员工数量,通过招聘,物流配送,维修等岗位来创造就业机会; (2)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在受灾区域和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推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鼓励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体自主开展小型生产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按照有序、清正、民心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7〕24号)精神和省、市以工代赈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规范全县以工代赈的项目申报、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以工代赈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是为了鼓励贫困群众在国家扶持下,参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务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扶贫政策。其资金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计划。第三条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修建县、乡镇、村公路(不含省、国道),新、改建农田水利设施,解决人畜饮水,建设基本农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第四条以工代赈项目规划应坚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典型示范、兼顾一般的原则。第五条对于以工代赈示范片、示范村等大型项目,需要地方配套的,将根据我县的实际,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打捆使用,发挥资金整体效益。第六条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纳入项目实施乡镇、县级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县以工代赈办是项目主管部门;县级相关部门负责项目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项目实施乡镇是项目的实施主体,直接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但技术要求高、投资较大的项目可由县级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第七条对拟采用以工代赈

方式实施的灾后重建项目,压滤机滤布厂家应按照《广元市灾后重建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第二章项目申报第八条以工代赈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国家以工代赈的投向范围,又要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原则上从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库中选取。第九条项目实施乡镇应当在县级工程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做好以工代赈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上年11月底前向县以工代赈办提出或推荐次年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计划,同时编制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条县以工代赈办根据项目上报的要求和立项情况,对拟确定的项目年度计划进行初审,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汇审签字,送县长审定签字后上报。严禁擅自改动上报计划。第十一条省、市以工代赈办年度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县以工代赈办必须及时将计划下达到项目实施乡镇,并抄送县级相关部门,同时在县党政公众信息网上进行公示。项目实施乡镇、行政村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在项目区公示。第十二条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乡镇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及时对拟建项目工程进行具体的作业设计,并拟定实施方案,充分发动项目区群众投工投劳,精心组织项目施工。第三章项目建设及管理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调整项目计划、无权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凡未按程序报批自行调整安排的建设内容,所使用资金不得在以工代赈工程资金中列支。第十四条县级工程主管部门要确定项目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负责搞好项目建设技术指导。项目实施乡镇应当在项目实施所在地对项目安排情况进行公开、公示,并确定项目实施分管领导和责任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五条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建设应尽力组织项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19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和有关要求,我们对《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1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已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任:徐绍史 2014年12月27日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

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各级以工代赈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第五条以工代赈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含独立桥涵)、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规划计划管理 第七条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应与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编制实施,是编制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适时进行中期调整。 第九条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扶贫方针政策为指导,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以工代赈计划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内计划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可分专项或分年度安排。基本内容包括政策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时限、投资规模及构成、建设内容和劳务报酬等。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主要安排连片特困地区跨行政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备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扶贫项目。

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以工代赈是指将因劳动能力丧失或受伤致残等原因无法从事工作的居民,通过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或其他工作机会,实现生活自立的一种救助 方式。为了确保以工代赈的顺利实施,制定一系列管理细则是必要的。本 文将从选岗、补贴、培训等方面,探讨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的细则。 首先,在选岗方面,以工代赈管理应注重合理选岗。通过调查和评估,确定贫困劳动力的实际能力和兴趣,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岗位,发挥他们 的优势,以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应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 过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式,促使企业提供更多的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岗位。 其次,在补贴方面,以工代赈管理需要确保贫困劳动力在工作收入上 得到合理的补贴。一方面,可以根据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和能力水平,确定 相应的工资,确保他们的劳动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另一方面, 可以设置一定的生活补贴,用于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食宿、医疗 等方面的支出。 另外,在培训方面,以工代赈管理需要注重提高贫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提高工作 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可以与专业的职业培训机构合作,为其提供 长期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此外,以工代赈管理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 督机构,负责对以工代赈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可持 续性。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

