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曲红纯天然食用红色素

红曲红纯天然食用红色素

红曲红纯天然食用红色素
红曲红纯天然食用红色素

红曲红纯天然食用红色素

纯天然的红色素,是当前食物当中选择特别多的,因为在生活当中,选择红色素是纯天然的,才能使得食物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不会对人体构成任何的伤害,所以有很多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选择红曲红纯天然食用红色素,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这些方面的内容,就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红曲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东西,在餐桌上比较常见,它能让我们的食物增色增香,譬如江浙一代的红曲糟鱼等。红曲存在将近一千多年,作为一种传统的发酵产品,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一直延续传统到近代。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沉寂的红曲焕发出新的活力,红曲菌的保健功能逐渐被发现。红曲生产工艺改进,红曲红被工业化生产,于是这种天然的红色素被大量应用于肉制品行业,在当代的烘焙行业也得到了不少的应用。虽然红曲早已被应用于我国的传统酱制品和调味品,譬如红曲腐乳、永春红曲醋和江浙红曲酒等,但都不及现代工业用量之大。

为什么红曲红色素在如此注重食品安全的情况下能得到大量的使用呢?我们知道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化学合成色素。天然色素就是那些大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颜色,这就好比绿色蔬菜的叶绿素,紫甘蓝重点紫色素等,他们都是健康有益的。天然食用色素就是从这些物质中提取,不经化学合成。在欧洲相应的食品安全研究机构对红曲也作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红曲红色素具有抑菌防腐、天然安全的特点。欧美国家更是立法限制或禁止合成

色素的食用,鼓励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我国也在正在通过法律法规限制合成的使用。这充分说明,食用色素的发展方向是纯天然。

此外红曲红食用色素具有多重优点。1、着色性能好。它对肉蛋白的依附力强,不易褪色;2、对pH稳定。红曲红色素不想其他天然色素那样易随pH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3、耐热耐光。红曲红色素在100℃高温下也很稳定;4、抑菌防腐。在酱制品中能替代大部分亚硝酸盐;5、耐氧化还原性强。它几乎不受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天然的东西总是受欢迎的,也正是因为红曲红以上的诸多优势,不仅在中国受到欢迎,而且大量红曲红出口欧美、日本等地区。红曲在中国的资源丰富,武汉佳成生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造生产工艺,应用先进生物技术,生产质量上乘好红曲。红曲产品行销中国,更是出口美国、俄罗斯、澳洲、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相信通过以上的内容了解,你已经了解了红曲红纯天然色素,红曲红纯天然色素,他不但着色特别的好,而且它是一种纯天然的,也不会对身体构成任何的伤害,所以现在很多事物当中,都能看到红曲红纯天然色素的身影,所以可以通过以上内容了解后,在自己饮食当中,也可以添加这种纯天然的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精)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核心提示:天然食品及食品原料多数本身具有特有的色泽和香味,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也认识了各种食品应有的色泽,食品的色泽已经成为食品 天然食品及食品原料多数本身具有特有的色泽和香味,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也认识了各种食品应有的色泽,食品的色泽已经成为食品的一个重要感官指标。然而,食品在保存及加工过程中,其色泽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使食品尽可能恢复原来的颜色,除采取一定护色措施外,往往还得添加一定量的食用色素,进行着色。 食用色素就来源可分成两大类: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的优缺点: 1、优点: ⑴其色素是从一些动物、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 ⑵安全性高; 2、缺点: ⑴稳定性差(对光、热、酸、碱等条件敏感 ; ⑵着色能力差; ⑶难以调出任意的色泽; ⑷资源短缺,不能满足食品工业的需求;

⑸价格昂贵。 合成色素优缺点: 1、优点: ⑴资源十分丰富(来自于煤焦油及其副产品 ; ⑵稳定性好、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能调出任意颜色; ⑶价格低廉; ⑷应用广泛; 2、缺点: ⑴毒性较大(因为属合成所以毒性大,有的甚至致癌 ; ⑵食用剂量加以限制。 对合成色素在测定时采用的几大步骤如下: 样品前处理→提纯→分离→鉴别(何种色素→定量(此色素含量是否超标 ⑴前处理方法有:前处理不外乎是将样品打浆或者将着色部分用刀刮下,定容、吸附、解吸等方法处理; ⑵提纯的方法 (1 羊毛染色法:此法应用较广泛,主要是简单,材料容易弄到,操作也方便。缺点为:要在热的酸性条件下吸附色素,用氨溶液解吸色素时,往往色素起变化。当溶液中含量低时(色素含量低 ,用羊毛染色法吸附色素不完全,回收率低;

天然食用色素的应用现状

天然食用色素的应用现状《食品添加剂》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指导老师:徐俐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09 姓名:王亮 学号:0907040033

