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睡眠障碍与急性轻度脑卒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睡眠障碍与急性轻度脑卒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睡眠障碍与急性轻度脑卒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睡眠障碍与急性轻度脑卒中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导读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 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尽管SSD患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但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SSD降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与康复,因此及时评估及管理SSD对于卒中二级预防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 ?评估的一般原则

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后措施的探讨

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后措施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2-04-13T11:44:30.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亚春[导读] 无论低危、中危、还是高危患者都应立即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 王亚春(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01401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275-01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预后。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基础病因,严重危及中老年人的健康。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针对病因进行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8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措施。结果 82例患者,男性48人、女性34人,心房纤颤16例,平均年龄38-81岁。其中患高血压56例、病灶局限在前后循环者12例、病灶局限在后循环者5例、病灶累及前循环双侧24例、病灶在前后循环均累及21例。结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脏病、TAI、肥胖、血脂、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遗传、及酒精中毒、吸烟等在脑卒中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脑卒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82例患者有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在38-81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起病急,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②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符合全国脑神经科学会义制定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 1.2 入院82例患者中,有意识障碍者26例、56例有高血压病史、35例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高21例心脏病、糖尿病7例。既往脑梗死病例8例、短暂性脑出血发病史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偏瘫者57例,偏身感觉障碍者2例、头晕34例、探讨22例,语言障碍者26例、共济失调3例、吞咽困难7例。 1.3 辅助检查:所有患者经头颅CT扫描检查52例,经头颅MRI检查确诊,基底节区脑梗死33例,额、颞、枕叶脑梗死13例,脑干及小脑梗死7例,属腔隙性脑梗死19例,其它检查有异常者如:心电图、血糖、纤维蛋白原、血脂异常、血沉增快等。 2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重要疾病,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有明显提高。而高血压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生最高,其次是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血流变学异常、肥胖、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情绪、环境因素是应激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不可改变的因素:①年龄和性别: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高10%,且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及升高幅度可超过男性。②遗传因素:高血压患者多有遗传史。可改变的因素:体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膳食高盐、低钾、低钙、长期过量饮酒、缺乏体力劳动、精神紧张等不良心理也可引起高血压。而脂代谢异常可导致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大脑中小动脉纤维蛋白性坏死、玻璃样变性及内膜增生易产生脑卒中,而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在长期血糖刺激下神经系统受到损伤。③心脏病:是40岁以下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大动脉、中动脉分部区。多见于:⑴冠心病、心肌梗塞。⑵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率失常,导致血流紊乱,动脉灌注压下降,脑灌注不足。⑶心脏病手术时发生的脑梗死。⑷治疗心血管药物导致的脑血流下降、血管畸形、动脉炎、血液病及血液成分异常,易于梗塞微循环发生梗死。⑸嗜烟酒及酒精中毒是中青年的直接危险因素。⑹其他因素:如偏头痛、高钠、高胆固醇饮食、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脑卒中。 3 预防后措施 3.1 高血压病是脑血管和心血管病的共同首要危险因素,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血压增高关系极为密切。通过积极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又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高血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归纳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膳食、低盐、多吃蔬菜水果。②戒烟戒酒或适量饮酒。③控制体重。④开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⑤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态。 3.2 无论低危、中危、还是高危患者都应立即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非药物治疗适合于各型高血压患者,是危险因素综合控制的步骤之一,非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减少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2003. 10.广西?桂林. [2] 临床医学新进展?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 2009、2010.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2-02T16:57:43.39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陈长江付玲 [导读] 治疗该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降低脑卒中的再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状况。