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

投资储蓄相关性研究理论

任何经济社会在储蓄量既定条件下,投资数量都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凯恩斯把投资等于储蓄看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分析了影响储蓄和投资的诸因素,但没有分析如何实现这个条件。哈罗德-多马模型认为,只要保证经济有一个“合意的增长率”,储蓄便能自动地全部转化为投资。新古典模型是建立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一论点上,认为储蓄就是投资。然而实践中,储蓄与投资之间并不是完全平坦的直通道,中间隔着一个复杂的“市场”。储蓄能否完全转化为投资,或者说有多大比例的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对一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从而使其成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早研究源自于Feldstein和Horioka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选取了16个OECD国家1960-1974年间的平均储蓄和平均投资数据进行截面回归,发现投资率对储蓄率的回归系数几乎接近于1,由此得出OECD国家储蓄和投资具有高的正相关性的结论,且将这一相关性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程度的检验标准。Feldstein和Horioka的结论及其所包含的信息引起了经济学界激烈的争论,涌现出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

Feldstein和Horioka从OECD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具有高的正相关性,推断OECD国家资本缺乏流动性。理论依据在于: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内储蓄是一国投资的推一来源,要

想满足投资需求方面的任何增加,皆须通过国内储蓄同等的增加来实现,因此,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储蓄与投资高度相关。而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也来源于国外储蓄,开放经济要进行更多的投资,只需从国际资本市场借入额外资金即可。从本质上讲,开放经济的国内储蓄和投资相互背离,各自独立变动。但Feldstein-Horioka的结论与OECD国家20世纪70年代早期资本市场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相矛盾,形成了著名的“Feldstein-Horioka之谜”。

对Feldstein-Horioka的发现——OECD国家储蓄与投资具有高相关性,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部分学者认为,由于储蓄和投资的内生性,回归模型设走偏差引致储蓄-投资相关性估计的扭曲。即使使用工具变量这种偏差依然存在。Baxter和Crucini将储蓄分为基本储蓄SB和实际储蓄STI*),认为基本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性几乎完全依赖于产出和投资的相关性。一般而言,各国产出和投资的相关性皆比较高。因此,基本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注要比实际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高得多,这种扭曲在小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有学者认为,Feld-stein-Horioka选取的样本区间太短,没有反映OECD国家资本流动性的增加,其资本流动程度的提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变得特别明显。于是,Feld-stein 和Bacchetta、Frankel将样本区间扩展到20世纪观年代,

所估计的储蓄-投资相关性虽趋于降低,但仍相当高。Kim、Krol、Jansen、sinn将样本容量从Feldstein-Horioka的16个国家扩展到19、21、22和23个,也得到较高的储蓄-投资相关性。对这些国家储蓄与投资具有高相关性虽然存在着质疑,但更多的实证研究都进一步证实了Feldstein-Horioka的发现。

分析储蓄一投资相关性所使用的数据基本来自OECD国家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储蓄-投资相关性的研究文献很少。Sinha对日本及其他亚洲10国、Jansen和Schulze对挪威的分析,得出了与Feldstein-Horioka相反的结论,这些国家储蓄-投资相关性都比较低。

OECD国家储蓄-投资高相关性的存在得到大部分学者的首肯,但Feldstein-Horioka的推断——将储蓄-投资高相关性归因于低水平的国际资本流动,受到众多学者的挑战。Tesar认为储蓄-投资高相关性是由理论模型所解释的一个重要实证规律,在国际资本流动问题上几乎没有提供任何依据。以浮动汇率下大国开放经济为条件,对标准的新古典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理论模型说明,私人储蓄-投资相关性并不依赖于资本流动,它与任何程度的资本流动皆相容。Levy推断,基于储蓄-投资相关性的资本流动程度的检验不可能为真实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任何信息。证实,储蓄-投资高相关性不是源于资本缺乏流动性,而是由于真实经济周期

模型中储蓄和投资的周期性特征。更多的批评者则认为,即使资本是完全流动的,其它因素也会引起储蓄、投资的协同变动。例如,人口增长和生产率冲击;非贸易商品;政府政策等。以上诸观点虽然解释了储蓄与投资的高相关性,但得出了与hatein-HOrioka相反的结论,即储蓄-投资相关性不包含任何有关资本流动的信息。

