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北朝世系

南北朝世系

南北朝世系
南北朝世系

南北朝世系南朝- 宋- 世系

北朝- 东魏- 世系

北朝- 西魏- 世系

北朝- 北齐-世系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 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五部分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分为文言小说(成熟形态是唐传奇)和白话小说(成熟形态是宋元话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此时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上流社会的奇异故事、人物逸闻轶事或者其只言片语。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仅仅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缺少艺术的虚构,还不是成熟的小说形态。 一、小说的起源与在魏晋南北朝的兴盛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最初指琐屑的言说,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是小说家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七略) 1、神话传说。(尽管记载十分简略,但从中可以看到故事情节和 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因素)神话传说一部分被采入正史,逐渐凝固; 一部分不断发展丰富并且被记录下来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 ——《穆天子传》《燕丹子》 2、寓言故事。(不少人物性格鲜明,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小说源头 ——《庄子》《韩非子》 3、史传。(写人叙事为小说提供了素材和经验) ——《战国策》《三国志》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15家小说,均已亡佚。 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托名东方朔之《神异论》托名班固之《汉武帝故事》 二、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记载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很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很大关系。 1、地理博物。——张华《博物志》 2、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曹丕《列异传》分类 3、佛法灵异。——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北朝历代皇帝介绍

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北朝历代皇帝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更新学习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86年2月20日—409年11月6日在位24年。 拓跋珪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什

翼犍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杀死,代国大乱,前秦军乘机进入国都云中,代国灭亡,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明元帝拓跋嗣409年11月10日—423年12月24日在位14年。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

兴”。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进攻宋国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并进逼刘宋领土。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后有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和汉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勋。因此拓跋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423年—452年在位30年。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世祖,太武皇帝。423年、滑台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汉朝皇帝世系图

汉高祖 刘邦 前 256-前 202-前 195 汉惠 帝 齐悼惠王 刘肥 前 221-前 189 刘盈 前 210前 195前 188 后少 帝 城阳景王 刘章 前 200-前 177 前少帝 ?-前 188-前 184 刘弘 前 192前 184前 180 梁共 城阳恭王 刘喜 ?-前 144 长沙定王 刘发 ?-前 127 汉武帝 刘彻 前 157-前 141前 87 王 刘买 ?-前 136 梁平 王 刘襄 ?-前 96 梁贞 海昏侯 城阳敬王 刘义 ?-前 110 舂陵戴侯 刘熊渠 悼皇考 刘外 刘进 前 113-前 91 刘贺 前 92前 74前 59 王 刘毋 伤 ?-前 85 汉景帝 刘启 前 188-前 157前 141 梁孝 王 刘武 ?-前 144 汉文帝 刘恒 前 202前 180前 157 高后吕雉
昌邑哀 城阳顷王 刘延 ?-前 118 舂陵节侯 刘买 戾太子 刘据 前 128-前 91 王 刘髆 ?-前 86
汉昭帝 刘弗陵 前 94-前 87-前 74

梁敬 城阳惠王 刘武 ?-前 97 刘利 刘回 汉宣帝 刘询 前 91-前 74-前 49 王 刘定 国 ?-前 45 梁夷 汉元帝 城阳荒王 刘顺 刘子张 刘钦 ?-3 刘奭 前 75-前 49-前 33 楚孝王 刘嚣 ?-前 25 东平思王 刘宇 ?-前 20 王 刘遂 ?-前 39
汉成 帝 更始帝 刘玄 ?-23-25 汉光武帝 刘秀 前 6-25-57 刘骜 前 51前 33前7 汉哀帝 刘欣 前 27-前 7前1 严乡侯 广戚侯 刘显 刘信 ?-7 恭皇 刘康 ?-前 23 中山孝王 刘兴 ?-前 8 广戚炀 侯 刘勋 东平炀王 刘云 ?- 前 4
梁荒 王 刘嘉 ?-前 24
式节侯 刘宪
式侯 刘萌
汉明帝 刘庄 28-57-75
汉平帝 刘衎 前 9-前 1-6
梁王 刘立 ?-3
刘盆子 10-25-27?
汉章帝 刘炟 57-75-88
孺子 刘婴 5-6-8-2 5 济北 惠王 刘寿 ? -120 北乡 刘雄 孝崇皇 刘翼 孝元皇 刘淑 孝穆皇 刘开 ?-132
刘永 ? -25-2 7 刘纡
千乘贞王 刘伉 ?-93
孝德皇 刘庆 78-107
汉和帝 刘肇 79-88-10 5
乐安夷王 刘宠 ?-122
汉安帝 刘祜 94-106-12 5 汉顺帝 刘保
汉殇帝 刘隆 105-106
侯 刘懿 ? -125
勃海孝王 刘鸿
刘弘

