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工代赈试点实施方案

以工代赈试点实施方案

以工代赈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方案一:以工代赈计划

背景:

某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进行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传统的救助模式常常局限在提供物资和经济援助上,缺乏可持续的帮助方式。因此,通过实施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旨在将受灾人员融入重建工作,提供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帮助他们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目标:

通过以工代赈试点项目,达到以下目标:

1. 提供受灾人员稳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

2.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受灾人员的劳动力优势,提升重建效率;

3. 增加受灾人员的收入来源,改善其经济状况;

4. 增强受灾人员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实施步骤:

1. 选择试点区域:根据灾情和可行性进行选择,确保试点能够顺利进行。

2. 确定受灾人员参与项目的方式:可以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将受灾人员融入到重建工作中。

3. 制定工作安排:根据受灾人员的技能和岗位需求,制定详细的工作安排,并提供必要的培训。

4. 确定报酬机制:根据工作量和质量,制定公平合理的报酬

机制,确保受灾人员能够获得合理收益。

5. 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并监测效果。

6. 评估和总结:在试点项目结束后,评估其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预期效果:

通过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实施,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1. 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受灾人员重建生活;

2. 加快灾后重建进程,提高效率;

3. 增加受灾人员的收入来源,改善其经济状况;

4. 提升受灾人员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注:以上文本为虚构内容,仅作为参考范例。

以工代赈试点实施方案

以工代赈试点实施方案 试点方案一:以工代赈计划 背景: 某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进行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传统的救助模式常常局限在提供物资和经济援助上,缺乏可持续的帮助方式。因此,通过实施以工代赈试点项目,旨在将受灾人员融入重建工作,提供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帮助他们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目标: 通过以工代赈试点项目,达到以下目标: 1. 提供受灾人员稳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 2.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受灾人员的劳动力优势,提升重建效率; 3. 增加受灾人员的收入来源,改善其经济状况; 4. 增强受灾人员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实施步骤: 1. 选择试点区域:根据灾情和可行性进行选择,确保试点能够顺利进行。 2. 确定受灾人员参与项目的方式:可以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将受灾人员融入到重建工作中。 3. 制定工作安排:根据受灾人员的技能和岗位需求,制定详细的工作安排,并提供必要的培训。 4. 确定报酬机制:根据工作量和质量,制定公平合理的报酬

机制,确保受灾人员能够获得合理收益。 5. 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并监测效果。 6. 评估和总结:在试点项目结束后,评估其效果,并总结经验教训,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预期效果: 通过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的实施,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 1. 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受灾人员重建生活; 2. 加快灾后重建进程,提高效率; 3. 增加受灾人员的收入来源,改善其经济状况; 4. 提升受灾人员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注:以上文本为虚构内容,仅作为参考范例。

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鄂发改地区[2011]798号 湖北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条件实施的专项工程。为加强和规范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行政主管部门,在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承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管理职责。 第三条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坚持“统筹兼顾、典型带动、集中投入、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四条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实施范围为省内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投资计划中明确安排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范围。 第五条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内容为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县乡村道路桥梁、人畜饮水、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和其它经国家批准实施的具体建设内容。 基本农田建设是指对人均耕地较少或者耕地质量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进行耕地建设改造,包括开发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坡改梯等。 农田水利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包括灌排泵站及渠系配套、河堤、拦河堰、塘堰等。技术标准执行水利部颁发的相关规程规范。 县乡村道路桥梁是指除国、省道以外的三级和四级公路及其桥梁。技术标准执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人畜饮水工程是指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所必需的小型水源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水质标准执行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对未列入国家和省江河治理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采用综合措施进行治理的工程,包括治坡、治沟(渠)、疏浚、植树、防护等工程。 草场建设工程是指对沙化、碱化、退化草场进行改良的工程,采取围栏、种草、封育等措施对草场进行恢复和改良。 其它工程是指除上述工程以外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应当建设的工程。 第三章前期工作 第六条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开展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有关前期工作。前期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研报告”)应由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根据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投资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建设内容和本地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可研报告。国家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后,按计划要求编制年度实施方案。 第八条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由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组织审查批复,批复后将批复文件、报告文本以及相关附件报省、市州发展改革委备案。 第四章计划管理 第九条省、林区、县(市)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指导下,制订本级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建设计划编制依据。同时,编制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库,对库内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分年排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申报年度投资计划的项目须完成可研报告的审批,完备建设条件。林区、县(市)的规划及项目库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的年度工作要求,组织林区、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编制年度投资建议计划。林区、县(市)将建议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抄送市、州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综合平衡后编制全省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年度投资建议计划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一条林区、县(市)不得申报建设条件没有完备的项目,不得同一工程多渠道重复申报。

