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螺旋发展

作者:颜丙强张涛

还原论是整体论的辩证否定,系统论又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出现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三段论螺旋发展,在前进、上升中表现出深刻的内在继承性和历史逻辑性。

1、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从古代整体论到近代还原论,再到现代系统论,是思维方式发展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原则差别。在今天,要特别注意认清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必然性,以及系统论思想原则上区别于还原论思想的根本特征。

一种说法,系统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相加或统一。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强调了系统论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各种合理内核,是基于又高于整体论与还原论的。但是,这样讲述抹杀了系统论的新发展及其与整体论、还原论的原则性区别。

系统论不但吸收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所有合理内核,而且克服了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有了新的创造,提出了只属于系统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所特有的基本原理中。系统论是一种划时代的新发展,已经在螺旋式发展轨迹上进到了高一层次。

2、系统论与整体论的联系与区别

系统论吸收并发展了整体论的整体观点,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原则性差别,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系统整体上。但是,整体论没有打开整体,不了解整体内部的复杂内容,更不了解整体性的根源。系统论对整体的研究吸收了还原论的合理内核,打开了整体,认识了整体内的各种复杂情况,克服了整体论的局限。同时,又克服了还原论在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时,割断和破坏各种相互关系的局限,揭示了相互关系的存在及其重大意义,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相互关系的有序性机制和自组织机制,阐明了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和达到整体最佳的途径,因而具有更加完备的性质。

3、系统论与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

系统论是在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的一切合理内核。但是,系统论冲破了还原论的局限,掌握了落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能够研究和解决还原论所不能研究和解决的各种复杂性问题。

系统论吸收了还原论的分解、还原方法,在能够还原和需要还原的地方都要进行还原研究,不过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中它不是主要的,根不是唯一的方法;

系统论要求深入的研究系统的各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孤立地研究各部分,而是要求把各部分放到系统整体中,放到所处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来看待;系统论的终点是整体,着重研究从各部分不能说明的、由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可还原的机制和内容。

关键在于,在关于世界和事物的根本观点上,系统论是反还原论的,这主要表现在:还原论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系统论则认为整体大于(或不等于)部分之和;还原论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注意的重点放在部分,系统论把包括部分的整体当作一个系统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整体;还原论割断各种相互作用把事物的本质归结为实物粒子,系统论揭示出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强调它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还原论完全无视事物的有序性、自组织性等机制和规律,系统论第一次把它们揭示出来;事物在整体论面前是一个未被打开的“黑箱”,在还原论面前是一个被打开但是已拆卸零散的“白箱”,而在系统论面前是一个“水晶箱”,它保持了整体的完整性,又能看清内部的各种细节,具备着“黑箱”和“白箱”的各种优点,又克服了“黑箱”和“白箱”的缺点,具有全方位透视的特点。

4、系统思维推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科学的思维方式沿着“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的螺旋轨迹,进到了远远超过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高级程度。这主要表现在:

(1)首先,系统思想适合于研究复杂现象。复杂性是世界的基本特性,科学研究必须研究和揭示它。古代的整体论面对复杂现象,只能笼统地、思辨地研究它,不能揭示它。

近代的还原论把复杂现象简化,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高级的降解为低级的,找到了复杂现象所包含的一些简单性内容,但复杂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说明。

系统论还复杂性以本来面目,着重于揭示其复杂性的机制和规律。系统科学提出的各项基本原理,反映的都是复杂性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论所揭示的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有序性等,都是专门关于复杂性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组织理论集中于揭示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故也称为系统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提出的“耗散导致有序”,协同学提出的“协同导致有序”,超循环理论提出的“超循环导致有序”。都是研究和揭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机制。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科学对世界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揭示和掌握其内在的组织规律的水平,表明系统论思维开始向高级阶段发展。

80年代以来,混沌学(也称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出现高涨,正在把对复杂性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所有这些新的内容,都是整体论和还原论所不能企及的。

(2)其次,系统思维具有高度自觉的性质。所谓高度自觉,是指系统论这种思维方式已被科学家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了专门的系统总结,形成了专门的概

念、理论、科学体系。这是整体论与还原论所没有的。

古代的整体论,人们虽然实际上是在那里思考,但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更没有形成整体论思维方式的专门概念和理论。

