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法明门论第13课修学心得

百法明门论第13课修学心得

百法明门论第13课修学心得

百法明门论是一部古代文献,其中第13课是关于修学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内容,我深刻感受到了修学的重要性和方法。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修学心得。

修学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修炼过程。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修学之事,初学一朝,终身不忘。”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修学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修学不是一时的功夫,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

修学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了许多修学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心法”、“修行法”、“默照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修学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修炼。在修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修学方式。

修学还需要坚持和毅力。在修学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疲惫和迷茫,甚至想要放弃。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果。百法明门论中提到,“凡修学之事,皆以毅力为要。”这句话告诉我们,修学需要毅力和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收获成功。

修学还要注重自我反思和修正。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修学之事,

当敬而且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谨慎行事,时刻保持警惕。同时,修学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

修学还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修行目标和方向。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修学之事,当以正心为本。”这句话强调了修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修学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要修正自己的心态和思想,使自己的心变得纯净和正直。只有正心修身,才能达到真正的修学境界。

百法明门论第13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这一课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了修学的重要性和方法。修学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修炼过程,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坚持和毅力,自我反思和修正,以及正确认识自己的修行目标和方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才能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达到真正的修学境界。

佛教中的物理学

佛教中的物理学 佛教中的物理学 要理清物理学和佛教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两个问题我觉得很重要但我还不能给出较清晰容易接受的解释。一个是光速,同时关联到天上和人间的时间效应,相对论系统之间的时间并不一致,在佛教中我们了解到,天上一日人间几百年,极乐世界一日我们一劫,忉利天离我们并不远,而且处于相对静止的关系,但时间效应却比相对论带来的要大得多。 另一个是核天关联,佛教中有微尘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物理学中的微观粒子,同时佛教中还允许心住于微尘之中,楞严经称之为心精。在一定状态下,这些心精还可以飞出人的身体,但飞出人体的心精似乎还是跟人的感知是相关联的,更像我们眼睛或耳朵跑到了外面,并且这个心精还可以被别的人俘获,以影响这个人的心智。这个情节物理学中也有个说法,叫量子纠缠。飞出去的心精跟还在身体里的心精是量子关联的,所以它出去以后看到的会被身体里的心精看到。用量子力学的话说,对飞出去粒子的观察可以影响到身体里的相关粒子,也就是所观查到的是这个粒子本身的状况,而按照佛教的说法飞出去的心精看到的是外面的境界,

这给我们一个思路,心精看到的外界实际上就是心精自身上的变化,反之亦然,这就把外界跟粒子关联了起来。如果这是成立的,那么我们看天象时,天象与粒子之间也应该是这种关系。比如在一间屋子里,我们闭着眼睛,心精飞出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屋子里的东西的样子跟物理学对心精进行的动量测量如果是一回事,那么天象图就跟心精也建立这种关系,它是否可以被看做粒子位置的测量?这样我们是否就可以建立地球上的物景跟天文之间的关联,天体跟粒子之间的关联?我倾向于这个看法,虽然还有许多细节和准确性问题。然后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一个粒子系统中引出天体的能量?如果四种基本力统一的话,这种可能相当大,天体之间的作用主要是引力,从粒子中如果我们输出电磁力的话,相当于通过粒子把引力转化成电磁力了。我大约猜想这种情形,当我们从粒子中引出一部分能量时,粒子就会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这个技术的要点就是让这个粒子又返回到此前的较高能级,这个跃迁的能量如果来自于天体,就需要一个将粒子与天体联系起来的关联通道,那就是把与这个粒子量子纠缠的另一个粒子发射到那个天上上去,可以通过计算知道那个粒子什么时候又跃迁了,那么再从地球上的这个粒子中引出能量,等那个例子再一次跃迁再从这边的粒子引出能量。这种技术的一部分可以在地球上实现,如果我们不是把引力,而是把电力输进一个粒子,那么另一头的纠缠

