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声调变化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风”“帮”“中”“知”,古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

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劳,

鲁刀切。

浊上变去:

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声母,“去”指去声。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如“抱”“厚”“鲍”“上”“伴”。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

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

⑴主要演变:

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汉语声母有分化,也有合流,但整体上看,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下面我

们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这一个问题作一个说明。从发生部位方面分析,声母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演变:

第一,由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其中非、敷、奉三母进一步合并为唇齿擦音f,微母由唇齿鼻音 演变成零声母。这一音变在反切上造成了许多类隔切。如:

阪,扶板切;蔓,无贩切;扁,方典切;遍,方见切;飘,扶招切;苗,武瀌切;

第二,知组、章组、庄组合并成卷舌音t 、t 、 。这一音变在反切上也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展,知演切;碾,尼展切;赏,书两切;昌,尺良切;夷,以脂切;书,伤鱼切;

第三,疑母、喻母、微母、日母开口三等字辅音声母脱落,与影母合并为零声母。其中日母止摄三等字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er音节,现代汉语er音节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汉语的日母字。这一音变也造成了许多类隔切。如:

而,如之切;儿,汝移切;迤,移尔切;柔,耳由切;

第四,日母演变成卷舌音r(止摄开口三等字除外),现代汉语声母r只有一个来源,全部来自古代

汉语的日母字。这一音变在反切中也形成许多类隔切。如:

孺,而遇切;乳,而主切;辱,而蜀切;忍,如轸切;绕,而昭切;

第五,由精组(z、c、s)和见组(g、k、h)声母分化出舌面音j、q、x。分化以韵母的洪细为条件:韵母为洪音(开口呼、合口呼)的仍然念z、c、s和g、k、h,韵母为细音(齐齿呼、撮口呼)的演变成j、q、x,此外,部分古代见组开口二等字也演变成了j、q、x。这一音在反切中造成大量的类隔切,如,

鸡,古溪切;餐,七(清)安切;坚,古贤切;牵,苦坚切;千,苍先切;倩,仓甸切;

孝,呼教切;笑,私妙切;

“分尖团”“不分尖团”是与音变有关的一对术语。这里“尖”指尖音,“团”指团音。音韵学上将j、q、x与i、y相拼的音节叫团音,将z、c、s与i、y相拼的叫尖音;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古代z、c、s 与i、y相拼的音节都是演变成j、q、x了,称作不分尖团;古代z、c、s与i、y相拼的音节在京剧和一些南方方言中没有演变成j、q、x,称作分尖团。

从发音方法上分析,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最明显变化是“浊音清化”,这里的“浊”指

全浊声母,古代的“并”“奉”“定”“从”“邪”“床”“禅”“群”“匣”等全浊声母在现代汉语全部演变成清声母,演变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古代全浊塞音、塞擦音以声母的平仄为条件进行清化:声调为平声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调为仄调的字,声母演变成同部位的不送气清音,如並母演变成b、p两个声母,平声字演变成p,如“旁”“庞”等,仄声字演变成b,如,“棒”“抱”等字。其它的情况是(略)。这类音变在反切中造成了大量的类隔切,如:

诞,徒旱切;但,徒案切;庞,薄江切;庖,薄交切

第二,全浊擦音演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

⑵现代汉语声母的来源:

现代汉语22个声母有的来源比较简单,如n,有的比较复杂,如卷舌音、舌面音和零声母,可以分为以下几情况:

第一,来源比较单一的。m、n、l、r和零声母中的er音节属于这一类。m来源于明母;n来源于泥母,有少数字来源于疑母,如“牛”;l来自来母;r来自日母,有少数韵母为ong的字来自喻母,如“荣”“融”及“容”和以“容”充当声符的字。er音节的字全部

来自古代的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

第二,来比第一类复杂的。

唇音类:

①b:来自古代的帮母p和並母b。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帮母;如“帮”“巴”“把”“兵”“柄”“板”。去声字则帮母、並母都有。

②p:来自古代的滂母和並母。其中阳平字来自並母,如“旁”“袍”“盆”;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③f:来自古代非、敷、奉三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古代的奉母,如“凡”“坟”,其它的字三个声母都有。

舌尖中音:

①t:来自古代的端母和定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端母;如“当”“东”“打”“等”“刀”“岛”。去声字则端母、定母都有。