近代的还原论,虽然实际上以原子论的复兴为基础,以近代科学革命思想为基础,并由科学家们作为有一定深度的理性说明,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出现关于还原论思维的专门研究、专门理论家、专门学科,而是由伽桑狄、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们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兼职”地探讨、论述的。今天关于还原论的各种理论性认识和评价,都是后来人进行的反思性总结。

系统论则完全不同,其高度自觉性表现在:

第一,现代科学革命揭示了世界的系统性和系统规律,为系统论思维方式奠定了科学基础。

第二,出现了一系列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科学,形成了关于系统论思维的专门研究、专门概念、专门理论、专门学科。

第三,形成了关于系统论思维的科学体系,从高度理论化的系统哲学、系统论、到实际应用的系统技术科学、系统工程,建立起一个专门化的学科门类。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显示出从还原论向系统论转变的深刻性和自觉性。20世纪下半叶,批判还原论,研究和发展系统论,进入了一个高潮。

在科学技术领域,还原论思维的地位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系统论思维已经上升到统治的地位,这种转化还将进一步深化。

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已经超出科学的范畴,被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地接受和应用,不但在科学技术领域,而且在整个社会领域,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

在科学思维的发展史上,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是依次发展的3个不同阶段,分别达到了不同的发展水平,其内在的继承逻辑和辩证否定关系,在上升的螺旋轨迹中清楚地表现出来。正如列宁所说:“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的、革命的。”

历史的逻辑是不可抗拒的,天才的头脑在于及早地认识和自觉地遵循这样的逻辑。

作者简介:

颜丙强,男,山东省济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2007年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年9月份得到国家主席党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一直致力于坚持利用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思考与重建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体系,总结分析了人体生命系统的六大基本原理。

颜丙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系统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论证了“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应主要遵循代谢调理的治疗思路,并研究出了一套综合调理方案;在利用中草药提取成份诱导人体组织器官原

位再生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实现了人体多组织器官的原位修复与再生,归纳出干细胞移植科研思路的理论缺陷,提出了“回归真正再生医学”的理论,倡导医学应该恢复“人医学模式”。

张涛,男,山东省临沂市人,产业经济学专家,《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作者。师从陈清泉院士,担任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项目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律与哲学的研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战略咨询研究工作。2009年结识颜丙强博士,接触到钱学森先生的人体复杂系统论思想,开始系统研究人体科学与系统论。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方法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学的是经济学,写的是生命科学,研究过创新方法论、系统论、肿瘤学、生物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专家一起科研与工作,如此跨领域的生活经历,注定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感悟。

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一)

