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八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八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八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八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教材P254-255)

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一)汉语

上古汉语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先秦典籍里,我们也能看到少数在此种条件下宾语并不前置的例子:

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列子·力命》)

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

于是遂焚公室,人莫救之。(《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

说明宾语由前置演变为后置的词序变化趋势在先秦时期已有萌芽。

到汉代,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越来越少,后置的形势已基本形成。魏晋以后,在接近口语的作品如《世说新语》、《百喻经》中,已经很少见到前置的用例了。

而汉代以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的现象也明显起来。南北朝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

因不了解汉语词序的古今演变和差异,而在古书句意的理解上发生了分歧和偏误。

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左传·昭公七年》)

杜预注:“……人亦不敢侮慢之。”

黄扶孟《义府》云:“……余也不敢侮之。……旧注非。”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云:“言无有余所敢侮之人。”

先秦汉语介词结构的一种特殊语序:

启乃淫逸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十三中疑“野于”当作“于野”,并训“于”为往。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现代汉语偏正结构:小名+大名

“桃树”、“南京城”

上古汉语:大名冠小名

丘商、丘获

城颍、城濮

樹杞、樹桑、樹檀

鸟乌、鱼鲔、草芥

《礼记·月令》有两处“蝗虫”

“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观感上来……虽然那四个人所坐的地方是在我廊下的铁纱窗以外。(林徽因《窗子以外》)

“那位邵大爷,”年长的农人向我说,因为水车停了,显出他的声音的响亮,“他有一次真是石头一般地定心,叫人万万学不来。……”(叶圣陶《晓行》)

(二)外语

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变成了“动-宾”,修饰语也移到了中心语后面。

英语:my father’s friend

the friend of my father。(10世纪1%→14世纪85%)

(修饰语后置的词序变化在现代英语中还没有完成)

法语:汉语“红酒”、“快跑”、“木头房子”、“弟弟的书”在法语里的词序是“酒红”、“跑快”、“房子的木头”、“书的弟弟”。

(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语的词序变化在法语中已经完成)

二、聚合类的演变:(教材255-257)

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英语

古代英语:形容词具有性、数、格及人称等语法范畴,形式变化比较复杂。

中古英语后期:这些语法范畴的形式慢慢消失了,它们表示的语法范畴也消失了。

英语人称代词的“数”范畴:

古英语:单数、双数、复数

中古英语:双数消失

英语人称代词的“格”范畴:

古英语:主格、宾格、所有格、与格

中古英语:与格和宾格混同,与格消失

汉语

原来没有“体”的语法范畴,隋唐以后“着、了、过”慢慢由实词虚化形成,附加在动词之后,表示行为动作的不同状态——持续体、完成(实现)体和经历体,这样汉语中就增加了“体”的范畴。

词类的增减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之一的量词(非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在汉语中是后起的词类。

先秦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量词在两汉开始兴起,到南北朝时期就大量使用了。

三、类推:(教材P257-259)

类推的意思就是类比推广,是指使语法成分由不统一趋向统一,形成表现形式一致的语法类别的力量或趋势。

上古汉语:“动+宾”(绝大多数)

“宾+动”

中古以后:汉语口语中“宾+动”的格式消失,

统一为“动+宾”的格式。

古英语

多数名词的复数是采用在单数形式上加“s”的附加法形成的:

hand-hands,eye-eyes

少数名词采用内部屈折法:

sunu-suna,book-bec,cow-kine

由于类推作用的结果,后来内部屈折法的使用大大减少,在现代英语里,绝大多数名词的单、复数对立趋向使用加缀法,而且统一使用词缀“-s”。

son-sons,book-books,cow-cows

英语动词过去分词的强式规则和弱式规则

古英语:

300多个强式动词

中古英语早期(12、13 世纪):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出现了弱式变化

现代英语早期(16世纪):

又有一批动词由强式变为弱式

现在:

强式动词还剩60余个

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成分大多要经历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

中古英语早期许多动词都是强式和弱式变化两种形式共存。

现代英语仍取强式的现存60余个动词中有10余个是强式和弱式并存。

lean→leant (leaned)

light →lit (lighted)

wake →woke (waked)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教材P259-261

结构的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了,讫也。(《广雅·释诂》)

官事未易了。(《晋书·傅咸传》)

为客无时了,悲秋向夕终。(杜甫诗)