天然食用色素的应用现状 摘要: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具有安全、营养、保健等特殊功能,市场需求不断 增加,文章针对天然色素的生理功能及各国的应用现状,浅谈天然色素的应用现状和开发举措。 关键词:天然色素;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由于天然植物食用色素大多数来源于长期食用无毒的天然植物,安全性高。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然色素代替合成色素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以天然色素为主导的市场,由以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发展迅速。我国几十年来在天然色素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可惜的成绩,开发出了几十种植物天然色素,生产厂家上百家,年产量超万吨。 我国土地资源广阔,农副产品丰富。一些农副产品如高粱、荞麦、玉米、辣椒、萝卜等随处可见,而栀子、枸杞子、沙棘、红花向日葵花得分布也很广,这些资源为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经济效益来看,利用某些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如黑加仑果渣、葡萄皮、荞麦皮、高粱壳等可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利用天然的野生植物,花卉等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若减少使用进口色素,研究使用国内产品,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有一大批可利用的现成技术。此外我国天然色素新品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如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从蔬菜中提取一种天然色素,颜色翠绿,在食品中能维持较长时间,是色酒、饮料水果糖等食品的理想色素;又如广西平乐县饮料厂和广西植物研究所利用山楂树叶制成山楂红色素,产品除在国内外使用外,还销往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因此,天然食用色素是值得开发和很有前景的项目。 天然色素的分类,来源及用途 天然色素种类繁多,它们不仅把自然界装扮得绚丽多彩,也是人们在食品加工中模仿天然物着色和发展食用的基础之一。 食用天然色素按其来源分为来自生物界的天然色素,如辣椒红,栀子黄,葡萄皮色素等。与人工合成的天然色,如被他胡萝卜素,核黄素等。按其颜色分为红,黄,蓝,绿等几种。按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来区分,主要有以下十几类数十种。 食用天然色素大都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如根,花,叶等及动物和微生物体内,而且又溶于水或乙醇等有机溶剂。因此,为了保护天然色素的固有优点和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天然色素的生产工艺,在原料采集挑选后,一般均采用物理过程,很少采用化学方法,即使加入的一些化学药品也都是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例如柠檬酸、食用盐酸等,生产设备凡接触试料的均用不锈钢、耐酸碱陶瓷或玻璃制品,严防酸碱对设备的腐蚀,造成金属离子污染。生产用水也需要净化,如深井水中的金属离子铁、镁、锌等含量较高,直接采用这种水生产,不仅会使色素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还将造成产品不合格,不符合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 美国、欧洲、我国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 世界天然色素使用现状

红曲霉.txt

红曲霉 叶静 (西南民族大学,成都610225) 摘要:红曲霉(Monascus)是我国最早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有益真菌之一,主要集中应用在传统酒曲、制醋、着色、防腐等领域,国外红曲霉主要应用于肉品加工及其他食品着色方面,其药理活性物质可抑制胆固醇活性、降血压物质和麦角固醇,利用红曲霉可生产纯红曲及添加红曲提取物的胶囊、红曲口服液以及酒、醋、酱油及食品添加剂和饲料等。 1.古代人对红曲霉的认识 红曲是红曲霉在蒸熟的稻米上生长发酵而形成的红色米粒。由于颜色鲜红宛如朱砂,亦称丹曲。红曲是我国古代人的伟大发明。明代李时珍引《丹溪补遗》中的记载是说“以白米饭受湿热蒸变而为红,即成真色,久亦不渝,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从雪白的稻米变成紫红色的红米,在没有微生物知识的古代确实给人以神奇、奥秘的感觉,所以有人说红曲是中国古代先人巧夺天工的发明。 2.红曲霉的形态特征 红曲也称红曲霉、红糟、红大米,学名Van Tieghem,是1884年法国人van Tieghem分离鉴定命名的,属于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Eurotiales)红曲科红曲属。 红曲霉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初为白色,老熟后变为淡粉色、紫红色或灰黑色等,因种而异。菌落呈绒毡状或呈皮膜状,呈皮膜状的菌落少褶皱或具有辐射纹。红曲霉多能形成红曲色素,可分泌到培养基中,使培养基着色。菌丝具有横隔,多核,分枝繁且不规则。细胞幼时含有颗粒,老后含空泡及油滴。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及其分枝的顶端,单生或以向基式生出,2~6个成链。闭囊壳呈球形,有柄,柄长短不一。闭囊壳内散生十多个子囊,子囊呈球形,含8个子囊孢子,成熟子囊壁

解体,孢子留在薄壁的闭囊壳内。呈卵球形,光滑,无色或淡红色。红曲霉的生活史 见图: 3.红曲霉的生理生化性质 红曲霉能在15~45℃,最适温度为32~35℃,最适PH为3.5~5.0,有良好的耐酸和耐乙醇能力。能利用淀粉、糊精、麦芽糖、蜜二糖、纤维二糖、葡萄糖、甘油、乙醇、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多种糖类和酸类作为碳源,能利用硝基氮、氨基氮和有机氮,而以有机氮为最好的氮源。红曲霉能自身合成生物素、硫胺素、核黄素、麦角固醇等多种维生素。红曲霉可代谢生成多种酶类,有葡萄糖淀粉酶、葡萄糖苷酶、蛋白水解酶、酯化酶等。 4.红曲霉的应用 (1)防腐剂《天工开物》中首次明确提到红曲防止食物腐败的作用:“凡丹曲一种,法出近代。其义臭腐神奇,其法气精变化。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暑之中,经历旬月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其药也。” 红曲中的抑菌物质红曲色素是红、橙、黄、三种色素的混合物,红曲霉的抑菌作用是有橙色素引起的。红曲色素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灰色链霉菌抑菌作用较弱,而对啤酒酵母、黄曲霉、青霉、黑曲霉无抑制作用。红曲色素灭菌溶液能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对发酵菌株的生长和产酸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将其应用于发酵香肠的生产,替代亚硝酸盐应用到肉制品行业是可行的。 (2)色素日本学者对其进行毒性试验证明:红曲色素安全无毒。我国毛宁等对色素提取液进行分析,证明提取液中,不含黄曲霉毒素,可用于糕点、肉罐头、糖果、药片染色。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王柏琴等人将红曲色素用在发酵香肠中,代替亚硝酸盐发色,用1.6mg/g红曲色素制作的颜色,更接近于用0.15mg/gNaNO2,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它的食用价值。红曲用途极