以工代赈试点工作方案

以工代赈试点工作方案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 以工代赈是指通过发放临时性的公益性工作岗位,来代替直接经济赈济,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增收。本试点项目的目标是探索以工代赈模式在贫困地区的可行性,为贫困人口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提高其经济收入,降低贫困率。 二、项目内容和实施步骤 1. 资金筹集 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企业合作等渠道筹集资金,保障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2. 选址和招聘 基于社会调研和需求分析,选择贫困地区并建立临时性工作岗位。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发布工作岗位信息,招聘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 3. 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 为参与项目的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工作安排和管理 根据试点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贫困人口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运营。 5. 工资支付和绩效评估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按时支付参与项目的贫困人口工资。同时根据工作表现和绩效评估结果,对参与项目的贫困人口进行奖惩。 6. 社会影响评估和跟踪 对试点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为后续推广提供参考。 三、项目预期成果和效益 1. 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降低贫困率。 2. 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增强他们的脱贫能力。 3. 探索以工代赈模式在贫困地区的可行性,为后续推广提供经验和参考。 4. 增加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提高社会和谐稳定水平。 四、项目风险及应对策略 1. 资金不足风险 针对资金不足的风险,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控制试点范围和规模,确保可持续开展。 2. 岗位需求不匹配风险 根据社会调研和需求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并提前与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确保需求匹配。

山西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山西省以工代赈管理实行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以工代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以工代赈精确扶贫,保证以工代赈资金使用安全,增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23第19号)和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旳《有关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行意见》(晋办发〔2023〕28号)以及国家和山西省有关规定、规定,结合山西实际,制定本实行细则。 第二条国家和省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旳有关管理活动,合用本细则。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酬劳,以此取代直接赈济旳一项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当地贫困农民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酬劳,直接增长收入。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及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县以工代赈投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市县要根据各地减贫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旳财政专题扶贫资金,同步要根据扶贫开发事业旳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逐年增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可以整合其他渠道资金或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用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第四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旳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旳详细管理职责。省级扩权强县试点县、转型综改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负有市级发展改革部门旳以工代赈工作管理职责。 第二章实行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五条国家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如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旳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明确旳其他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微弱、地方脱贫积极性高旳特困地区倾斜。省级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级扶贫开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度部分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计划的通知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度部分财政预 算内以工代赈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12.12 •【字号】黔发改地区〔2018〕1535号 •【施行日期】2018.12.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预算、决算 正文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度部分财政预算内以 工代赈计划的通知 黔发改地区〔2018〕1535号有关市(州)发展改革委、有关县(市、区、特区)发展改革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度部分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计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1730号)文件精神,经2018年第15次主任办公会审定,现将2019年度部分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投资计划下达给你们,请据此抓紧组织实施,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相关精神,进一步聚焦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鼓励深度贫困县实施“一县一业”产业扶贫项目,探索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提高以工代赈项目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此次下达的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6100万,其中:劳务报酬610万。请各地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十