以上“了”都是“终了”“了结”的“了”,是动词。

在唐人诗句中,“了”已在很多地方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后,表示行为的完成。

半啼封里了,知欲寄谁将?(孟浩然诗)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李商隐诗)

此时的“了”显然还含有“完毕”或“终了”的意思。但是当它紧贴在动词后面的时候,已经很像动态助词“了”了。

唐代俗文学中的例子:

任伊铁作心肝,见了也须粉碎。(《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

二人辞了便进路,更行十里到永庄。(《董永行孝》)

但这时的“了”与动词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时,“了”放在宾语后面,而不是紧贴着动词。如:

作此语了,遂即南行。(《伍子胥变文》)

朝来洞口围棋了,赌得青龙值几钱?(曹唐诗)

动词后面带有宾语的时候,“了”放在宾语前面的例子南唐已经出现,不过很少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

宋代,虽然“了”一般仍像唐代一样,放在宾语的后面,但是作为动态助词“了”的用法,在宋代已经渐渐多起来了。

等闲妨了绣功夫。(欧阳修词)

更添了几声啼鴂。(姜夔词)

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不肯读书。(《朱子语类》)

在宋代有一个新旧规则同时并用的时期,到了元代以后,新规则战胜了旧规则。

怎知卧龙又投了刘备!(《三国志平话》)

我欲待起兵南侵,又恐怕失了数年和好。

(元曲《汉宫秋》)

从此以后,汉语动态助词“了”有了固定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职能。

教材P260

五、语法化:教材P261-262

语法化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动态助词“了”,就是动词“了”语法化的结果

被:被子-覆盖-蒙受、遭受-表被动的介

词“被”

和:应和-连带-连词“和”

及:追赶上-到-连词“及”

在:兼有动词、介词两种性质(演变现在还没有结束)

语法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渐演化的过程。

外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间的交往等。

如中国长期的封建君主制使语言中产生了大量反映政治等级制度的词语,如“大夫”“上大夫”“士大夫”“太中大夫”等;词语使用上的名讳制度,“驾崩”。

“文化大革命”结束,“红卫兵”“造反派”“武斗”等迅速消失。改革开放,也带来了词汇变化,“布票”“糖票”等词消失,“股票”、“股东”、“按揭”、“保险”等新词产生。

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

钟、皂

教材P269-270

英语词汇中约40%的词语借自其他语言,汉语也在不同时期吸收了梵语、英语、日语词。

内部:主要是语言内部要素间调整,对词汇提出某种变化的要求,促使词汇的某一方面发生变化。如,在古汉语中,词以单音节为主,这是因为古代语音中有清浊入声等语音形态,可以对单音节词作有效的区分,但随着清浊对立的消失和“入派三声”,原先能用语音形态区分的单音节词不能再进行有效的区分了,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因此汉语在发展中为了补偿语音简化带来的消极结果就采用延长词的长度的方法来区别同音词,这样就促使汉语中出现了很多复音词。

同时,随着复音词的产生又促使复音词中某些语素意义逐渐虚化而成为构词语素,如“-子”“-儿”“第-”“老-”等都是出现得较早的后缀和前缀。

再如,古英语中“tide”一词有“时间”“小时”“潮汐”等意义,后来由于增加了“time”(时间)、“season”(季节)、“hour”(小时)这些词,其所包含的意义也就相应减少了,现在“tide”只有“潮汐”和“潮水”的意义了。

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

组合关系的变化(教材P271)

“赴”: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

赴京、赴宴

“美”:良田美池、嘉木美竹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风景美、*很美的池塘、*很美的竹子

*男性

“嘴”、“皮”

一、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

词汇演变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一)新词产生:

利用原有的构词材料和方法按照需要造词:

微波炉、老总、supermarket

借词:

沙发(sofa)、克隆(clone)、剑桥(Cambridge)、沙丁鱼(sardine)、啤酒(beer)、可口可乐、托福、迷你、奔驰

旧词新用:

有的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被沿用下来,只保留在古文献里,成为旧词。后来由于交际的需要,这些旧词又被“起用”,赋予新义,被改造成为现代语言词汇的新成员。

如:“助教”,本指西晋开始设立的协助博士传授儒经的学官,现代借用来指称高等学校老师队伍里的初级职称。

“革命”,《易经·革》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意为“王者易姓”。这个意义没有被沿用下来。现代汉语中又起用了它,意思是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

