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

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

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独占大陆的国家,三个美名传天下。特有动物大袋鼠,鸭嘴鸸鹋和考拉。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它是夏。地广人稀好牧羊。煤铁资源储量大。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侯好安家。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

堪培拉。

第五节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下载全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课件 (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课件(共24张PPT) (共24张PPT) 海陆变迁 珠峰顶有海洋生物化石 8844.43米 东海海底发现古河道 南极洲 南极大陆发现大量煤炭资源 非洲 南美洲 大洋洲 魏格纳的发现 南美洲和非洲轮廓深度吻合 非 南美 地层相似性 两岸都有海牛和鸵鸟分布 大陆漂移 板块的运动 碰撞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红 海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澳大利亚大陆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倭国 巴西 马来群岛 英国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新西兰 印尼 倭国

米国西部 加拿大西部 一、沧海桑田 变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________ 如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升高,大西洋面积扩大 海平面的________ 如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人类活动如荷兰通过围海造陆来扩大土地面积 升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 大陆漂移说提出人:德国科学家________。 2.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 依据:________洲西岸与________洲东岸的轮廓线几乎吻合、古老地层分布的相似性、古生物的相似性。 魏格纳 漂移分离 非 南美

三、板块的运动 1. 六大板块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A________板块;B________板块;C________板块;D________板块;E________板块;F________板块。 太平洋 亚欧 印度洋 南极洲 美洲 非洲 【易错提醒】 (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为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是南极洲板块;非洲完全在非洲板块内。 (2)图示印度洋板块陆地部分的组成。 2. 世界著名山系:横贯亚欧大陆南部的________________ 山系和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____________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 科迪勒拉 3. 火山和地震带:A________________地带和B__________________地带。 环太平洋

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课件共35张ppt

地理人教版(2023)必修第一册3.1水循环 课件(共35张ppt) (共35张PPT) 3.1 水循环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区分不同区域的水循环类型 结合相关材料,综合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能够用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去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增强节水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为后世所广为传送,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我们展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 黄河水从天上来吗? 奔流到海不复回,那黄河为什么没有干涸呢? 01 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水循环

概念和环节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动力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 水循环的类型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 1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通过海陆间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如长江等外流河参与海陆间循环、夏季风为我国输送水汽 水循环的类型陆地内循环

2 蒸发 降水 下渗 陆地内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水量最小,对干旱地区很重要 如塔里木河等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 蒸腾 水循环的类型海上内循环 3 降水 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起重要作用如降落在海面的雨水(未登陆的台风)蒸发 活动画出水循环简图 1 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蒸腾 蒸发 降水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_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_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二、天气预报 1、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情况 2、卫星云图: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降水概率越 大。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天气符号 三、空气质量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 1、概念:是指空气的温度。 2、测量: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 面 1.5米。单位:℃(摄氏度)。 3、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比低纬度地区小,海洋上的气温日较差比陆地少,山地的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的平地小。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2)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二、气温分布 1、等温线 (1)概念: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2)等温线的判断 ●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海岸 线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 山地 ●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等温线向高纬凸起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 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 处为海洋;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 起处纬海洋)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即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一个 地方的降水的多少,是用雨量器来测定的,通常用毫米计算。 2、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 的降水量相等。 3、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四多四少): (1)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2)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4)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北风坡降水少

七年级上册地理优翼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优翼课件 一、引言 七年级上册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气候变化等等。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本课件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七年级上册地理的重点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本课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件中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七年级上册地理的重点内容,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1. 地球和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地图是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运动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地图的种类和绘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陆地和海洋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等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知识。