天然食用色素色变的原因及其防护

天然食用色素色变的原因及其防护 Ξ胡宜亮 郑新荣 袁西恩 杜 迅 古奕东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3)摘 要 天然食用色素由于具备低毒安全、色泽鲜艳等特点,备受人们青睐。但 是,由于其自身的不稳定性给应用带来了诸多不便,笔者通过对影响色 变因素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为天然食用色素的 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天然色素 色变 防护 分类号 T S 202 随着分析化学及毒理学的发展,合成色素的毒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色素由于具备低毒、安全、色泽鲜艳等优点,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使用合成色素,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仅有9种,天然色素则近40种[1]。8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天然色素的开发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生产天然色素的工厂已有200余家,年产量达万吨。但是,天然色素的应用却进展缓慢,众多厂家产品滞销,经济效益差,目前仍然是合成色素充斥市场。除有些厂家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次价高外,主要原因是天然色素受其自身性质左右的稳定性问题。天然色素受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变色、褪色等,给应用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其发生原因不同,在应用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护。鉴此,我们就按不同的原因分类提出一些防护措施,供从事天然色素应用时参考。 1 pH 值(酸碱度) 天然色素中的黄酮类、花青素类等,随着pH 值的变化而发生色变的现象比较常见,如酸枣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呈褐黄色,碱性时则呈棕红色;玫瑰茄色素在不同pH 值条件下的吸收曲线大不一样,呈现的色泽也不同,pH 4呈鲜红色,pH 5-6为橙色,pH 7以上则呈青紫色(见图1)。有些天然色素在不同酸碱度情况下,对光、热、氧等的稳定性亦有所不同,如辣椒色素在pH 4的溶液中照射6天的色差是pH 8时的8倍(见图2),虫胶色素在不同pH 值下加热至120℃1小时色差也达数倍(见图3)。花色甙类色素如红花黄、高粱红等,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加热易发生水解反应,引起色变或溶解性变化,表现为褪色或混浊。食品做为被着色物料,其pH 值一般在2.0-8.0之间,因此在使用天然色素时,必须注意食品本身的pH 值,应选择在该pH 值条件下稳定性好、色泽匹配的色素,不得已时可以在食品性质、风味不劣化的情况下,适当调节pH 值以适应色素的稳定性要求,但必须进行充分的预第15卷 第3期 1997年9月河 南 科 学H ENAN SC IEN CE V o l .15N o.3Sep t .1997  Ξ收到日期 1996-12-10 男 32岁 助研

红曲单药及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_殷梦梅

红曲单药及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殷梦梅,叶 晖,张学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北京100034) DOI :10.3969/j.issn.1006-2084.2017.02.031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JJ2014-54)※ 通信作者E- mail :zhang.xuezhi@https://www.doczj.com/doc/a514056795.html,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2084(2017)02-0344-04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患有血脂异常的人群日益增多,增加了患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他汀类药物虽降低血脂异常的效果较明确,但可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红曲是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而且红曲降脂作用较为温和,不良反应少,因此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高脂血症;红曲;中药 Research Progress of Monascus Purpureus Single Drug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YIN Mengmei ,YE Hui ,ZHANG Xuezhi.(Department of TCM 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China ) Abstract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dyslipidemia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seriously threatening the human health.Although the effect of statins in lipid-lowering is clear ,it can cause serious adverse effects.Monascus purpureus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can lower blood lipid and be used as food as well ,with less adverse effect ,so there is a broa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of monascus purpureus. Key words :Dyslipidemia ;Monascus purpure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红曲是中国传统中药,从《清异录》中的“用红 曲煮肉”到《日用本草》中“红曲酿酒”,从《天工开物》中描述的“世间鱼肉最腐朽物”到《本草纲目》中 “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打扑伤损,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红曲有近千年的应用历史。研究表明,红曲有降脂、降压、降糖、防治骨质疏松、抗肥胖、抗癌、防治老年 痴呆等多种功效[1-2] 。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水平比10年前有了较大升高 [3] ,截至2010年,我国 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3%,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为11.3%[4] 。红曲的降脂功能也得到了极大地关注,并被不断的研究、开发、印证。现 就红曲单药及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进 行综述。1 单药红曲 周大伟[5] 将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分为0.5、 1.0、 2.0g /kg 3组,干预组用红曲灌胃,同时设立模型对 照、空白对照。28d 后2.0g /kg 组大鼠的血清总胆 固醇(total cholesterol , TC )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试验组与模型对照组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证明红曲可以降低血清TC 。傅剑云等 [6]将大鼠分为0.17、 0.33、1.00g /kg 三组红曲灌胃实验组及高脂血症对照组, 2 4周后1.00g /kg 体质量剂量组高脂血症大鼠TC 和TG 水平明显降低,0.17、0.33g /kg 两体质量剂量组高脂血症大鼠HDL-C 水平明显升高。陆继红等[7] 给中度血脂升高的187例美国人每 天服用2.4g 红曲, 8周后检测TC 、LDL-C 和TG 分别降低16.6%, 24.0%和25.2%,HDL-C 升高14.3%,显效率为79.0%,有效率为79.5%,停药2周 后血脂相关指标恢复至试验前水平。陈木柯等[8]将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生活方式干预并中药 茶饮辨证论治组(试验组)30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组30例,治疗1个月试验组TC 、LDL-C 、HDL-C 均明显改善。