百法明门论第13课修学心得

百法明门论第13课修学心得 百法明门论是一部古代文献,其中第13课是关于修学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内容,我深刻感受到了修学的重要性和方法。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修学心得。 修学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修炼过程。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修学之事,初学一朝,终身不忘。”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修学的长期性和持久性。修学不是一时的功夫,而是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才能逐渐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 修学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了许多修学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心法”、“修行法”、“默照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是修学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修炼。在修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修学方式。 修学还需要坚持和毅力。在修学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疲惫和迷茫,甚至想要放弃。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果。百法明门论中提到,“凡修学之事,皆以毅力为要。”这句话告诉我们,修学需要毅力和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收获成功。 修学还要注重自我反思和修正。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修学之事,

当敬而且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谨慎行事,时刻保持警惕。同时,修学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 修学还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修行目标和方向。百法明门论中提到,“修学之事,当以正心为本。”这句话强调了修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修学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要修正自己的心态和思想,使自己的心变得纯净和正直。只有正心修身,才能达到真正的修学境界。 百法明门论第13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习这一课的内容,我深刻体会到了修学的重要性和方法。修学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修炼过程,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坚持和毅力,自我反思和修正,以及正确认识自己的修行目标和方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才能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达到真正的修学境界。

八识规矩1

《八识规矩颂》第1讲(前五识颂1) (2015-08-17 15:08:42) 转载▼ 分类:净莲法师讲座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1讲(前五识颂1)作者:淨蓮法師 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1讲(前五识颂1) 八识规矩颂 第1讲 (前五识颂1) 法师!各位师兄晚安! 我们今天介绍「八识规矩颂」。 我们知道研究唯识,第一部要看的就是《百法明门论》,那接下来就是《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的内容,就是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个法,在有为法的部分,包含了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这个是有为法的部分;无为法它分成六种无为,所以加起来一共是一百个法。那借着九十六种有为法,我们希望能够当下去见到无为法,而了悟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就是整部百法明门论的重点,是要悟到「一切法无我」。 可是,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切法是从哪里生起的,要当下去见到无为,或者是一切法无我,它还是没有办法这么样的快速。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去了解一切法它是怎么生起的,那个缘由,那我们要体证无为,或者是现证空性,或者明白无我的道理,会显得更容易。要不然我们常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境界来的时候,碰到事情来的时候,就梦幻不起来,它也不像泡、也不像影子,一切法都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不明白一切法它是如何

生起,才会有这样的迷惑。明明很执着,可是要强迫自己说不要执着、不要执着,可是你就一切法都是认为是真实存在,你要不执着是很困难的,除非你知道一切……我也不是真实存在,一切法也不是真实存在,就是除非你证到人无我、法无我,你才可能当下梦幻泡影得起来,当下知道它是虚妄不真实,自性是空的。 所以,一切法它到底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就是一切法都是八识所变现的,那八识从哪里来的呢?从一念无明妄动来的。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是清净的真心,这是本来是这样子的。真心里面是离一切念,离一切相的,坏就坏在一念妄动,无明一起,心一动就有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真心加上那一念的妄动,而有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它是真妄和合的。然后第八阿赖耶识再变现出能缘跟所缘,能缘的心跟所缘的境,就是所谓的见分跟相分,而有了一切法的生起,包含我们所谓的身心世界,正报还有依报,所有都是八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是一切唯心,万法为识,一切唯心造。都是从真心一念妄动而起无明,而有了第八阿赖耶识,然后才有了一切的身心世界,一切法的产生。 那我们把这个见分,把它当作是「我」,把相分当作是「法」,不知道它都是从阿赖耶识的自证分所变现出来的,因此在因缘所生的当下,就是「依他起」的当下,起了「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就是执见分为我,相分为法,所以我们明白一切法它是怎么生起的,就能够在面对一切境界的当下,因缘所生法的当下,就是依他起的当下不起遍计所执,就能够回归到「圆成实」。这个都听不懂没关系,我们后面会再继续讲。因为今天首先要介绍八识规矩颂的内容,它有很多的唯识的名相,可是都没有关系,那个不是问题,重点是我们了解一切法是八识的变现,然后八识是真妄和合的,然后我们就能够回归真心。因为我们知道第八阿赖耶识是从真心妄起无明而有的,那我们只要知道一切法不是真实存在的,不起我执跟法执,你自然就可以回归,从见分、相分,回归到自证分,然后再回归到证自证分,然后

