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环境毒理学_环境毒理学

整理人 尼克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24

学分:1.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为考勤和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包括:讲课、演讲、小论文、开卷考试,占70%)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知识层面而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毒理学主要特点是:一方面是理论性很强,学科交叉明显,特别是与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等关系非常密切;另一方面是应用性也较强,学科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目的是为制定环境标准和做出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及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化学物质的一般毒性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及生殖发育毒性作用;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环境主要污染因素(如重金属、农药、内分泌干扰物等)的毒性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一定的作用。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有用的毒理学理论知识,能够对今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环境毒理学问题及其原理进行解释,并且懂得寻求降低或解除毒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要求:了解并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常见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

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限于我校实验场地和条件缺乏,要进行毒理学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有困难,本课程没有开设实验,24学时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因此,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将理论知识和身边的实际毒理学问题相结合。其次采用老师讲课与学生讲课结合,课堂演讲与小论文相结合、开卷考试与的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最后考核方式方面采用考察方式,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纳入最终成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考核方式以及学习方法了解

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

重点与难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是教师讲授,ppt演示。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2.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2 第一节生物转运(吸收、分布与排泄)掌握

第二节生物转化理解

重点与难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

布与贮存;化学物的排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本章主要是教师讲授,并与学生互动交流。ppt演示,对重要知

识点和内容进行回顾性讲解。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

2.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3 第一节毒性作用理解

第二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了解

重点与难点:

基本概念:毒物、毒性、中毒、剂量;毒性作用的类型;环境化

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机理;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

与毒性

本章开始由学生讲课,第一周安排好以后每次课的讲课人选,并

将讲课的ppt提前给学生,本章三分之二内容由学生讲,老师进

行补充和提问。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解释:(1)毒物;(2)毒性;(3)效应;(4)最小作用剂

量;(5)靶位点

2.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3 第一节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了解

第二节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掌握

第三节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掌握

第四节皮肤局部毒性及其评价理解

重点与难点:

实验动物的选择;常用的染毒方法;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

性评价方法;急性毒性分级;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亚慢性

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皮肤局

部毒性;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

本章四分之三内容由学生讲,老师进行补充和提问,其他同学

也可提问。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1.LD

50

2.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

么?

3.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受试物毒性评定提供了哪

些依据?

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3 第一节致突变性及其评价理解

第二节致癌性及其评价理解

第三节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了解

重点与难点:

遗传损伤的类型;致突变作用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致突变

作用的评价;环境基因组计划;环境致癌、化学致癌、化学致癌

的机制、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生殖

毒性、发育毒性

本章三分之二内容由学生讲,老师进行补充和提问,其他同学

也可提问。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常用的致突变试验有哪几类?

2.致畸物和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

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

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 1 第一节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了解

第二节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了解

重点与难点:

基本概念:安全、安全性、实际安全剂量;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

本章三分之二内容由老师讲,学生讲三分之一。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安全性评价的程序有哪些?

3.什么是危害鉴定?常用的致突变试验有哪几类?

第七章重金属的毒性 3 第一节汞掌握

第二节铅掌握

第三节镉掌握

第四节铬了解

第五节砷了解

重点与难点: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各种重金属(汞、铅、镉、铬、砷)

的毒理作用特点以及环境卫生标准

本章开始基本由学生讲,老师进行补充和提问。第一周给出演

讲主题(结合身边的毒理学问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第二周学生定下演讲主题,本次课开始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演

讲。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汞在自然界中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2.我国制定的铅在饮用水、车间空气和居民区大气中的允许

限量标准分别是多少?

3.不同器官(肾、肝、全身)中镉的生物半衰期大约是多少

年?

4.各种铬化合物中毒性很小的是什么?毒性不大的是什

么?毒性最强的是什么?

5.常见的砷化合物有哪些?

第八章农药的毒性 3 第一节农药污染与残留了解

第二节农药的毒性作用理解

掌握

第三节几种重要农药的毒性效应(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除草剂)

重点与难点:

农药残留与污染;农药的环境毒性;几种重要农药(有机氯农药;

有机磷农药)的毒理效应

本章基本由学生讲,老师进行补充和提问。同时学生进行相关主

题的演讲。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为什么近年来开始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

2.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与化学结构有何关系?