词义分化:

指语言中的多义词分化成不同的词(同音词),这种分化增加了语言词汇成员的数量。

教材:P267

取:取

(二)旧词的消失:

原因:

1.旧事物消失

教材P263第二段

2.认识的变化

教材P263第二段

(三)词语的替换:

教材P264-265

二、词义演变:

(一)词义演变的结果:

扩大、缩小、转移

教材P268-269

(二)词义演变的原因:

教材P269-271

(三)词义演变的方式与途径:

隐喻、转喻

教材P271-272

第三节、语音的演变

考察语音演变的途径: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过去状态的文字、借词。

教材P242-246

音位系统发展方向表现在两个方面:

1、音位的合并

2、音位的分化

教材P246

音位合并指的是原来较多的音位合并成较少的音位,引起了语音系统的变化。

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其音位合并是由于浊音清化的结果,中古汉语的一些浊音音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并入了相应的清音音位。

音位的分化指音位由少变多。

泰晤士河以北的古代英语里,[f]和[v]原是音位/f/的两个条件变体。[f]不出现在两个元音之间,而[v]出现在两个元音之间,14世纪以后[v]不再受原来条件的限制,这样,[f]和[v]就分化成两个独立的音位:/f/ 和/v/。

非音质音位的发展也表现在合并和分化两个方面。

中古汉语的四声调位发生了变化。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调位,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位。其中的变化有分有合。中古的平声字到现代汉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凡是属于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发展到现代汉语都合并到去声里了。入声分化到阴、阳、上声中。

音位的分合会使音位间的对立关系发生变化。

古代汉语中有些塞音音位有清浊的对立,在清塞音音位之间又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到了现代汉语,这些塞音的清浊对立消失,只剩下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

语音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

特点是:条件性、时间性、地区性

教材P248-249

我们把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叫做历史音变。

从一定时期内语音发生演变的过程中,概括出一定的公式就叫做语音的发展规律。语音规律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严整性。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教材P249):

语音对应关系:

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虽然在语音上呈现出种种差异,但是由于语音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差异之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教材P250-251

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教材P251-252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2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 亲属方言 谱系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和。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它有强烈的。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语系语族;法语属于语系语族;阿拉伯语属于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5、谈谈语言演变的和渐变性不平衡性的关系。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2.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

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3.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4.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渐变性不平衡性 2.北方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社会排他性 4.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汉藏藏缅印欧罗曼闪含 三、简答题 1.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汉语中增添了很多新的词语。如“电脑、彩电、股票、网络、手机、网友、网迷、网吧、黑客、电子邮件、沙发、巧克力、特区、抢滩、VCD、DVD”等一大批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盐城市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中三年级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市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付梓.(zǐ)悫.直(qiào)巷.道(hàng)纨绔.(kù) B.守拙.(zhuó)忖.度(cǔn )龟.裂(jūn )恫.吓(dòng) C.龃.龉(jǔ)神祇.(qí)对峙.(zhì)攻讦.( jié) D.攥.握(zhuàn)炽.热(chì)嫉.恨(jí)蕴藉.(jiè)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按步就班不可思议姹紫嫣红黯然失色 B. 雷霆万钧出类拔萃融汇贯通相形见绌 C. 四季常青心无旁鹜理屈辞穷鬼鬼祟祟 D.病入膏肓察言观色迷离惝恍疾言厉色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 ..的一组是 A. 礼尚.往来(崇尚)沸反盈.天(充满)功败垂.成(已经) B. 明日黄花 ..(菊花)不欺.暗室(昧心)天真无邪.(不正当) C. 久安(太平)沉沦之渐.(沾染)厥.功甚伟(其、他的) D. 举一反.三(类推)不即.不离(接近)尤不可觏.(遇见)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是诗人,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外国的诗人,何尝不然? A. 特别而那么而也 B. 尤其就那么但也 C. 特别而所以而又 D. 尤其都所以但又 5.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 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B.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达成高度的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后代。 C.作为名人,频繁亮相在聚光灯下的生活让素来沉浸在自己文字中的莫言颇为痛苦,不 堪其忧,想重回到书桌写好作品。 D.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将在全国围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二季” 活动。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茫茫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能不能合成,人果真由命运主宰?这一切都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包括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学习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叶蜚声和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为基本教材,另外有《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作为配套的辅助教材。《纲要》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学习指导书》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另外还根据教材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编拟了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语言基础理论的认识。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I)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采用超文本手段,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组织在一起,并通过其独有的超级链接方式相互指向,构成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整体教学系统,以方便学生阅读、浏览。本课程的教学是信息的集合,运用这种方式,学生解疑释难非常方便,因此课件网络版将是本课程最重要的辅导方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网络课件解疑释难,解决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介绍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名家名著,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网络版课件内容逐级逐层链接,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自由选择。 此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语言学纲要》是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语言的结构,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学习普通语言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语法研究》、《汉语倏学》、《英语》等。尤其是有关汉语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本课程。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应以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复习题