关于红曲色素的认识与进展

关于红曲色素的认识与进展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红曲色素的化学成分和它的一般性质与对pH值的稳定、耐热、耐光等特性,厚层通风制曲工艺和液体发酵生产红曲色素两种生产红曲色素的方法及在肉制品、腌菜、面包等食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 :红曲色素;分析测定;研究进展 1引言 红色诱人的色泽、外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历来是食品工业的一个重要目标。食品着色剂可提高食品的感官特性,按来源分可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天然色素大部分来自植物如各种花青素、类胡萝卜素,部分来自动物如胭脂红和微生物如红曲红[1]。自发现合成色素Azorubin和Tartarzin 致敏以来,合成色素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因此进一步开发利用红曲色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由于微生物所产色素的安全性较高,因而表现出较大优越性。 1红曲色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1.1红曲色素的化学组成 经元素分析、薄层色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等方法分析确定红曲色素的结构式共有6种,其中红色色素、黄色色素和紫色色素各两种[3]。这六种色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互不相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主要是醇溶性

的红色素、红斑素和红曲红素。红曲色素中的黄色成分约占5%,其性质比红色素稳定,但其含量少,所以仍使用红色素。红曲色素中的红、紫两种色素分离效果不好,一般混合使用。 1.2红曲色素的性质 1.2.1红曲色素的一般性质 红曲色素是液体或粉末或糊状物,略有异臭;熔点约为60℃,不溶于水、甘油;溶于乙醇、乙醚、冰醋酸。 1.2.2 红曲色素的特性 1.2.2.1对pH值的稳定性 pH值是影响色素在溶液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随着pH 值的增加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色素的稳定性下降。但当加入抗氧化剂时,其稳定性显著提高,在100℃下加热5h后,其色素的残存率从未加抗氧化剂时的50%升至70%,与其他天然着色剂相比,红曲色素对pH较稳定,用pH2~9的系列缓冲液对红曲色素进行试验,也可以认为色素对pH值稳定[4]。 1.2.2.2耐光性 红曲色素的醇溶液对紫外线相当稳固,但日光能使色度降低。红色成分在阳光下直照5h会变为橙色,在室内存放40d也开始褪色,光下50d,其色素残存率为20%,若避光保存则很稳定,数月也不变色。 1.2.2.3 耐热性 红曲色素为耐热性较强。用其乙醇溶液在100℃加热