3.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第九章环境化学致癌物 3 第一节多环芳烃理解

第二节其他环境有机化学致癌物(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了解

亚硝胺类化合物、多氯联苯、生物烷化剂、氯乙烯)

第三节环境生物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植物中的致癌物)了解

重点与难点:

概念: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黄曲霉毒素

本章基本由学生讲,老师进行补充和提问。同时学生进行相关主

题的演讲。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简述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

2.试述亚硝胺类化合物的致癌作用及其机理。

3.多氯联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第十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2 第一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和污染水平理解

第二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二噁英)了解

重点与难点: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水平;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作用;二恶英健康危险度评价的现状

本章基本由学生讲,老师进行补充和提问。同时学生进行相关主

题的演讲。

衡量学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思考题:

1.何谓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它分为哪几类?

2.为什么说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同地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

一样,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和野生生物有哪些危害?

4.怎样才能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进行有效筛检?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推荐教材:

1. 孟紫强主编.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 孔志明主编. 环境毒理学(第四版).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建政主编. 环境毒理学(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孟紫强主编. 环境毒理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 惠秀娟编. 环境毒理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大纲修订人:陶雪琴修订日期:2014-4-7

大纲审定人:审定日期: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环境毒理学

1.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 2.大气污染来源:自然来源(数量较大);人为来源(毒性、危害较大)。 3.粒径1-5微米的粒子在支气管各部沉积,粒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沉积,到达肺泡的飘尘可被吞噬细胞吞噬。 4.大气中的SO2:40%-90%被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吸收;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的SO2可进入呼吸道深部。 5.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2大200-300倍。 6.CO—Hb解离速度:O2—Hb的1/3600。 7.N2O2、N2O4、N2O5;易分解为NO、NO2。 8.N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O的1400倍。 9.NO2毒性是NO的4-5倍。 10.大气中NO2:1-3ppm:嗅到5ppm呼吸道阻力增加;13ppm:对上呼吸道明显刺激;100-150ppm: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紫绀(30-60分钟)窒息死亡。 11.土壤的容纳能力是指土壤未受污染时的某种物质含量(自然本底值)与对作物能产生有害影响时的某物质含量(农田土壤标准值)之间的差值。 12.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土壤及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和危害的学科。 14.土壤污染的特点:污染物很难消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5.凡是进入土壤并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和组成物而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物质,统称为污染物质。 16.土壤污染的分类: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微生物。 17.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pH,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溶解度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升高,因而容易在土壤中迁移和被作物吸收。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重金属可被土壤吸附而处于不活化的状态。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着土壤重金属的转化状态和存在状态。重金属的络合和螯合作用:羧基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可大大提高重金属氧化物的溶解度,重金属与腐殖酸作用可形成稳定的可溶性螯合物。 18.作物各个部位对农药的吸收量:根系大于茎叶大于壳皮大于子实。 19.重金属的吸收: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其次呼吸道、再次皮肤、其次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20.重金属与血浆成分的结合:与血浆中低分子成分结合;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与特殊蛋白或转运蛋白结合。 21.重金属在体内的分布:初始: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再分布:取决于器官亲和力大小分布特点与金属的侵入途径、溶解性、化学形式、代谢特点、毒性性质及器官特点有关。 22.重金属的指甲、毛发中的含量较高,可用来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污染和人体负荷。 23.金属对健康的危害:慢性中毒:如水俣病、痛痛病;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变态反应;对免疫力的影响;一般发生在其他毒性之前,是一个重要的早期毒性作用指标。 24.汞的代谢:吸收:金属汞—蒸汽形式;经呼吸道,速度很快。无机汞—消化道吸收15%。有机汞—消化道(甲基汞达90%)、呼吸道80%、皮肤吸收。 25.Hg的硫化物、氯化物。氧化物及汞盐,离子态可被吸附,Hg2+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脑危害性较小,无机汞不易被吸收,不易造成肝肾损害。 26.铝的代谢:吸收:主要从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和皮肤、消化道;吸收率5-10%,主要在十二指肠。经门静脉到肝脏,分别进入血液和胆汁—肠道、呼吸道;吸收率25-30%,其余随气体呼出。 27.镉在体内的含量随年龄而增加,镉蓄积性很强,靶器官是肾,全身镉生物半衰期10-30年,镉长期蓄积的主要原因是镉与MT结合力强,大多数镉以Cd-MT的形式长期存在。 28.痛痛病:表现为全身疼痛;多发性骨折而引起身躯缩短骨骼变形,最后发生肌萎缩及其他并发症死亡,原因可能是由于:影响人体对钙吸收和成骨作用;妨碍骨胶原的固化成熟,导致骨骼软化。 29.Cr0、Cr2+—无毒或毒性很小;Cr3+—难吸收、毒性不大;Cr6+—毒性比Cr3+大100倍。30.砷的呼吸消化道:不溶性呻化合物不易被吸收,无机砷的吸收程度取决于溶解度和物理状态;砷酸盐在肠道中的吸收方式与磷酸盐类似;有机砷的吸收主要通过肠壁粘膜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呼吸道;可被完全吸收,但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 1.1环境毒理学简介 1.1.1环境毒理学的定义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 1.1.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污染物,是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种类非常繁多,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多种污染物。 1.1.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1)判明环境污染物及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急用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表现出来的生物学变化,以便于及早的发现并设法排除(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集体的影响,确定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1.1.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2)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 (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及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其作用机理 1.1.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的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 繁殖试验 代谢试验 蓄积试验 致突变试验 致畸试验 致癌试验 1.2环境污染物的转运与转化 1.2.1生物转运 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经生物膜进入人体,其方式有: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胞饮。进入人体后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然后分布与贮存在人体的各器官和组织中,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位置进行积聚,主要的化学贮存库有: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物可经肾随尿排出和经肝随胆汁通过肠道随粪排出,以及其他的排泄途径。 1.2.2生物转化 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又称生物解毒、生物失活。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是酶促反应,需特定的酶类催化才能进行,其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饮食营养状况、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代谢饱和状态、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 (1)经消化管吸收 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 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 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3)经皮肤吸收 ①环境化学物经皮肤吸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表皮,二是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②环境化学物通过表皮吸收需通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基膜 ③表皮吸收的影响因素: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率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厚度有关;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可能与其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角质层损伤因子。6.同一种环境化学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的化学物在机体内分布情况也不一样 7.浓集或蓄积的部位可能是其主要毒性作用部分即靶器官(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部位,即靶组织或靶器官),也可能不呈现毒性作用而成为贮存库(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该化学物的贮存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