魏晋南北朝帝王世袭表

西晋帝王世系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始于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分裂。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帝王世系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元帝司马睿(276-322):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 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的人物。

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南朝有出现哪些皇帝?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南朝-宋(420-479) 武帝刘裕(363-422)420年称帝在位3年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小时家贫。后因战功逐渐成为东晋的权臣,420年,他迫晋恭帝禅让,建立南朝*宋,在位3年死,时年60岁。 少帝(406-424) 422年即位在位3年少帝刘义符,刘裕长子,即位3年,被杀,时年19岁。 文帝(407-453) 424年即位在位30年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453年,他被太子所杀,时年47岁。 孝武帝(430-464) 453年即位在位12年孝武帝刘骏,文帝第三子,残暴昏君。死于464年,时年35岁。 前废帝(449-465) 464年即位在位6个月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长子,暴君一个,嗜杀乱伦,在位6个月被杀,时年17岁。 明帝(439-472) 465年即位在位8年明帝刘彧,文帝第十一子,残暴昏庸之君,在位8年,死时34岁。

后废帝(463-477) 472年即位在位5年后废帝刘昱,明帝长子,淫暴无比,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被萧道成杀死,死时15岁。历代王朝中,没有像南北朝时宋朝的前废帝,明帝,后废帝这三个皇帝这样,闺门无礼,乱伦淫秽,手足相残,几近禽兽。 顺帝(469-480) 477年即位在位3年顺帝刘准,明帝第三子,在位3年后退位,480年被杀,时年12岁。 南朝-齐(479-502) 高帝(427-482) 479年称帝在位4年高帝萧道成。南朝*宋的宰相,后废顺帝自立,建立南朝*齐,在位4年,时年56岁。 武帝(440-493) 482年即位在位11年武帝萧赜,高帝长子,死于493年,时年54岁。 郁林王(473-494) 493年即位在位1年郁林王萧昭业,武帝长孙。在位1年被杀。时年22岁。 海陵王(480-494) 494年即位在4个月海陵王萧昭文,郁林王弟,在位4个月被杀,时年15岁。 明帝(452-498) 494年即位在5年明帝萧鸾,高帝侄,即位后大杀手足,南齐国衰,死于498年,时年47岁。 东昏侯(483-501) 498年即位在3年东昏侯萧宝卷,明帝第二子,他残忍凶暴,嗜杀成性,挥金如土,被萧衍杀死,时年19岁。和帝(488-502) 501年即位在1年和帝萧宝融,明帝第八子,在位1年,被萧衍所杀,南齐亡。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

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

远古帝王世系表

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 —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7724—前5008年。传78帝,记2717年)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女娲(公元前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 —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 —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 —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 —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 —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 —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 —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 —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 —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 —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 —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 —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 —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 —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 —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风) —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风) —象团(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 —象伟(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风,号中央氏) —节触(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风) —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风) —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风) —随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风) —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风,号伏羲氏) —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风,号栗陆氏) —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风) —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风) —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夏: (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姒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 1、夏禹45年 2、帝启2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28年--(羿-寒浞) 6、少康21年 7、帝杼17年;

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 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 皋l1年; 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商: 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 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 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 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 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 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西周: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一.政治状况 1、.战乱不断、国家分裂,朝代更迭: 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196—220年) 建安25年(220)曹丕称帝,随后孙权、刘备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265年,司马炎灭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 南北朝长期分裂: 北朝:“五胡十六国”(304—429) 南朝:刘裕代晋自立宋(420),后来是齐、梁、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现象。 三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重抒情,重形式美,重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由文学的功利倾向走向非功利。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中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五胡十六国皇帝列表 年号 庙号 姓名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 位 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备注 汉(前赵)世系 永凤 高祖 刘渊 304 7 新兴县凶奴人,呼韩邪单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凶奴单于, 父刘豹为凶奴左部帅 西晋太康末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 后起兵反晋,304年称汉王,308年十月称帝,迁都平阳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 烈宗 刘聪 310 9 刘渊第四子 刘渊死,太子刘和即位,刘聪杀兄夺位,311年,派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 帝,316年,派刘曜破长安,俘晋愍帝,灭西晋 汉昌 隐皇帝 刘粲 318 1 刘聪子 以皇太子总摄朝政,318年七月即帝位,九月,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靳准所 杀。 光初 刘曜 318 12 刘渊侄,少孤,由刘渊收养 靳准杀刘粲夺帝位,曜率兵攻准,被太保呼延晏等拥立为帝,进军平阳, 尽杀靳氏,迁都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后被石靳所杀 成汉世系

