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之现象和本质

哲学之现象和本质

哲学之现象和本质
哲学之现象和本质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哲学之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假象不同于主观范畴的错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2.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两者的对立表现为,现象是表面的可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本质是共性的、普遍的、深刻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如列宁所说:“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就是说,任何现象都从不同程度表现本质。

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3)在实践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哲学的本质与起源 摘要:文章探讨了哲学的本质与起源,强调哲学更像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活动,而不是现成的知识体系。哲学智慧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意见和看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关键字:哲学本质起源西方 一、哲学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来源 二、哲学的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的本质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是追求关于世界(包括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人生意义的根本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的理性反思活动。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需要加以说明。 第一,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都进行理性反思,但并非任何问题的理性反思都是哲学活动。只有对“根本性问题”的理性反思活动才是哲学活动。这里所说的“根本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具体科学中未加反思或证明的假设或前提。这类假设或前提往往不是显见的,并且随着人类的认识的发展而变化。哲学家的任务是思考或质疑这些隐含的假设和前提,发现并思考这些前提正是哲学家的智慧之所在。例如,在古代,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代,人们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冥冥之中的主宰是神。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可怀疑的。但早期的哲学家质疑这种假设,并试图用新的假设,如水等自然物来解释自然。

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用司马迁的这句感叹来解释当今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那么什么是正真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拜读了庄友刚先生的《广义历史唯物论》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认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的确如庄友刚先生而言,马克思哲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而非唯心的哲学。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为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从否定性的方面看,无疑应当从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扬弃关系中去寻求。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颠倒的方法,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理念、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和市民社会,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批驳黑格尔“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不仅对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例如后来的鲍威尔、蒲鲁东等人,马克思都做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在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穷——答蒲鲁东先生的〈贫穷的哲学〉》论著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思想做了尖锐地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业已形成了的新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同样马克思也讥讽鲍威尔等人倡导的思辩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的哲学。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显然也有别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人通过“实践”主动地经验、认识、改造世界,是一个很核心的理论。在费尔巴哈那里,“物”对于人是具有绝对的决定性的,他不能想象人的主动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物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 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哲学的本质和特征。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规定,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哲学的本质和属性规定。 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是哲学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征和种性规定。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就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体事物不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体,还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种联系和规定。世界或具体事物可以被两分或多分为不同的种类和组成部分,被两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综合归纳为统一的具体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社会规定和社会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世界的整体,而仅仅是世界的某个组成部分。把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作为己任是哲学有别于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 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规律、必然趋势、必然规律,是社会主体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意识、思想、欲望、理想、法则、观 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统帅和灵魂,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哲学是社会意识的 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公然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 意识。 生存发展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当然也是人类的哲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定和内 容。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生存发展是人类生来具有一般本质和规定,现实世界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只有进行包含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社

管理哲学的本质

管理哲学第一讲:管理的本质 第一讲管理的本质 一、什么是本质 人们常说,看问题要抓本质。那么,什么是本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偷书之后为自己辩护说,窃书不算偷。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说法?我们一般都认为如果偷了1块钱,算偷;但如果你只是在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顺手拈来一张纸写,这算不算偷呢?(同学们意见不一)毒蛇是毒的,坏人也毒,它们谁更毒?如果毒是他的本性,那么他算不算毒? 还有,平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就是“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什么是原则性、什么是灵活性? 原则性是决定事物本质的东西。如果问一个党员是否符合党员的标准,那就要看他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是可以说,我今天想对四项基本原则灵活一下?不行。所以,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其实还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来灵活,其本质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原则,对原则本身是不能灵活的。所以,所谓本质就是决定一个事情性质的东西。 过去有个说法叫“量变引起质变”,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反思的。举例来讨论,偷1块钱是偷,偷100万块也是偷;两者区别何在?偷1块钱与杀1个人,其区别又何在? 前者是程度的区别。虽然偷1块钱应该惩罚(虽然一般不给予惩罚),偷100万要予以严重惩罚,但它们都是“偷”的行为,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而后者在本质上显然不一样:偷1块钱的行为在本质上是财产方面的问题,而杀1个人