环境毒理学资料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是机体正常代谢以外的化合物,并非人体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而且也不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是它们可以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引起一定的生物学变化,使机体受到损害。 3、人群调查:人群调查也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即采用医学流行病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4、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5、三致试验: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试验 6、生物调查:生态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乃至生物圈内动植物现况(或包括其他微生物族群)与分布的一种科学方法。 7、环境基因组学: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

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第二章 1、毒物动力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 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2、表观分布容积:指外来化学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的毒 物总量D与血中毒物浓度c的比值,表示毒物以血毒物浓度计算应占有的体液容积,用于推测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大小,单位:L,mL/Kg,公式:Vd=D/Co;或Vd= Do/ Co 3、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 正比的过程,线性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4、生物半减期:指化学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 一般为(min/h),t?= 0.693/ke 4、消除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时间内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与体内的 量之比,单位h-1 公式:ke=(dD/dt)/D,Ke越大,毒物消除越快。 5、一室模型:毒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的一室动力学模型,又称 单室模型的,该模型将机体视为单一的室,认为外来化学物进入机体后,能迅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机体之中。 6、二室模型:毒物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的二室动力学模型,简称 二室模型。 8、代谢饱和: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环境毒理学

第七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生态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作环境微生物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和揭示微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包括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表达规律,探索其控制和应用途径。主要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微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等。 微生物生态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作用,更充分地利用微生物资源,为解决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手段等,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in soil) (一)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1. 营养丰富 2. 水分满足 3. 酸碱度, 渗透压 4. 氧气 5. 温度 (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1. 种类分布 异养种类较多细菌90-230kg/亩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2. 垂直分布 5-22cm 数量最多 逐渐减少,2m深处几个/克 3. 数量和种类随季节而变化 4. 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in water) (一) 淡水中的微生物 1. 来源: 土壤、雨水 2. 数量和种类: 贫营养细菌(oligotrophic bacteria) 兼性贫营养细菌 富营养细菌 硫细菌、铁细菌、色杆菌属 微球菌属 3. 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大肠菌群:100ml不得检出 粪大肠菌群: 100ml不得检出 细菌总数:100个/ml 4. 水体中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营养、温度、溶解氧 5. 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6. 保护水资源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医学及生物学的角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质对机体可能发生的生物效应,作用机理及早期损害的检测指标,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 内容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它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书籍 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