道次第第44课深信业果心得分享

(原创实用版4篇) 编制人员: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员: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 序言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道次第第44课深信业果心得分享》,供大家借鉴与参考。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射!

(4篇) 《道次第第44课深信业果心得分享》篇1 道次第第44课深信业果心得分享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在道次第第44课中,我们学习了深信业果的重要性。业果是指我们所做的行为和思想,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影响。深信业果是指相信因果关系,相信我们所做的行为和思想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或事,让我们感到非常困惑和无助。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深信业果,相信我们所做的行为和思想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影响,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果我们曾经伤害过别人,那么我们可能会感到内疚和不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深信业果,相信我们所做的行为和思想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影响,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努力去改正它们。 此外,深信业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我们能够相信我们所做的行为和思想会带来相应的后果和影响,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 总之,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道次第第44课深信业果心得分享》篇2 非常高兴听到您对《道次第》第44课深信业果的热情和兴趣。分享心得,我假设你是在提问中提到的"深信业果"。下面是一些可能对你有帮助的思考和想法: 1. 了解业果:理解“业果”或者“因果报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即我们过去的行为,包括思想、言语和行动。这些行为产生因果关系,形成了我们的“业”。当我们“因”

百法二十二讲分享心得

百法二十二讲分享心得 观看民法典公开课心得体(一)《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结出的硕果,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老百姓的生活百科全书,它的实施关系千家万户,做好《民法典》的普法宣传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明法于心,守法于行。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而普法就是要帮老百姓了解熟悉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法律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全社会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只有在普法中把人民群众的法治需要真正重视起来,才能让全社会更好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进而培养起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注重宣传形式。一方面要做到线上宣传广覆盖。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电子显示屏等新媒介,不断提高民法典普及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要做到线下宣传讲实效。通过张贴宣传挂图、设置宣传展板、悬挂横幅、更新普法宣传栏、入户走访面对面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民法典,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民法典普法工作要抓好具体措施。一是要通过讲解《民法典》立法背景、重要意义和重点内容,引导广大群众关注民法、学习民法、运用民法、维护民法,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思维习惯。二是紧扣重点对象。将民法典规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用法重要内容,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内容和单位部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三是深化宣传成效。对《民法典》进行系统梳理,突出重点和框架,供全体党员下载、查阅、自学,确保宣传效果喜闻乐见、入脑入心。广泛深入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要把民法典普法工作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重点来抓,把民法典

《百法明门论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百法明门论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离幸福很近09-10课笔记和题答案