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 402660 摘要:PSSD(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具体表现为发作性入睡、睡眠呼吸障碍、嗜睡以及失眠等,夜间入睡往往伴有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对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生活能力以及预后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PSSD的发生机制、与卒中关系、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 脑卒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是以发病迅速、弥漫性、局限性脑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人数在200万以上,2/3的患者存活后遗留了不同程度的残疾,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发病率,给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极高,但是极易被忽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一、PSSD的发生机制 (一)睡眠相关的卒中部位 脑卒中发生后,相关脑组织的病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脑功能相应的发生了改变。控制睡眠的解剖部位主要包括额叶眶面皮质、下丘脑、丘脑网状核、蓝斑、孤束核、中缝核、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睡眠障碍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从小到大依次是脑干、基底核、丘脑与大脑半球。脑出血或者脑缺血时,脑组织出现水肿,压迫了脑细胞,进而出现了功能障碍。左半球脑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远高于右半球脑卒中的。患者的脑桥、中脑、丘脑、下丘脑以及皮质发生缺血性卒中时,患者伴随失眠的同时会存在睡眠异常,导致患者出现白天嗜睡严重、晚上亢奋严重等[2]。患者出现梦魇、夜惊、睡行症等的原因是病变发生在右侧颞部。卒中后出现缺氧、水肿,血流量明显降低,导致大脑的结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对正常的睡眠系统以及觉醒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了睡眠障碍。 二、卒中与PSSD的关系 睡眠可能间接或者直接的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卒中反过来也会加重患者的睡眠障碍。丘脑、视前区、下丘脑以及脑干如果受损,会导致患者觉醒-睡眠紊乱,进而出现睡眠障碍。日间过多的睡眠时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受到服药、发热、抑郁、焦虑、护士查房、光、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睡眠障碍。脑桥、中脑以及丘脑会导致患者出现嗜睡,但延髓卒中会引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5-羟色胺主要是控制患者的睡眠以及疲惫感,机体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才可以确保患者处于觉醒状态,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3]。此外神经细胞外的低5-羟色胺有助于睡眠,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患者的觉醒时间。脑卒中患者机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变化迅速时,尤其是在脑组织缺氧的状态下,在受损的脑组织中5-羟色胺会不断的增加,导致睡眠异常。前列腺素D2具有一定的诱导睡眠的作用,y-氨基丁酸可以诱导自然醒的生理睡眠,对于紊乱的昼夜睡眠规律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褪黑素可使得机体内的y-氨基丁酸明显增加,调节患者的觉醒与睡眠过程。白细胞介素-6对于睡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剂量大小与调节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白细胞介素-6的剂量如果过小,患者会存在发热症状,但不会引起睡眠障碍。 三、PSSD的临床表现 (一)失眠:入睡困难是主要的临床特征,睡眠的诱导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清晨觉醒以及早醒时间过长,比平时提前1小时醒,并且醒来后再次入睡较为困难,维持睡眠较为困难,睡眠的觉醒次数在3次以上,呈现出片段性的睡眠[4]。 (二)嗜睡:日间嗜睡严重或者夜间睡眠时间过长,平均日间的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 (三)睡眠呼吸障碍:具体特征是在睡眠时出现了异常的呼吸事件,包括睡眠低通气综合征、陈-施呼吸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四)发作性睡病:夜间不存在持续性的睡眠不足,日间存在难以抵抗的发作性睡眠症状。 (五)夜间入睡后伴随精神症状,例如强哭、愤怒发作、情绪欣快、兴奋躁动、不自主摸索动作以及自语等。 四、PSSD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PSSD患者一般给予抗抑郁以及抗嗜睡药物,临床上多采用安定、舒乐安定等苯二氮类药物,出现抑郁症状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抗抑郁药物。思诺思治疗PSSD,患者的睡眠质量可得到显著的改善。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精神活动差以及嗜睡的患者,给予小剂量的莫达非尼,但此药物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与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患者的生理性睡眠[5]。24小时睡眠-觉醒障碍的患者可给予抗组胺类药物,调节患者的睡眠生物规律。孙华[6]等人研究发现,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黄连温胆汤与针刺联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24%,患者的失眠障碍得到了显著的缓解,睡眠质量明显提升,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方药中的半夏具有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的作用,枳实具有行气化痰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除湿的作用,整方具有和中安神、清热化痰的效果。其次针刺百会穴可以起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功效[6]。 (二)辅助治疗 PSSD患者可进行声疗或者光疗,以疼痛刺激以及运动功能训练来改善患者的病情,调节大脑皮质的抑制与兴奋性。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保持沟通愉快通畅。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家庭特点、经济状况以及性格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排除患者心中的担心与苦恼。 (三)放松诱导训练 告知患者不论是居家还是住院,每天睡觉前均应该用温水洗脚、洗脸,喝杯热牛奶,熄灯后,保持心情舒畅,缓解紧张情绪,维持呼吸与心跳均匀,改善睡眠症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应激反应,保证患者心情舒畅。 总结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病机制与发病原因复杂,当前,治疗该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_王冠洲

DOI :10.13429/j.cnki.cjcr.2014.06.014 作者单位:463138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嵖岈山镇中心卫生院 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冠洲,刘静贤,熊建中,魏彦兵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年龄、入院时神经系统功能评分(NIHSS )等指标,随访发病后12个月内生存结局,应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进行影响生存因素的分析。结果 (1)患者发病14d 及1、6、 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9.8%、77.3%、74.2%和70.9%(Kaplan-Meier 法)。(2)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年龄、入院时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尿失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NIHSS 和脑中线结构偏移与脑卒中12个月生存预后相关(P <0.01)。