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聚落作为人类的家园和住所,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外部环境关系最密切的时空单元[1]。早在1841年,德国地理学家Johann Georg Kohl就开始关注人类交通、居住地与地形的关系。十九世纪末期,Jean Brunches、Albert Demangeon对聚落空间分部与类型划分进行的研究,开始指导人们研究乡村住宅,使聚居成为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初,Jones、Sauer借鉴德国人文景观的概念指出把历史、地处与人文景观和它们的区别作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906年Schlüter Otto正式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以来,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如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Chris Taylor提出了著名的三角形聚落分布和六边形市场网络空间结构理论模式,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

国外的专家对我国聚落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美国历史地理学家G. W. Skinner 对成都东郊龙泉驿开展聚落研究[2]。七十年代以后,国外学术界开始将聚落的研究与政治和社会相联系[3],或者将聚落放在全球背景下去研究[4, 5],但较为突出的是对聚落与能源的探讨[5, 6],有的从聚落形态角度分析[6],有的则从建筑学角度思考[7]。关于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在国外研究也比较普遍,C. I. Okpala从政策方面进行比较[8],Paul Oldfield则从经济方面进行了探讨[9]。乡村聚落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兴起。Cay Lienau在1973年概括性地论述了乡村聚落这个术语[10],随后,乡村聚落规划[11, 12]相关的研究也日渐增多,美国[13]、英国[12, 14]、日本[11]对此都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2000年之后,聚落研究已从聚落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扩展到多视野、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领域。随着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聚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如聚落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引入,使传统聚落的研究从聚落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拓展到多视野、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领域。

随着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聚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逐渐向聚落的旅游[15]、聚落形态[16]、聚落与气候变化[17]和聚落的系统分析[18]。当然,对于区域性聚落的相关研究[15, 16, 19]也是有增无减,尤其是将GIS和RS技术应用到聚落相关的研究[20-25]也是近几年的热点。

我国对聚落的记载始于《史记·五帝本纪》。该书记载道“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注释中称“聚,谓村落也”。但国内对于聚落的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在三十年代初才初见相关文献。我国地理学家张其昀(1935)、朱炳海(1939)、严钦尚(1939)、刘恩兰(1948)分别就我国民族地理之分布、西藏东部与川西之高山聚落进行了开创性研究[26-29],林超教授系统地研究了聚落分类[30],并指出农村聚落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总的来看,1949年以前的聚落地理研究涉及内容广泛,对聚落所体现的人地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聚落从而成为区域地理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上偏重于解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中期,我国聚落地理学研究处于相对低潮的阶段,主要是开展了居民点规划及布局的研究。文革结束以后,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金其铭、李旭旦、谢吾同等人聚落地理方面的研究较多。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性理论的讨论[31],省级范围的聚落布局[32, 33],聚落类型及分布[34],聚落与环境[35, 36]及各种对聚落的调研[37]。九十年代对聚落的研究主要在聚落形

态的研究[38, 39],聚落演化规律[40, 41],及聚落与文化、旅游[42, 43]等方面。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着一方面试图从对传统聚落的研究中发现利用价值[44-47],另一方面,由于聚落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引入,使传统聚落的研究从聚落空间的结构与形态拓展到多视野、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领域,对聚落景观的研究[48]、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研究[49-51]也较多,对聚落的区域性[52-54]、聚落变迁[55, 56]、聚落形态[57, 58]及聚落相关的人地关系[54, 56]研究是近期的热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RS获取地理信息的精确性,提取研究区域有关聚落高度、分布、空间结构等方面的不受人为干扰的客观信息,有其特有的优势。GIS和RS也逐渐应用到聚落的相关研究中[59-63],把先进技术融合到聚落相关的研究中也是今后聚落研究的一个趋势。

岷江上游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很早就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6, 64],解放前对其研究较少,仅限于初步的科学考察[65, 66],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相关的研究出现。直到七八十年代,冯汉骥、杨景春等才对该区域的石棺葬和地质学进行初步研究[67],随后对该地区森林资源、水电资源的研究逐渐增多[68, 69]。对岷江上游的科学考察也在不断进行,对植被及生态问题的研究是该时期的研究热点[70, 71]。九十年代对该区的研究逐渐转向生态问题及修复[72, 73]、土壤地质[74, 75]以及其他环境问题[76, 77]。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处于基础的理论分析阶段,实用性不强。