②t:来自古代的透母和定母。其中阳平字来自定母,如“同”“徒”“唐”“谈”;其它的字来自滂母。

舌根音:

①g: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群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如“高”“干”“钢”“敢”“狗”“梗”“管”。去声字则见母、群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溪母和群母。其中阳平字来自群母,如“狂”“扛”;其它的字来自溪母。

③h:来自古代晓、匣二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如“蒿”“鼾”“欢”,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匣母,如“红”“豪”“痕”“还”,其它的字两个声母都有。

第三,来自非常复杂的,舌面音、舌尖前音、卷舌音、零声母属于这一类。

舌面音:

现代汉语舌面音j、q、x由古代精组和见组十个声母腭化而来,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①j:来自古代的精、从、见、群四母。其中平声字、上声字来自古代的见母和精母;如“居”“精”“经”“竟”“井”“紧”“搅”。去声字则四个声母都有。

②k:来自古代的清、从、溪、群四母。其中阳平字主要来自群母和从母,如“桥”“求”“钱”“强”“前”;其它的字来自溪母和清母。

③x:来自古代心、邪、晓、匣四个声母,其中阴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晓母和心母,如“心”“先”“仙”“宣”,阳平字主要来自古代的从母和匣母,如“贤”“悬”“祥”“徐”,其它的字四个声母都有。

舌面音虽然来源比较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

一些途径如谐声关系推测它们在古代的声母。如“居”字,阴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见母和清母,但该字从“古”谐声,古代声母应该与“古”字同类,由此推断该字古代的声母属于见母。又如“咸”,阳平,有可能来自古代的邪母和匣母,但该字是“感”字的声符,声母应该与“感”字同类,属于喉牙音,由此推断应该属于古代的匣母。

②舌尖前音:

舌尖前音来自古代精组和庄组,来源比较复杂。

③卷舌音:

卷舌音zh、ch、sh来自古代知组、章组和庄组部分字。

④零声母:

现代汉语的零声母来源相当复杂,分别来自古代的影母字、喻母字、微母字、疑母和部分日母字。虽然来源复杂,但部分零声母的来源还有可以识别的。

第一,阴平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影母,如“衣”

“安”“烟”“弯”。

第二,er音节零声母字全部来自日母。

第三,与b、p、m、f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基本上来自微母。如“问”字,从“门”谐声,古

代声母应该与“门”字同类,属于微母。

第四,与d、t声母有谐声关系的零声母字来自古代的喻母,如“谕”“喻”“渝”字与“偷”

字同声符,属于古代的喻母。

㈡韵母演变

由中古汉语的142个声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38个声母,中间虽然也有古代一个韵母分化为现代汉语几个韵母的情况,如中古的a分化为现代汉语的a、e、ie三个韵母,但总体上看,基本上走的简化合流的演变道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介音和主要元音简化。如介音系统,中古汉语有i、u、w、iu、iw、i 、i u、i w等介音,到现代汉语简化成i、u、y三个介音了。简化的结果是韵母系统由古代汉语的二呼四等格局演变成了现代汉语的四呼格局,大体情况是:古代的开口一、二等韵母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开口呼;合口一、二等演变成现代的合口呼;开口三、四等韵母演变成现代的齐齿呼;合口三、四等演变成现代汉语的撮口呼。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变趋势,中间有大量的例外存在。

第二,韵尾大大简化了。中古汉语的辅音韵尾有-m、-n、- 三个鼻辅音韵和-p、-t、-k三个塞音韵尾,

演变到现代汉语,-p、-t、-k三个入声韵尾完全脱落,中古的入声韵与原来的阴声韵合流了;中古的-m韵尾演变成-n尾,中古汉语的咸摄和深摄是两个收-m尾的韵摄,演变到现代汉语,咸摄与收-n尾的山摄合流,深摄与收-n尾的臻摄合流。如“南”由n 演变成nan;“森”由 演变成 en。

㈢现代汉语韵母的来源

i:

支、脂、之的三韵的开合三等字,微韵的合口三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陌韵、昔韵、锡韵开合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字,祭韵、废韵开口三等字,齐韵开口四等字,缉韵开口三等字,质韵、迄韵、职韵开口三等字。

u:

模韵合口一等,鱼韵合口二等,虞韵合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尤韵开口三等,幽韵开口四等(阴声

韵)

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屋韵、沃韵合口一三等。

ü:

没韵合口一等,术韵合口三等,物韵合口三等,德韵合口一等,职韵合口三等。屋韵、沃韵合口三等。

er

支、脂、之三韵开口三等。

ou

主要来自尤韵开口三等、侯韵开口一等、屋韵合口三等。其中ou与g、k、h、d、t、n、l、p相拼的字及零声母字来源于侯韵开口一等(“都”来自模韵开口一等除外),与zh、ch、sh、r、m、f相拼的字来自尤韵开口三等(“肉”“轴”“妯”“粥”来自屋韵合口三等除外。

uen

魂韵合口一等,谆韵合口、文韵合口三等。其中读gun、kun、hun、zun、cun、dun、tun来源于魂韵合口一等(“荤”文韵合口三等、“吞”属痕韵开口一等除外);读zhun、chun、shun、run的字来源于

谆韵合口三等。

ang

唐韵开口一等,阳韵开口三等、合口三等,江韵开口二等。其中ang与g、k、h、z、c、s、d、t、n、l 的字以及零声母字来自唐韵开口一等(gang音节阴平字除外)。ang与f相拼的字都来自阳韵合口三等。ang 与zh、ch、sh、r相拼的字都来自阳韵开口三等。iang

来自阳韵开口三等,江韵开口二等。其中“江”“腔”“项”“讲”“降”“绛”来自江韵开口二等,其它韵母为iang的字都来自阳韵开口三等。

思考与练习

*㈠写出下列四字在《广韵》中的声母、等、开合口、韵。

*㈡请注出以下汉字的中古音韵地位。

*㈢写出下列六字在《广韵》中的声母、等、开合口。

1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堪,苦寒切;刀,都牢切;匆,仓红切。劳,鲁刀切,苗,武瀌切;

2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在现代汉语的读音。

诸良切;许良切;古顽切;知鱼切;莫袍切;都寒切;苏前切;胡田切;苦坚切;古电切;

3根据下列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推测这些在古汉语中的声母。

寒、端、高、烤、日、而、旁、亡、完、同、如、空、倒、老、怒、红、短、版

问答题:

1简述由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的主要演变及条件。

2简述“风”字由上古到中古时期的读音变化。

3简述由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的演变及条件。

4简述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浊音清化”的条件。

5简述古代精组和见组声母腭化舌面音的条件。

*6以北京话为例,说明“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在规律。

*7古代的入声在今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平上去声,请举例说明具体情况以及其中的演变规律。

名词解释:

1、平分阴阳;2、浊上变去;3入派三声;*4尖

团音、分尖团。

第八讲,《广韵》以后的韵书

《广韵》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韵书,主要有《集韵》《平水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韵略易通》《类音》等,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韵书简介

《集韵》

宋人丁度奉诏编撰,全书分为十卷,其中平声四卷,上、去、入三声各两卷,分206韵,代表仍然是《切韵》音系,与《广韵》相比较,有以下不同,一是收字增加了,收字53525字;二是对206韵作了“同用”“独用”规定;三是增加了“又音”,这些“又音”很多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读音,四是对《广韵》的反切作了一些改动,这些改动也反映了当时语音变化,该书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和词汇的重要资料。

《平水韵》

是一系列分107或106韵的韵书的通称。宋代平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该书根据《广韵》韵目所注的“同用”“独用”将206韵合并成107韵。金代王文郁《平水韵略》进一步合并作106韵。平水韵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比较大,它是文人作诗的标准,同时清代许多重要的辞书如《佩文韵府》《经籍篹诂》都是按“平水韵”106韵编排的。

《中原音韵》

又名《中州音韵》,元代周德清著。分19韵部,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近代汉语语音的代表性韵书。

《洪武正韵》

明代乐绍凤等于洪武八年编著。全书76韵,平、上、去、入四声,31个声母,保留有全浊声母,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

《韵略易通》

明代兰茂著,全书分20韵部,并附有“早梅诗”一首,

代表当时的20个声母:

东t风f破p 早ts梅m

向x暖n一 枝t 开k

冰p雪s无v人 看k

春t 从ts 天t 上 来l

除了舌面音尚未从舌尖前音和舌根音分化出来、尚保留唇齿擦v以外,这个声母系统与现代汉语已经差别不大了。

《类音》

清代潘耒著,该韵书首次提出开、齐、合、撮四呼的概念。

二,《中原音韵》音系简介

㈠声调系统:

《中原音韵》分“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与《广韵》音系相比较,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平分阴阳”二是“浊上变去”,三是“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在《中原音韵》中的归属与现代汉语入

派三声不同,其中全浊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入声字归去声,这是《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一致的;清声母入声字在《中原音韵》归入上声,而在现代汉语却归入到阴阳上去四声,这虽两者不同之处。详见下表:

㈡声母系统:

《中原音韵》究竟有多少个声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唐作藩先生认为有25个声母:

唇音:p p m f v

舌音:t t n l

齿音:ts ts s

t t r

t t

喉牙音:k k x

由《广韵》到《中原音韵》,声母系统最大的变化是全浊声母全部清化,其次是知、章、庄三组声母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答案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填空 1、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英语“deer”原来指“野兽”,现在指“鹿”,这属于词义的(缩小)。“兵”原来指兵器,后来指士兵,这属于词义的(转移)。 2、语音演变的规律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二是(时间性),三是(地区性)。 3、从宾动语序变为动宾语序这是语法演变中(组合)规则的变化。 4、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 5、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 6、“戏子”现称“演员”,“金陵”现称“南京”,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7、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8、研究语音变化的凭借主要有(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和(古代的借词)。 9、“信”原指送信的人,后来指“书信”,这一词义演变是上(转喻)认知机制引起的。 10、汉语孤立语的特点使得汉语的语法化不会产生(屈折成分)。 二、单项选择 1、汉语发展过程中量词的出现属于( C )方面的变化。 A.语义 B.语法组合规则 C.语法聚合规则 D.形态 2、以下哪一项表明词义发表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则性( C ) A.词义随着祔的发展而发展 B.基本词汇变化慢,一般词汇变化快 C.具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倾向于出现相同的变化 D.词义可以扩大、缩小或转移 3、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

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 (妇女)成为一个词了。这是( 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4、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表示它们的词语也会随之消失。 b.类推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消除语言中所有的例外现象。 c.词汇的总局的发展趋势是词语越来越多。 d.社会的变动可能会引起词语的替换 5、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 ) A.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 B.地理上邻近 C.语言使用者的民族相同 D.有着相同的语法结构 三、名词解释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语法化——“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重新分析——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四、简答题 1、以汉语为例谈谈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汉语的演变

汉语的演变 时间:2016-07-17 10:11:52 | 作者:李婕 他博大精深,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他神奇奥妙,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他扑朔迷离,却无所不在!他是龙的魂魄,深深刻入中华儿女的血肉!他——汉语。 说起汉语,不免会让我想起汉字。可能是造字者给予汉字很大的希望,从他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神奇色彩。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再到秦隶书……经历了约7000多年的发展。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复,记录了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别看他不起眼,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汉字,可以让现代人了解过去,让过去人展望未来,让世界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认识世界! 在古代,人们很重视汉语的学习,他们尊崇孔子,奉读四书五经,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情景心情!唐诗宋词堪称一绝,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被世界人所敬仰。 可是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发展,西方一些文化也随着全球化的步伐迈进了中国。为了交流,为了就业,为了获得高收入,中国人纷纷加入学英语的行列,视学英语为光荣。据调查显示,现在中学生重视英语的程度超过了汉语!有些学生三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甚至,有些父母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胎教补习英语!可能这是一件好事,是中国现代形势下的新选择,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 我不是反对学英语,只是不忍心看到汉语变成了快餐!设想一位中国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让他用汉语解释却结结巴巴!英语四六级的中国人一大把,可是懂古汉语的人又有几个?这真的很悲哀!可以说是一种耻辱! 汉语对于中国人不仅是一种传递感情的工具,更是中华的灵魂,他凝结于黄种人的血液,深深刻入骨髓!中国人不可以抛弃汉语,否则就会变成堆满“垃圾”的躯壳!虽然要追随时尚,却不可以忘本! 没有什么,都不能没有灵魂;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骨气!与其喋喋不休的抱怨,不如实际行动。从小打好汉语基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字!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变得强大、发达,这样才能使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才能让全世界都“听懂中国话”! 希望这不是幻想,希望能早日实现……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第七讲,汉语语音系统的一些主要演变 授课要点: 一,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二,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一些主要变化 一,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系的一些主要变化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许多结构尚有争论,我们只能拿一些大家公认的结论为出发点,拿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语音系统作一些比较,看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汉语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主要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 第一,从重唇音三母中分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分化是以韵母为进行条件的:上古重唇音的合口三等字演变成非、敷、奉、微,一、二、四等和开口三等仍然念帮、滂、并、明。这一音变过程完成的比较晚,《广韵》音系还没有轻唇四母,但不会晚于晚唐五代,因为宋代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了。 第二,从舌头音端、透、定三个声母中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个声母。分化以韵母为条件进行:韵

