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名称: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班级序号:研四 B7班

姓名:王凯

学号: 2105160028

授课教师: 张秀荣老师

提交时间:2016年10月28日

经济新常态的表现

【摘要】从2014年到2015年习总书记对于“新常态”经常提及,特别是在APEC 开幕式上对“新常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新常态”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究竟什么是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又有哪些特征和具体表现?下文介绍了中国新常态的五个特征表现以及我国所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及表现应对措施

一、经济新常态的意义和内涵

何为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经济上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持续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最早由提出“新常态”一词,当时他是对2008 年至 2009 年发生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所呈现的一种状态的描述和预测,它最初是说后危机时代的指标呈现出与以往周期不一样的特点,要恢复到以往的这种状态,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表现为增长速度比较低迷,增长乏力,是一个持续的相对长的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1]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约束的加剧、投资收益率的下降等因素,中国经济所进入的新常态与发达国家的新常态有所不同。发达国家新常态是近年来很多经济学家所说的“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更加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而中国经济新常态在本质上则是一个从传统的稳态增长向新的稳态增长迈进的“大过渡时期”。经济新常态其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中低端产业转向中高端、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先富型转向共富型、优先做强非公经济转向同时做强公有经济。[2]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首次站在决策者的角度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目前中国经济现状,自此“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经济领域的一个流行词,并被其赋予新的涵义,用以阐释、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趋势。来自经济领域的众多经济学家也提出了对“新常态”的看法和认识,我比较能够理解和认可的是经济学家吴敬琏是从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方面来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其内涵的,他认为,“如果能够在增长减速的同时提高增长的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就能减轻增长减速的冲击,甚至能够在中速增长的情况下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所以,在较高效率支撑下的中速增长,才是我们希望建立的新常态。[3]我们要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需要进一步增强信心,以此来适应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新常态的特征及表现

中国的经济步入新常态,经历了由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态的转换过程,经历了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在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将呈现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4]

第一,最直观的是经济增长内涵和质量得变化。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6%—7%的中高速增长,当然这也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2014年在7.3%左右,2015年为6.9%,2016年前三个季度增速为6.7%,基本都处在6%—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今后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速还将随潜在增长率下降而回落,增长区间也会相应调整。经济减速换挡难以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百分点增量的含义已有不同,比如2013年的经济增量已大致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而且增长的内涵和质量也将发生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更加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性降低,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经成为当前新常态最突出的表象,经济降速虽然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但这却是我国经济“浴火重生”的方式。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利用投资等调控方式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粗放式增长模式下积累的矛盾和风险将更加严重,一旦出现经济减速或结构性调整,产能过剩、效率低下、资产重组等会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也会给房地产、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经济存在快速恶化的可能。因此,这种高速增长无须继续保持,而应顺其自然地疏导和调控。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等占比递增,发展前景更加稳定。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与过去追赶阶段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不同,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制造业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产业规模扩张空间明显缩小。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上升到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下调,为结构调整增加了活力空间。如果经济增速下调能够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契机,那么就够调整将带来明显的效率提升。经济结构优化竟会提升资产质量和产业结构,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需求创造无限巨大的需求空间;出口增长放缓可以促使我们充分利用装备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资金输出等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等措施将会促使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大幅度提升;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则会带来新的商机等等,如果能够利用经济增色放缓的奇迹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来实现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就可以显著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消费和科技进步贡献提高。进入新常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2012年和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1% 和 50% ,2014 年上半年为54.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增强。2013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近年来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改革深化,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作用增强。进入新常态,随着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逐步转向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深化改革中进行调整。效率主要来自于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和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投资动力分化和“去投资依赖”倾向。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等在内的经营成本正在逐步攀升,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明显,一些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出现了滑坡,经济增长的红利逐渐消失,新常态下我国正在逐步实施“去投资依赖”这里的“去投资依赖”是指我国应该改变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的增长格局,特别是依靠大规模投入和房地产投资的传统投资方式,“去投资依赖”可以避免传统制造业的重复投资和过渡投资,境地供给过剩,是投资跟多的流入到高科技和高生产率的生产领域。

第四,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进入新常态,“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逼近甚或超过引进来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为了在规模领域加快落实和完善政策,就要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确保及时足额退税,严厉打击骗取退税,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实现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应保尽保。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出口退税等一系列外贸促进手段,增加中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立足于规模领域的进一步巩固、进一步保障和进一步壮大。与此同时,还要优化贸易结构。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发展文化的对外贸易。2015 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的进出口顺差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增速也是空前的,达到 55%以上,货物贸易顺差额度为 5945亿元。

第五,生态环境和潜在风险显性化压力增大。如果说,在过去高增长常态下,资源环境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的话,那么进入新常态,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和能源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和刚性压力将逐步强化。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产能过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就会“水落石出”,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将明显增多。综上所述,进入新常态,原有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和形成之中。但随着新旧力量的此消彼长,新的增长点将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为重塑增长动力创造良好环境,这些新的增长点就会汇聚成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应对措施

中国经济进入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5]为标志的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结合国际经验和教训,我们在“十二五” 末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中面临的重点问题,我国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适当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转型成功的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不能单纯片面地强调市场调配资源的作用,也不能过于强调政府的干预性。一方面,充分注重运用市场力量推动发展,培育“无形之手”新优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消除各种资源自由进入与退出的各种体制障碍与约束,释放改革红利;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大,政府应当适时解决好自己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努力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提

高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能力和水平,赋予“有形之手” 新内涵。同时,政府在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时,应当鼓励竞争,淘汰落后,提倡效率,不断提升整个国家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适时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面对“刘易斯拐点” 的到来,我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来高速增长期的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限制。新常态下,要适时调整经济增长结构,一方面,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解决重大结构性矛盾为突破口,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生产方式转移升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引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另一方面,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时,还要注意各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及时消除产业规模扩张与产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不平衡、债务规模与金融系统完善程度之间的不平衡等,以此保障经济的健康运行。

三是优化经济发展区域格局。我国地域广阔、区域性发展差异较大,所以,新常态下,一方面,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重点发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对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各区域自身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打破地区封锁,不断改革、创新和优化空间布局; 另一方面,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统筹新型城镇

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

四是培育和充分利用中国的内需市场。一方面,为了填补消费断层,必须着力构建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要通过规范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低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水平,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限高、促中、提低” 的作用,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 另一方面,为了促使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必须以培育扩大消费新增长点为重点,落实政策与创新政策并重,促进养老、健康、旅游发展。

五、总结

“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作为微观经济体的所有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2]马光远,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N].经济参考报, 2014-11-10

[3]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金融经济》 2014年第 10 期。

[4]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求是, 2014(22)

[5]刘世锦,《应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带来的挑战》,《科技创业家》2011年第 11 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