进入新千年之后,科学界对岷江上游的关注度骤然升高,文史学、地学、气象学、景观学界的学者都从不同视角对该区有相关的研究[78-81]。学着们对该区的研究也逐渐细致化和区域化[82, 83]。对该区域从聚落角度进行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主要有陈国阶、陈勇、叶延琼、王青等少数学者[84-87],把GIS和RS技术应用到该区的研究者也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利用RS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提取岷江上游土地利用信息、聚落分布信息、聚落周边环境信息,既能准确获取岷江上游的空间信息,又能减少人为干扰,是科研的首选方案。从聚落的角度切入,对岷江上游地区进行研究,是揭示山区聚落与山体之间人地关系和区域环境问题的新手段。

1.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领域

(1)地震扰动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研究

强震荷载下边坡的稳定性是工程防治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工程实践中,为简化起见,不考虑边坡在地震过程中的力学行为,采用拟静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其基本思想是:将地震惯性力作为等效体积力施加在整个边坡上,采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如广泛使用的简化Bishop法、不平衡推力法等。而地震荷载是一种

往复荷载,其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不断变化,即使在某些短的时程内,地震加速度超过了临界加速度也不会导致边坡整体破坏,只会产生部分永久位移。1965年Newmark提出了滑动块体模型,用于研究堤坝的地震响应分析,并建立了屈服加速度、永久位移的计算方法;Goodman和Seed(1966)通过模型试验证明Newmark模型在实验室尺度上的有效性。后来,很多学者对Newmark模型进行了修正或改进,并在边坡工程设计中成功运用(Franklin,1977;Makdisi& Seed,1978;Hayes & Franklin,1984;Jibson,1993,2000,2007)。Chang 等(1984)基于极限分析的原理,把Newmark法扩展应用到边坡旋转破坏模式中,并计算边坡的永久位移。Yang(2007)利用极限分析理论和滑块模型,给出了基于非线性Hoek-Brown破坏准则的岩质边坡地震位移计算模型。

国内外学者在边坡地震位移预测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有学者提出了位移控制边坡设计的思想,但目前仍然以理论探索为主,没有达到成熟应用阶段。从现有的研究看,对于边坡地震位移预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传统的Newmark模型忽略了坡体内部的地震动力响应,无法用于分析边坡破坏后的整体崩解及流动破坏;(2)边坡支护结构和坡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不明确,地震荷载对边坡支护结构的损伤难以判断;(3)边坡工程抗震设计由拟静力法向位移控制设计和性能设计转变,尚缺乏理论支持。在我国山地灾害工程还没有抗震设计规范,滑坡、崩塌、高边坡工程抗震设计仍然是基于拟静力法的安全系数控制设计,这在地震烈度大的地区将造成抗震结构设计强度过高,带来巨大的浪费。

挡墙是最常用的山地灾害防治结构,挡墙的抗震设计主要有两种理念,安全系数控制设计和位移控制设计,前者主要采用M-O公式

计算土压力,对挡土墙抗震验算包括强度和稳定性两方面;而后者正被越来越多的规范采用,Richards和Elms(1979)、Whitman和Liao (1985)对挡墙地震位移问题进行了研究。Zeng和Steedman(2000)提出了一种计算刚性基础上的重力式挡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发生旋转位移的计算方法,并考虑了地面运动特征与挡墙变形之间的相互影响。Choudhury Nimbalkar(2007)采用拟静方法计算刚性挡墙、承受地震荷载作用的旋转位移。Trandafir等(2009)运用滑块模型进行了重力式挡墙加固填土边坡地震永久位移计算,考虑了滑动破坏和旋转破坏两种模式。王福彤等(2008)基于Raffnsson、Wu和Prakash方法的基本思路,考虑填土黏聚力的地震土压力解析解,建立了累积位移的计算模型。