第九课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0.“视师如佛” 1.“视师如佛”是在观察、观察后依止、依止后,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高级、超越的信心。 2.相关文献:《大圆满心性休息》《如意宝藏论第八品》《功德藏》《菩提道次第广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前行》 一、.初学者要先视师为“人” 1. 首先要清楚自己是普通人,非大根器者,不妄想和上师“一见钟情”。 2. 对没有境界的上师,视师如佛,会增长上师的慢心,使上师不再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害人害己。 3. 应先视师为人,进而观察上师。 (1)在世间找老师,也要看看这个老师水平怎样; (2)谈恋爱,也要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人格等; (3)做生意,要摸清楚合作对象的底再签合同。 二、.“视师如佛”是渐渐形成的境界 1. 从视师如佛到视师如魔的原因 (1)一方面上师有责任,并没有如法引导弟子; (2)另一方面,弟子在观清净心方面,也有问题。 2.《如意宝藏论》:没有福报的弟子们,经常遇到没有智慧的上师。 初学者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观察,否则遇上了别有用心的人,你想离开他也不行,不离开又学不到东西,最终把自己的精力、财力全都耗尽了。 3. 依止上师后,最好先把上师当做一个善良的善知识来看待,慢慢的增长信心,对上师所有教授深信不疑,及至视师如佛。 三、.不是所有上师都是佛 1. 佛陀常对比丘说:你们对我的话要再三观察,觉得有道理才可以接受,千万不要因为恭敬我而接受。连佛都可以观察,何况上师。 2. 既不可因视师如佛而将世间的规律全部打破,也不能对谁都生邪见。当自己看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去讲过失。 3. 怎样找上师? (1)应找具有功德的上师。上师不一定能一切法相悉皆具足,但最根本的两点:以证悟解脱自己,以悲心饶益他众。 (2)在世间层面,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资粮道的修行人,那我的上师,至少应该是加行道的;如果是我加行道的,上师就应该是见道以上的菩萨……以此类推。 四、.依师以后就不要退转 1、要精勤闻思修,只有闻思修到了一定时候,才会真正明白依止上师的方法。 2、依止上师之后,不要再说上师的过失。就像买东西买回来不满意,也是自己的责任。 3、选择好路,就坚定走下去,不可摇摆散乱,最终一事无成。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上师的法相中,最重要的两点是什么? 答:据堪布所讲,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两点:一、以证悟解脱自己。任何一位上师,如果连佛教所讲的证悟一点都没有就摄受弟子,就成了以盲导盲。;二、以悲心饶益他众。 2、在世间层面上,如何分上师的功德和弟子的功德?这和“视师如佛”相违吗? 答:据堪布所讲,在世间层面,按佛经的意趣,上师的功德一定要超过弟子。比如我是一个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2019年春济群导师讲于三纲培训 三纲培训是书院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与不久前的院庆培训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院庆讲话是为新一年的工作提供指导,而三纲培训偏向于落实计划。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三级修学的App,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明确整个修学的理路、方法,及每一步所要完成的心行改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三级修学的理路和禅修方法作了细致梳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三级修学 关于三级修学的建设,虽然我们每年都在成长和优化,但今年在书院的性质和体制上会有较大改变,将从菩提书院转为三级修学研究院,形成三个研究室、七个部门、七个中心。这些部门的工作大体可分为基本、辅助、延伸、大众化四方面。 1.基本工作 三级修学的基本工作,是从传灯、办班到带班,分属传灯、修学、辅导。这是书院的重点所在。多年来,我们对这三方面,以及慈善、后勤、知察、文宣等工作,作了很多模式上的探讨和调整。可以说,书院正是伴随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而来。 2018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分灯,但分灯后做的还是这些事。那么,分 灯前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分灯前,中台和前台基本是固化的,中台就是中台,前台就是前台。分灯后,前台和中台的角色不再固化,而形成流动、变化的关系。前台的班级要逐渐承担起中台的业务,进而成为中台,乃至成为修学点(处)。然后再去发展前台,把前台变成中台,形成新的修学点。如此,在不断推动中发展。 我们原来说过,这就像每个人所生的孩子,自己要负责教育。其实只说了一半,除了教育,关键是让他独立成长,最后也有能力成为