(3)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显示:入院时GCS (RR=0.727)、NIH-SS (RR=1.137)和年龄(RR=1.07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入院时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严重 和昏迷程度是脑卒中患者预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随访;生存分析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182(2014)06-0674-03 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探讨脑卒中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对1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2个月的随防资料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19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130例(65.66%),女68例(34.34%);年龄34 91(60.19?11.03)岁;缺血性脑卒中132例,出血性脑卒中66例。入选标准:(1)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 的诊断标准[1] ,并经头部CT 或MRI 影像诊断证实为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性脑卒中;(2)首次脑卒中;(3)发病到就诊时间未超过48h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无症状性脑梗死;(3)颅内肿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4)既往有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5)合并有心、肺、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者。1.2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溶栓、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或手术治疗,并纠正酸中毒、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康复期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入院时体温(T )、血压(BP );(2)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3)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4)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是否眼球运动障碍、失语、 尿失禁等;(5)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入院时的神 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6)影像学指标:脑中线结构 是否偏移;(7)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 )、 血小板(PLT )、血糖(PG )、血红蛋白(Hb )、血清白蛋白(ALB )等。 1.4随访以患者发病为始点,至患者死亡、失访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终点,最长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方式采取信访、电话询问、社区回访和门诊复诊等形式。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Kap-lan-Meier 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筛选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置信区间为95%,检验水平α=0.05。2 结果 2.1生存状况描述截至随访终止,失访10例,死 亡60例,其中因脑卒中死亡57例。14d 及1、 6、12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9.8%、77.3%、74.2%、70.9%,平均生存272.353d (95%CI :251.127 293.579),未获得中位生存时间。见图1 。 图1 198例脑卒中患者生存曲线(Kaplan- Meier 法)2.2 脑卒中预后的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变量赋值数量化,性别为女=0,男=1;高血压病史、心脏 476中国临床研究2014年6月第27卷第6期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June 2014,Vol.27,No.6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沉重的负担。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家,对脑卒中的防制一直是我国卫生保健工 作的重点。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影响因 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0)12-0046-02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是指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脑梗塞最为常见。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在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年发病率 61/10万-388/10万,死亡率16.1/10万-113/10万,居人类死因的第二位;在中国,脑卒中年发病率120/10万-180/10万,死亡率60/10万-120/10万,也居中国居民死因的第二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目前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强烈的社会竞争力给人们身心造成的压力,使脑卒中的发 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提早趋势。 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一旦发生,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可完全恢复正 常者只占少数,明确和了解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对脑卒中预后至关重要。根据国 内外大量研究资料,影响脑卒中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一般情况 1.1年龄 年龄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Hankey[1]研究发现,年龄越大患严重的脑卒中的危险性越大,其预后往往不佳,且死亡率和伤残率较高。De Jong [2]等认为,年龄是预测脑卒中病后28天病死率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Leys等 人对15-45年轻患者研究分析发现年龄越小,预后结局越理想[3]。脑卒中患者年龄越大,病情程度越重均会增加患者死亡及不良的预后结局。 1.2性别 男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美国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3:1。我国MONICA调 查研究17个地区脑卒中发病率,结果发现男女之比为l.5:l,各种亚型比例不同。 有关性别的研究结果多认为男性是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保加利亚学者认为男性 患者预后较女性差,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更为明显。 1.3就诊时间 就诊时间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是影 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及时就诊,减少院外延误时间,有利于改善脑卒 中的预后。孙现广等对10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研究发现,发病后超过24h就诊 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低于发病后24h内就诊者(P<0.05),其中脑栓塞和脑 出血疗效无变化者明显增多;血栓性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明显高于24h内就诊的患者(P<0.05)。 1.4体温 体温与脑卒中的转归密切相关,体温增高可加重脑卒中的预后。近来有研究 发现体温变化对急性脑卒中预后产生重要影响,体温越高(39℃以上)者,出血 性转化(HT)、再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医院感染发生率及

2020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全文)