属于生命方面的问题,生命问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财产问题。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要做不同的处理。 偷1块钱与偷100万、哪怕是把地球上所有的钱都偷了,这些都只是量的变化,虽然有程度的轻重,但在偷窃的本质上并无变化。这意味着,过去一直深入我们观念中的“量变引起质变”可能是错误的。在什么情况下量变引起质变呢,除非外力的干预引起它性质的变化。 提倡量变引起质变的人常常举这样的例子,如从水到水蒸气。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是由于不断地加热(外力),使得水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加热一杯水,直到水分完全蒸发变成水蒸汽,可以说这是从小质变到大质变的过程。 我们讲一个公司是不是有赢利的时候,赢利1块钱是赢利,在财务报告上显示为赢利;亏损一块钱是亏损,在报告上显示为亏损。所以请大家一定记住,性质和数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每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性质,每一个性质又有严重程度的不同。数量和性质绝不能混为一谈。从人权的角度来讲,一个偷钱的人,不管他偷多少,他都不应该被处以死刑。而如果犯了谋杀罪就应该处决。也就是说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犯罪,一种是性质相对较轻的,另一种是性质相当严重的。 本质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由原则来保证这种性质,原则就是性质。原则是不能违背的,以保障那种性质能够得到体现,即原则性不能违背。灵活性是说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可以灵活处理,如果在原则上灵活处理的话就是改变事情的性质了。所以原则性和灵活性是不能简单统一的。 下面我们从一些角度来把握管理的本质。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

论 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神话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解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原著,准确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与实质,进而科学、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形成的时候,马克思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的。当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人道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当时的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但又残存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痕迹。应当说,这里的“实践人道主义”与后来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主要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了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理论对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注重人和人的解放,他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但是,由于当时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实践人道主义”明显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所以,马克思当时没有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是唯物主义,而是称为“实践人道主义”。这就表明,“实践人道主义”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概念,还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表述。 随着对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唯心主义的深入批判,马克思才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同唯心主义哲学对立起来。他在1844年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 “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

第二章 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观点案例点评: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 观点1 柏拉图的“回忆说” 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

哲学基础——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一课时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到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成果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和表现;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懂得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从而提高改造世界观、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自觉性;懂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必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还要明确人们为什么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怎样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理解科学思维的重要作用,学会使用思维形式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自觉培养科学素养的能动性。 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2)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理解: (1)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表现; (2)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情况下,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表现。 3.运用: 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诸多实例,说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分析比较能力。能通过分析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内容,理解人的本质特点和本质力量所在; 2.提高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对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表现的学习,综合分析三方面的关系,找到内在联系。 3.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达到准确把握知识原理和观点,同时学会具体分析和解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觉悟目标 要充分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提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性,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将自己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 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 教学难点 人类的精神因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的作用。 导入新课 提问:1.同学们通过哲学上册四课书的学习,都获得了那些哲学知识?有那些哲学观点对于

哲学教会我们看见事物的本质

哲学教会我们看见事物的本质 真正有哲学智慧的人,用的往往是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语言。 ——陈先达 观念是变化的。在社会发展中,先进观念引领思想的变革,而僵化保守观念阻碍社会前行。 ——陈先达 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原籍江西省鄱阳县。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关于哲学,关于语言,关于智慧,陈先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具体如何呢?下面就来一下学习和了解下。 1,多学哲学没坏处,哲学其实跟每个人都相关。 文艺复兴时期有个学者说,不懂文学的国王就像一头戴王冠的驴。我以为不懂文学尚且如此,不懂哲学更可以这样说。何况,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提倡过哲学王。 不懂哲学的国王多的是,照样当国王。可是,如果要善于治国理政,当一个既有远见又能体恤民情的统治者,有哲学头脑还是比没有哲学头脑好。 不懂哲学的国王是不是戴王冠的驴不关我们的事,但哲学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干部,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都息息相关。我们不能说不懂哲学是徒有其名的人,但可以说善于哲学思维的人是个有智慧的人。 2,知识不等于智慧,二者千万别混淆。 1加1等于2是知识,1中包括两个0.5是知识,知道1个苹果可以切成两半是生活常识,可是从中得出“独中有对”、“凡物莫不有对”,即一中包含二而且一可分为二,这就是智慧。这不是直接凭感官或经验能知道的,而是从大量知识

积累中悟出的道理。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是实证知识而是智慧,是宇宙生成的辩证法。 同样,知道水有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是化学知识,可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智慧。因为他从水的特性中引出的是人应如何处世的道德结论。 知道白马是马是知识,而说白马非马则是智慧,因为它提出的是个别与一般相互关系的哲学难题。知道1.7米比1.6米高是知识,可由1.8米比1.7米更高,得出世界万物高矮长短是相对的结论,就不是量的知识,而是一种关于对事物认识中存在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关系的智慧。 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当然,智慧不能离开知识,它来源于知识,可又高出于知识,是对知识中包含的规律和意义的总揭示。 赫拉克利特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有智慧,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康德说,智慧就是能在无数的问题之中,选择出对于人类至关重要的问题。 他们的话都包含智慧是关乎人类探求真理、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意思。3,哲学教会我们看见事物的本质。 传说在古代希腊,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他争辩说我的确看到一张桌子、一个杯子,但我没有看到“桌子性”、“杯子性”。柏拉图回答说,你说得不错,因为人们有用来看桌子和杯子的眼睛,可却没有用来看桌子本质和