高工作积极性和满足感。此外,还可以建立贫困劳动力的档案管理制度,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需求,为后续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最后,在资金方面,以工代赈管理应确保项目资金的充足和稳定。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通过预算安排或其他方式,保障以工代赈项目的顺利运行。同时,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增加项目的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总之,以工代赈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但要保证其实施效果,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细则。在选岗、补贴、培训、监督等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来支持。只有做到科学、规范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生活自立,真正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背景: 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常常给灾区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以工代赈项目的目标是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活,并提高他们的经济能力和自我救助能力。 项目目标: 1. 提供就业机会,减轻灾区人民的经济负担; 2. 重建灾区基础设施,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条件; 3. 增加灾区人民的经济能力和自我救助能力。 项目内容: 1. 就业培训: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为灾区人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如建筑工、电工、水电工等,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2. 就业安排:与灾区附近的企事业单位、农业合作社等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为受训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优先安排他们参与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 3. 基础设施重建:灾后抢修和重建灾区基础设施,包括公路、桥梁、水电站等,以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条件。 4. 经济支持:为受训人员和灾区人民提供贷款支持,帮助他们创业或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经济收入。 5. 自我救助能力培养:组织培训课程,提高灾区人民的金融、商业管理等知识水平,培养他们自我救助能力和经济管理技能。

6.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项目实施计划: 1. 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组建项目管理团队,明确各个职责,并制定项目执行计划。 2. 招募和选拔受训人员:在灾区范围内进行公平公正招募和选拔,根据需求与志愿者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提供培训资源和就业推荐。 3. 实施就业培训:与培训机构合作,制定培训计划,为灾区人民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4. 就业安排和基础设施重建:与相关机构沟通合作,安排受训人员参与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工作,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5. 经济支持和自我救助能力培养:与金融机构、农村合作社等合作,提供贷款支持和培训课程,帮助受训人员和灾区人民增加收入和提高自我救助能力。 6. 监督与评估:建立项目监督机制,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措施,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预算: 根据实际灾区情况和需求,制定项目预算,包括就业培训费用、就业安排费用、基础设施重建费用、经济支持费用等。通过募捐、政府拨款等方式筹集项目所需资金。 项目影响: 1.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活,减轻经济负担; 2. 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灾区人民的收入来源;

山西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山西省以工代赈管理实行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以工代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以工代赈精确扶贫,保证以工代赈资金使用安全,增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23第19号)和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旳《有关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行意见》(晋办发〔2023〕28号)以及国家和山西省有关规定、规定,结合山西实际,制定本实行细则。 第二条国家和省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旳有关管理活动,合用本细则。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酬劳,以此取代直接赈济旳一项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酬劳,直接增长收入。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县以工代赈投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市县要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旳财政专题扶贫资金,同步要根据扶贫开发事业旳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逐年增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可以整合其他渠道资金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旳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旳详细管理职责。省级扩权强县试点县、转型综改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负有市级发展改革部门旳以工代赈工作管理职责。 第二章实行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五条国家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如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旳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明确旳其他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微弱、地方脱贫积极性高旳特困地区倾斜。省级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级扶贫开

某某县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

某某县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工代赈资金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以工代赈项目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和省、地关于加强以工代赈项目管理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以工代赈项目计划管理 1、计划编制原则。以工代赈项目,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按照国家规定的以工代赈资金投向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成片综合治理开发”的指导思想,我县以工代赈项目计划编制原则确定为:重点用于交通、水利、水保、通讯、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项目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做到“治理一片、开发一片、见效一片”。 2、计划编制程序。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应先由各乡镇提出项目建议书,经业务部门审核后报县计委立项,由县计委根据国家和省地要求编制以工代赈项目规划报省地批准。年度计划项目由项目单位在项目建议书基础上提出建设方案,分别报县计委、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和县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经业务主管部门筛选后,由县以工代赈办公室组织项目考察评估、汇总报县以工代赈领导小组或县政府审定,按规定权限上报审批。 二、以工代赈工程施工管理 1、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以工代赈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应成立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单项工程须确定项目负责人,并配有施工和管理人员,单项工程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应由项目单位和县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共同成立工程指挥部,技术性强的项目由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任总指挥,其他项目由乡(镇)领导任总指挥。项目负责人应做到四包,即:“包工程进度,包工程质量,包经费不突破,包工程使用效益。” 2、项目施工设计。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单位须及时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编制预算,其中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县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设计。项目设计及预算分别报县计委,以工代赈办公室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由县计委牵头进行项目设计审查,其中20万元以下项目的设审由县以工代赈办公

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1991.05.09 •【文号】 •【施行日期】1991.05.09 •【效力等级】部门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1991年5月9日农业部发布) 一、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高投资效益,达到建设的预期目标,使这项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依据国发(1990)21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向范围主要是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部分山区,重点放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稳定解决的贫困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建设内容上,突出以“改土、改水”,“保肥、保水、保土”为重点的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以及项目区内的草场改良,低产水面改造等,山区应以坡改梯建设为主。 第三条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依照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建设项目必须经过论证评估,依据评估报告和投资能力,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择优审批符合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好的项目。 第四条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分批连片组织实施,保