2020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全文) 睡眠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卒中人群中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有不良影响,积极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可促进卒中患者的恢复。本文就PS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1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 PSSD可分为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和非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前者包括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和混合性呼吸暂停等,其中OSA最常见;后者主要包括失眠、睡眠过多、睡眠运动相关障碍、异态睡眠等。 研究显示,超过70%的急性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比普通人群高3-5倍。其中,在卒中的急性期,睡眠呼吸障碍见于50%以上的卒中患者,是很常见的PSSD表现形式之一,卒中不仅会增加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率,也会改变睡眠呼吸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另外,在卒中的急性期失眠的发生率常高达30%-68%,而在卒中后恢复期失眠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日间嗜睡及睡眠需求增多,发生在约50%的急性卒中患者中,随着卒中后时间的推移,嗜睡的程度往往会有所改善。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

/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during sleep,PLMS)等与睡眠相关的运动障碍在卒中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2.4%,有感觉异常的患者可能比没有感觉异常的患者发生率更高。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睡病比例为0.5%,这与健康人群中的发病率基本相似。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卒中患者较常见的睡眠障碍亚型,有研究显示急性卒中患者RBD的发病率为10.9%,脑干部位梗死患者RBD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的患者。 2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既往研究提示,卒中相关睡眠障碍与解剖部位、神经生物学因素、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和社会心理学等因素有关。大脑内存在睡眠中枢,丘脑、下丘脑、基底节、脑干网状结构、额叶底部等都与睡眠相关,卒中发生在这些解剖部位容易引发睡眠障碍。此外,内源性物质包括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免疫因子、神经激素等均参与正常睡眠的维持与调控。卒中后脑组织损伤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产生各种病理状态导致睡眠障碍发生。 2.1 卒中后睡眠呼吸障碍卒中后睡眠呼吸障碍包括OSA、CSA及混合性卒中相关睡眠呼吸障碍等,其与卒中事件密切相关。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海南医学2019年9月第30卷第18期Hainan Med J,Sep .2019,Vol.30,No.18 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高斌,顾慧,游咏 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脑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卒中患者发生率高但较少引起重视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降低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卒中复发的危险。卒中后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种,而且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制订治疗策略时应综合考虑。本文就PSSD 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做一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卒中;睡眠障碍;发病特点;影响因素;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350(2019)18—2418—04 Progress on 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GAO Bin,GU Hui,YOU Yo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angyang 421000,Hunan,CHINA 【Abstract 】Stroke is one of the common diseases with high morbidity,disability rate,mortality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It causes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health.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is one of the complications with high incidence but little attention.It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s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nervous function and reduces their quality of life,but also increases the risk of recurrence of stroke.PSSD have many manifestations.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SSD is complicated,and its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numerous.Therefore,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taken in formulating treatment strategie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influencing factors,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and pathogenesis of PSSD in order to arouse widespread concern of clinicians. 【Key words 】Stroke;Sleep disorder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Pathogenesis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9.18.0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81771170);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8JJ2359)通讯作者:游咏,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652797262@https://www.doczj.com/doc/a62089343.html, 脑卒中是目前中老年的高发疾病,而卒中后睡眠 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 ,PSSD)是其发病率高且会导致较差预后的并发症。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 -3)将睡眠障碍分为八类,包括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过度嗜睡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独立症状,正常变异及尚未定义的项目、其他睡眠障碍。而随着我国老年化的进程,对PSSD 的关注和重视刻不容缓。故本文以PSSD 为中心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PSSD 流行病学 PSSD 的发病率常常被忽视,CHEN 等[1]学者通过对10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卒中后患者发生睡眠障碍高达77.23%。此外研究报道表明在298例急性脑卒中急性期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是45.97%[2]。