各国食品中允许使用的色素

1、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 合成色素(5种):赤藓红、坚牢绿FCF(143)、亮蓝FCF(133)和日落黄FCF(110)、胭脂红4R(胭脂红A)(124)。 天然及其他色素:叶绿素(140)、甜菜红(162)、叶绿素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盐141(i)叶绿素铜络合物,钠和钾盐141(ii))、胭脂树提取物,以红木素计160b(i)、、胭脂虫红(120)、焦糖色I-普通法(150a)、焦糖色III-氨法(150c)、焦糖色IV-亚硫酸氨法(150d)、核黄素(核黄素,合成101(i)、核黄素5’—磷酸钠101(ii);核黄素(Bacillussubtilis)101(iii))、氧化铁(氧化铁黑172(i);氧化铁红172(ii);;氧化铁黄172(iii))、β-胡萝卜素。 2、美国 需要产品证书的着色剂(9种):FD&C蓝色1号(亮蓝)、FD&C蓝色2号[靛蓝(二磺酸)]、FD&C绿色3号(坚牢绿)、橙色B、橘红2号、FD&C红色3号(赤藓红)、FD&C红色40号(诱惑红)、FD&C黄色5号(柠檬黄)、FD&C红色6号(日落黄)。 免除产品证书的着色剂:胭脂树红提取物、虾青素、脱水甜菜(甜菜粉)、群青色、斑蝥簧、焦糖色、β-阿朴-8,-胡萝卜醛、β-胡萝卜素、胭脂红;胭脂虫提取物、叶绿素铜钠、烘烤的部分脱脂煮棉子粉、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着色剂提取物、葡萄糖提取物(脱糖葡萄花青素)、红球藻属海藻粉、合成氧化铁、水果汁、蔬菜汁、藻类干粉、胡萝卜油、玉米胚芽油、红辣椒粉、红辣椒油树脂、Phaffia酵母、核黄素、藏红花、二氧化钛、姜黄、姜黄油树脂。 3、欧盟 有机合成色素(15种):柠檬黄(E102)、喹啉黄(E104)、日落黄FCF(E110)、橙黄S、偶氮玉红(E122)、苋菜红(E123)、胭脂红,胭脂红A(E124)、赤藓红(E127)、诱惑红(E129)、专利蓝V(E131)、靛蓝,靛蓝二磺酸钠(E132)、亮蓝(E133)、绿色S(E142)、亮黑BN,黑色PN(E151)、拉脱玉红(E180)。 天然及其他色素:姜黄素(E100)、核黄素(E101i)、核黄素—5’—磷酸酯(E101ii)、胭脂虫红,胭脂红酸,胭脂红(E120)、叶绿素和叶绿酸、叶绿素(E140i)、叶绿酸(E140ii)、叶绿素铜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合物(E141i)、叶绿酸铜络合物(E141ii))、普通焦糖(E150a)、苛性亚硫酸盐焦糖(E150b)、氨法焦糖(E150c)、亚硫酸铵焦糖(E150d)、木炭(E153)、棕色FK(E154)、棕色HT(E155)、胡萝卜素(混合胡萝卜素(E160ai)、β—胡萝卜素(E160aii))、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E160b)、辣椒提取物,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E160c)、番茄红素(E160d)、β—阿朴—8’—胡萝卜素醛(E160e)、β—阿朴—8’—胡萝卜酸乙酯(E160f)、叶黄素(E161b)、斑蝥黄质(E161g)、甜菜红(E162)、花色苷(E163)、碳酸钙(E170)、二氧化钛(E171)、氧化铁和氢氧化铁(E172)、铝(E173)、银(E174)、金(E175)。 4、日本 A、指定食品添加剂中的色素。 a.焦油色素(12种):亮蓝FCF及亮监铝色淀(蓝色1号)、靛蓝及靛蓝铝色淀(蓝色2号)、坚牢绿FCF及坚牢绿铝色淀(绿色3号)、胭脂红(红色102号)、荧光桃红(红色104号)、孟加拉玫瑰红(红色105号)、酸性红(红色106号)、苋菜红及苋菜红铝色淀(红色2号)、赤藓红及赤藓红铝色淀(红色3号)、诱惑红及诱惑铝色淀(红色40号)、柠檬黄及柠檬黄铝色淀(黄色4号)、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黄色5号)。 b.天然色素及其他:β-胡萝卜素、核黄素、核黄素5'-磷酸钠、四丁酸核黄素、叶绿素铜钠、叶绿素铁钠、二氧化钛。 B、现有的食品添加剂种的色素:紫草红色素、胭脂树橙提取物、竹叶色素、甜菜红、骨炭黑、可可色素、角豆色(素)、红花红(色素)、红花黄(色素)、叶绿素、叶绿酸、胭

什么是天然食用色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天然食用色素 导语:我们食用的很多食品中都是含有天然食用色素的,它们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中,很多五颜六色的糕点还有糖果都食用天然的食用色素来提炼成的, 我们食用的很多食品中都是含有天然食用色素的,它们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中,很多五颜六色的糕点还有糖果都食用天然的食用色素来提炼成的,这类糕点和糖果也得到我们很多人的喜欢,其实天然的植物色素食用起来是比较安全的。什么是天然食用色素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每天都会食用到的天然食用色素。 天然色素是由天然资源获得的食用色素。主要从动物和植物组织及微生物(培养)中提取的色素,其中植物性着色剂占多数。天然色素不仅具有给食品着色的作用,而且,相当部分天然色素具有生理活性,什么是天然食用色素。 天然色素一般来源于天然成分,比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这些食品已 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因此,采用这些食物来源的天然色素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使用起来也更安全些。大部分来源于植物色素。 一些产品由于使用天然色素,其外观便少了一些人工的因素,因此更接近于天然的形式,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今在欧盟,天然色素不仅抢占了合成色素的市场,而且也抢占了一些色素提取物的市场。 在以前,水果和蔬菜占了人们每日所食食物中很大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特征是食物丰富而且健康。后来,人们意识到,许多能够带给水果和蔬菜鲜艳颜色的色素其实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营养品。 现代技术也应用可以开发更多精细的产品。自然界中存在许多色素,其中一些色素既可以作为食用色素,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营养成分,这些色素的色调许多都是介于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 花青素是一类天然色素,它们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使得水果和蔬菜呈现红色到蓝色的色调。在工业化生产中,大部分色素的常用来源为葡萄、接骨木果、覆盆子和红甘蓝(紫甘蓝)。花青素不仅可以作为色素,而且也有许多生物活性,不同来源的花青素具有不同的特性。来源于葡萄皮的花青素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危险,来源于接骨木果的花青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抵抗作用,来源于覆盆子的花青素对视力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一大类具有营养特性的天然色素是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一般呈现黄色、橙色和红色。大多数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类胡萝卜素的混合物, 生活知识分享