当边坡锚固结构受外部突加地震荷载作用时,将会显著影响锚固段侧阻力分布,危害锚固结构的功能和锚固效果,但是缺乏定量分析(戴林岐,1992)。薛亚东采用FLAC对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进行地震荷载模拟分析;陶连金(1998)采用动力离散元法分析了康定某滑坡的稳定性,重点模拟了地震对该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而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多。从国内外有关边坡锚固研究成果分析看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静荷载作用下锚固结构性能研究,对于地震作用下的岩体锚固性能的研究远非完善,没有涉及到锚固结构的受力、破坏过程、破坏形式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有关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锚索的破坏机理及锚固力传递模式研究几乎是空白,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实际工程应用,应当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

抗滑桩能有效提高边坡的抗震稳定性,但抗滑桩的设计方法并不成熟,特别是地震荷载作用下桩体内力变化规律及其加固效果还不十分清楚。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国外学者开始利用动态离心模拟

试验技术研究地震液化和侧向流动引起的桩弯矩及挠度变化,但桩基础的受力变形特性与作为支挡物的抗滑桩有较大差异,而目前国内外岩土工程界对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动力离心模型试验还比较少(于玉贞,2007)。年廷凯(2007)将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与强度折减技术相结合,将地震力作为外荷载做功,考虑抗滑桩桩侧有效土压力的合理分布模式,给出了考虑地震影响的抗滑桩设计方法。

国内外对滚石灾害的研究总体上较少。我国的杨志法等对川藏公路南线八宿—林芝段沿线山地灾害的工程地质调查表明,滚石对公路的危害性非常突出,鉴于滚石灾害事件自身的特点应将之作为一个专门的灾种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对滚石灾害有影响的18个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滚石灾害危险性的RH评价体系,将滚石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划分为5级,并对19 处滚石灾害点进行了灾害评价。吕庆等分析了几种主要形式的边坡滚石运动,考虑了控制滚石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工程的角度建立了一套计算边坡滚石运动轨迹的计算公式,并对影响滚石运动的碰撞恢复系数、滚动摩擦系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了讨论。

滚石碰撞恢复系数是预测滚石坡面运动、滚石冲击能量的关键参数,其大小不仅与滚石的形状、大小、冲击角度、冲击速度、坡面形状有关,而且与滚石、坡面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过去主要靠经验或少量的现场试验确定,很不可靠。碰撞恢复系数在颗粒流、化学工程等领域研究非常广泛,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比如:Thornton以Hertz接触理论为基础,在假设材料满足理想弹塑性特性的基础上,推导了球体法向碰撞恢复系数的计算公式。但在滚石灾害研究中却鲜有研究成果,何思明根据Hertz接触力学、Cattaneo & Mindlin切向接触理论,在考虑材料弹塑性特性的基础上,分别研究

了滚石法向碰撞恢复系数和切向碰撞恢复系数的计算模式,以此为基础,对国道317(213)线都(江堰)-汶(川)公路龙洞子隧道出口高边坡滚石坡面运动轨迹进行了合理预测。

(2)地震扰动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生物工程措施研究

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代表性的有3种学术观点:第1种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第2种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第3种强调生态整合性恢复。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技术和模式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重点,由于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不同,生态恢复所关注重点有较大的差异,国际上生态恢复发展重点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开展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退化的具体表现在某一地点上,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区域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早期的生态恢复多集中退化比较严重的点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整个区域上其生态退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生态恢复的理念在国际上开始受到重视,尤其重视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对区域进行总体布局,分类型、分层次地进行区域上的整体恢复。

②重视极端环境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先后开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治理和快速绿化技术的研发。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畜牧业大国针对各自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草地保护和退化草地改良措施,重点集中在草地水、热、肥调控技术和放牧制度建设等。

③将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发展旅游业。国际上也很重视在生态恢复的同时注重退化生态区景观的整体设计,发展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并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

④地震灾害的生态恢复重建由理论探讨向技术研发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是各国关注的重点,1985年美国灾害分析专家鲁宾则认为,这个灾后重建模式太过于简单化,因为它发现许多灾后地区的恢复过程大不相同,尤其是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的人对灾后重建的满意度完全不同。作为一门建构中的巨灾保障学,其学科体系至少涉及城乡规划、灾害学、现代可维修科学、生态恢复理论等内容。

