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赠汪伦古诗配图简单

赠汪伦古诗配图简单

赠汪伦古诗配图简单
赠汪伦古诗配图简单

赠汪伦古诗配图简单 《赠汪伦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一首留别诗。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汪伦古诗 配图简单,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 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李白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友情,运用了夸张手法(潭深千 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 贾村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友情。历代出版《李 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一个普通村 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 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 素不相识汪伦,写信给李白,邀李白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 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 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 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 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三四句,后代诗 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 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 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到来,确 实是不期而至。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 来送行了。 这样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 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李 白固然洒脱不羁, 不讲客套;踏歌欢送汪伦, 也是豪放热情, 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友情。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 李白引为同调, 很珍视汪伦友情。 情之所至, 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 之深比譬人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写法,如说汪伦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 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味道。现在写法,好象两个 友人船边饯别, 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 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 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

天真自然之趣, 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个性。 所以, 清人沈德潜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 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 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话评价李白诗,是很 有见识。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李白感情奔放,直抒 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 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上面这首《赠 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诗风。 我国诗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 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 而, 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 直露, 绝少含蓄。 其"语直", 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 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 现象是复杂。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友来稿)

古诗三首: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网 友来稿) 第七单元 本组一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之一(赠汪伦》描绘了汪伦赶来送李白的动人情景,赞颂了友情的深厚与可贵。 《古诗三首》之二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了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古人间的依依惜别,赞颂了友情的深厚。《古诗三首》之三的《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时遇到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事情,表现了岁月的流逝流下的衰老与不变的故乡情。 《桂花雨》回忆了童年桂花,花落如雨的快乐与幸福.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她是我的朋友》记叙了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一个小姑 娘被作伤,急需输血,但无人愿意帮助。一个叫阮恒的小朋友同意输血 给小姑娘,他以为输血会致人于死,但他还是愿意为小姑娘输血,他的 回答是:“她是我的朋友。”一句话体现了阮恒的高尚,表现了友情的纯洁与珍贵。 《争吵》记叙了我和克莱谛之间争吵的经过,表现了克来谛的高尚。

尤其是父亲的话语起到点题的作用。告诉人们要知错即改。 本组课文大多反映了儿童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药 含着浓郁的多情和友情,希望在阅读中仔细体会。 学习古诗.要多诵读,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三篇记人写事的文章,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 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便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发、教育。 25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朗读、背诵诗歌。 3. 体会诗句的含义。 4.体会诗歌的感情。 5.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重难点 1.体会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课时划分 三课时

21.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教案

第七单元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古诗三首赠汪伦_人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5古诗三首赠汪伦人 教版(2019)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而本次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我又有幸抽中了《赠汪伦》这首大诗人李白的诗,向老师们展示处的古诗教学,这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次“极限挑战”,原因有三:其一,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教师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就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二,《赠汪伦》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而本来就在四五年级时才会出现的这首诗,却堂而皇之地,眼巴巴地出现在新教材的二年级上册中,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了。其三,本人从教毕竟只有三年有余,教学经验的馈乏是必然的。而本人今年虚岁25,还站在人生的头人,可以说阅历赏浅也是必然。 既然说到挑战,上述三点都是我这次教学技能赛中必须竭尽全力跨越的一道坎,那俗话说得好“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只有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但这声场教学者才智的挑战比拼对于我来说并非是一帆风顺,细细回味着这一个月有余的心路历程,真如品茶一般“甘苦自知”,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晓。回顾这两周前的展示课,仿佛还历历在目,亦久弥新。

还记得教案现场设计大赛中,我因忙于其他的事,在毫无准备,报有侥幸心理——必然不会上古诗的大胆中,匆匆忙忙上场,结果那就是一定了,简直是笑料百出,不妨说说,我连汪伦是谁也未尝在教参典故中读懂,结果将理论这个普通的农民比划成了诗人。但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知错就改,有自知之名之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广泛地收集与《赠汪伦》相关的各种资料,职《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这个汪伦和李白结下深厚友情的典故,网上观看CCTV电视散文《赠汪伦》诗歌欣赏,《烟雨桃花潭》,反复读阅了名师孙双金的《赠汪伦》教学设计和其他一些教学案例中有关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并在空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有关于送别的诗。还查找了最近一两年中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与教学反思。在其间我五易教学设计稿。三改课件,当然更少不了两位前辈周老师和刘老师的真诚帮助,她们不迟辛劳地,放弃休息时间,给我出谋画策,让我终于确定以“情感”这主线来展开这堂课的教学。回想起来真是不易。 《赠汪伦》诗中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诗中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声色并茂,情景俱佳的写意画。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判别场面哪!是何等深厚的友谊将两位诗人一线牵。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 我想我的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浮现出自己能感触到的画面或场景,孩子们在读诗时,也许,会被这份千古绝唱的友谊所感动。也许,孩子们会对“桃花潭水深千尺”充满神往,但也许也会对“不及汪伦送我情”感到难以置信。是啊!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对于李白汪伦友谊的理解和感悟必然是不同的。那