家长,生养自己的孩子。进而帮助孩子长大成人,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如果父母永远是父母,儿女永远是儿女,是不能发展壮大的。即使出家了,也得承担起续佛慧命的责任。除了自己修行,还要教育并成就弟子,让他们成长起来,能够荷担如来家业,再去度化弟子。 分灯也是同样。如果前台和中台是固化的,书院就不容易发展。只有形成变化、流动的关系,才能突破岗位的限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能力和主动性。我们要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重新定位前台和中台的功能,优化前台和中台的模式。关于这一点,去年已经在做,但还没有完成,依然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2.辅助工作 三级修学的辅助工作,包括义工、培训、项目、总后、工程、文宣、禅文化、战略等方方面面。根据目前的情况,其中有三项比较重要,即义工、培训和项目。从书院部门到地区部门,都设有义工组、培训组、项目组。此外还有义工服务中心和培训服务中心,共同支持这三项工作。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三点,主要是因为过去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是立足于义工服务中心,做好义工建设。相关内容过去讲得很多,也形成了义工成长路径。接下来还要吸收社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用人机制,做好义工团队的建设。尤其是把人用好,要因人成事,因事成人,在做事过程中发现更多人才,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在2019年,我们要进一步吸收专业、专职的人才。目前正在建设的静心书院和甘露别院,正是为广纳人才提供平台。有了人才,才能深化教研工作,打造精品课程,为开展三级修学奠定扎实基础。 其次是加强培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培训始终是书院的重点。今年,培训中心正在加大力度,统筹安排各项培训工作,包括讲师成长、课程优化等。我们未来需要大量人才参与课程建设,所以培训中心正在探讨赛马机制,让大家都有机会发挥所长,参与课程打造。 第三是项目管理。这是非常先进的管理经验,即审时度势,根据做事过程中的因缘因果及时作出调整。佛教所说的“因上努力,果上

百法明门论讲义

百法明门论讲义 一、引言 《百法明门论讲义》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著作,被誉为刑法学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对《百法明门论讲义》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经典著作。 二、《百法明门论讲义》的起源与作者 《百法明门论讲义》是明代儒学家王守仁所著,成书于16世纪中叶。王守仁是中 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以其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 三、《百法明门论讲义》的内容概述 《百法明门论讲义》主要围绕刑罚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全书共分为十章,包括“天道”、“人道”、“刑道”、“刑罚”、“臣道”、“君道”、“父道”、“子道”、“朋友道”和“兄弟道”。 1. 天道 本章主要探讨天地之道与人法之道的关系,强调刑法应该符合天地间的自然规律。 2. 人道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指出刑罚应当以人性为本,遵循仁爱之道。 3. 刑道 本章主要探讨刑罚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了“明刑必罚,罪不容辞”的观点。 4. 刑罚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刑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包括笞责、流放、杖责等。 5. 臣道 本章主要探讨臣子与君主之间的义务和权利,强调忠诚与奉献。 6. 君道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君主应该如何行使权力和管理国家事务,提倡仁政和善治。

7. 父道 本章主要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和教育责任,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培养优秀后代的重要性。 8. 子道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顺和尊重,强调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9. 朋友道 本章主要探讨朋友之间的关系和友情的价值,提倡诚信、友善和互助。 10. 兄弟道 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兄弟之间的亲情和相互支持,强调家族和谐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四、《百法明门论讲义》的思想与影响 《百法明门论讲义》以其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中国古代刑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刑罚应该以人性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这一观点在中国古代刑法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此外,《百法明门论讲义》还对后世的刑法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关于刑罚目的和原则、君臣父子朋友之道等观点,为后世刑法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材料。 五、结语 《百法明门论讲义》是中国古代刑法学中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其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对刑罚与人性关系的深入探讨而闻名于世。通过对本文内容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经典著作,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代刑法学的发展历程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级修学心得要大全(19篇)

三级修学心得要大全(19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唯识学的开悟(上)