国内当前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要目标的生态修复,已有一些成熟技术体系。

①坡地植物篱水土保持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篱筛选与繁育、植物带配置、植物篱种植与采收管理等技术环节构成,目前已大面积在西南地区坡耕地上应用推广,发展出了20余种植物篱种植模式,有效控制了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壤肥力退化,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水土流失技术体系。但植物篱种类组成、配置结构以及持续经营管理技术方法决定着这一技术应用成效,目前在坡耕地尤其是陡坡耕地效果最好。

②水土保持与农林复合经营技术:通过坡耕地整理、林品种改良、名特优果树和药材培植,通过林粮、林菜、林药、林果间作,进行耕作制度的调整,重点形成了以改土为龙头的间作、配水、配肥、良种、良法载培系列组装配套技术,提高了粮、经作物产量,初步提出了潜在石漠化的防治措施,减少了石漠化山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③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干旱河谷是西南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山区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与民族活动的重心,但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生态安全显著制约区域持续发展。近20年来针对性研发出了一批水土流失控制与植

被恢复技术,初步形成了围绕树种造林、整地、苗木成活生长促进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体系以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地质灾害治理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干旱河谷区已广泛应用,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坡面水系和微水工程。水土流失治理与水资源利用有机结合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发展的传统特色。长江上游丘陵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自然坡面,其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用土壤、工程和生物、集雨措施研究的较多。依据水土保持经验和作法,科学归纳形成了著名的坡面水系水土保持工程的沟、凼、窖、池、塘、坊、坝、渠“八字经”成套技术,实现了从经验到科学、由单一到综合的跨越。坡面水系工程的配置模型,是以年降雨量、地貌、岩性为控制因素,根据不同类型区十年一遇24 小时暴雨产流量和“八字经”成套技术。微水工程对旱坡地的纳雨抗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池配套”技术是在广大农民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一项适合于山区丘陵旱坡地蓄水抗旱的好办法,解决了农户土地分散,水低土高和降雨不均的矛盾,具有蓄水、保土和省工三大功能,对径流的调控和作物稳产增产有重要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了微水工程“大、中、小三结合, 提、蓄、灌三配套”能更好地发挥工程蓄水的效益。

⑤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套节水技术:利用坡面小水池、小水窖及屋顶蓄集地表水和雨水,修建提水工程开发裂隙水。把水池水窖通过水管串连、形成池管联系的微型水利系统,重点解决了水利蓄水工程的合理用水和低成本天然雨水的集蓄保存,保证了示范区人畜饮水、旱坡地林灌草和作物丰产配水及配套节水灌溉。

⑥地震等灾害的灾后生态快速恢复技术研发已受到极大关

西南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尤其是近年来,地震等地质灾

害频繁,不仅造成很大的生态破坏,而且也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如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的“4.14”玉树大地震、2010年发生在贵州、云南、四川以及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使得人们重新开始考虑生态退化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地震等地质灾害的生态影响评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等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各部门纷纷启动从恢复重建的生态规划、灾害影响评估和防治、灾后生态恢复等一批灾害应急项目,为灾区的重建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有效的应急技术支撑。

西南地区的生态恢复通过近十年来的技术研发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是,灾后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和模式明显不足。