演化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一) 演化经济学在系统处理方法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导向的演化建模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并对复杂系统建模持抵制态度,尽管在反对主流经济学微观还原论这一点上两者取得了一致,但建立在相似性理论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建模更适合对复杂性存在的描述,而强调比较的、历史的和阐释的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的系统分析方法则更接近经验事实。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涌现;演化;批判实在论 演化经济学一直反对正统经济学的系统观,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无法包容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新奇创生及其扩散现象,但就如何包含经济系统的演化与开放特征,演化经济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以复杂系统建模为导向的演化分析方法,而另一种则是强调多层级本体论和涌现观,主张研究不能脱离经验事实。这两种系统分析方法的关键差异何在?是否完全对立?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微观还原论与综合微观分析——经济学的两种系统观 按照复杂系统理论的观点,一个复杂系统分析涉及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如何定义组分(组成部分)?如何刻画组分?如何描述组分之间的关系?在保持系统完整性和其组分的个体性的同时,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述一个大系统的组合? 面对无数个人及其组合,在效用不可比、偏好有差异这些障碍面前,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做法是:赋予个体的同质性,所有家庭均具有一个效用函数,所有企业均具有一个生产函数,通过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家庭和企业的大小同样是无差别的,个体尽管具有多样品味,但其偏好顺序被假定为同样的线性形式。在对组分进行描述时,家庭和企业面临的行为集合被定义为可能性集合(系统论称之为态空间,其旨在描述个体可能产生的行为集合)。在同质前提下,经济学家假设组分以同一模式行动,那就是最优化,经过这样假定之后,只需要数量和价格这两个变量就可以描述组分特征。在解释不同层次上组分聚合现象这一问题上,系统论存在两种区分方法:一种是微观还原论,即将聚合现象理解为组分的加总,这可以凭借数学和计算能力推出组分构成的一切;另一种则是综合微观分析,它认为在组分的结构化过程中存在涌现现象,而涌现往往产生组分不具备的特征。在这两种途径中,新古典经济学选择了前者,在个体同质前提下,宏观经济关系就是个体行为的外推,托宾指出,“宏观经济学的神话就是,集总之间的关系是在个体家庭、企业工厂市场的对应变量关系的扩大类比。”这样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无须依赖微观组分的行为,只需关注宏观变量中的因果关系,外推加总使经济学在形式和逻辑上取得了高度统一,但也导致了整个经济学体系中最大的合成谬误现象。 就系统组分是否可以划分为同质,组分要素是否具有统一的可能性集合以及系统层级是否可以直接加总外推这些问题的分歧,最终构成了主流经济学与异端经济学的分界线。针对托尼-劳森对正统经济学封闭系统观的批判,霍奇逊指出,用封闭或开放作为标准并不准确,因为封闭和开放都是相对而言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同质性假设,尤其是偏好的同质。他指出,一般均衡理论也意识到部分间的相互依赖性,但真正的系统论者会走得更远,因为部分的特征和功能会受到整体之影响,整体也受到部分之影响。 从演化的角度看,主流经济学的系统方法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一是同质假设,这陷入了本质论的泥沼;二是还原论,这否定了不同层级间的结构关系。本质论和原子式还原主义所导致的结果,是湮灭了经济现象中的新奇和创生,而新奇和创生不仅在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而且其本身就是系统运行中结构性力量导致的部分质变。阿罗指出:“同质性假设在我看来是非常危险的,它否定了经济的基本假设,而这是建立在从个体差异中出现的交易的收获之上的,更进一步,它离开了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即收入分布和其他个体特征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同质性假设还排除了经济的涌现结构出现的可能性。”同质性假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 书面实录 时间:2009年4月9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李龙泉博士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 方向学生 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 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 一陈述部分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理论背景 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系统论价值观学习笔记1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贝塔朗菲强调,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 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 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要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价值观念的高级形式就是价值观。当一个人零碎的、不完整的价值观念形成了理论性的、系统的观念时,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所谓价值观念,是指在某种世界观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行为以及可能做出的选择等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据此采取的某种行为的态度及倾向,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实际上是特定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四卷第2572页,2004年)