Jansen利用22个OECD国家1955-1994年的数据,对投资率和储蓄率进行截面和时间序列回归,将储蓄-投资相关性分为长期和短期。认为储蓄-投资的长期相关性受跨时预算约束、资本流动程度和经常项目目标的影响;储蓄-投资短期相关性反映资本流动程度和对需求、供给冲击的调整。计量结果显示,储蓄-投资短期相关性随着国家、而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动,主要反映了各国经济周期的影响,资本流动对其影响被完全抵消;储蓄-投资长期相关性随着时间变化明显下降,说明它主要受资本流动程度的影响。Jansen和Schulze对挪威1954-1989年间的储蓄率、投资率进行回归,得出了相反的“Feldstein-Horioka之谜”。在样本期间的大部分年份,挪威存在着严格的资本管制,但其投资率对储蓄率的回归系数几乎为零。Jansen和Schulze认为,Feldstein-Horioka关于储蓄-投资相关性包含国际资本流动的信息这一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对储蓄一投资相关性的解释必须依据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予以修正。严格的资本管

制只是储蓄-投资高的正相关性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国际资本是完全流动的,储蓄与投资也会存在高的正相关性。因此,如果不结合其它信息,无法通过储蓄-投资相关性来判断资本流动程度的高低。

许多研究者将储蓄-投资高相关性归因于经济周期冲击,认为由于影响经济的扰动因素,例如生产率、财政、贸易条件和收入分配等各种冲击以及中间商品价格的变化或商品市场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储蓄与投资高度相关。Frankel 和Dooley等的分析表明,由于商品市场的不健全违背了购买力平价原则,尽管金融资本是完全流动的,各国的实际利率仍存在着差异;同时非贸易商品的存在使区域经济与世界市场相隔离,影响一国整体经济的开放性,进而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的相关性。

Feldstein和Bacchetta认为,为了防止经常项目出现较大失衡,政府旨在保持经常项目平衡的政策措施抵消了私人净储蓄方面的变化,使储蓄与投资相关联。这一“政策效应”观点意味着政府预算赤字与私人储蓄-投资缺口之间呈负相关。Bayoumi使用1965-1986年10个工业化国家私人储蓄、投资的数据验证这一观点,发现私人储蓄-投资的相关性远远低于相应的总储蓄-投资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当政府不执行平衡预算政策时,储蓄与投资显著地不相关。这一结论为“政策效应”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由于Bayoumi的

样本仅仅包括10个OECD国家,其所用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anielLevy的分析进一步证实,在浮动汇率下美国政府根据私人储蓄和投资缺口调整预算计划以保持经常项目平衡的内生财政政策,导致美国储蓄-投资的高相关性。

Leachman用剔除人口增长、实际利率和政府支出影响后的储蓄、投资数据进行回归,发现储蓄、投资间的相关性仍为正,但明显低于原始数据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部分学者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的模拟研究也显示,无论资本市场结构如何,一定的冲击和经济结构皆能引致储蓄和投资的协同变动,产生高的储蓄-投资相关性,他们声称解决了“Feldstein-Horioka之谜”。

但Soderstrom的研究发现,16个OECD国家的预算政策并不反映经常项目的失衡,资本管制往往用来实现外部均衡。Argimon和Roldan对EC国家的分析结果证实了Soderstrom的结论。Kim对生产率、财政、贸易条件等经济周期冲击能够解释储蓄-投资高相关性也提出质疑。他通过对19个OECD国家l960-1992年度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使用剔除生产率冲击影响后的储蓄、投资数据进行回归,投资对储蓄的回归系数仅仅从降至这一结论对以往模拟研究结果,即储蓄-投资相关性随着持续生产率冲击必然提高提出挑战;使用剔除生产率、财政和贸易条件三类冲击综合影响后的储蓄、投资数据进行回归,储蓄-投资相关性虽然降低,