生态湿地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湿地修复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索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及意义 (4) 四、生态湿地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5)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流程 (13) 六、智研咨询可行性研究报告优势 (15)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经济活动(工业项目)决策前的一种科学判断行为。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系统、完备无遗的分析,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及风险等的计算、论证和评价,选定最佳方案,作为决策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类——按用途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1、项目投资预算、项目总体投资环境 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2、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 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等等。 4、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系统归纳,包括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知识 一、概况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使用综合方法,改善水文条件和河道地貌学特征,修复受损伤的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改变因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河道的非自然面貌,消除因此带来的生态胁迫,为河道内及滨河的生物重新构建栖息场所,使得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从而恢复城市河道各种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二、世界河流生态修复进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河道重返自然的生态修复。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发达国家针对人类活动干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开发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河道生态建设的内容,或颁布了专门的河道生态工程设计导则。 目前,国外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根据“给河道以空间”的洪水管理理念,建设分洪道、降低河漫滩高程;恢复河道连续性和蜿蜒性;河道岸坡生态防护;重建深槽和浅滩序列;恢复洪泛区湿地;创建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结构;建设亲水设施;应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等。同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如: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生物操纵技术等 1)德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 德国的Selferr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1。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70 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称之为“重新自然化”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拆除了被砼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道恢复到接近自然的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一)生态复绿模式 1、单一复绿模式 单一复绿模式主要适用于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场地面积较小的且边坡稳定的矿山废弃地。针对此类矿山废弃地,可以通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运用生态复绿和修复山体疮疤等方法,利用现行比较成熟植被恢复手段,对破损的山体进行修复,愈合采矿遗留的伤疤,使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2、农林渔牧复垦 农林渔业复垦指依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的原则,在一些生态破坏较轻微,环境污染较小的区域进行复垦,改造之后可进行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综合利用。河南的永城煤矿废弃地,就是将深层塌陷区域进行复垦用于水产养殖,将浅层塌陷区域进行复垦用于种植,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 (1)农业用地模式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对于砖瓦用黏土、泥岩、石灰石矿等废弃矿山,位置偏僻的废弃矿山的生活和办公场地,可以和土地平整相结合,将其整理成为耕地。 农业用地模式一般适用于平原地区。矿区开采之前,周围都是农田,开采后土地破坏不严重、土壤养分足、重金属污染少、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只需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方法就能够恢复土地的耕种能力。复垦后的土地,可利用现代农业设施生产高质优秀的农产品,建成以当地优势农作物为主,兼顾土特产种植和加工一体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林(果)业用地模式 使用相关生态工程技术方法,对废矿场、尾矿库进行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林果产业。 在施工过程应该用人工镐刨,既对生土母质的风化有利,改变土壤团粒的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也可避免用爆破方式造成石块松动从而形成裂缝而引发漏水或滑坡。修复完成的矿区可栽种苹果、桃、板栗等,并栽种有关的树种护坡。在果树获得收益前,就靠农作物增加收入,以短养长,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经济效益。当果树开始获得收益后,树下空闲的土地也可以种植绿肥作物,既可以固定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提高土壤中氮素含有量,又可以收割后在果树下作为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收割后喂牲畜。果树进入盛果期后,一般情况下树下不种植作物。 (二)景观再造模式 景观再造模式主要适用于临近城区或者风景区,人流量较大,有造景需求的矿山废弃地。这种模式就是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挖掘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使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摘要:虽然河道生态治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的治理效果 并不是很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之前,相关工作 人员对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因素并不了解,河道治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鉴于此,就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展开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 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措施 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因其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日益受到 人们的关注,河道污染导致水质变坏,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 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到工业的发展,更加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加速生 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河道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1河道治理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我国的水质污染,城市中的河道过水面积正在 逐渐减小。在处理河道的污水时,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人工渠化、裁弯取直等传统 方式,从而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几乎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河道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方法经验发现,在河道修复工作中,仅仅恢复 河道的基本生态功能仍然无法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改善环境、净化水体以及美化景观的目的。作为承载城市文化底蕴以及 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人文以及生态 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新型的河道生态模式,这就要求河道生态不仅要发挥出 抗洪、排涝的机泵功能,同时还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恢复河道的环境生态 特征,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原则 2.1生态治理的原则 目前,人们的一些不良生产和生活习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进而 威胁着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治理河道工程时,不能破坏 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相反,我们应该创造一种生态手段,如河岸景观和选择树木或灌木,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以有效地保持原有的 生态系统的河流。 2.2区域规划的原则 治理好河流,必须考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应过分考虑 某一方面。毕竟,我们必须为人民服务,以便本末倒置。如果有冲突,我们应该 从两个方面进行权衡,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管理是城市总体规划 的一部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2.3远近结合的原则 河流治理工程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对 于河流管理,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长期坚持治理距离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根据渠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 长期目标的治理计划,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程序的每一个阶段,逐步推进,从 而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系统。 3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修复河床断面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1、砂坑治理 沙坑的成因分析 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 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 沙坑的危害 (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 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着改变了地表景观,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 (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 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 (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 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 (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 1)平整最小边坡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 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 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 (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 (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 2、土壤改良 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 (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4:3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2018.8.30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 水环境生态修复六大技术汇总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 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