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一、红曲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1 食用色素发展现状食用色素是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和日化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类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纯天然色素、仿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三大类。近年,由于毒性问题,某些合成色素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开发和利用无毒或基本无毒的天然色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天然色素,改善食品加工品质,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工业“十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合成色素,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用化学合成制造的色素。 仿天然色素,是指天然存在色素结构,凭借化学合成化学提取方法制成的色素,如红曲红色素。 纯天然色素,来自天然可食用原料,以适当的生物或食品加工方法生产的有机色素,如红曲色素(红曲米粉)。 合成色素的优点是色泽鲜艳,着色力强,不易褪色,用量较少,性能稳定,但有安全隐患,许多国家现在已经陆续禁用,如1976年,美国和挪威都禁用了苋菜红。天然色素近来发展很快,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其优点在于安全性高、来源丰富,有的天然色素本身就是一种营养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效果和药理作用;能更好的模仿天然物的颜色,色调较自然。而缺点是稳定性较差、着色力较低、成本较高。 国际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最多时曾经超过100种,现只剩下39种。目前,国际间已开发的天然色素高达100种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开发出近七、八十种不同原料来源的食用天然色素。至1998年,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中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有47个品种。红曲米及红曲米粉,每年约产4000多吨;红曲红,每年约产200多吨,辣椒油树脂及辣椒红,每年约产250吨。国内对天然色素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国外对天然色素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力度更大。据估计,全球天然色素市场规模约为2.5亿美元(其中美国占1.0亿美元),仿天然色素为1.9亿美元,市场年增长率约为5%-10%。在日本市场,天然已成为色素的主流,色素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日元,占食用色素市场的90%。1.2 红曲的发展现状红曲生产及应用,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记载:红曲甘、温、无毒,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酿酒、破血生药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红曲具有降低血胆固醇、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红曲及制品主要用于医药、食品、日用化工、酿造领域,在肉制品、饮料、食品、酱油、红醋、化妆品中也广泛使用,代替人工合成红色素。?现代红曲研究是日本最先开始的。1998年7月在法国图卢兹大学举办了“红曲的培养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研究者。2000年10月,由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2000’东方红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举行,与会代表国外20余名,国内40余名,大会宣读论文30余篇。研讨会议题涉及到红曲色素的生产、红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monacolin k)的功能和桔霉素的毒性等。目前市场上的红曲产品有红曲米、红曲红、功能红曲、红曲酒(醋、酱油)、红曲豆腐、红曲茶等。我国的红曲米和功能红曲已进入了国际市场,美国以食品辅料从中国进口功能红曲,欧洲则以食品配料名义从中国进口红曲,用于火腿肠生产。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降脂药物,有多种是红曲制剂。 1.3 红曲产品分类目前,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红曲产品主要有三种:

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 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王延哲 学号:2008220018

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 【摘要】:商店里,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各式汽水、果子露和桔子水等饮料琳琅满目,奶油蛋糕上的红花、绿叶色的标花图案,惹人喜爱。摊位上,各种朝鲜菜的漂亮、色泽令人食欲大增,往往会招揽更多的顾客,尤其是少年儿童。这些漂亮鲜艳的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食物的本色吗?不是!这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入了食用人工合成色素。 【关键词】:人工合成色素食品添加剂危害 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由于它成本低廉、色泽鲜艳,故为大家广泛使用。许多人工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外,在生存过程中还可能混进砷、铅或其他有毒的中间产物。色素中的奶牛黄、碱性瑰黄、玫瑰红一B、橙黄一SS、辣椒油色素等都是可能致癌物质。在大多数使用色素不当,食用过多。就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1.人工色素的普遍危害性 1.1色素使食品更诱人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褪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人工色素,以改善感官性状。 自从1856年英国人帕金合成出第一种人工色素苯胺紫之后,人工色素也登台上场,扮演着改善食品色泽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合成色素的危害,并且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相比较,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许多国家在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合成色素。1.2某些合成色素致癌前苏联在1968至1970年曾对苋菜红这种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美、英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做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它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 危害包括一般毒性、致泻性、致突性(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特别是偶氮化合物类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显。偶氮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可形成丙种芳香胺化合物,芳香胺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动后与靶细胞作用而可能引起癌肿。此外,许多食用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物有毒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混入砷和铅。 2人工色素对小儿的危害性 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叮能转换成致癌物质。研究结果表明。小儿经常服用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容易引起下面一些危害。2.1引发儿童行为过激最新科学调查研究证明:小儿多动症、少儿行为过激与长期过多进食含合成色素食品有关。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器官功能比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敏感,若过