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 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 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毒作用的评定,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动物实验方法进行的: 急性毒性试验:其目的是探明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短时间接触后所引起的损害作用,找出污染物的作用途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并为进行各种动物实验提供设计依据。一般用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浓度或半数有效量来表示急性毒作用的程度。 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环境污染物反复多次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损害。通过这种试验,可以初步估计环境污染物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和中毒阈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影响的学科,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对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毒物的种类和毒性 毒物是对生命有害的物质,其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污染物质、无机盐、放射性元素等。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物的特性和浓度,毒物的毒性可通过化学试验来测定。 不同类型的毒物对不同的生物体有着不同的毒性,如鬼笔菌素对罕见的艾滋病毒患者有着治疗作用,但对健康人群却有毒性。有些毒物只在一定的浓度下具有毒性,而在其它浓度下甚至有利于生命体。 毒物的危害对不同的生物体是不同的,人类和动物体与植物体受毒性影响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毒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传输

随着人类及其活动的增加,环境中受污染物质的影响逐渐增大。毒物在环境中分布的主要途径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这些媒介 使毒物在环境中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对生命环境产生威胁和影响。 污染源和生物体之间的有机物传输是生物毒理学研究的关键之一,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探讨污染物的来源、安 全性和影响以及生物体的生命保护机制。 三、毒物的代谢和毒素学 毒物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代谢的?代谢是指生物体将毒物转化为更可研究或更好控制的物质的过程。生物体通过物质代谢来清除 毒物,使其对生命体的毒性减小。然而,有些毒物的代谢产物可 造成更强的毒性,并威胁生命体。毒物的代谢过程可以通过化学、生物和形态学等学科进行研究和探索。 毒素学是研究毒物和其产生的病因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效应的 学科。它既关注毒物的组成和结构,也研究毒物与生物体相互作 用并产生的体内效应。

四、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环境毒理学吸收了许多相关学科,如生态毒理学、分子毒理学、计算机模拟等,深入研究毒性对生命体的影响,保护环境及人类 健康。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繁广,例如: 1. 监测环境质量: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水、空气、土壤中 的化学物质,以保障环境质量和生命安全。 2. 评估环境影响和风险: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 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和风险。 3. 开发清洁技术和绿色化学: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可以促进制造 业和其他工业发展更环保的工艺和技术。 结语 以上是对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简要介绍。未来,随 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增加,环境毒理学将会成为更广泛的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毒理学,即环境污染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学科,是现代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和辐射等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危害机制,以及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环境毒理学研究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本文将介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点 1. 强调综合性 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为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反应也各不相同,需要全面了解其危害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2. 强调实验性 环境毒理学研究需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毒性评估。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污染情况,掌握污染物质的毒性效应和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因此,实验设计需要合理、准确地模拟真实环境,以建立准确的毒性评估模型。 3. 强调定量性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毒性效应和危害机制进行定量描述,需要精确的数值计算和统计分析。定量化的研究结果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污染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也更加方便进行污染物质的毒性风险评估和管理。 二、环境毒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 多样性研究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环境毒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样性。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物质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未知污染物质等待人们去研究。除此之外,不同生物体对污染物质的毒性反应也有所不同,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针对不同生物体进行深入研究。 2. 多因素作用研究 环境污染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因此,未来的环境毒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因素的作用和协同机制,如化学物质与微生物、化学物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新技术引领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例如生物芯片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这些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能够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机制。 总之,环境毒理学研究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样性、多因素作用和新技术引领。未来的环境毒理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方面的研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