但仍然大于零。因此,kim认为生产率、财政、贸易条件等经济周期冲击只能解释储蓄-投资高相关性的一小部分。kim 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全球冲击在解释储蓄-投资高相关性时起了重要作用,全球冲击引致储蓄-投资相关系数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国内冲击,这一结论与Glick和Rogoff的计量结果相一致。Glick和Rogoff认为,全球冲击对投资产生正的影响,但与经常项目无关。Kim由此推断,“Feldstein-Horioka之谜”仍没有得到解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除了生产率、财政和贸易条件冲击之外的其它经济周期冲击仍然影响着储蓄与投资。

也有研究者认为,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相关的另一原因是国家规模的影响。关于国家规模的大小,有的学者以金融规模、有的以GNP的大小、也有以非贸易部门的规模为标准来衡量。Murphy、Baxter和Crucini的分析说明,国内储蓄-投资高相关性反映了世界经济中一国的金融规模。当一国金融体系在国际项目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储蓄的外生变化影响世界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引致储蓄和投资的协同变动。

Baxter和Crucini进一步以GNP作为衡量国家大小的标准,对8个OECD国家储蓄-投资相关性的计量分析发现,最大国家储蓄-投资相关性最高,最小国家储蓄-投资相关性也不低;Murphy选择17个国家作为样本,使用

Feldstein-Horioka的方法进行截面回归,发现10个最小国家投资率对储蓄率的回归系数平均仅为,而7个最大国家投资率对储蓄率的回归系数平均为得出与Baxter和Crucini 相同的结论。较小国家储蓄-投资相关性之所以一般不会为零,他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通常对储蓄的度量与实际储蓄存在很大差异;二是小国开放经济模型一般都假定世界利率的变动与该国经济变动无关。部分学者的计量分析也为储蓄-投资相关性与国家规模显著关联这一观点提供了实证支持。以上分析表明,大国与小国相比,其储蓄-投资相关性较高,国家规模是储蓄、投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而Frankel的估计说明美国储蓄-投资高相关性并不能归因于大国影响。Kim也认为,国家在GNP和非贸易部门规模上的差异无法解释储蓄-投资的高相关性。这和Baxter和Crucini、Tesar的模拟结果相矛盾。

现存文献中,分析储蓄-投资相关性的计量方法,既有截面回归,也有时间序列回归。截面研究中所使用的储蓄、投资数据,要么为样本期各国的年度数据,要么为样本期各国的平均数据。截面研究只关心储蓄与投资间的静态关系,使用这种方法估计储蓄-投资相关性是不恰当的。而且,如果使用样本期的平均数据还会出现高估储蓄-投资相关性的可能性。

时间序列研究在估计储蓄-投资相关性时,使用了3种

不同的模型:

①静态模型:IRt=θo+θ1SRt+εt.众多的学者估计储蓄-投资相关性时都采用该模型,但它的设定忽略了储蓄和投资的动态调整过程,无法反映储蓄、投资的动态结构变化。而且,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数为非平稳变量,若使用该模型进行回归将产生谬误回归现象。

②一阶差分模型:△IRt=φo+φ1ΔSRt+εt.该模型虽然估计了储蓄-投资的短期动态相关性,但丢失了关于储蓄、投资长期关系的信息。而且使用差分时间序列的目的是将储蓄、投资变换为平稳变量,解决谬误回归问题。但经验证明单纯利用差分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不是解决谬误回归的有效方法。

③误差修正模型:ΔIRt=а+βΔSRt+γt-1+δSRt-1+μt.该模型的构建以跨时一般均衡理论为依据,不仅考虑了储蓄和投资的短期动态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合并了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储蓄、投资的协整性。这种协整检验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具有解释力。如果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在整个样本区间内未发生结构变化,则该模型是适当的选择,否则也存在模型设定误差。

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众多的理论和实证文献都试图用资本市场约束、各种经济周期冲击和国家规模这三类因素解释储蓄-投资高相关性。但是,由于各种文献在估计储蓄-投

资相关性时所用模型不同、或仅仅分析了影响储蓄-投资相关性的某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完全对立的结论。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模型的构建没有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从而导致一方面,由于模型设定误差,估计结果可能是有偏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来自于不同模型的估计结果很难进行比较和推断。