而既往研究显示PSSD 临床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PSSD 发病率有所不同,SONJA 等[3]和李秋红等[4]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睡眠呼吸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9%和62%。TANG 等[5]研究发现卒中后失眠症的发生率为56.7%,与此相似的是CHEN 等[6]报道超过1/3卒中患者伴发失眠。这些研究都表明PSSD 的发病率不容小窥。KLOBU ?N íKOV á等[7]研究显示卒中后日间嗜睡发生率约为20.6%。而MARQUEZ-ROME-RO 等[8]研究显示卒中后发作性睡病发生率为0.5%,此外对于卒中后不宁腿综合征研究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缺乏大样本及详细的病案报道,因此这也可能下一个研究的方向。LEE 等[9]则发现在卒中发生后,不宁腿综合征发病率为12.4%,而另一项研究显示约为6.9%[10]。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0%~78%,这一区间跨度很广的原因可能是评估方式的多样、睡眠障碍的不同亚类(睡眠障碍、呼吸障碍、失眠等)以及患者年龄范围的差异[11]。故可见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病率居高不下,临床研究工作者诊断脑卒中后应引起重视并及时预防。 2PSSD 发病特点 蒋安杰[12]通过对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无意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7d 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而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发生睡 · ·2418

百洛特、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

百洛特、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 发表时间:2018-06-04T14:43:08.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作者:徐明礼邓进云陈忠明马玉艳刘娟李玉峰官[导读] 百洛特联用右佐匹克隆口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情况。 (湖北省荆门市康复医院神经内二科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探索百洛特(草酸艾司西肽普兰),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康复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量表(SRSS)、生活质量指数(QLI)进行评定,筛选脑卒中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作为治疗组,并与同期对照组118例病人进行比较,两组均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用百洛特治疗,治疗组加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疗程6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DM量表、SRSS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QLI量表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洛特联用右佐匹克隆口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情况,而且可以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十分有利于早期康复措施的介入,从而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主观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睡眠障碍;百洛特;右佐匹克隆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3;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228-02 近年来,脑卒中病人日渐增多,卒中后所伴随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越来越常见,对病人的康复极其不利,如果及早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干预,则病人预后完全不一样,不干预者,康复效果不好,预后不良。我科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观察百洛特,右佐匹克隆联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睡眠障碍124例的临床效果,并与同期对照组118例病人进行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为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住院者,经头颅CT或(和)MRI检查明确诊断的脑卒中病人,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排除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意识不清,严重失语,痴呆,依从性差者,共计503例。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初步筛选,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2](CCMD-3)且有睡眠障碍病例242例,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同意使用百洛特联用右佐匹克隆治疗的患者共124例为治疗组,其余11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中脑梗死99例,脑出血25例;对照组中脑梗死101例,脑出血17例。两组在年龄、病变部位、疾病性质等方面比较无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两组患者原发性的治疗:严格按指南进行诊治,均积极支持对症、降颅压、调血脂、管理血压、血糖、护胃、护脑、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静脉血拴等。 (2)两组患者均行心理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并取得家属配合与支持。 (3)抗抑郁及改善睡眠治疗:对照组单用百洛特治疗,治疗组加用右佐匹克隆,疗程6周,治疗后比较疗效。 (4)评分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疗程6周后行HAMD[3],生活质量指数及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 (5)评分标准:由神经内科,心理科四名医师经过相关量表培训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量表评定。QLI评分正常9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SRSS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1~5级)得分越高,睡眠问题越严重。疗效评价采用SRSS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评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AMD,QL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抑郁及改善睡眠治疗后6周。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治疗组QLI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治疗组较对照组睡眠情况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讨论 脑卒中后,要面临一系列的临床问题,首先是挽救生命,度过脑卒中危险期,防止及治疗各种并发症;继而要面对的是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生活质量的下降等许多问题。如何发挥最大康复效果,减轻患者残疾状况,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广大医务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并获得越来越多的经验。 当然,PSD的治疗是全方位的,需要长期系统、规范化的治疗,除预防卒中复发及正确的神经康复训练外,还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音乐疗法、针灸疗法、经颅磁刺激,电休克等。 本研究,通过右佐匹克隆改善睡眠,百洛特抗抑郁、焦虑,两者联合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病人全身状况,调整神经、心理、增进认知,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