唯识学的开悟〔上〕 唯识学的开悟(上) 上一讲对于小乘有关开悟的内容作了概略的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就其思想或者就其果位而言,都是不能使人满意的。因此,小乘趋向于大乘,是佛教思想向前开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研究佛学,尤其是在理论上追求无上菩提一定要以大乘为中心。真正的佛教是大乘,绝非小乘! 大乘教义里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中观学派,另一个是唯识学派。从历史的开展来说,小乘部派佛教日趋分裂之后,紧接而起的是中观学派,继之而来的是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对峙场面。如今我们先讲唯识。 由于唯识思想体系较近于小乘,向中观的思想比拟接近禅宗,我的本意是想给大家介绍禅宗的,所以,假如先讲中观、次讲唯识,最后再讲禅宗的诸,思想上又须回头照应,否那么就不容易严密地衔接起来,故先讲唯识。 讲唯识一般地从?百法明门论?讲起,因为此论是学唯识的入门书,学好此论也就是为研究唯识奠定了坚实的根底。研究的程序次应是?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这些都是世亲菩萨所著。世亲原是学习小乘的,后来在其兄无着菩萨的摄受下,由小趋大。?俱舍论?是世亲菩萨弘扬小乘的光芒巨著。传说世亲一生著有大乘论五百部,小乘论五百部,所以被誊为

“千部论主〞。世亲菩萨还没有来得及为?唯识三十颂?作注就去世了。 世亲菩萨去世以后,印度有十大论师竞起为?唯识三十颂?作注。玄奘大师的学习也以此论为主。大师回国后,曾准备把十大论师的论著全译出来,但在他的上首弟子窥基等人的提 议下,玄奘大师以护法的学说为主而参以其他九家之说将十 大论师之全部论著揉译为一部,这就是中国佛教唯识学的权 威著作?成唯识论?。后来,窥基法师根据玄樊大师的讲说,又加上自己的领悟心得作了?成唯识阐述记?,使?成唯识论?的思 想体系更加严密和紧凑,从而成为千古巨著。唯识学的完好的思想体系,由玄类传之于窥基,又由慧沼师承窥基而再传之于智周,此时乃赫然成宗。但由于沿袭印度的思辨气息太重,所以很快便就衰落了。所以经过历史上的屡次丧乱,唐人译著散失严重。直至清朝未年,杨仁山居士在英国通过大使馆的活动才从日本请回了唯识法相学方面的大量论著,接着他便在南 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请欧阳竟无主持,积极从事校订刊正印行流通,才得以使绝学复续,唯识法相之学又在国内逐渐兴起。更由于唯识学原理较接近于现代科学,因此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章炳麟、梁启超、康有为、梁漱溟、熊十力等从事深化地学习和研究,学术界曾一度出现研究唯识学的“唯识热〞,对近代中国学术思想领域的开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百法第8课心得分享

百法第8课心得分享 百法第8课这节课的内容结合上节课,对于五种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虽然简练,但一层层都阐述的非常清晰透彻,佩服世亲菩萨伟大的智慧。其中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对于无为法和有为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不一不异。无为法是通过有为法显示出来的,任何一个有为法的当下,只要有足够的智慧,都可以契入空性。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虽然无为法是修行的目标,但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无为法可以去追求,都是要建立在有为法的基础上,不能离开有为法。所以我们学习百法,前面94种都是在讲无为法,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凡夫心,破除我法二执,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而不是可以直接就通达真如无为;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虽然空性遍一切处,但是契入空性需要有足够的智慧。没有学佛之前也并不认为自己没有智慧,经常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智商碾压别人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智商最多只是小聪明,并不是智慧。学佛之后才知道自己充满了各种贪嗔痴和颠倒妄想,也才明白有为法或者说凡夫心的世界就是因为分别执着而对立和遍计所执的世界。所以修行就是通过闻思树立佛法正见,改变在以他起上的错误认识和执着,透过缘起的现象契入空性。目前虽然对于空性还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通过改变认识放下执着还是有比较强烈的受用的。比方说以前觉得随遇而安就是很鸡汤没有真实力量的一个词,现在觉得这真的是可以触及的一个生命状态,让自己像水一样,不论流向哪里,或者在任何容器里,都能顺应新的环境并坦然接纳。对结果没有期待和设定但依然愿意为成就善缘而努力,心不再紧绷焦虑患