本文认为,储蓄-投资相关注的研究可以以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跨时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将影响储蓄-投资相关性的所有因素——生产率、收入分配、财政、贸易条件、中间商品价格变化等各种经济周期冲击、资本市场的约束。国家规模三类因素整合在一个理论框架内,分析每个因素在解释储蓄-投资相关性时的相对重要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 答:金融体系指由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一国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与否,可以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适应性标准、效率性标准、稳定性标准。 (1)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才能发生,即不同的交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约束框架也应该不相同。 (2)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是指特定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保证金融交易活动低成本地顺利进行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程度。 (3)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是指金融组织体系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等方面的能力状态。 2.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 答:金融市场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所有以资金商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交易,包括存款、贷款、信托、租赁、保险、票据抵押与贴现、股票债券买卖等全部金融活动。狭义则一般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融资活动范围之内。 3.债券(bond) 答:债券指由筹资者(即债务人)向投资者(即债权人)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它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对债券发行人来说,它是一种债务,是按照约定条件(包括期限、利率、本息偿还方式等)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书面承诺;对债券持有人来说,它是一种债权,是按照约定条件要求发行人付息还本的权利。债券按其发行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三大类。 4.股票(stock) 答:股票指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给股东证明其股权,并作为分配股利和剩余财产的依据。它可以自由买卖或作抵押品。记名股票的买卖或转让须办理一定手续,但随着股票交易的发展和扩大,许多进行巨额股票交易的投资者采用登记的办法,而不再持有股票本身,从而使股票的概念更加宽泛。在有形的股票上一般要注明以下内容:①股份公司名称;②批准发行机关;③股票持有者名称;④发行股票总额及每股金额;⑤本股票股权数及股金金额;⑥公司法人代表;⑦发行日期;⑧股票编号;⑨收益分配方式;⑩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及财税对策分析 [ 06-12-19 15:13:00 ]作者:刘华程海峰萧艳汾编辑:studa20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我国目前储蓄和投资的现状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障碍,即企业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规费负担过重,投资欲望降低;居民预期消费心理降低,制约企业投资需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投资渠道不畅,抑制企业投资需求。进而提出了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财税对策,包括在完善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融资体系,完善财政补贴制度,规范收费秩序等。 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最终来源于储蓄,只有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时,它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支出。近年来,我国国内储蓄(主要是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截至2001年11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连续7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但我国的投资率却逐年下降。本文试图在探讨阻碍储蓄向投资转化因素的基础上,从财税政策上寻求解决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对策。 一、我国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分析 国内储蓄可以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国国内储蓄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0~2000年,我国政府储蓄从32%下降到2%,企业储蓄从37%下降到13%,而居民储蓄却从31%上升到85%,居民储蓄已占绝对主导地位(详见表1)。 虽然我国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对社会投资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贡献。如表2所示,我国政府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而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由1996年的%下降到1999年的%,尽管在此期间我国政府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民间投资需求不振导致我国的投资率逐年下降,投资率已由1993年的%下降到1999年的%. 二、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分析 持续增长的居民储蓄为我国投资准备了充足的资金,但民间投资需求却一直萎靡不振,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非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投资税收负担过重,投资吸纳能力降低 1994年税制改革时,为了抑制日益膨胀的投资需求,我国采取了抑制投资的税收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税收政策未及时调整,造成企业投资税负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投资需求。 1.市场结构的变化导致企业税负增加。目前,间接税在我国税收收入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994~1999年,我国间接税比例分别为%、%、%、%、%、%,几年来虽有下降,但比例仍显较高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税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负担。在均衡条件下,各自负担的比例取决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d o r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 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 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

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核心讲义第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核心讲义(第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作者:————————————————————————————————日期: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financialsystem)是指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结构。金融体系由帮助协调储蓄者与借款者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是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经济中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债券市场 债券(bond)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就是借据(IOU),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 在美国经济中有几百万种表面上不同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三个重要特点而不同。 ①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也许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30年。(英国政府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因为长期债券持有人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日之前需要钱,他只能把债券卖给其他人,也许还要以低价出卖,此外别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②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可以通过宣布破产来拖欠他们的贷款。当债券购买者觉察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他们就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美国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所以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而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债券购买者可以通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可以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③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入,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交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联邦所得税。由于这种税收利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或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2)股票市场 ①股票 股票(stock)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出售股票来筹资称为股本筹资,而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虽然公司既可以用股本筹资的方式也可以用债务筹资的方式为新投资筹资,但股票与债券的差别是很大的。公司股票的所有者是公司的部分所有者,而公司债券的所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如果该公司的利润极为丰厚,股票持有者就享有这种利润的利益,