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的有关规定,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组织实施一批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效果较明显的工程项目,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环境。 三、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认真做好计划分解下达工作。要以省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平台,结合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方案,合理选择工程项目,认真做好实施工作,积极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四、各地要按照《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计划、资金、项目管理及劳务报酬等方面的工作。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在收到本计划的15个工作日内将计划分解下达,并抄送我委备案。对于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委。 附件:贵州省2019年提前下达部分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计划表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8年12月12日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以工代 赈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正文: ----------------------------------------------------------------------------------------------------------------------------------------------------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有关市发展改革委、县(市)发展改革局: 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促进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贫困农民脱贫增收,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4年第19号)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2541号),以及近年来国家对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管理的新要求,结合河北实际,我委制定了《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11月30日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以工代赈管理,提高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以工代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4年第19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2541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实施细则。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通过组织当地贫困农民参加与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各级以工代赈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以工代赈投入重点投向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之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向深度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第五条以工代赈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含独立桥涵) 、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片区综合开发、村容村貌整治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第六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以工代赈办公室,下同)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第二章规划计划管理 第七条以工代赈建设规划应与国家及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同步编制实施,是编制以工代赈计划的基本依据。规划内容包括发展背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本级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可适时进行中期调整。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19-2020年以工代赈项目全面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19-2020年以工代赈项目全面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9.01 •【字号】青发改地区〔2021〕566号 •【施行日期】2021.09.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 正文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19-2020年以工代 赈项目全面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发展改革委: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督促地方切实做好以工代赈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的工作方案》相关部署安排,我委决定组织开展2019-2020年全省以工代赈项目全面自查自纠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对象 2019-2020年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包括: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计划分解到县后实际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 二、查纠重点 (一)务工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 1.对于2019年项目,重点查纠在项目前期批复文件和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是否明确了劳务报酬,是否体现了“组织项目区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及时足额支付劳务报酬”,“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等要求。对于2020年项目,重点查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或实施方案、施工合同等是否明确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金额,项目概算(预算)是否对发放劳务报酬金额予以单列;上述要件和施工方式是否体现了“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的要求。 2.市州、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分解下达以工代赈项目计划的文件中,是否对组织当地群众务工予以强调,是否对劳务报酬发放占中央资金的最低比例提出明确要求。 3.施工单位是否与务工群众签订用工合同或协议并明确务工内容和劳务报酬标准,是否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并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进行公示,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2019年、2020年项目应发放劳务报酬金额占中央资金比例应分别不低于10%、15%),是否存在将租用务工群众车辆或机械设备等费用计入劳务报酬的问题,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劳务报酬等行为。 4.县级相关部门组织竣工验收时,是否将劳务报酬发放台账、技能培训台账(试点项目)等作为专项内容进行验收。 (二)工程项目管理 1.项目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批复文件等前期手续是否完备。 2.项目实际建设内容是否与投资计划批复内容一致,是否存在建设内容不符合以工代赈资金投向等情况;是否存在调整项目建设内容等但未按规定履行审批备案手续等情况。 3.项目“县乡村”三级公示是否到位,项目地是否设置永久性公示牌。 (三)资金安全使用 1.已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是否存在重复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问题。 2.中央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至项目业主单位,项目业主单位是否按照协议约定和工程进度及时支付给施工单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蒲城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调整的批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蒲城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调整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6.02.22 •【字号】陕发改代赈[2006]121号 •【施行日期】2006.02.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 正文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蒲城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进行调整的批复 (陕发改代赈〔2006〕121号) 渭南市发展改革委: 你委渭发改 [2006]3号文收悉。经研究,同意对蒲城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中部分搬迁计划进行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一、同意将2004年原计划方案中的龙阳乡东王村46户,235人搬迁任务,调整为孙镇中尧村一、六组和罕井镇中山村烽火组搬迁,涉及50户、235人,其中:中尧村47户、225人安置在距该村西南1000米中潘路两侧;中山村3户、10人安置在该村西南700米中山村7组。 调整后中尧村和中山村两个安置点的建设内容和规模:总投资171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92万元(用于群众建房补助47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45万元),其余资金由市县配套和群众自筹解决。修建群众住房3600平方米,新建道路2公里,铺设管道2.8公里,新建水塔一座,架设供电线路0.5公里,新址平整土方1.2万立方米。