得患失,拥有更加松弛自在的人生。 另外这节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佛教的宇宙观,印象比较神的就是不仅要认识心在这个世界的能动性,还要发挥心的能动性,主要的是要用智慧和理性去选择。而正确选择的基础是通过闻思建立正见,也就是正确认识,一切唯识所现,通过唯识来解决我们生命的困扰。之前已经学习并认识了心有能动性,是一切的主宰。但没有学佛的人也会认为自己的心是由能动性的,每天无时无刻不再做各种选择。所以师父强调的是选择是建立在智慧和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不然很可能只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绑架或者随顺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所做出的选择,不仅对生命无益,还可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负面心理造各种恶业。 比方说没有学佛之前,觉得生命很虚无,但生活又必须有点盼头或者支柱,就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转移生活的重心,感情,家庭,工作,兴趣爱好,旅游等等,但其实都不究竟,都不能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所以选择也就是基于自己当下的欲望或者兴趣。学佛之后,明白什么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是值得尽未来际去努力追求的,就会放下执着,看淡世俗中的诱惑,把三宝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上再在生活中做种种选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会更加清晰和笃定。

道次第五十三课心得分享

道次第五十三课心得分享 本周修学内容是《道次》第五十三课。重点和师兄们分享烦恼的过患这部分。 通过本课修学,我认识到支撑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本力量是无始无明和俱生我执。我执又派生一切烦恼,知道了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是怎样生起的,也清楚地知道了烦恼会对我的生命造成怎样巨大的伤害。仔细检视我的内心,惊悚地发现烦恼与我如影随形,竟然从未离开过我!它控制着我的喜怒哀乐,让我的情绪此起彼伏,极不稳定!它没手没脚却把我牢牢地奴役了这么多年啊!当嗔心生起时刹那我就被抛入了地狱之中!却从不自知这股强大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曾经的我被千丝万缕的烦恼伤害得体无完肤,可以说烦恼就没有离开过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总是有那么多正明烦恼和随烦恼侵袭着我脆 弱的防线。 被烦恼奴役了这么多年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到底是一种 什么样的力量呢,对每个人都有着毁灭性的杀伤力,听闻导师开示我才真正明白了,正是我对烦恼的姑息、顺从才使得它经常任意伤害我,导师用了“爱惜”这个词,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醒悟!原来一直是因为我的爱惜才把烦恼娇惯得茁壮成长、肆意横行、任意妄为地伤害我啊!我被它驱使奴役了这么久却从来没有把它当做不共戴天的仇敌,只因为我太在乎自己的感觉了,太执着五蕴为“我”了。通过导师开示终于明白了,在这世上,烦恼才是我最大的冤家仇敌!舍不得与它斗争、不彻底消灭它,我的生命就永无安宁之日。

了知烦恼的种种过患,是不是就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呢,导师的开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我是完全有能力化解烦恼的,就是要训练一种觉察力,这种觉察力本身就具有化解烦恼的力量,让我能清楚地看见贪嗔等烦恼是如何生起的,当下识破它的本来面目,我发愿,一定要做到有一天烦恼在我的心行上来去,对我一点也不会有影响,因为我能清楚地知道那只是一个影像,就像云彩的来去是不会影响虚空一样。为了这份愿心,我决心无论何时何地、在在处处,时刻培养、训练自己的这种觉察力,我更下决心不再爱惜烦恼、顺从烦恼,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最大敌人而坚决消灭!