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531690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 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线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近年来国内矿山开发对土地的损毁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日益加重之势,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诸如园林绿化、防沙治沙以及土壤重金属治理等生态恢复的诸多领域已进入发展正轨。但是,作为其中重要分支的矿山生态修复却缺乏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尽管多年来国家及地方财政每年投入的资金支持已达数十亿元,但这相对于总体超过万亿元的投资需求仍显不足。专家呼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矿山生态修复也须政策上加码重视,以提速其产业化发展。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发布的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各种类型矿区的土地环境破坏问题一直以来都十分突出。保守估计,目前全国1500个各类矿区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多达200万公顷(200亿平方米),并且每年仍以万到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而在矿区生态修复方面,目前一般以土地复垦为主要方式,但我国目前矿区土地复垦率只有15%,远低于国际上50%-70%的平均水平,欧美国家目前更是达到80%以上。预计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仍将继续增长,资源、能源的消耗也将随之暴增,矿区生态修复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基于此,他指出,国内矿区生态修复问题必须引起政策上更高的重视度,在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的赛跑中,加快矿区土地复垦及修复的速度。 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是对矿山生态修复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如实地反映了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7-2023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揭示了矿山生态修复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正文目录] 网上阅读: 第1章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综述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的定义 矿山生态修复定义 矿山生态修复方法 报告范围界定 中国矿山开采及生态问题 矿藏资源总量及分布 (1)煤矿资源总量及分布

(完整版)8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生态林建设工程 1.1.2建设地点: 1.1.3建设规模:规划建设总面积***亩、修建防渗渠***公里、涵洞***米、新打机井***眼。 1.1.4项目总投资:总投资***万元。其中:申请以工代赈资金***万元,占总投资的***%;县、镇自筹***万元,占总投资的***%。 1.1.5建设性质:新建 1.1.6建设管理单位:***政府 1.1.7工程设计单位: 1.1.8建设期限:**年(20**年—20**年) 1.1.9项目负责人: 1.2项目建设背景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就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促进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发展。国家已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大开发的若干政策,将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对生态工程将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为了彻底改变西部地区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再造西部秀美山川,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加大了投资力度,制定了生态专项治理、退耕还林(草)、“三北”四期工程、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又进一步明确: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将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一是保护、二是建设。特别是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荒山、荒滩、荒坡造林、蓄水保土、治理环境是为了明天的生态和发展,以改水保土、种树种草、荒山荒滩造林为主要措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为西部大开发创造基础条件,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以增加森林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沿海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和太湖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等10大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规划总面积70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3.5%,覆盖了中国

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监理细则

淮安市白马河上游九条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监 理 细 则 监理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说明: 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版》等有关工程规范编制。 2.编制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批准人: 编制人: 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1、总则 1.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及有关工程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1.2 本细则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理。 2、承包人的责任 2.1承包人应向监理提交建筑材料的采购合同、出厂质量证明、出厂合格证和出厂试验报告。 2.2承包人必须按合同的有关规定建立检测试验室或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施工中采用的建筑材料进行自检取样试验,并按规定将试验报告报送监理审查和核备。 2.3监理可按监理合同规定或项目法人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检试验,承包人应为监理的抽检试验提供方便。 2.4承包人计划使用代用材料时,应报送监理审批。 2.5承包人应对提供使用的所有材料负全部责任。一旦发现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应按监理指示予以更换并将不合格的材料运离工地,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合同责任。 2.6承包人未按规定进行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而造成施工进度延误的,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3、申报签证程序