第三节 IS恒等式

第三节 IS 恒等式 储蓄—投资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I=S 即:储蓄=投资 恒等式的分析与论证: 一、两部门经济: 改进的两部门经济(货币运动方向):

分析:在三部门模型中,除了储蓄之外,税收也是 漏出,因为它与储蓄一样,也是购买商品和劳务之 外的支出,是经济循环流动中的漏出。除了追加投 资之外,政府支出也是注入,是对经济循环流动的 注入。在四部门模型中,又增加了一项漏出——进 口支出和一项注入——出口收入。 习题: ←1、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为何一度繁荣。 ←2、研究消费者如何决定他要买什么的理论。 ←3、微软公司的计算机市场份额分析。 ←4、研究20世纪70——80年代,利率为何不同寻常的高。 ←1、政府预算赤字增加造成了利率上升。 解: ←2、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都应该是增加其最贫穷的、最弱势群体的福利。 ←3、对小企业的过分管制是在室息经济。在过去的十年间,就业增长的大部分要归功于小企业,但现在的管制严重损伤了小企业自下而上和发展的能力。 ←4、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经济悲惨的10年。收入的不平等性增加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高水平。 另:宏观经济学相关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 国研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北望经济学园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jjxgy经济学前沿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 财经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 FT中文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4453858.html,/经济学阶梯教室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资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金融体系() 答:金融体系指由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一国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与否,可以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适应性标准、效率性标准、稳定性标准。 (1)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才能发生,即不同的交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约束框架也应该不相同。

(2)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是指特定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保证金融交易活动低成本地顺利进行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程度。 (3)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是指金融组织体系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等方面的能力状态。 2.金融市场() 答:金融市场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所有以资金商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交易,包括存款、贷款、信托、租赁、保险、票据抵押与贴现、股票债券买卖等全部金融活动。狭义则一般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融资活动范围之内。 3.债券() 答:债券指由筹资者(即债务人)向投资者(即债权人)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它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对债券发行人来说,它是一种债务,是按照约定条件(包括期限、利率、本息偿还方式等)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书面承诺;对债券持有人来说,它是一种债权,是按照约定条件要求发行人付息还本的权

宏观经济学题目

宏观经济学题目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杭州大学1998研)2.国内生产总值(CDP)(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 3.名义GDP和实际CDP(武大2000研) 4.潜在的CDP(人大2003研;北师大2001研) 5.国民生产净值(NNP)(武大2001研)6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人行2000研) 7.国民生产总值8.个人收入(PI) 9.流量与存量10.重置投资 11.自发投资12.引致投资 13.转移支付14.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 简答题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武大2001研) 2.为什么说GNP不是反映一个国家福利水平的理想指标?(北大1998研) 3.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东南大学2003研;北大1999研) 4.写出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GDP)之间的关系。(北大2001研) 5.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与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有何不同?为什么新住宅的增加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 (武大2002研) 6.说明在证券市场购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天津财大1999研) 7.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北方交大2000研) 8.下列各项是否计入GNP(国民生产总值)?为什么? (1)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旧车; (3)购买普通股票。(复旦大学1995研) 9.“GNP=C+I+G+(X-M)”的内涵。(武大2002研) 10.简要评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浙大1998研) 11.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人行1998研) 12.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浙大1998研) 1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

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储蓄的形成和转化是资本积累的两个关键环节,对于一国而言,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投资和高积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问题。本文分析检验了1978-2008年间我国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政府储蓄居民储蓄储蓄—投资转化率 关于储蓄与投资关系的理论与经验性检验一直备受我国学界关注,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高储蓄率对投资、资本积累的影响或关系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运用1978-2008年我国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来实证分析检验储蓄、投资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变化,并对我国政府储蓄与居民储蓄的投资转化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文献综述 对于储蓄与投资之间相关性的经验分析始于Feldstein and Horioka(1980),但他们只单纯考察了储蓄、投资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其后,Baxter and Crucini(1993)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框架下考察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Peeters(1995)、Obsteld (1995)、Tesar(1991)、Cadoret (2001)等则分别考察了不同国家的储蓄—投资转化率问题。 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保持的高储蓄率特点把对我国储蓄—投资之间关系的问题摆在了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视野之内。胥良(1998)分析了我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种种弊端;肖红叶、周国富(2000)从储蓄缺口大小、投资内部构成以及储蓄资源在区域配置情况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有效性;包群、阳小晓、赖明勇(2004)、胡雅琴(2006)、汪伟(2008)、谭章禄和徐静(2008)等从不同角度对储蓄—投资转化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模型构建 根据西方经济学中三部门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可以得到封闭经济体