幼儿园大班古诗《赠汪伦》

大班古诗《赠汪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 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

学习 《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____(省、市、区、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小学语文 古诗赠汪伦

古诗赠汪伦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

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 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赠汪伦教案

2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赠汪伦》 1.以故事引入。 《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干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

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随机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赠汪伦》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_1

古诗三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回乡偶书)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

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2.教师范读。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为大家分享了赠 汪伦 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

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 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 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 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 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 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 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 又唱又跳的, 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 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 手, 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 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 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 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这首李白赠汪伦的诗, 可以看出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汪伦或许是邀 请李白来做客, 宾主尽欢之后, 李白乘舟告别, 汪伦赶到江边, 边跑边唱送李白, 李白真是受感动,因此说道:汪伦送我的情远过於千尺深的桃花潭水。 然而后人有心之士,却在唐诗之旅后,考证了两个状况:一谓:桃花潭的水 并没千尺深,千尺固然是形容,但达千尺虽非可能,可是应该是不小,结果桃花 潭只是个小水池。一谓:汪伦住的地方叫桃花村,桃花只有三,两棵,该潭潭名 叫千尺,是其名而非真大。如此一来汪伦送李白情虽比桃花潭水大,但也高不到 哪里去了。对这样的说法,只是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谁又会去计较这会是事实 呢 而且就算是事实,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汪伦情深意浓的折扣。 这首诗提到的是两个人,有李白及汪伦。庄周梦蝶,已到忘我的境界。诗中 若只叙述他人,而无我的作品,并不见得是忘我。在每一首诗中,几乎都有人物 的存在,完全无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且说无人,又似有人。

赠汪伦古诗的板书设计

赠汪伦古诗的板书设计 《赠汪伦 》是一首送别诗,是唐诗 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都是难以估量的。下面是关 于赠汪伦古诗 的板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内容: 古诗《赠汪伦》 教学目标: 1、会读“赠”“伦”两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诗情。 1、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最要好的朋友吗?感情怎样?谁来说说? 生:(略) 师:是啊,朋友之间的真情值得珍惜!在古代也有两个人,他们之间的感情 也很好。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 132 面,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第 25 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的一首 ——《赠汪伦》。 板书课题:《赠汪伦》。 2、释题:师:“赠”会读吗?“伦”呢?读一读。“赠”什么意思?赠给 谁的?谁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作者: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李白