设计的哲学本质

设计的哲学本质 □陈岸瑛 -------------------------------- >> >>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去把握艺术设计的本质。本文认为,现代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其中偏于技术者为工程设计,偏于艺术者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本质在于它的“艺术性”,但此艺术性不能按照通常的意义去理解。西方艺术设计的早期历史,是由决心介入到工业生产中去的“艺术家”谱写的,其核心诉求是让“无关利害”的纯艺术重新回到社会生产的怀抱中去,这样一种追求有可能改变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改变了的艺术观,本文提出,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而应从“使用”和“生活形式”的角度去重新把握设计的艺术性; 设计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对确立一种鲜明的生活风格的积极作用上。 关键词:艺术设计哲学本质生活风格 虽然我们对设计并不陌生,但要回答设计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本质却殊非易事。本文所讨论的设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如计划、经营、构思等),而是一种专业化的设计,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可分为两类,偏于技术的是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偏于艺术的是艺术设计(art design)。本文所讨论的设计,主要是后一类设计。在接下去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设计、艺术和技术,这三个概念无论在内涵方面还是在外延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一步,我们还会看到,设计集中体现了“艺术”在一个技术化时代的特殊处境和命运。在这里,艺术不是被理解为“纯艺术”,而是被理解为“生活形式”的提纯和沉淀。设计,作为一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艺术,对于形成鲜明的生活面貌和时代风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现代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 艺术、技术和手艺,这三者在传统社会中曾经是混而不分的一件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

哲学基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教案).doc

教学目标: 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知识方面知道物质世界的构成; 说出自然概念的含义; 说出人类社会的构成; 了解人的日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知道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识记物质概念。 理解世界的木质是物质的O 举例说明人们只有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方面通过世界本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世界本质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世界的木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资料:《认识我们的世界》 教师讲解:在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大干世界中,存在着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有宏观世界的口月星辰,也有微观世界的基木粒了;有寂寞的无生命物质,也有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更有充满智慧的人类社会;……那么,当我们提到“世界”一词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呢? V讲授新课》 板书: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一)世界的构成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页第2—5日然段,思考:自然界的含义是什么。 稍候,提问:什么是日然界? 请学生分别举例,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板书:1、自然界概念的二个层次 (1)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利的物质的自然。 (2)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 (3)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在日然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人类社会的组成是什么。 稍候,提问:人类社会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分别举例,让学生加以说明。 板书:2、人类社会的组成

(1)社会经济结构 (2)社会政治结构 (3)社会思想文化结构 简单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形成的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包括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社会思想文化结构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内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板书:3、人木身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有着类似于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人具有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等基木机能,所有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 板书:(1)人具有I'l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东西,但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总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政治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等,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因而获得了社会属性。人们还有思想,能思维,具有精神属性,从木质上看,人的精神属性也属于社会属性。 板书:(2)人具有社会属性 提问:动物有没有社会属性? 结论:动物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 议一议:人的木质属性是自然性还是社会性? 点拨: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但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木质,人的自然属性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如:食欲,人吃有礼仪、有风俗、有文化,还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性欲,人有爱情、婚姻、家庭,有各种性道德、家庭道德等;自保,人面对危险可以挺身而出,面对死亡可以视死如归。)因此,人的木质属性是社会性而非自然性。 板书:(3)社会性是人的木质属性 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木身构成了整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但是,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呢?世界的木质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此做了很多探讨,不同的哲学派别做出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回答。 板书:(二)世界的木质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资料《神创论》。(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让学生讲圣经里的创世故 事)《圣经?创世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

