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

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

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使用教材(Textbooks)

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四、时间安排(Schedule)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 第一章印度佛学 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修苦行。菩提树下成佛。传法。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 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 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 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 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 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 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 第一节四圣谛 三宝:佛、法、僧 四圣谛:苦、集、灭、道 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 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 (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学:戒、定、慧 第二节三法印 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 第三章中国佛教 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 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 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 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 支遁道安僧肇《肇论》 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 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

导游基础教学大纲说课讲解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导游基础知识》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核心课,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导游基础知识,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利用该知识为旅游事业服务或出谋献策。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历史、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园林、菜肴、风物特产、湖南地理、湖南历史、湖南旅游资源等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导游基础知识进行导游服务。 (三)素质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全面概括认识导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兴趣和学习目标,逐步树立旅游服务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旅游与旅游业概述

第一节现代化旅游业 1、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2、现代旅游的主要特征; 3、旅游业对目的地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发展有哪两个不同时期,有何特点。 第二章中国历史常识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重大事件,掌握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节中国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是我国发展旅游事业极为宝贵的资源。了解“中国历史纪年商表”和“中国文化史年表”。 第三章中国主要地理环境及其特点 第一节中国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和疆域 2、地质地貌 3、气候 4、水域 5、三大自然区 第二节中国人文地理环境 1、中国行政区 2、人口与民族 3、中国三个经济区域

课程教学大纲33852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佛教研究 英文:Buddhism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1 任课教师及职称:陈坚教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考试方式:学期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中国哲学、文学 总学时和学分:72学时,3学分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佛教的发展历史和佛教思想,侧重于中国佛教的讲授,并兼顾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佛教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先修课程要求:先修《佛经导读》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印度佛教16学时,中国佛教48学时,藏传佛教8学时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册,方立天著),《中国佛性论》(赖永海著),《印度佛教源流略讲》(吕澂著)、《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 编制人:陈坚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日本宗教研究 中文日本宗教研究 英文 Japanese Religion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2 任课教师及职称:牛建科教授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考试方式: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历史学 总学时和学分:54、3 课程作用与任务:讲授日本神道教以及传入日本的佛教、基督教的基本思想与理论;梳理神佛基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宗教交流的特点与意义;加深研究生对东方宗教文化之间以及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和范式的理解。 先修课程要求:儒学、佛教、基督教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6课时 第二章:日本的古代信仰3课时

第三章:佛教及其传入3课时 第四章:山岳佛教与乡间佛教3课时 第五章:新佛教的首倡6课时 第六章: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6课时 第七章:儒教与“家”的宗教3课时 第八章:神道教概说18课时 第九章:新时代的宗教6课时 参考文献 1、牛建科著《复古神道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7月 2、铃木范久著、牛建科译《宗教与日本社会》,中华书局,2005年3月 3、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9月 4、黄心川主编《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5、王守华、卞崇道著《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6、杨曾文著《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7、杨曾文主编《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8、范景武著《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9、郑彭年著《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10、张大柘著《当代神道教》,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 编制人:牛建科 审核人: 课程教学大纲 [博士研究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文基督教神学研究 英文 Christian Theological Studies 开课单位: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系 开课学期: 2 任课教师及职称:谢文郁教授 教学方式:授课和讨论 考试方式:研究论文 适合专业:宗教学,西方哲学