。你了解李白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 4、《赠汪伦》诗的由来:师: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吗?请看大屏 幕,教师解说。 二、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1、配乐朗诵。(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认真听。)(播放课件) 2、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生:(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生:(略)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生:(略)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 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 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生:(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生:(略)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踏歌”呢?生:(略) 师:这句诗该怎样读?生:(略)师: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从哪里看 得出? 生: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 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师:是啊,多感人!多意外!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带着一种意外,和感激 的心情来读。谁来读这句? 4、总结一二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略) 师重复同学的回答,板书:-------行-------闻-------,并指出这两句是 “叙事”。板书:叙事 5、激发想象。 师:好,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李白那个年代,回到 汪伦送别李白的那个场景,去亲身体验一些他们离别时的情景。教师指出:可以 从动作、神态、语言、离别的画面去想象。 师:谁来说说?你想说那个方面?生:(略)(动作,可表演) 6、解读三四两句。 师: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作者没有把动作、神态、语言、画面写到诗句 里?(生可能疑惑不解)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赠汪伦_人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赠汪 伦人教版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请您光临,饮酒赏花。”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赠汪伦 古诗 全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 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 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 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 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 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 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课外拓展素材 人教版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的这三首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回乡偶书》描绘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表达诗人无限的感慨。 《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友情。诗中抓住了诗人乘舟欲行时汪伦以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描写了一个普通村民对诗人的那种朴实、真诚的感情,写得十分朴素自然。后两句诗人更联系当地景物,以奇特的想象,把别情跟桃花潭水相比,进一步歌唱了汪伦对自己的感情十分深长。全诗语言自然平易,风格清新开朗,令人回味无穷。诗歌可直译为:李白准备乘船出发去远行,忽然听见岸边传来踏歌声。纵然是桃花潭水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这份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交代了事件(送别)、人物(诗人和孟浩然)、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同时在写实中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十分敬重孟浩然,他们是好朋友。烟花三月,本是友人互相唱游的大好季节,但他们却要离别,怎不令他惆怅和留恋。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借景抒情。我们可以想象,朋友走了,诗人却久久伫立在黄鹤楼上,深情地目送友人乘坐的一叶孤舟顺流而下,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天尽头。诗人把自己那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融化在碧空里,在天际,越发的宏大而深远。这种深厚的情谊,跟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融为一体,绝没有一丝的低沉伤感,却更显得飘逸而豪放。全诗感情深沉,意境深远。诗歌可直译为:我在黄鹤楼上送别了亲爱的老朋友,阳春三月他顺流东下去往扬州;那远去的孤帆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在天边奔流。 《回乡偶书》写的是作者“少小离家”,直到晚年才得以返回故乡时的景象和情趣。几十年岁月流逝,人世变迁,作者的心情应该说是又悲又喜,百感交集。首先,他从年岁、乡音和自己的容貌变化等几方面发出无限感慨,情感真挚深沉;接着,从儿童跟自己的问答,又幽默而风趣地加深了这种感慨之情,同时使叶落归根的老人感到无限欣慰和温暖。全诗清新通俗,语言自然,琅琅上口,跟所要表达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十分融洽。诗歌可直译为:少年离家年老才返回故乡,话音没变两鬓间白发苍苍;儿童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问我:“客人你来自何方?” 选编这三首古诗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体会古诗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馋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阅读提示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 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 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 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 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 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 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 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个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 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 自不过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 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 常用语。因为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很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 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 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不过,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 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赠汪伦2_人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赠汪 伦2人教版 师: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台下在座的各位既是嘉宾又是我们班小朋友的大朋友。 师:有朋自远方来 生:不亦乐乎。 师:孩子们,给大朋友们问个好吧! 生:大朋友们好! 师:我们把我们洪亮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献给在座的朋友们,好不好? 生:好。 生1: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中华文化代代传。请欣赏华南师大附小二(五)班为您献上的古韵律动。 生:《论语》 (课前游戏:吟诵古文、古诗、古词及声律启蒙,将诵、吟、歌、舞、游戏融于古诗文中) 师:同学们今天很可爱,那么我们把扇子收回抽屉喝两口水。下面我们准备上课。 (生调节情绪,准备上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教材摆在桌面上,文件袋放到抽屉。今天老师的苹果树上已经是硕果累累,那接下来的一个小时的上课时间里面,看是男生组得到的苹果多,还是女生组得到的苹果多。那最后的大奖花落谁家,我不知道,就看同学们的表现了。

师:相由心生—— 生:——坐如钟!(学生迅速挺身坐端正) 师:对于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我想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静夜思》,李白不仅喜欢写诗,还喜欢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尤其喜欢饮酒。世人称他既是诗仙,又是酒仙。他的朋友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一天,李白接到一封信,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写信人,汪伦。汪伦是何人呢?汪伦乃唐朝荆州,也就是安徽省泾县的一个酿酒师。他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很想一睹诗仙的风采。他得知李白来安徽走亲戚的消息,他也知道李白的爱好,于是就写了这样一封信,叫人给李白送去。李白接到信一看,可高兴坏了。“呀,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他立刻就赶到了荆州。一看到汪伦,他就要去看十里桃花和王家酒店。汪伦便如实告知,“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家姓万。”李白一听,反而不生气,被汪伦的热情好客和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接下来的几天里,两人是一见如故。汪伦热情款待了李白,不仅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水,还一起饮酒作诗。短短的几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设宴道别的日子很快就来临了。就在李白乘船将要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歌声,他仰头四望,只见汪伦和村民们站在岸上踏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热情好客和这浓重古朴的送客仪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即刻吟诗一首送给了汪伦。 师:(吟唱《赠汪伦》)(课件呈现古诗) 这就是李白送给汪伦的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那我们来回忆一下古诗学习的第一步是让我们干什么。谁还记得? 生:(举手) 师:我请☆1,你说说。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 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 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 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 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 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 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 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 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 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 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 酒家何处?汪伦道: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 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 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 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 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 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 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 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 快乐自由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