建兴、晏平、王衡太宗李雄304313161氏族人,李特子,巴西容渠 人 301年,其父李特在绵竹率流民起义反晋,李特战死,李雄继为帅,304年取成 都,城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成汉,或称前蜀 玉衡戾太 子 李班33447147李雄之兄,李荡子被李雄立为太子,334年六月即位,十月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在位不及半年 玉衡、玉 恒幽公 哀皇 帝 李期33522425李雄第四子李越杀李班后,被拥立为帝,帝暴戾骄虐,大臣多不自安,338年四月,汉王李 寿拥兵矫太后令,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自立为帝 汉兴中宗李寿33839644李特弟李骧 汉兴、太 和、嘉宁 李势5李寿长子347年三月晋征西将军恒温攻成都,李势降,361年死于建康 前凉世系 建兴高祖张实31444750张轨长子301年,西晋任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保据一方,314年轨病死,其子张实继之, 317年西晋灭亡,张氏以姑臧为中心世守凉州 建兴太宗张茂32044548张轨子320年六月,张实被部下杀害,实子骏年幼,茂袭平西将军行都督凉州诸军事,

东周列国国君主世系表(一)

东周列国国君主世系表(一) 世界大历史关注为什么抖音美女那么多,今天终于知道答案了[呲牙]秦国的青少年时代:从“秦晋之好”到“秦晋争霸”东周列国国君世系表(三)郑、鲁篇东周列国国君世系表(二)韩、赵、魏篇(一)周、晋、楚、齐、秦篇世界大历史2018-05-01 17:56:45东周国君世系周平王,幽王子,在位51年。周桓王,平王孙,在位23年。周庄王,桓王子,在位15年。周僖王,庄王子,在位5年。周惠王,僖王子,在位25年。周襄王,惠王子,在位33年。周顷王,襄王子,在位6年。周定王,顷王子,在位21年。周简王,定王子,在位14年。周灵王,简王子,在位27年。周景王,灵王子,在位20年。周敬王,景王子,在位42年。周元王,敬王子,在位7年。周贞定王,元王子,在位28年。周哀王,贞定王子,在位3月。周思王,哀王弟,在位5月。周考王,思王弟,在位15年。周威烈王,考王子,在位24年。周安王,威烈王子,在位26年。周烈王,安王子,在位10年。周显王,烈王弟,在位48年。周慎靓王,显王子,在位6年。周赧王,慎靓王子,在位59年。被秦昭襄王灭掉。晋国国君世系晋文侯,晋穆侯子,在位35年。晋昭侯,晋文侯子,在位7年。被大臣潘父及曲沃桓叔谋杀。晋孝侯,晋昭侯子,在位15年。被曲沃庄伯谋杀。晋鄂侯,晋孝侯子,在位6年。晋哀侯,

晋鄂侯子,在位9年。被曲沃武公生擒。晋小子侯,晋哀侯子,在位4年。被曲沃武公诱杀。晋侯缗,晋哀侯弟,在位28年。被曲沃武公灭掉,晋国实现统一。晋武公,前为曲沃武公,在位时间共39年。晋献公,晋武公子,在位26年。晋奚齐,晋献公子,在位1个月。被里克杀死。晋姬卓,晋献公子,在位1个月。被里克杀死。晋惠公,晋献公子,在位14年。被秦穆公拥立。被秦军败于韩原。晋怀公,晋惠公子,在位1个月。被秦穆公杀死。晋文公,晋献公子,在位9年。被秦穆公拥立。败楚军于城濮。晋襄公,晋文公子,在位7年。晋灵公,晋襄公子,在位14年。被赵穿杀死。晋成公,晋襄公弟,在位7年。晋景公,晋成公子,在位19年。晋厉公,晋景公子,在位8年。被栾书、中行偃杀死。晋悼公,晋襄公重孙,在位15年。晋平公,晋悼公子,在位26年。晋昭公,晋平公子,在位6年。晋顷公,晋昭公子,在位14年。晋定公,晋顷公子,在位37年。晋出公,晋定公子,在位17年。被智、赵、韩、魏四卿驱逐。晋哀公,晋昭公重孙,在位18年。晋幽公,晋哀公子,在位18年。被盗贼杀死。晋烈公,晋幽公子,在位27年。晋孝公,晋烈公子,在位17年。晋静公,晋孝公子,在位2年。被赵、韩、魏三国废黜。楚国国君世系楚武王,在位51年。楚文王,武王子,在位12年。楚庄敖,文王长子,在位3年。被成王谋杀。楚成王,文王次子,在位46年。被穆王