母为一、二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三四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这个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 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 第四,上古喻母由舌尖中音演变成喉音,与从匣母中分化出来的喻三合并。 以上几点是声母系统的变化,韵母系统最明显的变化是侵部的分化。 第五,上古侵部合口字在中古汉语中由m尾演变成- 尾,分别归入中古汉语的东、冬、钟韵。以“凡”“丰”“弓”“吕”“中”“冬”“众”“虫”“充”“宗”“戎”“农”“隆”作声符现代汉语念ong的字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演变属于异化,这类字的上古韵尾为唇音m,同时这些字的韵母有合口介音u,音节中的两个唇音相互作用,韵尾异化为- 。如“风”,上古音属帮母侵部,中古属于帮母东韵,其演变为*pi w m→pu 。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王福堂 关键词汉语方言/层次/异源层次/同源层次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底层等现象,提出分析层次构成和判断层次来源的某些方法,并对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的鉴别进行探索。 说明:本文用著名的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的国际音标输入法。 一 在汉语方言中,下列现象可能和层次有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如北京话陌韵字“伯”?po ?pai ?pai不同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的意义有不同词语,如“鼎”、“镬”、“锅”等;相同的语法功能有不同句式,如疑问句中的“VP不VP?”和“可VP?”式;等等。以上各例分别属于语音层次、词汇层次和语法层次。这些层次大多由从异方言(不同地区或不同 时间的其他方言)借入的部分和本方言原有的部分叠置而成。 本文讨论语音层次。语音层次具体表现为同一古音来源的字(一个字或一组字)在方言共时语音系统中有不同语音形式的若干音类。有的音类来自异方言,就叫做异源的。比如北京话上引陌韵字“伯”和下列铎韵字: 酪lau? 洛luo? 络luo?lau 同是陌韵字,韵母有o、ai两个语音形式;同是铎韵字,韵母有o(uo)、au两个语音 形式。陌铎韵字韵母各有两个音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o(uo)是异源层次。 汉语方言中,一个字的异读中往往有异源的。这类异读具有不同的风格,并有语音上的对应性,一般称为文白异读。单个字的异读分别称为文读音(或读书音)和白读音(或口语音),如上述北京话铎韵“络”字的luo?为文读音(或读书音),lau?为白读音。多个字语音上有对应的异读形成异读层次,分别称为文读层和白读层,如上述北京话陌铎韵的 o/uo属文读层,ai/au属白读层。异源层次一般是其中的文读层,大多是从外方言借入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异读中都有异源层次。比如北京话“慨”k?ai??k?ai两读只是本方言 中字音的声调分化,不是另从异方言借入读音的结果。又如“离~开”?li li也不是声调的 异源层次,而只是同形字“离~开”(力智切)和“离~别”(吕之切)合并的结果。 此外,许多语言运用造成的字音变化也不能归为异源层次,比如广州话“纠”?t?u是偏 旁“”和“斗”混淆造成的误读,福州话“脚”?k?a是同义词“”这类读音和本字并没 有关系。 二 底层也是一种异源层次。这种层次比较古老,而且在语音系统中往往有特殊的曲折的 表现。底层原是地理学名词,指最深处的地质层次,有时会有露头。语言学借用这一名词,用来指历史上已经被替换掉的语言留下来的痕迹(大多体现为音值特点或个别词汇)。比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