中药红曲的紫外光谱法鉴别_邢旺兴

图2姜黄C.long a 块根干物质与主要化学组分动态 图3姜黄C.long a根茎干物质与主要化学组分动态 3讨论 3.1我国姜黄属植物约有20个分类群,原植物来源多样,地下器官形态分化复杂,药用部位交叉演替;常用药材郁金、姜黄栽培加工技术粗糙。本文通过对姜黄( C.longa)地下器官发育重量变化及与主要有效组分含量的动态相关性考察,以期为建立比较规范化的(黄丝)郁金-姜黄栽培生产技术(经济性状分化)及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图1、图2、图3显示了地下器官分化发育重量变化及其与主要有效组分积累动态关系,初步揭示了药材(黄丝)郁金-姜黄的品质形成过程,建议其采挖的最佳时间可订为12月中旬。 3.2药材姜黄生长发育过程中,地下器官形态分化相对药材郁金简单。我们曾在元月上旬栽种药材姜黄,至次年元月收获,经考察其发育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根系发育期(3月上旬~8月中旬)、根茎形成期(8月下旬~10月上旬)、姜黄成熟期(10月中旬至次年元月上旬)。其中,在根茎形成后期,有极少量的贮藏根末端开始发育并逐渐膨大成为块根-黄丝郁金。 参考文献 [1]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ó)[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 社,1997;2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附录65 [3]肖小河,苏中武,乔传卓,等.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草 药,1997;28(2):114 (1999-12-23收稿2000-03-28修回) (本文编辑梁爱君) 文章编号:1008-9926(2000)03-0133-04 中药红曲的紫外光谱法鉴别1 邢旺兴o宓鹤鸣程荣珍?陈士景? o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上海200433?杭州尖峰德康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7医院浙江杭州310013 摘要目的:建立中药红曲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应用紫外光谱法对国内常见的7种红曲霉制备而成的中药红曲进行鉴别研究。结果:不同种红曲霉制备的红曲的紫外光谱及其导数光谱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紫外光谱法可作为红曲药材的质量评价手段之一。 关键词紫外光谱法;红曲;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R931.5文献标识码A Distingu ish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ongqu with Ultraviolet Spec-trum1 1 o作者简介:邢旺兴,男,1966年3月出生。医学硕士,主管药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基金资助项目,No.97Z027。

红曲

红曲 一、基本内容 【药名】红曲 【科名】真菌紫色红曲霉 【别名】赤曲、丹曲、红米、福曲、红大米、红槽、红曲米、红曲【汉语拼音】HónɡQū 【拉丁文名】Fermentum Rubru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ascus purpureus Went. 【科属分类】曲霉科 【成分】含淀粉酶、胡萝卜色烯类。 二、性味归经 1.性味 甘,温。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本经逢源》:甘微苦辛,平。 2.归经 入肝、脾、大肠经。 ①《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血分。 ③《要药分剂》:入脾、胃、大肠三经。 三、红曲精纯片

红曲——天然他汀 自古以来,红曲即被医药界认为是极珍贵的保健品。 一、天然他汀主要功能 1.综合调节血脂,实现“三降一升”,即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血管垃圾,保护血管内皮,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如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2.有效抗自由基,从源头上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已形成的斑块能有效固定与消融作用,有效预防心梗、脑梗死和猝死的发生。 3.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抗疲劳,通便润肠,排出体内毒素,有一定的减肥、美容作用。 4.对骨质疏松和肿瘤有预防作用。 二、红曲精纯片的权威特色 1.第一大优势:红曲霉菌寄生在大米上,经过发酵后代谢出天然他汀,同时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桔霉素。这是一个很难攻克的世界性难题,百岁红曲专家研制组通过了无数次试验、摸索和工艺改进。终于把桔霉素的问题解决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无锡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检测出“桔霉素为零”的红曲产品。 2.第二大优势:红曲精纯片里面的他汀含量居世界首位。 3.第三大优势:他汀从分子结构方面来讲,红曲精纯片中所含天然他汀的开环率最高,所以无须增加肝脏负担,对肝肾无损伤,活性强,效果显著,国内国际领先。 4.第四大优势:经过10余年的努力,经过30代红曲菌优化选育,培育出活性更高,更稳定、效果更佳的红曲精纯片。它富含八种高纯度高活性的天然他汀小分子,对血脂有全面的调节作用,克服了化学合成他汀严禁组合使用的致命弱点。 5.第五大优势:用大豆和大米共同作为培养基来代谢天然他汀的技术,这个技术是世界上绝无仅有,所以红曲精纯片中除含丰富的他汀以外,还有皂甙、黄酮、甾醇、18种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硒、铁、钙、锌等,维生素E、B1\B2等等。 6.第六大优势:百岁红曲精纯片是中国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卫生部指定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作临床验证的功能性保健品。