唯识学三点伟大之处

谈学佛要点 唐仲容 一、向人定胜天地特殊科学——一乘佛法地唯识学奋勇前进 什么是人定胜天地特殊科学?它就是一乘佛法所讲地三时了义教地唯识学.唯识佛法所讲地“唯识”与诸契经所讲地“唯心”是同义词.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中讲“心法有八”即是讲八识合而为一心,一心分而为八识.此之唯识(唯心)即契经所讲地一乘法.故依之而常言“心外无法”,又常言“万法唯识”.《法华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亦云:“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华严经·菩萨问明品》卷十三更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为什么心识以外别无一法可得呢?因为心识是每个有情必具之内在地万能源泉.略而言之,心识有三大殊异特点:、有认识一切事物地特殊作用;、有造作一切业地特殊作用;、此心法中前七转识具能熏四义,有能熏习地功能,第八赖耶具所熏四义,有受熏地功能,能熏所熏结合就常能维持熏习.由上成立熏习,因有熏习,便有习气,也就是潜能,认识所熏成地潜能,佛法又称之为名言习气.名言习气中地表义名言由熏习所成,是认识诸法地亲因,二取或慧为增上;而名言习气中地显境名言法尔本有,非有新熏,依现行功能地转化(为潜能),虽辗转可说亦由熏习所成,然不同前者,故无增减,它是生起诸法地亲因,业习气则为其增上;由前者所形成地“知”与由后者所形成地“行”,彼此辗转互为增上,阿赖耶识具此等习气,所以它能变生“知与行”地法果.《八识规矩颂》说阿赖耶识有五种作用:①受前七转识及彼心所熏习;②能持一切杂染清净法种;③内变根身;④外变器界;⑤能使一切有情生命相续,从而因果通于三世.因人们地心识有如上所说三大特殊功能,所以常时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报由自心受,而成唯识人定胜天思想地有力依据.人们有了这种有力地理论武器为依据,故能找到修行地根本下手之处,而得断执离障,决定人生支配宇宙,主观决定客观,心不随境转,而能转一切境,随顺人定胜天地自然规律,而唯识就成为了人定胜天地特殊科学.掌握这种科学,在世间就可以开拓创造,由人力战胜自然、人心战胜社会而成为自然和社会地主人――英雄豪杰;在出世间就可以改转乾坤,由此破执断障、转依成佛而得出世.故《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卷十九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释迦牟尼依之成佛,并依之传弥勒菩萨,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卷三中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弥勒菩萨依之而绍继佛位,又在《分别瑜伽论》中依之传授诸大菩萨,故言“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转引自《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三世诸佛掌握了一乘法地唯识,而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学人们也同样必须掌握这种特殊科学才能深通佛典,而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从而学修一体化,成为至高无上地如来,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 二、闻思修持展转往复,奠定雄厚基础 依教起观是学习佛法地通途,故契经等常言“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这是把闻思修三者加以紧密无间地结合,而不是把闻思修三者分开,使之孤立无援;根据学人修学佛法中地实际经验,凡只重闻思、不重修持者,往往偏重于知识层面地积累,而易落入纯学术地研究,是则不成其为学佛者;同时,有些人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以抛弃教理地研究,狂言“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又如“宁愿饿死蒲团上,不作人间布教僧”等荒谬言论,而成为盲修瞎炼地邪加行者,实为“开口胡乱道”地门外汉.故学佛者名当符实,必需于如来圣教中勤加修学.根据《解深密经》卷三“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地教导,应该成就闻思修三慧.此中“言善通利”偏于闻慧;“意善寻思”偏于思慧;“见善通达”偏于修慧.由此可以说是闻思修三慧结合,才是学修一体化.同时,还必须由闻引发思,由思引发修;反之,又由修印证思,由思印证闻.如是展转引发,展转印证,步步落实,层层靠紧,而使对于佛法地认识极端正确,不致虚度时日,唐劳无功,从而奠定雄厚地学佛基础.故《大乘庄严经论》云:“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转引自《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犹如人们要到远处行路一样,必须作好充分地准备,预备宽裕地盘缠,然后才可发足从事千万里之远行.行路如是,成就无上菩提何独不然?闻思修地作用不外乎是依如来圣教为广大所缘,如理作意,勤修加行,而得断障离执、证真得智.一切有情之所以有我法二执,尤其是分别所起地我法二执,正是因为由不正地闻思及实践而生起地,所以就必须依于正闻、正思、正加行才能对治.对于此中所对治与能对治地种类差别和形成地原理,《成唯识论》卷一作如是说:“然诸我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 1 /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