宏观经济学题库

宏观经济学题库

————————————————————————————————作者:————————————————————————————————日期: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基本假设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4分) 二、在经济复苏时期,凯恩斯主义者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使用上是否有所侧重?为什么?(5分) 三、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四、请说明公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运用IS-LM模型,从政府购买支出的角度,分析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并就每种情况做出准确的图形。(10分) 2.(7分)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储蓄率的上升对总产量的短期增长率和长期增长率的影响(假定其它因素未变且开始时经济处于稳态(steady-state))。 3.(8分)用总需求一总供给(AD-AS)模型回答如下问题:假定一经济开始时在潜在产量水平上达到短期均衡。设在某一时刻经济中,出现了有利的供给冲击(假定这种供给冲击不影响潜在产量水平)。试说明这种冲击对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真实工资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说明经济的调整过程和原因。 出(收入)水平的敏感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与总需求曲线斜率的关系?(10分) 2?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当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10分) 3?利用投资乘数原理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效果及应当研究与解决的问题?(10分) 4?国际上有汇率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10分) 5?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贸易平衡状态?汇率是固定的,资本不能流动?在下列各种扰动中,有哪些情形可以用总需求管理来应对?要求指出每种情况对外部与内部平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15分) a)出口市场的损失? b)储蓄下降,同时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 c)政府支出增长? d)对进口的需求向本国产品转移? e)进口下降,同时储蓄相应增加? 6?用资本流动下Mundell-Fleming模型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15分) 7?写出Solow经济增长模型,求出均衡的资本量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求出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8?写出Ramsey-Cass-Koopmans最优增长模型,并求出修正的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15分)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五?试推导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并指了其政策含义(15分) 六?有人认为:今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并不是坏事?你认为如何?试用你所理解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解释你的结论(15分) (3)何为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哪些区别? (3)简要说明国际收支平衡曲线(BP曲线)的推导? (4)说明混合型通货膨胀理论 1. 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2. “如果一企业用5台新机器替换5台报废的旧机器,它没有使GDP增加,因为机器数量未变.”这一说法对吗? 3. “总投资增加时,资本存量就增加”的说法对吗? 4. 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 5. 为什么存货会被算作资本,存货变动会被算作投资? 6.为什么计入GDP的只能是净出口而不是出口? 7.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计入GDP的是否就这100美元? 8.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9.什么是长期消费函数?长期消费函数与短期消费函数相比有哪些特性? 10. 前瞻消费理论和凯恩斯消费函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1.试用前瞻预期理论分析消费者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的消费行为?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及其核算习题参考答案 复习与思考 1.答:支出法核算的GDP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收入法核算的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折旧、间接税及企业的转移支付几个部分。 2.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的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NI 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答:首先,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合理计量经济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 其次,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社会所享受到的全部福利。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只计算了社会生产所获得的收益却没反映为此而付出的成本。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产品质量与结构的差异。 4.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就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存在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课后练习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 9.最终产品 10.中间产品 二、选择题: 1.下列四种产品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一辆汽车;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C.某人去年收购而在今年专售给他人的汽车;D.一台报废的汽车。 2.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农民生产的小麦; C.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 D. 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消耗的电。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 A.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 C.政府购买各种劳务的支出 D. 政府的转移支付。 4.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 A.有形的产品; B.无形的产品; 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自产的可用的农产品。 5.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 A.个人购买的小汽车; B.个人购买的游艇; C.个人购买的服装; D.个人购买的住房。 6.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核算:( )。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个人可支配收入。 7.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的差是:( )。 A.间接税; B.直接税; C. 折旧; D.公司未分配利润。 8.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是:( )。 A.间接税; B.直接税; C.折旧额 D. 个人所得税。 9.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 A.净出口; B.折旧; C.转移支付; D.国家债务。 10.社会保障支出属于( )。 A.政府购买支出; B.转移支付; C.税收; D.消费。 三、判断题: 1.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3.用作钢铁厂炼钢用的煤和居民烧火用的煤都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穿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5.某人出售一幅旧油画所得到的收入,应该记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6.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7.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8.一栋建筑物的销售额应加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9.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10.作为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指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可获得的最好统计数据。