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关键词:中古声母;上古声母,近代声母;现代声母;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守温三十字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为代表。《广韵》的声母系统大致代表六朝到初唐汉语音系的声母,守温三十字母大致代表唐末的汉语音系的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北宋时期的声母。 《广韵》声母系统首先经过陈澧考定其反切上字系联为40声类,黄侃、钱玄同按反切下字的不同得41类,瑞典学者高本汉分为47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出的是51个声类。如果不考虑反切下字的要求,将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就可以得出《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 唇音:帮、滂、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晓、匣、影、喻 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 唇音: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 知、彻、澄、娘舌上 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 照、穿、牀、审、禅正齿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唐末三十字母中“章昌船书禅”合并为“照穿审禅”,没有齿音章组全浊声母“船”,轻唇音还没有分化出来,也没有齿音照组全浊声母“牀”。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头多了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来六个。这种不同,最突出的是唇音一分为二。唐代的“不芳並明”相当于“帮滂並明”,多出来的“非敷奉微”是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轻唇音,分化的条件是合口三等。合口三等是带有韵头ǐw或全韵为ǐu的韵母。凡合口三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 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 篆.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 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 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二、五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 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⑸“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三、汉字演变的规律 1、笔画线条化 2、字形符号化 3、结构规范化 4、字集标准化 资料 1、笔画线条化 笔画:有一个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篆字的古文字阶段,笔画逐渐形成直笔和圆转两种.隶变以后逐渐形成笔画匀称、线条统一的楷体字的笔画系统. 2、字形符号化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爱德华·阿诺德,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家煊,教育,1999。 《语言问题》,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嘉映,大学,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艳芳,外语教育,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大学,1999。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上古、中古汉语处置式的发展 “处置式”是王力(1944)提出的一个术语。它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因为这类句子多数具有对受事进行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叫做处置式。处置式上古汉语也有,用介词“以”构成(这与王力先生的看法不一。王力认为七世纪以前汉语没有处置式)。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中)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六朝沿用。 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世说新语·规箴) 因以死人头投大贤前。(搜神记卷十八) 六朝“将”开始用于处置式。 将此女与彼摩那婆,持以为妻。(隋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大藏经》卷三863页) 尔时帝释,知佛心已,从铁围山,将一大石,安置佛前。(同上,846页) 到了唐代,“将”和“把”都广泛用于工具语和处置式,而且两者常常并用。 (1)用于工具语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韬玉《贫女》) 轻将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约柳丝。(张祜《公子行》) 祗把练魔求志理,不将谄曲顺人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2)用于处置式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皮日休《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东》) 莫将天女与沙门,休把眷属恼菩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唐宋时期,将、把既可用于工具语,又可用于处置式,而且同样用得很普遍。 就结构而言,现代汉语处置式动词一般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重叠式,常见的情形是动词前后有一些别的附加成分。唐宋时期的处置式跟现代汉语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这是古今不同的。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料理中堂,将少府安置。(张鷟《游仙窟》) 软碧摇烟似送人,映花时把翠蛾嚬。(欧阳炯《杨柳枝》) 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秋时又把甚收?冬时又把甚藏?(《朱子语类》卷五三) (2)动词后面带有宾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念彼上人者,将生付寂寞。(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吴融《楚事》) 且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敦煌变文集·山+卢山远公话)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寒山《诗三百三首》) (3)动词后面有补语或助词。这是古今一致的。 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汝闲时把他堂印将去,又何辞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教学文案

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二,从《广韵》到现代汉语的一些语音演变 除了声调以外,从《广韵》到现代汉语音系,汉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走的是一条简化的道路。《广韵》有35个声母,现代汉语只有22个声母;韵母方面,《广韵》有 142个韵母,现代汉语只有38个韵母。从《广韵》到现代汉语,声韵调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声调变化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现代汉语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主要发生了“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三种音变。 平分阴阳: 指古代汉语的平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阴平,如“高”“天” “风”“帮” “中”“知”,古 代浊声母平声字演变成阳平,如“红”“农”“来”“旁”“泥”“牛”等。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有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了。这类音变往往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 之(章),止而切;繃(帮),北萌切;梭,鲁登切;刊,苦寒切;刀,都牢切; 匆,仓红切。劳,鲁刀切。 浊上变去: 此处“浊”指全浊声母,包括“并”“奉” “定”“从” “邪”“床” “禅”“群” “匣”等声母,“去”指去声。所谓“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上声字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去声。如“抱”“厚”“鲍”“上”“伴”。这种音变在元代以前已经完成,全 浊上声字在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归入到去声了。这类音变往往也造成声调上的类隔,如:厚,胡口切;鲍,薄(并)巧(溪)切;撼,胡感切 入派四声: 指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分别演变成阴、阳、上、去四声。其中全浊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入声字变去声,清声母入声字规律性不强,四声都有。 ㈡声母演变 ⑴主要演变:

汉字的演变与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樱“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

