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招教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一)

陕西省招教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一)

陕西省招教考试密押卷(一)(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2.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数、外等课程属于()。

A.综合课程

B.潜在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3.一个教师与大约25个学生一起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并且说:如果你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为打破沉默,一学生羞怯举手发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安的寂静,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教师从没催促任何学生发言。这一情景发生在罗杰斯倡导的()的课堂中。

A.范例教学法

B.讨论法

C.非指导教学法

D.发现法

4.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反映了()。

A.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

B.教师的责任之大

C.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D.教师的权力之大

6.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A.班、课、室

B.师、生、课

C.师、生、时

D.班、课、时

7.“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这说明教师劳动应具有()。

A.情景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别性

8.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0.班主任工作是从()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11.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2.“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指思维的()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13.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起伏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实践活动影响

14.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

A.一星期后

B.半个月后

C.半年后

D.一个月后

15.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之后,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16.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做榜样去教育学生。在言谈举止、为人之道等方面,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指的是教师的()角色。

A.传道者

B.朋友

C.示范者

D.管理者

17.以下情境中的()最适宜教师每当有行为发生时便给予强化。

A.小明刚开始学习怎样正确地做前空翻

B.教师给四年级学生复习加法的事实性知识

C.小丽已形成每天交作业的习惯

D.小刚学会了上课举手才能回答问题

18.“杯弓蛇影”是一种()现象。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19.依据“最近发展区”而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科学家是()。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20.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是()。

A.动机斗争

B.行动目标的确定

C.行动计划的制订

D.执行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A.社会舆论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C.个人意志的需要

D.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的选择、吸收和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的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E.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有爱心和耐心

3.在对创造性个性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可采取的建议有()。

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B.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C.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D.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E.保护好奇心

4.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的特征是()。A.同情

B.理解

C.真诚

D.关心

E.值得信赖

5.皮亚杰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

A.建立守恒概念

B.出现去自我中心化

C.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

D.能够顺利解决抽象问题

E.解决问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6.理解学习策略的定义时应注意()。

A.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

B.学习策略是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

C.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D.学习策略是一种能力

E.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的

7.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

A.动作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经验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8.学习英语单词“house”时,学生将该单词用中文“耗子”标记来帮助记忆。这是一种()。

A.谐音法

B.组织策略

C.形象联想

D.精加工策略

E.复述策略

9.下列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是()。

A.敏感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

E.发散性

10.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有()。

A.教师义务

B.教师良心

C.教师公正

D.教师幸福

E.教师爱心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知行统一原则

2.教学反思

3.定势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试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3.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4.简述帮助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

5.举例说明教育教学中的正强化、负强化和替代强化。

学习动机

五、案例分析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8分,共14分)

1.小明上小学时因经常把麻雀、青蛙、蚯蚓等带到教室而被老师批评和惩罚,上初中后他仍然经常把小动物带进教室,班主任发现后没有批评他,还在班里成立了动物兴趣小组。他非常激动,向班主任表示了决心。半年后,小明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对动物的探索活动,懂得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逐渐改掉了散漫的习惯,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他完成并发表了《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小论文,还在全市昆虫标本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对班主任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评价。

2.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公开课,我的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功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教学录像,悉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时几乎就是把录像中

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是不好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教育理论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选择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3)案例中两位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请为他们提供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六、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2.试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的原因。

3.试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D【解析】学科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3.C【解析】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

4.B【解析】略。

5.A【解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传统的师生观,过于强调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地位。

6.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7.B【解析】“教育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是说教师进行教育有方法可循,但是并没有死框框可套。因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8.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题干中属于“其一”。9.D【解析】略。

10.C【解析】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特点是班主任工作的开始。

11.A【解析】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12.C【解析】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

13.A【解析】考查感觉适应的含义。

14.D【解析】经研究证明,第一次的复习安排应该在一天之后,第二次在一个星期之后,第三次在半个月之后,第四次在一个月之后。

15.C【解析】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即下位学习。

16.C【解析】教师的示范者角色是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17.A【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将强化物和行为反应之间建立适当的联接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或习惯。选项BCD均表明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或养成习惯,排除。

18.A【解析】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射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射。

19.D【解析】“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提出。

20.D【解析】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

二、多项选择题

1.BDE【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ABDE【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和积极转化之上。

3.ABCDE【解析】略。

4.ABCDE【解析】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和值得信赖等特征。

5.ABCE【解析】D项属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内容。

6.ABE【解析】学习策略主要表现为一种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练习而形成的。

7.BCE【解析】略。

8.AD【解析】用中文发音来记忆英语单词,属于学习策略中精加工策略的谐音法。9.BCD【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其中变通性又称灵活性。10.ABC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幸福、教师荣誉。

三、名词解释

1.知行统一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3.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4.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四、简答题

1.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4)给予合适的反馈。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

主观条件:(1)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帮助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有:(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1)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

(2)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3)替代强化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在众人面前对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或奖励,这时对其他学生来说就起到了替代强化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师职业作为专门性的职业,不仅仅需要学科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持有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师生观,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具有等级主义,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自有意见与自主思想得不到重视。本案例中小明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没能理解小明的行为而一味的进行批评和惩罚,使得小明的行为得不到强化,从而影响了小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进入现代社会,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本案例中小明初中班主任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所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使之迁移到各门功课中,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小明学习有了很大提高。

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要懂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和潜能的挖掘。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新型学生观、师生观的内容,可以从小明小学老师和初中班主任的不

同做法所反映的不同师生观进行解答。

2.(1)我不赞成小李的教学观。小李的出发点是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却忽略了两点,一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上好一堂课仅注重气氛热烈是不够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小李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刻性。

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

(2)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小张在教学中遵照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所以小张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反思性教学。

【解题思路】小李老师的错误之处是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中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内容,小张老师的错误之处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从这两方面分别进行解答。

六、论述题

1.(1)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

①教学任务。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

②教学内容。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不同,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知识水平等年龄特征。(2)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①综合性。要求教学方法本身不仅能完成具体教学任务,而且应有利于学生能力和品德发展,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②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不拘泥于书本教条。

③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把握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时要从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两方面进行解答,不可遗漏。

2.(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

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时可以从影响教育过程的主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进行回答,同时可以在最后点出针对这种情况所要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

3.动机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的维纳提出的。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它的教育意义有:(1)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的进步与努力程度,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予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2)认识到学生对能力的可控性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完全不可控,能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受教育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激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对动机归因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简答介绍,然后结合理论回答其教育意义。

咨询电话:029--87879988

微信号:sxztorg 加微信,随时关注考试动态

更多信息来自陕西人事考试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6007272.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