正态分布的哲学本质及世界观意义

一、正态分布的一般概述 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 ),又名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 ),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事物或者现象的表现状态,也是数学学科中一种最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同时还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种分布理论。所以,它在数学、物理及工程等领域都非常重要,在统计学的许多方面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本来,正态分布的概念是由德国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Moivre 于1733年首次提出来的,但由于德国数学家Gauss 率先将其应用于天文学研究,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所以使正态分布同时就有了“高斯分布”的美称。 [1]124-126该分布主要由两个参数———平均值μ和方差决定,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以均值μ为对称中线;方差越小,分布越集中在均值附近。如果一个随机变量X 的概念密度函数为: 则表明该随机变量服从一个数学期望为μ、方差为的正态(高斯)分布,其期望值决定了分布的位置、其标准差决定了分布的幅度。因其曲线呈钟形状态,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正态分布还很神奇,一般的正态分布函数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变换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正态分布是μ=0,=1的正态分布形态。 二、自然现象中广泛存在着正态分布特征 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表现方式都可以看作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因此,对人类而言,正态分布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指导价值。目前,人类可以肯定地认识到自然界、社会生产活动与科学实验中的很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都可以近似地用正态分布来描述。 例如,某个地区的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布;理想气体分子的速度分量分布;同一种生物体的质收稿日期:2011-10-19 作者简介:郑文兵(1967-),男,湖南郴州人,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博士。 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价值规律、不等价交换。 2012年第1期第30卷 (总第138期)NO.1,2012Vol.30General No.138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正态分布的哲学本质及世界观意义研究 郑文兵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摘要: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很清晰地揭示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普遍存在着不(非)均匀、不平均分布的特征,即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分布普遍存在着核心部分与边缘部分的结构差异。这种不(非)均匀的特性不仅表现在现实中,而且表现在频率和概率中,所以人们需要关注中心和抓住重点,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正态分布;不(非)均匀;核心;中心;重点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7059(2012)01-0072-05 62626 26272··

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观点案例点评: 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 观点1 柏拉图的“回忆说” 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

哲学基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重点难点:世界的本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资料:《认识我们的世界》 教师讲解:在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存在着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有宏观世界的日月星辰,也有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有寂寞的无生命物质,也有生机盎然的生物世界,更有充满智慧的人类社会;……那么,当我们提到“世界”一词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世界”究竟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板书: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一) 世界的构成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页第2—5自然段,思考:自然界的含义是什么。 稍候,提问:什么是自然界? 请学生分别举例,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板书:1、自然界概念的三个层次 (1)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的自然。 (2)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 (3)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人类社会的组成是什么。 稍候,提问:人类社会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分别举例,让学生加以说明。 板书:2、人类社会的组成

(1)社会经济结构 (2)社会政治结构 (3)社会思想文化结构 简单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形成的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包括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政治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社会思想文化结构包括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内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板书:3、人本身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人有着类似于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生理需要,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人具有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等基本机能,所有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 板书:(1)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东西,但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总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形成了政治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等,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因而获得了社会属性。人们还有思想,能思维,具有精神属性,从本质上看,人的精神属性也属于社会属性。 板书:(2)人具有社会属性 提问:动物有没有社会属性? 结论:动物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 议一议: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性还是社会性? 点拨: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但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人的自然属性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如:食欲,人吃有礼仪、有风俗、有文化,还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性欲,人有爱情、婚姻、家庭,有各种性道德、家庭道德等;自保,人面对危险可以挺身而出,面对死亡可以视死如归。)因此,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非自然性。 板书:(3)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但是,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呢?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此做了很多探讨,不同的哲学派别做出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回答。 板书:(二) 世界的本质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资料《神创论》。(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让学生讲圣经里的创世故事)《圣经·创世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 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

中国古代哲学人的本质观 敏华 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关于中国古代人学的内容,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学就是关于人道的学说,其内容就是研究人性、为人之道和理人之道;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人学就是探讨人生价值,它包括天人论、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修养论、人际论几个方面。而笔者以为,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地方,但均失之偏颇。第一种观点虽然指出了中国古代人学的根本的内容,但是忽略了其对“人道”形而上的论证,即关于“人道”的本体论基础;而后一种观点虽然弥补了这一缺陷,但过分侧重了人的存在的价值方面忽略了人的社会性。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人学的根本内容是,在“究天人之际”的基础上,从“性情双重化”“人禽双重化”“圣凡双重化”三个层面阐释人的本质,其核心是人的本质观。本文以此为命题论述中国古代人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一中国古代人学的本体论基础:“究天人之际”基础上的“天道论” 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的存在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而西方那种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精神与物质相对立,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极力反对和力求避免的。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体现出了如下特征:追求天人合一,论证天人合一。为什么呢? 首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究天人之际”一直被视为最高的学问与智慧。例如,司马迁将自己著书的宗旨表述为“欲以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北宋邵雍就认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下》)可见,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做学问的根本。那么,什么是天呢?什么是人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大都指的是宇宙自然的总称,人指宇宙中的一物,所以天人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国哲学家眼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即天人是合一的。例如老子认为“天人玄同”,即人应效法天,求得天人合一,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而解其纷,是谓玄同”(五十六章)。孟子认为“天人相通”,他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如果说在老子和孟子那里天人合一还只是一种观念,那么在《易传》那里这一观念便被体系化了,比如《系辞上》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