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_读祝世讷新作_系统医学新视野_

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5月第30卷第5期 [3]刘孔江.针刺在中风ICU 中的早期干预和思路[J ].中国针灸, 2003,23(10):616. [4]田青,马俊,刘又香,等.电针对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及 SOD 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6. [5]李金坡,张静.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患者脑地形图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6,16(4):5-6. [6]梁明,刘伟华,赵少华,等.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8):29. [7]乔晋萍.电耳针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1996,15(l ):6. [8]邢艳丽,姚凤祯,杜莹莹,等.头穴针刺对中风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4,14(4):37. [9] 胡国强,田菲,李平,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6,8(1):5-7. [10]马惠芳,孙华,任君秀,等.电针水沟与井穴对全脑缺血大鼠脑 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J ].针刺研究,2002,27(2): 102. [11]许贞峰,姜建伟,吴根诚,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肠IL -1RamRNA 表达的调节[J ].针刺研究,2002,27(1):14. [12]陆任云,徐文武,李君荣,等.针刺对缺血性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针刺研究,2002,27(1):8. [13]许能贵,马勤耘,侯思伟,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9,19(7):431. [14]田青,马俊,刘又香,等.电针对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及SOD 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6. [15] 马岩蟠.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 K +、Na +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J ].中国针灸,1997,17(9):562.[16]徐汤平.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放血影响脑血流 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4):44.[17]翟那.针刺干预大鼠实验性脑梗塞形态学研究[J ].针刺研究, 1993,15(3):209. ·书评· 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 ———读祝世讷新作《系统医学新视野》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医学;祝世讷;书评[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 (2011)05-0359-01 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转变时, 强调生物医学基于还原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基于系统论,要实现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系统论的素养。我国医学界对这种发展趋势早有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的一股“热”,只是这股“热”并没有“流”起来,多数曾“热”于其中的诸君,渐渐地收起了曾经打过的旗子,后来证明只是赶个潮流罢了。而祝世讷先生是个例外,他从那股“热”中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至今。 认识祝先生已有30多年了。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聆听过先生讲授《自然辩证法》,从此受益至今。30多年来,他除了教书,还一直在埋头坚持做一件事情,就是医学系统论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将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建立医学系统论,推动系统医学的发展,是我30年来努力的一个目标。” 完整意义的医学系统论研究应当涵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乃至整个医药领域,它不是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的简单套用,而是要研究和驾驭在人的健康与疾病中,落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的那些复杂性机制和规律,即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要从人身上找出来,并从人身上加以阐明。这需要专门的相当艰苦的研究。祝世讷先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探索和开拓,其努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中医系统论”研究,出版了《系统中医学导论》、《中医系统论》、《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三部专著,从1983年起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医系统论”课程;此后又深入到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结合领域,对于中西医的差异及其交融和统一,做了系统的探讨和解析,出版了《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想与方法学》两部专著;在此基础上,拓展到面向整个医学领域的“医学系统论”研究,于2010年6月出版了《系统医学新视野》。 新书中提出并阐明了“医学系统论”和“系统医学”两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着重阐述了六条基本原理。医学系统论是系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原理,系统医学是医学系统论在临床和科研的贯彻和展现,其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视野,远 远地超越还原论,发现和驾驭还原论所无法认识和企及的深层次复杂机制和规律。系统医学的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人的健康与疾病,它不是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医学的方法模式由还原论为主导,转变和发展为以系统论为主导,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是已经开始并迟早要完成的一个发展过程,它将带来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该书是关于医学系统论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部难得的系统医学科普著作,书中从阐述系统医学新视野的角度,来介绍医学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它从哪些方面为系统医学开辟了新视野,思想深刻,可读性强。 系统医学和医学系统论都是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刚刚开垦的医学处女地,足迹罕至。从书中可见,系统医学到处是诱人的创新点,到处是充满希望的突破口。本书的作者希望在这块地上翻开一锹新土,做一点起步的探索,研究性地讨论几个热点,因而提供的不是结论,只是进行新思考的线索。 笔者认为,有关系统医学的思考或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课题,也是医学实践方面的问题,作为方法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收稿日期]2010-12-23 (上接第358页) 359··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

2008年9月 第31卷第5期 外国语 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Sep tember2008 Vol.31N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8)05-0064-08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 张南峰 (岭南大学翻译系,香港屯门) 摘 要:多元系统论从超然物外的描述性视角来研究支配翻译活动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规范。规范有模糊性、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一个时期,甚至一个译本,往往有不同的规范在同时运作,这正是多元系统论所预期并且要尝试解释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认为它无法解释,那只是因为我们对它作了简单化的诠释。关键词:规范;多元系统;翻译;描述性;规范性 The Concept of Nor m s i n Polysyste m Theory CHAN G N am fung (D ep a rt m en t o f Tra n s l a ti o n,L i ngnan U n i ve rs ity,Tuen M un,Ho ng Ko ng) Abstract∶Polysystem theory l ooks at nor m s that govern translati onal and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fr o m a descri p tive pers pective.The m selves a polysyste m,a variety of nor m s operate si m ultaneously in a peri od and even in a single text. This is exactly what the theory p redicts and sets out t o exp lain.Only a si m p lified inter p retati on would lead t o the conclusi on that it is unable t o do s o. Key words∶nor m;polysystem theory;translati on;descri p tive;p rescri p tive 21世纪以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学界日趋流行,许多研究者译介、阐释或者应用这个理论,还有不少学者把它放在中国的语境中,检验其解释能力。但是,一些论文有时似乎表现出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例如认为多元系统论假设一个译者或者一个时期必然要么归化要么异化,假如归化异化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则证明多元系统论的解释力有所不足。另外,“nor m”这个重要概念的翻译问题,也反映出对多元系统论的认识尚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深入地探讨一下nor m这个概念,有助于澄清一些误会。 1.nor m的内涵与翻译 埃文─佐哈尔指出,不研究nor m s,就“无法理解任何人类系统的行为”;因此,对cultural nor m s的研究,“是一切功能分层理论的核心”[1:13]。他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目的之一是要探讨“翻译文学的位置对于翻译的nor m s、行为模式、政策可能有什么影响”[2:50]。他提出的假说是,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时,“译文在‘充分性’(adequacy)(即复制原文的主要文本关系)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翻译文学处于边缘时,译文则与充分性会有很大差距[2:50]。针对这个假设,图里增添了“可接受性”(accep tability)这个术语,并补充说,译文倾向于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取决于译者的initial nor m[4:56-57]。由此可见,nor m是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正如林克难所说,准确地理解了nor m的含义,也就掌握了描述翻译学派的精髓[3:15]。 nor m的汉译,林克难查到的有“标准”、“准则”、“规范”、“常模”,他自己则主张译为“行为常式”[3:15]。他断定,在nor m的以下两项定义之中: 46