调整后蒲城县2004年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由原来282户、1641人调整为286户、1641人。 二、同意将2005年原批复方案中高阳洼里王庄183户、679人的搬迁任务,调整为罕井镇中山村烽火组和贾区乡杜家村常家组,涉及156户、679人,其中:罕井镇中山村烽火组101户、402人,整体迁至距该村西南700米中山村7组规划区内集中安置;贾区乡杜家村常家组55户、277人,整体迁至该村村东500米处规划区内集中安置。 调整后罕井镇中山村和贾区乡杜家村两个安置点的建设内容和规模:总投资575万元,其中国家资金290万元(用于群众建房补助136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54万元),其余资金由市县配套和群众自筹解决。修建群众住房11232平方米,新修道路5.3公里,新打机井1眼、新建蓄水池1座、水塔1座,铺设管道10.1公里,架设10千伏线路2.3公里、0.4千伏线路2.3公里,改造基本农田300亩,移动土方6.5万立方米。 调整后蒲城县2005年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由原来282户、1162人调整为255户、1162人。 请据此抓紧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 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6.12.02 •【文号】发改地区[2016]2541号 •【施行日期】2016.12.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 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6]2541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农垦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策部署,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特制定《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件: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6年12月2日附件 全国“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 根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以下简称《决定》)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十

三五”时期以工代赈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打赢“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以工代赈投入力度。“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1984年组织开展以工代赈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资金近1300亿元,在贫困地区支持建设了一大批农业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以工代赈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年度平均投资是前26年的1.6倍。 新建基本农田200多万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近1400万亩,修建县乡村道路7万多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建设草场超过110万亩,解决了260多万人、21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同时,累计向参与工程建设的农村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超过35亿元。以工代赈在疏通与贫困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最后一公里”障碍,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特殊作用,是广受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欢迎的扶贫开发政策之一。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以工代赈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建设重点更加突出,建设领域不断拓展,政策联动性不断加强。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了《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9号令),在项目储备、申报审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检查验收、部门协作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规范。各地在长期工作中,也积累了大量好的经验做法,并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为“十三五”以工代赈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贫困地区发展整体滞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需要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若干措施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若干措施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1.03.18 •【字号】闽政办〔2021〕16号 •【施行日期】2021.03.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若干措施的通知 闽政办〔2021〕1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发改振兴〔2020〕1675号,以下简称《意见》),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结合福建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加强项目谋划实施。以工代赈,是指组织受赈济者参加公共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管理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各地要围绕《意见》明确的农村生产生活、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等基础设施领域,积极谋划以工代赈项目。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工程项目,发放劳务报酬应不低于该项目中央、省级以工代赈补助资金的15%。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金额和发放名册作为重要参考,对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目标、没有足额支付劳务报酬或劳务报酬支付不合理的不予结算。[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旅厅、林业局、财政厅、住建厅、生态环境厅等。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落实,不再逐一列出 二、安排专项资金保障。“十四五”期间,每年在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等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中各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在省文旅厅、林业局等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中各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符合条件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资金由各部门按原渠道下达。(责任单位: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旅厅、林业局、财政厅) 三、发挥债券资金作用。鼓励市、县(区)将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求申报范围。支持市、县(区)在核定的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内,对相关领域符合条件的以工代赈项目安排新增专项债券时予以倾斜支持,并在组织实施专项债券项目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改委) 四、推动资产折股量化。鼓励开展以工代赈资产折股量化分红,在按照标准发放劳务报酬的基础上,将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等项目,探索“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变股东、农村劳动力参与收益分配”的资产收益扶持方式。(责任单位: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文旅厅、林业局等)