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 ● 前言 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人们就开始进行对食物的着色,利用天然抽出物及酒类的添加,以改善糖果的颜色。到了19世纪中叶,利用各种香辛料(如藏红花)来调色,已非常普遍。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第一眼看到某一种食物时,对该种食物的第一个印象即是颜色,可以根据该食物的颜色来评判其香气与质量。例如成熟且具甜味的柳橙应呈黄色,成熟的西红柿应为红色,而烧焦的食物则为黑色或深褐色;食品的颜色不仅可以挑起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可以做为消费者选购的依据。在食品中添加色素的理由有四,即(1)强化食品本身所呈现的颜色,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确保每批产品颜色的一致性,(3)修补食品因加工过程所造成颜色上的变化或损失,(4)使颜色不良或无色的食品变为具有光鲜亮丽颜色的食品。由此可见,食品调色对食品工业的重要性。 天然色素(Natural Colorants)的来源广泛,包括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及焦糖色素等;许多蔬菜、水果及香辛料等植物都含有大量天然存在的色素,是天然色素的主要来源,这些天然色素包括花青素(Anthocyanins)、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叶绿素(Chlorophyll)等;动物血液中的血红素(Haems)则为动物性天然色素的代表;已经商业化量产及应用的微生物天然色素为红曲色素(Manascus)。天然色素在应用上虽然较人工色素更为昂贵,且安定性较差,但是却具备安全性的绝对优势。基于来自社会大众的需求及政府管理日趋严格的双重压力,将促使厂商增加天然色素的使用量,因此未来天然色素市场将呈现持续成长的现象。 食用色素的分类

自从公元1856年William Perkin发明人工合成色素以后,人们即开始在食品中添加人工合成色素(Synthetic Colors)。公元1976年开始,由于合成技术的精进,使得天然色素成分的合成技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发展出合成天然色素(Nature-Identical Colors)。因此目前可将有机食用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合成天然色素及天然色素三大类。 合成色素:由化学合成方式所得到的色素,这些色素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晚霞黄(Sunset Yellow,黄色五号)、蓝光酸性红(Carmoisine)及酒石黄(Tartrazine)等。 合成天然色素:以化学合成的方式所合成,存在于自然界之色素,如β-胡萝卜素(β-Carotene)、核黄素(Riboflavin)及角黄素(Canthaxanthin)等。 天然色素:这些有机色素系衍生自天然可食用来源,经认可的加工过程所得到的食用色素,如姜黄素(Curcumin)、胭脂树色素(Bixin)及花青素等。 焦糖色素由于以化学修饰方法制造而得,且在制程中使用氨及其盐类,因此与叶绿酸铜一样,未能符合天然色素的要求。 欧美天然食用色素的管理 天然色素虽然广泛被允许做为食用色素,但各国对天然食用色素的定义及许可情况并不相同,有些物质被认定为香料而非色素,因此许多香辛料不被认定为色素。以瑞典为例,该国认定姜黄、辣椒、藏红花及檀香木不是色素,而是香辛料。其他如意大利、荷兰、瑞士及挪威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果蔬菜汁饮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果酱、腐乳、方便米面制品、糕点、饼干、固体饮料、果冻、熟肉制品、烘焙食品馅料等食品中3种红曲色素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用无水乙醇或80%乙醇提取后,经填料为N-乙烯吡咯烷酮和二乙烯基苯聚合物(HLB)的固相萃取柱净化,通过反相色谱柱分离,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甲醇(CH3OH):色谱纯。 3.1.2无水乙醇(CH3CH2OH):色谱纯。 3.1.3甲酸(HCOOH ):色谱纯。 3.2 试剂配制 3.2.1 甲酸溶液(0.1%):吸取甲酸(3.1.3)1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 L,混匀。 3.2.2甲醇溶液(20%):量取甲醇(3.1.1)2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混匀。 3.2.3甲醇溶液(40%):量取甲醇(3.1.1)4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混匀。 3.2.4乙醇溶液(80%):量取乙醇(3.1.2)80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 L,混匀。 3.3 标准品 3.3.1 红曲红素标准品(C23H26O5),纯度≥99.0%。 3.3.2 红曲素标准品(C21H26O5),纯度≥97.0%。 3.3.3 红曲红胺标准品(C23H27NO4),纯度≥99.0%。 3.4 标准溶液配制 3.4.1 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混合标准储备溶液:分别准确(精确至0.01 mg)称取红曲红素0.25 g、红曲素5.0 mg、红曲红胺5.0 mg于50mL小烧杯中,加甲醇溶解,用甲醇转移到50 m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于4 ℃保存,其中红曲红素质量浓度为5000 μg/mL、红曲素100 μg/mL、红曲红胺100 μg/mL。 3.4.2 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混合标准曲线工作液:分别吸取混合标准储备溶液0.50 mL、1.00 mL、2.00 mL、5.00 mL、10.00 mL于2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匀,于4 ℃保存。 3.5 材料

食用色素

食 一、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 食用色素分类 食用色素分为两类:焦油类合成色素、天然色素。 一、焦油类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为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焦油合成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自从1856年英国的Perkins第一个合成苯胺紫以来,许多色素相继被合成。 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具有性质稳定、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能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时,品种多达100余种,随着人类对合成色素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合成色素的使用管理,已将一部分从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名单中删去或严格限量使用。现在各国允许作为合成色素品种越来越少。 目前,世界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色素。其实,合成色素也有许多是油溶性色素,但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因容易蓄积而不易排出体外,其毒性都比较大,各国都不再允许使用这类色素。而为了避免色素混色,需要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提高色素对光、热、盐的钝性,还生产了将色素制成它的铝色淀产品而广泛使用。 二、天然色素 1、植物色素 植物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 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植物色素安全性高。 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但植物色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就一种植物色素而言,应用时的专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