3.1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合同有关条款规定,将拟选择的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采购或使用计划,一并报监理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2在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规定,进行检测试验,并向监理报送《进场材料报验单》。 3.3上述报送文件连同签审意见单均一式四份,经承包人项目经理签署并加盖公章后报送监理部,监理部在检查合格后予以签证确认,承包人方可使建筑材料进场。 3.4 如果承包人未能按期向监理部报送上述文件时,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和其他损失,均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4. 质量检验程序 4.1钢筋与型材 4.1.1钢筋与型材,生产厂家应有生产资质和生产许可证,每批应有出厂日期、生产合格证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4.1.2钢筋使用前,按同品种、同等级、同炉号、同厂家生产每60t一批(不足60t的按一批)验收,每批至少取样一组,做抗拉及冷弯试验。 4.1.3钢号不明的钢材,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但不能在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对钢号不明的钢材进行试验,其抽样组数不得少于6组。 4.1.4钢筋的焊接方法应符合有关规程规范,对使用的不同品种、钢号、直径的钢筋之间焊接均需至少进行一组焊接强度试验。

堵河水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竹山堵河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研究 目录 1. 项目背景 (33) 2项目概况 (33) 2.1地理位置 (33) 2.2自然生态系统概况 (44) 2.2.1地形地貌 (44) 2.2.2气象 (44) 2.2.3流域概况 (55) 2.2.4水质 (55) 2.2.5水温 (66) 2.2.6植被 (66) 2.2.7生物多样性状况 (66) 2.3水利工程现状 (77) 3规划总则 (77) 3.1指导思想 (77) 3.2规划原则 (77) 3.3规划依据 (88) 3.4规划的必要性及任务 (88) 3.4.1水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88) 3.4.2规划的必要性 (99) 3.4.3规划任务 (99) 3.5规划范围及分区 (1010) 3.5.1规划范围 (1010) 3.5.2规划分区 (1010) 4生态需水及保障 (1010) 4.1 河流生态系统现状 (1010) 4.2 河道生态需水 (1111) 4.2.1 水文学法计算生态需水 (1111) 4.2.2 各河段水位 (1212) 4.2.3 合理性分析 (1212) 5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 (1313) 5.1河流功能分区 (1313) 5.2主要治理方向和任务 (1313) 5.2.1河岸硬化及侵蚀治理 (1313) 5.2.2绿色廊道建设 (1515) 5.2.3滨水区景观建设 (1515)

5.2.4截污导流 (1616) 6水质安全保障 (1717) 6.1水功能区划 (1717) 6.2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1717) 6.3水体污染成因分析 (1717) 6.3.1 污染源分析 (1717) 6.3.2 排污方式 (1818) 6.4 水质安全保护措施 (1818) 6.4.1 各区总体防治要求 (1818) 6.4.2 水质保护对策 (1919) 6.4.3 污染控制预期效果 (2121) 6.5水质保护保障措施 (2121) 7水库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2222) 7.1水库及湿地现状 (2222) 7.2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2222) 8水土保持 (2323) 8.1设计依据及标准 (2424) 8.2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 (2525) 8.3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 (2525) 8.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2626) 8.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2626) 8.6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2626) 8.7水土保持监测 (2323) 9管理措施 (2929) 9.1加强水生态系统的检测,提高信息化水平 (2929) 9.2划分自然保护区,依法保护水生态系统 (2929) 9.3加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能力 (2929) 9.4管理和参与机制 (3030) 9.5生态补偿制度 (3030) 10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3030) 10.1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030) 10.1.1有利影响 (3030) 10.1.2不利影响 (3131) 10.2规划与相关政策和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3232) 10.2.1 规划与国家政策相容性分析 (3232) 8.2.2 与其他规划相容性及环境协调性分析 (3232) 10.3 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3232) 10.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3434) 11保障措施 (3434)

白洋淀生态恢复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北省白洋淀生态恢复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保定国家高新区00000000000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终 稿) ?????有限公司 二OO 七年八月