《语言学纲要》复习题 中国古代和国外语言学史 名词解释:《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广韵》《马氏文通》历史比较语言学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答1、《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表现的索绪尔的基本语言学思想有哪些。 2、简述功能语言学的主要学术观点。 《语言学纲要》导言 名词解释: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问答1、语言交际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请举例说明。 2、如何看待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简述语言学的分类,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4、语文学研究有哪些特征。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名词解释:语言交际工具思维 问答1、举例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4、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名词解释:符号符号的任意性二层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问答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2、为何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何特点? 4、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名词解释:音质元音辅音音位区别特征音素音位变体语流音变音步非音质音位语音四要素 问答1、音高和音重在汉语中是否区别意义?举例说明。 2、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4、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5、音位与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要求1、能按语音特征用国际音标注出相应的音素2、能用国际音标为汉字注音。 第四章语法 名词解释:语法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范畴孤立语屈折语语素词尾复合词后缀 问答1、什么是词?举例说明其定义的内涵。 2、为何说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而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3、语法形式主要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语言的演变练习含答案

语言的演变跟踪练习一 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朱熹(Xǐ)②昳(yì)丽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è)⑤雪茄(jiā)⑥冰淇(qí)淋 ⑦荚(jiá)果⑧忌讳(huì) A ①②④⑤⑦⑧ B ②③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⑥⑦⑧ D ①③④⑤⑦⑧ 2 下列各组字第三笔笔形相同的是:() A 世女龙皮 B 由山中长 C 片业发太 D 手田米主 3 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 B 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 金文甲骨文小篆大篆楷书隶书 D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 下列单纯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朦胧逍遥叱咤峥嵘 B 崎岖踌躇酩酊翩跹 C 妖娆玫瑰徘徊蜿蜒 D 龃龉悱恻玲珑蹉跎 5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清晰翕动栖息熟悉 B 镶嵌倩影壕堑拉纤 C 机杼贮藏穿著铸造 D 昳丽翌日后裔摇曳() 6 下面黑体字注音下确的一组是:() 茶几炕桌儿着席蒲服乞食 A jīzhuōerzhāopūqì B jīzhuōrzhāopúqǐ C jǐzhuōerzhuōpǔqì D jǐzhuōrzhèpǔqì 7 下面几个字中,构造特点与其他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A 椅 B 蒲 C 休 D 姿 E 摆 8 下面几个词中,构词方式与其它几个不同的一个是:() A 椅子 B 姿势 C 充满 D 踌躇 E 语言 9下面几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赍稽羁绩跻 B 祗卮脂芝 C 销宵削哨霄 D 惮艟僮瞳潼 10 下列几组字不全是同音字的一组是:() A 脾啤婢睥裨 B 芯昕歆馨鑫 C 桔桀拮讦碣 D 裴翡菲诽蜚

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重点知识讲解

短文两篇 《陋室铭》原文及译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 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二、古今异义 ①有仙则名。(名,古义:出名。今义:名声,名称。) ②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今义:样子。) ③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④谈笑有鸿儒。(鸿,古义:大,渊博。今义:指鸿雁,书信。) ⑤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三、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完整版)“重点古今异义词”归纳(答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重点古今异义词”归纳(答案版) 一、古今异义的概念: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 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 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 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 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 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 偷窃。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5、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 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6、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 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三、请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汉语意思。 ai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今义】丈夫或妻子。【古义】爱护百姓。 bei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bei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义】方位名词,北边。【古义】面向北,投降。 bian①数上书言便宜事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古义】对国家有利的。 ②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汲黯列传》)