方言学绪论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本科选修课 《方言学》讲稿 戴伟 2011年2月 参考文章和书目: 方言总论: 1、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2001 2、翟时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1 4、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 5、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语文出版社,1995 四川方言: 1、杨时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上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年9月出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二)。1940年冬季,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因抗日战争迁移到四川省南溪县的乡镇李庄。〕(现属宜宾市)。这年秋季开始的四川方言调查是该所的第八次方言调查,共查182处,以县为单位共134县。这次调查参加工作的有丁声树(51点)、董同龢(45点)、周法高(20点)、杨时逢(9点)、刘念和(3点),另外杨、丁合作调查2点。 2、四川方言调查工作指导组《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学学报》(专号),1960年第3期。 3、曾晓渝《重庆方言词解》,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论文)《方言》,198 5、6

目录 绪论:一、方言 二、方言学 三、汉语方言研究 四、关于方言的语言政策 第一章国际音标 第二章音韵学常识 第一节音韵学概述,音韵学与方言语音的联系第二节中古音 一、206韵,106韵,韵书,韵图,切韵音系 二、传统36字母,切韵音系声母 三、声调 第三节上古音 第四节北音系统,《中原音韵》 第五节等韵学常识 第六节反切 第三章汉语方言概况 第一节汉语和汉语方言 第二节汉语方言分区 第三节西南方言 第四节四川方言 第五节重庆市的方言分布状况 第四章方言调查 第一节方言语音调查 第二节方言词汇调查 第三节方言语法调查 第四节方言研究的发展方向 实践环节:方言调查

汉字的演变(总)

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文字在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曾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里,谈到过汉字的起源: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认为,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表示世界万象;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但却难以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直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查。 1. 结绳记事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记事的方法可能有多种,结绳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所谓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原始时期,人们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这样的方式似乎只能帮助记忆,本身还不能独立完整地记录事情,所以几乎不可能形成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

除了结绳记录之外,还有通过在树皮上、木头上做记号以及契刻等方法来记事的。 契刻也往往与数字有关。人们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木契上的简单刻划,也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不能算是文字。不过,契刻的这种形式,却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文字或竹简木牍这类文书,继而慢慢形成了文字和文献。 3. 仓颉造字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汉字是由华夏民族始祖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战国两汉时代,普遍流传仓颉造字的传说,当时的文字启蒙书(也是最早的字典)称为《仓颉篇》,也反映了这种观念。 古人把汉字看做神圣的东西,认为造字的人也跟普通人不一样。《淮南子·本经》更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以后,人们更把仓颉神话,说他“四目灵光”,与凡人不同。而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仓颉造字说加以肯定,此后人们更加坚信不疑。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课程 专题论文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知识 论文题目: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学号: 2011700226 姓名:尹学威 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 班级: 11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班 日期: 2013年5月14日

汉字的演变及其意义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后来有作改进。汉字的确切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六国古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到汉朝时才被取名为“汉字”,唐代时汉字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即楷书。它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一样,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形体的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的形体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然而,汉字形体的演变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个是简易律,另一个是区别律。 简易律是对汉字形体进行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即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简单的符号。它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在汉字形体的简化过程中,最重大的变革有两次: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等人作小篆,废弃六国异文,这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也是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简化运动。二是在汉字完成了隶变之后。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关键,同时也是汉字的又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过程。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1、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鱼、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声,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湖北荆门市方言语音特点研究讲解学习

湖北荆门市方言语音特点研究 一、选题目的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地域方言是其中的一种,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明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方言作为一个地区通用的交际语言,其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它必然代表了那一地区的风土民情,所以,方言更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而语音又是造成方言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因素,荆门方言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楚文化的一个载体,北方方言经过京汉古道和襄荆古道传到荆门地区,对荆门方言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荆门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与普通话有很多的一致,但是细究起来,它们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懂得了荆门方言的声韵调和普通话的声韵调的区别后,对在荆门地区进一步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会有所帮助。 二、文献综述 《汉语概说》是美国汉语言学家罗杰瑞教授的著作。罗杰瑞教授长期从事汉语言方言研究,对于汉语方言的书写程度毫不亚于中国的本地学者,在方言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独到的简介。这本书设计汉语的各个方面:汉语的历史、汉语的现状、汉语的方言,以及汉语的营运、汉语的文字、汉语的语法。当然这本书首先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但是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方言,这对扩展我们的视角很有帮助。 《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李如龙教授撰写的一篇高水平论文。这篇文章通过各汉语方言的语音演变的比较,归纳了方言变异的四种类型,分析了变异的趋向和过程。其中作者讨论了变异和整合的关系,指出共时的整合和历时的整合是对种种变异的调整和认定。文章中还分析了方言语音演变的内因因素间的矛盾和外因音义间的矛盾,指出除了自变还有受其他方言或语音的印象

