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知识讲解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知识讲解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

出与内涵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1. 概念的提出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 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 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经过 30 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 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1. 消费方式的转变

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

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

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4. 产业组织呈现新特征

供不应求长期困扰着我国市场,近年来传统行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的兼并、重组大量发生,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力显现出来,产业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生产成为新的产业特征。

5. 创新和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传统的经济发展只要依靠劳动力,而且成本很低,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日益凸显,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降低,经济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和拉动的状况改变,经济增长必须靠人力资本和创新与技术的进步。

6. 市场竞争方式转变

传统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数量扩张和打价格战,但随着市场的完善和消费者消费的多元、个性,竞争方式正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新型方式转变。

7. 更加重视环境

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友好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8. 经济风险凸显

中国的经济风险总体上处在可控的范围,但先前隐性的各种类型的经济风险随着市场的变化慢慢浮现出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 市场调控方式更加灵活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更加得到重视,市场更开放、宏观调控与市场的配合更灵活。

三、迎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促进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面对经济发展状况、规律的转变,不仅要认识与重视,更要积极利用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比如采取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消费政策,多方面刺激消费;继续发挥投资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转变投资融资方向,消除障碍,改善环境;大力支持规模出口,发挥比较优势;扶持中小企业

和新兴

产业的发展,肯定和支持其对市场的贡献,增进产品的小型化、智能化与专业化;减少经济发展对要素规模的依赖,使创新和技术成为发展的引擎与动力;积极引导和监督市场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质量和效率,建设规范、有序的市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预防、化解各类风险的制度和举措;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控作用,进行科学、适度的宏观调控等。

四、结语

中国经济新常态说明了我国经济正在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现实,是认真研讨和分析我国经济的过去、现在而提出的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战略、指导思想,中国经济“新常态”既记机遇,又是挑战,针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应积极应对和把握,采取措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向更稳定更科学的方向长远、可持续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WTO) 报告显示, 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只有2.8%,连续三年增速低于3%,也低于同期世界GDP的增长水平。在国际贸易形势进新常态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对未来一段时期尤其是“十三五” 时期的对外开放战略,进行全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传统的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已经减弱,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正在进入深度调整并等待新的科技革命到来的新常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短暂的经济周期波动使然,还是趋势性的长远问题?

根据经济学原理,交换的增加是基于分工的扩大,而分工的发展又是由技术变革推动的,因此技术变革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是世界贸易增长的动力。16世纪末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5次革命(2次科学革命和3次技术革命),从而催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从机器制造业的兴起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铁路建设、轮船航运的兴起,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质的突破; 20世纪初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始把美国和全世界带入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汽车在人们生活中广泛普及,并带动了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这个阶段以汽车、内燃机、飞机和家用电器为产业集群的代表,其更新的基础设施是高速公路、航空线路、电力和模拟远程通讯。 1971年从美国发起的信息革命是人类第五次

科技革命,人类进入远程通讯、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软硬件成为新的产业集群,数字远程通讯和因特网是更新的基础设施。在第四和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工业社会产生了两种对当代国际分工和贸易具有最重要影响的制造范式。前一种是大规模生产范式,其特点是:有限的产品种类;大批量的产品数量;生产推动型的商业模式;尽可能用机器替代人工;标准化的设备和流水线;相对低技能但高熟练度的工人;福特T型车的流水线生产是其典型案例;竞争力的关键是大规模的流水线;可更换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是这种制造范式的技术基础,成本、产能和主导的消费需求是生产布局的主要决策因素;产业组织的特点是资本不断向大企业集中;高度一体化。后一种是大规模定制范式,其特点是:丰富的产品组合;相对低的价格;商业模式兼具生产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特点;生产管理的作用和复杂程度提高;用人员的技能弥补机器本身的不足;戴尔的大规模定制是其典型案例;竞争力的关键是柔性制造系统;运营管理能力和工人技能;模块化设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大规模应用是这种制造范式的技术基础;产品组合和细分市场、质量是生产布局的主要决策因素;产业组织的特点是产业链逆向分解,非核心模块和制造环节大量外包。在这两种覆盖全球范围的制造范式的基础上,世界分工的大趋势是不断从最终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转向中间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从而贸易方式也不断从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以及产品内的贸易。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是源于中间品产业分工的深化,特别是中间品垂直专业分工的深化。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标志的全球性垂直专业分工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形成了国际社会津津乐道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但这个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传统的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已经减弱,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正在进入深度调整并等待新的科技革命到来的新常态。我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速为 12.9% , 90 年代是 22.5% ; 2000 ~2008 年是24.7%,2009~2014年是10.1%。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了进出口、出口和进口个位数增长速度的状态。世界范围内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趋势减缓的状态,在中国的对外贸易领域中也已得到明显的表现。但是,尽管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连续3年降低为个位数,却依然没有改变中国进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