宏观经济学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 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 和。 3.国内生产净值: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扣去资本消 耗的价值。 4.国民收入: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 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5.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除去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是人们可以直接 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7.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8.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二、选择题 BCACB CBCAB 1.B。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商 品和服务。 2.C.NDP=GDP-折旧。 3.A.从支出的角度,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属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并没有相应的新价值被创造;从收入的角度,这笔救济金也并不属于劳动创造的 要素收入。因此不能计入GDP中。 4.C.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C属于存货投资。 5.B.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6.C. 判断一个变量是流量还是存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可以相加。 7.B.GDP是包括折旧的,所以其中的投资表示的是总投资而非净投资。 8.C.要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股票分红属于公司利润。 9.A.净投资=总投资—折旧。 10.B.第六年的名义GDP=第六年的价格×第六年的产量=2第一年的价格×1.4第一年 的产量=2.8第一年的名义GDP=2.8×500=1400。 三、判断题 √√√√××× 1.√.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并未通 过市场来销售,所以不应记入GDP。 2.√.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 3.√. 用收入法核算GDP,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要 素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4.√.自己房屋以虚拟租金记入GDP主要考虑的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5.×.名义GDP上升的幅度超过价格上升的幅度,实际GDP应该是上升的。 6.×. 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的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路径探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F I N ANC E&ECONOM Y 金融经济 利息越高,但提前支取利息就要受损失(比如只按活期计息之类),前几年曾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CD s)后来也停了。即使是推出的十年期付息国债,理论上存在复利的好处,这似乎比清一色的不计复利的银行存款或债券对居民要有利一些,然而由于利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居民实际上很难享受得到,因为很多居民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在到期日的当天就取出利息并能立即用于合适的再投资,且利率风险很难把握。从帮助居民理财和满足居民要求来看,我们认为金融创新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是:由证券公司(我国的投资银行)联合商业银行(作为保管银行),将付息国债转为零息国债就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现在是有条件做的。 21降低运作成本,规避金融风险 在金融市场中,存在金融运作的相对成本差异,通过各方的比较利益交易,可使市场参与各方都降低运作成本,达到“双赢”效果,这是金融创新运作的重要思路。最著名的例子当属I B M公司和世界银行于1981年8月所作的第一笔交易,当时I B M需要美元,但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是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世界银行能低成本地筹集美元,但其需要的是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双方便签订协议,互换所借到的外币头寸,既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又降低了成本。 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形势是:利率市场化取得进展,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货币市场;外汇体制改革己顺利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且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现已定出期限;人民币升值压力潜在等等。我们的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在 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就可以考虑引进国外 大银行的资本,达到抵御风险、降低成本、 合作共赢的局面。事实上我们的多数银行 已经认识到,并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过程 中。尽管此举并未上升到金融创新的层面, 但并不妨碍成为应用金融创新成功的案例。 31促进产品流动,为客户和自身创造 价值 金融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但可以通过 金融创新使产品流动而产生价值。我国的 发行国债经过硬性摊派,到现在国债却变 得很抢手了。除了投资品种单一的原因外, 现在国债可以流动可以买卖,以前只能到 期兑付。如果发两个国债,其他条件都相 同,但是一个可以在上海交易所交易,一 个只能持有到期,客户肯定是买可以交易 的。财政部于是减低在交易所交易的那个 国债的票面利率,若同样票面利率这个东 西价值就更高,这就是流动性的价值。 我们现在的定期存单,银行可利用流 动性有价值这样的观点创新思路。现在客 户将钱存在银行5年期存款,如果从及时 变现能力上看具有流动性,但这种流动是 不够的,客户希望能得到合理价值的及时 变现能力。因为定期存款的变现主要有提 前支取,但是要受到利息损失,就算你只 差一天,全部按照活期限,而且越到期的 时候损失越大。还有一个途径是抵押质押 贷款,但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很大,代价 也是很大的,所以流动性同样不佳。