环境毒理学及其应用

环境毒理学及其应用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趋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 起人们的重视。环境毒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和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 受到的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学科。环境毒理学不仅关心了污染物的 来源,而且重视了如何评价对人们和周围生物的健康和生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来保护环境。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环境中毒物的来源与去处、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生物环境的毒性作用、环境毒理学试验、毒物的评价以及毒物对基因和免疫系统的 作用等等。在研究过程中,环境毒理学需要使用化学、生物、医学、生态和统计等学科的知识。目的是探究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机制、对有机体的影响和对健康的影响,进而制定有效的环境监管 标准和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很广泛,可以用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食品安全、医疗保健、基因工程、公共卫生等领域。例如,在环 境污染控制方面,环境毒理学可以评估食品、水和空气中污染物 的安全性,并检测和监测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另外,环境毒 理学还可以评估新材料、药物、化学品和化妆品对环境和人类的 风险程度以及生态风险。

在食品安全方面,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农业产品、辐射、动物和植物性食品的安全性。环境毒理学可以测试食品中的污染物的暴露量和剂量以及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在医疗保健方面,环境毒理学可以评估药物、化学品和医用器材的风险,并确定生物医学制品和生物安全的规则。在基因工程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测试基因修饰产物的安全性,评估基因修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在公共卫生领域,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预防环境健康问题。其能够制定严格的联邦规则、鉴定潜在的环境危害、推进公众教育和实施改进措施。它也可以保护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例如,隐蔽的化学品毒性等。 总之,环境毒理学可以通过有机体、生态系统和环境中污染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了解污染物的毒性,探究污染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安全性,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环境监测技术,有效保护人类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环境毒理学总结

一章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的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从而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二章 1、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3、生物膜主要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骨架)和蛋白质(完成膜功能)构成,具有流动性。 生物膜在物质转换、能量转换、物质代谢、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分为: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胞饮作用) 5、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⑴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度越大。 ⑵脂水分配系数:只有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高的物质更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系数越大,一般越易,但若系数过大,也不易。 ⑶化学物解离度和pH:解离度越大,越难。pH降低,弱酸易,弱碱类难,升高则相反。 6、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需能量,需载体,载体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载体有一定 容量,若两化学物相似且需要同种载体出现竞争性抑制。如Na Ka Ca As Cr转运。 7、易化扩散\帮助扩散\载体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无需能量,需载体。如葡萄糖转运。 8、环境化学物吸收方式: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 经消化道:有机酸在胃内吸收,有机碱在在小肠,但小肠也可吸收相当数量的有机酸化合物。 呼吸道: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质不经门静脉血液进入肝脏,故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到全身。 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膜两侧该气态物质动态平衡时,吸收量不再增加,此时气态物质在血液内的浓度(饱和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比。 系数越大气体越容易吸收进血液。例如吸收程度易—难:乙醇>乙醚>CO2。 皮肤吸收:同时具有一定脂溶性和水溶性(即脂/水分配系数接近1)的化学物质易被表皮吸收而进入皮肤。 9、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流血量,最终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10、导致环境化学物在体内分布不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在体内特定部位存在的、对外源化学物运转有阻碍的体内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10、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有阻止作用,能使许多在血液中浓度相当高的物质不能进入大脑。新生儿和初生动物血脑屏障未完全建立,许多环境化学物对其毒性高于成年机体。 11、靶部位\靶组织\靶器官: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这样的部位是靶部位。如甲基汞于脑,百草枯于肺。 12、贮存库: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然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为该化学物的贮存库,主要有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3、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⑴是对急性中毒有保护作用,贮存库使毒物在体液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环境问 题与人类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也遭到了严 重的破坏。环境毒理学作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环境 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 将以环境毒理学为主题,介绍其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和有害作用的 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环境毒物 的识别、生物毒性评价和环境毒理学风险评估等方面。其主要目 的是为了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和支持。 环境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作用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了短时间内或在短期内的 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手脚麻木等急性症状;而慢性毒性作用则是特指环境污染物长期积累,在一段时间内可 能对生物体产生慢性和难以逆转的损害,如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