南北朝北朝皇帝列表

北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七月甲戌日]——409年11月6日[十月戊辰日])386年2月20日(正月戊申日)—409年11月6日在位24年。 拓跋珪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什翼犍被自己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杀死,代国大乱,前秦军乘机进入国都云中,代国灭亡,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 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年)409年11月10日(十月壬申)—423年12月24日(十一月己巳)在位14年。 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其生母刘贵人在拓跋嗣被立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后宫旧例,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悲伤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宫。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进攻宋国得胜回来,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北魏获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并进逼刘宋领土。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太宗拓跋嗣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后有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坚统一北方和汉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勋。因此拓跋嗣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423年—452年在位30年。 拓跋焘,字佛狸,鲜卑族,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长子,北魏世祖,太武皇帝。423年(北魏泰常八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汉世家大族崔浩等为谋臣,把握作战时机。他非常善于使用骑兵,并且开创了骑兵闪击战的雏形。 他从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励精图治,先后攻灭北燕、北凉,讨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浑,取南朝刘宋的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滑台(今河南滑县东)等地,统一了中国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后者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决策果断,部署周密,讲究战法,指挥灵活。或分道并进,轻骑奔袭,或诱敌出城,设伏围歼,因而多获胜利。 427年(始光四年),魏军攻夏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时,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诱固守之夏军脱离坚城,当夏军出城追逐时,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

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历代过程: 魏晋南北朝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政权更迭频繁。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中华远古帝王世系

中华远古帝王世系 中华儿女又称炎黄子孙,“炎黄”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许多人都误以为炎帝和黄帝只是两个人。其实不然,炎帝和黄帝都是远古时代一个阶段政权的代称。 中国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近百年来大量的考古数据证明,中国的文明史早在公元前一万年至前九千年时就已经存在了,远不止所谓的上下五千年。 二十世纪末,王大有等一批学者勇敢的投身于中国远古史的研究,他们结合田野考古并从多学科领域对远古史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理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脉络,我们终于看到了恢复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一线曙光。 盘古氏(距今约400万—300万年前。又称盘古,混沌氏。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天皇氏(距今约300万—170万年前。又称天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地皇氏(距今约170万—70万年前。又称地皇,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人皇氏(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又称人皇,九头氏,居方氏。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之一)—有巢氏(距今约20万—5万年前。又作大巢氏,尊号巢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燧人氏(距今约5万年—公元前7724年。又称燧皇,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起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 伏羲的先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距今约三万年时,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雪线下移,被迫分两路转移。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黑虎支);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白虎支和牛羊支)。伏羲氏于公元前7724年取代燧人氏政权,成为各地氏族联盟公认的领袖。女娲氏与伏羲氏同属于伏羲族团,为两个世代联姻的族系。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形成了伏羲女娲氏政权(公元前7724—前5008年。传78帝,记2717年)。 伏羲(公元前7724—前7707年。又称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男,风姓,伏羲女娲政权首任帝。是母系氏族风兖部落的首领,居今甘肃庆阳市与平凉市境内的沿河地带)—女娲(公元前前7707—前7653年。女,风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伏羲之妹)—嬟移(公元前7653—前7615年。女,姓风)—师嬟(公元前7615—前7569年。女,姓风)—太昊(公元前7569—前7527年。男,姓风,又称太昊伏羲,尊称白帝)—昊嬟(公元前7527—前7525年。女,姓风)—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男,姓风,名挚)—嬑节(公元前7509—前7481年。女,姓风)—伏泰(公元前7481—前7444年。女,姓风)—羲暤(公元前7444—前7403年。男,姓风)—印枪(公元前7403—前7361年。女,姓风)—新印(公元前7361—前7335年。女,姓风,号大庭氏)—姯印(公元前7335—前7271年。女,姓风)—随象(公元前7271—前7224年。男,姓风)—伏显(公元前7224—前7191年。女,姓风,号柏皇氏)—可塑(公元前7191—前7159年。女,姓风)—郁莟(公元前7159—前7143年。女,姓风)—佘蓄(公元前7143—前7085年。女,姓风)—象团(公元前7085—前7024年。女,姓风,号伏羲氏)—象伟(公元前7024—前6990年。女,姓风,号中央氏)—节触(公元前6990—前6955年。女,姓风)—伏案(公元前6955—前6931年。女,姓风)—曲秦(公元前6931—前6896年。女,姓风)—随秦(公元前6896—前6871年。女,姓风)—晁安(公元前6871—前6856年。男,姓风,号伏羲氏)—伏安(公元前6856—前6826年。女,姓风,号栗陆氏)—起望(公元前6826—前6801年。女,姓风)—河圭(公元前6801—前6732年。女,姓风)—圭嬜(公元前6732—前6666年。女,姓风,号伏羲氏)—泰望(公元前6666—前6631年。女,姓风,号骊连氏)—施公(公元前6631—前6598年。男,姓风)—团良(公元前6598—前6554年。男,姓风)—冠象(公元前6554—前6515年。男,姓风)—团伏(公元前6515—前6477年。男,姓风)—伏义(公元前6477—前6450年。女,姓风,号赫胥氏)—娍义(公元前6450—前64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