如果 银行吸收5年期限的定期存款,并承诺客 户随时可以将它卖还给银行,客户每持有 一天,银行按照实际存期利率付息,可以 有一定的折扣。存单回来后,银行可以加 价挂牌出售,银行没有损失和成本。作为 银行能处处为储户负责,能最小代价使他 收益增加,就可以吸引客户,甚至从这个 业务中还可以赚钱。 41资产创新、达到共赢 资产方面也是可以创新的。银行贷款 后,这部分资产就不能流动,银行贷款利 率就要比较高,那么创新的思想是制造贷 款的流动,贷款证券化就是这样一个思路。 银行先把这部分资产卖给信托公司并承诺 回购,这一贷一卖的价差就是利息。而当 信托公司需要钱时可以发收益凭证,由银 行在柜台上包销,使得信托公司仅仅出个 名义(规避政策),实际所有的工作由银行 来做。收益凭证也可以承诺回购,使得收 益凭证类似活期存款,可以降低成本。这 样做的结果是银行贷款取得了高收益,同 时替信托公司发收益凭证、又以比活期储 蓄稍高的利率获得充足的资金;信托公司 通过购买银行资产获取稳定收益及委托银 行包销收益凭证取得部分收益,此举巧妙 地利用了银行的信誉和信托公司经营权。 四、结束语 以上就金融创新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 的经营环境下开展工作的一些几点想法, 具有一定实用性、也是可以操作的。由于 我国目前金融管制较严导致银行业收益品 种单一,放松管制在所难免,银行的混业 经营的不断开放也指日可待,所以可以断 言,金融创新在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空间是 巨大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分行) 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路径探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刘冬云 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1998年开始实施住房、医疗等一系列改革后,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的条件下,对利率不敏感的预防性储蓄始终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主要渠道。在这种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存型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中,由于政府在各个环节强有力的干预,金融机构和市场并不是真正的资金运行的主角,资本形成率也不高。如下表1 由上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在高位运行,资本形成/居民储蓄基本上一直在下降,一直没有找到储蓄到投资的高效、畅通的途径。一方面,居民财富增长很快,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知识缺乏,找不到安全、有效率的投资方式,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不得不把钱以低利率存放在银行。居民财富增长和自身理财知识的匮乏促生了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是金融机构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各种理财工具(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房产、保险等),帮助客户达到合理分配资产的目的,满足客户对资产安全性、收益性等多样话的要求,是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和个人资产在各个生命周期分配合理化。 个人理财业务中,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所处的生命周期、资产,利用自己在经济金融知识、市场地位、实力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财方案,把一部分存款释放出 81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版课后习题详解储蓄投资和金融体 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 答:金融体系指由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一国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与否,可以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适应性标准、效率性标准、稳定性标准。 (1)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才能发生,即不同的交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约束框架也应该不相同。 (2)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金融组织体系的效率性是指特定的金融组织体系能够保证金融交易活动低成本地顺利进行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程度。

(3)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是指金融组织体系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等方面的能力状态。 2.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 答:金融市场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的交易活动的总称。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各金融机构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所有以资金商品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交易,包括存款、贷款、信托、租赁、保险、票据抵押与贴现、股票债券买卖等全部金融活动。狭义则一般限定在以票据和有价证券为交易对象的融资活动范围之内。 3.债券(bond) 答:债券指由筹资者(即债务人)向投资者(即债权人)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它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有价证券。对债券发行人来说,它是一种债务,是按照约定条件(包括期限、利率、本息偿还方式等)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书面承诺;对债券持有人来说,它是一种债权,是按照约定条件要求发行人付息还本的权利。债券按其发行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三大类。 4.股票(stock) 答:股票指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给股东证明其股权,并作为分配股利和剩余财产的依据。它可以自由买卖或作抵押品。记名股票的买卖或转让须办理一定手续,但随着股票交易的发展和扩大,许多进行巨额股票交易的投资者采用登记的办法,而不再持有股票本身,从而使股票的概念更加宽泛。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26.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