县“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实施方案

县“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实施方案根据**要求,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以工代赈工作,进一步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基础 (一)主要成就 以工代赈是我国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政策举措。自1984年启动实施以来,国家巳累计安排以工代赈资金(含实物折资)1670余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国家共安排中央资金约300亿元,地方安排资金超过35亿元,支持各地实施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小流域治理、林田草场建设等项目2.5万个,为贫困地区提供了110多万个短期就近就业岗位,向参与务工的贫困群众发放劳务报酬超过35亿元,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超过10%,为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以来,为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将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最低比例从10%提高至15%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类模式,开展了以工代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资产收益分红等赈济新模式,为“十四五”以工代赈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打下了坚实基

础。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以工代赈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实现了扶贫同扶志扶智的有效结合,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面临形势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纲要》和《衔接意见》均对以工代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加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力度,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展望未来五年,以工代赈既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的新机遇,也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工程施工机械化等新情况,亟需进一步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推动以工代赈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落实《纲要》和《衔接意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群众参与、扶志扶智,坚持系统思维、部门联动,以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领域,以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为赈济对象,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

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方案

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方案 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方案 1. 简介 本方案旨在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解决劳务报酬支付的问题,从而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确保劳务报酬的公平合理分配。 2. 方案目标 •提升劳务报酬支付效率 •降低用人单位的资金压力 •确保劳务报酬的公平合理分配 3. 方案特点 •以工代赈方式:将劳务报酬支付方式从现金转变为以工作量计算的劳务报酬。 •高效便捷:通过系统化管理和自动计算,简化劳务报酬支付流程,提高支付效率。 •公平合理:根据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评估,确保劳务报酬的公平分配。

4. 方案流程 1.根据工作内容和条件制定相应的工作量计算标准。 2.工作者根据工作标准完成工作,并记录工作量。 3.用人单位进行工作量审核,确保工作量数据的准确性。 4.根据工作量计算劳务报酬金额,并进行多方核对确认。 5.将劳务报酬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作者。 5. 方案实施推广 1.在用人单位内部成立方案实施团队,负责方案制定、流程调整和 系统开发等事宜。 2.向相关工作者宣传方案的优势及具体实施细节,并鼓励工作者积 极参与。 3.开展试点工作,选取几个部门或项目进行实际操作,收集反馈意 见并进行调整优化。 4.根据试点效果,逐步推广到全员或全单位范围内,并建立长期稳 定的方案实施机制。 6. 风险控制 1.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工作量数据的准确性和隐私安全。 2.定期监测和评估方案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建立健全的纠纷处理机制,处理劳务报酬相关的争议和纠纷。7. 结语 通过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方案,可以解决劳务报酬支付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平分配和合理运营。实施过程中,需注意数据安全和风险控制,确保方案的顺利推广和长期稳定运行。 8. 实施预期效果 1.提高支付效率:以工代赈方式能够简化支付流程,减少人工操作 和错误,从而提高支付效率。 2.降低用人单位压力:以工代赈方式将劳务报酬从一次性支付转变 为按工作量支付,能够减轻用人单位的资金压力。 3.公平合理分配:通过工作量计算和质量评估,确保劳务报酬的公 平合理分配,增强工作者的满意度。 4.提高管理水平:系统化管理和自动计算劳务报酬,能够提高管理 水平和数据准确性。 9. 方案实施时间表 •第一季度:方案制定和流程调整 •第二季度:系统开发和试点工作 •第三季度:完善方案和优化调整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西省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西省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07.12.12 •【字号】赣发改地区字[2007]1649号 •【施行日期】2007.12.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价格 正文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西省以工代赈建设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赣发改地区字[2007]1649号) 有关设区市发改委,省直有关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江西省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江西省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 前言 以工代赈是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旨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工程,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搭平台、打基础,同时,通过组织扶持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以获取劳务报酬,直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自1984年实施以工代赈政策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以工代赈在我省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工程,为改善我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