《语言学纲要》(作者:叶蜚声、徐通锵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分化 总结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外部原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与运用之中。没有文字保护语言的遗迹,它早就小时多的无影无踪。活语言总是在缓慢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中的词汇在逐渐更替。 1、同一个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可能会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或社会,不同的社团或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可能彼此接触以致统一;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会相应的引起语言的分化、接触、统一。(社会发展) 2、人们在用语言交际的时候,为了引起对方更多的注意,常常换用一些“新鲜”说法,由此引发词汇或用法的变化。(人际交往) 总之: (1)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化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 (2)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 (3)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内部原因)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收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2、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语言究竟如何变化,还是取决于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它决定着每一个语言演变的特殊方向。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渐变性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进语言发生变化。 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2、不平衡性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的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他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语言词汇的变化虽然灵敏,但它的基础仍然非常稳固。表现: 1、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反应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它是不容易起变化的。 2、除了从外语中介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 词汇演变既灵敏又稳固的两个方面,一般词汇变化快而基本词汇和构词法变化慢。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音位系统那个产生明显的影响,或者说不会很快地带来影响。也即,语音子系统音位及其聚合格局的变化很慢,相对稳固。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1. 什么是尖音?什么是团音?什么叫做尖团合流? 尖音和团音是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中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 1) 所谓团音,简单说就是指舌面前塞擦音(j、q)、擦音(x)与齐齿呼(i或以i开头的韵母)、撮口呼(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的韵母相拼,如ji、qu、xue等就是。这是由于中古汉语舌根音(ɡ、k、h)在i、ü前腭化的结果。 2) 所谓尖音,简单说就是舌尖前塞擦音(z、c)、擦音(s)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尖团已经合流;而在有的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则分的很清楚,尖团没有合流。 3) 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j、q、x 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得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2. 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1) 条件性: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 2) 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 3) 时间性和地域性: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部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 概括起来说,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1.1 语言的演变课堂优化训练

《语言的演变》课堂优化训练 1.加点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窥.(kuī)探引擎.(qínɡ)朱熹.(xī) 面颊.(jiá B.邹.(zhōu)忌水泵.(bènɡ)论.(lún)语 雪茄.(jiā) C.匍匐 ..(púfú)茶几.(jǐ)讽.(fěnɡ)谏 苜蓿 ..(mùxu) D.朝.(zhāo)发夕.(xī)至膝.(qī)行 咖啡 ..(kāfēi)僮.(tónɡ)约 答案:A 解析:B.邹zōu;C.几jī;D.膝x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暮年,壮心不已⑥将军 ..以杖荷⑤烈士 ..,不知所言④遇丈人 者,国之爪牙 ..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⑤ 答案:A 解析:依次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色彩变化。 3.在横线上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 再举两个名称不变而实质已变的例子。“钟”__________是古代的乐器,后来一早一晚用钟和鼓报时,到了西洋的时钟传入中国,__________它是按时敲打的,__________形状不同,也管它叫钟。慢慢地时钟不再敲打了,__________钟的名称不变,这就跟古代的乐器全不相干了。 A.当然如果虽然当然

B.因为如果尽管可是 C.本来因为即使当然 D.本因为尽管可是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词,找准切入点并注意句间关系。 4.与下文衔接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 由现代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外来语就更多了,像化学元素的名称就有一大半是音译的新造字,比如像摩托车、马达、引擎等等,__________。 A.都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了 B.都已经进入一般语汇了 C.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D.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 答案:B 解析:本句说的是词汇的变化,只有B项扣住了中心。 5.“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 .......,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中对加点字的理解有不同看法,试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加点的字可以去掉,因为古代汉语的虚词和古今语法的变化一样,不如词汇变化那么大。 B.加点的字不能去掉,因为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法变化不大。 C.古汉语语法的变化不大是指除少数词序不同外,古汉语语法的变化不大 D.加点的字不能去掉,因为多数虚词所起的语法作用能构成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答案:A 解析: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密性。 6.对下列古代汉语的词语变化进行归类。 ①卑鄙②牺牲③国④河⑤烈士⑥很⑦臭 A.词义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词义缩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词义转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词义弱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④⑦①②⑤⑥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和分化答案教学教材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答案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和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人们平常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娃娃腔”等等的“腔”,都是对某一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表明这种“腔”就是一种社会方言。工农群众称自己说的为“大白话”,称知识分子说的为“字儿话”,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方言的一种通俗的说法。 地域方言——由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地域变体称为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 亲属方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变化的原动力。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我国的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分裂的时期,诸侯割据,形成了社会的分化,因而形成了“言语异声”的局面。而两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对外交往较多时期,汉语中的外来词也是吸收最多时期之一。再如,捷克斯洛伐克,原来讲捷克语,后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捷克仍然讲捷克语,而斯洛伐克则讲斯洛伐克语。其实斯洛伐克语只是捷克语的一种方言而已。由此可见,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2)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如近二十年来,随着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学习指导书》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七至九章)