编制人员总经理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编制人员 校核 审核 审定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1.1 项目名称 (1) 1.1.2 承办单位 (1)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 1.1.4 项目提出的理由及过程 (2) 1.2项目概况 (3) 1.2.1 项目地点 (3) 1.2.2 工程治理规模与目标 (3) 1.2.3 主要建设条件 (4) 1.2.4 工程治理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4) 1.2.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1.3问题与建议 (5)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1)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1) 2.1.1 白洋淀水域现状 (1) 2.1.2 黄花沟的污染是直接导致白洋淀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 2.1.3 国家的产业政策 (2) 2.2工程治理的必要性 (4) 2.2.1 保护和修复白洋淀水域生态的需要 (4) 2.2.2 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4) 2.2.3 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 (5) 2.3保定市政府的政策导向 (6) 第三章工程治理场址条件 (9) 3.1自然条件 (9) 3.1.1 气候气象 (9) 3.1.2 水文特征 (10) 3.1.3 地形地貌 (11) 3.1.4 地质地震 (11) 3.2基础设施条件 (12) 3.2.1 区域性交通条件 (12) 3.3.2 城市基础设施 (12) 3.3.3 高新区基础设施 (12) 3.4场址现状条件 (12) 3.4.1 大唐保定热电厂储灰场 (13) 3.4.2 北大坑垃圾场及黄花沟河沟地段 (13) 3.5城市规划条件 (14)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一)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任务重,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目前,我国矿山总的复垦率不到10%,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50%以上的土地复垦率相比,差距巨大。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范围小,对矿山外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视不够 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未纳入矿山企业职责范围。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矿以外,矿山企业占地在矿区面积中只占很少的部分,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涉及到矿区周边范围。根据山西省调查结果,矿产开采除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缩小外,还因产生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区域而影响地表植被,其面积约为采空区面积的2.6倍。当前,由于矿区周边影响范围的生态恢复治理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矿区整体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难以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的作用下得以恢复平衡。 (三)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目前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二是乡镇矿山企业和个体矿山企业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家底不清,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是造成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的重要原因。 (四)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机制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当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筹措的良性运行机制仍然欠缺,专项资金来源单一,涉及矿产资源收费名目多、部门多,部门收费使用方向不明确,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整体不高,企业投资和治理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适用范围不够宽。目前全国多数省已经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均规定保证金只适用于新建矿山企业,或新矿山开发新产生的破坏。而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本仍然纳入保证金的范畴。 第二,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没有体现生态环境补偿的政策含义。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开征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仅仅将资源补偿费作为调整国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因此,国家将补偿费的开支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勘探成本补助上(不低于70%),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预算,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纳入补偿费的支出范围。 第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过低,未能随矿产资源价值、市场情况变动。中国的石油、天然气、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概况 行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 环境治理的力度。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尽管过去五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国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而且中国已成为全 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是中国依然“生态环境保护 任重道远”,生态修复将是长期、持续性的过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 年至2017 年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7,114 亿元增长至9,539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01%;政府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从2,963 亿元增长至6,353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56%。国民经济保持持续、中高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以及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生 态修复的日益重视,将共同推动环保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 2011-2017 年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财政环保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目前,生态修复行业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开始快速发展,1996 年和1998 年出台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确保高速公路施工必须进行边坡修复,植被恢复行业市场随之开始诞生。随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多样,且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扩大了生态修复市场需求,促使行业快速发展。 同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并且在水土保持、城市生态恢复、国土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等山水林田湖各个领域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推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概论 (1) 一、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6) 十一、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 一、建设内容 (19) (一)土建工程 (19) (二)设备购置 (20) 二、建设规模 (20)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0)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0)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 二、基本生产条件 (22)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3)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3) 二、工艺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4) (二)技术保障措施 (24)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5)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置原则 (26) (二)设备配置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7)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8) 二、污染物的来源 (29) (一)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0) (二)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30)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对于硬质化现象严重的河道断面,应以河道修复理想剖面为基础,加以改造。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 2.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设计 深潭和浅滩是自然河道中常见的较复杂的生境,为浮游生物,鱼类等提供复杂的生活环境,躲避天敌,有利于河道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有着重要意义。针对人工河道,应在沿河流方向剖面,塑造地形,形成近自然的深潭和浅滩,深浅变化明显。沿河流方向生态修复剖面如图3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