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阶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时期以工代赈工作的指导,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江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专项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在总结我省“十五”以工代赈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实施范围重点是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适当扶持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 一、成就、问题与展望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我省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眼于贫困地区的持续和谐发展,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了贫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全省扶贫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以工代赈投入最多的时期,共投入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0.78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资金7.152亿元、国债资金3.628亿元;地方以工代赈配套投入 2.668亿元,其中省级配套投入9486.6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要求,安排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工代赈资金9.4212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6.3855亿元、国债资金 3.0357亿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数87.4%;安排非重点县内的省定贫困乡以工代赈资金1.3588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0.7665亿元、国债资金0.5923亿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数的12.6%。五年累计

山西省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山西省以工代赈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以工代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以工代赈资金使用安全,提高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效益,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山西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以工代赈,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并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项农村扶贫政策。 第三条以工代赈投入为资金投入。国家以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省及市、县以工代赈投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第四条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管理职责。 第二章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

第五条国家以工代赈投入集中用于国家确定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即国家重点县),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地方脱贫积极性高的特困地区倾斜。省以工代赈投入重点用于国家重点县,适当兼顾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及插花贫困县的贫困乡村。市以工代赈投入用于与国家和省以工代赈投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配套,也可对贫困县直接安排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县以工代赈投入全部配套用于国家、省、市安排的以工代赈工程。 第六条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小流域治理、草场建设,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乡村道路建设。集中建设行政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自然村、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以及村与干线公路的连接路(包括移民新村的道路)建设。道路建设标准为四级以下(含四级)。 农田水利建设。在地表水资源缺乏和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重点集聚天然降雨,建设旱井并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在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通过打井配套建设农田节水工程;在有小泉小水的地区,重点建设截流(截潜流)、提水、引水等小型水利工程;在水库灌区范围,重点建设和修复渠系、管道,新增、恢复和改善水浇地。 基本农田建设。依据当地实际,对沟道安排筑坝淤地,

以工代赈[修改版]

第一篇:以工代赈 【注音】yǐgōngdàizhèn 【释义】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或者说,是以工代赈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指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编辑本段规定 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投入分为实物投入和资金投入。实物投入以实物折资形式核算。国家以工代赈投入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地方各级以工代赈配套投入纳入地方本级财政预算。以工代赈投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共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 “以工代赈投入用于国家确定的扶持地区,并向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倾斜。其他有关地区的以工代赈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安排。” “以工代赈投入重点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内容是县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以及根据国家要求安排的其他工程。”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 编辑本段目标 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可以同时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 第二,在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发挥作用。 第三,可在一定程序上缓解政策实施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工代赈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同时,还可以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

县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县以工代赈试点项目 实施方案 二〇二〇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总体思路 (4) 1.1指导思想 (4) 1.2基本原则 (4) 第二章试点项目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 2.1项目背景 (5) 2.2项目实施基础 (5) 2.3项目建设优势条件 (5) 第三章项目试点任务 (7) 3.1探索创新以工代赈新模式 (7) 3.2群众投劳方式方法及劳务报酬发放 (8) 3.3经济效益简析 (8) 3.4试点项目预期效果 (9)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及资金筹措 (11) 4.1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1) 4.2投资估算 (11) 4.3资金筹措 (12) 第五章配套政策 (14) 5.1用地优惠政策 (14) 5.2财政支持政策 (14) 5.3农技推广政策 (14)

第六章、实施步骤和工作计划 (15) 6.1项目建设时间 (15) 6.2进度安排 (15) 第七章、保障措施 (16) 7.1组织保障 (16) 7.2健全运维机制 (16) 7.3严格考核评估 (16)

第一章总体思路 1.1指导思想 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本质,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冲击影响,充分发挥并拓展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以工代赈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1.2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示范,产业融合。 创新工作机制,探索以工代赈资产变股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变股东,贫困户参与收益分配的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 符合产业规划要求,以改善发展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扶贫开发,改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建立全域旅游。利用各自的优势领域和特色服务与省内外和国内外开展交流合作,依托产业提升**全域旅游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群众参与,共同发展。 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开展技能培训、以工代训,共同发展致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