3. 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 四、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课件的教学步骤如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2. 讲解地球和地图(20分钟)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3. 讲解陆地和海洋(25分钟)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知识。 4. 讲解天气和气候(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总结与回顾(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6. 作业布置(3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时间安排总计为1小时左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快速记忆PPT课件第2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海陆面积比例:陆地占29%,海洋占71%,所以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 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在任何等分的 半球中,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 2、七大洲 (1)大陆、岛屿、半岛、大洲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2)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 (3)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4)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5)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非洲。 (6)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南极 洲。 (7)赤道穿过:大洋洲、亚洲、南美洲、非洲(谐音记忆“大雁南 飞”)。 (8)0°经线(本初子午线)穿越的大洲:欧洲、非洲、南极洲。 (9)七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 ③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北冰洋) ⑤南美洲、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3、四大洋 (1)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位置和特点: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是面积最阔、深度最大、边缘海和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洋,呈“S”型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中面积和体积最小、深度最浅、水温最低的大洋。 (3)四大洋的分界线 ①太平洋与北冰洋西起俄罗斯东北部的杰口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白令海峡最窄处。 ②太平洋与印度洋北起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宙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经线至南极大陆。 ③太平洋与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7°经线为界。 ④大西洋与北冰洋西起哈得孙湾东口,经戴维斯海峡、丹麦海峡、冰岛—法罗海槛、威维尔一汤姆森海岭、设得兰群岛的马克尔—弗拉格岛,到挪威西南沿海的塔斯德角一线。

七年级地理课件全套

七年级地理课件全套 第一节:自然地理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介绍它们的主 要特点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 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人文地理 本节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具 体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人类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如城市扩张 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等。同时,介绍人文地理 特征,如城市、村庄、交通网络等,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在地理环境 中存在的活动范围和特点。 第三节:气候与气象 本节主要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气候的主要要素,如温度、湿度、降水等,并介绍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象学对天气预报 的重要性。 第四节: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数据,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各类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并介绍它们的地理分布和利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第五节:环境保护 本节主要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通过案例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介绍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并介绍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总结: 地理课件的设计要既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整洁美观的排版、准确流畅的表达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地理课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地球的守护者。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2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24.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25.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26.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27.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28.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9.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0.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 32.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初中地理微课课件

初中地理微课课件 初中地理微课课件 读图演示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本微课程通过读图演示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特点及与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初中地理微课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地理微课课件 《地球的自转》微设计、微评价、微反思 微课时间:6分钟以内 本微课名称 地球的自转 问题的描述 地球的自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问题的来源 课本拓展提高 学情 学生已经学完地球与地球仪,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类型 讲授型、自主学习型、探究学习型 适用对象 学生:初一课前学习 教师:普通任课教师 设计思路 读图演示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本微课程通过读图演示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特点及与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微教学设计过程 内容 画面

设计意图 一、片头 内容:这个微课重点讲解地球的自转。 第1张PPT 提示微课的知识点 二、正文讲解 第一节内容: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原因? 第2至3张PPT 通过问题,引出“日心说”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第二节内容:地球自转运动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4至10张PPT 通过旧知识的运用、迁移,提升空间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层层递进建构新知识。 第三节内容:互动总结 第11张PPT 列表总结建构知识 三、微习题 互动练习(附后面) 第7张PPT 题目难度立足于会考测试要求,检测课前学习效果。 微反思 (自我评价) 运用地球自转运动图示和学生淙展示,配上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及时自主整理总结归纳,学生能轻松掌握知识、规律、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一般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及时运用、迁移,使学生提升空间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微习题 1.歌词“太阳下山明早还会爬上来……”反映的是() A.太阳的自转B.地球的自转

初一上册地理课件:地球和地球仪

初一上册地理课件:地球和地球仪 初一上册地理课件: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一上册地理课件:地球和地球仪,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

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课件教案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 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 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 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事例 2 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 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 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 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 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 径为 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 21 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 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 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初一地理ppt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 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 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 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 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 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 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 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 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 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 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 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 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 海沿岸地区。 第三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 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 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某某某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某某某片和资料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某某某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某某某,黄土高原景观某某某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某某某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某某某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 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某某某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 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 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