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对于不同的生物种类、生命阶段和性别可 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健康和生殖问题。 因此,环境毒理学研究着重考虑了毒性效应对不同种类、不同生 命阶段和不同性别的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 二、环境毒理学方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一系列试验和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体 内试验、体外试验、计算机仿真试验,以及采用各种不同模型进 行的毒性测试等。这些方法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 要数据和信息。 环境毒理学的体内试验通常采用一定的毒性测试,以确定环境 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体内试验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以及怀孕动物毒性试验等。体内试验通常需要使用动物,因此动 物福利问题也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体外试验主要包括利用培养细胞和组织等尽可能 的缩小试验对象规模,从而减少动物实验,同时还可以提高试验 的效率和重现性。

环境毒理学

毒理学: 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2010年6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政。 内容简介: 《环境毒理学(第2版)》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 《环境毒理学(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毒理、安全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专业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概论 1.1 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 1.1.1 概念 1.1.2 学科地位 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主要任务 1.2.3 研究内容 1.3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1 毒理学溯源 1.3.2 现代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3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1.4 环境毒理学发展趋势 第2章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2.1.1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2.1.2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和分布 2.1.3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2.2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2.2.1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2.2.2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 2.2.3 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2.2.4 外源化学物的排泄 2.3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2.3.1 基本概念和一般机理 2.3.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2.3.3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转化酶的诱导和抑制

环境毒理学汇总解析

环境毒理学 ☆1.环境毒理学: 是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中已经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4.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毒物兴奋效应:是指生物体在最初接受低剂量毒物时,表现为适当的兴奋作用。 6.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毒作用(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物体损害的总称。 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部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7.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8.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9.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1.剂量-效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3.危险度:又称危险性,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14.危害性:有毒物质在与机体接触和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取决于动物是否与它接触过,该物质进入机体的能力和数量。 15.安全性:指某种化学物在规范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及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也不对暴露人群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16.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使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发生位移。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概念与实践应用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概念与实践应用环境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环境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影响,是研究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影响的重要科学。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人工实验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环境化学、生物学、药理学、气象学、地球化学、土壤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实验模拟或现场监测,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影响机制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管理建议。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空气、水、土壤、食物、宠物、野生动物、农作物、工业产品等,研究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的释放、传输、转化,以及它们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分子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广泛范围,既包括环境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又涉及到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影响。 毒理学研究所涉及的化学品可以是天然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也可以是由人类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其中,化学品的毒性程度不同,有些也可影响生态域面积和人类健康。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有:多环芳烃、重金属、有机氯、氟、溴、氖和有机

磷等。大部分环境污染物都能造成生态系统失调、物种灭绝、肿 瘤和生殖损伤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在实践运用方面,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 要工具。它可以提供有关环境污染的客观和科学的数据,以支持 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环境毒理学研究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私人企业和科研 机构都开展了与环境毒理学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中,环境毒理学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深 入了解化学品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毒性作用,并发展相应的 检测方法和监测技术,可以提供有关环境污染物的数据和信息, 帮助政府和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通过制定有关 规章制度和法律,加强目标管理和公众教育,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中,环境毒 理学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不能仅凭眼睛 观察,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评估环境污染的危害程度和污 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在公 共卫生事件中,环境毒理学可以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对典型化学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所 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 和评估,并研究如何减少或消除毒理效应。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毒理 学的知识点。 一、毒物的分类 1. 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农药、柴胡酮等;无机毒物是无机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酸碱等。 2. 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急性毒物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下产生急性毒 性的物质,如氰化物;慢性毒物是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接触下产生慢性 毒性的物质,如苯等。 二、毒性评估 1.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通过吸入、经皮肤吸收、 摄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后,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这 些过程直接影响毒物的毒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2. 毒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毒物可以对细胞和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毒性作用,如损害细胞膜、干扰细胞代谢等。 3. 毒性评估方法:毒性评估是判断化学物质毒性及其潜在危害的过程。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

1. 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污染 情况,对于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污染源及其对生物体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2.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环境毒理学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 进行毒性评估,并结合暴露评估,综合判断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潜 在风险。 3. 毒物治疗与防护:环境毒理学还涉及对毒物中毒的治疗和防护措 施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解毒剂及防护手段。 四、环境毒理学的挑战与前景 1. 多因素交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之间、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化学物质毒理的调 节作用。 2.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系统毒理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全面了解化学物质 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毒性预测与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环境毒理学研 究也在不断发展替代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更准确地 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综上所述,环境毒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对于了解化学物质对 生物体的影响,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发展,环境毒理学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响〔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开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拟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根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