第七章语言的演变与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各种变异,有多少种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就能区分出多少种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常简称为方言。 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了语言演变最基本的动力。 语音变化。例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一些高频词语在使用中常常磨损,造成语音的弱化,常见的虚词在语流中通常都是以混元音?为韵母。在社会交际中,英语中的good bye 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缩短了,只说bye。 又如词汇变化,偏好不同,说法也不同。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而说“N 多” 还有语法变化,正因为是约定俗成的,也就可以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把“请发短信给我”说成“请短信我”,虽然语法改变,但意义没有改变。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

纽带。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符号是音和义的结合,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干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比如,远古汉语是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那时候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声母和韵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比较多样,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之后先后发生了复辅音声母消失、辅音韵尾合流等变化,音节结构趋向简化,声调因此应运而生。 语言中有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语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渐变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语言是由各语言要素过程的,这些要素不能“要变一起变”,只是少部分的逐渐变化,大部分保持稳定,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顺畅进行; (2)语言被不同的人使用,因此语言要素的变化不可能一下子涉及所有的人,语言群体越大,变化扩散到整个群体需要的时间就越多。比如,北京话零声母有从w到v的变化,但目前仍然处在变异状态,不少语言调查都表明,这一变化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等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也就说明这一变化的扩散具有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不平衡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语言的各要素在演变中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如果不涉及外部语言接触的影响,词汇方面变化得最快,因为词汇对社会现象最为敏感,大量新事物、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知识讲解

9.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11、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语音发展具有严整的规律性)决定的。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 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语言的演变》同步练习附答案

《语言的演变》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苜.蓿(mù)荚.果(jiā) 捣.烂(dǎo)脑壳.(ké) B.芭蕾.(léi)两膝.(xī) 胰.脏(yí)雪茄.(jiā) C.水泵.(bènɡ)萋.萋(qī) 昳.丽(yǐ)奎.宁(kuí) D.引擎.(qínɡ)鼻涕.(tì) 朱熹.(xī)耗.子(hào) 【解析】选D。A项,“荚”应为jiá;B项,“蕾”应为lěi;C项,“昳”应为yì。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B.在农业社会中,马是重要的耕作和交通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C.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流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 D.肥皂在北方又叫“胰子”,胰子原来也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胰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名同实异了。 【解析】选C。“流传”应为“留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借助于新开通的西成高铁,在西安北站换乘,沈阳至成都的旅途时间将会缩短至14小时42分,实现了朝发夕至 ....,且出行性价比最高。 B.欧盟国和美国的坚固关系已被冲散,跨大西洋联盟也已经是名存实异 ....。法国、德国、英国这三个老牌资本国家没有一个被特朗普放在眼里。 C.清早一开门,满街都是从法国突围来的士兵,有的倚墙半躺,有的席地而坐 ....,一个个满身泥泞。 D.我市开展重污染天气大气巡查督查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且已经形成多部

门参与、夜以继日 ....、立查立纠的制度体系。 【解析】选B。语境强调的是跨大西洋联盟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经消亡,应用“名存实亡”。A项,朝发夕至:早晨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便利。使用恰当。C项,席地而坐:原指在地上铺了席(坐、卧在上面),后泛指在地上(坐、卧)。使用恰当。D项,夜以继日:日夜不停。使用恰当。 4.根据语意,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汉水河畔的徘徊、星空下的辗转反侧,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的抑扬顿挫 ②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③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④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解析】选C。①《诗》出自先秦。②句出自唐代杜甫的诗歌。③“狐女”“山市”一句指的是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④句化用的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句。本题要按时间排序。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完成5~7题。 5.体现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2)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 6.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下面几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君美甚。 ③忌不自信。④客从外来,与坐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