系统论

“系统论”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俄罗斯“S—400”反导系统 引言: S—400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防空系统,绝非浪得虚名。一套完整的S—400防空系统,分为指挥控制站和火力单元两部分,由一套改进型的30K6E指挥控制系统,6到8套98低空导弹发射系统、若干导弹等装备组成。改进型30K6E指挥系统,包括一部55K6E作战指挥车和一部以上的91H6E车载相控阵雷达系统。而的火力单元编号为98K6E,每套火力单元又包括1部92H6E多功能雷达车、多部可携带3至4具防空导弹发射筒的运输发射车。 一、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37年在芝加哥哲学讨论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其基本想法是:从系统观点、整体观点、动态观点出发,把有机体描绘成诸多要素、按严格等级层次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且具有特殊的整体功能。1945年,贝塔朗菲在《德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对系统的共性作了一定的概括,明确提出把一般系统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之后,贝塔朗菲又系统地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科学体系,其代表作是1968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

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二、“S—400”反导系统 (一)、诞生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金刚石导弹设计局开始基于S—300PU,展开了S—400防控导弹的设计工作。经过“曲折”的研

人的思维模式_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一、系统思维七种重要思维 (1)概念 系统是一个概念,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处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不同于创造思维或形象思维等本能思维形态。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2)方法 A整体法 是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整体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任何部分的东西凌驾于整体之上。 整体法要求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全局和整体、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如果在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思维的时候,不用整体思维法,那么无论在宏观或是微观方面,都会受到损害。 B结构法 进行系统思维时,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组合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这就是系统中的结构问题。 好的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部分间组织合理,是有机的联系。 C要素法 每一个系统都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构成,其中相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称之为构成要素。要使整个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最好的作用或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对各要素考察周全和充分,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 D功能法 是指为了使一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从大局出发来调整或是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在此过程中,可能是使所有部分都向更好的方面改变,从而使系统状态更佳,也可能为了求得系统的全局利益,以降低系统某部分的功能为代价。 二、辩证思维 (1)概念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2)方法 A、联系 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空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的一种观点。 B、发展 就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发展观来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是从时间上来考察思维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纵向发展过程的一种观点方式。 C、全面 就是运用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思维对象的一种观点方法,即从时空整体上全面地考察思维对象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过程。换言之,就是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考察的一种观点方法。 三、逻辑思维 (1)概念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的三个梯级详细概述 摘要:莫兰认为系统论超越了还原论,复杂性理论又超越了系统论,它们代表着科学方法论依次达到的三个梯级。 复杂性研究从20世纪末叶兴起,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它涉及又一个新型的跨学科的方法论。虽然人们对“复杂性”概念还缺乏严格一致的定义,但大家都意识到复杂性方法是为弥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科学的简化方法的不足而产生的。下面我结合分析国际上复杂性研究的主流的三个阶段或流派的学说的内容来探讨一下复杂性方法的基本内涵。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是当代系统地提出复杂性方法的第一人,他追求在人类思想领域里实现一个关于“复杂性范式”的革命。他的复杂性方法主要是用“多样性统一”的概念模式来纠正经典科学的还原论的认识方法,用关于世界基本性质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统一的观念来批判机械决定论,提出把认识对象加以背景化来反对在封闭系统中追求完满认识,主张整体和部分共同决定系统来修正传统系统观的单纯整体性原则,等等。莫兰提出复杂性思想的标志时间可以定在他发表《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的1973年。1979年,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首次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概念。普利高津实质上是把复杂性科学作为经典科学的对立物和超越者提出来的。他说:“在经典物理学中,基本的过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和可逆的。”(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2页)而今天,“物理科学正在从决定论的可逆过程走向随机的和不可逆的过程。”(同上书,第224页)普利高津紧紧抓住的核心问题就是经典物理学在它的静态的、简化的研究方式中从不考虑“时间”这个参量的作用和无视自然变化的“历史”性。他所提出的关于复杂性的理论就是不可逆过程的物理学的理论,主要是揭示物质进化机制的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说这个理论研究了物理、化学中的“导致复杂过程的自组织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普利高津所说的“复杂性”意味着不可逆的进化的物理过程所包含的那些现象的总体:在热力学分岔点出现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动态有序结构的不断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 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 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