中国思想史(下)讲课提纲10年修订

中国思想史(下)讲课提纲 第一讲宋明理学 第一节、关于理学 一、理学发生之原由 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必定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已有的思想材料。任何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定依据已有的思想成果,通过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二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如果说传统是新思想产生的源泉,那么社会现实便是土壤。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总是以满足特定的时代需要为前提条件的。三是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即是说思想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因此,理学发生之原由也应着眼于三个方面来考虑。 1、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理学之主干无疑是儒家伦理哲学和政治学说。他们对儒学的发挥,主要是对儒学的思想形态的创造性的转换,即对“性命之理”的展示以及认识此“理”的修养方法的发挥。而这两方面却是从佛、道二家那里吸取了养料,附会儒家经典并加以改造的结果。可以说理学家在“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理学兴起于北宋初年,这就必须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理学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是其内在根源。应以宋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领域内的巨大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原由为线索。这并不是什么“经济决定论”,就思想史的研究而言,一项主要任务要对一种时代思潮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作出合历史事实的阐释,而这种历史的阐释又必须以历史事实的了解为基本前提。 3、汉唐以来,佛、道二教大盛,对儒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儒学衰微。儒学在迎接外在的思想挑战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予以回应。 宋代以前的中国哲学,道家、玄学和佛教哲学均有本体论的思想。其中,道家与玄学提出道本论思想,佛家提出心、性本体论和理本论思想,然而居中国思想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在宋代以前却少有提出系统的本体论思想,儒家经学对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儒家经典的诠释,还停留在以训诂考释注疏为主的阶段,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缺乏本体论的哲学依据,难以与道、玄、佛思想相抗衡,以至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产生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 理学对经学的改造基本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其中主要是由土地占有制度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包括政治体制、科举制度以及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关系、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强化,民族矛盾尖锐;宋代经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文教事业的兴盛与变法改革运动的展开;复兴儒学、重整纲常之风盛行,等等,成为宋学之所以兴起并发展的时代背景。 唐、五代武人专权、藩镇割据道德败坏、思想失向、人无廉耻的不良社会风气。出现的子杀父,臣弑君,男女无别,兄弟相残的不良朝风。——端正社会风气,刻意从学问修养和道德自律上挽救社会人心。 此时,旧的汉唐经学拘于训诂,限于名物,忽视随社会变迁而提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思想,使得儒学发展停滞,面临佛老宗教思想的挑战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无所适从,以致产生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 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 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使用教材(Textbooks) 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大学宗教学专业佛教方向学生书单

大学宗教学专业佛教方向学生书单 〇、入门类(上研前必读) 1 方立天、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2 李利安《白话金刚经》/《金刚经鉴赏》 3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 4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5 杨曾文《佛教文化面面观》 6《道教文化面面观》 7 刘增慧《道家文化面面观》 8《基督教文化面面观》 9《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 10《儒家文化面面观》 11《中国思想史》 12《世界文化史》 一、基础类(硕士必读) (除原典外共24本) (一)佛教历史和思想 杜继文《佛教史》 方立天《佛教哲学》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魏道儒《佛教史话》 (二)宗教学理论 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 缪勒《宗教学导论》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 孙亦平主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三)宗教史 牟钟鉴《中国宗教通史》 黄心川《世界十大宗教》 王美秀《基督教史》 金宜久《伊斯兰教史》 卿希泰《道教史》 李申《中国儒教史》 宗教研究中心《世界宗教总览》 (四)学术研究方法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荣新江《学术规范与学术训练》 严耕望《治史三书》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 《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 《中国宗教学30年》 (六)原典 《金刚经》 《维摩诘经》 《六祖坛经》 《四十二章经》 《大乘百法明门论》 《大乘起信论》 《魏书·释老志》 《高僧传(选读)》 《大唐西域记》 《开元释教录》 《宗镜录(选读)》 《道德经》 《南华经》 二、进阶类(博士必读) (除原典外共33本)(一)原典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活动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宗教学专业 一、宗教学专业简介 该专业成立于1982年,到1995年成立宗教学系。学制4年,毕业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 宗教学专业,注重培养兼具宗教学知识与哲学知识背景的综合型理论人才和宗教事务管理人才。经过四年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原典阅读与独立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宗教学素养处理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与宗教文化相关的具体问题。宗教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学习宗教学专业和哲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之外,还要对中文、历史、考古等人文学科都有较多的了解,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一定的了解,具备比较全面的人文与科学的学术训练。 三、授予学位 哲学学士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32学分,其中: 1.公共与基础课程33-39学分 2. 核心课程32学分 3. 限选课程33学分 4.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34-28学分 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

1.公共与基础课程:33-39 (1)全校公共必修课:23-29学分 ”、“时事与政策”三门公共必修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下)代替;留学生与哲学系学生要求一致。 注2:港澳台学生可以免修政治理论课及军事理论,免修课程学分必须由其他课程(可全校任选课程)补足。 注3:新生入学,英语要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结果确定需选修的学分,A级需修8学分(A 级课程4学分+B级课程4学分),B级需修6学分(B级课程4学分+C级课程2学分),C级需修C级课程4学分,C+级需修2学分;留学生免修英语,免修课程学分必须由哲学专业以英语授课的课程补足。 (2)学科基础课程10学分 在下列课程内选10学分,其中带*号的为必修:

中国古代哲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中国古代哲学(英文)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4/每周 主编姓名:张永义单位:哲学系职称:副教授 主审姓名:单位:职称: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哲学年级:2 编写日期:2002年12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任务有三:第一,揭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第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在形而上学、认知方法及人生观等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及洞见。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对自己的思想传统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有一种全面的认识;对一些重要思想流派的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选择地阅读本学科所涉及的经典文献。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特质(4学时) 1.什么是哲学 2. 中国哲学的特征3. 分期4. 中国哲学史的沿革. 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与沿革有一整体的把握。 第二章儒家(8学时) 1.说儒 2. 孔子 3. 孟子 4. 荀子 5.《易传》 6.《大学》与《中庸》 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儒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 第三章道家(6学时) 1.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2. 老子与《道德经》 3. 杨朱学派 4. 庄 子 5. 黄老道家 本章的重点是把握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及思想演变过程. 第四章墨家(4学时) 1.墨家的起源 2. 前期墨家 3.后期墨家 本章重点在了解墨家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墨学衰微的原因. 第五章法家(2学时) 1.法家三派 2. 商君书 3. 慎到、申不害与韩非 4. 法家之法与现代法制 本章的重点在了解法家政治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名辩思潮(4学时) 1.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 2. 合同异派 3. 离坚白派 4.儒道墨法对名辩学 的评价. 本章的重点在了解名家两派学术观点的异同以及名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第七章两汉经学(4学时) 1.什么是经学 2. 董仲舒与西汉今文经 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4. 古文 经的兴衰.

那烂陀寺教学大纲

那烂陀寺教学大纲 那烂陀寺教学大纲:传承与创新 那烂陀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宗教传统。作为佛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烂陀寺的教学大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 将探讨那烂陀寺教学大纲的传承与创新之道。 那烂陀寺教学大纲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佛教经典的深入研究和传授上。佛教 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依据,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指南。那烂陀寺教学大纲注 重对佛经的解读和诠释,通过深入剖析佛陀的教诲,引导学生对佛教思想的理 解和实践。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文字的传承,更是对佛教智慧的传承,旨在让 学生通过学习佛经,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传承并不等于停滞不前。那烂陀寺教学大纲也在不断创新中不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那烂陀寺 教学大纲注重将佛教智慧与现代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除了传统 的佛经研究,教学大纲还增加了对心理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涉猎,以拓宽 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这种创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佛教 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烂陀寺教学大纲的传承与创新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佛教教育一直 以来以口传心授为主,强调师徒传承的方式。那烂陀寺教学大纲在传承这一传 统的同时,也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以提升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保留了佛教 教育的独特性,又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那烂陀寺教学大纲的传承与创新中,还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教

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那烂陀寺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以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那烂陀寺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以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 总之,那烂陀寺教学大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传承佛教智慧和文化传统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教育的领域和内容。这种传承与创新的教学模式,既保持了佛教教育的独特性,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烂陀寺教学大纲的不断发展,为佛教教育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佛学教学大纲

佛学教学大纲 佛学教学大纲 佛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和学习。无 论是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还是对于追求心灵平静与智慧的人们而言,佛学都 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佛学,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佛学教 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部分:佛教概述 在佛学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对佛教进行概述,包括佛教的起源、发展 和传播。我们将介绍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教诲和教义。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佛教的核心概念,如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等, 以帮助学生对佛教的基本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佛学经典 佛学经典是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对一些 重要的佛学经典进行介绍和解读。其中包括《大般涅槃经》、《中观论》、《金刚经》等。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对佛教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佛教思想与实践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在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佛教的思想与实践。我们将探讨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如慈悲、智慧和无我等,以及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我们还 将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坐、念佛和持咒等,以帮助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 与智慧。