证治理一片,成功一片。 第五条按项目合理安排投资,并实行专款专用。国家拨付的以工代赈的工业品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参加项目建设的农民的劳务报酬。兴办工程所需的其他开支由地方负责,要求配套资金与以工代赈工业品金额的比例不得低于一比一。 第六条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机构,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管好用好这项资金。 二、项目管理 第七条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分为总项目、分项目、子项目三个层次。省向国家承担的项目为总项目;地(市、州)、县向省承担的项目为分项目,建设单位承担的项目为子项目。分项目、子项目必须是批准的总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八条以工代赈农田基本建设项目按程序进行工作并严格管理: (一)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农业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根据以工代赈资金的投向原则和本地区水土资源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报项目建议书报省计委同时抄报农业部;在省计委报国家计委的同时,抄报农业部;农业部提出具体审查意见后,报国家计委审批。 (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项目建议书经原则同意后,应依据批准的建设地点、内容、规模、资金数额编制项目设计任务书。 总项目的设计任务书需经有关专家评估、论证,并将结论随同设计任务书报国家计委,同时抄报农业部,由农业部提出具体审查意见后,由国家计委审批下达。分项目、子项目的确立,由各地参照上述程序办理,其扩初设计或实施方案均由省级农业行政部门审批。 (三)加强项目施工管理,层层签订项目管理合同。省级农业行政部门与地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是指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以提供工作岗位代替资金捐赠进行扶贫的管理规定。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扶贫项目的实施,包括财政等项目资金的以工代赈管理。 二、主管部门 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全国以工代赈资金扶贫的整体协调和管理。 省、自治区政府应当在省级财政工作经费中拨付经费用于以工代赈。 县级政府应当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管理职责。 三、资金来源 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自于财政工作经费。 四、管理职责 (一)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全国以工代赈资金扶贫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督和管理,并组织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的宣传和培训活动。 (二)省、自治区政府应当加强对所辖地区以工代赈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对经办机构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估。 (三)县级政府是以工代赈的实施主体,其工作职责包括:

1.在国家扶贫政策和项目的指导下,在县级预算中安排以工代赈经费; 2.组织申报以工代赈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审核和确定以工代赈岗位; 3.落实以工代赈岗位工作任务,开展必要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4.配合省、自治区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五、资格条件 享受以工代赈资金扶贫的对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居住地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确定的扶贫攻坚重点县;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 (三)年龄在18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身体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未参加过国家、地方以及社会保险和公共福利计划; (四)本人和家庭成员尚未被其他扶贫项目纳入帮扶范围。 六、资金使用 以工代赈资金应当重点用于建设扶贫项目和提供工作岗位。具体包括: (一)建设扶贫项目:根据当地地理条件、人力资源、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重点支持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解读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解读 在有些国家,“工代赈”管理办法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穷困的 农民和陷入贫困的家庭。“工代赈”通常指政府或慈善机构向穷人提供资金,以便买卖服 务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为了使用这种方式提供有益的帮助,必须对它有清晰而全面的理解。 首先,“工代赈”管理办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以改善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能够以更高的质量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或慈善组织将提供一定金额 的资金,被助者可以用这笔钱购买服务或产品,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与传统的救济措 施不同,“工代赈”受助者可以自由决定自己将把获得的资源用于什么,这种自主性可以 提高受助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工代赈”也需要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措施,以确保资源被有效有用地使用。一方面,应针对工代赈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受助者如何使用资源,以 及获得资源的标准等。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定期的调查,以确定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受 助者的受益情况。例如,政府可以建立一个由专业学者构成的评估小组,负责评估“工代赈”的效果,定期向受助者进行调查,或对受益者进行定期访谈以评估受助者的改善情况。 此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代赈”管理办法的落实问题。首先,政府或其他慈 善组织应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些资金。此外,还需要选择一批受助者,并根据他 们的具体情况来择优分配资金。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机制来保障受助者的权益, 并在资金使用上实施合理的控制,以避免被滥用。 另外,还应该认真考虑改进和创新“工代赈”管理办法,以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现阶段“工代赈”管理办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创新,将很 难在长期内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不断改进“工代赈”管理办法,使其更加切实 可行,以更好地满足穷人的需求。 总之,“工代赈”管理办法是实现政府或慈善机构帮助贫困人群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想要让此制度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确保开展有效的监管和落实,并经常进行改进和 创新,以便在长期内获得更好的成效。