系统论还原论在机械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题目:系统论还原论在机械中的应用

系统论还原论在机械中的应用 摘要:系统论与还原论究竟孰优孰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系统论与还原论思想在机械若干领域的应用,并指出其在分析问题时的优缺点,进而指出在实际应用时往往是应用两者相结合的思想,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关键词:系统论还原论机械 系统论和还原论是自然辩证法中两大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观点,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能简单地从狭隘的一方面去论证两者之一的优越性,任何观点的成立都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并且不同的观点往往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机械学科,本文将从机械的观点去理解系统论与还原论。 系统论,亦称“机体论”。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考察有机界的理论,由贝塔朗菲所创立[1]。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本书,一个工厂,一台机器,甚至整个地球等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在机械系统中就是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2],即整体的部分之间不是线性关系,不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各个部分之间有耦合作用。在机械中最典型的就是黑箱模型,黑箱模型又称系统辨识。例如,我们知道可以将一个振动系统简化为惯性原件、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的组合,利用理论方法可以求得其固有频率或者各阶次的模态,但是当系统比较复杂时,或者简化的假设不成立时,就只能利用系统论的方法。通过对整个系统激励,进而得到它的响应,从响应和激励的关系可以建立传递函数,如果下次想要得到某个特定的响应,则可以根据响应值和传递函数推导出所需要施加的激励,同理如果施加特定的激励,也可以求得此时的输出。在此过程中不关心系统中某个部分有什么特性,只是从整体考虑,不考虑内部结构,将系统看作是一个暗箱,这种优点是还原论所不能企及的。在信号处理中,全息谱,全矢谱等都是利用全信息对系统的故障进行诊断,利用信息融合技术,综合考虑各个方向上的信息,而不是从某个方向去考虑,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体特性。 随着设备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系统论起的了加快的发展,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还原论认为复杂的事物均有简单的事物构成并可分解为简单的事物[3],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它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谈到要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知道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

(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单元2 认知护理学的支持理论 第三章护理学支持理论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能理解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估患者,运用系统思想提供护理。 2.能正确分析、预测患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素质目标 1.学会善于思考、正确运用护理相关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2.养成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工作素养。 【教学重点】 1.系统的基本属性 2.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开放系统在护理程序中的运用 2.分析和判断患者的需要 3.需要理论在护理诊断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习题训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展示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论、一般系统论;需要、基本需要等 2)系统的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的因素 3)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卡利什、韩德森) 4)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3.给出教学目标 情景设置 ××,男,15岁,因右外踝损伤伴剧痛30分钟急送来院。患者右外踝有一5×6cm2大小的青紫肿胀区域,有明显压痛。患者右脚扭伤应检查哪些方面?应用何种工作思路制定患者康复的计划?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 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3.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包括数学系统论、系统工程及系统哲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归纳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故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 二、系统的分类 1.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人类未加以干预的原始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天体、海洋等。 人为系统:指人类加以干预,为某特定目标而人为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 书面实录 时间:2009年4月9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李龙泉博士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 一陈述部分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理论背景 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 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