第四部分:佛教与现代社会 在当今社会,佛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之相应的是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变得愈发重要。在教学大纲的第四部分,我们将探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我们将讨论佛教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以及佛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和指导。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现代价值,并将佛教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结语 佛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系统的佛学教学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佛学。通过对佛教的概述、经典、思想与实践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获得佛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同时也能够将佛教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佛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将为佛学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也将推动佛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大纲 《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程代码:08040107W402 学分:4学分总学时:48学时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传统文化概论》是全日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 业选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全面准确了解传统文 化的基础,培养起他们的现代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 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思考、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正确的 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 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 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 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3、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5、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去。运 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 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6、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 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教学内容 引言:“文化”与“文明” 【教学内容】一、文化的内涵二、文化的特点三、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的内涵掌握:文化的特点和定义理解: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之别

《三大宗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三大宗教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ree Biggest Religions in the World 课程号:0200220 学时:8 学分:0.5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课。 本通识课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宗教既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学习本课程,是学生全面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及其他不同文化的必要途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宗教有关的国际国内问题,并最终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把握宗教学的基本知识,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各种具体的宗教现象及其表现,明了各种宗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总学时数:8学时) 本课程授课计划8学时,共4讲,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第1讲宗教概论(2 学时) 一、宗教的界定(A) 二、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C) 三、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四、宗教的基本要素(B) 第2讲佛教概要(2学时) 一、佛教的创立与发展(C)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主要礼仪(A)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经典(B) 第3讲伊斯兰教概要(2学时) 一、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C)

二、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及其礼仪(A) 三、伊斯兰教的经典(B) 四、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C) 第4讲基督教概要(2学时) 一、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C) 二、基督教的经典(B) 三、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基本礼仪(A)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主要参考书: [1]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古兰经》 四、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期末开卷的考(核)试方法。期末总评成绩比例如下: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513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 适用专业:历史、旅游管理大类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文化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文化成果和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产生思考,从而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对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校、院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2、本大纲制定的原则与要求是用认真求实的态度,探索中国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各种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等,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主要精神有一个基本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能对我们民族自身、我们当前的国情有一个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校和学生的定位,以及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想达到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2、让学生了解各种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综合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初步掌握理解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能力; 3、初步掌握理解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4、初步掌握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能力; 5、初步具备结合传统文化,认识当前国情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0—11学年第一学期北大哲学系课表

10—11学年第一学期北大哲学系课表本科生课表: 课程名课程 类别参考 学分 起止 周 班 号 专 业 教师姓 名 教师 职称 上课时间教室备注 哲学导论任选 2.0 1-17 1 李猛副教 授 周二10-11 二教 319 大类平台课 逻辑导论通选 课 3.0 1-17 1 陈波教授 周一10-11单 周三10-11 二教 205 现代西方哲学通选 课 2.0 1-17 1 李超杰 副教 授 周一10-11 文史 219 本系学生不 可选 伦理学导论通选 课 2.0 1-17 2 王海明教授周一10-11 二教 401 本系学生不 可选 美国环境思想通选 课 2.0 1-17 1 苏贤贵 副教 授 周四5-6 三教 307 管理哲学通选 课 2.0 1-17 1 陈少峰教授周三10-11 理教 211 波普的历史哲学限选 2.0 1-17 1 席大民 副教 授 周一10-11 二教 509 科学社会学导论全校 任选 2.0 1-17 1 朱效民 副教 授 周二10-11 二教 210 投影、电脑 日本佛教全校 任选 2.0 1-17 1 王颂 副教 授 周三10-11 二教 404 模态逻辑限选 4.0 1-17 1 周北海教授周二5-6 周 三10-11 一教 209 数学哲学专题限选 2.0 1-17 1 叶峰教授周一10-12 本研合上数学结构限选 2.0 1-17 1 刘壮虎教授周一7-9 理教120 佛教文献与佛学研究全校 任选 2.0 1-17 1 王颂 副教 授 周一10-11 二教 519 印度佛教史通选 课 2.0 1-17 1 姚卫群教授周二10-11 二教 410 话筒 阿拉伯哲学限选 2.0 1-17 1 沙宗平副教 授 周二7-9 本研合上 道家哲学专题限选 2.0 1-17 1 周四3-4 三教 103 郑开老师讲 授 基督教原典限选 2.0 1-17 1 吴玉萍讲师周五3-4 二教 529 旧约导读 圣经神学限选 2.0 1-17 1 周二10-11 一教 107 讲授 东正教艺术通选 课 2.0 1-17 1 徐凤林教授周二10-11 二教 4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