汉语语音史(精品)

汉语语音史(精品) 上古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中古韵书、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谐声字(形声字) 2(谐声字(形声字)。异文。3(异文。读若或读如。 4(读若或读如。声训。 ,(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舌音唇音齿音见溪群疑余喻四书审三心山审二来日返回本章目录端知透彻定澄泥娘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精清从庄照二初穿二崇床二晓匣喻三禅邪喉音影半舌音半齿音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 发明者重要学说说明上古 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微一组声母,非、敷、奉、微一组声母,古无轻唇音它们包含在帮、滂、并、明它们包含在帮、之中。之中。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中古的舌上音(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之中。中古的娘、日一纽,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归泥母。归泥母。返回本章目录娘日归泥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甫”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目录帮纽甫傅缚 ,非纽圃 ,帮纽 ,敷纽滂纽,, 敷并纽辅捕哺蒲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中古 声纽同谐“方”声的字,上古属帮系,中古则分属帮、非二系。返回本章

目录帮纽滂纽并纽方放坊 ,,非纽榜谤滂芳访旁房 ,,帮纽 ,,滂纽 ,,敷纽 ,,并纽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方,彷旁非 ,辈排徘奉,棒捧反,板版阪分,扮颁亡,忙盲茫门,闻问逢,蓬篷分 ,盆上古声母普通话声母 b p m f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者,都睹周,凋调卓,悼掉兆 ,桃逃竹,笃真,颠填失,趺迭寿,涛祷冬,终登,澄橙堂,瞠返 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切韵》系统。 ,(《切韵》系统。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的用韵。形声偏旁。 3(形声偏旁。 叶音法, 叶音法,1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经?燕燕》朱熹:叶尼心反朱熹: (音nín) ) 叶, 音xié,同,和谐的意思。“协”,和谐的意思。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法, 叶音法,2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等,彻底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变化的。变化的。”,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 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叶音说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早期处置式的表现形式及其底蕴 杜敏 摘要早期处置式有多种表现形式,虽较中晚期结构简单,表义狭隘,但这和隋唐以前汉语表达体系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合乎区分歧义,传递较大交际值的语用目的。这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也是唐代以后大量产生处置式的契机。 关键词处置式语用交际值信息核心 处置式作为一陈述历史句式的名称,首见于王力先生《中国现代语法》一书。他说:“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置者,叫做处置式。”(1)此界定较之陈承泽、黎锦熙等学者的简略论述深入一步,(2)又不同于吕叔湘“把”字句的称谓(3)。它关涉句子结构又联系语法意义,且能总括此句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共同特点,故我们用“处置式”这一名称称呼现代汉语“把”字句在隋唐以前即早期的历史形式。若从语义及语用角度考察,处置式它表示一种施受关系,(4)一种对介词后宾语的处置,使之出现一种情况和结果;它使用起来,可使句子传递较大的交际值,也可区分句子歧义。 一早期处置式语法描写 “以”字作为早期处置式的语法标志,得到语法史界的初步首肯,但详细描写颇少,更乏语义上的区分。我们认为,从西周到唐初这一阶段的处置式,是施受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虽然其结构大同小异,但产生年代先后有别,且语义有差异。总结有以下几种表义类别: 1.处置(告、示)表示这种意义的处置式,产生年代较早,从西周至魏晋以后皆有使用。主要形式为:N施+以+N受1+V+(于)+N受2。其中N受1多指有定事物,属已知信息,可由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充任,也可省略。动词V是表示施受关系的告、示、言、嘱等。N受2常表示处置后动作的方向,由名词、代词充任。介词“于”本来职能在于引出N受2即间接受事者,但处置(告、示)这一类句式的动词后都要求带上动作发生后涉及的人物,所以“于”的作用并不显其重要,常可省略。例如: (1)@①从以攸卫牧告于王。(@①攸从鼎) (2)卫以邦君厉告于井伯、伯邑父、定伯、琼伯、伯俗文。(五年卫鼎) (3)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南关序》) (4)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礼记·檀公上》) (5)伯楚以吕xì@②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6)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