以工代赈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以工代赈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范文 工代赈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范 第一章绪论 第一条为规范工代赈项目的财务管理,做好资金的到账、使用、监管和核算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工代赈项目的财务管理,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做到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督有力。 第三条工代赈项目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筹集、支出授权、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等环节。 第二章资金筹集 第四条工代赈项目的资金筹集主要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融资等方式实现。 第五条政府拨款的程序如下: 1. 工代赈项目财务部门提出资金需求计划。 2. 财务部门编制预算并提交相关部门审批。 3. 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项目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签订拨款协议。

4. 财务部门向政府申请拨款。 5. 政府拨款至项目部门所指定的账户。 第六条社会捐助的程序如下: 1. 工代赈项目财务部门提出捐助需求计划。 2. 财务部门联系慈善机构、企业等,征求捐助意向。 3. 确定捐助金额和方式,并与捐助方签订捐助协议。 4. 捐助款项直接划入工代赈项目所设立的专项账户。 第七条融资的程序如下: 1. 工代赈项目财务部门编制融资计划,并提交相关部门审批。 2. 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财务部门与融资机构签订融资协议。 3. 融资机构向工代赈项目所设立的专项账户划入融资款项。 第三章支出授权 第八条工代赈项目支出授权是指对资金使用的审批、授权、报销等环节的管理。 第九条资金使用授权的程序如下:

1. 项目部门向财务部门提出资金使用申请。 2. 财务部门核实申请内容与预算计划的一致性,审批通过后向项目部门发放资金。 3. 项目部门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开展工作,并按规定报销相关费用。 第十条资金报销的程序如下: 1. 项目部门向财务部门提供相关凭证及报销申请。 2. 财务部门核实凭证及报销申请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审批通过后进行报销。 3. 资金报销后应保存相关凭证和资料,并进行归档备查。 第四章财务监督 第十一条财务监督是指对工代赈项目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以防止滥用资金、浪费资源等不正当行为。 第十二条财务监督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环节。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的程序如下:

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6.04.19 •【字号】甘政办发[2006]47号 •【施行日期】2006.04.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 正文 甘肃省《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甘政办发[2006]47号二○○六年四月十九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2005年第41号令)的有关要求,为了规范和加强全省以工代赈管理工作,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使用效益,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或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地方各级以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和行业部门资金支出计划。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条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和省上确定的扶持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的特困地区倾斜。

第五条以工代赈建设内容根据国家要求安排。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计划管理 第七条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项目规划、投资规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等。 第八条省、市、县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九条以工代赈计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编制以工代赈计划,应当以以工代赈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与国家和省上的扶贫方针政策相协调,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十条以工代赈计划编报程序: (一)有关县区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资金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县区市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编制并按程序上报以工代赈年度建议计划,同时附项目的设计或实施方案等有效批复文件。 (二)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根据有关县区市上报的以工代赈年度建议计划,按要求编制并上报本市州年度建议计划,同时附项目的设计或实施方案等有效批复文件。

内蒙古以工代赈管理细则

内蒙古自治区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项目及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国家发改委《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14年第19号令),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财政部《财政扶贫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试行)财农[2001]93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国家制定实行的一项重要扶贫赈济政策。国家通过投入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贫困地区建设中小型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同时吸纳贫困群众参加部分劳动密集型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报酬,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第三条盟市、旗县发展改革委(局)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主管部门,在上一级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按照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资金来源 第四条以工代赈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自治区和地方配套资金。 —1—

第五条各级政府根据自身财力,安排配套资金。配套资金不允许虚列预算,不允许多头配套。 第三章资金使用范围及投向 第六条使用范围以工代赈资金主要安排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排部分地方财力困难扶贫任务较重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 第七条资金投向以工代赈资金集中用于贫困地区小型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包括: (一)基本农田土地平整,节水灌溉等田间工程。有效改造中低产田。 (二)小型农田水利节水型灌溉设施建设;巩固已建成小型水利工程,修复损坏的水利设施;小型排灌区的渠系配套,防渗整治;小型蓄水工程等。 (三)草场建设草场改良、饲草料基地、棚圈和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乡村道路乡苏木出口公路,县乡村连接线、村间街巷硬化、田间路。通乡通村公路及贫困地区联片开发公路和独立桥(桥涵)等,建设标准以四级公路为基准。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